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逃避自由论

合集下载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名著选读】弗洛姆《逃避⾃由》弗洛姆《逃避⾃由》⾖瓣评分9.2弗洛姆(1900~1980年),国际知名的美籍⼈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理学家。

致⼒于修改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以切合两次世界⼤战后的西⽅⼈精神处境。

被尊称为“精神分析社会学”的奠基⼈之⼀。

弗罗姆⼗分重视⼈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的⽣物性,但更强调⼈的社会性,认为⼈的本质是由⽂化的或社会的因素⽽不是⽣物的因素决定的。

⼈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的⼼理,解决有关⼈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逃避⾃由》由Routledge(英国) 出版于1941年,是精神分析和社会理论家艾瑞克·弗洛姆的著作中较为出名的⼀本。

在本书中弗洛姆主要探索了在历史进程中⼈性和⾃由概念不定变化的关系。

书中作者是这样认为的,⼈类在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中实现个性化,社会历史条件及其环境决定了⼈的性格结构和特点。

⼀⽅⾯,由于⼈的个性化⽇益加强,获得越来越多的⾃由;另⼀⽅⾯,则由于⼈们之间的关系⽇益残酷和敌对,在⼼理上感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们由于忍受不了这种随⾃由⽽来的孤独和寂寞,乃⾄患上精神病,由此试图通过各种⽅式来逃避这种社会的⾃由。

尽管弗罗姆著有许多著作,但《逃避⾃由》是他最著名的⼀本。

在此书中他论证,正如不能离开对⽂化内容的解释去理解个⼈⼀样,要理解社会过程同样不能不懂得作⽤于个⼈的⼼理过程。

“前个⼈主义社会”给个⼈以安全,但严重地限制了个⼈的⾃由发展。

⾃中世纪的封建秩序解体之后,⼈已摆脱了传统的束缚,但他并没有在他个⼈⾃我实现的积极意义上获得⾃由。

个⼈主义的历史发展已提供幸福的许多可能,但今天的个⼈必须有内在勇⽓去激发他全部的潜能,否则他就会寻求在限制⾃我的新的依赖形式中逃避他的⾃由。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常 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弗洛姆在其《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逃避自由”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病态心理,造成了病态的社会,而且贯穿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个进程。

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

他认为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逃避孤独和追求自由一样,都深深的植于人的本性中。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

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逃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

通过学习弗洛姆在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心理学分析与马克思在社会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批判及建构之间找到寻找自由的契合点,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的认识,也能增强我们对整个人类自由解放的信心,力求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弗洛姆 追求自由 逃避自由一、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一)弗洛姆自由观的思想来源弗洛姆自由观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弗洛姆认同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

再次集权主义的盛行和民主自由的广泛普及也都促使了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形成。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生成过程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

从表面上看,人是自由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却变得流离失所,再也不能从自己的“家园”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人实际上是不自由的,甚至人们开始故意的去“逃避自由”。

最终,在人的本质中就产生了一个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

“现代”的到来瓦解了中世纪的这种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

但是人们挣脱束缚之后,个人在社会上有感到深深的焦虑、孤独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

即人们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之后,并不能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弗洛姆逃避自由论

弗洛姆逃避自由论

施虐者:“想完全主宰别人,使别人在我的意志下完全屈 服.使自己成为真神,甚至于做到与其同乐的地步,屈 辱他们,奴役他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他们消苫,因为 控制他人的权力越大就越使别人增加痛苦,虐待狂动力 的本质便是由完全主宰他人而得到的快感”。(弗洛姆)
二、逃避自由论
第二,破坏欲 破坏欲源于无能为力与孤立,破坏欲的目的不是要寻 求共生,而在于消灭对象。 “破坏倾向是这样产生的:人的生命遭受挫折导致焦虑 的积累,使人感到孤立无助和微不足道,一种强烈的愤 懑之感淤积心头,迫使人去以破坏作为发泄的途径。不 能为善,不如作恶;不能创造,不如毁灭。人在走投无 路的时候,最容易通过破坏来发泄不满,如砸烂自己的 东西甚至自杀”。 ——《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论
第三,机械趋同

这是社会意义最大的一种机制。简而言之,个人不再 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 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 人对他的期望”。人通过放弃自我,成为一个“机器 人”,同周围几百万几千万“机器人”完全一样,消除 了与世界的鸿沟,再也不觉得孤独了。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 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已变得 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 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 实际上,这种趋同是实际上这种趋同是被迫的,付出的 代价是丧失个性,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反而加重了 个人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二、逃避自由论
人的个体化进程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方面人在摆脱了原始的自然联系对自己的束缚,获 得自由的同时; 另一方面失去了原始关系给人所带来的天然的安全感 和归属感,自由与孤独并存是个体化的不可回避的双重 后果。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冲破现代自由的尴尬:《逃避自由》浅论
弗洛姆是20世纪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他的代表作《逃避自由》就把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同马克思的异化理论相结合,深入剖析了获得自由后的现代人生存的尴尬境状,揭示了引发这种现象的深刻的社会及心理原因.他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入手,对于人的生存的内在矛盾性及现代人不断争取、获得自由后,却又不断发生异化、逃离自由的心理机制进行了深层的解析与批判.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奠定发展健全人格、健全社会的基础的自由观.
作者:任丽杰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哈尔滨,150080 刊名:理论观察英文刊名:THEORETIC OBSERVATION 年,卷(期):2007 ""(5) 分类号:B089.1 关键词: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弗洛姆(Erich From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和社会学家,他在他的著作《逃避自由》(Escape from Freedom)中探讨了人们对自由的逃避心理机制。

以下是一些关于弗洛姆所提出的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核心观点:
1. 依赖权威:弗洛姆认为,面对自由的责任和不确定性,一些人会选择寻找权威和强大的领导来引导他们的生活。

这种依赖权威的心理机制是一种逃避个体自主决策和负责任的方式。

2. 群体归属感:为了避免孤立和无助的感觉,个体可能倾向于加入群体或组织,以在集体中找到身份认同感。

群体中的规范和共享价值观可以提供一种逃避个体独立思考和决策的方式。

3. 投射:弗洛姆提到,逃避自由的人可能会将他们的责任和焦虑投射到外部对象上,将问题归咎于外部因素,而不是承担自己的责任。

这种心理机制允许个体避免对内在问题的直面。

4. 自我毁灭倾向:弗洛姆指出,一些人可能会采取自我毁灭的行为,以逃避面对自由所带来的挑战。

这可能表现为自我放纵、自我惩罚或其他形式的自毁性行为。

5. 机械化的自动反应:为了规避自由所带来的焦虑和不确定性,个体可能会采用机械性、刻板的自动反应,而不是通过主动思考和自主选择来处理问题。

总体而言,弗洛姆认为这些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是在面对自由社会时个体可能会采取的一种心理策略。

这些机制可能是对自由带来的焦虑和不安的一种应对方式,但也可能阻碍了个体的自我发展和真正的幸福。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

逃避自由读后感《逃避自由》是由弗洛姆所著的一部心理学著作,通过对自由的探讨,揭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在这部书中,作者深入分析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心理逃避,以及这种逃避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本书对于现代社会中的自由问题提出了深刻的思考,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首先指出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对自由的恐惧和逃避。

他认为,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人们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逃避自由。

这种逃避表现在个人生活中,比如人们不愿意承担自己的责任,不愿意做出选择,而是选择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同时,这种逃避也表现在社会层面上,比如人们对于政治和社会问题的漠视和不关心,以及对于权威和集体主义的盲从。

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在现代社会中非常普遍,给个体和社会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弗洛姆在《逃避自由》中深入分析了逃避自由的心理根源。

他认为,逃避自由的心理源自于个体的焦虑和无助感。

现代社会中的自由给了人们太多的选择和责任,而个体往往因为害怕选择和承担责任而感到焦虑和无助。

这种焦虑和无助感来源于个体内心深处的自卑感和不安全感,以及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恐惧。

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和无助感,个体往往选择逃避自由,寻求安全感和依赖他人或者外部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生活。

然而,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只会让个体陷入更深的焦虑和无助感之中,同时也会导致社会的僵化和倒退。

因此,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勇敢面对自由,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社会进步。

在《逃避自由》中,弗洛姆还提出了一些克服逃避自由的方法和建议。

他认为,个体要想克服逃避自由的心理,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自尊和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从而摆脱焦虑和无助感。

同时,个体还要学会承担责任,勇于面对选择,从而实现自我实现和自我解放。

在社会层面上,弗洛姆呼吁人们要建立开放、包容和民主的社会制度,给予个体更多的自由和责任,从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读弗洛姆《逃避自由》

067文艺评论弗洛姆的逃避自由心理机制生成根源弗洛姆认为“自由”对现代人具有双重含义。

现代人所处的困境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具有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心理倾向。

他从生物的进化过程、个体的发展过程以及社会的发展过程三方面对其阐述。

首先,在生物的进化过程中,使人摆脱了生理上的束缚,这点来看,与其他动物进行了区别,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

然而,由于人类主动性的发挥与不断提高,大自然日渐成为人类征服的对象,人远离自然也会感到不安全;与此同时,也使人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增强。

马克思曾经说过:“有粗野的儿童和早熟的儿童。

古代民族中有许多是属于这一类的,希腊是正常的儿童。

”1他以这样一种个体的发育来解释整个类的成长过程。

其次,在个体的发展过程中,出生的婴儿与母亲断绝了一体化状态,他就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

尽管实现了身体上的分离,但在功能上,他仍然与母亲一体。

弗洛姆认为,“人继续与他赖以发生的自然及社会世界保持紧密联系;尽管他部分地意识到自己是个独立实体,但他还认为自己是周围世界的一部分。

我们可以称这个个人日益从原始纽带中脱颖而出的过程为‘个体化’。

” 2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界的联系就会愈来愈多,脱离了“原始联系”的束缚,也越来越多的会受到打击。

个体发展的进程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自我力量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日益加深的孤独,意识到自己与别人的分离,与世界的分离,感到世界的强大无比与自己的无能为力。

最后,在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即传统社会安全而不自由,现代社会自由而不安全。

一个人在社会的地位上,几乎没有机会从一个阶级转变到另一个阶级,他也几乎不可能从一个镇或国家迁到另一个镇或国家。

个人虽然没有自由,却并不会感到孤独与不安全。

人从生下来开始,在社会中便有了明确的位置,他处在一个有机整体中,这使他的生活有了保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逃避自由论
“一方面,孩童变得愈加自由,可以发展和表现他那先前被这 些束缚他的纽带所禁锢了的个人的自我。可另一方面,他也 日益脱离了那个给予他安全和保障的世界。虽然个体化的过 程是一个个人人格日益完善和强化的过程,但与此同时也是 这样的一个过程:丧失了与他人原始的统一,与他人日益分 离。这种日益分离的状况可能导致孤立无援,使人产生凄凉 的感觉,造成强烈的忧虑和不安。” ——《逃避自由》 “自从人类偷食了智慧的果实,与自然界的和谐一体的状态被 打破了。人犯了某种僭越的罪恶 ,想成为像神一样的自由身。 所以,人类与万物脱离,变得异常孤独。” ——《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论
第三,机械趋同

这是社会意义最大的一种机制。简而言之,个人不再 是他自己,而是按文化模式提供的人格把自己完全塑造 成那类人,于是他变得同所有其他人一样,这正是其他 人对他的期望”。人通过放弃自我,成为一个“机器 人”,同周围几百万几千万“机器人”完全一样,消除 了与世界的鸿沟,再也不觉得孤独了。 个人不再是他自己,他完全承袭了文化模式所给予他 的那种人格。因此他就和所有其他的人一样,并已变得 就和他人所期望的一样。这样,‘我’和世界之间的矛 盾就消失了,然后,对孤立与无权力的恐惧感也消失了。 实际上,这种趋同是实际上这种趋同是被迫的,付出的 代价是丧失个性,失去了自己的身份特征,反而加重了 个人的无助感和不安全感。
谢谢!
施虐者:“想完全主宰别人,使别人在我的意志下完全屈 服.使自己成为真神,甚至于做到与其同乐的地步,屈 辱他们,奴役他们的最终目的无非是使他们消苫,因为 控制他人的权力越大就越使别人增加痛苦,虐待狂动力 的本质便是由完全主宰他人而得到的快感”。(弗洛姆)
二、逃避自由论
第二,破坏欲 破坏欲源于无能为力与孤立,破坏欲的目的不是要寻 求共生,而在于消灭对象。 “破坏倾向是这样产生的:人的生命遭受挫折导致焦虑 的积累,使人感到孤立无助和微不足道,一种强烈的愤 懑之感淤积心头,迫使人去以破坏作为发泄的途径。不 能为善,不如作恶;不能创造,不如毁灭。人在走投无 路的时候,最容易通过破坏来发泄不满,如砸烂自己的 东西甚至自杀”。 ——《逃避自由》
二、逃避自由论
由此可见,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的确具有很大的消 极性,它即使不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后果,也会导 致人的主体性的消解和萎缩性人格。
三、逃避自由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二战以后,世界趋于和平与发展,但逃 避自由的现象仍然存在,随着时代发展现 代人又有了新的生存困惑,我们必须找到 摆脱困境的方式,由逃避自由走向追求自 由。 着眼于现实社会,就要求我们怀有这样 的大爱,保留个性,肯定他人,实现人际 关系的和谐;同时创造性地去劳动,而不 是被利益驱动着工作,主动实现自己的价 值。
二、逃避自由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在当代,自由已经载入许多国家的法律条 款之中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人们还要逃避自 由?逃避自由的原因和机制又是什么?
二、逃避自由论
(二)逃避自由理论
自由的定义 1.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随自己意志活动的权利, 如自由平等。 2.哲学上把人认识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自觉地运 用到实践中去,叫做自由。 3.不受拘束,不受限制之意,如自由发表意见等。 4.马克思认为“自由是不受压迫和剥削的状态,自 由是不被生存奴役的状态。”自由的存在,自由 发挥创造力,才是正常的人,否则就是异化的, 是不幸福的。
二、逃避自由论
人的个体化进程与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一方面人在摆脱了原始的自然联系对自己的束缚,获 得自由的同时; 另一方面失去了原始关系给人所带来的天然的安全感 和归属感,自由与孤独并存是个体化的不可回避的双重 后果。
二、逃避自由论
(三)逃避自由的原因 人类本性上归属感的需要是人逃避自由的根源。 人类为什么强烈的害怕孤独?
二、逃避自由论 弗洛姆《逃避自由》主题: “前个人状态社会既为人提供了安全保护,又限 制了人的发展。现代人摆脱了前个人状态社会纽 带的束缚,但并未获得积极意义上的实现个人自 我的自由,也就是说,他无法自由地表达自己的 思想、情感及感官方面的潜力。自由虽然给他带 来了独立与理性,但也使他孤立,并感到焦虑和 无能为力。他无法忍受这种孤立,他面临着两种 选择,或者逃避自由带来的重负,重新建立依赖 和臣服关系;或者继续前进,力争全面实现以人 的独一无二性及个性为基础的积极自由。”
逃避自由论
弗洛姆(Erich Fromm)
1
弗洛姆简介
2
逃避自由论
3
弗洛姆(Erich Fromm) (1900-1980)
逃避自由论对现代人的启示
3
一、弗洛姆简介 1900年3月23日,弗洛姆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 个犹太人家庭。1934年加入美国国籍。 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哲学家) 精神分析学派的继承者之一(心理学家) 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代表人物和集大成者 “站在马克思和弗洛伊德之间的哲学家和心理学 家” 《逃避自由》 (1941)—第一版开创的著作 弗洛姆所著《逃避自由》的主要目的是揭露法西 斯主义形成的个体心理原因,揭示现代人的心灵 困境。
生存的本能的需求,合作才能生存。
主观自觉意识。即人借以认识到自己是个异于自然及其 他个体的思维能力,是人借以克服微不足道和渺小感的 凭籍。
二、逃避自由论
因此: 与自由相伴随的孤独、焦虑、不安,以及沉重的责任, 会使人产生对原始安全感的怀念和对自由的恐惧,于是, “便产生了想要放弃个人独立的冲动、想要把自己完全 隐没在外界中,借以克服孤独及无权力的感觉。”
二、逃避自由论
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
第一,权威主义 以受虐和施虐的共生为基础的极权主义构成法西斯主义 兴起的社会心理基础,是纳粹主义中体现最明显的因素。 受虐者:“这些人经常想要屈服于他人,他们对自由的鼓励 无法忍受,因之也就毫不忌惮地想除掉这个负担以期获 得安全,这个负担也就是——自己。” (弗洛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