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醉翁亭记》教案设计(通用10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醉翁亭记》教案设计,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从“醉”和“乐”中所抒发的政治理想。
2.理解文中景物描写的方式和作用。
3.掌握基础的文言词语。
4.背诵课文,默写重要句子。
【教学重点】掌握实词解释与重要句子翻译;领会课文内容;体验作者心情。
【教学难点】领会“与民同乐”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图片导入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图片知道他是谁吗?(欧阳修)谁为大家介绍一下欧阳修?多媒体显示: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文学家,史学家,24岁考取进士,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是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首。
多媒体显示:醉翁亭图片知道这个亭子的名子吗?(醉翁亭)醉翁亭与欧阳修之间有什么关系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去探寻答案!二、范读感知活动一:我是小导游1.听读课文,要求:边听边提炼出醉翁亭的地理和人文信息。
活动:你来做导游,把醉翁亭介绍给游客。
注:此环节在于引导学生通过听读全文,提炼醉翁亭的位置、造型、建造者、命名者、命名的原因、周围的环境、当年的历史等有效信息,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大致的了解。
听了这几位同学的讲解,相信大家一定对醉翁亭有了初步的印象,那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印象和了解把这篇文章齐读一遍。
多媒体显示:2.齐读课文,要求:①读准字音②以导游的身份,读出对风景名胜醉翁亭的欣赏和赞美。
注:此环节的目的在于组织学生落实字音,并初步感受醉翁亭的自然美和人文美。
三、朗读探究刚才同学们朗朗的读书声,让我想起了许多古文鉴赏家对《醉翁亭记》的评价,他们说:《醉翁亭记》读起来,朗朗上口,错落有致,极富音韵美。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2、注重对景物的细致描写3、写作训练重难点: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及、写作教具:投影仪、图片、录音机、磁带、送话器教学程序:一、内引铺垫北宋时期,曾有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在今宜昌担任过县令,你知道他是谁吗?指名学生回答:欧阳修板书并介绍: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
庆历六年也即公元1046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主张,被贬到今安徽省滁县做了一名“迁客”,那时期,他游览了风景秀美的“醉翁亭”,并写下了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斗转星移,几千年后,现在的醉翁亭还“健在”吗?它的面容又如何呢?今天,我们终于同“梦幻旅游公司”联系好了,在公司导游先生和导游小姐的带领下,一同去欣赏“醉翁亭”的美丽风光。
在以上板书“醉翁亭”前加“梦游”二字,构成本文的教学主题:“梦游醉翁亭”。
二、导学品读1、播放伴音:火车进站的声音,由弱到强。
2、指名一学生当导游并拿着送话器解说:各位旅客请注意,开往安徽方向的次列车到站了,请去滁州醉翁亭风景区的旅客,带好自己的行礼,检票下车。
(重复一遍)3、指名另一名女同学当导游小姐,在各位旅客下火车后去醉翁亭的`车上,接待旅客:各位旅客大家好,欢迎大家乘座我们“梦幻旅游公司”的大巴,再过几分钟,我们就要到醉翁亭风景区了,我们已经为大家做好了游览前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了不耽误大家的时间,我们直接在导游小姐的带领下去领略醉翁亭的风光。
我们公司全体人员将热情为您提供周到地服务。
如果您在旅途中有什么困难,请随时与我们联系,联系电话是:xx,谢谢您的合作!4、教师简单旁白,然后由另外几名导游按课文内容依次进行景点介绍。
5、景点之一:醉翁亭景点介绍。
导游在介绍此景点时可让学生都把眼睛闭上,体现"梦游"。
随着导游细致入微地讲解(学生可在原文的基础上,对其景色进行细致描绘),进而完成对课文第一自然段的理解。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_1

第12课《醉翁亭记》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掌握文中重点实词、虚词的含义,能准确翻译全文。
2. 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写作手法,品味文章优美的语言。
4. 领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内容。
(2)学习本文写景的顺序和手法。
(3)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教学难点:(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2)赏析本文的语言特色和写作风格。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1. 同学们,中国文学史上有许多璀璨的明珠,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唐宋文学的殿堂,去领略其中的一颗明珠——《醉翁亭记》。
2. (展示欧阳修的画像)这位就是本文的作者欧阳修,他是宋代的文学家,领导了北宋古文运动,散文创作成就巨大。
他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关于“六一居士"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呢。
(讲述“六一居士”的故事)二、读准字音1. 教师出示以下词语,学生朗读:环滁(chú) 林霏(fēi) 若夫(fú) 颓(tuí) 然弈(yì) 者胜酒冽(liè) 琅琊(láng yá) 觥(gōng) 筹(chóu) 水声潺(chán) 潺饮少辄(zhé) 醉林壑(hè) 尤(yóu) 美岩穴(xué) 瞑(míng) 射者中(zhòng) 伛(yǔ) 偻(lǚ) 提携(xié)山肴(yáo) 野歉(sù) 宴酣(hān) 之乐晦(huì) 明变化树林阴翳(yì)2. 教师强调重点字音,如“滁"霏”“辄"等。
三、读出节奏1. 教师出示以下句子,学生划分节奏并朗读:望之/蔚然而深秀者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精选7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欧阳修《醉翁亭记》优秀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结构,学习本文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方法,理解景物描写作用。
2、理解作者游览山水的乐趣及其与民同乐的情怀。
3、学习掌握文章中常见文言实词、虚词、句法。
教材分析:这篇著名的游记,是欧阳修任滁州太守时所作。
贯穿全文的主线是“乐”字。
“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就是为了写“乐”。
因此在课堂上要牢牢抓住“乐”这条主线,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是如何围绕它层层展开记叙的脉络。
抓住了作者感情发展的脉络,也就能顺利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这样的学习也帮助学生理解了“醉”与“乐”之间的关系这个难点。
本文采用了叙事与写景、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要引导学生理解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领会本文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
对于作者情感的理解,可以说是学习的难点所在,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个人被贬的经历,体会本文抒发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抑郁的复杂感情。
本文语言有很大的特色。
骈散相间,多为散句,但也间有骈句,韵味浓郁,流畅优美,从容婉转。
本文还有一些千古传诵的名句,如“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等等。
因此诵读、背诵是教学的重点之一,在诵读中体会作者的情感,积累重点的实词、虚词及名句。
教学设想:《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通过示范朗诵、自读和齐读等环节,掌握“也”和“而”字的语气,了解本文语言骈散相融,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本课设计在教学过程中循序渐进,先读懂课文,解决文言知识的问题,再理解鉴赏文章内容,两者彼此关照,相辅相成,以诵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以“醉”字为切入点,理解“乐”的情怀。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通用10篇)《醉翁亭记》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1、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背诵全文;2、学习本文由叙事、写景、抒情谈论有机结合的写法;3、理解、评价“与同同乐”的政治主见和道德观念;【教学重点】1、在理解文意的根底上背诵全文;2、体会宽广的胸襟和宏大的政治理想;【教学难点】理解、评价“与民同乐”的政治主见和道德观念。
【课时安排】二课时。
第一课时一、介绍1、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2、欧阳修在同一次考试中发觉并挖掘出“三苏”的故事;3、欧阳修“六一居士”的来历;4、欧阳修被贬滁州的背景。
二、文章诵读1、教师范读,提示学生留意字音,并体会“也”在文章表达语气上的作用;2、学生自由诵读;3、抽查局部学生朗读文章。
三、文意理解1、学生结合课下解释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质疑,教师点拔。
3、重点词语积存: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水落石出…然:……的样子(蔚然、翼然、颓然)活用词:山(沿着山路)、酿泉(用酿泉的水)重点词:意、临、开、丝竹、筹、伛偻提携、芳、秀推断句式:……者……也四、自由诵读五、作业按要求背诵语句:写山间早晨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黄昏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山间夏季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春季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山间秋冬风光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滁人出游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宴请来宾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众来宾欢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写太守醉酒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次课时一、按要求诵读二、总结各层意思1、醉翁亭的环境、地理位置及名称来历。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掌握醉翁亭记的基本情节和主题。
2.理解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性格、情节发展和意义。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文本解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背景,理解文本中的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
2.文学鉴赏: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结构、意义等方面,探究其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
3.写作训练: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提高表达水平。
三、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述唐代文学特点及醉翁亭记背景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分组讨论法:将同桌分成小组进行讨论,促进交流与合作。
4.写作指导法: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四、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0分钟)通过图片或音频等方式引入唐代文学和醉翁亭记的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讲授环节(20分钟)介绍唐代文学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了解唐代文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然后讲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其作品特点等知识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内容。
3.阅读理解环节(30分钟)让学生自主阅读醉翁亭记,并结合分组讨论法,进行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关注人物形象、情节发展和主题思想等方面,并提出问题,促进交流与合作。
4.写作指导环节(30分钟)通过对文本进行分析和思考,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实践。
可以选择一些话题,如“醉翁亭记中的人物形象”,“醉翁亭记中的主题思想”等进行写作指导。
同时要求学生注意语言表达和结构安排等方面。
5.总结评价环节(10分钟)回顾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总结和评价,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
五、教学评价通过此次教学,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水平。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和写作实践,激发其思考和创造力。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等奖3篇

第1篇教学设计《醉翁亭记》是一篇美文,应注重语言的品味与诵读,积累文言词句。
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掌握赏析方法。
下面一起来学习一下吧!本设计以“醉”字为切入点,以“太守醉”、“我们醉”为突破口,带动全文,品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与写作特色,最后进行归纳、迁移。
并将学生的想象力、分析概括能力和朗读能力的培养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之中。
教学目标:品味文美、情美,背读课文。
理解融情入景、“卒章显志”的手法。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体会融情入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难点:体会“醉”与“乐”之关系,理解“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课时安排:(1)《醉翁亭记》的第二课时。
(2)课型:赏析课。
教学步骤:问题的提出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篇千古传诵的名文,古往今来,多少人们对此文百读不厌,津津乐道,感慨万千,沉醉于其中。
那么人们为何而醉?本文有何独特的魅力?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这篇美文吧板书课题、作者。
(醉翁亭记,欧阳修)问:亭名由何而来?太守为何取号为醉翁?明确:是太守用自己的别号给它命名。
太守即欧阳修,号醉翁,其特点是易醉。
那么,醉翁的`“醉”由何而生?仅仅是酒醉吗?出示两个问题:1.太守为什么而醉?2.我们为什么而醉?二.引导学生探究问题一:太守为什么而醉?领悟其思想内容。
(一)依据自己预习时读书的感受,大家谈谈太守为什么而醉。
学生自由发言,师总结概括:为景而醉,为人而醉,为情而醉。
板书:(二)那课文中那些句子描绘了醉翁亭四周的山水之景、朝暮之景和四时之景?(1)指名朗读描绘的句子,想象画面。
(2)醉翁亭依山傍水,景色千变万化,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写景的顺序怎样?指名学生回答。
(3)教师小结:第一段作者利用空间的变幻的手法,移步换景,由远及近,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可归纳为: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二段,利用时间推移,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野芳发而幽香”春意盎然,“佳木秀而繁阴”暑气逼人,“风霜高洁”秋高气爽,“水落石出”一片寂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课堂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体会文中对偶句的特点及作
用。
2、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理解以“乐”为线索贯穿全篇
的结构特点。
3、理解文章中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内容
1、通读全文,疏通文意,解决生字词。
2、⑴作者及作品介绍: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
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指定学生回答:唐宋八大家是哪几位?)
⑵作背景简介:作者当时被贬,遭到打击,心情依然
乐观。
⑶“记”古代一种文体,写景、叙事、抒情相结合。
⑷全文线索:“乐”
3、课文分析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名字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⑴自然环境
写景的顺序:由远及近
总领写景的句子:环滁皆山也
⑵亭名的由来及醉翁的乐趣
现在还用的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
⑶教师指出重点词语,学生朗诵课文。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
⑴朝暮之景: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⑵四时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
⑶总结全段的句子: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⑷指出本段中的对偶句。
(学生回答)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
⑴四层(一句一层):
滁人游太守宴
众宾欢太守醉(核心)
⑵学生指出对偶句,教师分析其特点及作用。
句式整齐,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美。
⑶前后照应:本段最后一句与第一段中的哪一句照应?(学生讨论回答)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
⑴禽鸟鸣林的乐趣
游人的乐趣
太守的乐趣(最高的境界)
⑵前后照应:“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与“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相照应。
2、中心归纳:本文以“乐”字为线索,表达了作者岁
遇而安,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教师指导,学生
自主回答)
3、课外拓展
⑴你对作者在文中流露出的思想持什么态度?
⑵作者身处逆境,心情依然乐观的处世态度对你有什
么启示?
三处理课后练习题
四板书设计
第一段:写醉翁亭的自然环境及名字的由来与
第二段:写山间朝暮与四时之景民醉翁亭记
第三段:写滁人的游历之乐和太守的宴饮之乐同
第四段:写太守醉归,自得其乐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