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高中文言文实词推断综合练习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教师版)

高三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教师版)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运用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解释下列加点字:一、对称推断法1.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
遭遇.2.无父何怙,无母何恃依靠.3.讲章句,课文字而已。
学习.4.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选拔.5.通五经,贯六艺贯通.6.谷则异室,死则同穴活着.7.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讨伐、打击.二、语境推断法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了粮食..3.优孟,故楚之乐人也。
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
辩才.4.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
左,乃陷大泽中。
以故汉追及之。
欺骗.5.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顽皮..6.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
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
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纵:腾跃错放开三、语法推断法1.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坚硬的盔甲锐利的兵器..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应合.3.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做肉干为这件事(同纣王)争辩的很厉害,所以(纣王).就把鄂侯杀了,把尸体做成肉干。
4.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使死者复生使白骨生肉....5.时侃子瞻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嫁给.四、联想推断法(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严惩不贷.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短兵相接.3.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屡试不爽.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5.臣所陈虽小,可以喻大。
家喻户晓.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5.我,孙叔敖子也。
父且死时,属我贫困往见优孟。
.五、字形推断法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烤肉(宰臣奉上烤肉,上面绕着头发).2.抚军亦厚赉成名奖赏.3.刑天舞干戚兵器...4.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石阶.5.天台生困暑,夜卧帷中,童子持翣(hà)飏于前扇子扇风..补充:“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穴与洞穴有关;“冖”与笼罩有关;“礻”与礼祀有关;“舟”与船舶有关;“言”与说话有关;“忄”与思想有关;“月”与肉有关;“酉”与酒有关;“米”与食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织物有关;“革”与皮革有关;“歹”与死亡有关;“角”与容器有关。
届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届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刑天舞干戚.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7.径造.庐访成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攘.除奸凶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5.变姓名,诡.踪迹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无父何怙.(h ù),无母何恃.“怙”对“恃”, 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鄙: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
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文言实词推断专题训练

文言实词推断训练答案1、依据词义对立关系猜凡人禀命有二品,一曰所当触值之命,二曰强弱寿夭之命。
所当触值,谓兵烧压溺也。
强寿弱夭,谓禀气渥薄也。
兵烧压溺遭以所禀为命,未必有审期也。
若夫强弱夭寿以百为数,不至百者,气自不足也。
夫禀气渥则其体强,体强则其命长;气薄则其体弱,体弱则命短。
——王充《论衡·气寿篇》这段文字中,比较生疏的是“渥”,它是什么意思呢?试看原文,“强”与“弱”、“寿”与“夭”在词义上分别构成对立关系,而“渥”与“薄”在词义上也构成对立关系。
一个人体“强”命长则“寿”,是因为所禀之气“渥”;一个人体“弱”命短则“夭”,是因为所禀之气“薄”。
因而,就可以根据“渥”与“薄”在词义上的对立关系来断定“渥者,厚也。
”2、依照相应语法地位猜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定语大多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等充当。
据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个词所处的语法位置来推知它的词义。
《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的“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前一“急”字作“有”的宾语,肯定是名词,可断定其含义为“急事”,后一“急”字带了宾语“困”字,肯定是动词,可断定其含义为“以……为急”、“救急”。
论者以窃符为信陵君之罪,余以为此未足以罪信陵也。
夫强秦之暴亟矣,今悉兵以临赵,赵必亡。
赵,魏之障也。
赵亡,则魏且为之后。
赵、魏,又楚、燕、齐诸国之障也,赵、魏亡,则楚、燕、齐诸国为之后。
天下之势,未有岌岌于此者也。
故救赵者,亦以救魏,救一国者,亦以救六国也。
窃魏之符以纾魏之患,借一国之师以分六国之灾,夫奚不可者。
——唐顺之《信陵君救赵论》这段文字中,两个“罪”字的语法地位不同。
前一个用在结构助词“之”字之后,作“为”的宾语;后一个带了宾语,前有状语修饰,肯定是动词。
这样一分析,就可以断定第一个当名词“罪过”讲;后一个当动词“怪罪”讲。
“纾”字,前有连词“而”,后有宾语“患”,肯定是动词。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姓名:、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2.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 善才绳之。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5.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6.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7.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8. 举类迩而见义远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 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 抚军亦厚赉.成名。
3.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 刑天舞干戚.5.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7. 径造庐访成8.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9.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 攘除奸凶4.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5. 变姓名,诡踪迹6.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 无父何怙.(h u)无母何恃.9.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0.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四、根据语.法.推断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及词性。
1. 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怙”对“恃”,词义为“弥”对“愈” 词义为“简”对“择” 词义为(《逍遥游》)含义____________ 词性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性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含义_____________ 词性4.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5.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6.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7. 其罪当与童贯等. 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8. 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语文)高三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

高三语文复习专题——文言文实词推断一、文言文实词词义推断方法及练习(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
例1、可以独飨(xiǎng)白粲(càn)。
飨,右边是“食”,大概是“食用,享受”。
粲,下边是“米”,大概是米一类的东西。
例2、王怒曰:“劓(yì)之”。
劓:割掉鼻子。
例3、家人瞷(jiàn)见者,悉惊愕。
“瞷”可根据字形,推断为形声字。
与“看”有关,眼睛透过门缝看东西,意思是“窥见”。
【推断练习】(1)刑天舞干戚戚______________(2)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舶舳______________(3)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磴______________(4)径造庐访成造______________(5)丰则贵籴,歉则贱粜籴______________,粜______________(6)臣父母春秋高,冀得一归觐(jìn) 觐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形旁为戈,意思为一种兵器(斧子)。
(2)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
(3)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
(4)形旁为走,意思为到。
(5)上入下米,意思为买入粮食。
上出下米,为卖出粮食。
(6)觐从形旁“见”上,猜出与“见”有关,可以解释为“拜见”(二)字音推断法古代汉语中,语音和语义有一定的关系,在本义或引申义解释不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运用通假字音同或音近的原则,大胆逆推,找到通假关系,用本义去解释借义,从而释出符合语境的意思。
高中语文文言文实词推断、特殊句式词类活用检测卷

文言文特殊句式、实词推断词类活用检测卷( 70分钟 150分)姓名考号1、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兰亭集序》)2、登高而招。
(《劝学》)3、积善成德。
(《劝学》)4、雁阵惊寒。
(《滕王阁序》)5、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六国论》)6、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游褒禅山记》)7、信者效其忠。
(《谏太宗十思疏》)8、至于幽暗昏惑无物以相之。
(《游褒禅山记》)9、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10、多可喜,亦多可悲。
( 《项脊轩志》)11、宾主尽东南之美。
(《滕王阁序》)12、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五人墓碑记》)13、亦以明死生之大。
( 《五人墓碑记》)14、匹夫之有重于社稷。
(《五人墓碑记》)15、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三、推断以下加点的文言实词意义(2*25=50分)1、丰则贵籴,歉则贱23 4、5、 67 89 1011 12、忧懈怠,131415 1617 18、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焉19、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 202122、张苍罢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曰:”23、道济趋下阶,叩头曰:’24、隆庆时,绍兴岑郡候有姬方娠。
一人偶冲道,缚至府,问曰:“汝何业?”曰:“卖卜。
”岑曰:“璋也弄,瓦也弄。
”怒而责之。
未己,果双生一男一女,卜者名大著。
《古今谭概》25、齐武成帝子琅邪王,太子母弟也。
生而聪慧,帝及后并笃爱之,衣服饮食,与东宫相准。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题目一有一卷古籍中有如下内容:“乃知弓乃弩之实用也。
”请根据文言实词推断,填入括号内的词语:1. 弓(或句其反)2. 弩(或句其反)3. 知(或句其反)4. 乃(或句其反)5. 实用(或句其反)题目二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实词没有被正确使用,请找出并改正:1. 那位士子在对弈时展现出了他的高明。
(高明)2. 这本书内容深刻,建议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深刻)3. 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4. 老师对他成绩优异的表扬使得他非常开心。
(非常开心)题目三请用实词填空,补充下面句子中的空格处:1. 这位诗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______风格。
2. 瓜果蔬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______。
3. 在历史课上,学生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了解古代的______变迁。
题目四请将下列成语填入合适的句子中:1. __________头目2. 势如________3. __________不移题目五请问下列哪个词不属于文言实词?1. 石破天惊2. 非我族类3. 不可思议4. 浑然一体题目六请将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的动词改成实词:1. 他对这个提议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保持)2. 她对这个结论持有不同意见。
(持有)3.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努力)4. 他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坚持)题目七请将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的形容词改成实词:1. 这份文件内容很重要,要小心处理。
(重要)2.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宝贵的一分钟。
(宝贵)3.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认真研究。
(困难)4. 他的表现让我们感到欣慰。
(欣慰)参考答案题目一1. 弓(正)2. 弩(正)3. 知(反)4. 乃(反)5. 实用(正)题目二1. 那位士子在对弈时展现出了他的高明才华。
高明才华。
2. 这本书思想深刻,建议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思想深刻,建议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3. 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解题指导|高考文言文关键实词推断解读与专练

解题指导|⾼考⽂⾔⽂关键实词推断解读与专练考点研究⼀、字⾳推断法如果在⽂中根据词语的本义或引中义解释不通时,就可以试着找通假关系,从⽽推断出符合语境的意思,也就是通过同⾳通假求得本字。
例句实词推断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没有,不。
⼆、字形推断法在⽂⾔⽂中,形声字、会意字占总字数的80%左右。
其义符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例句实词推断冀得⼀归觐“觐”字较⽣僻,但从这个字的构成成分⼤体可“猜”出与“见”有关,借助上下语境,可推断这⾥是“拜见⽗母”的意思。
三、结构推断法⽂⾔⽂中的排⽐句、对偶句和并列结构⾮常多,其中位置对应的词语⼀般词性相同⽽意义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阅读中完全可以借此来推断词义。
例句实词推断忠不必⽤兮,贤不必以。
两句话句式整齐,且前后语意基本相同,由此可由“⽤”的含义推断出“以”的含义。
四、语法推断法即借助语法结构规律来推断同性,进⽽推知其意义。
例句实词推断况吾与⼦渔樵于江渚之上。
句中“渔樵”作谓语,应释为动词 “捕鱼砍柴”。
五、联想推断法常⽤的联想法有课⽂联想法和成语联想法两种。
例句实词推断檄营帅籍所掠赴郡讯之。
籍:登记。
《鸿门宴》“籍吏民,封府库”中,籍,登记。
公仰视⽊顾使者⽇。
顾:回头看。
《荆轲刺秦王》“于是荆轲遂就车⽽去,终已不顾”中,顾,回头看。
若济⼤⽔有⾈楫也。
同⾈共济:济,渡过。
侍者如⾔⽽⾄,⽆爽者。
屡试不爽:爽,差错。
六、语境推断法即“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
例句实词推断“以公少年易之 ”中“易”原⽂中“⽼吏曾腆侮法粥(同'鬻’,卖)狱”,⽽且陈希亮刚到任,所以“易”解释为“更换”为错误解释。
再者“更换”是“易”的基本义,是望⽂⽣义之解,亦断为错。
七、猜读推断法在上述⼏种⽅法难以奏效时,可采⽤“猜读法”,但这⾥的“猜读”不是瞎蒙乱猜,⽽是根据语境作出合理的推断。
例句实词推断郡民赵颍曾为乐陵太守,⼋⼗致仕归。
句中赵颍昔为太守今为民,且年已⼋⼗,可知“致仕”应为“退休”之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词综合练习】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
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
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即罢。
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昌为人强力..强力:刚强不屈B. 大臣固争..莫能得固争:固然争夺C. 然尤惮..昌尤惮:很惧怕D. 昌为人吃,又盛怒..盛怒:非常气愤B[解析] 固:坚决。
争:争辩。
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卑下:蔑视,轻视B. 昌还走.走:逃走C. 而昌庭.争之强庭:在朝堂上D. 微.君,太子几废微:如果没有A[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周昌为人刚强不屈,敢于直言不讳。
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非常谦恭。
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玩乐时(“燕”通“宴”,乐,娱乐)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
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像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高帝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很惧怕周昌。
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后来,皇帝因为张良定下的计策就把此事放下了。
但是周昌在朝堂上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中……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
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不接受您的诏令。
”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立刻停止(讨论这件事)。
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他和皇帝的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没有您,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
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
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
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
秦王说之,以.为客卿。
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
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节选自《资治通鉴》)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事:侍奉B. 秦王说之,以.为客卿以:认为C. 舍人辞去.去:离开D. 吾不及.苏君明矣及:比得上B[解析]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可以译为“让他做”。
所以“以”是介词,可译为“让”。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念诸侯独秦能苦.赵苦:使……受苦B. 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赍:送给C. 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阴:暗地里D. 此吾在术中而不牾.牾:矛盾D[解析] 牾:通“悟”,明白,醒悟。
[参考译文]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用游说来联合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
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到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
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
苏秦又暗中派侍从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
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
苏秦的侍从告辞时对张仪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
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袒:脱去外衣,露出短衣B. 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客:把……当作客人C. 今子不察.于礼察:明察,知晓D. 孟子谢.,遂留其妇谢:表示感谢D[解析] 谢:道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既娶:娶妻以后B. 将入门,问孰存..孰存:谁在里边C. 声必扬,所以..戒人也所以:……的原因D. 君子谓孟母知礼..知礼:懂得礼节C[解析] 所以:用来……。
[参考译文]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要进入内室,见他的妻子脱了外衣,穿着短衣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了,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内室可以不遵守它。
现在我在内室里慵懒、懈怠,而丈夫见到我勃然大怒,这是把我当成客人了。
做女人的规矩,一般不住在别人家里。
请让我回到父母家中。
”孟母于是叫来孟子对他说:“(《礼》上说过)将要进入大门,要问一下谁在里边,这是用来表示尊敬;将要进入厅堂,声音一定要响亮,这是表示通知了人家;将要进入内室,眼睛一定要向下看,表示担心撞上人尴尬的时候。
如今你不遵守礼节,却责怪别人没有礼节,不是不是(和圣人)差得太远了吗!”孟子道歉,于是挽留住他的妻子。
君子说孟母懂得礼节而且清楚做婆婆之道。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范仲淹二岁而孤.,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
既长..,知其世家①,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②,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曾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③粥不充,日昃④始食。
遂大通..“六经”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
”(节选自《宋名臣言行录》)[注] ①世家:家世。
②南都:今河南商丘。
③(zhān):稠粥。
④昃(zè):日偏西。
7.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范仲淹二岁而孤.孤:幼年丧父B. 再适.长山朱氏适:到……去C. 感泣辞母去.,之南都去:离开D.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先:以……为先B[解析] 适:女子出嫁。
8.下列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 既长..,知其世家既长:长大以后B. 五年未曾解衣就寝..就寝:睡觉C. 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昏怠:昏暗懒惰D. 遂大通..“六经”之旨大通:彻底通晓C[解析] 昏怠:发昏疲倦。
[参考译文]范仲淹两岁时就失去了父亲,母亲贫困没有依靠,改嫁长山朱氏。
(范仲淹)已经长大,知道了自己的身世,感动得哭着辞别母亲,前往南都入学读书。
(范仲淹)不分日夜地刻苦学习,五年中从来不曾解开衣服好好睡觉,有时候晚上发昏疲倦,就用冷水冲头洗脸,经常连顿稠粥都吃不饱,每天要到太阳偏西才开始吃饭。
(范仲淹)终于彻底通晓“六经”的要领。
(他)情绪激昂,有治理天下的抱负,经常自己述说:“读书人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享乐之后才享乐。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诣校书郎,超与母随至洛阳。
家贫,常为官佣书以供养..。
久劳苦,尝辍业..投笔叹曰:“大丈夫无它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研间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壮士志哉!”9.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然内孝谨..,居家常执勤苦孝谨:孝顺恭谨B. 有口辩..,而涉猎书传口辩:能言善辩之才C. 常为官佣书以供养..供养:供给长辈生活D. 尝辍业..投笔叹曰辍业:停止学业D [解析] 辍业:停止劳作。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修:遵循B.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耻:以……为耻C.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召:邀请D. 大丈夫无它志略.略:谋略C[解析] 召:征召。
[参考译文]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
但品性孝顺恭谨,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劳苦是羞耻的事。
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
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
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
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也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