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
高三文言文实词推断口诀如下:
结构对称,词性相对;
成分搭配,语义相配;
字音字形,通假异义;
邻字帮助,同义反义;
联想迁移,前后联系;
古今对比,各有所异;
先分后总,寻找规律;
结合语境,突出重点。
以上口诀仅供参考,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和文章内容来理解记忆。
另外,还可以参考以下方法进行实词推断:
1. 形声字推义法:汉字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形声字,形旁表意,可根据形旁推知字义。
2. 通假字推义法:古代汉语中有很多通假字,可根据通假字推知本字的含义。
3. 偏旁部首推义法:汉字的偏旁部首往往能提示其所表示的意义类别,可根据偏旁部首推知字义。
4. 语境分析法:结合上下文语境,根据句子结构、词语搭配等推断词义。
5. 联想迁移法:根据已知的词语含义,联想到与之相关的其他词语的含义。
6. 古今对比法:通过古今词义的对比,了解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不同之处。
7. 字典查阅法:通过查阅字典,了解词语的基本含义和用法。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

例谈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高中语文文言实词词义推断技巧是指通过对文言实词进行细致分析和推断,准确理解词义以及正确把握句子的意思和脉络。
文言实词是文言文中的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等,是表达作者意图的重要手段。
文言实词的词义与现代汉语的用法和意义有时会存在差异,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来准确理解文言实词的词义。
一、善用上下文推断技巧在阅读文言文的过程中,如果遇到不认识的文言实词,可以通过上下文来推断词义。
具体方法如下:1.观察前后文,分析词性在前后文中,通过观察这个词语的前后连词、标点符号等,可以推断这个词是名词、动词还是形容词,从而判断其词义。
在《红楼梦》中有一句“遂想起近日香菱亲往,想葬花之状,淿淿浩浩者。
”如果不认识“淿淿浩浩”这个词,可以通过分析前文得知,这是描述香菱葬花的情景,而“淿淿浩浩”正好可以形容花的形状,因此可以推断其词义为“盛开、茂盛”。
2.对比相关词语,推测意义在文言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类似意义的词语,通过对这些词语的对比,在上下文中可以推测出未知词的词义。
在《论语》中有一句“听其言观其行”,其中的“观其行”是指观察一个人的行为来判断他的品行。
如果不认识“观其行”这个词,可以通过对比另外一个类似词“听其言”,可以推测出“观其行”的意义为“观察他的行为”。
二、善用熟词联想和反义词推测技巧1.通过熟词联想在《红楼梦》中有句“盈盈一水间,脉脉不行也。
”如果不认识“盈盈”、“脉脉”这两个词,可以通过熟悉的词语来联想,例如“盈盈如玉”,可以推断“盈盈”意为“柔美、明亮”;而“脉脉不行”可以联想到“脉脉含情”,可以推断其意为“温柔、含情”。
2.通过反义词推测在《孟子》中有句“曲突徙薪,以待火也。
”如果不认识“曲突徙薪”这个词,可以通过反义词“直而行”来推测,可以将“曲突徙薪”理解成“弯弯曲曲地搬运柴薪”。
在《论语》中有句“博施浅人也。
”如果不认识“博施”的意思,可以通过了解“博”的词源,即施与人草木,可以推断“博施”意为“广泛施舍”。
高考实词含义推断技巧

答案:B
2012年浙江卷
A.视其舟,则离败而胶
胶:搁浅。
《逍遥游》: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 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 胶:粘、着地
2010广东卷
9.对下列句子中红色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里出产珠宝,同交阯连接,常常互相通商,购买粮食)
粜(tià o)
——卖出粮食
• 解释下列句子中红色字的含义。
• (1)金就砺则利。(《劝学》) • 砺:磨刀石 • (2) 生而眇者不识日。miao3
眇:眼盲
• 【解析】
• (1)“砺”,“石”旁。推断它可能与一种“石”有关, 据上下词“金”和“利”可知,“砺”应解释为“磨刀 石”。
②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不速之客,招致,招引 ) ③登高而呼,声非加疾也 (疾风知劲草,强 ) ④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 (求全责备,寻求,寻找 )
⑤势拔五岳掩赤城 ⑥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⑦吾亦望汝副其心 ⑧召医而尤其故 (出类拔萃,超出) (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
(名副其实,符合)
(怨天尤人,责问)
三、语法分析法(根据词类活用推断词义)
1.自放驴,取樵炊爨。cuan4 “樵”作动词“取”的宾语,当为名词,“柴禾”。 2.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山北为阴) “和”后接代词宾语“之”,当为动词,不能理解为形 容词“和睦”;再联系上文“鸣”,可知“和”应为“应 和”。
• 3.开奇之,曰:“公辅才也。” “奇”带了宾语“之”,当作动词,为意动用法, “以……为奇”。
五 邻词推断法
• • 1 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石》 2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 《鸿》 考:敲打 过:责备 趁:追赶 幸:希望
2021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文实词推断方法一、代入推断法。
把记忆中的的实词的多个意思,代入到具体的语境中,如果文意贯通,那就表明此义项合适。
例:孔子如(往)齐,问弟子之志。
弟子答曰:“如(或者)小相,如师。
”子曰:“善矣,以仁为本。
”弟子如(依照)语应事,一切皆顺。
子至齐,则与齐王曰:“君待民如(像)草芥,不可,不如(及,比得上)以仁怀之。
”齐王思虑甚久,觉子之言甚是。
子曰:“王如(假如)知此,则国泰民安。
”例:[实战高考](1)(2019•全国卷Ⅲ)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如:比得上,及(2)(2019•北京高考)如轮如机,其孰能知之如:像(3)(2018•全国卷Ⅰ)其为人所重如是如:像(4)(2018•全国卷Ⅲ)民图像于庐,而奉之如神,名曰“范公庵”如:像(5)(2018•江苏高考)盖贤者视民如家,居官而不能忘其地者如:像(6)(2017•天津高考)以笔著文,亦如此焉如:像(7)(2017•浙江高考)如周公、夫子亲授微旨,然后为学如:像二、因文定义法(语境推断法)例: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为部民所詈。
捕之不获,怒,尽絷其乡邻。
履阅狱问故,立释之,乃白以中。
以中益怒,曰:“丞慢我。
”履曰:“犯公者一人耳,其邻何罪?今絷者众,而捕未已,急且有变,奈何?”以中意乃解。
译文:知县周以中巡视田野,被村民所骂,逮捕不着,一怒之下拘捕了许多乡邻。
吴履查案问清原故,立即释放百姓,并告诉以中。
周以中更怒,说:“县丞怠慢我。
”吴履说:“触犯大人的只有一个人,他的邻居有什么罪?现在抓起来的人多而犯人未捕住,情况紧急有些变化怎么办?”周以中怒气才消解。
1.梅以欹为美,正则无景(倾斜)根据“无景”与“美”意思相反,可推断“欹”与“正”意思也相反,即“倾斜”。
2.天保中,郡县大水、人灾,绝食者千余家。
(断粮)3.武帝伐齐,齐将独孤永业守金墉城,擒(韩擒虎)说下之。
(使……投降)4.岁中旱,(韦丹)募人就功,厚与直,给其食。
(直,报酬)年中大旱,韦丹广泛征召百姓来做工,给予优厚的工钱,给他们食物。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
文言实词推断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 因果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因果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井蛙不可以语于海者,拘于虚也。
”通过分析“井蛙”与“海”的对比,可以推断出“井蛙”表示的是局限于狭小范围的人或事物。
2. 类比推断法:根据文言文中的类比关系,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夫人之相与俛仰一世也。
”通过类比“相与俛仰”与“夫人”的关系,可以推断出“相与俛仰”表示的是对人的尊敬与敬仰。
3. 上下文推断法:根据上下文的提示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朝闻道,夕死可矣。
”通过上下文的语境,可以推断出“道”表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原则。
4. 反义推断法:通过寻找上下文中的反义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蜀将何以待之?”通过对照“蜀将”与“待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待之”表示的是应对、对待的意思。
5. 对比推断法:通过对比上下文中的其他实词,推断出实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通过对比“参差荇菜”与“左右流之”的关系,可以推断出“左右流之”表示的是水流的方向。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并准确推断出其具体的含义。
推断文言实词词义的方法与技巧

文言文实词的推断方法一《考纲》要求掌握的实词一共有120个,而每个实词都是多义词,要把这些实词的用法和意思全部识记基本上不可能,那么什么样的作法可以减少这种难度,并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那就需要培养对实词的推断能力。
下面介绍理解文言实词常用的推断方法。
1、代入法。
古汉语单音词占多数,一词多义的现象很普遍,确定一个多义词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意义,可先把这个多义词素组成若干个双音词,然后用“代入法”把这些词放在具体语境中去体会,可以推断一些词语的意义。
如08年高考北京卷C.霍光擢延寿为谏大夫,擢:提拔。
可以组词为“擢升”,与答案所示的“提拔”近义。
D.门卒当车,愿有所言,愿:希望。
可以组词为“愿望”,与答案所示的“希望”相近。
把两个词代入原文都能作通畅的理解,所以是正确的解释。
2、根据造字法进行推断。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严格来讲有四种造字法,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
形声字占了汉字中的百分之八十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就叫“义符”,它显示了这个字的表意范围,如“珍珠”,都是斜玉旁,就表示这是很贵重的。
再如08年高考卷重庆卷翻译题①殚财不足以奉敛,尽力不能周役,民氓饥寒冻馁,死背相望。
“馁”在现代汉语中多指气馁,但是这个字的本意是饥饿,因为它的形旁是食字旁。
当然这里也可以根据词语构成法来帮助推断。
译为:用尽财物不能够完成赋税,费尽体力不能够完成劳役,老百姓饥寒交迫,冻饿而死的尸体到处都是。
3、根据词语构成推断词义。
汉语的构词是有一定的规律的,我们可以根据这些规律进行合理推断。
如在现代汉语中,我们使用的词是打击,爱憎,愉快,词语中的各个部分有时是可以相互注释的。
如08高考卷江苏卷的翻译题(1)及得召见,遂见亲信。
这里牵涉到“见”这个特殊词的用法,有两种解释比较特殊:“被”和作代词。
前句是得到皇帝的召见,那么应该是被“亲信”,所以亲信应该是动词,古今异义了。
这是个同义复合词,解释为“亲近信任”,所以应该翻译为:“到获得皇帝召见,便受到皇帝亲近信任。
推断文言实词六法

推断文言实词六法正确把握文言文实词的含义不仅是我们解读文言文内涵的关键,而且是每年高考文言文考查的重点之一。
对于这方面的复习,除了平时注意积累,加强对一些通假字、古今异义词、多义词、偏义复词的识记之外,还需要掌握一些推断实词的解题技法。
以下几种方法可供参考:1.代入语境检验法这是在推断词义时最为常用的一种方法,即将所给的义项放在具体语境中贯通文意。
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通常会有不同的意义,推断词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把词放到句中去理解。
代入后,如果句意通顺,那么可能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错误的。
【技法小练】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熊鼎,字伯颍,临川人。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
陈友谅屡胁之,不应。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
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长:执掌B. 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结:聚合C. 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延:招聘D. 乃留愈幕府赞.军事赞:辅佐C [解析] 本题可采用“代入语境检验法”。
A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执掌龙溪书院”,符合文意,正确;B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熊鼎聚合乡兵自守”,符合文意,正确;C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邓愈镇抚江西,多次招聘他来相见”,再结合下文的“奇其才,荐之”,不符合文意,应为“邀请”的意思;D项,代入选项解释的意思是“于是把他留在邓愈的将军府中,辅佐军事”,符合文意,正确。
2. 联想课本迁移法尽管高考题目对考生来说是陌生的,但所考查的知识点均源于课内,考生应善于把考题与教材联系起来,找到命题的“本真源头”,从而提高答题效率。
有的文言实词的意义与课文中的意义完全相同,有的甚至连其所在句子的句式都相同。
【技法小练】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元褒,字孝整,便弓马,少有成人之量。
年十岁而孤,为诸兄所鞠养。
性友悌.,善事诸兄。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

“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精华版)“文言实词的推断技巧”例说一、语法分析法:首先要记住一个结构:(定)+主+ (状) +谓+(定)+宾。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形容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介宾短语充当。
根据它们所处的语法位置,推知它的词性或判别活用,进而调动积累的实词义项去决断它的语境义。
【例1】使于齐,未还,汉召彭越,责以谋反,夷三族。
已而枭彭越头于洛阳下,诏曰:“有敢收尸者,辄捕之。
”选项A:夷三族夷:平(×)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2】岁乙未,籍民户,有司多以浮客(客居的人户)占籍,及征赋,逃窜殆尽。
官为称贷,积息数倍,民无以偿。
澄入觐,因中书耶律楚材,面陈其害。
太宗(元太宗)恻然,为免其逋。
其私负者,年虽多,息取倍而止;亡民能归者,免三年。
诏下,公私便之。
壬子,复大籍其民,澄尽削交城之不土著者,赋以时集。
选项D:诏下,公私便之便:方便(×)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3】至河东,关中豪杰争走赴义。
太宗请进师入关,取永丰仓,以赈穷乏,收群盗以图京师。
高祖称善。
寻平京城,高祖辅政,受唐国内史,改封秦国公。
选项B:取永丰仓,以赈穷乏穷:贫穷(×)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4】(杜)诗雅好推贤,数进知名士清河刘统及鲁阳长董崇等。
选项C:诗雅好推贤雅:文雅(×)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例5】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
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
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
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
(2007北京卷)选项A:法弗能正也正:正确(×)正确的解释为:________二、课本迁移法:高考文言文的阅读试题,选文在课外,但往往考查的词语在课文中已经学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1高考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与技巧
课内实例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
【解析】“眄”的含义,根据“目”和“眄”的对象“庭柯”就可知其大致是“看”的意思。
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解析】“畴”的含义可根据“田”字旁能推出“田地”之意。
方法一:字形推断法
(利用汉字字形)
汉字中的形声字占80%以上,而形声字的形旁有表意功能。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形旁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言)、辶(走)、刂(心)、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其它还有:禾--五谷、贝--金钱、皿--器具、纟--丝麻、宀--房舍、求--毛皮、隹(zhuī)--鸟雀、冖--笼罩、歹--死亡、月--肉、页--首、自--鼻、目---眼、尸--身体……
课外实例:
1、启听淮北取籴。
【解析】其中“籴”就是一个会意字,联系“粜”意思是卖出粮食,“籴” 与“粜”相对,意思是买进粮食。
2、袖空牒窃印
【解析】部首“片”,本义就是“木片”,众所周知,古代发明纸张之前人们都把字写在木片或竹片上,所以“片”又被引申为“文件、文书”之义,因此凡是以“片”为形旁的字如“版”“牌”“牍”等都有“文件、文书”的意思。
02
课内实例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解析】句中“用”和“以”位置相同,而“用”的意思又是我们拿得准的,“以”的意思是“任用”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
【解析】见:被
3、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解析】弥:愈,越
4、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
【解析】固:险固的地势
5、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
【解析】族:族灭
6、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解析】“跬”与“小”对应,从足即推断为小步,半步
7、追亡逐北
【解析】亡,北对应,均为溃败。
常用“败北”,北即败
方法二:语言结构推断法
(利用结构相似的句式)
文言文中的排比句、对偶句、并列结构多,其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而意义相近或相反,运用这种方法很容易由已知推出未知,由易推出难。
课外实例:
1、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
【解析】“腰”与戴对应,动词,腰戴
2、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私者,然欲厚之,更所以祸之。
【解析】“顽鲁者亦当矜怜”中的“顽鲁”义:A、愚笨而鲁莽B、固执而粗鲁C、顽皮而愚蠢D、愚昧而愚蠢,孤立地看似乎都讲得通,但由于这句话同下面“贤俊者自可赏爱”构成整句。
因此,你只需了解“贤”“俊”是在古文中是“有才能”之义,就很容易能选出D项这一正确的答案。
03
课内实例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解析】“水”受助动词“能”的修饰,并处在谓语的位置,便可推断它是动词“会水”即“游泳”的意思。
2、范增数目项王
【解析】它前有状语,后带宾语,用如动词,既不能理解成“眼睛”,也不能仅理解为“看”,应该理解为“用眼睛示意”。
3、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
【解析】《促织》“高”字上带宾语,用如动词,联系原文,可推断为“抬高”。
4、臣战河南,然不自意先入关破秦。
【解析】“意”作动词,后面带有宾词语,应解释为“料想”。
5、视之,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
【解析】“意”作主语,为名词,联系前文,可知应解释为“样子”。
方法三:语法分析推断法
(利用语法结构)
根据汉语语法知识,主语、宾语大多是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是由形容词、动词充当,定语是由名词、代词充当,状语是由副词充当。
根据词在句中的语法地位来推断它的词性,进而推知它的词义。
课外实例:
1、文过饰非(掩饰)严惩不贷(宽恕)孜孜不倦(勤勉的样子)
2、有势者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解析】“朱丹”、“黝”都处在谓语的位置并分别带了宾语“门”和“之”,所以就能感知它们都是形容词用作动词,是“漆成红色”和“涂成黑色”的意思。
3、自放驴,取樵炊爨
【解析】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4、日以尽矣,荆卿岂无意哉?
【解析】“意”作“无”的宾语,自然也是名词,应解释为“意图”或“心意”。
04
课内实例
1、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解析】“应”搭配对象为节拍之“节”,“应节拍”即为“随着节拍、和着节拍”,可释为“随着,和着”。
2、烟涛微茫信难求
【解析】“难求”为谓语,而“信”修饰了“难求”,作状语。
状语一般由副词和形容词充当,结合语境就可以推断出“信”是实在的意思。
方法四:语境分析法
(利用上下文语境)
“词不离句,句不离篇。
”要把握一个实词的含义,绝不能离开它生存的语境,有时上下文之间存在着照应、解释或暗示关系,这恰恰是我们要寻找的钥匙。
课外实例:
1、又以適去,意不自得。
【解析】根据“意不自得”可以推知“適”同“谪”,“又以適去”,是“又因为被贬而离开”。
2、(郭)永以书抵幕府
【解析】“抵”是多义词,这里是什么意思?前文说,太原地方长官总是任用名望很高的人,每次宴请耗费千金,这些钱都是从各县搜刮来的,对大谷县征敛
尤为紧迫,于是“永以书抵幕府”,意思是:郭永写信送到太原帅幕府。
抵,送达。
05
课内实例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
【解析】言听计从:听从
2、势拔五岳掩赤城
【解析】出类拔萃,超出
方法五:成语印证法
(利用成语)
在成语中,保留了大量的文言词义,因此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有时也能让我们“绝处逢生”。
课外实例:
1、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解析】不速之客:招致
2、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
【解析】日薄西山:接近
3、在官清恪,未尝闻私。
【解析】恪守不渝:谨慎而恭敬
4、吾亦望汝副其心
【解析】名副其实:符合
06
课内实例
1、“飞骑因番请见,先涕泣不自胜”同课文的“沛公不胜杯杓”中的“胜”;
2、“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同课文“向使六国各爱其地”中的“爱”;
3、“伐其功”跟课文《屈原列传》中“平伐其功”中的“伐”均是“夸耀”之义。
方法六:课内迁移法
试题中出现的一些实词解释,其实课文中已出现过,可联系课文相应迁移。
解答文言实词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代入检验法),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你掌握的法宝越多,你获得成功的系数就越大
课外实例: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家歙州家:定居。
B、君行坏堰坏:使……毁坏。
C、迁秘书省校书郎、知县事知:主持、执掌。
D、四方奏疏不可其意者悉投二瓮中可:符合、适合。
【解答】A、家:定居。
谓语、动词B、根据上下文意,不可能是许逖出行使河堰毁坏,而应是许逖行走在已损坏的河堰上,有所感慨,于是下决心重修。
因此不能把“坏”理解为使动用法。
C、知:主持、执掌。
例如,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勾践灭吴》)D、可:符合、适合。
例如,可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