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世哲学
处世哲学

处世哲学人在世间上生活,总要与人相处,都要和人共事。
如何相处共事,每个人都有各自一套方法应付,这句是处世哲学。
关于处世哲学,有四点意见提供:第一,不说人非,是厚道世间最可怕的就是“是非”,是非无有定论,但杀伤力却强大无比。
有的人被是非所困,终日扰攘不得安宁;有的人被是非陷害,丧失了本有的成就。
所以,我们不说被人是非、不传是非、不怕是非。
当一个人参不透人情、辨不清是非时,就会起无明,所以,批评别人的话当以前人说,自然可免于是非。
第二,不辩己是,是高见人际相处,有时候难免会被人错怪、误会,有的急于保护自己,就百般辩白。
其实真正高明的人,不必为自己辩解,哪怕是自己没有错,不过你能自我反省,自我认错,并不会蚀本,反而增长阴德。
所以有时候不要太计较自己的得失,人家的一言一行不要太在意,因为毁谤打倒不了一个有志气的人,除非自己本身不健全、没有实力,因此,面对毁谤最好的方法就是不去辩白,不辩己是才是高见。
第三,扬人善事,是结缘佛教讲“未成佛道,先结人缘”,心存欢喜、恭敬、祝福的心,就是一种结缘的心,尤其给人好因好缘,就是最好的供养。
有时候背后说人家的一句好话,称扬别人的意见善行,就是帮他铺路,给他一些方便,这就是最好的结缘。
能够常常不吝扬人善事、称人美德,结缘多了,自己也会得到很多的方便。
第四,隐人往恶,是修德古德云:“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谨慎应酬无懊恼,烦恼做事好商量。
”中国人过去总是把隐恶扬善视为做人应有的美德,但今人往往隐善扬恶,并且尽可能地以揭发别人的隐私为能事。
其实做人要将心比心,自己的过往又何尝愿意让别人当成话题谈论,既然己所不欲,岂可加诸他人?因此,懂得隐人往恶,必是有德之人。
处世的哲学当然很多,只是一个人只要能够做到“不说人非、不辩己是”,进而“扬人善事、隐人往恶”,必能广结善缘,积聚功德,如此人生的旅途必然走的更平顺,而不至于感叹世道坎坷,人间路难行。
论人的处世哲学

论人的处世哲学人的处世哲学是指一个人对于世界、人生、人际关系等的态度和信念,影响着他的价值观、道德观和行为方式。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着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和种种挑战,因此,发展一种正确的处世哲学对于每一个人都非常重要。
一、信任是基础信任是人际关系中最为重要的基础。
在交往中,要尊重对方的人格,不做伤害别人的事情,不轻易承诺不愿意履行的事情,不向别人谎言。
同时,也要学会掌握交往的度,不可轻信他人,容易上当受骗。
在信任的基础上,保持积极的人际关系,加强交往可以为人带来很多好处。
二、价值观要有底线一个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和他的处世哲学密切相关。
处世哲学要有自己的底线,坚持正义和道德,不违背良知和良心。
在选择合适的交往圈时,也要保持自己的底线,选择性对待他人,与真正值得交往的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三、成长是主题人生不是一成不变的,不断的成长和改善才是重要的主题。
在保持积极心态的同时,也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增加自己的见识和修养的层次。
不断拓展自己的领域,加强自己的内心实力,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四、态度决定一切一个人的处世哲学和态度密不可分。
面对人生困境和挫折时,应该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坚信自己可以克服任何困难。
同时,也要充满自信,不断挑战自己,用积极向上的态度去面对生活中的一切。
五、秉持谦逊品质谦逊品质是一个了不错的处世哲学。
谦逊、谨慎、有礼貌、宽容、理性等品质是一个人成功的保证。
谦逊也是一种感悟豁达的心态,在自我认知上有着很大的优越性。
当然,也要在谦逊的同时展示自己的努力和实力,成为一个令人敬佩和可信赖的人。
总之,一个人的处世哲学需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坚持正义和道德,保持积极心态,遵循人际关系的黄金法则,脚踏实地,不断成长。
在这个基础上,每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走得更加稳定和坚定。
42条处世哲学

42条处世哲学
1. 保持冷静
2. 不要动不动就生气
3. 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看法
4. 勇于承认错误
5. 不要轻易承诺
6. 保持耐心
7. 始终保持诚实
8. 不要轻易相信谣言
9. 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
10. 不要轻易放弃
11. 学会寻求帮助
12. 不要过分依赖他人
13. 学会尊重他人
14. 不要过分自我中心
15. 学会平衡工作和生活
16. 不要轻易妥协
17. 学会协商解决问题
18. 不要轻易抱怨
19. 学会接受变化
20. 不要过分担心未来
21. 学会放下过去
22. 不要过分急躁
23. 学会放松心态
24. 不要轻易放弃梦想
25. 学会适当表达感情
26. 不要过分疑虑
27. 学会自我约束
28. 不要过度消费
29. 学会理智购物
30. 不要盲目跟风
31. 学会珍惜时间
32. 不要浪费时间
33. 学会自我反思
34. 不要过于自负
35. 学会宽容他人
36. 不要过分追求完美
37. 学会分享快乐
38. 不要小气
39. 学会给予
40. 不要过于自我牺牲
41. 学会享受生活
42. 不要过分追求物质。
睿智谨慎处世得体

睿智谨慎处世得体睿智谨慎处世得体,是一种处世哲学,也是一种生活态度。
这是一种既要有远见卓识,又要谨慎小心,同时又能得体从容的处世原则。
在当今社会中,睿智谨慎处世得体的品质显得格外重要。
本文将深入探讨睿智、谨慎和得体三个层面的具体内涵以及对当代社会的意义。
睿智睿智一词源自古代汉语,“睿”意指聪颖敏锐,“智”表示才智知识。
睿智即是指具备高度的智慧和见识。
而睿智处世意味着在处理各种复杂问题时,能够以开阔的胸襟和深沉的思考来应对挑战。
在现代社会中,眼界宽广、思维敏捷、见识渊博对于成功处理工作和人际关系至关重要。
只有具备了睿智的素养,才能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游刃有余。
谨慎谨慎是指做事小心周到,不轻易冒险,善于权衡利弊。
在随机应变的当下社会,谨慎成为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品质。
因为有了谨慎,我们在面对选择时能够更加明智,不会轻易受外界影响而做出错误决策;有了谨慎,我们可以预见到潜在的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避免;有了谨慎,我们会更加专注于细节,不会被浮躁和急躁情绪左右。
得体得体意味着言行举止合乎礼仪规范,得体不失礼于人也不失公平公正。
一个人若想在社会上获得良好的信誉和广泛的支持,那么他必须注重言行举止是否得体。
只有言行得体,才能向人们展现自己崇高的道德情操和高尚的气质。
而得体的表现也让人感到舒适自在,在与他人沟通交往时更加和谐愉快。
睿智谨慎处世得体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在当今社会中,睿智谨慎处世得体已经成为了一种时尚和趋势。
在职场上,职业精英需要具备睿智去分析形势、制定策略并作出决策;同时也需要保持谨慎,在任何环境下都保持头脑冷静、不轻易言行失误;处事得体更是重中之重,只有站在道德高地上,职业生涯才能走得更远。
另一方面,在人际交往中,也同样需要睿智、谨慎和得体。
处理好人际关系不仅需要一颗善解人意之心和高明处世之道,更需要根深蒂固的积极主动之美。
总之,在这个飞速发展并充满竞争与挑战的社会里,睿智、谨慎、得体成为了每个现代人所应努力追求的修养品质。
行有不得,反求诸己 中国人的处世哲学

我国人的处世哲学我国自古以来便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处世哲学,在我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这种哲学观念贯穿始终,影响着每一个人的行为和思维方式。
我国人的处世哲学体现了对人际关系、道德准则和生活态度的思考,体现了一种以和谐共处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以下是我国人处世哲学的一些重要观点和原则:一、反求诸己1. 反求诸己,正己修身。
这是我国传统哲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观念,强调修身养性,自觉反省,主动改正自己的缺点和错误,而不是一味指责他人。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反求诸己是推崇个人修养和人格修炼,通过反省自己的言行举止,以求达到自我完善。
2. 尊重他人、善待他人。
反求诸己的理念还包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爱,意味着倡导善待他人、包容和谅解他人的做法。
在我国古代的经典著作中,经常提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了人们应该首先树立自己的道德标准,然后以此为依据去理解和体谅他人。
二、行有不得3. 行有不得,轻财好施。
这是我国人的传统美德之一,意味着在做好事情的不期求回报。
古人云:“润色无声,恩泽无声,施亦无声。
”这种观念强调了不应该为了自己的私利而做好事,应该在付出的过程中,不计较回报,善良地帮助他人。
4. 谦逊和谨慎。
行有不得也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举止中,强调了个人应该谦逊和谨慎。
在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一直倡导“行有不得”的做法,主张人应该节制自己的欲望,谨慎做事,不过分张扬自己,要保持谦逊和自省的态度。
三、宽容包容5. 宽容包容,以和为贵。
我国人的处世哲学中,宽容包容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我国传统文化中儒家、道家思想都提倡“以和为贵”,认为社会和睦、家庭和睦、个人和睦是非常重要的。
宽容包容的重要性体现在对待他人的态度上,我国人认为应该宽容接纳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不断以温和的态度与他人相处,经营和谐美好的人际关系。
6. 忍让和顺从。
宽容包容的哲学意味着我国人倡导在人际关系中多一些忍让和顺从,避免与人发生冲突,减少争端的发生。
处世哲学

处世哲学(生活实用"潜规则"):第一句话:不要盘算太多,要顺其自然。
不要拼命求人,有时想得越多、心越急,越得不到回报。
等你不想的时候,它就会意想不到的属于你;感觉把握不大时,要顺其自然。
人的进步与发展是相对的,该是你的东西,终归是你的,不要强求。
第二句话:压抑自己没有必要,奉承巴结也没必要。
乡下与城里、下属与上司、穷人与富人不可能对等,对于趾高气昂的人,你再怎么尊敬他,他也不会平等对待你。
不管出身低微,还是处境艰难,都不要寄希望于他人的礼遇,唯有保持应有的人格力量,直面人生,当说时就说,当做时就做,别畏首畏尾,就不会轻易让人轻易让人看不起,反而会赢得他人的尊重。
第三句话:不要对谁特好,也不要对谁不好。
“拼命三郎”值得肯定,但要掌握好火候。
因为有个基本现实是,多数人并不愿意看着你进步。
不论你怎么做,最终还是难逃论资排辈,打勾画圈的命运。
个中缘由不言而喻,我们无须埋怨谁,关键是学会随机应变。
第四句话:相信自己比依赖别人重要。
不同的人做事肯定不一样,上司一般会看出来的,只要尽心做事,都不会埋没,除非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怀疑,关键是要摆正心态。
有机会时,为社会多做点什么;没有机会时,要记住“为自己打工”,积累更多的有形资本与无形资本。
为自己做再多的事情也不过分,不论人生机遇如何,及时努力都不会错。
葛优对要求签名的从来不拒绝,尽管有时忙得不可开交,别人对此不理解,他说:“这事儿对我吧,也许是第五万次,对他吧,这是第一次。
”(知羞与知足):人是知羞不知足,动物是知足不知羞。
(张果老骑驴)“民间传说中的“八仙”之一,张果老,似乎什么本领都没有,就知道倒骑在驴背上,眼睛端端朝后看。
向后看是一种极其可贵的自省、自察、自监,只有经常向后看,才能有效地保证向前进。
我们成桶地给别人提出来忠告,却成粒地接受别人的忠告。
人很容易享了清福又去追求洪福、艳福。
人生其实很简单,只有两件事,谋生与乐生。
我们无法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世界观;我们无法改变一切,但可以改变一些。
最新处世哲学名言100句处世名言

处世名言250句1、要学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把复杂的事情尽量简单处理,千万不要把简单的事复杂化。
掌握办事效率是一门学问,要控制好节奏。
2、最好的礼貌是不要多管闲事。
——狄更斯《德鲁德疑案》3、不要在意别人对你的尖刻评论,学会超脱。
4、为人处事,必须能屈能伸,可方可圆,外表大度圆融,内心见棱见角,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5、自我打败自我的远远多于比别人打败的。
6、做人的属下要如土,能谦卑低下;做人的主管要如海,能不拣粗细。
与朋友相交要如林,善含藏万象;与大众相处要如水,能屈伸自如。
7、给别人多一些,要别人少一些;多相信别人一些,少相信自我一些;不要把自我想得那么好,把别人想得那么坏,好象真理都在自我手里。
看到别人缺点时,也要看到别人优点,看到自我优点时也要看到缺点。
8、人们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爱因斯坦9、逆境可遇不可求,要珍惜感恩,因为它才是成长的资粮。
10、不要等待机会,而要创造机会。
11、感动是一时的,真正的感动是一生的;受用是一时的,真正的受用是一生的。
做事要往细处察,往深处解;做人要往好处看,往远处想!12、做一个有个性的人,给自我一点自信。
成功的道路靠自我闯,完美的前途来自于自强自立,不屈服于任何权威,用自我的努力找到属于你的自尊。
13、我能够平凡,但不能成长。
14、犯错生出歉悔心,才能清净无烦恼。
15、不听不传小道消息。
订一条规矩,不背后说人,除非说好话。
16、尊重他人:尊重别人,别人也会尊重你,没有高尚的人格,便没有高尚的事业,没有高尚有人格,便没有高尚的命运,人要脸,树要皮,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旧事重提惹你烦17、人心深不可测,我心清澈见底,人心变化多端,我心常驻恒态。
人给我一道横眉,我给他一张笑脸;人给我一句坏话,我给他一曲赞歌;以心换心,以情换情;以德报怨,以善报恶!18、甘愿做,欢喜爱。
19、方圆做人,八面玲珑;圆满做事,事事顺心。
最经典的处世哲学

决心
该做的一定要做,做就要做好,培养坚定的执行力。
5
节俭
对人或对己有益才可用钱,决不浪费,培养理财的智慧。
6
勤奋
珍惜光阴,做有益之事,避免无谓之举,追求高效的生活。
7
真诚
不欺骗,有良知,为人厚道,言行一致,建立诚信的人际关系。
8
正义
不做不利于人的事,不逃避自己的义务,履行利人的职责。
9
中庸
避免走极端,容忍别人,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包容。
韩信因骄傲被除,说明越有本事越需要低调,盲目高调只会被人针对。
14
大度与隐忍
司马懿装傻充楞,熬死对手,表明一时的装傻不是软弱,而是以策略活下去,笑到最后。
15
小心亲戚
宇文邕被儿女亲家杨坚篡位,提醒我们越是有点关系的亲戚,越需要多留心眼。
16
人性考验
杨坚被儿子杀死,说明人性经不起考验,亲生子不如近身钱。
17
亲兄弟明算账
李世民通过玄武门之变夺位,警示我们亲兄弟姐妹间也不要过分相信。
18
善始善终
李隆基晚年奢靡享乐导致安史之乱,提醒我们善始容易,善终尤难,应保住晚节。
19
因果报应
赵光义夺皇位,其后人性无能归还皇位,说明因果报应终会降临。
20
抓住机会
朱元璋从乞丐到开国皇帝,表明在风口浪尖处,只要抓住机会就能飞起来。
21
德能配位
朱棣通过靖难之役夺皇位,说明德不配位会失去一切,德能配位才会拥有一切。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处世哲学原则,如富兰克林自我修炼表格中的美德:
序号
美德
解释
1
节制
食不可饱,饮不可醉,保持身心的平衡。
2
缄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德经》中“柔弱胜刚强”三解:1,“君不自贤,委任于臣,问询于民,则智者得立其功,勇者得行其志,愚者得效其力,于是乎能者辐凑,天下垂拱而治也,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即柔弱也;刚强者则不然,事必自为,自为则不能任贤,不能任贤则贤者恶之,是故贤者乃去,于是乎国家倾危”——柔弱指借重他人之力,刚强指事必躬亲;2,柔弱为不争,刚强为争。
运用到经营上来,则是指企业最佳的策略是不与竞争对手发生正面冲突,而是要主动示弱,寻找新的发展机会;3,柔弱指见善则迁,知过能改,从谏如流,刚强指刚愎自用,顽固不化,执拗难通。
《庄子》是记录战国时期道家思想者庄周言行的书籍。
其中有许多趣味的小故事,发人深思。
《外篇.山木》中有这样一个故事,说庄子和学生一起外出,经过一处山岗,看见山上有棵大树,长得高入云霄,枝繁叶茂,很有栋梁之材的架势。
但几个樵夫在旁边伐木,却没人去砍这棵。
庄子问原因,樵夫说:“这树的材质不好,就算砍下来也没啥用,所以我们都不砍它。
”于是庄子对学生说:“这棵树就是因为…无用‟,才得以长到这么繁荣啊。
”当晚,两人去庄子的一个朋友家里投宿,主人看见庄子,非常高兴,吩咐小孩杀一只鹅来款待客人。
小孩问:“我们家有两只鹅,一只会叫,一只不会叫,杀哪只呢?”主人说:“杀那只不会叫的废物吧。
”一会儿,香喷喷热腾腾的鹅肉端上来了,主人热情相邀,庄子毫不客气大嚼起来,吃得津津有味。
而学生却仿佛若有所思,连美味都顾不上品尝了。
二.第二天拜别主人继续上路,学生终于忍不住,问庄子道:“老师啊,昨天那棵大树因为…无用‟而得以终老天年,但那只鹅又因为…无用‟而遭到屠杀。
那么,老师您觉得,应该采取…有用‟还是…无用‟的策略,才能保全自己呢?”庄子笑了笑:“我将介于有用与无用之间。
”停顿了一下,看学生更加糊涂的样子,庄子又自己补充说:“其实呢,处在有用与无用之间,看上去似乎很有道理,但依然会受到这…有用‟…无用‟的拖累。
所以,最理想的做法,应该是乘着自然之…道德‟,浮游于天地之间。
既不在意褒扬荣誉,也不在意贬损耻辱。
这样,才可以顺势而动,而不是拘泥于某种特定的形式或表现。
到了这一步,那真是无拘无束,无可忧虑了。
”三.关于这段故事中包含的哲理,存在很多争议。
有人认为,庄子的回答根本就是故弄玄虚的废话。
认真讲,之所以“无用”的树得以保全,“无用”的鹅惨遭屠杀,是因为对人来说,“有用”的树就是要砍下来用,而“有用”的鹅则是活着用(听它鸣叫)的。
说白了,要想活下来,最重要的是明白,哪一种状态会促使人来砍杀你,哪一种状态会使得人不想杀你。
庄子提出的所谓居于有用无用之间,或是乘着自然之道德云云,都是不着边际的大话,根本没有任何指导意义。
抱着这种看法,其实恰好就堕入了庄子所说的迷局之中。
须知,庄子里面的故事,大都借物叙人,讲述的是修身处世的例子。
单揪住寓言的本身不放,岂不是太单纯了一点?山岗上的树木,农家的鹅,它们“有用”“无用”的利弊,当然是一目了然的。
但是,它们又怎能决定自己的“有用”“无用”呢?相对而言,滚滚红尘中的人,他们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自己“有用”“无用”的。
然而,他们又怎能指望像看待树木和鹅一样,一眼看清楚,到底哪种情况下该“有用”,哪种情况下该“无用”呢?那些嘲笑庄子废话的人,他们会自以为是地去判断,哪种表现更能够适应当前的形势,哪种表现能够为自己牟取最大的利益。
正当他们沾沾自喜时,说不定就会被那看不透的时局,猛然打翻在地上。
因为客观世界会用怎样的尺度来衡量“有用”“无用”,永远不是大多数人可以参透的。
在近两年股市浪潮中被套牢的那些股民,不都是这样一类牺牲品么?四.庄子提出的“介于有用无用之间”,我理解为与儒家“中庸”思想较为类似的一种态度。
因为太“有用”的,可能会遭致嫉恨,或者“能者多劳”,为才所累陷入困境;过分“无用”的,又可能遭人轻视乃至欺凌,从而生活艰辛。
惟有不温不火,既不凌人,也不为人所凌,才是相对平和的状态。
不过,这种“中庸”其实并不容易把持。
因为要去判断怎样算过分,也是很麻烦的事情。
稍有不慎就会弄巧成拙。
所以庄子提出了第二种态度,那就是,完全抛却所谓的荣辱观,既不去刻意的追求有用,也不去刻意的显示无用。
一切无大欲,无大求,本着自己心中的自由道德,做自己认为应该做的事,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态度待人。
比如说,当旁人面临困难,决不为了所谓“低调”,而不肯伸手拉人一把;但也决不为了这赞誉,去做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事情。
能达到这一步,可谓宠辱不惊,又怎能受制于环境呢?而且,真能秉持这种处世态度的人,他的人际关系也好,人生前途也罢,相信至少不会太糟糕。
这也可以称为庄子思想中,为人处世的“终极状态”罢(1)孔老比较。
孔子孟子是儒家的宗师和代表,老子庄子是道家的宗师和代表。
孔孟作为儒家的圣贤,给后世树立了道德(在伦理意义上)大师的形象,具有完善的道德人格,以救世安民为己任,富于理想,谆谆教人,死而后已。
老庄作为道家的至人,给后世树立了智慧大师(老子)和艺术大师(庄子)的形象,具有高度的悟性相思维能力,以宁静淡泊为操守,冷淡世情,向往自得,其于外物,顺乎自然而已。
(2)人性论比较。
儒家人性论有孟子性善说,苟子性恶论,董仲舒性三品说,杨雄性善恶混说,程宋天命之性气质之性说,陆王良知良能说等,其共同点是强调后天道德教化,认为无礼乐法度之修饰,人性不能臻于完美。
(3)人生论比较。
儒家的人生观,以成就道德人格和救世事业为价值取向,儒家的出类拔萃者为志士仁人,道家的典型人物为清修隐者。
(4)思维方法比较。
儒家长于实学,道家长于虚学。
(5)治国论比较。
儒家强调有为,道家主张无为(6)理论倾向比较。
儒家学说的重心在社会人生.阐述如何做人和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后者也是做人的题中应有之义,因此人生哲学与伦理思想发达,哲学、伦理、政治是三位一体的状态,而沦理决定着儒学的特色,故儒家哲学可称之为伦理型哲学。
(7)气质与风度比较。
儒道两家的气象不同,这是屑于整体的综合性的无形的精神风貌上助差异。
大儒的气象似乎可以用“刚健中正”四字表示,再具体点说,就是道德高尚、仁慈亲和、彬彬有礼、忠贞弘毅、情理惧得、从容中道、和而不同、以权行经等等。
儒道两家有着相依沟通的基础。
儒道之间的统一性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思想观点上的共同性。
儒道皆认为天人是一体的,人类来源于自然,又以自然为生存的依托,两者息息相关连,人应当爱护自然环境和资源.不可破坏天人的合谐。
儒家和道家思想对中国古代文人的影响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在现实社会中,人们往往以"消极"、"厌世"等词汇来形容道家的人生哲学,其实这里有一些误解。
只要我们深入到道家那博大精深的人生哲学之中去看一看,就不会草率地使用"消极"、"厌世"等词汇了。
中国的文人,深受儒家和道家思想的影响。
儒家思想主张积极用世,道家思想主张消极避世,这两种思想在历代文人的心中矛盾着,交织着,斗争着,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无奈的选择。
以出世的态度做人,以入世的态度做事做人时宁静淡泊,快乐而自在;做事时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老庄思想是对自然回归生活的向往1.主张“无为”治世,相对来说是一种保守的思想。
2.老庄的理论中有丰富的辨证思想,诸如“道恒无为而无不为”(《老子·三十七章》),指出了道是变化的。
《老子·一章》开篇指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对“名”的辨证看待。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二章》)指出了一切事物对立统一。
在《庄子·知北游》中“夫昭昭于冥冥,有伦生于无形,精神生于道,形本生于精,而万物以形相生。
”体现了自然与宇宙的运转流变。
《庄子·知北游》中对生死问题的认识也是辨证的:“生也死之续,死也生之始,孰知其纪;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
”3.老庄思想常于幻想。
老子幻想回归为“小国寡民”以避现实:“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徒,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使人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八十章),多么美好的一幅原始纯洁质朴生活的图画呵!而在庄子那里,他的幻想近似于神话,气势很恢弘,天地与我共生,我无所不能,我就是自由,逍遥就是我。
诸如《庄子·逍遥游》中:“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在《庄子·在宥》中:“入无穷之门,以游无极之野”。
同在《庄子·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
”还可从《庄子·齐物论》中看到:“天泽焚而能热,河汉洹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飘风振海而不能惊。
”孔孟:由孔子开创的儒家学派,以”仁“为学说核心,以中庸辩证为思想方法,重血亲人伦,重现世事功,重实践理性,重道德修养。
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护礼教伦常的前提下,一手伸向过去,一手指向未来,在正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制宗法社会和方兴的封建大一统宗法社会之间架起了桥梁。
汉化以后,几经变他,礼教德治的精神始终一贯,儒家学说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意识形态。
由于儒学自身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些问题,如谶纬迷信,经学僵化,导致中衰,三维结构遭到破坏,佛教输入,玄学兴盛。
玄学本质上是儒道在哲学层面的进一步融合,而佛教的输入以及与儒道的冲突、交流,使中国思想文化出现了儒道佛三足鼎立,加上隐蔽的法家,就构成了一个独特的倒金字塔形状,这便是四维结构。
在这个结构中,儒道佛构成一个三角形,隋唐以后,三家相互斗争又相互摄取,还由于儒学的主动性,又通过吸收道佛形成了宋明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导意识形态。
比较而言,儒道佛主要是在思想观念层面,法家作为学派虽然因为没有公开有人打出旗号可以说已经消亡,而其思想观念却溶入了政治——法律实践,主要是在实践层面与儒道佛形成一种张力,使思想观念层面与政治——法律实践层面结合成一个有机系统,推动中国文化不断更新发展。
儒学代表了中国文化的主流精神。
它是宗法性的政治、伦理与天道、人性浑然一体而又以人——社会为归宿,体现了对人生、社会的肯定,对主体地位和能动精神的推崇,对人生境界和社会理想的追求。
庄子是老子思想的延续,道家思想。
主张无为而治,出世的思想孔孟是儒家思想,强调仁义道德,主张入世。
达则孔孟穷则老庄——论我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两种思想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