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教育艺术

合集下载

教育原理与艺术

教育原理与艺术

选择:第一章教育学的对象、任务、意义一、教育学教育学的教育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问题,揭示教育本质规律的一门科学教育规律指教育与社会其他方面内在的本质联系,教育自身各构成要素之间的联系学科性质:具有理论科学和应用科学的双重属性。

根本任务:通过研究教育问题,总结、概括教育实践经验,揭示教育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以更好的指导教学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萌芽阶段孔子:性相近习相远有教无类平民教育《学记》是中国同时也是世界的第一本教育专著培根英国1623年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1623)标志着教育学从哲学母体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学科。

贡献:提出普及教育思想强调教育的自热性,论证了班级授课制康德德国将教育学搬上大学讲坛的第一人赫尔巴特德国《普遍教育学(1806)》是第一本以“教育学”命名的教学理论专著是教育理论形成时期的代表性作品贡献:(1)、第一个提出教育学成为科学(2)、在伦理学基础上,建立道德教育论,在心理学基础上建立教学理论(3)、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4)、将复杂的教学过程划分为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主张对学生进行严格的监视及严厉体罚其他洛克《教育漫记》在白板说基础上提出绅士教育思想卢梭法国《爱弥儿-论教育》提出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裴斯泰洛奇瑞士《林哈德和驽笃德》认为教育是对人的一切天赋力量和谐发展的促进福禄倍尔德国《人的教育》幼儿教育之父创立幼儿园以及幼儿教育理论斯宾塞英国《教育论》教育为未来生活做准备2、发展阶段赫尔巴特传统教育学派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五步教学法:准备揭示比较和抽象包括应用杜威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强调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实用主义教育学派主张儿童中心强调儿童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及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加里宁《论共产主义教育和教学》“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社会主义教育学派实验教育学派伊曼和拉伊文化教育学派狄尔泰斯普朗格李特福利特纳蔡元培《对教育方针的意见(1912)》主张以实利主义教育为急务以道德教育为中心,以世界观教育为终极目的,以美育为桥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和谐发展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是我国第一本试图用马克思主义观点系统分析教育问题的著作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人民教育家”3、深化发展布鲁纳美国《教育过程》提出结构课程论倡导发明学习法主张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科学兴趣和创造能力赞可夫俄罗斯《教学与发展》提出适应时代要求的发展教学论根舍因德国倡导范例教学理论提出改革教学内容加强教材的基本型、基础性和范例性布卢姆美国在《教育目标分类学》中提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当包括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三个组成三、学习教育学的意义与要求(了解即可)意义1、有助于确立正确教育思想,形成科学教育观念2、有助于增强自身教育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有助于奠定教育的科研基础,推动教育改革发展要求1、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2、坚持理论实际结合3、古为今用、洋为中用4、坚持学习、创新相结合第二章、教育的本质特点孟子最早把教育作为一个词提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教育的定义广义:教育指一切通过传递社会经验来促进人身心发展的活动狭义:专职学校教育,由专门教育机构和经过训练的专职人员根据一定社会要求和认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计划、组织地对学生身心施加系统影响,以促进身心发生预期变化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质的规定性其本质是培养人1、是人类社会特有的一种社会形象2、是人类特有的一种有意识的活动3、是人类社会一种经验传递形式4、以影响人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三、教育的构成要素1、一般人: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手段2、老师:教育主体教育目的内容教育形式途径教育环境四、教育主要形态1、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也称正规教育缺灵活性)与非制度化教育2、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网络教育3、农业社会教育工业社会教育信息社会教育五、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产生1、神话起源说世间万物包括教育都是由神创定的,教育目的是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2、生物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活动,是种族发展的本能需要否认了教育的目的性(有意识性)和社会性3、心理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美国孟禄《教育史》4、劳动起源说: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类自身生存需要发展1、原始社会教育特点:教育直接为生产劳动服务教育在生产活动中进行教育内容和手段极为简单教育平等,无阶级性2、古代社会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特点:学校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正式产生与奴隶社会初期)森严的阶级性、等级性教育与生产的分离对立个别施教的教学形式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严厉粗暴的教学手段3、现代社会教育特点:教育普及化程度逐渐提高教育与生产联系日益密切教育科学化程度不断增强4、新世纪教育展望-教育事业社会化-个人教育终身化-教育活动个性化-教育手段现代化-教育交流国际化第三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1、教育作为社会组成部分,必然受社会发展的制约2、教育通过培养人作用于社会,从而发挥促进社会发展和文明进步的功能二、教育的相对独立性1、教育自身发展的历史继承性2、教育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性:指在一定时期内,教育思想、内容、手段和方式等落后或超越于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水平三、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1、个体身心发展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身心方面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包括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其中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基础,心理发展影响着生理发展2、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的学界观点:(1)、内发论:又称遗传决定论。

教育学理论知识

教育学理论知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有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一应享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为兽药和直接目的的教育活动。

2.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

我国学术界将科学分为自然科学和自然科社会。

3.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最根本的原因,也是教育作为人类社会中具有永恒意义的范畴的根本原因。

4.人类劳动的进行,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条件。

语言的形成,是教育产生的另一个必要条件。

5.学校的出现标志着教育与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一般的社会交往活动相分离,形成了相对独立的形态,具有了独特的社会功能。

6.夏朝:庠序之教周朝:学校已普遍建立,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中国学又分为大学和小学乡学则分为塾庠序校7.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1.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古埃及的学校分为宫廷学校职官学校寺庙学校文士学校)2.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3.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4.是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必然结果8.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的教育实践。

1.古代先秦孔子《论语》思梦学派《学记》柏拉图《理想国》昆体良《雄辩书原理》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2.近代 A教育学之父夸美纽斯 1632年《大教学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完全以教育为论述对象的专著;教育学学科体系、B 教育上的哥白尼卢梭强调教育要顺其自然思想观念方面小说他教育名著《爱弥儿》 1.教育适应自然的观念卢梭把教育分为自然(儿童的天性)的教育(基础)人的教育和事物的教育 2.儿童中心的观念自然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率性的发展的人 3.在实践活动中学习的观念通过对书本知识进行教育是深恶痛绝的一切有用的知识都是从实践中得来的 4.实用主义的观念问题不在他学到怎么样的知识,而是在于他学的知识要有用处 5.发现的观念儿童的学习中强调发现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被誉为“旧教育”和“新教育”的分水岭C.德国教育学家和哲学家赫尔巴特 1806年《普通教育学》被认为是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学科形成的标志,从而使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提纲

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定义P71.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目的社会活动。

2.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二)教育学的定义P121.我国教育学界给教育学概念所下定义通常是: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2.本书对“教育学”的定义及其阐释对“教育学"下定义需包含三个要点:一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二是界定教育学研究的目的,三是界定教育学的学科性质。

据此,教育学定义可表述为: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阐释教育理论及其应用的一门社会科学。

(三)教育的起源P19代表人物:生物(勒图尔诺,沛西·能);心理(孟禄);劳动(马克思)(四)教育学的萌芽P251.我国:(1)孔子《论语》因材施教、温故知新…(2)《学记》被认为是我国及世界上最早的一篇集中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著作,是《礼记》中的一篇。

(3)中国古代最早提出“教育”,“得天下英才教育之”的是孟子。

2.西方(1)智者学派(普洛塔哥拉,希比亚…)以传授知识为职业对古希腊教育思想的萌芽和发展做出重要贡献(2)古希腊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苏格拉底法(也可能是简答或论述)P26(1)是谁:西方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提出了美德即知识的命题和德行可教的观点。

主张要培养人的美德,教人学会做人成为有德行的人然后才是教人学习广博而实用的知识和锻炼身体。

(2)这种方法包括四个部分:一是“讥讽”在谈话中让对方谈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看法,然后揭露对方谈话中自相矛盾之处,使其承认对这一问题的无知;二是“助产”即用谈话法帮助对方回忆知识;三是“归纳”通过回答使对方能够逐步排除对事物个别的特殊的认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普遍的东西;四是定义,即在归纳的基础上得出事物的定义。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2、 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人道性原则、个性原则、活动性原则、创造性原则、民主性原则
3、 教育艺术的概念:在教育观念、教育方式方法方面的教育个性和特点。(pint [pa?nt]:品脱)(105)
4、 教育艺术特点:情感性;双边性;创造性;审美性
5、 教育艺术与教育科学的区别:(107)
认识教育规律:学习教育科学理论;向实践学习;向创造条件使一定教育规律得以实现;注重多种教育规律协同发生作用服务一定的教育目的;利用教育规律加速或延缓教育系统某方面发展的进程;把教育规律理论转化为行动指南。
第二节、教育原则(95)
1、 概念: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根据一定教育目的和对教育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育的根本性准则。
第三章: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第一节、教育规律
1、 概念:教育系统在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81)
2、 分类:教育结构规律、教育功能规律、教育发展规律(87)
3、 教育发展规律的具体表现:(89)
4、 按教育规律办事:不意味着教育主体在教育规律面前无能为力,而是要求教育主体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科学地认识和利用教育规律。(91)

教育学ppt课件

教育学ppt课件
三、教育科学与教育艺术的关系☆
区别:研究对象 所属范畴 运用方法 特点 来源
联系:基础和依据 发挥和升华 真题链接.doc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一、概念界定
1. 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 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他以观念 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2. 教育方针是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是国家或政党根据 一定的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要求,为实现一定时期的 教育目的而规定的教育工作的总方针。包括教育目的
(明确,统一,稳定)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
(计划性,组织性,协作性,全面性) (3)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
(目标,内容,方式方法) (4)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
(培养人,课程,教师) (5)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实现; 第二:人的潜能和素质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第三: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只有通过个体的活动才能实现。
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
2.学校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是有条件的
从学校内部来看,首先取决于学校教育的目的性、系统性、 选择性、专门性和基础性的实现程度; 其次取决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再次取决于教育过程中教师是否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 和调动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外部来看,首先取决于社会影响与学校教育影响的一致性 程度,还取决于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结合程度。
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 6、参加进修或者其他方式的培训。
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
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 3、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基本原则的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的教育、法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习题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习题

现代教育学第三章习题第三章学习测试题一、单选题1.“按教育规律办事”的前提是()。

A. 认识教育规律B.认识客观事物C.利用教育规律D.发挥主观能动性2.教育艺术的创造性主要决定于()。

A. 教师B. 教育思想C. 教育制度D. 教育对象的特殊性。

3.教育艺术的最高境界是()。

A. 教育风格B.教育质量C.教育方法D.教育思想4.教育艺术中最基本的是()。

A. 教育准备艺术B. 教育组织艺术C. 言语艺术D. 教育方法艺术5.教育发展的内在原因是()。

A.教育目标与受教育着发展水平的矛盾B.社会发展需要C.个人发展需要D.教育本身需要6.往往把教育规律绝对化、偶像化,把教育规律当作是一种异己的力量是()的观点。

A.唯物主义B. 唯意志论C.宿命论D.唯心主义7.我们认识教育规律的目的是()。

A.发现教育规律B.创造教育规律C.改造教育规律D.利用教育规律8.产生幽默意境的各个环节中,具有关键意义的是()A.制造悬念B.铺垫渲染C.产生突变D.出现反转二、多选题1.从共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A.教育者B. 受教育者C.教育设备D. 教育中介E.教育文化2. 从历时的角度划分,教育活动可以划分为()。

A. 教育目的B. 教育者C. 教育手段D. 受教育者E. 教育结果3. 运用系统方法,可以把教育规律系统划分为()。

A.教育结构规律B.教育功能规律C.教育的内容规律D.教育的外部规律E.教育发展规律4.教育的言语艺术主要包括()A.口头言语艺术B.书面言语艺术C.体态言语艺术D.活动言语艺术E.参与言语艺术5.将教育规律的理性认识转化为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所需要的环节有()A.教育规律理论化B.教育理论目的化C.建立教育实践的观念模型D.技术化E.行动化6.下列属于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的有()。

A.人道性原则B.创造性原则C.民主性原则D.主体性原则E.艺术性原则7.下列属于教育艺术特点的是()A.情感性B.创造性C.民主性D.主体性原则E.审美性8.下列属于教育口语特点的有()。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教育概论》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

第三章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的任何一种社会功能的实现都离不开受教育者个体品质的形成与发展,如果不研究教育与受教育者个体发展的关系,不按这种关系中存在的客观规律组织、开展教育活动,再美好的教育设想也不能变为现实。

一、人的发展的概述(一)人的发展的内涵1 、人的发展是个体发展是个体从出生到衰老的连续不断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学对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研究以青少年时期的发展为主。

(教育学不可能研究一个个独特的个体、具体的个体,它是从抽象、共同的角度来研究)2 、人的发展是指身心的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

和谐共进、协调发展(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所谓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是指不同个体在身心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共同方面。

1 、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按照某种固定的顺序开展的。

因为人的生理成熟程序由基因控制。

生理影响心理。

2 、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人的身心发展是有阶段性的,每一发展阶段经历着一定的时间,在一段时间内发展主要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经过一段时间发展就由量变到质变,从而使发展推进到一个新阶段。

这种阶段以年龄为标定,就有不同年龄阶段的年龄特征(在不同年龄阶段中形成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婴儿期(0 -1 、1.5 岁)幼儿期(1 、1.5 -6 、7 岁)童年期(6 、7 -11 、12 岁)少年期(12 、13 -15 、16 岁)青年期(16 、17 -25 、30 岁)成年期(26 、31 -55 、60 岁)老年期(55 、60 -死亡)注意各年龄阶段既是相互关联的,又是有区别的。

关联性:1 、前一个阶段是后一个阶段的基础。

2 、前一个阶段与后一个阶段并无截然的清晰的界限。

(前一个阶段的后期出现后一个阶段前期的特点;后一阶段的前期还保留着前一阶段的特点。

)区别:身心在发展水平上有本质的差异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A 、从个体的身心状态的总体层次上看,人的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两大方面在发展过程中并非齐头并进的。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小学教育学知识点

第一章教育学及其功能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是研究人类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2、教育现象:是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育规律:是教育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及教育现象内部各要素之间的本质的、内在的必然的联系或关系。

4、教育科学:是以教育现象和教育规律为共同研究对象的各门教育学科的总称。

5、行动研究法:身处教育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去的一种方法。

6、教育理论:教育学中对教育规律的认识和概括7、教育目标分类学:是由美国教育家布鲁姆提出的。

他认为完整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应该包括三部分:1、认知领域2、情感领域3、动作技能领域二、知识点1、横向的教育的基本形态:1、学校教育2、家庭教育3、社会教育4、自我教育5、自然形态的教育2、教育学把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

3、教育原理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本理论学科。

4、《论语》由孔子弟子记述孔子言行的。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启发教学;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的学习结合;5、中国战国时期乐正克《学记》不仅是中国古代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育问题的论著。

6、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被称作第一本研究教育法的书。

7、教育思想的理论观点多混杂在他们的政治、伦理、哲学等著作中8、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划分出来,从此教育学在科学体系中有了自己的独立地位。

9、捷克民主主义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让一切儿童都接受教育的普及教育思想,详细论述了班级授课制。

他写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标志。

10、洛克的《教育漫话》、卢梭《爱弥儿》、裴斯泰洛奇《林哈德与葛笃德》、福禄贝尔《人的教育》、斯宾塞《教育论》11、赫尔巴特是传统教育的代表人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学生对生命意识缺乏认知。一些家长反映 ,一旦失去监督,孩子们就会随便在马路上乱穿、进深浅不明 的水中游泳、买具有很强杀伤力的玩具枪,这些都对他们的人 身安全造成了很大的威胁。为何孩子们对待自己的生命会如此 轻率?丧失了对生命起码的敬畏感?
案例一: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缺失?
一块石头 孤儿院的男孩 “生命的价值就像这块石头一样,在不同的环境下就
请分析下列个案符合或违反什么原则 案例一:举手/约定 在维护尊严(面子)的前提下,激发潜能
建立自信 提升能力 人道性原则之:尊重理解 要求引导-- 成长
(一)人道性原则
1、概念,指教师应珍重学生的生命、学生的幸 福,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使教育过程 和及偶遇目的充满仁爱、人道精神和生命的意义。
专业硕士学习方式:大致可分为在职攻读和全日制学习两 类。比较简单的区分办法是:招收在职人员、以业余时间 学习为主的专业学位考试通常在每年的10月份进行,名为 “在职人员攻读硕士学位全国联考”,简称“联考“,修 业后学历依然是“本科”,但是有专业硕士学位;招收全 日制学生的专业学位硕士在每年年初举行的“全国硕士研 究生统一入学考试”(简称“统考”)中举行,毕业后学 历是“研究生”,两者不能混为一谈,全日制专业硕士是 学历教育,而以往的GCT在职硕士不是学历教育。
一方面,人们可以认识、驾驭和利用它。 (二)教育规律的作用 认识教育规律 利用教育规律(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条件)
第二节 教育原则
一、教育原则的概念(95)
所谓教育原则,是人们在总结教育经验的基础上,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活动规律的认识而 制定的,用以指导实际教育工作的基本准则。
二、现代教育的一般原则(理解,应用)
1、教育结构的内部要素间和谐——教育系 统稳态;
2、教育结构相对稳态—系统良性发展; 3、教育结构的开放性和动态性——教育系 统健康发展(p 88)
现在的教育结构图
• 大学生就业难与高技能 人才的缺失
调整后的教育 结构图
研究生教育结构实现历史性转型
记者从国务院学位办获悉,2009年国家从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增招了3.8万名专业学位硕 士生,实行全日制培养,这意味着硕士研究生 教育从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向以培养应用型 人才为主转变。
月18日
—— 北京考试报2009年11
专业硕士是我国研究生教育的一种形式,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定位,专业学 位为具有职业背景的学位,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
什么是专业硕士
专业硕士报考条件:专业硕士要求报考者有一定年限的工 作经历,而普通硕士则不需要。绝大多数 GCT专业硕士还 要求在职人员报考需经所在单位或相应管理部门的同意, 有的甚至要求所在单位推荐等。
获取学历:参加每年1月份全国统考获得攻读硕士学位资 格,毕业后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证和学历证;参加每 年10月份GCT考试获得攻读硕士学位资格,在职修业后 可获得国家承认的学位证,但是没有学历证。
培养方向:专业硕士培养应用型和工程研究型人才。
专业硕士按获取学位不同,主要分以下几种情况:工程 硕士(ME)、法律硕士(J.M)、工商管理硕士专业学 位(MBA)、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会计硕 士专业学位(MPACC)、公共卫生硕士专业学位(MPH )、农业推广硕士专业学位、兽医硕士专业学位、教育 硕士专业学位、艺术硕士、体育硕士、风景园林硕士。
(三)教育的发展规律 是揭示教育系统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
态转变,或教育系统从一个系列的相互 作用转化为另一个系列的相互作用的规 律。
1、教育系统整体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2、上层建筑个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的
影响 3、教育的文化继承性欲革新性是教育发
展所必须的
三、教育规律与教育活动
(一)马克思主义教育观 教育规律是客观的,教育活动遵循它;另
▪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 和教育艺术
▪ 学习重点: ▪ 1.教育规律的分类 ▪ 2.现代教育原则p95-103 内涵 基本要求 ▪ 3.教育艺术之Hale Waihona Puke 头言语艺术 ▪ 4.教育幽默与教育机智
第一节 教育规律
一、教育规律的概念 教育规律,就是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
中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环境(物质的、 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 联系。(81,识记)
严格要求与尊重信任辩证统一 (97,理解)
2、人道性原则的要求 (1)满足合理的需要 (2)尊重学生的人格、尊严、权利 感受 (3)创造旨在培养人性的留有余地的学校生活 (4)有意识地培育学生的人道精神 (5)向学生提出严格而合理的要求
案例一:生命与安全教育的缺失?
**每天有近50名未成年人因意外事故失去生命,日常事故已 成为中小学生的首要死亡原因。尽快让孩子们接受安全教育 ,培养尊重生命、爱护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识,减少悲剧的 发生,已是迫在眉睫。
线性的必然性的教育规律几乎不存在,具有 目的性,应然性。(84,第二段)
二、教育规律的分类(P87)
(一)教育结构规律
所谓教育的结构规律,是表征各种教育要素之间 的关系、组合方式和结构形式的。它揭示教育系统内 部各种要素、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相对位置空间分 布、其间关系、连接方式、组织形式等,勾画出教育 系统内部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立体网状布局和构成。
会有不同的意义。一块不起眼的石头,由于你的珍惜 而提升了它的价值,被说成稀世珍宝。你不就像这石 头一样吗?只要自己看重自己,自我珍惜,生命就有 价值,生命就有意义。"
案例二:体罚???教育之殇
(二)个性原则
1、概念,指教育者要尊重学生的差异性、独立性和 自主性,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个性。
(二)教育功能规律
教育的功能规律表征教育系统结构中不同的组 成部分、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每一种要素、成 分在教育系统结构中的功能,以及这种功能对其 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它还表征教育系统与环境(政治、经济、文化 等)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本质联系。
1、教育的内功能规律:教育活动——受教育者 个体全面发展。 2、教育的外功能规律:教育通过培养人——社 会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