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全册(上海科技版)概念集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1、科学探究的基本环节: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数据收集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第二章运动的世界1、机械运动: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静止:在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没有改变称为静止2、参照物:研究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时,事先被选作标准的物体叫参照物(选择原则: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定。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即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
4、长度的单位: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米(m)常用单位:千米、米、分米、厘米、毫米、微米、纳米。
㎞ m dm ㎝ mm μm nm换算:1km=1000m、 1m= 10 dm = 10 2㎝ = 103mm= 106 μm= 109nm长度测量的工具:刻度尺使用前的观察:三看:量程、分度值、零刻度线是否磨损。
测量:会选:根据测量的实际需要选取适当的分度值和量程。
会放:刻度尺要与被测物体平行,刻度尺的一侧紧贴被测物。
会看: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
会读:读出精确值后,还要再估读到刻度尺分度值的下一位。
会记:会记录测量值,由精确值、估读值和单位组成。
测量的特殊方法:累积法:测量细铜丝的直径,纸张的厚度。
化曲为直:一段铁丝,可用细棉线。
测量操场的跑道5、时间的单位:国际制单位:秒(s)常用单位:小时、分、秒、毫秒、微秒h min s ms μm换算:1h=60min=3600s 1s= 103 ms= 106μm6、误差概念: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产生原因:①仪器精密度不高②环境变化对器材的影响③测量者估读减小方法:①误差可以减小,但不可避免②多次测量取平均值7、比较物体的运动快慢的方法:①相同的路程,比时间的多少(百米竞赛)②相同的时间,比路程的长短(观众看跑步比赛)③不同时间和路程,比较速度的大小8、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定义:表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路程多少。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知识点

八年级物理沪科版知识点物理是一门研究物质和能量规律的学科,它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可见。
八年级物理是初中物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许多基本的物理知识和概念。
下面是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中的重要知识点。
第一章:物理量和单位物理量是科学家为了描述物理现象而定义的一种量,比如温度、长度、质量等。
而单位则是用来衡量物理量的标准,例如长度的单位是米,质量的单位是千克。
第二章:物体的运动物体的运动有三种基本形式: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
我们还学习了加速度和力的概念。
第三章:力和压力力是一种物理量,用来描述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
力有大小和方向之分。
压力是单位面积上所受到的力的大小,它的单位是帕斯卡(Pa)。
第四章:机械能机械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动能和势能之和。
动能是物体由于运动所具有的能量,而势能则是物体由于所处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第五章:功和功率功是由力对物体所做的功,如果物体运动的方向与力的方向相同,则功为正,否则为负。
功率是执行工作的速率,它是功与单位时间之比。
第六章:波和光波是物质的传播方式,可以是机械波,也可以是电磁波。
光是一种电磁波, 具有波粒二象性,可以通过光学器件进行实验和观察。
第七章:电学基础电学是探究电荷之间相互作用规律的学科,主要研究电路、电磁场、电动力学等内容。
八年级我们主要学习了静电学和电路基础。
第八章:热学基础热学是研究物质的热现象和热规律的学科。
我们主要学习了热力学基础、热传递和热量计算等内容。
总结:以上就是八年级物理沪科版中的部分重要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物理现象,从而为我们更深入的学习和探索打下坚实的基础。
(完整版)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一册)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米),比m大的有km(千米),比m小的有dm(分米)、cm(厘米)、mm(毫米)、um(微米)、nm(纳米)。
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秒),比s大的有h(小时)、min(分钟)。
比s小的有ms(毫秒)、μs(微秒)。
2)换算关系:1h=60min、1min=60s、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
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速度的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 八年级 物理 全册 知识点

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μ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沪科版 八年级 物理 全册 知识点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介绍了物理学的历史和重要人物,如哥___、___、___、___和___。
物理学的定义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介绍了运动的世界,包括动与静、长度与时间的测量、速度等内容。
运动是宇宙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的现象,机械运动是指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需要选择参照物来描述。
长度的单位有m、km、dm、cm、mm、μm和nm,时间的单位有s、h、min、ms和μs。
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需要认清磨损、量程和分度值,并正确使用方法和记录测量结果。
使用停表、秒表测量时间时也需要注意误差的产生原因和减小方法。
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定义为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常用的国际单位是m/s和km/h,需要注意换算关系和直线运动的分类,如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
超声探伤仪和超声雷达是利用超声波进行探测和测量的仪器。
次声是指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具有低频、长波长、远传播距离、强穿透力和破坏力等特点。
次声可用于预防自然灾害和军事探测等领域,但也存在很大的破坏力,需要防止次生的产生,并远离次声源。
光源是能够发光的物体,包括天然光源如太阳和萤火虫,以及人造光源如电灯和蜡烛。
光在同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导致了影子的形成、小孔成像、日食和月食等现象。
光速在真空中为3×108m/s,但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
光的反射定律指出,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光的反射分为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平面镜的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成像特点是成像为虚像,大小和物体相等,且与镜面垂直。
球面镜分为凹面镜和凸面镜,分别具有会集作用和发散作用。
光的折射发生在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
(完整版)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汇总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班级:_____姓名:_______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精品】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精品】上海科技出版社八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八年级物理》是为高中生准备的一本物理教材,本书旨在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物理知识,掌握物理定律,完成相应的实验,正确了解物理现象。
本书分为两大部分:1)理论物理学,2)实验物理学。
其中,理论物理学重点研究物理知识、物理概念、物理定律、物理问题的解决办法;实验物理学教学的重点主要是让学生学站实验台,了解物理实验的要点和技术,让学生认识、学习其中的物理原理。
一、物理概念1、物质:包括晶体、液体、气体、固体和原子等基本粒子,由这些基本粒子构成的物质有各种物理性质和物理性质。
2、物理量:物理量是描述事物的特性的量,根据不同的性质,物理量分为五大类:力、质量、位置、时间和能量。
3、力:力是指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力,比如引力、斥力、磁力、液体的表面张力等。
4、物理性质:物理性质是描述物体的各个方面的特性,可分为力学性质、热性质、光性质、电性质、声性质等。
5、物理实验:物理实验是指,利用物理量、物理性质等客观可测量的数量,和操 up 相关实验去检验物理定律,检验实验结果后,由此获得相应物理或者其它数学分析结论的过程。
二、物理定律1、力学:力学是研究物体以及物体间的受力情况的一门学科,研究的内容包括物体的运动轨迹、弹性变形与强度研究等,并建立了许多有用的物理定律,如力定律、能量守恒定律等。
2、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动量定律)表示物体的动量mV的变化率等于该物体受到的外力F的总和。
即,F = d(mv)/dt3、牛顿第三定律:牛顿第三定律(反作用定律)表示所受外力之间始终相等且方向相反,即,F= -F。
4、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能守恒定律)表示在某一物理系统中,物体的动能的变化率等于此物理系统内所有力作用的总和。
5、热力学定律:热力学定律指出,只要热力学系统内贮存有量不变的能量,热力学系统中的温度、压力等因子也都是不变的。
6、电磁学定律:电磁学定律表明,电荷引起的电磁作用是一个独立的现象,而它是由一些基本定律构成的,其中包括了静电力定律、磁力定律和电磁感应定律等。
上海科技出版社八九年级物理全册知识点
物理八年级沪科版第一、二章知识要点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1、哥白尼提出了日心说。
2、伽利略率先用望远镜观察天空,支持了哥白尼的日心说。
3、牛顿与牛顿三大定律。
4、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5、玻尔是量子力学的奠基人。
6、物理学定义: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界的物质结构、物体间相互作用和物体运动最一般规律的自然科学。
7、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1)提出问题(2)猜想与假设(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5)分析与论证(6)评估(7)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一、动与静1、运动的世界: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
2、机械运动(1)定义: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
(2)描述方法:选择参照物。
(3)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长度与时间的测量1、长度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m,比m大的有km,比m小的有dm cm mm um nm.(2)换算关系:1km=103m 1m=10dm=102cm=103mm=106μm=109nm2、时间的单位(1)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s,比s大的有h、min。
比s小的有ms、μs。
(2)换算关系:1h=60min 1m in=60s 1s=103ms 1ms=103μs。
3、用刻度尺测长度(1)使用前三认清:①认清是否磨损②认清量程③认清分度值(2)正确使用方法:①(放尺)刻度尺要放正,要紧靠被测物体②(看尺)读数时视线要与尺面垂直③(读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并记下单位④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3)正确记录测量结果:测量值=准确值+估读值+单位4、用停表、秒表测时间5、测量误差(1)误差: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2)产生原因:客观因素(如测量工具),主观因素(如读数、测量方法)(3)减小方法:选用精密的测量工具;改进测量方法;多次测量取平均值。
三、快与慢(速度)1、物理意义:速度是表示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2、定义: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
3、国际单位:m/s,常用单位km/h,换算关系1m/s=3.6km/h4、公式:v=s/t,变形公式s=vt,t=s/v。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年级物理概念集第二章1、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记在P182、⑴、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称为机械运动。
P19⑵、事物被选作参照标准的物体,叫做参照物。
⑶、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在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运动的。
⑷、如果一个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没有改变,则称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3、长度基本单位为米(m),时间基本单位为秒(s)。
P22 (长度进率:)4、速度,即物体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的多少,来比较物体运动的快慢。
P265、物体运动速度保持不变的直线运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速度变化的直线运动称为变速直线运动。
P28第三章1、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P36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均可。
P373、真空不传声。
记在P374、人耳能感觉到的声音的强弱称为响度。
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动幅度(简称“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P405、声音的高低称为音调。
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振动快慢有关,物体振动越快,音调就越高。
P416、振动的快慢用每秒振动的次数来表示,称为频率。
单位是赫兹,简称赫,用符号Hz表示。
P417、音色反映了声音的品质与特色。
响度、音调和音色是决定乐音特征的三个因素。
P428、噪声的防治主要包括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三个环节。
P449、高于20000Hz的声音称为超声,低于20Hz的声音称为次声,这些声音都是人耳所听不到的。
P45 10、声音能传递信息,能量。
记在P46 第四章1、能发光的物体称为光源。
P512、光在同种均匀物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P513、光射到物体表面时,被物体反射出去,这叫做光的反射。
投射到物体表面的光叫做入射光,从物体表面反射出的光叫做反射光;入射光在物体表面上的点称为入射点;过入射点与物体表面垂直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入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反射角。
P54 附图:4、光的反射规律:光反射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P555、一束平行光投射到物体的光滑表面,其反射光束仍然是平行的,这种反射叫做镜面反射。
一束平行光投射到表面粗糙的表面,平行光反射后不再平行,而是射向各个方向,这种反射叫做漫反射。
它们都遵循反射定律。
P55 6、能呈现在光屏上的像为实像;不能在光屏上呈现,只能用眼睛直接看到的像称为虚像。
P567、P56页实验探究的分析记在左侧空白⑴、两支一样蜡烛的作用: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
⑵、玻璃板的作用:既能反光成像,又能透光看到后面的蜡烛,便于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和确定像的位置。
⑶、光屏的作用:看光屏上是否呈现蜡烛的像,便于确定平面镜成的是虚像还是实像。
⑷、直尺的作用:便于比较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
出现误差的原因⑴、玻璃板不与桌面垂直。
⑵、直尺测量误差。
⑶、像不重合(玻璃板厚)。
⑷、眼睛没正对物体找像。
试验结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像与物体的大小相同,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与物体相对平面镜对称。
P56 8、光从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入射点与介质分界面垂直的直线叫做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叫做入射角;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叫做折射角。
P59—60 附图:9、光的折射规律:光折射时,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侧;折射角随入射角的改变而改变:入射角增大(或缩小)时,反射角也增大(或缩小)。
P6010、⑴、白光是由各种色光组合而成的复合光。
⑵、不同颜色的光的偏转角度不同,紫色光偏折最大,红色光偏折最小。
⑶、色散的本质是光的折射。
记在P62下方空白11、⑴红、绿、蓝三色被称为(光的)“三基色”。
P63⑵红、黄、蓝三色被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P6412、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
例如:红衣服反射红光,其余光被吸收;白衣服反射所有的色光,黑衣服吸收所有的色光。
记在P64上方空白13、凸透镜:中央较厚、边缘较薄如放大镜。
对光有会聚作用,所以又叫做会聚透镜。
P65 14、如图,通过两个球面球心的直线叫做透镜的主光轴;透镜的中心称为光心(O)。
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凸透镜会聚的点称为凸透镜的焦点(F)。
焦点到光心的距离称为焦距(f)。
P66 附图:15、物体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物距(u)。
像到光心的距离简称为像距(v)。
P6716、使烛焰、凸透镜、光屏三者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使像成在光屏中心。
记在P67图下方空白17、当物体位于凸透镜的二倍焦距处时,成等大、倒立的实像;焦距与二倍焦距之间时,成放大、倒立的实像;P68 二倍焦距之外时,成缩小、倒立的实像;焦点以内时,成放大、正立的虚像。
18、中央比边缘薄的叫凹透镜。
对光有发散作用,所以又叫做发散透镜。
如图,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凹透镜发散后,其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叫凹透镜的焦点。
P68 附图:第五章1、力是指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常用字母F表示。
判断是否有力的作用:⑴、没有物体就没有力,因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⑵、只有一个物体没有力的作用。
⑶、不接触的两个物体也可能有力的作用(如:磁铁的吸力、斥力)。
⑷、接触的物体不一定有力的作用(如:平放在一起的两个物体)。
⑸、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如:手拍桌子手疼,是因为手给桌子一个力的同时,桌子也给了手一个反作用力。
所以手疼)。
记在P79加油站下方空白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的方向相反、大小相等、在同一条直线上、作用在两个物体。
记在P79下方空白3、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简称形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P80 4、为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所以力的单位是牛顿,简称牛,用字母N表示。
力的三要素是:力的方向、作用点和力的大小。
P835、弹簧测力计主要是由弹簧、指针和刻度盘等组成。
P856、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⑴、了解量程;⑵、明确分度值;⑶、使用前校零;⑷、测力时要使测力计内的弹簧轴线方向跟所测力的方向在一条直线上。
P867、重力是地球附近一切物体都要受到的力,它是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的,重力的施力物体是地球。
物体所受重力的大小简称物重。
P88 8、物体所受重力跟它的质量成正比,其比值是定值,约等于9.8N/kg。
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可取g=10N/kg。
P89 9、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上滑动时所受到的阻碍物体间相对运动的力,叫做滑动摩擦力。
P93 10、其他条件相同时,接触面越粗糙,滑动摩擦力越大;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越大。
P95第六章1、一切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作用的时候,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
这就是牛顿第一定律。
P1032、一切物体都有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性质,这样的性质叫做惯性,惯性是一切物体所固有的一种属性。
P1033、在一定条件下,物体即使在受到外力时也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P1104、物体如果在两个力的作用下,能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就说该物体处于平衡状态。
这两个力就互称为平衡力。
P1115、二力平衡的条件: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P113第七章1、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物体的质量。
它是物体的一个基本属性,它与物体的状态、形状、所处的空间位置无关。
质量的基本单位是千克(kg)。
失重状态时物体质量不变。
P1162、读量筒中液体体积时,无论液面下凹还是上凸,视线要与凹面的底部或凸面的顶部在同一水平线上。
P1203、某种物体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叫做这种物体的密度。
P124 密度特点:⑴、固体密度一般比液体和固体的密度大。
⑵、不同物质的密度一般不同。
⑶、同种物质不同状态,密度不同。
⑷、温度对气体的密度影响较大。
⑸、金属的密度比较大。
记在P124表格左右空白4、液体和气体对浸在其中的物体有向上的托力,这种托力叫浮力。
P1275、物体在液体中所受浮力的大小与液体的密度和物体排开液体的体积有关,与浸没在液体中的深度无关。
P1286、阿基米德原理:浸在液体中的物体受到竖直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该物体所排开的液体所受到的重力大小。
P1297、当浮力大于重力时,物体上浮。
小于下沉。
等于悬浮或漂浮。
P132第八章1、垂直作用在物体表面上的力叫做压力。
受力面积相同时,压力越大,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压力相同时,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P1362、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的大小叫做压强。
单位为Pa。
P1373、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压强随液体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同种液体在同一深度的各处、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同。
密度越大,液体的压强越大。
P1434、连通器特点:静止在连通器内的同种液体,各部分直接与大气接触的液面总是保持在同一高度。
P1445、帕斯卡原理:加在密闭液体上的压强,能够大小不变的被液体向各个方向传递。
P1456、和液体一样,空气内部各个方向也都存在压强。
这种压强称为大气压强。
(一个标准大气压能支持10.3米高的水柱)P1477、玻璃管的粗细、上下左右的移动对实验结果都没有影响,若混进空气,测量结果将偏小。
记在P149上方空白8、人们把760mm高的汞柱(水银)所产生的压强,也就是1.013×105Pa的大气压叫做1个标准大气压。
P1509、液体(或气体)在流速大的地方压强小,流速小的地方压强大。
P152第九章1、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做杠杆。
P1542、如图:杠杆绕着转动的固定点叫支点(O);使杠杆转动的力叫动力(F1);阻碍杠杆转动的力叫阻力(F2);从支点到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叫动力臂(l1);从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叫阻力臂(l2)。
P1553、杠杆平衡的条件:F1×l1=F2×l2 P1564、滑轮的轴固定不动的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不省力,但能改变用力方向。
滑轮的轴跟物体一起运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能胜利,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叫做滑轮组。
P160—1615、省力的机械不省距离,省距离的机械不省力。
P1646、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叫做机械功,简称功(W)。
P1647、没做功的理由:⑴、有力无距离(如人推墙没推动)。
⑵、有距离无力(如人用脚踢球,球与脚分离,不受脚踢的力作用,靠惯性前进)。
⑶、力与距离垂直(如人提水桶水平前进)。
记在P164中间空白8、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即功=力×距离P1659、力的单位是N,距离的单位是m,功的单位是N·m,即焦耳,简称焦,用符号J表示。
P165 10、单位时间内物体做功的多少叫做功率,功率表示物体做功的快慢。
功率的单位是“焦∕秒”(J∕s)即瓦特,简称瓦(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