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质文化与社会生活的变迁公开课共27页

合集下载

公开课 专题四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公开课 专题四第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代表服饰
长袍马褂 西装 旗袍、中山装
服饰特征
中西并存
中西合璧
成因分析
新中国成立 后——十一 届三中全会
中山装 苏联装 制服装 绿军装
政治化 单调性
十一届三中 全会至今
异彩纷呈
美观大方 彰显个性
★合作探究一:
如何看待西方的侵略:
分组讨论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外来文明冲击着近代中 国的生活方式,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进步,促 进中国的近代化
高营养 肉食为主
快捷、 标准化生产
整洁卫生 注重服务
合作探究二 • 从饮食看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从饮食看东西方文明的不同
文明类别
海洋文明
大河文明
经济生活 政治制度 思想文化
海上贸易、殖民
农耕生活
民主制度
平等互利、民主 科学自由平等
君主制度
安土重迁、 注重等级
三、住
天圆地方的四合院 (内向性和封闭性)
• A.唐宋时期 B.明朝后期 • C.民国初年 D.新中国时期
•结合近现代以来习俗风尚的变革探讨习俗变 革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练一练
• 1.(2008·江苏)1869年,《教会新报》的 一篇文章写道:“外国生产皆归男医接生 ,虽经此例,似不成规矩。……男归男医 ,女归女医,岂不至善也!”材料反映出 当时的中国( )
• A.虽已开放,但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 • B.西方男女平等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 C.旧的风俗习惯受到西方民主思潮的冲击 • D.人们难以接受西方医学知识
清炖蟹粉狮子头
扒烧整猪头
三套鸭
西餐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 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 其乐也。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人民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说课课件(人民版)

九转大肠
油闷大虾
醋酥鲫鱼

广东菜也叫“粤菜”,是中国四大菜系之一,粤菜的特
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清淡,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 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 追求色、香、味、型。食味讲究清、鲜、嫩、爽、滑、香;调味 遍及酸、甜、苦、辣、咸;此即所谓五滋六味。
粤菜是以广州、潮州、东江三地的菜为代表而形成的。




(三)过程与方法: 1.自主学习: 印发本课学案,学生根据学案中“自主学习” 部分,自己阅读教材,填写相关内容,系统掌握 本课的基础知识 2.分组探究: 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照片和文字资料再现近 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场景,组织学生观察、 比较图片,研读文字材料,在课堂结组讨论或辩论, 探究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特点、 原因,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 3.动手设计: 学生通过动手设计服饰和礼仪的办法培养他 们运用知识、创造事物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培养热爱民族文化的爱国主义情感。 2、理性、科学、宽容的态度看待中国传 统文化和西方近代文化的传入。 3、培养既尊重本民族文化传统又汲取其 他民族的优秀文化的观念意识。
重点难点

重点: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 原因、特征。
难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变动对社会生活产 生的影响。
2、教学方法: (1)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讨论归纳法、 比较法、讲授法。 (2)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增强学生 的直观感受,增大课堂容量,提高课堂效率。


3、学法:自主阅读、讨论分析、课堂辩论、 小组合作设计。
4、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PPt和文字提纲材 料的有机结合。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三用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高三用课件
(1)男子服饰: ②西装 ---鸦片出战现争时后间传?入,民国流行 ③中山装 (基础、时间、设计者)
(2)女子服饰----旗袍的变化及流行: 宽松肥大 适体、短袍窄袖(20世纪20年代)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特点:中西并存和中西合璧、不土不洋; 从保守、呆板向适体、方便过渡。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1、原因:
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变革推动……
2、表现:
①古代:父母命之,媒妁之约
(1)婚姻风俗变化:②清末民初:反删对繁包就办简,婚姻自主
③现代:恋爱自由,婚姻自主
(2)丧葬礼俗变化: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城市…… ②新中国成立后:土葬 火葬
(3)其它风俗变化: (民国成立后,变化巨大) 剪辫易服、女子放足、反对迷信、公历使用、 点头鞠躬、见面握手、女子步入社会
探究学习
仔细观察下列两幅图:
变请化思:考由:穿长袍马褂到着西装带领结。 原因是两:幅图受有西何式变服化饰?的出影现响的原因是什么?
中山 装
虽说西装依然是男人们 时髦的服饰,但中山装很快 就开始与西装平分天下。
家知道中山装造型的含义吗?立行法政、、司考法试、、
三民
监督五权分立
主义
以文治国


礼 廉
粤菜的特色:
(1)选料广泛,广博奇异,善用生猛海鲜。 (2)刀工干练,以生猛海鲜类的活杀活宰为见长。
烤乳猪
(3)清淡爽口。
东江盐焗鸡
(4)烹饪方法、调味方式自成体系,广东菜的烹调
方法许多源于北方或西洋 。
川菜讲究色、香、味、形、器,兼有南北
之长。形成麻辣、红油、糊拉、豆瓣、怪味 鱼香、家常等十分丰富的特殊味型。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教学PPT课件】
3.政府政策的影响和推动。(资产阶级改革和革命, 新中国建立和改革开放) 4.自然科学和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促进生活方式和 思想观念的发展。
5.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进步人士的提倡和推动。
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中西文化的碰撞和交汇的结果。
总结: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特征、影响
1.主要特征:
经历了由闭关自守向面向世界、由封建传统天下向近 代化、现代化的趋进。
邓小平与卓琳的结婚照
任弼时与陈琮英结婚照 (1926年3月上海)
毛岸英和刘思齐的结婚照
60年代
50年代
70年代
在那个阶级斗争,政治挂帅的时代,敢穿婚纱和西服的人不多, 否则要被说成向往资产阶级生活方式。结婚是人性的需要也被 排在其次,取而代之的是革命的需要,工作的需要。
现 代
天葬,是藏族人民的丧葬习俗,受到国家法律的保护
外因:外来文化的影响 内因:国内的社会剧变
政治:环境、形势 经济:生产力的提高 文化:思想观念的变化
社会政治、经济、思 想变化与社会生活、习俗 变化之间的关系:前者是 后者的根本原因;反之, 后者也会影响前者。
探讨: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1.西方国家对中国侵略的客观影响,欧风美雨的潜移 默化。近代生活的变迁由通商口岸向内地辐射。 2.近代工商业的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经 济的发展),经济发展水平提高。
九 转 大 肠
鲁菜:主要流行于山东地区。其味咸、鲜、脆嫩,
风味独特,刀工精细,尤其讲究“清汤”、“奶汤” 的调制,风行于北方地区。
川菜:以四川地区为代表。具有麻、辣、烫、酥、
鲜、嫩、形整不烂的特点,久负盛名,流传国内外。
水煮鱼
麻婆豆腐
粤菜:流行于广州、潮州等地。起步较晚,但影响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公开课
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二、并行于世的中西餐 三、居室建筑的演进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物质生活包括:衣、食、住、行、用。 社会习俗是指人们日常的行为习惯和风俗,长期 以来逐渐养成的一时不容易改变的行为、倾向或 风尚,这些行为体现在婚姻、社交、丧葬、生产、 祭祀等方面。
——刘志琴《服饰变迁——非文本的社会思潮》
材料二 西装由于具有适体、潇洒、便于配 领带等饰件的特点,自民国初年便开始在社会上 日益流行,并且大有一发不可收之势。
——新华文摘《五四以来中国服饰的演变》
请思考:
⒉这种变化说明了什么? 答:说明了中西服饰观念的碰撞和融合。
三民 主义
行政、立法、 司法、考试、 监察五权分立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近代男女服饰的变化
(1)近代男装的演变
(2)近代女子服饰的变化
2、新中国成立后服饰的演变
(1)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6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年代中期 (2)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末 (3)改革开放后
3、总结近现代服饰变化的阶段
长袍马褂
西装(外来)
中山装
材料一 中国最早赴美留学幼童,因为辫子, 受到美国孩子的嘲笑,纷纷剪辫易服。1881年下 令撤回中国,穿西服成为一大罪状。
2、丧葬礼俗的变化
(1)19世纪末20世纪初:丧礼趋于简化
(2)新中国成立后:土葬——火葬
3、其他风俗的变化
根据你平时的了解,古代和近现代的婚姻有 哪些不同?
清末的婚礼
1919年”五四”运 动前,中国人结婚 崇尚红色,新人是 绝对不允许穿白色 衣服的。
蒋 介 石 与 宋 美 玲
20年代初西方文化的传入,从海外留 学归来的先生小姐,不少人已经信奉了基督 教,他们一般选择穿婚纱在教堂举行婚礼。

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关于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课件
——《时报》,1912.3.5
《孙中山宋庆龄婚姻誓约书》亮相
此次孙文与宋庆琳缔结婚姻,并订立以下 诸誓约: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 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 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制裁,亦不得有任何 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 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旧式婚礼情况
新式婚礼情况
①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①自由恋爱
②问名
②定亲
③婚会姻亲礼俗:
③婚礼:
④古请代期: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宣读婚书,盖印
⑤近纳代彩:婚姻自主、删繁就简章,答谢
⑥现过代妆: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时尚
⑦娶亲
⑧回门
【请你参与】“社会变迁” 大讨论
正是来自西方的商品 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它没 有大炮那么可怕,但比大炮更 有力量,它不象思想那么感染 人心,但却比思想更广泛地走 到每一个人的生活里去。当它 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之后,它同 时成了人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了 。
襟,前襟五粒扣,四个贴袋,袖口 三粒扣。后片不破缝。
清末满族妇女旗装 (传世实物)
20年代中期的旗袍 (传世实物)
传世实物
20年代中期的旗袍 (传世实物)
左图为三十年代初期的样式 中图为三十年代中期的样式 右图为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初的样式
趋势:宽松肥大到合身适体
……五族共和(辛亥革命)之后,全国妇女突然一 致采用旗袍,倒不是为了效忠于清朝,提倡复辟 运动,而是因为女子蓄意要模仿男子。……她们 初受西方文化的熏陶,醉心于男女平权之 说,……现在要紧的是,旗袍的作用不外乎烘云 托月忠实地将人体轮廓曲线勾出……
——康有为递呈光绪皇帝的《清断发易服改元折》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教案(公开课)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武穴市实验高中王金星历史课程标准:了解近代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掌握近代服饰、餐饮、居室建筑与社会习俗的变化情况。

通过归纳、比较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情况,培养归纳的能力。

通过思考“为什么近现代中国社会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根据教科书和教师提供的相关图片、史料和音像资料,运用丰富的历史想象力,再现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场景。

主动参与,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将近现代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置于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变化的时代背景之下,使学生认识到:它的发生是必然的,同时,也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从而使学生受到唯物史观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和习俗变化的基本史实。

难点:认识中国近代以来物质生活与习俗变化的原因及与近代社会变动之间的联系。

教学方法:布置课前预习,查找整理相关资料,通过情境教学法、材料分析法、自由讨论法、归纳法、比较法等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设计:视频导入:播放热播剧《旗袍》片头主题曲视频,让学生说出视频中出现了哪些熟识的服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服饰的变迁折射出时代的变革引出本课内容。

一、近现代男女服饰的变迁1、近代服饰的变化(展示一组近代男女服饰的的图片,让学生结合教材说出服装的名称并说出流行的时期。

通过比较的方法概括出近代服饰变化的特点)男装:长袍马褂西服中山装女装:晚清旗袍民国旗袍⏹西装传入:鸦片战争后流行:民国之后西装流行的原因:从穿着的角度来讲,西装适体、潇洒;从中国社会政体的转变角度看,是民国成立后剪发易服的产物;从社会思潮的角度来看,民国初年服饰崇洋风气受西化思潮的推动;⏹中山装造型的政治含义:(通过文字和视频展示,让学生了解中山装的造型及政治含义)✧前身四个口袋表示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袋盖为倒笔架,寓意为以文治国;✧门襟五粒纽扣区别于西方的三权分立的五权分立(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左右袖口的三个纽扣则分别表示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和共和的理念(平等、自由、博爱)。

【课件】必修2课件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课件】必修2课件4.1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

天津去上海过程中吃西餐的体验:“每日三次点心,两次大
餐……所食者,无非烧炙,牛羊鸡鱼,再则糖饼、苹果……饮则凉
水、糖水、热牛奶、菜肉汤、甜苦洋酒。”材料说明了[ ]
A. 西餐已成为中华饮食文化的主流
B. 传统的饮食文化受到了冲击
B
C. 西餐馆服务周到、营养卫生
D. 西餐馆已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
当堂练习
一、变化中的男女有服这么饰一个家庭
(宋 一氏 九家 一族 七合 年影 )
宋 子 良 宋耀如
宋美龄
倪 桂 珍
宋子文 宋蔼龄
宋庆龄
宋子安
特征: 中西合璧 土洋并存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1)五十年代至六十年代中期
一、变化中的男女服饰
1.第二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 (2)六十年代中期到七十年代末
当堂练习
1.中山装前襟四只口袋代表立国四维——礼、义、廉、耻;袋盖
为倒笔架形,寓为以文治国;前襟五粒扣子代表五权分立;袖口
三粒扣子代表三民主义;封闭的衣领寓为严谨治身。中山装的设
计体现了( )
B
A.儒家伦理 B.中西合璧 C.全盘西化 D.固守传统
当堂练习
2.光绪帝的英语教师张德彝在《航海述奇》里记载了1866年他从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婚姻习俗
四、习俗风尚的变革
《孙中山宋庆龄婚姻誓约书》亮相
此次孙文与宋庆琳缔结婚姻,并订立以下诸誓约: 二、将来永远保持夫妇关系,共同努力增进相互间之幸福。 三、万一发生违反本誓约之行为,即使受到法律上、社会上的任何 制裁,亦不得有任何异议;而且为了保持各自之名声,即使任何一 方之亲属采取何等措施,亦不得有任何怨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