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信道ppt课件
合集下载
通信原理ppt课件——第三章

输出信号
两条路径信道模型
34
频域表示 信道传输函数为
35
信道幅频特性为
若两条路径的相对时 延差 固定,则信 道的幅频特性为:
36
若两条路径的相对时延差相对时延
差
是随机参量 ,则信道的幅
频特性为:
多径传播信道的相关带宽 ——信道传输特性相邻两个零点之间的频率间隔
信道最大多径时延差
37
• 如果信号的频谱比相关带宽宽,则会产生严重的频率 选择性衰落,为了减少频率选择性衰落,就应使信号 的频谱小于相关带宽(通常选择信号带宽为相关带宽 的1/3~1/5)
(噪声)。
根据以上几条性质,调制 信道可以用一个二端口线 性时变网络来表示,该网 络称为调制信道模型:
调制信道模型
4
二端口的调制信道模型,其输出与输入的关系有
一般情况下,
可以表示为信道单位冲激响应c(t)与输入
பைடு நூலகம்
信号的卷积, c(t)的傅里叶变换C(w)是信道传输函数:
或
可看成是乘性干扰
根据信道传输函数 的时变特性的不同,将物理信道分为
21
➢自由空间传播 ——当移动台和基站天线在视距范围之内,这时
电波传播的主要方式是直射波,其传播可以按自由 空间传播来分析。
设发射机输入给天线功率为 (W),则接收天线 上获得的功率为
22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定义为 当发射天线增益和接收天线增益都等于1时
用 dB可表示为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与距离d的平 方成正比,距离越远损耗越大
发送信号
单一频率正弦波
陆地移动多径传播
多径信道一共有n条路径,各条 路径具有时变衰耗和时变传输 时延且各条路径到达接收端的 信号相互独立,则接收端接收 到的合成波为
通信原理第四章 (樊昌信第七版)PPT课件

则接收信号为
2 1
fo(t) = K f(t - 1 ) + K f(t - 2 ) 相对时延差
F o () = K F () e j 1 + K F () e j ( 1 )
信道传输函数
H()F F o(( ))K Keejj 11((1 1 eejj ))
常数衰减因子 确定的传输时延因子 与信号频率有关的复因子
课件
精选课件
1
第4章 信道
通信原理(第7版)
樊昌信 曹丽娜 编著
精选课件
2
本章内容:
第4章 信道
信道分类
信道模型
恒参/随参信道特性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信道噪声
信道容量
定义·分类
模型·特性
影响·措施
信道噪声 信道容量
精选课件
3
概述
信道的定义与分类
n 狭义信道:
—传输媒质 有线信道 ——明线、电缆、光纤 无线信道 ——自由空间或大气层
1. 传输特性
H ()H ()ej ()
H() ~ 幅频特性
()~ 相频特性
2. 无失真传输
H()Kejtd
H() K
()td
精选课件
27
n 无失真传输(理想恒参信道)特性曲线:
恒参信道
|H()|
K
() td
td
0
H() K
幅频特性
0
0
()td
()d() d
td
相频特性
群迟延特性
精选课件
28
n 理想恒参信道的冲激响应:
恒参信道
H()Kejtd
h(t)K(ttd)
若输入信号为s(t),则理想恒参信道的输出:
通信系统原理PPT课件

(1)按业务不同可分为:电话网、电报网、数据通信网、传真通信网、图像 通信网、有线电视网、IP网、综合业务数字网(ISDN)等。
(2)按信号形式不同可分为:模拟通信网、数字通信网、数字/模拟混合网 等。
(3)按服务范围不同可分为:本地电信网、农村电信网、长途电信网、国际 电信网等。
(4)按传输媒质不同可分为:架空明线网、电缆通信网、光纤通信网、卫星 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
(5)按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宽带交换网 等。
(6)按网络结构形式不同可分为:网状网、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等。 (7)按服务对象不同可可分:公用网和专用网,在某种公共网络平台之上,
还可以开展虚拟专用网VPN(Vital Private Network)业务。 (8)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传输网、时钟网、信令网、管理网。 (9)按网络层次分:其一纵向分层,可将网络分为应用层、业务网、和传送
模拟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如下图 :
信源
调制器
信道
解调器
信宿
噪声源
第14页/共76页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
信
信
源
加
道
调
编
编制
源
码
密
码
器
信 道
信
信
解
道
解源
信
调 器
译 码
密
译 码
宿
噪声源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模型
信源
基带信号 形成器
信
接收
抽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
滤波器
判决器
信宿
噪声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第15页/共76页
(2)按信号形式不同可分为:模拟通信网、数字通信网、数字/模拟混合网 等。
(3)按服务范围不同可分为:本地电信网、农村电信网、长途电信网、国际 电信网等。
(4)按传输媒质不同可分为:架空明线网、电缆通信网、光纤通信网、卫星 通信网、移动通信网等。
(5)按交换方式分为:电路交换网、报文交换网、分组交换网、宽带交换网 等。
(6)按网络结构形式不同可分为:网状网、星形网、环形网、总线网等。 (7)按服务对象不同可可分:公用网和专用网,在某种公共网络平台之上,
还可以开展虚拟专用网VPN(Vital Private Network)业务。 (8)按功能不同可分为:传输网、时钟网、信令网、管理网。 (9)按网络层次分:其一纵向分层,可将网络分为应用层、业务网、和传送
模拟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如下图 :
信源
调制器
信道
解调器
信宿
噪声源
第14页/共76页
数字通信系统的构成
数字通信系统的一般模型
信
信
信
源
加
道
调
编
编制
源
码
密
码
器
信 道
信
信
解
道
解源
信
调 器
译 码
密
译 码
宿
噪声源
数字频带传输系统模型
信源
基带信号 形成器
信
接收
抽样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道
滤波器
判决器
信宿
噪声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模型
第15页/共76页
移动通信电子课件教案-第3章_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d(km )d1d2又d1 2Reht,d2 2Rehr 2Re( ht hr) 4.12( ht hr)(m)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4 障碍物的影响与绕射损耗
P
x T
d1 h1
x 为菲涅尔余隙
T d1
d2
R d2
h2
x
h1
P
R h2
(a)
(b)
图 3 - 3 障碍物与余隙
(a) 负余隙; (b) 正余隙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t = t0 t= t0+
t1 t1+ 1 1 t1+ 1 2 (a)
t2 t2+ 2 2t2+ 2 3 t2+ 2 1 (b)
t= t0+
t3
(c)
图 3 - 11 时变多径信道响应例如 (a) N=3; (b) N=4; (c) N=5
t3+ 3 4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2.4 多径时散与相关带宽 ——续
时延扩展Δ:最大传输时延和最小传输时延的差值,即最后 一个可分辨的时延信号与第一个时延信号到达时间的差值, 实际上就是脉冲展宽的时间。
表示时延扩展的程度。
归一化时延信号的包络E(t):将移动通信中接收机接收 到的多径的时延信号强度进行归一化。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3.1 无线电波传播特性 3.2 移动信道的特征 3.3 陆地移动信道的传输损耗 3.4 移动信道的传播模型 思考题与习题
第3章 移动信道的传播特性
引言
三种研究无线移动通信信道的根本方法: 理论分析:用电磁场理论和统计理论分析电波在移动
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并用数学模型来描述移动信道。 现场电波实测:在不同的传播环境中,做电波实测实
信道的定义及分类ppt课件

其中,Si (t) 为输入的已调信号;So (t) 为信道总输 出波形;n(t) 为加性噪声/干扰,且与 Si (t) 相互 独立。
f si t 表示已调信号通过网络所发生的(时变)
线性变换。
若设 f si t k(t)si (t) ,则有 so t k(t)si (t) nt
7
调制信道对信号的影响
22
Communication Theory
典型音频电话信道的相对衰耗
23
Communication Theory
影响:不均匀衰耗使传输信号的幅度随频率发生畸 变,引起信号波形的失真;传输数字信号,还会引 起相邻码元波形在时间上的相互重叠,造成码间串 扰。 抑制措施:为了减小幅度—频率畸变,在设计总的 电话信道传输特性时,一般都要求把幅度—频率畸 变控制在一个允许的范围内;即通过一个线性补偿 网络,使衰耗特性曲线变得平坦,这一措施通常称 之为“均衡”;在载波电话信道上传输数字信号时, 通常要采取均衡措施。
29
Communication Theory
2.5 随参信道举例
1、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短波的定义:波长为100~10m(相应的频率为3~ 30MHz)的无线电波; 短波信道:既可沿地表面传播,也可由电离层反射 传播; 地波传播:一般是近距离的,限于几十公里范围; 天波传播:借助于电离层的一次反射或多次反射可 传输几千公里,乃至上万公里的距离;
k
k
0
0
理想 的 相位-频率特性及群时延-频率特性 26
Communication Theory
实际的信道特性总是偏离理想的相位—频率特性及群 时延-频率特性,下图给出一个典型的电话信道的群迟 延-频率特性。
27
《信道容量》PPT课件

n
C log r H ( p1, p2 ps ) Nk log M k
k 1
log 2 H ( 1 , 1 , 1 , 1) ( 3 log 3 1 log 1 ) 2488 4 4 4 4
1 1.75 0.811 0h.06(1 比特 / 信道符号) 35
• 另一种简单的方法: • 1.当输入分布为等概率时:计算出各个输出概率
信道容量的取得的过程亦是信源符号概率分布的自我调整的过程某一个输入信源符号对输入提供的平均信息量大于其他符号则势必更多的使用这个信源符号与此同时信源符号的概率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化和调整由于输入信源符号分布的调整又减少了这个符号对输出提供的平均信息量增加了其他符号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第三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h
1
• 求信道容量,必须求出使互信息量达到 最大的信源概率分布p(x);
• 对于无噪无损信道,当信宿为等概分布 时,信源也为等概分布;
• 问题:对于无噪有损信道,信源的概率 分布是否也为等概分布?
h 18
3.4.2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h 19
对称DMC信道
• 对称离散信道:
• 对称性:
– 每一行都是由同一集{q1, q2,…qs}的诸元素不 同排列组成——输入对称
分布p(bj); • 2.然后计算H(Y); • 3.C=H(Y)max-H(Y/ai);
h 36
• 上题另解:
h 23
• 找一组信源概率分布,使C达到最大。 • 现在P(bj)=1/s,信源的概率分布为: • 假设信源为等概率分布p(ai)=1/r
p(bj ) p(a1) p(bj / a1) p(a2) p(bj / a2) p(am) p(bj / am) 1/ r[ p(bj / a1) p(bj / a2) p(bj / ar )] 1/ r 常数
C log r H ( p1, p2 ps ) Nk log M k
k 1
log 2 H ( 1 , 1 , 1 , 1) ( 3 log 3 1 log 1 ) 2488 4 4 4 4
1 1.75 0.811 0h.06(1 比特 / 信道符号) 35
• 另一种简单的方法: • 1.当输入分布为等概率时:计算出各个输出概率
信道容量的取得的过程亦是信源符号概率分布的自我调整的过程某一个输入信源符号对输入提供的平均信息量大于其他符号则势必更多的使用这个信源符号与此同时信源符号的概率分布也就发生了变化和调整由于输入信源符号分布的调整又减少了这个符号对输出提供的平均信息量增加了其他符号提供的平均信息量
第三章
信道与信道容量
h
1
• 求信道容量,必须求出使互信息量达到 最大的信源概率分布p(x);
• 对于无噪无损信道,当信宿为等概分布 时,信源也为等概分布;
• 问题:对于无噪有损信道,信源的概率 分布是否也为等概分布?
h 18
3.4.2 对称离散信道的信道容量
h 19
对称DMC信道
• 对称离散信道:
• 对称性:
– 每一行都是由同一集{q1, q2,…qs}的诸元素不 同排列组成——输入对称
分布p(bj); • 2.然后计算H(Y); • 3.C=H(Y)max-H(Y/ai);
h 36
• 上题另解:
h 23
• 找一组信源概率分布,使C达到最大。 • 现在P(bj)=1/s,信源的概率分布为: • 假设信源为等概率分布p(ai)=1/r
p(bj ) p(a1) p(bj / a1) p(a2) p(bj / a2) p(am) p(bj / am) 1/ r[ p(bj / a1) p(bj / a2) p(bj / ar )] 1/ r 常数
Cha电信PPT课件

–多个输入变成一个输出(n>m)
p(bi | a j ) 1或0 • 噪声熵H(Y|X) = 0
p(ai
|
bj
)
1或0
• 损失熵H(X|Y) ≠ 0
I(X ,Y ) H (Y ) H (X )
C max I (X ;Y ) max H (Y ) p(ai )
信道中接收到 符号Y后不能 完全消除对X 的不确定性, 信息有损失。 但输出端Y的 平均不确定性 因噪声熵等于 零而没有增加。26
内容
3.1 信道分类和表示参数 3.2 离散单个符号信道及其容量 3.3 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1
3.1 信道分类和表示参数
2
信道
• 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
–在通信中,信道按其物理组成常被分成微波信 道、光纤信道、电缆信道等。信号在这些信 道中传输的过程遵循不同的物理规律, 通信 技术必须研究信号在这些信道中传输时的特 性
C
max
p(ai )
I
(X
;Y
)
max
H
(Y
)
log
2
m
29
3.2.2 对称DMC信道
• 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
• 对称性:
–每一行都是由同一集合{q1, q2,…qm}的诸
元素不同排列组成——输入对称
–每一列都是由{p1, p2,…pn}集的诸元素不
同排列组成——输出对称
1 1 1 1
P
3
3
6
6
31
对称DMC信道
• 对称离散信道的平均互信息为
I(X ,Y ) H (X ) H (X |Y ) H (Y ) H (Y | X )
H (Y | X ) p(ai ) p(bj | ai ) logp(bj | ai )
p(bi | a j ) 1或0 • 噪声熵H(Y|X) = 0
p(ai
|
bj
)
1或0
• 损失熵H(X|Y) ≠ 0
I(X ,Y ) H (Y ) H (X )
C max I (X ;Y ) max H (Y ) p(ai )
信道中接收到 符号Y后不能 完全消除对X 的不确定性, 信息有损失。 但输出端Y的 平均不确定性 因噪声熵等于 零而没有增加。26
内容
3.1 信道分类和表示参数 3.2 离散单个符号信道及其容量 3.3 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1
3.1 信道分类和表示参数
2
信道
• 信道:信息传输的通道
–在通信中,信道按其物理组成常被分成微波信 道、光纤信道、电缆信道等。信号在这些信 道中传输的过程遵循不同的物理规律, 通信 技术必须研究信号在这些信道中传输时的特 性
C
max
p(ai )
I
(X
;Y
)
max
H
(Y
)
log
2
m
29
3.2.2 对称DMC信道
• 对称离散无记忆信道:
• 对称性:
–每一行都是由同一集合{q1, q2,…qm}的诸
元素不同排列组成——输入对称
–每一列都是由{p1, p2,…pn}集的诸元素不
同排列组成——输出对称
1 1 1 1
P
3
3
6
6
31
对称DMC信道
• 对称离散信道的平均互信息为
I(X ,Y ) H (X ) H (X |Y ) H (Y ) H (Y | X )
H (Y | X ) p(ai ) p(bj | ai ) logp(bj | ai )
第三章信道及信道容量PPT课件

第三章 信道及信道容量
第一节 信道分类及表示参数 第二节 单符号离散信道及其容量 第三节 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第四节 连续信道及其容量
05.12.2020
1
研究信道容量的意义?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通道。由于干扰而丢失的信息为 H(X|Y ); 在接收端获取的关于发送端信源X的信息量是:
I(X;Y)=H(X)-H(X|Y) 即:信道中平均每个符号传送的信息量。对于信道,所关心的问 题是平均每个符号传送的最大信息量。这就是信道容量C=max I(X;Y) bit/符号
每个数字对应一种颜色(反之未必),数字已知,则颜色确 定,H(X|Y)=0。H(X,Y)=H(Y)=…..
6、2.21(3)信号放大问题。课上已经强调过,仍出错。
7、向孔祥品学习
05.12.2020
9
复习:第四节 连续信源的熵和互信息
一、单符号连续信源的熵 相对熵(差熵)
H c(X ) p X (x)lop X g (x)dx Hc(XY )p(xy)lopg(xy)dxdy Hc(Y/X )p(xy)lopg(y/x)dxdy
(2)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Discrete Memoryless Channel)
仍是单符号离散信道,符号集中的符号数目大于2 。
05.12.2020
7
转移概率矩阵(传递阵矩)P :
P11 P12 P1m
P [
P ij
]
P21
P22
P2m
Pn1
Pn2
Pnm
m
m
转移概率矩 元阵 素中 之 1。 各 和 P(b 行 j等 |ai)的 于 Pij1
2 Pm2,通常m0,2 P,此时有:
H0C5.1(2X.202)0
第一节 信道分类及表示参数 第二节 单符号离散信道及其容量 第三节 离散序列信道及其容量 第四节 连续信道及其容量
05.12.2020
1
研究信道容量的意义?
信道是信息传输的通道。由于干扰而丢失的信息为 H(X|Y ); 在接收端获取的关于发送端信源X的信息量是:
I(X;Y)=H(X)-H(X|Y) 即:信道中平均每个符号传送的信息量。对于信道,所关心的问 题是平均每个符号传送的最大信息量。这就是信道容量C=max I(X;Y) bit/符号
每个数字对应一种颜色(反之未必),数字已知,则颜色确 定,H(X|Y)=0。H(X,Y)=H(Y)=…..
6、2.21(3)信号放大问题。课上已经强调过,仍出错。
7、向孔祥品学习
05.12.2020
9
复习:第四节 连续信源的熵和互信息
一、单符号连续信源的熵 相对熵(差熵)
H c(X ) p X (x)lop X g (x)dx Hc(XY )p(xy)lopg(xy)dxdy Hc(Y/X )p(xy)lopg(y/x)dxdy
(2) 离散无记忆信道(DMC-Discrete Memoryless Channel)
仍是单符号离散信道,符号集中的符号数目大于2 。
05.12.2020
7
转移概率矩阵(传递阵矩)P :
P11 P12 P1m
P [
P ij
]
P21
P22
P2m
Pn1
Pn2
Pnm
m
m
转移概率矩 元阵 素中 之 1。 各 和 P(b 行 j等 |ai)的 于 Pij1
2 Pm2,通常m0,2 P,此时有:
H0C5.1(2X.202)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
2、理想恒参信道的传输特性 无失真传输时,要求信道的输出为:
s0(t)K0si(ttd)
si(t):输入信号,K0:传输系数,td:时间延迟。
从频域来看:
S 0( )K 0S i( )ejtd
信道的传输函数:
H K0ejtd
信道的幅频特性:
H K0
相频特性:
td
群迟延—频率特性:
d
接收信号为
A cos 0t
n
式中 ——由第r(i条t)路径到达a的i接(t收)c信o号s振[幅0;ti(t)]
二、恒参信道特性
1、“无失真传输” 和“失真传输”的含义
பைடு நூலகம்经信道传输
t
无失真 失真
t
19
经信道传输
t
无失真 失真
t
无失真传输条件:在不考虑噪声的情况下,如果信号在传输中只是幅度上的等比 例衰减和时间上的同步延迟,则可看作无失真传输
“失真”的特点是信号畸变,其本质是产生了新的频率成分,或频率分布发生改 变。
60 km
10 km 0 km
电离层
平流层 对流层 地面
地 球 大 气 层
16
无线信道 媒质与其 传输频率
范围
17
§3.3 信道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一、信道的数学模型 (以一对输入端和一对输出端为例)
s(t)
r(t)
f [s(t)]
n(t)
r(t)f[s(t)]n(t) 令f[s(t)]k(t)s(t)
3
一、常见的恒参信道
§3.1 恒参信道
架空明线 电 缆: 光导纤维
对称电缆 同轴电缆
中长波地波传播
超短波及微波视距传播
卫星中继信道
有线通信 无线通信
4
§3.2 恒参信道 一、常见的恒参信道 1、架空明线(已经基本淘汰) 平行而相互绝缘的架空裸线,损耗低,易受天气影响。
5
2、对称电缆 特点:传输损耗较大,价格便宜,性能稳定。 [例如]:用于市话中继和局域网等。
d
td
21
H
K0
td
[理解]:无失真传输条件:在不考虑噪声的情况下,如果信号在传输中只是幅度上的 等比例衰减和时间上的同步延迟,则可看作无失真传输。
——对任何频率的信号均具有相同的幅度衰减和延迟。
22
3、幅度—频率失真
使传输信号的幅度随频率发生畸变,引起信号波形失真, 对数字信号引起码间串扰。
路”。
狭义
调
发
收
解
编码器输出 制 器
转 换 器
媒 质
转 换 器
调 译码器输入 器
调制信道
编码信道
广义
2
二、信道的分类 1、按信道的传输特性来分,可分为: 恒参信道:传输媒质特性基本不随时间变化。 [例如] 明线、电缆、光缆、人造卫星中继等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特性随时间随机变化。
[例如] 移动信道、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等 2、按照信道媒质的不同类型来分,可分为: 有线信道 无线信道
雾 暴雨 自由空间
移动
移动信道的传播路径
移动信道中自由空间传播损耗 15
2、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
短波电离层反射信道:是指利用地面发射的无线电波(3-30MHz)在电离层与地面之 间的一次或多次反射所形成的信道。 电离层对电磁波的吸收损耗与层中电子密度成比例, 电离层的电子密度随昼夜、季节剧 烈变化。
r(t)k(t)s(t)n(t)——信道的数学模型
① 加性噪声 n(t) ——即使没有信号输入,信道输出端仍有一定功率输出。
② 乘性干扰 k(t) ——依赖于信道的特性,是非常复杂的函数。
18
恒参信道: k(t)基本不随时间变化。 ——可看成带宽有限的线性时不变信道
随参信道:k(t) 随机快变化。 ——可看成带宽有限的线性时变信道。
平坦区 300~3000Hz 典型音频电话信道的幅频特性
[改进方法]: 可采用均衡器进行补偿 (将在第5章详细介绍)
23
4、相位—频率失真 相频畸变对模拟话音通信影响不显著,但对高速数字信 号同样会引起码间串扰。
[改进方法]: 可采用均衡器补偿相位-频率失真(将在第5 章详细介绍) 典型电话信道的群迟延—频率特性
5、微波中继信道
特点:容量大,稳定,节约有色金属,投资少,维护方便。 用于雷达、导航、传输多路电话及电视等。
终端
中继
中继
终端
12
为了提高频谱利用率和减少干扰,可合理设计射频波道频率配置。如二频制和四频 制。
f1
f2
f1
1站 2站 3站 4站
f2
f1
f2
(a)二频制
f1
f2
f1
1站 2站 3站 4站
f3
f4
f3
(b)四频制 13
6、卫星中继信道 (1)以人造卫星作为中继站的信道,也是利用微波信号在空中传播。 (2)特点 通信距离远,且通信费用与距离无关 覆盖面积大,可进行多址通信 通信频带宽,传输容量大
14
§3.2 随参信道 1、陆地移动信道 (1)电波传输环境极其复杂、恶劣; (2)移动台(如手机)受到多种干扰影响和噪声的影响。
本章主要内容:
§3.0 信道的基本概念 §3.1 恒参信道 §3.2 随参信道 §3.3 信道特性及其数学模型 §3.4 信道容量的概念
第3 Channel
1
§3.0 信道的基本概念
一、信道的定义 1、狭义信道:信号的传输媒质。 2、广义信道:在传输信号过程中,所使用的设备和资源的总称。它们是信号的“必经之
导体 绝缘层 双绞线 6
3、同轴电缆 特点:对外界的干扰具有很好的屏蔽作用,抗电磁干扰能力强,高带宽,极好的噪声
抑制特性。 [例如]:有线电视网络中大量采用。
7
4、光纤(传输光波)
优点: (1) 传输速度快(>10Gb/s) (2) 衰减小(<0.2dB/s) (3) 传输距离远(上百千米) (4) 基质材料是石英,可以节约大量金属 (5) 不受电磁干扰,同时也不产生电磁干扰
24
三、随参信道特性
1、随参信道的传输媒质的特点 (l) 对信号的衰耗随时间随机变化; (2) 信号传输的时延随时间随机变化; (3) 多径传播:由发射点出发的电波可能经多条路径到达接收点。
电离层
发送
接收
多径传播后的接收信号将是衰减和时延随时间变化的各条路径信号的合成
25
2、多径衰落与频率弥散
设发射信号为单音信号
他的发明改变 了世界通讯模 式,为信息高 速公路奠下基 石。
8
光纤的结构
多模纤芯直径: 50~80 μm
单模纤芯直径: 8~10 μm
9
各种光缆
层绞式 骨架式 束管式
带状式
根据光缆的传输性能、距离和用途,光缆可以分为市话光缆、长途光缆、海底光缆和用
户光缆。
10
有线信道 媒质与其 传输频率
范围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