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特征
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讨论

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讨论1. 引言研究生导师作为高等教育机构中的重要角色,肩负着培养下一代科研人才的重任。
他们在研究生教育中扮演着导师、研究者、和社会者的多重身份,因此,研究生导师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
本讨论旨在深入探讨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的相关问题,以期提高研究生导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2. 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的定义和内涵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是指研究生导师在教学、科研、指导研究生等活动中遵循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
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尊重学生:研究生导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人权利、学术观点和发展潜力,公正对待每一位学生。
- 严谨治学:研究生导师应具有严谨的学术态度,维护学术道德,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榜样。
- 悉心指导:研究生导师应关心学生的学术和心理成长,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帮助。
- 公平评价:研究生导师应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术成果和能力,给予合理的学术评价。
- 社会责任:研究生导师应承担起社会责任,关注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人才。
3. 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研究生导师队伍整体职业道德水平较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师生关系紧张:部分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不足,导致师生关系紧张。
- 学术不端:极少数研究生导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如抄袭、剽窃等,严重影响了学术道德风气。
- 指导不足:部分研究生导师在学术指导方面投入不足,导致学生学术成长受限。
- 权力滥用:个别研究生导师利用职权谋取个人利益,损害了学生的权益。
4. 加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措施为解决上述问题,有必要加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建设,具体措施如下:- 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加强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培训,提高导师的职业道德素养。
- 完善制度保障:建立健全研究生导师职业道德考核和评价体系,加强对导师行为的监督。
- 优化师生关系:促进研究生导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硕士毕业生导师鉴定

硕士毕业生导师鉴定导师鉴定是指对硕士毕业生的导师进行评估和鉴定,以确定导师是否具备指导硕士毕业生的能力和水平。
导师对学生的指导和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对导师的鉴定应该以科学、客观的方式进行,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有效的指导和培养。
导师的鉴定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首先,需要评估导师的学术背景和研究成果。
导师应该具备较高的学术水平,有一定的研究经验和成果,以保证他们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
评估导师的学术背景可以查看他们的学术论文、科研项目、专利等方面的成果,以了解他们在学术研究方面的贡献和影响力。
其次,还需要评估导师的指导能力和教学水平。
导师应该能够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包括明确的研究方向和目标、合理的研究计划和进度安排、及时的指导和反馈等。
评估导师的指导能力可以从学生的反馈中获得,可以听取学生对导师指导的评价和意见,了解导师在指导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同时,也可以观察导师在教学上的表现,包括教学方法和效果等方面的评估。
此外,还应该评估导师的团队建设能力和合作精神。
导师应该能够建立良好的研究团队,培养出一批具有较高水平的学术后继人才。
导师还应该具备良好的合作精神,能够与学生和其他研究者进行有效的合作,促进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
最后,还需要评估导师的职业道德和学术诚信。
导师应该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包括遵守学术道德规范、保护学生权益、诚实守信、不搞学术不端等。
评估导师的职业道德可以从导师的行为和学术记录中进行评估,可以查阅导师的学术论文和科研项目等,了解是否存在学术不端行为。
综上所述,对硕士毕业生导师进行鉴定是非常重要的,可以从学术背景、指导能力、团队建设能力和职业道德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
通过科学客观的鉴定,可以确保学生能够得到良好的指导和培养,提高学生的学术和职业发展水平。
研究生数学教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介绍

研究生数学教案: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介绍
1. 引言
1.1 概述
研究生数学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环节之一。
多元统计分析方法作为一种强大的数学工具,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研究与实践中,可以帮助研究者在面对复杂数据时提取有用信息、进行统计推断和预测模型建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1.2 文章结构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1)概述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基本概念和应用领域;
(2)介绍主成分分析法及其在数据降维和特征提取中的应用;
(3)详细讲解聚类分析方法,并探讨其在数据分类和模式识别中的应用;(4)阐述判别分析方法,并说明其在区分不同样本群体中起到的重要作用;(5)探索因子分析法并讨论其在求解变量之间关系以及数据降维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1.3 目的
本文旨在向研究生们全面介绍多元统计分析方法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读者
了解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具体作用,并能够灵活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与处理。
通过本文的阅读和学习,读者将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多元统计分析的思想,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提供有力支持。
同时,本文还将为教师们提供一份可供参考的研究生数学教案,以促进教学效果的提升。
以上就是本文引言部分的内容。
通过对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展开讲解,我们将逐步深入了解其各个方面的知识和应用案例。
在剩下的部分中,我们将详细介绍主成分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判别分析法和因子分析法等内容。
请继续阅读后续章节以获取更多相关知识。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特征

生 之间建 立 了师 徒关 系 ,一 日为师 , “ 终生为 父 ” 的教 育与被 教育 , 指导 与被 指导的关系就确 立起来 。这里 要求导 师不但是对学生 为师的行为 , 还有其 为父的要
习、 进修 、 写作论 文的人员 。n 而研究生是指经考试 录 取 在高等 学校或科 学研 究机关 里通 过研究 工作 进修
物 交给一 切人 的全部艺 术” 。德 国教育学 家赫尔 巴特
(..eb r 在《 J H rat 普通教 育学》 F ) 中建立 了以教 师 、 教材 、 教室 为中心的三位一体 的教育学体 系 , 教育界称之 为
现 代意义导师 的定 位来源于现代教 育理论 , 具体
Hale Waihona Puke “ 传统教 育” 《 利坚百科 全书》 。美 把教育看作是一 个过
程 。” 梭曾经说 过 :希望 做导师 的人也具 有一个 [ 3 3 卢 “ 严谨 的人 和一个学者 的性 格 。” ¨ 4 从传 统 的教 育可 以
社会 角色 和具有什么样 素质 的根 本性质 问题 。”6 C ] 导
师之所 以是导师 , 必须 具备两 个条件 : 一是 知识 蕴藏 丰富 , 思想独立 先进 。 在这里 , 知识蕴藏丰富不仅指专 业 知识 丰富 、 深厚 , 而且 还包括本领域 外的知识 , 甚至
第 2卷 6
第 4期
思 想 政 治 教 育 研 究
I e lgc la d Poiia u ain Re e r h d o o ia n l c lEd c to s a c t
Vo.6 1 No4 2 . Au . 01 g2 0
21 0 0年 8月
导师在研 究生教育 中的多元特征
看 出教 育对导师 的要求 。首先 , 导师 占据教育的 主导
研究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

研究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知识产业的蓬勃发展,研究生教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研究生入学教育是研究生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着研究生的学习和生活,还直接影响着研究生毕业后的工作和成长。
因此,对研究生入学教育进行全面的规划和实施,对提高研究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和原则1.目标:通过研究生入学教育,培养学生的学术水平、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使他们具备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实际能力,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级专门人才。
2.原则:(1)科学规划:根据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和任务,科学制定研究生入学教育实施方案。
(2)多元发展:注重培养研究生的专业能力的同时,也要重视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3)个性化教学:尊重和关注每一位研究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其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入学教育。
(4)全程监管:加强对研究生的培养过程和成果的监管,确保教育质量。
三、方案内容1.课程设置:为了培养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设计一系列普及相关专业知识、培养科研意识和方法论的必修课程。
此外,还要充分发挥选修课程的灵活性,使研究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进行选课。
2.导师指导:每位研究生配备一名导师,由导师全程负责指导其在学术方向上的研究和发展。
导师应根据研究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研究计划和指导意见,帮助研究生克服困难,提高科研能力。
3.实践教学:鼓励研究生积极参与科研项目、实验室工作等实践教学活动。
通过实践,提高研究生的科研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学术交流:组织各类学术交流、研讨会等学术活动,为研究生提供展示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的机会,增强研究生的学术氛围和学术交流能力。
5.考核评价: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入学教育考核评价制度,全面衡量研究生的学习成绩、科研成果、选课情况等,并根据考核评价结果及时调整和改进教学方案。
四、实施策略1.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关键是提高研究生引导教师的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
研究生导师教育心得体会

研究生导师教育心得体会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性和挑战性。
在这个过程中,我不断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学生完成他们的学业和研究工作。
以下是我的一些心得体会:一、以身作则,引领学术风范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深知自己肩负着引领学生学术成长的重要责任。
因此,我始终坚持以身作则,严谨治学,勤奋研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学生树立良好的学术榜样。
二、注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每个研究生都有自己独特的个性特点和学术背景,作为导师,我注重了解每个学生的特点,根据他们的个性差异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培养计划,因材施教。
三、鼓励独立思考,培养创新能力研究生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术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意识。
四、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提供全方位支持研究生阶段是学生成长的关键时期,他们面临着学术压力、就业压力等多重压力。
作为导师,我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与他们沟通交流,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帮助。
五、注重实践能力,推动产学研结合研究生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将学术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
我积极鼓励学生参与产学研项目,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持续学习,提升自身能力作为研究生导师,我深知自己也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
我积极参加各种学术交流和教育培训活动,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和学术水平,以更好地指导学生。
总之,作为一名研究生导师,我深感责任重大,充满挑战。
我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导师工作鉴定总结

导师工作鉴定总结在导师工作鉴定总结中,首先需要对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进行概括和总结,然后在此基础上对导师工作的优点和不足进行分析和评价,并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导师的主要工作任务包括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管理学生的论文写作和批阅、组织学术交流和活动、推荐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等。
在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方面,导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研究兴趣和能力,制定合理的研究方向和计划,并指导学生进行研究课题的选择、文献综述、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等。
同时,导师还应该能够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帮助他们改进研究方法和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
在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方面,导师应该能够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动手能力,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科研项目、竞赛和创业活动等,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资源支持,帮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和能力。
在管理学生的论文写作和批阅方面,导师应该能够明确论文写作的要求和规范,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写作,包括论文的结构、语言表达和参考文献的引用等。
同时,导师还应该及时进行论文批阅和修改,给予学生具体的指导和建议,帮助他们提高论文的质量和学术水平。
在组织学术交流和活动方面,导师应该能够积极促进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和合作,组织学术讨论会、学术报告和学术讲座等,并邀请相关专家和学者参与其中,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术交流和合作平台。
在推荐学生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方面,导师应该能够根据学生的学术水平和研究成果,积极推荐他们参加学术会议和竞赛,扩展学术视野和参与国际学术交流,提高学术能力和科研水平。
综上所述,在导师工作鉴定总结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导师的工作进行评价和建议:第一,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学术研究方面表现出了扎实的学术基础和较好的指导能力,但在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和建议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不足。
建议导师能够更加密切地与学生保持沟通,及时解答学生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给予学生积极的指导和建议。
第二,导师在指导学生的创新实践方面表现出了较好的组织能力,但在提供资源支持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
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学习的多重本质与多元层次——与世界知名教育学者弗雷德·科萨根教授的对话

如何认识教师专业学习的多重本质与多元层次----与世界知名教育学者弗雷德•科萨根教授的对话□祝刚王语婷韩敬柳李玉娟编者按:弗雷德•科萨根(Fred Korthagen)是世界知名教师教育学者,是现实主义教师教育(Regishc Teacher Education)模式的提出者,目前还是荷兰知名研究型大学一乌得勒支大学的荣休教授。
弗雷德•科萨根教授的主要学术研究领域包括:教师和教师教育者的专业发展、教师教育学、核心反思与多层次学习,其许多相关著作和文章在全球被翻译成8种语言出版或发表。
弗雷德•科萨根教授在世界各地的学术会议和研讨会上发表了广泛的主题演讲,其与同事合作出版的关于教师专业学习与反思的代表性学术著作包括《实践与理论联系:现实主义教师教育学》(Linking Prachca and Theoiy:The Pedagoey of Registic Teachee Education)、《实践核心反思:指向内在教与学的活动与课程》(Practicing Core Redechon:Achvitiet and Lessont foe Teaching and Learning from Within)和《专业教师教育者:教师教育者的角色、行为与专业发展》(The Prof s siong Teacher Educator:Rolet,Bedavioe,and Professiong Development of Teacher Educator)等。
这些著作在教师专业学习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学术影响。
弗雷德•科萨根教授以其原创性的学术研究与广泛的学术影响力,获得了美国教育研究协会(Amencac Educationg Research Asociation)和教师教育者协会(Association of Teacher Educator)颁授的多项研究奖项。
2015年,弗雷德•科萨根教授成功当选为美国教育研究协会的会士(Feeow),以表彰其卓越的研究成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师在研究生教育中的多元特征作者:李昊,付盛松来源:《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年第04期摘要: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分析导师在这一过程中的特点,可以加强我们对导师这一职业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导师和研究生在相互关系中换位思考、彼此信任,使导师在科研和教学方面少一些外部环境的影响,真正回归到教育本原化中来。
关键词:导师; 职责; 研究生教育; 特征中图分类号: G45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0)03-0065-03一、导师的职责定位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不仅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而且对研究生未来的发展和人生的走向有着重要意义。
导师是指高等学校或科研机关中指导人学习、进修、写作论文的人员。
[1]而研究生是指经考试录取在高等学校或科学研究机关里通过研究工作进修的人,有规定的修业年限。
[2]导师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的职责应该怎样定位,不同的历史时期有着迥异的诠释。
1.传统意义的定位唐朝大文学家韩愈认为,“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
”教育家徐特立先生提出,教师应分为两种:一种是经师,另一种是行师,指出教师的职责不但是传授知识,还要传授学生做人的道理。
教师的职责顾名思义就是教育学生,“西方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enius)在《大教学论》中指出,教育就是“把一切事物交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
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J.F.Herbart)在《普通教育学》中建立了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教育学体系,教育界称之为“传统教育”。
《美利坚百科全书》把教育看作是一个过程,认为“从最广泛的意义讲,教育就是个人获得知识或见解的过程,就是个人的观点或技艺得到提高的过程。
”[3]卢梭曾经说过:“希望做导师的人也具有一个严谨的人和一个学者的性格。
”[4]从传统的教育可以看出教育对导师的要求。
首先,导师占据教育的主导地位。
导师把自己丰富的学识和学术理念传承下来,并且以自己的优秀人格影响着学生。
自从导师和研究生之间建立了师徒关系,“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教育与被教育,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就确立起来。
这里要求导师不但是对学生为师的行为,还有其为父的要求,把科学精神和人文素养的内涵传承下去。
其次,研究生在教育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
传统研究生教育的“师徒”关系被看得极为神圣,学生对导师的崇敬之情伴随其一生。
对导师爱的宣泄不是表面上对学术上的崇拜,更多的是导师给学生的楷模作用与影响。
学生对这种传承式的影响也受益匪浅,这不仅仅是“名师出高徒”单向的马太效应,更多的是学生对导师崇敬力量的支撑和激励作用。
第三,导师和学生关系的和谐效应。
由于传统教育的崇敬与被崇敬,关爱与被关爱的人文关怀和人性表露,师徒关系表现得极为融洽,在科学研究的道路上形成了合力,科研成果也不断创出新高,成为科技发展的基石。
2.现代意义的定位现代意义导师的定位来源于现代教育理论,具体说来是来源于现代教育的目的。
教育目的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一定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5];“培养人的总目标,关系到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质问题。
”[6]导师之所以是导师,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知识蕴藏丰富,思想独立先进。
在这里,知识蕴藏丰富不仅指专业知识丰富、深厚,而且还包括本领域外的知识,甚至包括社会知识。
知识的厚度和深邃是导师指导研究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基础,思想独立先进是导师对研究生言传身教、传承衣钵的延伸。
二是社会责任感强,公平正义兼顾。
作为教师一但被评为研究生导师,社会就给了你更大的责任,“十年植树,百年树人”,秉承了更多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研究生导师被称知识精英,或被称为高级知识分子,“知识分子是精神生活质量的天然保护者和糟粕的天然批评者,是理想的忠实卫士。
”[7]导师这一称谓是社会对教师的神圣称谓,是社会给他们的最高荣誉。
二、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类型我国现代研究生教育突飞猛进,导师和研究生规模迅速扩展,同时也带来了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多元关系。
无论何种关系都是教育发展的一部分,他们的关系定位是研究生教育生态系统的不同生态位现实状况的表现。
1.父子型导师和研究生之间的关系已经超出了一般的师生关系,是导师爱学生,学生敬老师的升华,是我国传统教育的延续。
在这种关系下,导师尽心尽力,无论从学术方面,还是教育做人处事,都给与极大地影响和指导。
父子型的师生关系将延续一生,甚至延续到后代,“它不仅是教育发生的背景,它本身就是有意义的教育活动,具有教育性。
师生关系本身具有对个体精神的陶冶和培育性。
”[8]这种关系下的师生,既有需求上的互补性,又有学术上的传承性和发展性。
有建树的导师能够把自己的学术理念和学术见解得以延续和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把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坚实地培养起来。
辨证地讲,在这个基础上也会有一些的负面影响,对于导师的过分崇拜和学术依赖,会使研究生的视野变得狭窄,不容易接受新的学术观点,一定程度上固化了他们的创新思想。
同时,如果导师的学术水平不高或师德有缺陷的,那么对学生的影响可想而知。
2.传承型在研究生教育、培养过程中,无论是传统教育还是现代教育都非常重视对知识、学术的继承和发展,导师和研究生的相互关系多居于此。
往往一个导师的学术水平、科研特长会集中表现在所培养的研究生身上,通过对学生的培养来形成自己的“独门学术”优势,成为以导师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
“名师出高徒”,导师的教学方法、思维模式、科学态度、学术见解是学生学术增量的主要来源之一,言传身教、身体力行、为人师表是学生获得做科研、学术的基础,也是做学术人的标准。
研究生在进行学术研究时,通常是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的,比如量子力学的完整理论是海森堡在导师波恩带领下完成的。
年轻的研究生无论在学识方面,还是在科研学术方面都需要导师给予培养和鼓励,给他们充分发挥才能的机会,这样成功的学生才备加尊重导师。
很多科学大师,如J.J.汤姆森、卢瑟福、波尔、波恩、费米、冯·卡门、钱学森等都是备受世人称颂的一代导师。
据统计,J.J.汤姆森培养的学生有10人获得诺贝尔奖,27人选为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在各国任物理教授的有82人,被国王封为爵士的有8人。
3.合作型合作是人普遍具有的能力,为了共同的目的或某项任务一起进行的实践活动。
研究生教育也是一种成年教育,学生具有独立行为能力和思考能力,唯一不足的是学识和经验。
导师在科研活动中大多数情况下需要多人共同完成,导师选择合作对象往往是从自己的学生中选择,这有几点好处。
首先,研究生的专业和自己比较一致,容易沟通和在某一问题上达成默契,形成目标的相容性,便于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
其次,合作中不会产生学术壁垒各自为政或在学术交流过程中不主动相互沟通、碰撞、激发创新灵感的问题。
第三,导师和学生的相互信任是合作的基础。
导师在选择合作学生时,必然对他的相关方面的信息有一定了解,因此,在合作时就会理解和宽容学术上的失败。
合作是双向的,学生选择导师本身就是对导师在学术上和为人操守的信任。
当然,导师与学生的合作也有一定局限性,例如,科研活动的视野受到限制,容易对一些交叉领域的问题把握不准或在逻辑思维方面产生重叠,缺少学科的互补性。
4.“雇佣”型现在很多研究生把导师称作“老板”,这是社会的进步还是社会的倒退,个人心里自有杆秤。
把导师称之为“老板”的背后推手不是导师,也不是学生,是国家教育体制所导致的,就像企业体制改革一样,把工厂变成了公司,厂长变成了老板。
导师就像生产产品的公司老板,学生是传统产品,而科研课题是高附加值高科技产品,具有高效率、高利润的市场特点。
在市场经济中,传统产品是为高科技产品服务,因此,学生在自身教育过程中扮演着既是传统商品的角色,又扮演着为导师的科研打工的角色。
虽然导师和学生之间不存在“老板”和打工仔的关系,可是,学生处于弱势群体,往往敢怒而不敢言,形成了学生表面溜须拍马,私下指责导师的情况。
分析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导师无奈的选择,也是教育体制下的背书者。
首先,导师等级差别是导师教育活动中的不堪负重的精神枷锁,为了追求更高的级别,只有拼命地写文章、搞科研。
可人终究是血肉之躯,只有分解压力,转嫁到自己带的研究生身上。
其次,现在的热衷于研究生太过于实用主义,或者说太专注眼前利益,如热衷于做家教、代课等等一些兼职,忽视了自己的主业。
对于与导师一起做科研课题应该辩证地对待,虽然占用了自己一些时间,但是从中学到的东西可能是花钱买不来的。
第三,参与科学研究应该是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内容,我非常赞同把学生参与科學研究纳入研究生培养体系,这是提高研究生教育整体素质的有效途径,最好是进入研究生学习的第二学期就参与或主持这方面的科研活动,三年级就不再做这方面的工作了。
三、导师的职责困惑在现行的研究生教育下,导师由于职责的原因,会碰到各种复杂的困惑,究其原因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体制牵制型教育体制造成的困惑是非常复杂的,大至国家教育体制,小至大学、学院、系的导师教学体制、研究生体制、职称体制、评优体制、人事体制等,都给导师的工作带来无限的烦恼。
导师为了自身利益,弱化了导师职责,造成许多导师不能坚守学术本位与教育本位,给研究生教育、教学带来诸多的不利因素。
体制的牵制使导师自身发展所需要的生态环境,如经济环境、政治环境、教育环境和文化环境等遭到抑制,严重影响了导师进行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水平的发挥。
因此,复杂的体制必须向人本精神,集中和谐的方向发展,使导师脱离纷扰的体制困惑。
2.关系分离型在研究生教育过程中,经常会发现一些学生很少和导师见面,如果你问他怎么不主动找导师,他就会侃侃而谈说导师如何繁忙。
现实中是什么样呢?首先,如今导师的业务和应酬确实比较多,然而,如果拿出“程門立雪”的诚心找导师请教学术问题,导师应该是非常喜欢的。
当然,没事找导师闲聊,费尽心思,阿谀奉承,交给的学习任务又不好好完成,这样久而久之,占用了导师的大量宝贵时间,导师就不高兴了。
其次,还有一些学生自身外事缠身或性格内向,和导师进行沟通的机会就少了,3年下来就见几次面,甚至形同陌路人。
第三,师生的关系好坏双方都有责任,但有一些学生往往不能换位思考,师生关系的分离也就在所难免了。
3.市场导向型研究生教育改革不仅仅面临着大量研究生就业问题,而且市场对专业的需求也是导师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
由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一些专业市场需求不够,另外还存在专业课程配置陈旧、不科学,缺乏创新性,因此造成报考人数逐年下降,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甚至降低录取标准。
同时,现代研究生教育在无形中又给导师增加了一个功能,就是能帮助指导研究生就业。
虽然,导师在研究生就业方面起到一定作用,如我校研究生处组织开展了2007届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在华师17个院系中发放“毕业研究生就业情况调查问卷”,回收问卷372份,筛选无效问卷后,得到有效问卷366份,有效问卷率为9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