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投资千亿打造“公交都市”

合集下载

武汉投资千亿打造“公交都市”

武汉投资千亿打造“公交都市”

武汉投资千亿打造“公交都市”5年时间武汉将投入千亿元建成“公交都市”,让快捷、低廉、环保、智能的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昨天,市政府常务会通过《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12年10月30日,武汉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按照实施方案,公交都市项目五年需投入资金1098亿元,其中轨道建设资金981亿元,公交场站建设资金48亿元,每年新增公交车500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使公交行业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市长唐良智要求,方案已定,就要加快进度,认真实施,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难。

他还要求上半年建成经二七长江大桥连接青山至汉口的快速公交线路,缓解青山居民出行难,分流长江二桥交通压力。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建汉口北、金银潭、国际博览中心等公交枢纽站,建设雄楚大街、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快速公交系统,开行25条公交微循环线路,建设和平大道、友谊大道、徐东大街公交示范专用道,更新公交黄标车;开通粤汉码头至金口旅游航线;开通集稼嘴至汉阳、快顺航线;开通红巷至粤汉码头两江游览航线;完成王家巷、月亮湾码头改造工程。

此外,今年,我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辆将全部安装上车载GPS监控系统。

八大工程提升武汉公交都市未来五年,我市将力争建设“多元网络、枢纽支撑、公交提速、低碳公交、智能公交、慢行交通、需求管理、服务提升”这八大工程。

新辟25条公交微循环构建全市轨道交通网: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一期、4号线、8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工程,初步形成7条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建设快速公交(BRT):建设武昌火车站至流芳快速公交示范线和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等快速公交线路。

建设公交微循环系统:为方便小区、大专院校、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市民出行,填补公交盲区和空白,开通社区巴士、校园巴士、工业园区巴士、商业圈巴士。

武汉斥资3100亿元强壮交通骨架 涉及82个项目

武汉斥资3100亿元强壮交通骨架 涉及82个项目

武汉斥资3100亿元强壮交通骨架涉及82个项目2012年08月16日08:10荆楚网-楚天都市报夏宇我要评论(76)字号:T|T转播到腾讯微博图为:随着地铁即将开通,武汉交通会更便捷资料图片打造中部地区国际交通枢纽,争做“共和国立交桥”。

昨日,省交通厅与武汉市政府签订协议,拟投资3131.49亿元,推进武汉综合运输体系建设。

该协议涉及82个重点项目,“十二五”期间计划投资2329.37亿元。

12亿元建设“公交都市”3年内公交换乘优惠此前备受关注的武汉公交换乘优惠方案的制定终于有了定论,它被列入到公交都市建设试点城市建设项目中。

该项目耗资12亿元,年限为2012-2015年,包括远城区公交化改造、城市圈城际公交一体化、公交中途站完善等内容。

这也意味着,3年内,武汉市民将可以享受到公交换乘优惠。

建设三条快速公交武汉市将建设三条快速公交(BRT),除了途经雄楚大街的武昌火车站至流芳线,还将建设南湖花园-汪家墩和武汉火车站-汉口火车站两条线。

BRT因为拥有专用公交车道,运行速度将大幅提升,市民乘坐时间将能缩短一半左右。

建成或开工总计7条轨道线轨道交通方面,“十二五”期间将建成或开工总计7条轨道线,分别是建成轨道1号线延长线、2号线一期及其延长线、3号线一期、4号线一期和二期、8号线一期工程,开工建设轨道6号线一期和7号线一期工程。

轨道5号线前期工作也将在此期间启动。

完善公路交通网络未来五年新修3条城际铁路未来5年,武汉将基本可以实现与省内重要城市的高速铁路直达,除计划于明年通车的汉孝铁路,武汉还将新建三条城际铁路。

2013到2015年间,将建设天河机场至黄陂城际铁路,东接天河机场,与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相连,西至黄陂区;2015到2017年间,将建设武汉至仙桃、潜江城际铁路,全长148.5公里,设站15个;同期还将建设武汉至天门城际铁路,全长116公里,设站10个。

开建武汉至大悟高速2015年,武汉还将开建北大门出口的重要通道之一—武汉至大悟高速。

湖北全域公交实施方案

湖北全域公交实施方案

湖北全域公交实施方案湖北省作为我国重要的经济大省,交通出行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和环境污染问题,湖北省提出了全域公交实施方案,旨在构建便捷高效的公共交通体系,提升城市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改善城市交通出行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加大公交车辆投放力度。

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出行需求,湖北省将加大对公交车辆的投放力度,更新和扩大公交车辆规模,提高运力和服务水平。

同时,推广新能源公交车,逐步淘汰老旧车辆,减少尾气排放,改善空气质量。

二、优化公交线路布局。

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居民出行需求,优化公交线路布局,实行站点密集、覆盖面广的公交网络,确保城市各个区域都能够便捷地乘坐公交车出行。

同时,加强与地铁、有轨电车等交通方式的衔接,提高换乘效率,减少出行时间。

三、提升公交服务水平。

通过加强公交站点建设和改造,提升公交站点的舒适度和便利性,增设候车亭、信息查询设备等,为乘客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环境。

同时,推行无障碍服务,为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更加贴心的服务。

四、智能化管理和运营。

引入先进的智能化技术,对公交线路进行动态调整和优化,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建立公交车辆和乘客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车辆运行轨迹实时监控和乘客出行信息统计,为公交运营提供科学依据。

五、加强宣传和推广。

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加强对全域公交实施方案的宣传和推广,提高市民对公共交通的认知度和接受度,引导更多的市民选择公交出行,减少私人汽车使用,降低交通压力,改善城市交通环境。

六、加强监督和评估。

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公交运营企业和相关部门的监督管理,确保全域公交实施方案的落实效果。

定期开展对公交运营情况的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解决,保障公交运营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七、加大资金投入。

为了保障全域公交实施方案的顺利推进,湖北省将加大对公共交通建设和运营的资金投入,支持公交车辆更新、线路优化、设施建设等方面的投资,确保公共交通体系的健康发展。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15〕9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15〕9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正文:----------------------------------------------------------------------------------------------------------------------------------------------------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武政〔2015〕9号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经研究,现将《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2015年2月12日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2012年我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试点城市。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推进我市“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各项工作,根据交通运输部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工程相关工作及考核指标要求,特制订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公交都市”建设为契机,坚持城市公共交通的社会公益性定位,按照“政府主导、政策引导、创新驱动、集约环保、循序渐进”的发展原则,大力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提高公共交通系统的整体运行效率,缓解交通拥堵,方便市民出行,展示城市文明,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二、创建目标用5年时间(2013—2017年),基本形成公交引领城市发展格局和设施完善、管理规范、低碳环保、政策完备的公交优先发展环境,建成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主体,轮渡、客运出租汽车等为补充,慢行交通相衔接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使公共交通方式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主要指标是:(一)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二)公共汽电车线路网比率达到45%以上;(三)主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覆盖率达到100%;(四)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8标台以上;(五)公共交通正点率达到70%以上;(六)早晚高峰时段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速度达到18公里/小时以上;(七)早晚高峰时段公共交通平均拥挤度小于90%;(八)城市公共交通乘客测评满意度达到80%以上;(九)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80%以上;(十)公交专用道设置率达到20%以上;(十一)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80%以上;(十二)城市公共汽电车责任事故死亡率小于0.023人/百万车公里;(十三)轨道交通责任事故死亡率为0;(十四)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达到85%;(十五)公共交通运营补贴制度及到位率达到100%;(十六)城市公共交通乘车电子支付率达到80%以上;(十七)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十八)城市主干道公共交通港湾式停靠站设置比例达到25%;(十九)城市主干道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的比例达到30%;(二十)公共交通投诉处理完结率达到100%。

武汉新洲方杨文旅园区公交规划

武汉新洲方杨文旅园区公交规划

武汉新洲方杨文旅园区公交规划认真听取工作情况汇报后,赵利洪对两个专班前期所做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

他指出,两个专班组建工作抓得非常紧、非常实,克服了很多困难,工作没有断档,运行工作找准了方向和重点,工作抓得细、抓得实。

赵利洪强调,区委高度重视支持两个工作专班的组建、运行工作,专班同志要知责尽责,不负厚望。

要明确职责和使命。

工作专班承担着重要的工作职责,肩负着切切实实的责任。

大家要着眼于服务武汉长江新区托管工作平稳顺利推进,立足于未托管区域经济社会事业接续发展,切实增强做好工作的历史使命感、组织信任的责任感和个人荣誉感,决不能有临时、短期的观念,做好长期的工作打算。

要充分发挥自身经验优势和能力特长,主动担当作为,做到干活又出活。

要迅速稳定和安定。

专班成员要将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部署安排上来,安心投入新的工作,积极融入新的环境。

要迅速落实工作基本所需,免除后顾之忧,统筹安排好预算资金和基本开支,加速推进办公场所尽快具备条件,妥善处理好家庭事务,做好长期扎根基层的准备,切实担起为一方护民生、促发展、保平安的责任。

要落实责任和力量。

要迅速把工作网络建立起来,专班内部责任分工压实下去,迅速进村入户,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急难愁盼,用扎实的工作拉近与当地群众的距离,增强群众亲切感、工作认同感。

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与群众打交道要说得上、走得拢、谈得进,抓住关键的少数,增强工作的针对性。

要加强舆情研判,坚持问题导向,提前预判、提前掌控。

要摸清辖区内风险隐患底数,及时排查化解、妥善有效处置。

要加强内外联系和上下衔接。

要加强同区直相关部门和街道对接,压实防汛抗旱、查违控违、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工作责任,专班负责工作协调,区直相关部门在过渡期间要主动扛起责任,重要问题及时向区委报告。

要有长远和近期发展谋划。

要谋远和谋近相结合,抓好过渡期间各项衔接工作落实,做好环境整治提升等工作,围绕产业发展定位,加强招商引资,抢抓时机,谋定快动,努力实现跨代发展,做出特殊时期的特殊贡献。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

武汉市新型城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城镇化成为了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武汉市,作为我国中部地区的重要城市,其新型城镇化进程备受瞩目。

新型城镇化,不仅仅是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迁移,更是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公共服务的均衡覆盖、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以及城乡一体化的协同发展。

在武汉市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这些方面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产业是城镇化的支撑。

武汉市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产业的多元化和创新发展。

传统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向着智能化、高端化迈进。

同时,新兴产业如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蓬勃发展,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产业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和劳动力,促进了城市人口的增长和就业机会的增加。

公共服务的完善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内容。

武汉市加大了在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的投入。

新建和扩建了一批学校,提高了教育质量,让更多的孩子能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

医疗设施不断优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更广,居民看病更加便捷。

文化设施日益丰富,图书馆、博物馆、剧院等为市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

生态环境保护在武汉市新型城镇化中占据着关键地位。

城市的发展不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是注重绿色发展。

加大了对湖泊、河流的治理和保护力度,打造了众多的城市公园和绿地,让市民能够享受到清新的空气和优美的环境。

推广绿色建筑和清洁能源,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努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乡一体化是武汉市新型城镇化的特色之一。

通过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交通、水电、通信等条件,缩小了城乡差距。

发展现代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水平。

同时,鼓励城市资源向农村流动,促进了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合理配置。

然而,武汉市新型城镇化进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例如,城市规划和建设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之处,导致交通拥堵等问题;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一些传统产业工人面临着转岗就业的压力;公共服务的供给在某些区域还存在不均衡的现象。

武汉市千亿城建资金哪里来

武汉市千亿城建资金哪里来(2006-03-31 05:59:52)荆楚网(楚天都市报)记者王溥黄宏[核心提示]3月10日召开的武汉市城建工作会透露,今年城建资金计划投入166亿元,但财政直接投入只有21亿元。

21亿如何能“拨”动166亿的项目?在汉口台北路225号,有几间普普通通的办公室。

这里是武汉城投资金管理中心,它掌管着武汉城市公共建设基础设施项目的所有资金。

这个弹丸之地,能担此重任吗?未来5年,武汉千亿“美容”东经113°41'-115°05',北纬29°58'-31°22',形似一只自西向东的蝴蝶。

这只蝴蝶便是饱享“九省通衢”美誉的大武汉。

近十几年来,历届市政府都在苦苦求索,怎样让这只曾经折翅的蝴蝶再次翩翩起舞,但每任市长不得不面对同样一道难题:钱从哪里来?因为缺钱,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开始策划的轨道项目,过了8年才得以开工;因为缺钱,1997年初提出的18条道路改造计划,次年才姗姗启动;因为缺钱,巧妇难为,2003年3月上任仅两个月的市长李宪生在北京“两会”上三次大声追问:“武汉在哪里?”不少市民可能已经注意到,近几年,武汉犹如一匹矫健黑马,奔腾了起来,建设项目明显增多,大型公共设施次第开工,脏乱差的“老帽子”正在扔掉,不少游子回来后感叹“武汉变得越来越陌生”。

今年初,武汉市城投集团端出的一项宏伟计划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十一五”期间,江城用于城建的投资总额将达到973亿元。

3月12日,出席全国“两会”的李宪生再次语惊四座:武汉要“四两拨千斤”,成为撬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支点。

面对近1000亿大投入,面对李宪生的豪气,这一次,轮到市民迷惑不解:武汉一下子哪来这么多钱了?21亿投入欲撬动166亿工程近几年来,武汉市的国民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在快速增长,但政府“财库”几乎没有饱满过。

“money,money,money”,就像一首外文歌曲所唱的那样,武汉“脱胎换骨”如此需要资金扶助。

武汉未来的发展趋势

武汉未来的发展趋势武汉作为中国中部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具有良好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资源优势。

在未来的发展中,武汉将继续秉持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首先,武汉将加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长,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发展的重要保障。

武汉将加快推进地铁、高速公路等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城市的交通流动性和便利性。

同时,加强水、电、气等公共设施建设,提高城市的供给能力。

其次,武汉将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武汉作为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将进一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的发展。

武汉将引进更多的创新人才和项目,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同时,武汉将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提高经济竞争力。

再次,武汉将加大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力度。

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环境质量将成为衡量城市发展的重要指标。

武汉将进一步改善大气、水质等环境污染问题,推进城市生态建设,打造更多的绿地和生态景观,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此外,武汉还将加强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

武汉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底蕴和独特的旅游资源,将进一步挖掘和开发旅游文化产业的潜力。

武汉将举办更多的国际和国内文化、体育活动,提升城市的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

同时,积极吸引游客,提供更多的旅游服务和产品,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最后,武汉还将加强社会事业和民生建设。

政府将加大对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民生事业的投入。

提高教育质量,推动人才培养和人力资源优化。

加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提高医疗服务的水平和覆盖面。

同时,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更好的社会福利和服务,改善民众的生活水平。

总之,武汉在未来的发展中将继续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推动城市的全面发展。

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环境保护、文化旅游产业和社会事业建设,武汉将成为一个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武汉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武汉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随着武汉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交通问题成为了制约城市发展的瓶颈。

为了解决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武汉市政府提出了“交通强国”实施方案。

首先,针对交通拥堵问题,武汉市将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的投入。

通过修建新的道路、提升道路通行能力、优化交通信号灯控制系统等措施,有效缓解交通拥堵现象。

同时,加快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完善地铁、有轨电车等公共交通网络,提高城市公共交通覆盖率,减少私人汽车出行需求,从根本上缓解交通压力。

其次,为了提高交通效率,武汉市将加强交通管理和智能化建设。

通过推广智能交通系统,实现交通信号灯的智能优化调控,提高道路通行效率;加强交通信息化建设,提供实时交通信息查询和路况预测服务,引导市民选择最优出行方案,减少交通拥堵。

同时,加强对违规行为的监管和处罚力度,提高交通管理水平,规范交通秩序,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高交通运行效率。

再次,为了改善市民出行体验,武汉市将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支持力度。

通过提高公共交通服务水平,增加公交线路覆盖范围和班次密度,优化公交站点布局,提高公交车辆运行速度和舒适度,鼓励市民选择公共交通出行,减少城市交通压力。

同时,加强对非机动车、步行者的保护和便利化措施,提高非机动车和行人通行环境,营造安全、便捷的出行氛围。

综上所述,武汉市“交通强国”实施方案旨在通过加大对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交通智能化水平、加强公共交通服务等措施,解决城市交通难题,实现交通便利化、智能化和绿色出行。

这一方案的实施将为武汉市民带来更加便利、舒适、高效的出行体验,推动城市交通向着更加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在公交都市创建中实现“四化’’管理模式


业 成本 规制 年度 财 政补 贴发 放 和公 交线 路经 营权 授
予 及撤 销 的重要 依据 。
2 努 力 实现 信 息化 公 交
2 0 0 8 年 武汉公交行业 利用世行贷款开始安装 公交车载 C P S 一体机设备 ,2 0 1 2年市财政又投资
5 2 0 0万 元 ,实 现 全 市 7 4 0 0多 台 公 交 车 载 G P S一
行业实施有效监管,使公交经营者规范运营,创建 品牌 ,提升公交整体服务质量 。 针对市民反映部分公交站点秩序较乱的问题,
认 真制定 整治方 案 ,以打造 3 0 个 公交文 明站点 为基 础 ,全 面推 进 全市公 交 站点 秩序 整 治工 作 。按照 整
出租汽车等方式为补充 ,慢行交通相衔接的一体化 公共交通体系 ,使公共交通成为广大市 民出行的首
利用这一技术平 台 ,市公交 办同步建成公交信息
数 据 库 ,开 辟 网上 公 交 换 乘 查 询 、手 机 电子 站 牌
交都市”第一批创建城市。在市委 、市政府和省 、
市 交通 运输 主管 部 门 的领导 下 ,市公 交办 以贯 彻 落
等多种便 民服务信息窗 口。 目前 ,市公交办 正在 进行对实施 《 公交企业 服务质量考核 办法 》的软
反映等四项。考核方法结合运营公司区域化经营特 点 ,合理确定检查路段和公交站点 , 设置线路抽检
比例 ,扩大 检查 覆盖 面 。考核 结果 作 为全 市公 交企
2 0《 城 市 公 共 交 通 》 U R B A N P U B L I C T R A N S P O R T 9 0 1 4 ・ 0 1
在公交都 市创 建 中实现 “ 四化 ’ ’管理模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汉投资千亿打造“公交都市”
5年时间武汉将投入千亿元建成“公交都市”,让快捷、低廉、环保、智能的公共交通成为市民出行的首选。

昨天,市政府常务会通过《武汉国家“公交都市”试点城市建设实施方案》。

2012年10月30日,武汉市被交通运输部授予国家“公交都市”建设示范城市。

按照实施方案,公交都市项目五年需投入资金1098亿元,其中轨道建设资金981亿元,公交场站建设资金48亿元,每年新增公交车500辆,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使公交行业的社会满意度明显提升。

“公交优先就是百姓优先”,市长唐良智要求,方案已定,就要加快进度,认真实施,切实解决市民出行难。

他还要求上半年建成经二七长江大桥连接青山至汉口的快速公交线路,缓解青山居民出行难,分流长江二桥交通压力。

按照计划,今年,我市将建汉口北、金银潭、国际博览中心等公交枢纽站,建设雄楚大街、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快速公交系统,开行25条公交微循环线路,建设和平大道、友谊大道、徐东大街公交示范专用道,更新公交黄标车;开通粤汉码头至金口旅游航线;开通集稼嘴至汉阳、快顺航线;开通红巷至粤汉码头两江游览航线;完成王家巷、月亮湾码头改造工程。

此外,今年,我市中心城区公交车辆将全部安装上车载GPS监控系统。

八大工程提升武汉公交都市
未来五年,我市将力争建设“多元网络、枢纽支撑、公交提速、低碳公交、智能公交、慢行交通、需求管理、服务提升”这八大工程。

新辟25条公交微循环
构建全市轨道交通网:建成轨道交通2号线、3号线一期、4号线、8号线一期、6号线一期、7号线一期工程,初步形成7条覆盖武汉三镇的轨道交通骨干网络。

建设快速公交(BRT):建设武昌火车站至流芳快速公交示范线和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等快速公交线路。

建设公交微循环系统:为方便小区、大专院校、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城乡结合部市民出行,填补公交盲区和空白,开通社区巴士、校园巴士、工业园区巴士、商业圈巴士。

新辟25条公交微循环支线线路,解决南湖花园、常青花园、百步亭、金银湖、紫润明苑、天顺园等市民出行不便问题,逐步建成服务全市主要社区的公交微循环系统。

城乡公交一体化:改造中心城区至远城区政府所在地、重点城镇的公交班线,加大发车密度,方便市民出行,重点推进中心城区至汉南区(纱帽)、新洲区(株
城、阳逻)、蔡甸区(蔡甸镇)、黄陂区(前川、武湖、盘龙城)、江夏区(纸坊、金口)、东西湖区(吴家山、金银湖)公交化改造,实现中心城区至6个远城区20公里范围公交化,各远城区加快二、三级班线客运公交化改造,与一级网络对接。

公交与地铁、长途车“无缝对接”
公交车换乘地铁:建设金银潭、积玉桥、三金潭、武胜路、循礼门、王家墩、光谷广场等19个常规公交与轨道交通换乘衔接枢纽。

公交车换乘公交车:建设黄陂前川、黄陂盘龙城、豹澥、月亮湾、奥体中心、四新北路、东方马城等13个常规公交换乘枢纽,总面积124000平方米,促进区域内零距离换乘。

市内公交换乘长途车:建设天河机场交通中心、流芳综合客运枢纽、青菱客运站、吴家山客运站、汉口北客运站、新荣村客运站、古田客运站等7个对外交通枢纽公交配套场站。

每年新增公交车500辆
每年新增公交车辆500辆,五年新增公交车辆2500辆,同时每年更新公交车辆500辆,建设港湾式公交站872座。

增加发车频率,降低高峰满载率,改善乘车舒适度。

实施站牌规范、站亭整治、车厢美化、智能安保、文明服务五大工程,打造一流公交。

市民乘公交出行将越来越快
启动武昌火车站至流芳快速公交(武昌火车站东广场-雄楚大街-鲁巷-关山一路,全长公里)和武汉火车站至汉口火车站快速公交(武汉火车站-和平大道-二七大桥-二环线-汉口火车站,全长25公里)等示范线建设。

逐步建成和平大道、二环线地面段、武汉大道、珞狮路、白沙洲大道、解放大道等公交专用道。

至2017年,形成覆盖39条道路、200公里以上的公交专用道网络。

在城市主、次干道设置公交优先通行信号56处。

用“武汉通”可停车、可打的
我市将加快“武汉通”卡推广应用,逐步推广武汉通到“1+8”城市圈。

实现常规公交、地铁、自行车等交通方式现有系统与“武汉通”系统的对接,同时,“武汉通”还可实现在停车、打的等35个领域的应用。

建立公众出行信息查询系统,覆盖主城区环线及主要道路的实时交通信息发布及诱导系统;二环内主干道电子站牌全覆盖。

公交换乘有优惠
研究制定公共交通换乘优惠方案,包括同台同向换乘优惠、固定时间段内换乘优惠等,适时推行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换乘优惠,降低出行成本。

根据出行需求,推出限时有效的日票、周票等多样化票种。

实行过桥收费、P+R停车免费和一环、二环、三环分区域差别化停车收费政策等收费措施,调节机动车使用。

同时,我市将研究制定和完善电动自行车管理政策、私人小汽车发展政策,适时推出控制、限制等措施,调控机动车、非机动车总规模。

启动有轨电车线示范线
加快淘汰启动慢、污染严重的车辆,严格执行公交车辆8年报废标准,更新的车辆全部采用国Ⅲ以上标准或清洁燃料、新能源车辆。

更新黄标公交车2026辆。

至2017年,清洁燃料和新能源车辆达到车辆总量的30%,其中新能源车辆规模达到700辆左右。

至2015年,全市CNG加气站数量达到9座母站、70座子站左右的规模。

发展水上公交,开通水上公交通勤航线10条,旅游航线4条。

在城市景观道、开发区或新城区适时启动有轨电车线示范线建设。

五年公共自行车将达10万辆
武汉将力推慢行交通,增加自行车租赁点和车辆投放,逐步增加并调整公共自行车站点布局,未来五年公共自行车总规模达到10万辆。

轨道站点及南湖、后湖、常青花园、百步亭等大型居住小区内公交车站100米范围内设置公共自行车租赁点。

在主城区新建或改建400公里的自行车道。

在主城区新增人行立交100座,行人过街流量较大的重要干道节点实现人行立体过街设施100%覆盖。

在汉口、汉阳、武昌各建设1-2个步行系统示范区。

数字化“公交都市”
——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比例达到60%以上
——公共交通线网密度达到3公里/平方公里
——万人公共交通车辆保有量达到18标台以上
——城乡客运线路公交化运营比率达到95%
——基本实现中心城区公共交通站点500米全覆盖
——公共汽电车平均运营时速20公里/小时以上
——公共汽电车发车准点率95%
——绿色公共交通车辆比率达到95%以上
——城市主干道公交优先通行交叉口的比例30% ——城市公共交通乘车电子支付率8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