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 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测量和17F 可能的质子皮结构
2023年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第一场化学试题及答案

第37届中国化学奥林匹克决赛第一场试题第1题(11分,6%)铜的配位化学1-1掺杂一些特定元素的铜氧化物常被用作高温超导材料,镧锶铜氧()2x x 4La Sr CuO LSCO −的单胞结构如右图所示,具有典型的钙钛矿结构。
已知c 轴方向上Cu O −之间的距离大于a 轴和b 轴方向上Cu O −之间的距离,画出LSCO 中2Cu d +轨道的简并和电子填充情况。
1-2过渡金属离子(2M M Cu +=或)2Zn +可与席夫䂸2H L 反应生成单核配合物ML ,ML 又可作为配体通过2µ-酳氧桥联其他M 形成多核眍合物。
2L −的结构如下图所示:1-2-1已知高氯酸铜与ZnL 反应形成多核配合物()()4n 2Cu ZnL ClO ,其中的配离子存在一对旋光异构体,西出该配离子的结构。
1-2-2计算上述配离子的理论磁矩(玻尔磁子用0µ表示)。
1-3两个平面型()2Cu OH Cu µ−双核铜簇骼单元(结构如下图所示)可通过四个()Cu O H −键形成立方烷型()434Cu OH µ−四核铜筷骼单元A ,也可通过()Cu O H −键二聚形成阶梯型()()42322Cu OH OH µµ−−四核铜族骼各单元B 。
以上述两种方式继续组装,可以得到具有更多核数的簇骼单元。
()2Cu OH Cu µ−1-3-1画出A 和B 的结构。
1-3-2以碱式碳酸铜、2,2′−联吡啶(bpy )与己二酸()6104C H O 反应,可以得到含有阶梯型六核铜簇骼单元的配合物()()()()6268426623Cu OH bpy H O C H O 23H O ⋅ ,其中的配离子呈中心对称,每个铜离子均处于23CuN O 四方锥配位环境中。
画出该配离子的结构。
(用 N N 代表bpy 配体) 第2题(15分,8%)钪的元素化学2-1依照元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特点,以下三种元素离子半径最大的是( )。
(27套)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2(全册)导学案附答案(打包下载)

1.周期(完成下表)
周期
短周期
长周期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对应行数
1
2
3
4
5
6
7
所含元素种数
2
()
8
()
18
()
32(排满时)
每周期0族元素原子序数
2
10
18
36
()
86
118
总结一:
(1)周期:元素周期表有7个横行,也就是7个。前三周期叫,后四个周期叫。第七周期排到112号元素,共有26种元素,由于尚未排满,所以又叫周期。
1.532
38.89
688
铯(Cs)
略带金属光泽、柔软
1.879
28.40
678.4
⑴相似性:碱金属单质中除略带金色光泽外,其它的均是色,碱金属单质都质地较(硬度),有性,碱金属的密度都。碱金属单质的熔点都,如在温度略高于室温时就呈液态。此外碱金属单质的、性能也都很好,如液态钠可用作核反应堆的。
⑵递变性:随着碱金属元素原子的电子层数增加,原子半径逐渐,单质的密度呈趋势,而其中的反常;熔点和沸点逐渐(填“升高”或“降低”)。
⑶卤素单质与水反应
写出Cl2、Br2、I2分别与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③。
⑷卤素单质与碱溶液反应写出Cl2、Br2分别与NaOH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①。
②。
⑸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实验
内容
将少量氯水分别加入盛有NaBr溶液和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将少量溴水加入盛有KI溶液的试管中,用力振荡后加入少量四氯化碳,振荡、静置。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三、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在通常的稳定原子核中,质子和中子有对称相处的趋势(同位旋对称),由此形成β稳定线。
远离β稳定线,则是指原子核的中子-质子数之比发生很大变化,或者说同位旋远离对称值。
此时系统的单核子束缚能减小(接近连续态),容易发生放射性衰变。
理论估计这种放射性的核可以达到约8000个,比传统核物理研究的对象(约300个)要多得多,它们可以在实验室或者天体核过程中大量产生。
初期的实验和理论研究表明,在远离稳定线区域,由于量子多体关联和与连续态的耦合,核的基本结构和反应过程可以发生引人注目的变化,如晕结构、集团结构、新幻数、软巨共振、多反应道耦合和多步反应过程等等。
这些变化通常是量子化和跳跃式的,往往被少数价核子的特殊关联性质所决定。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轻核区和新的幻数附近区域(包括超重核区),若干价核子的耦合效应更加突出。
这些变化会引发核反应概率反常地增强或减弱,从而改变人们对诸如能量释放和核素变迁过程的传统认识,产生难以估量的新的应用和对天体过程等的新的解释。
实验室研究远离稳定线核物理需要首先通过加速器和初级反应产生非稳定核组成的次级束流,所以又称为放射性核束物理(也称非稳定核物理、弱束缚核物理、奇特核物理等等)。
目前已经实现的放射性束流装置还只能达到部分非稳定核区域,并且束流强度普遍较弱(比稳定核束小几个数量级)。
随着粒子束流技术和探测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观察到新现象和新例证。
因此,放射性核束物理还是正在起步的总体上待开发的广阔领域,它的核心问题就是非稳定核的结构和反应特性。
放射性核束物理必然直接影响到人们已经追求了几十年的超重元素的合成、鉴别和应用。
元素是自然界的最基本资源,超重元素的合成关系到一系列重大的基本科学和应用问题。
自二十世纪60年代中期理论预言了在Z=114、N=184附近存在超重核素稳定岛以来,欧洲和美国的一些著名实验室一直以巨大的热情进行超重元素合成的探索,不断取得进展。
普通化学全本部分习题答案

《普通化学》课程练习题使用教材 教材名称普通化学 编 者 史国纲出 版 社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第一章 物质及其变化的一些基本规律上交作业 3、7(1)(2)、8、113 NH 3的分压为: kpa n NH n p x p NH NH 47.3513370.018.032.032.0p )(333=⨯++=⨯==总 O 2的分压为:kpa n O n p x p O O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 N 2的分压为:kpa n N n p x p N N 95.1913370.018.032.018.0p )(222=⨯++=⨯==总7查出各物质及水合离子的标准生成焓标在反应方程式中各对应物质和水合离子化学式的下面,然后根据公式计算。
(1) )()(2)(2222g O g H l O H +=1/-⋅∆mol kJ H f θ -285.83 0 01122229866.577)83.285(200)](,[2)]}(,[)](,[2{--⋅=⋅-⨯-+=∆-∆+∆=∆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H H H f f f θθθθ(2) )(4)()(4)(32432g H s O Fe l O H s Fe +=+1/-⋅∆mol kJ H f θ0 -285.83 -1118.4 011243229892.24]}0)83.285(4[)]4.1118(0{[)]}(,[3)](,[4{)]}(,[)](,[4{--⋅=⋅+-⨯--+=∆+∆-∆+∆=∆mol kJ mol kJ g Fe H l O H H g O Fe H g H H H f f f f θθθθθ8 )(21)(322g SO O g SO =+1/-⋅∆mol kJ H f θ -296.83 0 -395.721122329889.98)]83.296(0[72.395)]}(,[)](,[21{)](,[--⋅-=⋅-+--=∆+∆-∆=∆mol kJ mol kJ l O H H g O H g SO H H f f f θθθθ11 (1)反应速率表达式为:)()(22Cl c NO c k v ⋅⋅=(2)该反应对NO 为二级反应,对Cl 2的一级反应,总反应级数为3。
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答案邢其毅

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答案邢其毅【篇一: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邢其毅4-基本慨念四、结构和表达】p class=txt>1乙烷构象的表示方法:乙烷的构象,可用下列几种透视图来表示:伞形式是眼睛垂直于c?c键轴方向看,实线表示键在纸面上,虚线表示键伸向纸面后方,锲形线表示键伸向纸面前方;锯架式是从c?c键轴斜45?方向看,每个碳原子上的其它三根键夹角均为120?。
纽曼式是从c?c键的轴线上看。
(参见书上82页)其它烷烃的表示方法可类推。
2伞形式:实线表示的键在纸面上,虚线表示的键在纸面后,楔形线表示的键在纸面前,这样绘出的立体投影式称为伞形式。
3构造:分子中原子的联结次序和键合性质叫做构造。
4构造式:表示分子构造的化学式叫做构造式。
表示构造式的方法有四种。
5结构简式:为了简化构造式的书写,常常将碳与氢之间的键线省略,或者将碳氢单键和碳碳单键的键线均省略,这两种表达方式统称为结构简式。
6蛛网式:将路易斯构造式中一对共价电子改成一条短线,就得到了蛛网式,因其形似蛛网而得名。
7键线式:还有一种表达方式是只用键线来表示碳架,两根单键之间或一根双键和一根单键之间的夹角为120?,一根单键和一根三键之间的夹角为180?,而分子中的碳氢键、碳原子及与碳原子相连的氢原子均省略,而其它杂原子及与杂原子相连的氢原子须保留。
用这种方式表示的结构式为键线式。
8路易斯构造式:用价电子(即共价结合的外层电子)表示的电子结构式称为路易斯构造式。
在路易斯构造式中,用黑点表示电子,两个原子之间的一对电子表示共价单键,两个原子之间的两对或叁对电子表示共价双键或共价叁键。
只属于一个原子的一对电子称为孤电子对。
【篇二:基础有机化学第三版邢其毅4-基本慨念七、理论】lass=txt>1马氏规则:卤化氢等极性试剂与不对称烯烃发生亲电加成反应时,酸中的氢原子加在含氢较多的双键碳原子上,卤素或其它原子及基团加在含氢较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这一规则称为马氏规则。
2019-2020年鲁科版化学必修2习题精选八十六

2019-2020年鲁科版化学必修2习题精选八十六第1题【单选题】质子核磁共振谱(PMR)是研究有机物结构的有力手段之一,在所研究的化合物分子中,每一结构中的等性氢原子在PMR谱中都给出了相应的峰(信号).峰的强度与结构中的H原子数成正比,例如乙酸分子的PMR谱中有两个信号峰,其强度比为3:1.现有某化学式为C3H6O2的有机物的PMR谱有三个峰,其强度比为3:2:1,则该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不可能是( )A、CH3CH2COOHB、CH3COOCH3C、HCOOCH2CH3D、CH3COCH2OH【答案】:【解析】:第2题【单选题】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A、HClO的结构式:H﹣O﹣ClB、H2O2的电子式:C、CO2的比例模型:D、^14C的原子结构示意图:【答案】:【解析】:第3题【单选题】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石油分馏产品都是纯净物B、CH4能使KMnO4酸性溶液褪色煤的干馏属于物理变化 D.蛋白质遇福尔马林发生变性【答案】:【解析】:第4题【单选题】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汽油、柴油和植物油都是碳氢化合物B、乙醇可以被氧化为乙酸,二者都能发生酯化反应C、甲烷、乙烯和苯在工业上都可通过石油分馏得到D、含5个碳原子的有机物.每个分子中最多可形成4个C﹣C单键【答案】:【解析】:第5题【单选题】以下物质间的每步转化中,有不能通过一步反应实现的是( )A、SO2→SO3→H2SO4B、Al2O3→Al(OH)3→NaAlO2C、FeCl2→Fe(OH)2→Fe(OH)3D、CH2=CH2→CH3CH2OH→CH3CHO【答案】:【解析】:第6题【单选题】在实验室中,下列除杂的方法正确的是( )A、溴苯中混有溴,加入KI溶液,用汽油萃取B、乙烷中混有乙烯,通入H2在一定条件下反应,使乙烯转化为乙烷C、乙烷中混有乙炔,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洗气除去D、硝基苯中混有浓硫酸和浓硝酸,将其倒入NaOH溶液中,静置,然后分液【答案】:【解析】:第7题【单选题】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苯与溴水在催化剂作用下发生取代反应B、可用NaOH溶液除去乙酸乙酯中的乙酸C、交警用红色CrO3检查酒驾,利用了乙醇的还原性D、酯类、糖类、油脂和蛋白质一定条件下都能发生水解反应【答案】:【解析】:第8题【单选题】下列关于蛋白质的说法错误的是( )A、蛋白质是生命的基础,没有蛋白质就没有生命B、任何一种蛋白质只含有碳、氢、氧、氮四种元素,不含其它元素C、肌肉、血清、毛发、指甲中都含有蛋白质D、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和生理机能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答案】:【解析】:第9题【单选题】下列有关化学用语表示正确的是( )A、次氯酸的结构式:H—Cl—OB、质子数为53、中子数为72的碘原子:有误C、对硝基苯酚的结构简式:D、Na^+的结构示意图:【答案】:【解析】:第10题【单选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食用白糖的主要成分是蔗糖B、小苏打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钠C、煤气的主要成分是丁烷D、植物油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
上海民办青中初级中学高中化学必修一第四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点复习(答案解析)

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B.诺贝尔提出了原子学说C.屠呦呦合成了双氢青蒿素D.门捷列夫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答案:B【详解】A.侯德榜改进了制碱工艺,发明了联合制碱法,A正确;B.诺贝尔发明了安全炸药,道尔顿提出了原子学说,B错误;C.屠呦呦发现了抗疟疾新药青蒿素,并合成了双氢青蒿素,C正确;D.门捷列夫在化学上的主要贡献是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作了世界上第一张元素周期表,D正确;故选B。
2.设某元素的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为m,中子数为n,则下述论断正确的是A.不能由此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B.这种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m+n) gC.碳原子质量为w 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 gD.核内中子的总质量小于质子的总质量答案:A【详解】A.由于该元素可能存在同位素,因此不能根据该原子确定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A 正确;B.根据A中分析可知不能确定该元素的原子量,故B错误;C.若碳原子质量为wg,此原子的质量为(m+n)w/12g,故C错误;D.因m与n的大小关系不确定,故无法比较核内中子总质量与质子总质量的大小,故D 错误;答案选A。
3.短周期元素M的原子核外有n个电子层上排布了电子,最外层电子数为2n+1。
下列有M的说法中,不一定正确的是A.M是非金属元素B.M的气态氢化物不一定是电解质C.M的常见单质在常温下为气态D.M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强酸答案:B【详解】由于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第一电子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所以n=2或3,对应最外层电子数为5或7,那么M为N或Cl;A.根据分析M是非金属元素,A项正确;B.氨气分子不属于电解质,HCl为电解质,B项错误;C.氮气和氯气常温下均为气态,C项正确;D.高氯酸和硝酸均为强酸,D项正确;答案选B。
4.原子序数为x的元素E在周期表中位于A,B,C,D四种元素中间(如图所示),则A,B,C,D四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不可能是(镧系、锕系、0族元素除外)()A.4x B.4x+6C.4x+10D.4x+14答案:B【详解】在A、B、C、D四种元素中,同周期的A、C两种元素的原子序数之和为2x,又因同主族各周期相邻的两元素之间的原子序数相差8、18、32。
高中化学(新人教版)必修第一册同步习题:原子结构 核素(同步习题)【含答案及解析】

第四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第一节 原子结构与元素周期表第1课时 原子结构 核素基础过关练题组一 认识原子结构、核素、同位素1.(2020江苏如皋中学教学质量调研)工业焊接钢管时常用 88137Cs 进行“无损探伤”,这里的“137”是指该原子的( ) A.质子数 B.中子数 C.电子数 D.质量数2.(2020陕西延安高一上期中)23He 可以作为核聚变材料。
下列关于 23He 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 A.质子数为2 B.电子数为3 C.中子数为2D.质量数为23.(2019山东济南高三上期末)2016年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IUPAC)公布了118号元素符号为Og,至此元素周期表的七个周期均已填满。
下列关于 118297Og 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原子序数为118 B.中子数为179 C.核外电子数为118D.Og 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974.有六种微粒,它们分别是 1940M 、2040N 、1840X 、1940Q +、2040Y 2+、1740Z -,它们所属元素的种类为( ) A.3种B.4种C.5种D.6种5.1020Ne是最早发现的氖元素的稳定核素,汤姆孙(J.J.Thomson)和阿斯通(F.W.Aston)在1913年发现了1022Ne。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1022Ne和1020Ne互为同素异形体B.1022Ne和1020Ne属于不同的核素C.1022Ne和1020Ne的性质完全相同D.1022Ne转变为1020Ne为化学变化6.简单原子的原子结构可用下图形象地表示:其中表示质子或核外电子,表示中子,则下列有关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①②③互为同位素B.①②③属于不同的元素C.①②③是三种化学性质不同的粒子D.①②③具有相同的质量数7.(2019河北辛集中学高一下第一次阶段考试)硒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如图是硒在周期表中的信息,下列关于硒元素的说法错误的是( )A.原子核中有34个质子B.质量数为34C.原子最外层有6个电子D.相对原子质量为78.968.(2020浙江杭州长征中学高一期中)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40K 与40Ca 中的中子数相等B.人们发现了118种元素,即共有118种核素C.互为同位素的两种核素,它们原子核内的质子数一定相等D.原子结构模型演变历史可以表示为:9.(2019浙江杭州八校联盟高一上期中)现有碳元素的12C 、14C 两种核素,氧元素的16O 、18O 两种核素,则它们所形成的二氧化碳分子共有( )A.2种B.4种C.6种D.12种10.(2019浙江温州十五校联合体高一上期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14C 的放射性可用于考古判断年代 B.1H 2、2H 2、3H 2互为同位素C.1 mol T 2O 中含中子数为12N A (设N A 为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D.氢有三种同位素,氧有三种同位素,组成的水分子有18种11.2011年3月30日日本东京电力公司宣布,在福岛第一核电站区域内的5处地点采集的土壤样本中检测出了放射性元素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 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测量和17F可能的质子皮结构*张虎勇1;1) 沈文庆1,2 马余刚1 蔡翔舟1 方德清1 钟晨1余礼平1 詹文龙3 郭忠言3 肖国青3 王建松3 王金川3李加兴3 王猛3 王建峰3 宁振江3 王全进3 陈志强31(中国科学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 上海 201800)2(宁波大学物理系 宁波 315211)3(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 兰州 730000)摘要 应用透射法对中能区F 同位素与C 靶的反应总截面进行了测量.发现17F 的反应总截面比其邻近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稍有增强.用Glauber 模型和B UU 模型对F 同位素进行了差异因子d 的分析.17F 的差异因子d 比其附近同位素稍有增强.分析结果表明17F 可能存在质子皮结构.关键词 透射法 反应总截面 质子皮1 引言核反应总截面R R 是核反应研究中的一个基本物理量,它可以向人们提供关于原子核之间相互作用和原子核大小以及有关核反应、核结构、核内核子分布的一些基本而又重要的消息.实际上,中子晕就是通过测量放射性奇异核束流引起的反应总截面时被发现的[1].因此,奇异核诱发的反应总截面的测量对于原子核的晕或皮的奇异结构的认识提供了一条有效的途径,它对于核子分布密度和核子均方根半径的研究同样是一个直接、有效的方法.对许多反应系统曾测量过在不同能量下的弹性散射截面,并通过光学模型提取了反应总截面和相互作用半径.反应总截面无论在实验上还是在理论上都有十分广泛的研究空间[1)8].随着研究的进展,人们对奇异结构核的研究也从丰中子核扩展到丰质子核区域.最近相对论平均场(RMF)和Hatree -Fork -B ogliubov (RHB)[9]理论计算预言,许多不稳定的丰2001-04-04收稿*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G200077400),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972552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9705012),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97QA14038)和中国科学院院长基金共同资助1)E -mail:zhanghy@si 第26卷第1期2002年1月高能物理与核物理 HIGH E NERGY PHYSICS AND NUCLEAR PHYSICS Vol.26,No.1Jan.,2002中子核或丰质子核都可能具有中子皮、中子晕或质子皮、质子晕结构.因此,通过核反应总截面的测量来研究丰中子核和丰质子核是否存在中子晕、中子皮、质子晕、质子皮的特征成了人们非常感兴趣的课题。
R.Morlock等[10]使用非相对论的平均场理论对17F进行了研究,发现17F的第一激发态是质子晕核,并且给出了17F基态和第一激发态的均方根半径分别为3.698和5.333fm.为了提取核半经,通常人们用相互作用截面测量、碎裂产物动量分布、电四极矩测量及弹性散射角分布等不同的实验方法,而核反应总截面的测量是最基本、最常用的方法.本文采用透射法对丰质子核17F及其它F同位素与C靶在中能区的反应总截面进行了测量,并且对于测得的反应总截面,结合Glauber模型和B UU模型进行差异因子d的分析.实验结果表明17F可能有质子皮结构.2实验装置实验是在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重离子加速器(HI RFL)的放射性束流线(RIBLL)上开展的,用69MeV/u的36Ar轰击Ni(92.3mg/cm2)的初级靶产生的放射性束流图1实验探测器布局再轰击次级C靶.反应总截面测量的探测器如图1所示,图中最前面的光阑是为了限制束流的发散度,快速塑料闪烁探测器与束流线前方16.8m处的另一快速塑料闪烁探测器组合测量靶前粒子的飞行时间,靶前的$E探测器是150L m的金-硅面垒半导体探测器.由于有足够长的飞行时间(TOF),靶前的粒子由TOF和$E就可以很好地鉴别.靶后的粒子鉴别系统是由5个金-硅面垒半导体探测器组成.靶后的出射粒子通过能量损失($E)和总能量E方法来鉴别.每个探测器给出一个能损或剩余能量信息,求和可以给出产物的总能量.靶后5个探测器的厚度分别为150, 150,700,700和2000L m,它们的分辨率不低于1.8%.每个探测器之间的距离很近,而且靶室处于很好的真空状态,因而可以不用考虑粒子在探测器间隙之间运动所受到的影响.实验中用的靶12C的厚度为109.7mg/cm2.3实验数据分析实验数据分析的方法与文献[8,11,12]相一致.靶后的能量沉积谱用于提取经过靶后没有发生反应的粒子,具体见文献[11].17F,18F,19F,20F和21F进入到C靶中间位置时不同的同位素具有不同的能量,它们的能量范围为16)33MeV/u.反应截面的误差包括统计误差.为了比较的一致性,我们对于在不同能量下的17F,18F,19F,20F和21F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值使用参数化公式[7]转化成30Me V/u能量点时的反应总截面值.这个转换造成的36高能物理与核物理(HEP&NP)第26卷图2 F 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随(N -Z )的变化截面变化小于5%.公式中的半径参数通过拟合测量到的反应总截面可以被确定下来,然后用此半径来计算30MeV/u 时的反应总截面的值,计算结果见图2.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到,17F 的反应总截面与18)21F 同位素相比较显得稍微大了一点.图中的虚线是用下述公式计算得到的反应总截面,R R =P [r 0A 1/3+R I (12C )]2,这里R I (12C)是12C 相互作用半径,取fm ,r 0取fm,此公式通常使用于计算相对论能量下的相互作用截面[1,2],但是也能够粗略地对中能区的反应总截面进行估算.通常稳定的核遵循A 1/3规律,不稳定的核会偏离此规律.18 F,19F,20F 和21F 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值比较接近于此虚线,而17F 的反应总截面值相对于虚线就显得有所增加,增加达8%.从而我们认为18F,19F,20F 和21F 同位素是稳定的元素,而17F 可能会是有奇异结构的核.用测量到的反应总截面,在Glauber 模型中运用光学极限近似的方法能够提取奇异核的大小以及物质密度分布[13)15].Ozawa 等[3,16]运用光学极限近似的Glauber 模型,对相对论能量下的反应总截面与在中能下的反应总截面之间的区别做了比较.计算反应总截面的激发函数采用的是HO -type 密度分布.HO -type 的密度分布的宽度是惟一的参数,可通过拟合相对论能量下的反应总截面得到.但是用该参数的Glauber 模型通常低估中能情况下的反应总截面值.为了能够定性地对实验测到的数据进行讨论,采用差异因子d 来进行讨论,d 被定义为d =R R (exp )-R R (cal)R R (cal),其中,R R (exp)是中能区的实验的反应总截面值,而R R (cal)是势参数用拟合同一反应在相图3 F 同位素的差异因子d 随(N -Z)的变化对论能区实验反应总截面的Glauber 模型在中能区的计算值,如图3所示.图中高能实验数据取自于文献[17].Glauber 模型比较适用于在高能的情况.由于Glauber 模型本身的理论背景,在中能下使用就有点儿问题,平均场的作用和介质效应在Glauber 模型中很难被估计.鉴于此,我们用B UU 模型对中能情况下进行进一步地计算,差异因子d 的计算公式同上一致.其中,R R (cal)是通过BUU 模型计算得到的.可以发现用B UU 模型得到的差异因子d 比用Glauber 模型得到的有明显的下降,也就是说用BUU 模型把高能实验数据点外推到中能实验数据与实验值比较接近,而Glauber 模型就显得差了一点,图3中的实心圆点是使用Glauber 模型得到的差异因子,而实心三角是使用BUU 模型得到的差异因子。
但是两种不同模型外推到中能情况下得到的差异因子的趋37第1期 张虎勇等:F 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测量和17F 可能的质子皮结构势是一致的.也就是说两种模型对于实验数据分析的结果并不相互矛盾.从两种不同模型对于差异因子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17F相对于其它同位素有一定的增加,但它的差异因子的增加与晕核的差异因子的增加相比显得比较小.用Glauber模型计算得到的晕核的差异因子d的大小为一般在40%)50%左右,而用B UU模型得到的晕核的差异因子d的大小一般为10%)20%左右.显然17F是质子晕核结构的可能性就显得比较小.图3中19F与邻近核相比也略有增高,对此我们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我们用18F和20F同位素相对论能区实验的反应总截面来推19F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再计算19F的d.在图中分别用空心圆点和空心三角来表示Glauber模型和BUU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然这个结果比直接用19F相对论能量下实验数据得到的d值要小.19F在相对论能量下的实验数据可能存在一定的误差[17],导致图3中19F的差异因子有所增强,对18F 和20F,直接用相对论实验截面计算的d和用临近元素相对论实验截面推出的18F和20F截面计算的d是很接近的.而Glauber模型和B UU模型得到的结果也是一致的,这说明19F 增强的现象不是由于不同模型所造成的,可能是19F在相对论下的实验数据误差造成的[17].由于17F同位素最外层的一个质子的分离能很小,仅仅只有0.6MeV,文献[10,18,19]已经进行了研究.理论上的计算表明17F同位素是具有奇异结构的核,可能是质子皮核.文献[10,19]通过实验测量表明17F的第一激发态(最外一个质子处于2s1/2态,分离能为127.63Me V)是质子晕激发态,在12+的束缚态的质子晕的均方根半径为5.5fm[10],而16O核心的均方根半径大约为2.6fm,同时文献[19]还预言,17F基态的最外一个质子处于1d5/2态,不能形成质子晕态,但可能形成质子皮态,如果最外一个质子处于2s1/2态,则可能形成质子晕态.我们的实验测量了17F的反应总截面,从实验上证明17F基态可能有质子皮结构.由于17F基态和激发态表现出丰富的特殊结构现象,对17F进行更深入一步的研究可能是很有意义的.4结论对中能区17)21F的反应总截面进行了测量,发现17F的反应总截面相对于18F,19F,20F 和21F来说稍微有所增强.用Glauber模型和B UU模型对17)21F的差异因子d进行了进一步地分析,同样发现17F的差异因子与18)21F相比有所增强.17F核素最外层的一个质子的分离能很小,只有0.6MeV左右.从以上的分析表明17F可能存在质子皮结构.参考文献(References)1Tanihata I et al.Phys.Rev.Lett.,1985,55:2676)26792Tanihata I et al.Phys.Lett.,1992,B289:261)2663Oz awa A et al.Nucl.Phys.,1996,A608:63)764Tanihata I et al.Phys.Lett.,1985,B160:380)3845M i tting W et al.Phys.Rev.Lett.,1987,59:889)8926Warner R E et al.Phys.Rev.,1995,C52:R1166)R116938高能物理与核物理(HEP&NP)第26卷7 SHEN W Q et al.Nucl.Phys.,1989,A491:130)1468 Warner R E et al.Phys.Rev.,1996,C54:1700)17099 Z HU Z Y et al.Phys.Lett.,1994,B 328:1)410 Morlock R et al.Phys.Rev.Lett.,1997,79:3837)384011 FANG D Q et al.Phys.Rev.,2000,C61:064311(1)5)12 FANG D Q et al.Chi n.Phys.Lett.,2000,17:655)65713 Fukuda M et al.Phys.Lett.,1991,B268:339)34414 Bertscch G F.Gupta S Das.Phys.Rep.,1998,160:189)23315 Bertsc h G F e t al.Phys.Rev.,1989,C39:1154)116216 Ozawa A e t al.Nucl.Phys.,1995,A583:3241)325017 Ozawa A,Bochkarevb O,Chulkov L et al.2000,RIKEN -AF -37618 Ozawa A e t al.Phys.Lett.,1994,B334:18)2219 REN Z Z et al.Phys.Rev.1998,C57:2752)2755Measurements of Reaction C ross Section for F Isotopesand Possible Proton Skin Structure for 17F *ZHANG Hu -Yong 1;1) SHEN Wen -Qing 1,2 MA Yu -Gang 1 C AI Xiang -Zhou 1 FANG De -Qing 1ZHONG Chen 1 YU L-i Ping 1 Z HAN Wen -Long 3 GUO Zhong -Yan 3 XI AO Guo -Qing3W ANG Jian -Song 3 WANG Jin -Chuan 3 LI Jia -Xing 3 WANG Meng 3 W ANG Jian -Feng 3NI NG Zhen -Jiang 3 WANG Quan -Jin 3 C HE N Zh-i Qiang 31(Shanghai Institute of Nuclear Research,The Chinese Acade my of Sciences,Shanghai 201800,Chi na)2(Physical Depart ment of Ni ngbo Uni versity,Zhejiang Ni ngbo 315211,China)3(Ins ti tute of Modern Physics,The 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Lanzhou 730000,China)Abstract The reaction cross sections R R of F isotopes on carbon target were measured at intermediate energies via the transmission method.It was found that the reaction cross section of 17F has a little enhancement compared with that of its neighbor isotopes.The difference fac tor d has been deduced from the measured R R by using the B UU model and Glauber model.It is enhanced also for 17F compared with its neighbor isotopes.From the above analysis,a possible proton skin structure is suggested for 17F.Key words transmission method,reaction cross section,proton skinReceived 4April 2001*Supported by Major State Bas ic Research Devel opment Program (G200077400),Nati onal Natural Sciences Funds for Distinguis hed Young Scholar (19725521),the National Natural Foundation of China (19705012),Shanghai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Funds (97Q A14038)and Special Foundati on of Presi dent of The Chi nese Academy of Sciences1)E -mail:zhanghy@39第1期 张虎勇等:F 同位素的反应总截面测量和17F 可能的质子皮结构6 Hagel K,Gonin M,Wada R et al.Phys.Rev.Lett.,1992,68:21417 Hubele J,Krentz P,Alodf J C et al.Z.Phys.,1991,A340:2638 Hubele J,Krentz P,Li ndenstruth V et al.Phys.Rev.,1992,C46:R15779 Aggarwal M M ,Bhalla K B,Das G et al.Phys.Rev.,1983,C27:64010 Aggarwal M M,Jain P L.Phys.Rev.,1985,C31:123311 Golde M,Singh G,Jain P L et al.Z.Phys.,1993,344:29112 Cherry M L,Dabrows ka A,Delnes -Jonese P et al.Z.Phys.,1997,C73:44913 Sengupta K,Singh G,Jai n P L.Phys.Lett.,1989,B222:30114 Singh G,Jain P L.Z.Phys.,1984,A348:9915 Adamovich M I,Aggarwal M M ,Arora R et al (EMU01Collab.).Phys.Rev.,1989,C40:6616 Adamovich M I,Aggarwal M M ,Alexandrov Y A et al (EMU01Collab.).Phys.Lett.,1994,B 338:397;1997,B 390:44517 Koba Z,Nielsen B,Ols esn P.Nucl.Phys.,1972,B40:31718 Bhalla K B et al.Nucl.Phys.,1981,A367:44619 Krasnov S A et al.J.of.Nucl.Phys.,1988,47:94920 ZHANG Dong -Hai,SUN Han -Cheng.Ac ta Physica Sinca,2000,49:1938(in Chi nese)(张东海,孙汉城.物理学报,2000,49:1938)21 ZHANG Dong -Hai,SUN Han -Cheng,G.Gharibi,Chines e Physics,2001,10:2122 ZHANG Dong -Hai,SUN Han -Cheng,HEP &NP,2001,25:651(i n Chinese)(张东海,孙汉城.高能物理与核物理,2001,25:651)Production of Helium Projectile Fragments in 16O -EmulsionC ollisions at 60A GeV *Z HANG Dong -Hai 1)(Department of Physics,Shanxi Normal Univers ity,Li nfen 041004,China)Abstract Production of helium projectile fragments in 16O -emulsion interactions at 60A Ge V is investigated.The total c harge changing and partial production cross -sections are measured e xperimentally on the basis of helium multiplicity.The multiplicity distribution of helium projectile fra gments obeys a KNO scaling.In the peripheral collision of 16O at 60A GeV in nuclear emulsion,the production of target fra gments depends on the multiplicity of helium projectile fragments linearly.The averge multiplicity of target fragments decreases with the increasing of the number of helium projectile fragments which can be well expliained by the model of participan-t spectator (the nuclear geometric model)of nucleus -nucleus interactions.Key words projectile fra gments,target fragments,fra gmentationReceived 15February 2001*Supported by Shanxi Provinci al Science Foundati on for Youths (991004)and Shanxi Provincial Science Foundation for Returness1)E -mail:zhangdh@dns.s 45第1期 张东海:60A GeV 16O 诱发乳胶核反应A 射弹碎片发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