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含解析)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4-3 雾(含解析)

4-3 雾(一)雾的定义:在水汽充足、微风及大气层稳定的情况下,相对湿度达到100%时,空气中的水汽便会凝结成细微的水滴悬浮于空中,使地面水平的能见度下降,这种天气现象称为雾。
【霾】霾,也称灰霾,是指原因不明的因大量烟、尘等微粒悬浮而形成的浑浊现象。
霾的核心物质是空气中悬浮的灰尘颗粒,气象学上称为气溶胶颗粒。
注:相对湿度介于80%-90%的为雾霾混合物。
(二)雾的种类有辐射雾、平流雾、混合雾、蒸发雾、烟雾。
本文介绍考试中常出现的。
1.辐射雾。
由于辐射冷却作用使近地面空气中水汽凝结而形成的雾,称为辐射雾。
一般出现在晴朗、微风而近地面气层又比较潮湿的夜晚或清晨,在秋冬季比较容易出现。
出现及消散:一般夜间至凌晨生成,日出前后最浓,日出后1-2小时随气温升高逐渐消散。
2.蒸发雾。
考点精讲即冷空气流经温暖水面,如果气温与水温相差很大,则因水面蒸发大量水汽在水面附近的冷空气便发生水蒸汽凝结成雾。
这时雾层上往往有逆温层存在,否则对流会使雾消散。
所以蒸发雾范围小,强度弱,一般发生在下半年的水塘周围。
3.海雾。
寒暖流交汇处多海雾。
中纬度大陆东岸。
寒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低纬度,主要发生在夏季。
暧流流经地区多海雾主要在中高纬度,主要发生在冬季。
(三)雾形成的条件①临海;②雨季;③多河湖水域(四)雾的危害1.驾驶出行安全和交通运输及其他的一些社会活动带来不利的影响;2.雾对农作物的危害也很大,农作物、水果、蔬菜的生长过程中粘附上有害雾滴,不仅会使果实蔬菜上长斑点,而且也会促使霉菌的生长,造成农作物减产;3.大气污染。
诱发鼻炎、咽炎、支气管炎、肺癌,发病率明显增多;4.雾滴中含有二氧化硫、硫化氢等物对金属腐蚀性很大,使外漏金属物件寿命缩短。
(2020·黑龙江哈尔滨)下图示意我国四个雾、霾多发地区。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雾、霾天气使能见度降低的原因之一是()A.雾、霾吸收地面辐射,增强大气逆辐射B.雾、霾削弱了地面辐射C.雾、霾对太阳辐射有反射作用D.雾、霾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波长2.关于图中四地区深秋初冬时节多雾的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A.昼夜温差减小,水汽易凝结,但风力减弱,水汽不易扩散B.昼夜温差较大,水汽易凝结,且该季节晴好天气多,有利于扬尘的产生C.昼夜温差较大,水汽不易凝结,直接附着在地面之上D.昼夜温差减小,水汽不易凝结,直接悬浮于大气中【答案】1.C 2.B【解析】本题考查雾霾形成条件及其影响。
气温和降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北半球陆地气温7月最高,1月最低
年变化
北半球海洋气温8月最高,2月最低
原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气温年较差: 同纬度地区,内陆大于沿海;同纬度的大尺度地区平原 (盆地)大于高原;一般随纬度增高而增大;
1 气温空间分布规律
①气温的垂直分布: 海拔越高(100米),气温越低(0.6℃) 正温:上冷夏热 逆温:上热下冷
①太阳高度: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获得太阳辐射多
到达地面的太 阳辐射
②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透明度高,固体杂质、水汽少,削弱少,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
③天气状况:晴天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多。由此可知,山地背风坡太 阳辐射强
④日照时间:白昼时间越长,日照时数越长,辐射越强
地气系统受 热过程
下垫面状况 大气保温作用
19.此季节江西和湖北等地出现持续高温天气,
其原因是 C
A.中纬西风向南快速移动 B.南海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C.西太平洋副高西伸登陆 D.北方冷空气快速向北退缩
注意:影响我国天气: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西部的高压脊,在其控制之下会出现高温干 旱天气,如我国江淮地区7、8月份伏旱天气
例题讲解 气温的影响因素
文字
以亚欧苔原带的变化为背景,考查气温对地 4分 理环境的影响
备考建议
通过对课标及考情的分析,建议如下:
1.高考这部分内容一般通过区域图、示意、统计图等为背景,考查气 温和降水的相关知识等,难度较大。 2.学会将地理原理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 3.注重图解法和因果逻辑思维法的解题方法应用。 4.特别注意气温和降水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这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思维。
A. 冷空气聚集多 B. 水汽蒸发强 C. 海平面气压低 D. 降水量较大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大题突破微专题覆盖技术的应用课件

第8页
2.地膜、塑料大棚或温室大棚保温原理 采用地膜覆盖、塑料大棚、玻璃温室育苗的原理:因为塑料薄膜、 玻璃与二氧化碳具有相似的功能,能让太阳短波辐射透射进入,而地 面长波辐射却不能穿透塑料薄膜或玻璃散失,从而将热量保留在大棚 或温室里。
第9页
3.地膜在农业生产中的影响 有利:保温、保水、保肥、抑制杂草、减少病虫害、增加光照、 节水抗旱、促进作物早熟等。 不利:污染土壤、破坏土壤结构,阻碍根系深扎、发育,阻碍土 壤的水肥运动,使农作物减产,影响农作物品质、降低空气相对湿度, 影响地表景观,危害牲畜生命,阻碍地表水下渗,加剧土壤盐碱化。
第15页
夏季,农场温室的地面铺满了饱吸海水的硬纸板。说明该措施对 西红柿生长所起的作用。
夏季温室外气温高,空气干燥,室内硬纸板里的海水蒸发,可起到抑 制气温过高、保持适宜湿度的作用,有利于西红柿生长并提高其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农场位于沙漠地区,夏季温室外气温高,空气干燥,室内 硬纸板里的海水蒸发,可起到抑制过高气温,保持适宜湿度的作用, 有利于西红柿生长并提高其品质。
第12页
【解法突破】
文字信息
图中 信息
信息获取
信息解读
甲地附近干旱少雨
说明甲地水资源缺乏
甲地是地中海气候,一般特点为夏 图 1 信息:甲地地处地中海
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但山 沿岸;甲地西侧、北侧等高
地阻挡西风带来的水汽,该地降水 线密集,有山地
较少
冬季气温温和,日光温室可满足蔬 图 2 信息:甲地 1 月最低气 菜、瓜果需要;总体干旱少雨,水 温为 8 ℃左右;夏季干燥,
新教材2025届高考地理二轮专项分层特训卷第三部分技能培优四原因措施类

技能四缘由措施类1.[2024·湖北卷]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芦林湖是江西庐山风景名胜区内一处闻名景点和重要水源地,它是利用原有河谷地形筑坝形成的人工湖,湖水澄澈,湖畔浓荫馥郁(图甲)。
某研学小组实地调查发觉,在该湖东北不远处的谷地里建有一座小型溢流坝,坝体由就地取材的沙、砾石浇筑而成。
图乙示意芦林湖及周边地形。
(1)拦沙是该溢流坝的主要功能,请说明理由。
(8分)(2)结合图乙,分析建设该溢流坝的有利条件。
(6分)(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要想保持芦林湖一湖清水永续利用,你认为可实行哪些措施,请谈谈你的看法。
(8分)2.[2024·天津卷]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8分)“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之一。
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生态环境爱护、产业升级转移被确定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要领先取得突破的重点领域。
北京的非首都功能向周边地区转移,天津市、河北省成为制造业的主要承接地。
(1)说明天津武清区承接北京先进制造业的优势条件。
(6分)(2)图中所示区域内规划修建一条轻轨客运铁路。
说明这一举措对促进京津冀交通一体化的意义。
(6分)(3)历史上的天津因运输河而兴,运输河文化是天津地域文化之一。
京津冀三地正在共同建设运输河文化带,你认为天津市应当实行哪些措施,爱护性开发运输河文化遗产。
(6分)3.[全国卷]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22分)龙卷风是大气中剧烈的涡旋现象。
湿热气团剧烈抬升,产生了携带正电荷的云团。
一旦正电荷在云团局部大量积聚,吸引携带负电荷的地面大气急速上升,在地面就形成小范围的超强低气压,带动汇聚的气流高速旋转,形成龙卷风。
如图示意美国本土龙卷风发生频次的分布。
在美国龙卷风多发区,活跃着“追风人”,他们找寻、追逐、拍摄龙卷风,为人们供应龙卷风的相关信息。
(1)读图,指出龙卷风多发区湿热气团的主要源地、抬升的缘由,以及气流发生旋转的缘由。
(8分)(2)分析美国中部平原在龙卷风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2020高考地理二轮高频考点突破3-3 气温【带解析】

3-3 气温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气温的日变化(一)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后,太阳辐射变强,地面增温,大气温度升高)2.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3.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4.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海陆位置:沿海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原因: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这里可以适当迁移水汽较充足,湿度较大地区日较差会较小。
3.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原因: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保温作用比较强,气温不会太低。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5.注意低纬度的高原,其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大。
原因: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一)海、陆气温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二)气温年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位置。
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地区专用2020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第一部分透析高考命题主题3第一板块命题主题三水体运动规律检测含解析

命题主题三水体运动规律一、选择题(2019·福州质量抽测)下图示意喀斯特地区模拟不同降雨强度(指单位时间内降雨量,单位为mm/h)下,地表径流量与侵蚀产沙量的变化过程。
读图回答1~3题.1.关于地表径流量、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之间关系的表述,正确的有()①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②地表径流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③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正相关④侵蚀产沙量与降雨强度呈负相关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2.降雨强度为40 mm/h时,地表径流量较小的主要原因是()A.泥沙量少B.下渗率大C.地面崎岖D.降雨历时短3.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降雨历时35分钟后,侵蚀产沙量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流量变大B.流速变快C.土质变松D.土层变薄解析:第1题,降水强度越大,形成的地表径流越多,①对;降水强度越大,对地面冲刷越严重,侵蚀产沙量越多,③对;故选B.第2题,降雨强度为40 mm/h时,下渗率较大,导致地表径流较小。
第3题,从图中可知降雨强度为140 mm/h时,在降雨历时35分钟以前侵蚀产沙量增大,土层变薄,导致35分钟以后,侵蚀产沙量减小,故选D.答案:1.B2。
B3。
D(2019·成都二诊)幼发拉底河大部分的流量来自上游。
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
下图为两河流域大型水坝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4~6题。
4.幼发拉底河的汛期集中在()A.春夏季B.夏秋季C.秋冬季D.冬春季5.底格里斯河流经巴格达后,所挟带的泥沙绝大部分不能到达波斯湾的主要原因是()A.水库拦截B.气候干旱C.地势平坦D.下渗严重6.巴格达附近大型水坝分布密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水量需求大B.水能蕴藏量多C.航运需求大D.筑坝技术高解析:第4题,根据经纬度和海陆分布信息可知,幼发拉底河发源于安纳托利亚高原,那里靠近地中海东岸,冬春季受西风带的影响,降水较多,为河流汛期;而夏秋季西亚广大地区主要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高温少雨,蒸发量大,河流得到的降水补给少,为枯水期,故选D。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环流与气候(含解析)

2020新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训专练大气环流与气候一、选择题下图所示区域中奥里诺科河河口三角洲地势低平,满布岛洲和沼泽,定期出现洪水泛滥,整个流域内降水量的时空差异大。
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①②③地区按年降水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A.①②③ B.①③②C.③②① D.③①②答案 A解析③地区夏季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冬季湿润的东北信风遇山地抬升,在迎风坡形成大量地形雨,因此③地降水量最大;②地区离赤道较近,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时间长,结合1 000 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布可以判断,②地区年降水量大于1 000 mm,①地区年降水量小于1 000 mm。
因此三地区年降水量的大小关系为①<②<③,故A项正确。
2、1月份,①地降水特点及其成因分别是( )A.降水多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B.降水少受东南信风控制C.降水多信风从海洋上带来水汽多D.降水少信风缺少地形抬升答案 D解析1月份太阳直射南半球,气压带风带南移,①地受东北信风影响,A、B两项错误;①地地形以平原为主,来自海洋的东北信风缺少地形抬升,降水少,C项错误,D项正确。
下图示意太阳直射点位置与某个气压带位置关系。
读图,完成3~5题。
3、图示该气压带( )A.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B.滞留北半球时间小于三个月C.徘徊的纬度范围小于20°D.与太阳直射点位置完全一致答案 A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在南半球纬度范围变幅较小,A项正确;滞留北半球时间大于6个月,B项错误;图中纬线间隔是4°,徘徊的纬度范围大于20°,C项错误;与太阳直射点位置明显不一致,D项错误。
4、推测该气压带是( )A.副极地低气压带 B.赤道低气压带C.极地高气压带 D.副热带高气压带答案 B解析读图可知,该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活动范围跨南北两半球,应是赤道低气压带,B项正确。
5、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特征是( )A.夏季高温少雨 B.冬季寒冷干燥C.全年高温多雨 D.有明显的干湿季答案 C解析结合上题分析可知,该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受该气压带全年控制而形成的气候类型是热带雨林气候,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多雨,C项正确。
全国通用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含解析

专题突破练三水循环和洋流(时间:70分钟满分:9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8分)(2021福建宁德高三模拟)屋顶绿化对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图为某城市屋顶花园景观图。
读图,完成1~2题。
1.屋顶绿化少见高大乔木的原因是( )A.乔木易滋生蚊虫B.易影响室内采光C.屋顶水分不足D.屋顶承重有限2.屋顶绿化对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 )A.降低湿度,减少降水量B.截留雨水,缓解内涝C.增加下渗,提高地下水位D.减弱光照,减少蒸腾(2021湖南湘南八县联考)河流一般沿着山谷流淌,甲河流是长江流域面积最大的支流,某科考队从观音峡溯源而上至沥鼻峡考察发现:甲河流连续切开川东平行岭谷(四川盆地东部平行排列的山脉和谷地)的数道山岭,形成了一组“小三峡”。
下图为甲河流“小三峡”示意图。
据此完成3~5题。
3.根据材料判读,甲河流最可能是( )A.汉江B.嘉陵江C.湘江D.金沙江4.甲河流图示河段( )A.流量季节变化较大B.流向自东北向西南C.冬春季可能有凌汛D.有冰川融水的补给5.推测甲河流图示河段“小三峡”形成过程是( )A.山地隆起—流水下切—河流发育B.河流发育—流水下切—山地隆起C.河流发育—山地隆起—流水下切D.山地隆起—河流发育—山地断裂(2021广东二模)我国某地气候干旱,土壤质地粗,含盐量高,主要生长耐旱耐盐的柽柳。
该地土壤水分的主要补给来源是生态灌水。
研究发现,秋季该地自地表向下2米深范围内,土壤含水量先增后减,出现明显的“湿层”。
下图示意该地地下水埋深曲线和每日降水总量的月变化。
据此完成6~8题。
6.该地最大规模的一次生态灌水是在( )A.3月B.5月C.9月D.12月7.5—8月地下水位的变动主要由于( )A.气温回升B.植被蒸腾C.空气干燥D.渗漏损失8.秋季土壤“湿层”的形成主要得益于( )A.蒸发减弱B.生态灌水C.下渗积累D.毛细上升(2021福建漳州适应性测试)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水文现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3 气温知识系统考点精讲一、气温的日变化(一)大气受热过程中的温度变化:1.一天中,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日出后,太阳辐射变强,地面增温,大气温度升高)2.一天中,太阳辐射最强是正午12时;3.地面温度最高出现在午后1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3:00)左右4.大气温度(气温)最高出现在午后2时(即当地地方时为14:00)左右。
(二)气温日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日较差越小。
原因:纬度越高,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越小。
2.海陆位置:沿海气温日较差小于内陆地区。
原因:沿海地区受海洋的调节作用。
这里可以适当迁移水汽较充足,湿度较大地区日较差会较小。
3.天气状况:阴天比晴天日较差小。
原因:阴天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气温不会太高;夜间保温作用比较强,气温不会太低。
4.地形因素:(接触面积大,气温日较差大)①大尺度山地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小。
②小尺度的地形区:凹地比凸地的气温日较差大,因为凹地与地面接触面积大受地面辐射影响较大。
【(低凹地(如盆地、谷地)大于平地,平地大于凸地(如小山丘)的气温日较差)】5.注意低纬度的高原,其气温日较差一般比同纬度平原较大。
原因:高原与山地不同,大气与陆面接触面积比山地大,地面辐射较多。
由于白天大量吸收太阳辐射,地面温度急剧升高,加速了近地面空气的升温作用;夜间,地面以长波辐射迅速散热降温,由于高原大气保温作用弱,热量大量向空中散失,使近地面气温迅速下降,因而高原上各地日较差大。
二、气温的年变化(一)海、陆气温年变化一年中,北半球太阳辐射最强是6月份;北半球大陆气温最高是7月份;北半球海洋气温最高是8月份。
(辐射最弱为12月,陆地气温最低为1月份,海洋气温最低为2月份)(二)气温年较差差异的影响因素及原理分析:1.纬度因素。
纬度越高,夏季白昼越长,冬季的正午太阳高度越小,白昼越短,因而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2.海陆位置。
陆地比海洋的比热小,夏季升温快,温度比海洋高;冬季降温快,温度比海洋低,因而陆地气温年较差比海洋大。
3.海拔因素。
(1)同一纬度,海拔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小。
(2)凹地年较差大,凸地年较差小。
【凹地>平原>凸地】(2018·全国高三专题练习)在无锡惠山头茅峰下的一片茶园中竖立着若干根高高的风扇,读“某一时刻等温线的空间分布图”,回答第1题。
1.图示时刻多出现在A.初春清晨B.初春午后C.初秋清晨D.初秋午后【答案】1.A【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到,下层气温低,上层气温高,出现了逆温现象,初春清晨地面气温较低,上空相对气温较高,从而出现逆温现象。
而地面降温迅速可能有霜冻,逆温最容易出现在初春清晨,B正确。
(2019·东北育才学校高三月考)由于日出时间随纬度、经度及季节不同,因而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不同地点不同季节也存在着差异。
a图为我国某地某年日最高气温各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b 图为该地该年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其中b图与该地多年平均情况更为相符。
据此完成2-4题。
ab2.该地日最高、最低气温季节变化特征是()A.春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较晚B.冬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较晚C.夏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晚D.冬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较早3.日最低气温有时也会出现异常,如果当地日最低气温出现在9时,可推测日出前后()A.出现微风或静风环境B.有暖锋到达C.有强对流天气D.有浓云覆盖4.该地可能位于()A.河南省中部B.黑龙江省东部C.西藏自治区西部D.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答案】2.A 3.D 4.A【解析】考查区位日变化特点及影响因素,地方时、区时计算。
2.读图可知,春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大多在15时以后,出现时间较晚,A正确;冬季日最高气温出现时间大多在14时以后,出现时间较早,B错误;夏季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在早上5点多,出现时间较早,C错误;冬季日最低气温出现在早上6点多,出现时间较晚,D错误。
故选A。
3.读图可知,当地日最低气温一般出现在早上7时之前,如果当地日最低气温出现在9时,可推测早上地面升温慢,接受到的太阳辐射较少,故日出前后有浓云覆盖,D正确。
故选D。
4.日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接近日出时间,材料中介绍右图与该地多年平均情况更为相符该地,读右图“该地该年日最低气温月平均出现时间变化图”可知,该地3月21日与9月23日日出北京时间为5:55和6:05,非常接近6时,由于日出时间随纬度、经度及季节不同,春秋分昼夜平分,地方时6时日出,说明该地与北京经纬度相差不大,结合选项可知,A项河南省中部最接近,故选A。
(2018·湖南高考模拟)读下图,回答第5题。
5.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地区A.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小B.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大C.气温日较差小,年较差大D.气温日较差大,年较差小【答案】5.D【解析】5.根据经纬度判断,图示是青藏高原区,属于高寒气候,气温年较差小。
与我国同纬度东部地区相比,图示地区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大气保温作用差,气温日较差大,D对。
A、B、C错。
三、影响气温高低的因素(一)从地气系统大气受热过程分析:1.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1)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气温高。
(2)地势高低:海拔高,大气稀薄,光照强,白天气温高。
(3)天气状况:晴天白天气温高,光照强。
(4)日照时间:夏季白昼长,气温高。
2.下垫面。
(1)反射率:反射率大,吸热少。
(冰雪>裸地>草地>林地>湿地、水域)(2)比热容:比热容大,吸热慢,白天气温低。
(水域>砂石)3.大气保温作用。
(1)天气状况:阴天晚上大气保温作用强,气温高;晴天晚上气温低。
(2)天气状况:①大气密度:海拔高,空气稀薄,保温作用差,气温低;②大气成分:大气中含水汽、二氧化碳多,保温作用强,气温高。
(二)与外界热量交换1.海洋影响(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受海洋调节,沿海地区冬季比内陆地区气温高,夏季低,(年、日)温差小。
(2)寒、暖流流经:暖流增温;寒流降温2.冷空气影响:冷锋、寒潮过境,气温降低。
3.地形阻挡:①阻挡暖空气:使气温降低;②阻挡冷空气:使气温升高。
(三)人类活动。
1.全球性:全球气候变暖2.区域性:城市热岛效应四、气温区域差异影响因素的判断1.纬度因素——相距较远的南北两地2.海陆位置(距海远近)因素——相距较远的东西两地3.地形因素——距离较近的两地,气温大小有明显差异。
如果某地冬温明显偏高,则可能有地形对冬季风起阻挡作用,常考虑地形因素;如果夏温明显偏低,则可能位于海拔较高的山地或高原。
盆地的等温线是闭合的,越往中心数值越大:夏季为炎热中心,冬季为温暖中心。
山地的等温线也呈现闭合,中心数值小,夏季凉爽,冬季低温。
4.洋流因素——分别位于大陆同纬度东西岸的两地。
阅读左图世界某区域略图和右图某地气温与降水年变化图,回答1-2题。
1.影响该地气温变化最主要的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C.降水D.太阳高度2.科隆群岛地处赤道,但是栖息着大量的企鹅,关于对其原因的分析正确的是( )A.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B.受秘鲁寒流影响C.此地海拔高,气候较冷D.企鹅是热带生物【答案】1.D 2.B【解析】1.读右图可知,该地气温的年变化曲线存在两个峰值,分别是3月和10月,说明该地地处赤道附近,一年有两次太阳直射。
因此,该地气温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使得太阳高度角发生变化。
故选D。
2.赤道地区不受加利福尼亚寒流影响,A错误;科隆群岛位于赤道附近,但受秘鲁寒流降温影响,适合喜寒冷环境的企鹅生长,B正确;群岛中部海拔高,周边海拔低,气温受海拔影响稍微下降,但下降气温不足以满足企鹅的要求,C错误;企鹅是寒带生物,D错误。
下图是位于21°N 附近某地的年内气温曲线与降水量柱状图。
完成第3题。
3.该地5 月份气温最高,而6 月份气温有所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5 月该地气旋活动多B.5 月该地副高控制C.6 月该地干热风控制D.6 月该地进入雨季【答案】3.D【解析】3.读图可知,该地5月份是旱季末,升温快,气温最高,6月该地进入雨季,降水能使气温有所下降。
故选D。
(2018·山东高考模拟)林线、雪线的高度分布对人类活动具有很大影响,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
山体效应是指由隆起山体造成的垂直带界限如林线、雪线等,在内陆的巨型山体或者山系中央和外围地区分布高度存在差异的现象。
地理研究团队调研某山脉时,绘制的该山脉沿39°N山体内外10℃等温线分布高度示意图(图a)及沿39°N的地形剖面图(图b)。
据此完成下面4-6题。
4.比较图b中甲、乙两地的气温A.T甲>T乙B.T甲<T乙C.T甲=T乙D.无法判断5.图乙中甲、乙两地的气温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甲地大气削弱作用较强B.甲地吸收地面辐射热量多C.乙地大气保温作用较弱D.乙地气温垂直递减率较高6.下列有关研究团队考察结果叙述正确的是A.由西向东林线高度呈先升后降趋势B.由西向东雪线高度呈先降后升趋势C.随海拔升高山坡两侧水汽交换减弱D.随海拔升高植被多样性呈增强趋势【答案】4.A 5.B 6.D【解析】4.读图a可知,10°C线在落基山内部分布海拔较两侧高,根据图b,甲和乙两地海拔高度相同,所处位置不同,甲位于落基山内部,相同海拔气温较高,故选A。
5.读图,结合上题分析,甲气温高于乙地,甲地海拔高度较乙高,且距离山体近地面较近,而对流层大气的直接热源为地面,所以甲气温高于乙,故选B。
6.读图可知,自西向东由于气温呈波状变化,所以林线并非先升后降,A错。
雪线受降水的影响,西侧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随海拔升高而增多,雪线降低,而东侧同海拔的气温较低,雪线较低,B错。
受海拔影响,海拔低处的气流交换较弱,C错。
随着海拔升高,降水增多,有利于生物多样性增多,D 对。
故选D。
(2019·四川高三)从10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
下图示意某地7月7°C 等温线近百年来空间分布变化情况。
据此完成7-9题。
7.图示季节,①地的气候特征是A.温和多雨B.温和少雨C.炎热干燥D.高温多雨8.②地等温线弯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纬度位置B.大气环流C.洋流D.海陆位置9.全球变暖对①地造成的影响可能是A.制冷能耗减少B.草原变成荒漠C.作物熟制改变D.海岸线向东移【答案】7.A 8.C 9.D【解析】本题考查气候的分布和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
7.从10世纪末至今,全球气候总的变化趋势在变暖,7月7℃等温线向高纬移动,故图示地区为南半球,①地位于30°-40°S的大陆西岸,为地中海气候,7月为南半球的冬季,温和多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