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合集下载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案-吉林大学课程中心

教案(1)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2)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3)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4)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5)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6)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授课教师王庆钰授课内容第五章杂交育种授课学时4学时授课对象农学本科课型理论课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使学生明确杂交育种是目前最有成效的育种手段,掌握亲本选配原则和杂交方式;掌握不同方法处理杂种后代的基本过程;了解杂交育种程序。

教学重点与难点亲本选配原则;杂交方式;系谱法、混合法育种程序。

系谱法各世代工作内容。

参考材料1.蔡旭.1988.植物遗传育种学(第二版).科学出版社2.西北农学院.1981.作物育种学.农业出版社3.庄巧生论文集编委会.1999.庄巧生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时间分配及备注教案(7)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8)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9)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 案(10)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1)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2)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3)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4)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5)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授课教师王庆钰授课内容第十四章群体改良与轮回选择授课学时2学时授课对象农学本科课型理论课使用教具多媒体教学目的使学生了解群体改良的意义,重点讲授群体轮回改良在作物品种改良中的作用及群体改良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群体改良的方法;轮回选择的方法。

参考材料1.中国农科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1989.玉米轮回选择的理论与实践.农业出版社2.Simmonds.N.W.著.1983.莫惠栋译.作物改良原理.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3.彭择斌,张世煌.2000.玉米群体改良的问题与对策.中国农业科学,33(增刊):27-33教学内容及实施过程时间分配及备注教案(16)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教案(17)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分子辅助育种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辅助传统育种,加速品 种的遗传改良。
作物品种改良的途径与方法
选择育种
通过选择优良个体,培 育新品种的方法。
杂交育种
利用不同品种间的杂交 优势,创造新品种的方
法。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等因素 诱发基因突变,创造新
品种的方法。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 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04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与策略
作物品种改良的目标
01
02
03
04
提高作物产量
通过改良品种,提高单位面积 产量,满足日益增长的食物需
求。
增强抗逆性
提高品种对环境胁迫的抗性, 如抗旱、抗寒、抗病虫害等, 提高作物的适应性和稳定性。
改善品质
改良品种的品质特性,如营养 价值、口感、色泽等,满足消
费者多样化的需求。
诱变育种
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诱变剂处理种子,诱发基因突 变,从中选择和培育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选择育种
通过对自然变异或人工创造变异的选择,选育符合人 们需要的优良品种。
现代育种技术
基因工程育种
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外源基因导入作物中,创 造具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细胞工程育种
通过细胞培养和细胞融合等技术,创造具有优良 性状的新品种。
作物育种实践案例分析
水稻育种
介绍我国在水稻育种方面取得的成就和典型案例,如超级稻的培 育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小麦育种
分析小麦育种的目标和方法,以及在提高产量、品质和抗逆性方面 的实践成果。
玉米育种
探讨玉米育种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以及在提高产量和抗 逆性方面的实践案例。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Crop Breeding一、教学目的作物育种学是研究选育和繁殖作物优良品种的理论与方法的科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的综合性应用科学。

主要讲授作物育种学的基本概念及基本原理和方法,要使学生学到种质资源、作物繁殖体系,天然变异的利用、人工变异的创造、选择策略和方案、育种程序和方法、以及育种的专门问题,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解决作物育种、良种繁育和种子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要使学生了解到作物育种发展的新动向。

二、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及学时分配绪论(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进化与遗传改良的关系、《作物育种学》的性质、任务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地位,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

理解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的关系。

掌握作物发生变异的原因,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和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知识回顾-进化问题:进化问题。

2.作物育种学绪论: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和任务;现代作物育种的特点;生物技术与现代作物育种。

3.作物品种的概念及作用:作物品种的概念;分类地位;品种特点;优良品种及作用;品种的合理利用问题。

第一章:作物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与作物类型的关系。

掌握主要农作物的繁殖方式,作物品种的类型及其遗传育种特点。

理解作物的繁殖方式对确定育种方法起主导作用。

1.作物的繁殖方式与作物类型:有性繁殖与作物类型;无性繁殖与作物类型。

2.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自交系(纯系)品种;杂交种品种;群体品种;无性系品种。

第二章:作物育种程序与育种目标(2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及作物育种的程序。

掌握作物育种目标及实现办法。

理解育种目标是决定育种工作成败的关键。

1.作物育种程序。

2.育种目标:作物育种目标的概念;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高产;稳产;优质;生育期适宜。

第三章:种质资源(3学时)通过本章学习,了解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

作物育种学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大纲作物育种学__作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作物育种学__植物育种学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作物育种学__植物育种原理教学大纲教学设计doc 绪论作物育种学__绪论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_绪论电子教案doc第一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作物育种学__作物繁殖方式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_作物繁殖方式与品种类型电子教案doc 第二章种质资源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种质资源电子教案doc 第三章育种目标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育种目标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育种目标电子教案doc 第四章引种与选择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引种和选择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引种与选择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五章杂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交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六章回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回交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回交育种电子教案doc 第七章诱变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1(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2(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诱变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第八章远缘杂交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远缘杂交育种电子教案doc第九章倍性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倍性育种电子教案doc第十章杂种优势利用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3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4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5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杂种优势利用电子教案doc第十一章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雄性不育及杂种优势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雄性不育性及其杂种品种的选育电子教案doc 第十二章作物品质育种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品质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第十三章群体改良及轮回选择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轮回选择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 教学课件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组织培养-1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组织培养-2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1(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2(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育种-3(english)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分子标记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逆育种教学课件ppt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转基因技术教学课件ppt电子教案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逆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虫育种电子教案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抗病虫育种(种科专业)电子教案doc实验实践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实验指导实验实践doc试卷习题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试卷(2005-2006第一学期)试卷doc作物育种学_孙其信_作业习题例题习题。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

《作物育种学》教案(首页)教案编写:①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要求表明教材或参考文献的名称、作者、出版社和出版时间。

②教学方法、手段指使用直观教具、挂图、板图、多媒体教学及双语教学等方法。

③教学进程内容包括课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辅助手段、师生互动、时间分配、板书设计和作业布置等。

④板书设计可在教学进程中直接用横线、浪线等标示出来。

⑤教后感是对本次教学过程中自我感觉成功的地方以及存在的不足和学生反馈的信息情况进行总结。

和自然选择的结果。

而人工进化则是人类发展生产的需要,人工创造变异并进行人工选择的进化,其中也包括有意识地利用自然变异及自然选择的作用。

自然进化一般较为缓慢,而人工进化则比较迅速。

自然进化的方向决定于自然选择,而人工进化的方向决定于人工选择。

自然选择使有利于个体生存和繁殖后代的变异逐代得到积累加强,不利的变异逐代淘汰,从而形成新物种、变种、类型以及对其所处环境条件的适应性。

人工选择则是人类选择所需要的变异,并使其后代得到发展,从而培育出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品种。

作物育种实际上就是作物的人工进化,是适当利用自然进化的人工进化,其进程远比自然进化为快。

3.遗传改良在作物生产发展中的作用优良品种在发展农业生产中的作用主要有:3.1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同样的地区和耕作栽培条件下,采用产量潜力大的良种,一般可增产10%或更高,在较高栽培水平下良种的增产作用也较大。

1931—1980年世界主要农作物单产提高很快,尤其是玉米、水稻、高粱,单产增加了3—5倍。

4.2改进产品品质优质良种的产品品质显然较优,例如谷类作物籽粒蛋白质含量及组分、油料作物籽粒的含油量及组分、纤维作物的纤维品质性状等,都更符合经济发展的要求。

5.3保持稳产性和产品品质优良品种对常发的病虫害和环境胁迫具有较强的抗耐性,在生产中可减轻或避免产量的损失和品质的变劣。

6.4扩大作物种植面积改良的品种具有较广阔的适应性,还具有对某些特殊有害因素的抗耐性,因此采用这样的良种,可以扩大该作物的栽培地区和种植面积。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

《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园艺作物育种学总论》是高等农业院校园艺专业的核心课程,在掌握遗传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园艺作物种质资源的重要性,掌握种质资源搜集、保存及开发利用的原理,熟练掌握园艺植物引种、选种、杂交育种、优势育种、诱变育种、倍性育种与良种繁育等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弄清现代生物技术育种的原理,能较熟练地从事园艺作物育种的实践和研究工作。

三、学时分配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黑体,小4号字)绪论第一节园艺作物育种学的范畴学习要点:掌握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了解园艺作物育种的作用和任务。

第二节园艺作物的育种目标学习要点:理解园艺作物育种目标的多样性,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

第三节园艺作物育种发展和成就学习要点:了解园艺作物育种发展和成就。

第四节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学习要点:理解园艺作物育种在种质资源创新、育种目标、育种技术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第五节学习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学习要点:了解本课程的任务与要求。

本章重点、难点: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与任务;园艺作物育种的目标及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本章教学要求:理解园艺作物育种学的概念和任务,掌握掌握制定育种目标的原则,了解园艺作物育种的发展趋势。

第一章种质资源第一节种质资源的作用与现状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的概念,理解种质资源的重要性,了解我国种质资源工作的现状。

第二节种质资源的类型与特点学习要点:了解掌握种质资源的分类方法,掌握各类种质资源的特点及用途。

第三节园艺作物的起源与进化学习要点:了解种质资源起源的学说,掌握瓦维洛夫种质起源学说的主要内容。

第四节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存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收集的方法,以及各类种质资源的保存方法。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评价与利用学习要点:掌握种质资源评价的内容和利用途径。

第六节种质资源的创新学习要点:了解种质创新的意义,掌握种质创新的方法。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论》课件
《作物育种学总 论》PPT课件
PPT,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PPT
添加目录标题
作物育种学概 述
作物育种学的 基本原理
作物育种的方 法与技术
作物育种的实 践应用
作物育种的未 来展望
添加章节标题
作物育种学概述
作物育种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定义:作物育种 学是研究作物遗 传变异规律,选 育优良品种,提 高作物产量和品 质的科学。
未来作物育种的趋势与挑战
趋势:智能化、精准化、高效 化
挑战:气候变化、资源短缺、 病虫害
技术:基因编辑、生物技术、 人工智能
政策:法规、标准、知识产权 保护
感谢观看
汇报人:PPT
遗传变异原理
遗传变异来源:基因突变、 基因重组、染色体变异
遗传变异类型:可遗传变异、 不可遗传变异
遗传变异:生物体在繁殖过 程中产生的遗传物质变化
遗传变异对作物育种的影响: 提供遗传多样性,为作物育种
提供基础
作物育种的方法与技术
传统育种方法
选择育种:通过人工选择优良品种进行繁殖 杂交育种:通过不同品种间的杂交,获得优良品种 诱变育种: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诱导基因突变,获得优良品种 基因工程育种: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优良基因转入作物中,获得优良品种
分子育种技术
基因编辑 技术: CRISPR/ Cas9、 TA L E N 等
基因转移 技术:农 杆菌介导、 电穿孔等
基因表达 调控技术: RNAi、 miRNA等
基因标记 技术: SSR、 SNP等
基因测序 技术:二 代测序、 三代测序 等
生物信息 学技术: 基因序列 分析、功 能预测等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

《作物栽培学总论》教学大纲一、基本信息二、教学目标及任务本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使植物实验班学生全面了解作物栽培学的内涵和基本特征,掌握作物生长发育与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基本规律、作物生产与环境调控关系、作物生产管理的基本原理与技术等方面的知识及作物栽培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使学生能基本应用这些基础理论分析作物生产管理中的问题,从事作物栽培学及相关关学科的科学研究。

本课程的最终目标是为植物实验班学生在充分掌握作物栽培的基本原理与技术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各个作物的栽培原理与技术和从事作物栽培科学研究奠定基础。

三、学时分配四、教学内容及教学要求第一章作物起源、分布与利用(2学时)第一节作物的起源1.作物的起源2.作物的传播习题要点:1.栽培作物的概念2.主要作物的起源中心第二节作物的分布1.世界栽培作物的分布2.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习题要点:1.主要栽培作物的起源2.主要栽培作物的面积和产量及空间分布特征第三节作物的分类与利用1.作物的分类2.作物的利用习题要点:1.作物的主要分类方法2.大田作物的主要类型本章重点、难点:中国栽培作物的分布特征,大田作物的分类。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主要作物的起源地,理解主要作物的传播及空间分布特征,掌握作物的分类方法。

第二章作物栽培学及形成与发展(6学时)第一节作物栽培学内涵与特征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2.作物栽培学的特征习题要点:1.作物栽培学的定义2.作物栽培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栽培学的任务与作用1.作物栽培学的任务2.作物栽培学的作用习题要点: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三节作物栽培学的形成与发展1.作物栽培学发展历程2.作物栽培学发展前景3.作物栽培学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习题要点:1.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发展历史2.作物栽培学的拓展方向本章重点、难点:作物栽培学的内涵与特点,中国特色作物栽培学的形成。

本章教学要求:了解作物栽培学发展历史,理解作物栽培学在作物生产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掌握作物栽培学的基本概念、内涵和特点及拓展方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物育种学总论》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作物育种学总论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32学时适用对象:植物生产类专业的本科生。

先修课程:遗传学、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以及对先开课程要求性质:作物育种学是一门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的综合性科学。

目的与任务:通过学习,掌握作物育种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了解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发展动态。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教学重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方法难点:作物育种学的基本原理三、与其他课程关系以遗传学、进化论为主要基础理论,教学内容涉及到植物学、生物统计学、植物生理学、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农业气象学、作物栽培与耕作学等四、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及基本要求绪论(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育种学的性质、基本任务和主要研究内容。

重点:掌握作物品种的概念。

难点:作物育种学的性质。

第一节作物育种学的意义与发展1、概念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3、作物育种学的性质4、作物育种学的主要内容5、作物育种学的发展6、现代作物育种学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及其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1、作物品种的概念2、优良品种在作物生产中的作用第三节国内外作物育种的成就与展望1、国内外作物育种工作的成就2、作物育种工作的展望第一章育种目标(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育种目标的概念,制订育种目标的意义。

重点:掌握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

难点: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

第一节现代农业对作物品种性状的要求第二节制订育种目标的原则第三节作物育种的主要目标1、高产2、稳产3、优质4、适应性强,熟期适当5、适合机械化作业第二章作物的繁殖方式及品种类型(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主要作物的繁殖方式;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特点。

重点: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作物品种类型和育种特点。

难点: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

第一节作物的繁殖方式1、有性繁殖2、无性繁殖第二节自交和异交的遗传效应1、自交的遗传效应2、异交的遗传效应第三节作物的品种类型及其特点1、对农作物品种的基本要求2、作物品种类型3、各类品种的育种特点第三章种质资源(2学时)基本要求: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鉴定研究和利用。

重点:种质资源的概念、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种质资源的保存。

难点:作物起源中心学说。

第一节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1、种质资源的概念2、种质资源工作的重要性第二节作物起源中心学说1、瓦维洛夫的作物起源中心学说2、作物起源中心学说的发展第三节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1、种质资源的类别和特点2、种质资源的搜集3、收集材料整理4、种质资源的保存5、种质资源的鉴定与研究6、种质资源的利用第四节电子计算机在种质资源管理中的应用1、种质资源数据库的目标与功能2、种质资源数据库的建立第四章引种与驯化(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引种的基本原理、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重点: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

难点:驯化的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引种的作用第二节引种的基本原理1、气候相似性原理2、生态环境和生态型相似性原理3、纬度、海拔及作物发育特性与引种的关系第三节引种的一般规律及方法1、引种的一般规律2、引种的方法与技术第四节驯化的原理与方法1、概念2、植物驯化的原理与方法第五章选择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掌握选择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重点:选择育种的特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难点:选择育种的主要技术环节。

第一节选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1、选择的意义2、选择的基本原理3、选择的基本方法第二节性状鉴定的方法1、性状鉴定的作用与原则2、性状鉴定的一般方法3、性状鉴定的一般记载方法第三节选择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选择育种的意义2、选择育种的特点第四节系统育种的基本原理第五节选择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主要技术环节2、选择育种的一般程序第六章杂交育种(4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交育种的意义、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重点: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和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难点: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

第一节杂交育种的意义1、杂交育种的意义2、杂交育种的遗传原理第二节杂交亲本的选配1、杂交亲本选配工作的重要性2、杂交亲本选配的一般原则第三节杂交方式和技术1、杂交方式2、杂交技术第四节杂种后代的处理方法1、系谱法2、混合法3、派生法第五节杂交育种程序和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1、杂交育种程序2、加速育种进程的方法第七章回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掌握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回交育种方法、回交的特点。

重点:回交育种方法和回交的特点,回交的用途。

难点: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

第一节.回交育种的意义及遗传效应1、回交育种的意义2、回交育种的遗传效应第二节.回交育种方法1、亲本选择2、回交育种程序及要点3、回交育种的灵活运用第三节.回交的特点及其应用价值1、回交育种的有利性2、回交育种的局限性3、回交的用途第八章杂种优势利用(5学时)基本要求:掌握杂种优势的概念、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重点:杂种优势的概念、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杂交制种技术。

难点:配合力的概念和配合力的测定方法,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杂种优势的概念和表现1、杂种优势的概念2、杂种优势表现的特点3、杂种优势的度量第二节杂种优势表现的遗传基础1、显性假说2、超显性假说第三节杂交种品种的选育程序1、利用杂种优势的基本条件2、亲本选配3、配合力及其测定4、杂交种品种的亲本选配原则5、杂交种品种类型第四节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和杂交制种技术1、利用杂种优势的途径2、杂交制种技术第九章诱变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诱变育种的特点。

重点:诱变的方法和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

难点:诱变的方法。

第一节诱变育种的特点第二节诱变的方法1、物理诱变2、化学诱变第三节诱变育种的方法与程序1、处理材料的选择2、处理部位的选择3、诱变处理后的选育第四节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1、衡量诱变效果的指标2、提高诱变育种效率的方法第十章远缘杂交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远缘杂交的概念、意义和作用、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重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难点: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

第一节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1、远缘杂交的概念2、远缘杂交的意义和作用第二节远缘杂交的困难及其克服的方法1、远缘杂交不亲和性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2、远缘杂种夭亡、不育的原因及克服的方法3、远缘杂种后代的分离与选择第十一章倍性育种(2学时)基本要求:多倍体、单倍体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重点:多倍体、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多倍体植物的特点、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

难点: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第一节多倍体育种1、多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多倍体植物的特点3、多倍体的育种意义4、多倍体的诱导与育种第二节单倍体育种1、单倍体的概念和种类2、单倍体育种的优缺点3、产生单倍体的主要途径和方法第十二章抗病虫育种(3学时)基本要求:掌握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

重点:与抗病性、抗虫性有关的概念;作物抗病虫育种的特点性;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与鉴定方法。

难点: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作物抗病性的类别、机制和遗传。

第一节抗病虫育种的意义与特点1、抗病性、抗虫性的概念2、抗病虫育种意义与作用3、抗病虫育种的特点第二节作物品种抗病虫性的类别与机制1、病原菌致病性的遗传与变异2、作物抗病虫性的类别3、作物抗病虫性的机制第三节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与鉴定1、作物抗病虫性的遗传2、基因对基因学说3、作物抗病性虫鉴定第三节抗病品种的选育1、抗源的收集和创新2、抗病虫品种选育方法3、抗病育种中的若干问题第十三章抗逆性育种(1学时)基本要求:了解作物逆境种类,抗旱性、抗寒性的含义。

重点:抗逆育种的特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难点:抗旱性、抗寒性的鉴定技术和指标。

第一节抗逆性育种的意义和特点1、作物逆境种类2、抗逆育种的意义3、抗逆育种的特点第二节抗旱性育种1、抗旱性的含义2、抗旱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旱品种的选育第三节抗寒育种1、抗寒性的意义2、抗寒性鉴定技术和指标3、抗寒品种的选育第十四章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2学时)基本要求:了解群体、群体改良的概念。

重点:轮回选择的方法、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

难点:轮回选择的方法。

第一节群体改良的意义1、群体改良的概念2、群体改良的意义3、群体改良的途径第二节群体改良的原理1、群体的概念2、群体遗传学基因平衡定律3、群体进化的动力第三节基础群体的建立1、基础群体的选择2、基础群体的合成第四节轮回选择法1、轮回选择的意义2、轮回选择的作用3、基础群体的培育4、轮回选择的方法第五节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1、隐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2、显性雄性不育性在轮回选择中的应用第六节杂种群体改良的其他途径1、复合杂种群体的形成2、异花授粉作物综合品种育种法第十五章作物育种的试验技术(0.5学时)基本要求:田间试验和试验小区设计技术。

重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难点: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

第一节田间试验技术的重要性1、田间试验设计技术2、试验小区设计技术3、不同育种阶段的试验技术第二节品种区域试验技术第三节品种适应性和稳定性分析1、品种和环境的交互作用2、品种产量稳定性的参数估计第十六章种子生产与管理(0.5学时)基本要求:了解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

重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种子生产程序。

难点: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

第一节品种审定与推广1、我国现行的作物品种审定组织体制和程序2、国外现行的作物品种管理制度3、品种的推广第二节品种的混杂、退化及其防止1、品种混杂、退化的涵义2、品种混杂、退化的原因及防止措施第三节种子生产1、原种生产2、良种生产3、加速种子繁殖五.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教材:《作物育种学总论》张天真主编中国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2003主要参考文献:《作物育种学总论》潘家驹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1994《作物育种学》西北农学院主编农业出版社第一版 1981《植物育种学》北京农业大学作物育种教研室编北京农业大学出版社第一版1989执笔人刘桂茹《植物育种生物技术》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植物育种生物技术课程类型:必修课学时:28适用对象:农学专业先修课程:作物育种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及对先开课程的要求生物技术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类新的生物操作技术,主要包括细胞工程、基因克隆、基因工程和分子标记等技术。

这些技术在传统植物育种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并形成一个以应用为主的新的研究领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