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结构

合集下载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22张PPT)

人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 1.4 地球的圈层结构 (共22张PPT)

科拉超深钻孔
Кольская сверхглубокая скважина
• 科拉超深转孔是前苏联于1970年在科拉半岛邻近挪威国界的地区开始的一项科学钻探, 其中最深的一个钻孔SG-3在1989年达到12,263m [12Km],截止目前,以垂深计算, 这个钻孔仍是到达地球最深处的人造物。
地球平均半径
地壳
速度/km•S-1
0369 0
1000
横波
2000
12 15 33Km
纵波
地幔
3000
2900Km
4000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核
/km
深 5000 度
6000
地心
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状态 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地球内部圈层构造示意图
Schematic diagram of the inner circle structure of the earth
Mean radius of the earth
0.19% 12Km [科拉钻孔深度]
人类探究地球深度 =
X100%=
6371Km [地球半径]
地震波模式图
Seismic wave schematic map
Hale Waihona Puke 波面断面震中 震源 断层
利用地震波探知地球内部结构
Using seismic wave to detect the inner structure of the earth
由地壳、地幔、地核三大层组成。地核分为内核 和外核;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上部 分别是上地幔顶部和软流层;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合称岩石圈
地壳 莫霍界面
上地幔 下地幔 古登堡界面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ppt课件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一章第四节 宇宙中的地球
课程标准
地球的圈层结构
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学习目标
1.根据图表,能够说出地震波的分类及波速差异,及依据地震波
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的基本方法。
2.运用图表等资料,描述地球内、外部圈层的范围、物质组成,
说明地球结构的特点。
情境导入:
【人类能实现地心旅游吗?】
地壳
地表至莫霍面之间的部分。 由岩石组成。 平均厚度33km,大陆地壳厚, 海洋地壳薄。
青藏高原
任务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部分。 深度为地下33km-2900km,占地球总 体积的80%。 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
任务二: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地幔
软流层:位于上地幔的上部, 但没有在顶部。
A.地壳和地核
B.地壳和地幔
C.地幔和地核
D.岩石圈和地核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堂练习
2022年5月,我国科考队员登顶珠穆朗玛峰,进行冰雪厚度测量等研究活动。读
图“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C 3.冰雪所属圈层是( )
A.大气圈
B.生物圈
C 4.图示地球圈层中( )
C.水圈
D.岩石圈
A.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氧气和二氧化碳
思考:
地球的外部圈层有哪些? 各圈层起到哪些作用? 各圈层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构造 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地球外部圈层结构—大气圈
大气圈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主 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大气圈包裹着地球,可以 调节温度,提供氧气,形成雨、雪、风、云等复 杂的天气,与人类息息相关。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活动探究
教材P23活动
(点拨:这是一个拓展内容,对四大圈层的学习,重点放在其空间分布上,对它们 的相互联系,不要求此时就能完全回答,可留待以后章节再深入探讨。)
如开放性问题: 1.地球上的各种水体是相互联系的吗? 2.地震、火山为什么会爆发?它们释放的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3.为什么生态系统内能量是逐级递减的,而物质却是守恒的? 4.海水为什么会不断运动?洋流与潮汐是一回事吗?
新知导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地球的内部圈层 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新知讲解
新知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新知讲解
1.地震波分类及特点
新知讲解
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新知讲解
2.地球内部圈层的分界面——不连续面 (1)概念:从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 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这种波速突然变化 的面叫做不连续面。地球内部有两个明显的不连续 面: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如下图: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莫霍界面: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指大陆部分), 在这个不连续面下,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增加( 如上图)。
(3)古登堡界面:在地下2 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 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新知讲解
3.地球内部圈层 (1)内部圈层的划分:
新知讲解
新知讲解
(2)内部圈层的特征: 以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为界,可以将地球 内部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如下表
理解生物圈特殊性的思路 1.组成成分特殊:生物圈由所有生物和它们的 生存环境组成,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有机圈层, 也是最活跃的圈层。

2019教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72张PPT数学

2019教育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共72张PPT数学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 (1)地震波:E___横_波____,F__纵__波____。 (2)不连续界面:A__莫_霍_界__面__,B_古_登_堡__界_面__。 (3)圈层;D__地__壳____,C___外_核____。 (4)地震波在经过B界面时传播速度有什么变化?
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1)物质 (2)上、下地幔 (3)软流层位置、意义
(1)物质 (2)外核、内核 (3)外核—液态铁的运动—地球磁场
岩石圈
自己动手——画一张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
•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 地球各外部圈层的比较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 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 部。
地核:温度、压力和密度 很大。
思考: 1、岩石圈和地壳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2、软流层的物质状态是什么?
地球的外部圈层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地球外部圈层的组成: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 生物圈等。
外部圈 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 由气体和悬浮物 气体和悬浮物 是地球自然环
气 组成的包围地球 质,主要成分 境的重要组成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介质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两界面深度及地震波速变化比较表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 界面
地下深度
波速变化
33千米处 (大陆 部分 )
2900千米处
该面下,P、S波 速都明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 忽然下降,S波 完全消失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高中地理必修一 第1章第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含答案)

第4课 地球的圈层结构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1.运用示意图,说明地球的圈层结构 1.掌握地震波的分类和不同特征2.能说出两个不连续面的名称及根据它们划分的地球内部圈层结构,以及每一圈层的特征3.掌握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特征知识点01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一)地震波1,地震波可以分为纵波(P 波)和横波(S 波)。

2,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

3,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4,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随着所通过物质的性质而变化。

(二)不连续面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在地球内部地震波曲线图上,可以看出地震波在一定深度发生突然变化。

这种波速突然变化的面叫不连续面。

2,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一个在地面下平均33千米处,在这个不连续面下,横波和纵波的速度都明显增加,这个不连续面叫莫霍界面;另一个在地下约2900千米处,在这里纵波的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这个面叫古登堡界面。

以这两个不连续面为界,地球内部被划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3,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由固体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位于莫霍界面以外。

海洋地壳薄,一般为5-10千米;大陆地壳厚,平均厚度为39-41千米,有高大山脉的地方地壳会更厚。

4,地幔从莫霍界面直至古登堡界面,占地球总体积的80%。

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岩石部分熔融,能缓慢流动。

科学家推断,软流层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地球板块的运动目标导航知识精讲与之相关。

上地幔顶部与地壳都由坚硬的岩石组成,合称岩石圈。

5,地核主要由铁和镍等金属组成,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外核是熔融状态的金属物质,科学家认为,外核液态物质的运动形成了地球的磁场。

内核是一个密度极大的固体金属球。

【即学即练1】2011年3月11日,日本发生里氏9.0级地震,震中位于日本本州岛仙台港以东130千米的海域,震源深度10千米,地震引发最高达10米的大海啸,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27张PPT)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课件(共27张PPT)

大洋地壳:单层
莫霍界面
地幔
上层: 硅铝层(较轻)一般只分布在大陆部分,高山、高原区厚度大,平原地区
■ 厚度小;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 地 下层:硅镁层(较重)普遍存在(连续分布) 壳 结 大陆地壳:双层——硅铝层、硅镁层,平均33km 构 大洋地壳:单层——硅镁层,平均6km
■地壳的厚度
规律——地表大范 围海拔越高,地壳越 厚;海拔越低,地壳越 薄.全球平均17千米
在图中用字母 D 表示。 (5 )C层的主要物质成分是 铁类、镁,的硅酸盐
G层的物质成分以 铁镍
为主。
(6)莫霍界面是字母_BC 表示的
两层之间的界面,
古登堡 面是 FG 字母表示
的两层之间的界面。
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书时,我愿在每一个美好思想的面前停留,就像在每一条真理面前停留一样。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 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好的书籍是最贵重的珍宝是唯一不死的东西。书籍使人们成为宇宙的主人。书中横卧着整个过去的灵书不仅是 是现在、过去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书籍把我们引入最美好的社会,使我们认识各个时代的伟大智者。书籍便是这种改造灵魂的工具。人类所需要的, 性的养料。而阅读,则正是这种养料。不敢妄为些子事,只因曾读数行书。只是对于一件事情很长时间很热心地去考虑罢了。只要愿意学习,就一定能够 书的人,他必定不致缺少一个忠实的朋友一个良好的导师一个可爱的伴侣一个优婉的安慰者。读书当将破万卷;求知不叫一疑存。读书如吃饭,善吃者长 吃者长疾瘤。读书不趁早,后来徒悔懊。 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读书何所求?将以通事理。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 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学,则不明古道,而能政治太平者未之有也。 若不抽出时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2020地理新教材教程人教第一册: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一、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地震波(1)分类:图中A 表示□01横波,B 表示□02纵波。

(2)特性⎩⎨⎧A □03固体传播B 波:传播速度快,可以通过□04固体、□05液体和□06气体传播(3)波速变化①在地下平均□0733千米C 处(大陆部分):传播速度都明显□08增加。

②在地下□092_900千米D 处:A 波□10完全消失,B 波传播速度□11突然下降。

2.圈层划分(1)依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12传播速度的变化。

(2)界面:图中C为□13莫霍界面,D为□14古登堡界面。

1.判断正误。

(1)纵波传播速度慢于横波。

(×)(2)横波能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纵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

(×)2.地震波横波(S)和纵波(P)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发生的显著变化是() A.S波、P波都明显增加B.S波完全消失,P波突然下降C.S波、P波都明显下降D.P波完全消失,S波突然下降答案 A解析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在莫霍面处都明显增加。

(3)内部圈层3.岩石圈:地壳和□19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坚硬的□20岩石组成。

,3.试说明软流层和岩石圈的区别和联系。

提示上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一般认为是岩浆的发源地。

上地幔上部与地壳都是由坚硬岩石组成的,合称岩石圈。

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之上。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1.组成(1)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

(2)特点2.自然环境的组成大气圈、□10水圈、生物圈与□11岩石圈相互联系、□12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1.判断正误。

(1)大气圈的主要成分是氢气和氧气。

(×)(2)生物集中分布在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的结合部。

(√)2.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A.大气圈、水圈、地壳B.大气圈、水圈、生物圈C.地壳、地幔、地核D.岩石圈、水圈、上地幔答案 B解析地球的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横波(S波) secondary 速度慢,固体介质
怎样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纵横波波 速都明显 增加
横波突然 消失,纵 波波速突 然下降
地球的 内部圈 层结构
地壳位于莫霍界面之外,是地 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 成的坚硬外壳。它厚薄不一, 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 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我们的地球 可以分几层
呢?
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
• 地球内部由于地壳的 阻挡,对人类来说始 终是神秘的,那我们 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 认识地球内部呢?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地震波
地震发生时,地下 物质受到强烈的冲 击会发生弹性震动, 并以波的形式向四 周传播,这种弹性 波就叫地震波。
纵波(P波)primary 速度快, 固、液、气体介质
地壳
陆地
海洋
地幔
地核
岩石圈 软流层
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
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
外部圈层
概念
组成
其他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地球的圈层结构—— 同心圈层
大 生
气 物 圈












水圈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地核
结 构
岩石圈
谢谢观看
教学重难点
• 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及界线
它有几层?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横波(S波) secondary 地幔界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 800多千米。 鸡蛋有蛋壳、蛋白、蛋黄三层 地幔界于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之间,厚度为2 800多千米。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怎样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根据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核分为外核和内核两层。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厚度为3 400多千米。 地球内部由于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那我们要通过什么手段才能认识地球内部呢?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怎样根据地震波划分地球内部圈层? 它厚薄不一,大陆部分比较厚,大洋部分比较薄,平均厚度为17千米。 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及其相互关系。 厚度为3 400多千米。 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地震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地震波
当地震发生时,陆地上 的人们有什么感觉?
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 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 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 震 波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纵波与横波的性质
传播速度 通过介质 波速变化 固体、液体 在不同介质中速度 纵波(P) 较快 不同(纵波固快液慢) 固体 横波(S) 较慢
(一)地球内部圈层——地壳
1、元素组成的百分比 2、地壳分层及物质组成 3、地壳的结构特点
高山
硅铝层:组成、密度 硅镁层:组成、密度 厚度 不均(厚度变化规律) 硅镁层分布是连续的,硅铝层 在大洋底部罕见.
平原 海平面
高原
硅铝层 硅镁层



1.我国地势的总体特征是西高东低,你能据此总结出我国陆地地
小结:
地 球 的 圈 层 结 构
内 部 圈 层 外 部 圈 层 地壳
地幔
地核
莫霍界面
岩石圈
古登堡界面
大气圈 水圈 生物圈
当堂检测:
1.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横波传播速度快于纵波 B.纵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 C.横波能在固体、液体中传播 D.纵波、横波波速均随通过的介质不同而变化 2.下列关于莫霍面的说法,正确的是( C ) A.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深处 B.是德国科学家发现的 C.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突然增加 D.纵波速度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想一想
1.内部圈层与外部圈层的划分界限有什么差异?
内部圈层的界限相对明显,外部圈层相互 渗透、相互影响更为密切,并无明显的界限。 2.人类生活的空间与哪些圈层直接相关? 四大圈层——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 3.就你的认识,人类的生产、生活与这些圈层 (尤其是四大圈层)是什么关系? 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3. 下列关于岩石圈的说法,正确的是 ( D ) A. 由地壳中坚硬的岩石组成 B. 由莫霍面以上的地壳部分构成 C. 由地壳和上地幔构成 D. 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的岩石组成 4. 下列关于地球外部圈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B ) A. 地球外部可划分为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三 个圈层 B. 大气圈是包裹地球的气体层,近地面的大气 密度小 C.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 D. 生物是由地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共同 组成的地球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因素
名称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
速度{千米/秒) 33
纵波、横波波速 都明显增加 地壳 上地幔
下地幔
莫霍面
2900
地幔 纵波波速忽然下降, 横(千米/秒)
(1)假设地球是 均质的,地震波速 还会变化吗?为什 么? (2)地震波速的变化 特点反映了什么? (3)地震波速的最大 变化在哪个深度?如何 变化?反映了什么?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
壳厚度分布的大致特点吗? 地壳厚度的变化有什么规律?
2 地壳可分为哪两层?它们的分布有什么不同? 3.你认为从地表向下,随着深度的增加,地球内部的压力和物质
密度是如何变化的?
地 壳 内 部 结 构
不连续
连续
(二)地球内部圈层——地幔
1、位置: 地壳与地核之间,或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有上地幔 和上地幔之分(距离地球表面2900千米以上) 2、组成物质: 主要由含铁、镁的硅酸盐类矿物组成,越往下 铁、镁的含量逐渐增加. 3、特殊圈层: 1)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 它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块 。 2)软流层是在上地幔上部,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之一.
不连续面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地下深度 33千米处(大陆 部分 ) 2900千米处
波速变化 该面下,P、S波速都明 显增加
在这里,P波速忽然下降, S波完全消失
思考: 发生地震时,在震中地面上的人有何 感觉?水中的潜水员又有什么感觉?
震中地面上的人先是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摇晃; 水中的潜水员只是上下颠簸。
(三)地球内部圈层——地核
1、位置: 地球的核心部分,即古登堡面所包围的球体.
2、分层: 外核与内核(以地下5100千米为界).
3、组成物质: 高温高压下的铁和镍,外核的物质呈液态或熔 融状态,内核一般认为是固态.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一)大气圈:是地球生命生存的基础条件之一
生命活动需要的气体
生命活动需要的温度
地壳
大陆地壳:双层
读图思考以下问题
大洋地壳:单层
地 上层: 硅铝层 壳 下层:硅镁层
莫霍界面
地幔
1.海拔高低与地壳厚薄的关系; 海拔越高,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 2.大陆地壳与大洋地壳的区别; 大陆地壳由硅铝层和硅镁层组成,平均厚度 约33km;大洋地壳只有硅镁层,平均厚度约 6km
(二)水圈: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密切
水的三态 按存在的位置和状态分类
(三)生物圈:生物是这个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和最活跃 的因素,广泛分布于其它三个圈层。组成了地球的生态 系统。
外部圈层的组成及相互关系:
• 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 圈等,其中生物圈占有大气圈的底部、 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 各个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 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 地球外部圈层是开放的系统、是不均一的 层面、是不断变化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