中国艺术研究院说课讲解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师中心稿)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
2. 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含义和作用。
3. 培养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艺术的特点、虚和实的概念。
2. 难点:虚和实在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
1.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艺术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1.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艺术的基本特点和审美观念,阐述虚和实的概念及意义。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艺术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艺术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二章:中国绘画的虚实表现2.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运用和作用。
3.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中国绘画的特点、虚实的表现手法。
2. 难点:虚实在具体绘画作品中的运用和表现。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引导学生了解和思考中国绘画中的虚和实。
2.4 教学准备1. 教案、PPT、相关绘画作品图片。
2. 投影仪、电脑等教学设备。
2.5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引导学生关注虚和实在作品中的表现。
2. 讲解:介绍中国绘画的基本特点和虚实的表现手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具体绘画作品,让学生体会虚和实的手法及其效果。
4. 讨论: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中国绘画中的价值和文化内涵。
5. 总结:强调虚和实在绘画创作中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
第三章:中国书法的虚实表现3.1 教学目标1. 了解中国书法的基本特点和虚实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考研辅导班讲义笔记讲解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学考研辅导班讲义笔记讲解大家好,我是才思教育的一名学员,现在已经顺利的考上中国艺术研究院,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考研辅导班的笔记,希望对大家考研有一定的帮助。
百科知识艺术与经济的关系:艺术是属于上层建筑,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也在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
经济基础是指与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则是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的政治、法律、宗教、艺术、哲学等观点,即思想或意识形态上层建筑,以及与这些观点相应的政治、法律等制度和设施的复杂系统,即政治上层建筑。
毫无疑问,艺术属于意识形态上层建筑。
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中,经济基础决定着上层建筑,因此,社会精神现象好政治现象及其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是社会的经济发展。
不言而喻,艺术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动力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经济基础对艺术发展的作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体现:(1)经济基础的变更促进艺术或早或迟发生变革。
作为上层建筑之一的艺术,是由社会经济基础决定的。
艺术的内容和形式,都要受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制约。
经济基础的变更和发展,也必然导致艺术或迟或早地发生变革和发展。
比如在欧洲,当奴隶主经济基础形成以后,就产生了与之相适应的古希腊、罗马艺术。
随着奴隶制的消亡,封建的地主阶级所有制建立,就产生了中世纪的封建主义艺术。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适应会促使艺术的繁荣发展。
艺术的繁荣发展常常是经济繁荣的结果,例如,我国唐代以杜甫、李白为代表的诗歌胜期以及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的繁荣,就是经历了一段经济繁荣而带来的文艺繁荣。
(3)当旧的生产关系束缚了新的生产力,反映新兴社会力量的进步就会为新的生产力制造舆论、呐喊助威,从而促进艺术的发展。
如19世纪反对农奴制、要求改变落后状态的俄国文学,我国“五四”时期反帝反封建的新文学等,都反映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人民群众变革现实的强烈愿望,因而得到了巨大发展。
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与传统艺术的区别就在于韵味的消失。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教案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引发学生对中国艺术表现虚实的兴趣。
【教学内容】1. 介绍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基本概念。
2. 分析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形式。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2. 展示法:展示中国艺术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表现。
【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虚和实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2. 讲解:讲解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概念及意义。
3. 分析: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4. 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虚和实的理解和感受。
第二章: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绘画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绘画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绘画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绘画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绘画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绘画创作。
第三章: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培养学生对中国书法中虚实运用的欣赏能力。
【教学内容】1. 介绍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2. 展示法:展示中国书法作品,分析其中的虚实运用。
【教学步骤】1. 导入:回顾上一章的内容,引导学生关注中国书法中的虚实表现。
2. 讲解:讲解中国书法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3. 分析:分析中国书法作品中的虚实运用。
4. 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虚实手法进行书法创作。
第四章:中国建筑中的虚实表现【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中国建筑中虚实的表现手法。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案第一章:引言1.1 课程背景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艺术中的虚实表现手法,引导学生欣赏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鉴赏能力。
1.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了解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及意义。
2. 掌握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1.3 教学内容介绍中国艺术中虚实的概念、虚实手法的应用和表现形式。
第二章: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2.1 课程背景本章将深入解析中国艺术中的虚实概念,帮助学生理解虚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
2.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阐述中国艺术中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分析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2.3 教学内容1. 虚实的定义及内涵。
2. 虚实概念在中国艺术中的历史演变。
3. 虚实概念在各类中国艺术作品中的应用。
第三章:虚实手法的应用3.1 课程背景本章将着重探讨虚实手法的应用,使学生能够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3.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识别和分析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2. 阐述虚实手法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
3.3 教学内容1. 虚实手法的分类及特点。
2. 虚实手法在绘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
第四章: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4.1 课程背景本章将探讨虚实手法的各种表现形式,使学生能够欣赏和理解中国艺术作品中的虚实之美。
4.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列举和描述虚实手法的表现形式。
2. 分析虚实手法在不同艺术作品中的表现及效果。
4.3 教学内容1. 线条、色彩、构图等视觉元素的虚实表现。
2. 寓意、象征、夸张等手法在虚实表现中的应用。
3. 分析具体艺术作品中的虚实表现形式。
第五章:案例分析与欣赏5.1 课程背景本章将通过分析具体的中国艺术作品,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虚实手法的魅力。
5.2 教学目标通过本章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分析并评价艺术作品中的虚实手法。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课件.doc

音乐学
民族音乐学、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现代音乐史、音乐考古学
7
美术学
民间美术研究、中外美术交流史、西方当代美术史、中国绘画史、中国近现代美术史、民间美术史论、西方现当代美术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书法创作、工笔人物画创作、油画语言的表现力研究、中国书法篆刻创作与研究、中国山水画创作与研究、篆刻创作与研究、山水写生语言探究、中国花鸟画研究与创作、中国油画现代性研究、当代油画创作研究、雕塑创作与研究、中国书法研究与创作、当代书法的创作与研究、
27
设计艺术学
视觉传达设计、视觉传达(广告创意与表现)、设计艺术的历史与理论、工艺美术史论、建筑理论与批评、陶艺创作研究
13
戏剧戏曲学
中国戏曲史、戏曲作家作品研究、近现代戏曲史、中国戏曲批评史、东方戏剧艺术、现代戏剧史论、中国当代话剧研究、编剧理论与技巧研究、曲艺史论
12
电影学
中国电影历史与批评、中国电影史、港台电影研究、电影理论、外国电影研究、名著改编电影研究
8
音乐学
中国音乐史、乐律学和声学、中国音乐文化遗产研究、民族音乐学、中国音乐史学与音乐形态学
5
美术学
近现代中国绘画史、中国现代美术思潮、中国古代绘画史、美术博物馆学、古代书画鉴定与研究、美术文献研究、书法史论研究、中国人物画创作及理论研究、中国画意笔人物画创作、中国工笔人物画创作、山水格韵研究及创作、书法创作与理论、书法创作、油画语言表现力研究、现代工笔人物画创作研究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
2015届毕业研究生信息一览表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2015届毕业研究生(非定向)共153人,其中,博士研究生39人,硕士研究生114人。
学历
专业
具体研究方向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讲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教学目的:1.通过理解材料与观点的关系,理解文章内容。
2.通过拓展训练,深化对文章的内容理解,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的关系。
教学难点:对中国诗歌、戏曲、绘画、建筑等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关系的具化理解。
[预习作业]1.结合课文,讨论并明确文中引文的意义。
(结合重点完成课后练习二的引文含义。
)2.阅读全文,把握层次,理清全文思路。
[教学内容与步骤]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悠久历史积淀孕育出了魅力无穷的灿烂文明。
那一首首脍炙人口的唐诗宋词,让多少代人传唱至今;那一幅幅黑白相间的宣纸画,让多少人望画息心;那一出出字正腔圆的戏曲,让多少人迷恋忘情。
是什么样的魔力,把他们吸引得如痴如醉?是怎样的一根魔杖,把他们指领得心魂难收?是美,是艺术!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艺术技巧的文章。
二、检查并明确预习作业答案。
1、明确引文含义,感悟课文观点。
(1)不全不粹之不足以为美也。
明确:不是既全面丰富地表现生活,又更典型更集中地表现生活,就不能称之为美。
所阐释的观点是:“全”“粹”结合才能形成艺术美。
(2)洗尽尘滓,独存孤迥。
明确:去粗存精。
所阐释的观点是:由于去粗存精,艺术表现里才有“虚”。
(3)《谈龙录》引文指出对诗歌艺术的三种看法有何不同?明确:洪昇:求完整,画全龙。
重视“全”而忽略了“粹”,是自然主义。
王士禛:求精粹,神龙见首不见尾。
看重“粹”而忽视了“全”,是形式主义。
赵执信:以粹概全,二者不可分。
这是中国艺术传统中的现实主义。
(4)空本难图,实景清而空景现。
神无可绘,真境逼而神境生。
位置相戾,有画处多属赘疣。
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明确:虚空本来就难以画出来,实在的景物清晰,那么虚空的景显露出来了。
精神、神气很难画出来,实在的境界逼真了,神奇的境界就产生了。
虚和实位置相反,画的景物不和谐,有画的地方大多属于多余的累赘。
虚和实互相作用、生发,没有画的地方也能构成奇妙的境界。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课稿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说课稿宗白华先生是中国著名的美学家,高中第五册所选其《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高屋建瓴而又深入浅出阐述了普遍存在于中国艺术中的一种技巧,也可以说哲理――虚实相生。
学习这一课,首先要让学生理解艺术表现里虚与实的关系,从而感受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提高学生对中国艺术的鉴赏能力;其次是要领悟和学习文章巧妙处理观点与材料的艺术手段,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
第一课时重在理解领悟,分析概括,第二课时重在迁移。
教学手段主要是探究学习,在问答、讨论、研究的过程中学知识、增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艺术的感情。
第一课时开始,我设计了一个充满激情的导语,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以激发学生对祖国艺术的热爱和自豪之情和学习本课的兴趣。
然后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清理文字障碍。
但是并不只是把目光停留在字面上,而是通过讨论古人对诗歌艺术的不同看法,弄清所引材料与作者观点的关系,再从古人的观点入手,梳理文章的整体思路,整体把握课文。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普遍质疑,最后重点讨论4个问题,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但在讨论中又不拘泥于课文,而是启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和阅读的经验,更直观的理解虚与实的关系。
第二课时,我引导学生把目光转向课外,转向自己的生活积累,运用上一堂课所学的知识,结合具体的实例,谈谈自己对中国艺术的虚与实的看法和认识。
所选四首诗全是脍炙人口的名诗,又是虚实结合的典范,让学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观照这些诗作,会让他们产生既熟悉又新奇的感觉,有话可说,还可以说出几个为什么来,从而顺利完成知识能力的迁移。
在实际的课堂操作中,师生的情感和谐共振,知识学习到位,能力迁移在不知不觉中完成。
本课的特点有以下三点:一是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以问题促进学习,拓展视野,体现探究的实践性;二是把接受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有机结合起来,既加大学习的容量,又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学涉及美学和中国艺术的各个门类,探究学习体现了跨学科的综合性。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文精讲

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进行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6段):引出文章的主题,即中国艺术表现中的“虚”和“实”是辨证地统一、结合的。
这部分通过对比和分析,阐述了“虚”和“实”在中国艺术中的重要性和作用。
第二部分(7-12段):主要阐述中国绘画、戏曲中的空间表现方法,即虚实结合、虚实相生。
这部分通过具体的例子和解析,展示了中国艺术家如何运用“虚”和“实”的手法来创造空间感和动态感。
第三部分(13-结尾):进一步说明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的表现手法,并延伸到中国绘画、书法、戏剧、建筑等领域。
这部分强调了中国艺术中“虚”和“实”的表现手法是由舞蹈动作延伸而来的,展示了虚灵的空间。
同时,也指出了这种表现手法不仅体现了中国艺术的独特魅力,也为中国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启示。
可以将《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这篇文章划分为三个部分,分别引出主题、阐述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以及进一步说明其在不同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和延伸。
这种段落划分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文章的主旨和要点。
二、文章赏析《中国艺术表现里的虚和实》是一篇深入探讨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实辩证关系的文章。
通过赏析这篇文章,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国传统艺术中虚实相生的独特魅力,以及这种魅力如何赋予艺术作品无尽的生命力和深度。
文章以富有哲理的引言开篇,提出了中国艺术表现中虚实相生的核心观点。
虚实相生,是中国传统哲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也是中国艺术表现的核心法则。
这种法则强调在艺术创作中,既要注重实际的形象和形态,又要注重表现形象和形态背后的虚灵空间,使二者相互补充、相互映衬,形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
文章以绘画和戏曲为例,深入阐述了虚实相生的艺术表现手法。
在绘画中,艺术家通过巧妙的构图和笔墨运用,表现出实物的形态和质感,同时又通过留白和渲染等手法,创造出虚灵的空间和意境,使画面充满了生命力和想象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艺术研究院学科介绍艺术学中国艺术研究院的艺术学专业,主张从多种角度和深度研究艺术的现象和本质,以文化建设为目标,以吸纳学术先进,深研学术,整理传统,融会新知为宗旨,努力保持学术的前沿性,注重学术的精度和纯度,主张跨文化沟通。
从艺术本质、艺术起源、艺术发展、艺术创造等各个方面,探讨人类艺术发生与发展的规律以及未来的走向和变化,使学生了解艺术发展的基本历史,学会用艺术学基本原理分析当代艺术现象和艺术作品。
多年来培养了大量艺术学、文艺学以及红楼梦研究领域的优秀科研人才。
经过多年实践,艺术学专业现已逐渐完善了学科方向,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培养体系。
其中包括艺术文化学、艺术美学、艺术人类学、红学与明清小说艺术研究、艺术原理与艺术思想史研究等理论研究方向以及艺术管理学等与艺术市场关联紧密的学科专业,实现了教学体系和学科建设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教学成果显著。
以刘梦溪、王文章、张庆善为代表的导师队伍,在全国范围内都具有重要影响。
并且为了进一步加强学术交流,为研究生培养注入更多新鲜的学术思想,还聘请了著名艺术家、艺术理论家范曾教授为艺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进一步健全了学科研究的方向。
艺术学专业的健全与发展,为促进我国艺术学科领域的繁荣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设计艺术学设计艺术学是一门建立在设计实践基础上的应用性很强的艺术学科,重在设计艺术历史与理论及设计艺术实践的研究。
其内涵是按照科学与艺术相互促进的发展规律,创造生活、美化生活、丰富生活、充实生活。
艺术设计又是一门开放性的学科,其目标是在造物活动中实现实用功能与审美理想的统一,在现代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设计艺术学专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是一门新建立的学科,2005 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博士、硕士研究生。
本专业主要培养研究生对设计艺术的历史及理论进行独立研究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以及进行艺术设计、创作实践与教学的能力。
设计艺术学现设有设计理论与批评、视觉传达设计及理论、设计艺术历史及理论、环境设计与研究等理论类专业方向和视觉传达、建筑、纤维、陶瓷、服装设计等实践类专业方向。
在立足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自身设计艺术理论研究队伍的基础上,还聘请了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的多位著名专家、教授为设计艺术学的博士、硕士生导师,为中国艺术研究院设计艺术学科的完善与发展,拓展了宽广的发展空间。
艺术学著名导师王文章,男,1951年3月1日生,山东寿光人。
研究员,一级艺术评论,高级编辑,博士生导师。
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
享受国务院津贴专家,全国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
中国文化报社社长、总编辑,文化部艺术司司长。
发表艺术理论、评论文章多篇,如《戏曲电影艺术规律初探》(《电影艺术》1984)、《WTO背景下的文化产业发展》(《中国文化报》2002)、《惛惛之事,赫赫之功》(载《绝代风华》2002)、《当代舞台艺术的壮丽画卷》(《中国文化报》2003)、《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步入规范化里程》(《人民日报》2005)等。
出版《艺术体制改革与管理初探》(华夏出版社);主编《兰苑集粹——昆剧五十年演出剧本选》(四集)(文化艺术出版社)、《传统与超越——科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对话》、《敬畏生命——医学与人文关怀对话》(江苏出版社)、《中国学者眼中的科学与人文》(三卷)(云南出版社),《京剧大师程砚秋》(文化艺术出版社),《当代相声名家表演精品集》(7卷)(文化艺术出版社),《澳门艺术丛书》(5卷)、《中国先进文化论》(文化艺术出版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丛书》(8卷)(浙江人民出版社)等。
曾获全国文化新闻一等奖,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国家图书奖提名等。
现主持的国家课题有《艺术科学大系丛书》(43卷)等及国家资助课题《昆曲大典》。
兼任的职务有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教授,中国戏曲学会副会长,《中国文化画报》主编,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副主任,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名录评审委员会副主任,文化部艺术精品工程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邮政局邮票选题评审委员会委员,国家大剧院艺术委员会委员,国际艺术奥委会中国委员会委员,中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评审委员会主任,中国范仲淹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多年来曾担任过文华奖、梅花奖、五个一工程奖等评委及主持文化部多次全国性艺术、学术评奖;曾任新闻出版署新闻出版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委员和文化部新闻出版及研究系列高级职称评审委员会主任。
多年来组织和主持了多次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如首届北京国际艺术管理研讨会、文化交流与文化产业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国际学术研讨会、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遗产保护与当代艺术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组织和主持了多次有重要影响的全国性美术、戏剧、音乐、舞蹈等重大艺术节和艺术演出活动,具体策划、组织和主持过《携手筑长城》大型赈灾义演、中国首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展等展演活动,都在社会上引起重要反响。
刘梦溪,男,1941年生,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文艺学和艺术学两学科博士生导师;《中国文化》暨《世界汉学》杂志创办人兼主编。
研究方向为文化史、近现代学术思想和艺术文化学,九十年代以来主要著作有:《传统的误读》(1996)、《红楼梦与百年中国》(1999)、《中国现代学术要略》(1997)、《学术思想与人物》(2004)、《庄子与现代和后现代》(2004)等。
主持编纂的《中国现代学术经典》(35卷、1997),获中国图书奖;主编的《中华文化通志·艺文典》(10卷、1998),获国家图书奖。
范曾(1938—),江苏省南通市人。
1955年入南开大学历史系,1957年入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一年后转入中国画系,1962年毕业;1962年至1978年供职中国历史博物馆,创作历史画,研绘中国古代人物服饰史料;1978年至1984年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1984年回南开组建东方艺术系并任教授、系主任。
现为南开大学文学院终身教授,文学院、历史学院博士生导师,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生导师,北大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著有《范曾诗稿》、《庄子显灵记》、《范曾的艺术》、《范曾散文三十三篇》等五十余种。
本人自评有二十四字:痴于绘画,能书。
偶为词章,颇抒己怀。
好读书史,略通古今之变。
张庆善,男,1952年生,辽宁大连市人。
毕业于上海复旦大学中文系。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所长、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中国古典小说研究,特别是《红楼梦》研究。
编著有《漫说红楼》《曹雪芹与红楼梦研究史事系年》《三国图录》《西游记》校点注释、《中国历代中短篇小说传世之作·唐代卷》选注、《跻春台》校勘整理、《论金瓶梅》(资料汇编,合作)等,及《探春远嫁蠡测》《蒙古族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哈斯宝》《古往今来论钗黛》等数十篇论文。
是目前全国红楼梦学术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推动者之一,参与筹划主持了北京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首届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新世纪海峡两岸中青年学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扬州国际红楼梦学术研讨会等,筹划举办了赴台红楼梦文化艺术展和三国演义文化艺术展。
傅谨,男,1956 年生,浙江衢州人。
文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出版专著《宗教艺术比较研究论纲》、《戏曲美学》、《感性美学》、《中国戏剧艺术论》、《草根的力量-- 台州戏班的田野调查与研究》、《新中国戏剧史》、《二十世纪中国戏剧导论》等10 部,在《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艺研究》等海内外重要学术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成果逾300 万字。
曾获第二届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北京市文艺评论奖一等奖,中国文联文艺评论奖二等奖,全国青年优秀美学成果奖、田汉戏剧奖评论一等奖等学术奖项;多次获得“中国图书奖”,并获“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主持并完成中国国家艺术科学九五规划课题“二十世纪戏剧改革发展”,目前正主持国家艺术科学十五规划课题“中国当代戏剧史”、北京市教委专项课题“京剧学学科建设”等研究。
孙玉明,男,1961年生,山东省诸城市人。
中国艺术研究院红楼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兼任《红楼梦学刊》副主编、中国红楼梦学会秘书长。
责编《红楼梦学刊》数十期,审稿上千篇,发表出版学术论文、论著百万余字,古籍整理三百余万字,翻译、创作四百余万字。
祝东力,男,1962年生,北京人。
曾任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文艺理论与批评》杂志社副主编,现任中国艺术年鉴副主编、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
翻译《西方学者眼中的西方现代美学》、《米哈伊尔·巴赫金》,撰写《精神之旅——新时期以来的美学与知识分子》,发表文章多篇。
方李莉,女,江西人,1956年生于贵州省六盘水市。
1996年毕业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史论专业,获博士学位。
1998年北京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博士后流动站出站分配到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工作。
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文化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
主要成果:专著《新工艺文化论——人类造物观念大趋势》、《景德镇民窑》、《传统与变迁——景德镇新旧民窑业田野考察》发表的主要论文在《血脉的传承》《传统在现代化中的重构》《艺术人类学研究的当代价值》《西部民间文化的再生产—艺术人类学视角》等。
近年来共撰写专著7本,论文50余篇。
目前正担任国家重点项目《西北人文资源环境基础数据库》及国家重点科研项目“保护、开发和利用西部人文资源”的课题组负责人。
李心峰,本名李新风,1958年生。
中国艺术研究院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198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91年评为副研究员。
1995年破格评为研究员。
曾两次作为访问学者赴日本京都大学美学美术史研究室做共同研究。
主要研究领域有: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一般艺术学;艺术思想史;日本近现代美学艺术学研究等。
出版专著《现代艺术学导论》、《元艺术学》等,主持“八五”国家青年社科基金课题《艺术类型学》、全国艺术科学“九五”重大课题、李希凡总主编《中华艺术通史》中《夏商周卷》及全国艺术科学“十五”重点课题《20世纪中国艺术理论史》的研究。
出版译著《鲁迅》([日]竹内好著)、《东西方哲学美学比较》(合译,[日]今道友信著)等。
发表论文一百多篇。
著作、论文曾多次获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中国艺术研究院优秀科研成果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