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文言文实词推断综合练习(最新整理)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练习

高中语文文言实词推断练习语段、字形推断法语法推断法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提供了依据。
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
(1)划分句子成分法“信义著于四海”(“信义”作主语,可判断“信”是名词,作“信用”讲)“烟涛微茫信难求”(状语,确实)“楚王贪而信张仪”(谓语,信任)(2)看搭配“辍耕之垄上”,“之”后接表地点的“垄上”,很明显,“之”在这里只能译成动词“到”才能与之搭配。
“自放驴,取樵炊爨”,题目中给的词义是:樵——打柴。
“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文联系起来,不难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该是“木柴”的意思;“打柴”是动词,明显不当。
【边练边悟】利用语法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谢贞)八岁,尝为《春日闲居》五言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对……感到惊奇(2)太祖将取滁州,率数骑前行,云(指传主花云)从。
猝遇贼数千,云翼太祖,拔剑跃马冲阵而进:保护(3)诸山越(指偏远地方)不宾,有寇难之县,辄用盖(指传主黄盖)为守长:归顺,服从(4)天下之势,譬如病者,陛下既得良医矣,信任不疑,非徒愈病,而又寿民:愈,使……痊愈;寿,使……长寿4.字形推断法汉字本是表意性质的,从字形可以推知字义。
虽历经演变,但表意的功能并没有丧失,汉字本身即为理解词义的已知条件之一。
因此,通过对字形结构(主要是象形字、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探求字的意义。
如“樯橹”,“橹”是常见字,是木制的船具;“樯”是冷字,但“樯”从“木”,与“橹”联合成词,可知“樯”也是木制的船具。
【边练边悟】利用字形推断法推断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1)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看(2)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3)生而眇者不识日:眼盲(4)平民虽平价不能籴:买进粮食微积累常见形旁的词义指向钅(金)、木、氵(水)、灬(火)、土:与五行有关。
届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届高三复习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一、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严惩不贷()2.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短兵相接()3.善才绳.之。
绳之以法()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敝帚自珍( )5.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望而却步( )6.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前倨后恭( )7.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望风披靡( )8.举类迩.而见义远闻名遐迩( )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抚军亦厚赉.成名。
3.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刑天舞干戚.5.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7.径造.庐访成8.丰则贵籴.,歉则贱粜.9.家人瞷.见者,悉骇愕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攘.除奸凶4.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5.变姓名,诡.踪迹6.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无父何怙.(h ù),无母何恃.“怙”对“恃”, 词义为 9.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弥”对“愈” 词义为 10.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简”对“择” 词义为 11.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逍遥游》) 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1.李超,字魁梧,淄之西鄙.人联想《为学》中“蜀之鄙有二僧”, 《烛之武退秦师》中“越国以鄙远”。
鄙:2.素与郭善.,登门造访 联系《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
善: 3.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 联系《伤仲永》中“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奇: 4.阮籍与浑为友。
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
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
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
实词推断 (2)

用于“所”字结构中的名词
归纳总结很重要
• 例:拜(授予官职) 除(授职) 擢(提拔) 迁(晋升或调离官职,贬 谪) 徙(调动,流放) 辟(征召) 左迁(降职) 谪(贬官,降职或流放) 窜(放逐) 掾(古代属官的通称) 黜(贬退);遣(贬谪) 举(提拔,推 举) 下车(新官初到任) 乞骸骨 (告老还乡) 乞身(告老还乡)
饰
用漂亮的言词掩 自己的过失和错 误
比—紧接着,紧挨着
惜—爱惜、爱 往— 向往
解释下列句中“籴dí ” 字的含义:
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北京卷)
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 商贩,贸籴粮食。 (全国I) 解析: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 解答:籴——买进粮食(翻译:郡中不产粮食,而海
名作动,登记。 【规律】名词+名词,常常有一个活用成 动词
1、朝歌夜弦 《阿房宫赋》
名作动,唱歌。
2、晋军函岭,秦军氾南。《烛之武退秦师》
名作动,驻军。
3、朝服衣冠 《谏太宗十思疏》
名作动,穿上。
4、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名作动,登记。 【规律】名词+名词,常常有一个活用成 动词
Hale Waihona Puke 1、云霏霏兮欲雨 《梦游天姥吟留别》
名作动,下雨
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名作动,游泳
3、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
名作动,称王 【规律】名词前面有副词(尤其表否定 的副词)或能愿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
拄着,拿着 1、杖汉节牧羊。 用脚踢 2、驴不胜怒,蹄之。 做标记 3、寻向所志。 发芽 4、二月草已芽。 吃饭 5、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打洞 6、一狼洞其中。 【名词活用动词规律小结】 能愿动词后的名词 名词后的名词 代词前的名词 副词后的名词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文言文实词推断练习姓名:、根据成语推断以下加点字的含义。
1. 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2. 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3. 善才绳之。
4•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5. 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6. 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7. 相如张目叱之,左右皆靡.8. 举类迩而见义远二、根据下列加点字的字形推断加点字的含义。
1. 宰臣上炙而发绕之。
2. 抚军亦厚赉.成名。
3.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4. 刑天舞干戚.5. 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6. 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7. 径造庐访成8. 丰则贵籴,歉则贱粜.9. 家人瞷见者,悉骇愕三、根据句子.结.构,推断下列加点字词的含义。
1.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2. 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 攘除奸凶4. 丁壮苦军旅,老弱罢.转漕5. 变姓名,诡踪迹6.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
7.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8. 无父何怙.(h u)无母何恃.9. 奉之弥繁,侵之愈.急10. 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11. 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四、根据语.法.推断下列加点字的含义及词性。
1. 将军身披坚执锐,讨伐暴秦,功盖寰宇!“怙”对“恃”,词义为“弥”对“愈” 词义为“简”对“择” 词义为(《逍遥游》)含义____________ 词性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词性3•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含义_____________ 词性4. 予既揖退老甿,条.其言,书于书褒城驿屋壁。
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5. 鄂侯争之急,辨之疾,故脯.鄂侯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6. 吾见申叔,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7. 其罪当与童贯等. 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8. 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含义 ____________ 词性五、请根据旧知识的联想推断.翻译加点字词。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

(完整版)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题目一有一卷古籍中有如下内容:“乃知弓乃弩之实用也。
”请根据文言实词推断,填入括号内的词语:1. 弓(或句其反)2. 弩(或句其反)3. 知(或句其反)4. 乃(或句其反)5. 实用(或句其反)题目二下面的句子中,有一个实词没有被正确使用,请找出并改正:1. 那位士子在对弈时展现出了他的高明。
(高明)2. 这本书内容深刻,建议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深刻)3. 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奇思妙想)4. 老师对他成绩优异的表扬使得他非常开心。
(非常开心)题目三请用实词填空,补充下面句子中的空格处:1. 这位诗人的作品具有独特的______风格。
2. 瓜果蔬菜是我们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______。
3. 在历史课上,学生们通过研究历史文献,了解古代的______变迁。
题目四请将下列成语填入合适的句子中:1. __________头目2. 势如________3. __________不移题目五请问下列哪个词不属于文言实词?1. 石破天惊2. 非我族类3. 不可思议4. 浑然一体题目六请将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的动词改成实词:1. 他对这个提议保持着怀疑的态度。
(保持)2. 她对这个结论持有不同意见。
(持有)3. 我们需要共同努力来实现这个目标。
(努力)4. 他一直固执地坚持自己的观点。
(坚持)题目七请将下列句子中的括号内的形容词改成实词:1. 这份文件内容很重要,要小心处理。
(重要)2. 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要浪费宝贵的一分钟。
(宝贵)3. 这个问题解决起来比较困难,需要认真研究。
(困难)4. 他的表现让我们感到欣慰。
(欣慰)参考答案题目一1. 弓(正)2. 弩(正)3. 知(反)4. 乃(反)5. 实用(正)题目二1. 那位士子在对弈时展现出了他的高明才华。
高明才华。
2. 这本书思想深刻,建议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思想深刻,建议你一定要细细品读。
3. 他的内心世界很丰富,常常有一些奇思妙想。
(完整版)文言实词意义推断练习(附答案)

t a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天下合纵,赵使魏加见楚春申君曰:“君有将乎?”曰:“有矣,仆欲将临武君。
”魏加曰:“臣少之时好射,臣愿以射譬之,可乎?”春申君曰:“可。
”加曰:“异日者,更羸( gēng léi )与魏王处京台之下,仰见飞鸟。
更羸谓魏王曰:‘臣为王引弓虚发而下鸟。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
’有间,雁从东方来,更羸以虚发而下之。
魏王曰:‘然则射可至此乎?’更羸曰:‘此孽也。
’王曰:‘先生何以知之?’对曰:‘其飞徐而鸣悲。
飞徐者,故疮痛也;鸣悲者,久失群也,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闻弦音,引而高飞,故疮陨也。
’今临武君为秦孽,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战国策·楚策》)1.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是( )A .臣愿以射譬之,可乎 譬:打比方B .更羸与魏王处京台之下 京:都城C .故疮未息而惊心未去也 息:消除、痊愈D .不可为拒秦之将也 拒:抗拒、对抗2.下列句子加点词意义相同的是( )A.Error!B.Error!C.Error!D.Error!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
郗超与谢玄不善。
苻坚将问晋鼎,既已狼唾梁岐,又虎视淮阴矣。
于是朝议,遣玄北讨,人间颇有异同之论。
唯超曰:“是必济事。
吾昔尝与共在桓宣武府,见使才皆尽,虽履屐之间,亦得其任。
以此推之,容必能立勋。
”元功既举,时人咸叹超之先觉,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
(《世说新语·识鉴》)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 .郗超与谢玄不善 善:善良B .又虎视淮阴矣 阴:北面C .容必能立勋 容:或许,表推测D .元功既举 举:提拔2. 以重其不以爱憎匿善:解释加点的字。
3. 积累写作素材。
可见他什么精神?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6题。
昔者,齐王使淳于髡献鹄(hú)于楚。
出邑门,道飞其鹄,徒揭空笼,造诈成辞,往见楚王曰:“齐王使臣来献鹄,过于水上,不忍鹄之渴,出而饮之,去我飞亡。
文言实词推断练习题(加强型)

文言实词推断练【方法一】推断法联想该词在课文中的用法,相互比照,辨其异同,然后初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
【牛刀小试】1、进之布指算,不爽.。
.→《氓》:2、令甲卒皆伏,使老女子乘.城。
→《氓》:3、铨简.秀士。
→《出师表》:4、公败退,引次.江北。
→《陈涉世家》:5、绩曰:“是固有罪,然皆饥羸病乏,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亦可已。
”使者怒,欲并劾绩,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
对下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不足胜杖,姑涅臂以戒胜:能承受B.绩力争不变,使者不能夺夺:强迫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
《鸿门宴》行年四岁,舅夺母志。
《陈情表》【方法二】推断法. 组成一个或几个双音节词进行推断。
. 借用成语中的实词词义来推断。
【牛刀小试】1、北邀当.国者相见。
2、于是夜缒兵出,薄.其营。
3、若贷.而不诛,则天下大义不明,大法不立矣。
4、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方法三】推断法汉字本就是形音义结合的文字,因此,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会意字、指事字以及形声字的形旁的表意功能,从字形角度去推断实词的含义。
例如:口——与口及语言等动作有关(吹、吮)心——关于心理(恨、志)示——和神祉有关(祖)衣——与衣服有关(袖、襟)【牛刀小试】1、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趾比境,常通商贩,贸籴.粮食。
2.、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3、王怒曰:“劓.之。
”4、不能字.人之孤而杀之。
5、“有牧人御众之才”6、夜入其家,探其箧,不使之知觉。
7、“彀士十万人”8、暮归,忘其牛,父怒挞之。
9、抚军亦厚赉成名。
10、富翁某,商贾多贷其赀。
1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方法四】推断法利用相似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往往在意义上相同、相近或相反、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正确的解释。
【牛刀小试】1、通五经,贯.六艺。
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3、一年所居成聚.,两年所居成邑.。
.4、大酋当死,骂逆贼当死。
5、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文言实词的推断练习答案

文言实词的推断方法及练习(一)字形推断法汉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其形旁为我们领悟词义提供了有利条件。
如:“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的“理”字的意思是“治玉、雕琢”。
“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 ”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关;“冖”与笼罩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
“攴(pū) ”与敲击有关;1.有牧.人御众之才该句中的“牧”是一个左右结构的会意字,左为“牛”,泛指牲畜,右为“人手中拿着一条鞭子”,把两者的意思联系起来,就是“放牧牲畜”;引申一下,对象如果是人,自然就是“统治,治理”之意了。
2.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信”是一个会意字,一个“人”一个“言”意为人言真实。
此句中的“信”就解为“真实”。
3、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舳.形旁为舟,意思为大船4、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形旁为石,意思为石阶5、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绳子)6、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井绳)7、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田地)8、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造”的义符为“之”,联系下文“袁所寓之法华寺”,不难推测与处所关联的词义应是“到”、“去”的意思,“造”的其他意义“制造”、“成就”显然与文意不符9、若少屈,冀得一归觐.。
觐,义符为“见”,联系下文推断为“拜见”之义。
10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馈”的意义可由它的“饣”旁推断出它是供军队吃的东西,即“军饷”,这里活用作动词,发放军饷。
(二)语境分析法(根据上下文意思推断词义)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这个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词综合练习】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周)昌为人强力,敢直言,自萧、曹等皆卑下之。
昌尝燕入奏事,高帝方拥戚姬,昌还走。
高帝逐得,骑昌项上,问曰:“我何如主也?”昌仰曰:“陛下即桀纣之主也。
”于是上笑之,然尤惮昌。
及高帝欲废太子,而立戚姬子如意为太子,大臣固争莫能得,上以留侯策止。
而昌庭争之强,上问其说,昌为人吃,又盛怒,曰:“臣口不能言,然臣(心)〔期期〕知其(其)不可。
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
”上欣然而笑,即罢。
吕后侧耳于东箱听,见昌,为跪谢曰:“微君,太子几废。
”
(节选自《汉书·周昌传》)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昌为人强力 强力:刚强不屈
B. 大臣固争莫能得固争:固然争夺
C. 然尤惮昌尤惮:很惧怕
D. 昌为人吃,又盛怒盛怒:非常气愤
B [解析] 固:坚决。
争:争辩。
引申为反对。
2.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萧、曹等皆卑下之卑下:蔑视,轻视
B. 昌还走走:逃走
C. 而昌庭争之强庭:在朝堂上
D. 微君,太子几废微:如果没有
A [解析] 卑下:(待人)谦恭自下。
[参考译文]
周昌为人刚强不屈,敢于直言不讳。
即使是萧何、曹参等人对周昌都非常谦恭。
周昌曾经有一次在高帝玩乐时(“燕”通“宴”,乐,娱乐)进宫奏事,高帝正抱着戚姬,周昌见此情景,回头便跑。
高帝连忙上前追赶,追上之后,骑在周昌的脖子上问道:“我像什么样的皇帝?”周昌昂起头说:“陛下您就是夏桀、商纣一样的皇帝。
”高帝听了哈哈大笑,但是却由此很惧怕周昌。
等到高帝想废掉太子,立戚姬之子如意为太子时,许多大臣都坚决反对,但是都未奏效。
后来,皇帝因为张良定下的计策就把此事放下了。
但是周昌在朝堂上和皇帝极力争辩,高帝问他理由何在,周昌本来就有口吃的毛病,再加上非常气愤,(也就口吃得更加厉害了,)他说:“我的口才虽然不太好,但是我心中……知道这样做是不行的。
陛下您想废掉太子,我……不接受您的诏令。
”高帝听罢,很高兴地笑了,立刻停止(讨论这件事)。
吕后因为在东厢侧耳听到(他和皇帝的对话),她见到周昌时,就跪谢说:“没有您,太子几乎就被废掉了。
”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张仪者,魏人,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学纵横之术,苏秦自以为不及也。
仪游诸侯无所遇,困于楚,苏秦故召而辱之。
仪怒,念诸侯独秦能苦赵,遂入秦。
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仪得见秦王。
秦王说之,以为客卿。
舍人辞去,曰:“苏君忧秦伐赵败从约,以为非君莫能得秦柄,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尽苏君之计谋也。
”张仪曰:“嗟乎,此吾在术中而不牾,吾不及苏君明矣。
为吾谢苏君,苏君之时,仪何敢言!”
(节选自《资治通鉴》)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苏秦俱事鬼谷先生事:侍奉
B. 秦王说之,以为客卿以:认为
C. 舍人辞去去:离开
D. 吾不及苏君明矣及:比得上
B [解析] 以为:“以之为”的省略,可以译为“让他做”。
所以“以”是介词,可译为“让”。
4.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念诸侯独秦能苦赵苦:使……受苦
B. 苏秦阴遣其舍人赍金币资仪赍:送给
C. 故激怒君,使臣阴奉给君资阴:暗地里
D. 此吾在术中而不牾牾:矛盾
D [解析] 牾:通“悟”,明白,醒悟。
[参考译文]
张仪是魏国人,与苏秦一起侍奉鬼谷先生,学习用游说来联合的政治权术,苏秦自认为才能不及张仪。
张仪游说各国没有被赏识,流落到楚国,这时苏秦便召他前来,又加以羞辱。
张仪被激怒,心想各国中只有秦国能让赵国吃苦头,便前往秦国。
苏秦又暗中派侍从送钱去资助张仪,使张仪见到了秦王。
秦王很高兴,以客卿地位礼待张仪。
苏秦的侍从告辞时对张仪说:“苏秦先生担心秦国攻打赵国会挫败联合各国的计划,认为除了您没有人能操纵秦国,所以故意激怒您,又暗中派我来供给您费用,这些都是苏秦先生的计谋啊!”张仪感慨地说:“罢了!我在别人的计谋中还不自知,我不如苏秦先生是很明显的事了。
请代我拜谢苏秦先生,只要他活着,我张仪就不说二话!”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孟子不悦,遂去不入。
妇辞孟母而求去,曰:“妾闻夫妇之道,私室不与焉。
今者妾窃堕在室,而夫子见妾,勃然不悦,是客妾也。
妇人之义,盖不客宿。
请归父母。
”于是孟母召孟子而谓之曰:“夫礼,将入门,问孰存,所以致敬也;将上堂,声必扬,所以戒人也;将入户,视必下,恐见人过也。
今子不察于礼,而责礼于人,不亦远乎!”孟子谢,遂留其妇。
君子谓孟母知礼,而明于姑母之道。
5.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将入私室,其妇袒而在内袒:脱去外衣,露出短衣
B. 勃然不悦,是客妾也客:把……当作客人
C. 今子不察于礼察:明察,知晓
D. 孟子谢,遂留其妇谢:表示感谢
D [解析] 谢:道歉。
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孟子既娶,将入私室既娶:娶妻以后
B. 将入门,问孰存孰存:谁在里边
C. 声必扬,所以戒人也所以:……的原因
D. 君子谓孟母知礼知礼:懂得礼节
C [解析] 所以:用来……。
[参考译文]
孟子娶妻以后,有一次刚要进入内室,见他的妻子脱了外衣,穿着短衣在屋里;孟子不高兴了,于是离开不再进去。
他的妻子向孟母告别要求离去,说:“我听说夫妇之间的规矩,在
D. 尝辍业投笔叹曰辍业:停止学业
D [解析] 辍业:停止劳作。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人有大志,不修细节修:遵循
B. 居家常执勤苦,不耻劳辱耻:以……为耻
C. 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召:邀请
D. 大丈夫无它志略略:谋略
C [解析] 召:征召。
[参考译文]
班超字仲升,扶风平陵人,是徐县县令班彪的小儿子。
(班超)有很大的志向,不拘泥于小节。
但品性孝顺恭谨,在家里经常辛勤地做粗活,并不认为劳苦是羞耻的事。
他很有口才,并且广泛地涉猎典籍。
永平五年,他哥哥班固被征召做了校书郎,班超和母亲一起随哥哥到了洛阳。
家里很贫穷,经常被官吏雇佣去抄写文书来供养家人。
长时间的劳作后,有一次曾经停止抄录工作,扔掉笔感慨道:“大丈夫没有别的志向谋略,也应当效仿傅介子、张骞,出使异域,建立功业,来获取封侯的功名,怎么能长期做这种替人抄抄写写的事呢?”身边的人都取笑他,班超说:“凡夫俗子怎么能知道壮士的志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