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合集下载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论弗洛姆的自由观

1 弗洛姆其人埃里希•弗洛姆,犹太籍精神分析学家、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德国的法兰克福,纳粹统治时期迁居美国,先后在各个著名大学任教。

他的思想主要有两个来源: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与马克思主义。

他把马克思的异化理论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对于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和心理机制的异化做出各种解释,被人们称之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者。

对于个体,他提倡精神分析,进行“灵魂的治疗”,使人从奴役达到自由,实现人性的完善;对于政治经济制度,他从人道主义出发,提倡民主和人道主义的健全社会。

由于他对人类的前途和命运表现出极大的关注,故有“人类的梦想家”之称。

2 《逃避自由》的写作背景《逃避自由》一书出版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弗洛姆本身是一名德国犹太人又遭到纳粹的迫害,流亡到美国。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肆虐全球,同时法西斯主义对个人价值尊严、社会秩序以及人类文化都造成了严重威胁,促使弗洛姆关注到资本主义制度的弊端以及德国纳粹兴起的根源问题。

3 逃避自由与纳粹主义弗洛姆将心理因素视为社会变迁过程中的一种积极力量,如果忽视了它的作用就不能正确理解和解释社会现象。

同时人与社会的关系并不是静止不变的,社会在塑造人的过程中的同时,人也在持续不断的创造社会。

《逃避自由》一书是围绕人的心理因素而展开的。

他认为要考察社会变迁过程,必须先剖析个人的心理动态过程。

法西斯主义的兴起有其特定的心理基础,这一心理基础就是现代人的性格结构,而现代人的性格结构又是现代人所处的特殊困境所造成的。

弗洛姆认为逃避孤独是与生理需求同等重要的精神需求,人总是想与自身之外的世界发生关系。

现代人的特有困境就在于资本主义带来的自由,这种自由有其两面性:一方面,它解除了传统社会强加在个人身上的种种束缚,个人获得了独立;另一方面,这种自由又使人感到孤独和不安全。

个人被这种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所包围,使自由的个体产生了逃避自由的倾向,这也是法西斯崛起的心理基础。

弗洛姆逃避自由_对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现实思考

弗洛姆逃避自由_对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现实思考

《弗洛姆逃避自由_对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的现实思考》摘要:因此,研究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对于解析我国民众现实的心理从而促使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有其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自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学科定义,这种“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有两种倾向:其一,希望依靠具有权威的他人、组织、大自然或自身之外的任何力量来克服自身的自卑和无力感,即所谓的受虐倾向摘要:结合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对我国现实民众的心理机制进行现实分析,指出也存在的三种逃避自由的心理困境表现,从而针对困境提出了几点解决办法。

关键词:自由;逃避自由;中国社会;民众心理埃里希・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哲学家,他在其重要著作《逃避自由》中通过研究法西斯主义生成、兴起的心理机制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既追求自由又逃避自由的尴尬困境。

目前我国社会正处于转型阶段,由经济改革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深层变革,给社会民众心理也造成巨大的冲击。

就像弗洛姆所批判的资本主义社会现代人所面临的双重困境一样,我国民众也普遍存在着这种困境的干扰。

因此,研究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想,对于解析我国民众现实的心理从而促使人的健康全面发展有其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思想自由,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不同的学科定义。

自由就其本意是没有阻碍的状况,是一种免于恐惧、免于奴役、免于伤害和满足自身欲望、实现自我价值的一种舒适和谐的心理状态。

在古拉丁语中,自由即是从束缚中解放出来,包含着不受任何羁束地自然生活和获得解放等意思。

从近代以来,自由就成为人们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成为人们对于自己生存的理想境地的代名词,许多人甚至为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人类存在的特性之一。

人之所以为人,能在众物中脱颖而出,就是因为人具有摆脱原始自然束缚的动物本能,弗洛姆把人这种不断摆脱外界束缚的过程称为人的“个体化”过程。

他认为正是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才使人具有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超越自然。

关于弗洛姆理性、信仰与自由的探讨

关于弗洛姆理性、信仰与自由的探讨

关于弗洛姆理性、信仰与自由的探讨作者:张亚军,龙飞来源:《青年时代》2019年第07期摘要:对于理性、信仰与自由的探讨是一个源远流长的问题。

自从基督教产生以来,哲学家以及神学家对于“理性、信仰与自由”之间的争论从未停止过,他们得出了各种各样的观点与结论,当然,哲学家弗洛姆也不例外,对于“理性、信仰与自由”也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与理论。

关键词:弗洛姆;概念;关系;自由;人道主义理性、信仰与自由是西方哲学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是西方哲学从中世纪过渡的一条重要线索。

“理性”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希腊哲学的“逻各斯”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后现代主义对理性的反思;“信仰”的发展随之“理性”的发展而发展,过程同样漫长。

“理性、信仰与自由”他们之间独立存在,却又关系密切。

弗洛姆作为“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对于理性与信仰的发展,尤其对自由思想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作用。

一、理性、信仰与自由的概念对于理性、信仰与自由之间探讨,我们首先得区分它们之间的概念、起源与发展。

什么是理性?对于现在学术上通用的提法,理性是通过对经验的归纳与演绎求取事物相互的认识的一种认知能力与认知方式。

什么是信仰?关于“信仰”的解释,信仰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者对某人、某物的极度信任和尊敬,并把它奉为自己的行为准则;苏格拉底这样说道:“在任何情况下,我首先确定一个我认为是最健全的原则,然后设定:凡是看起来符合这个原则的东西,不管是在原因方面,还是其他方面相符合,都是真的;凡是与之不相符合的东西,就不是真的。

”从古希腊开始,人们一直对于追问“什么是信仰?”对于宗教与神话的研究,到宗教与哲学,再到神学与哲学的问题的研究。

到当代,信仰不仅仅简单地局限于神学,宗教之中,还出现在社会、科学、文化、政治等个个各个领域,“中国人关于马克思的信仰研究”这样问题的论述与研究。

什么是自由?比較全面的解释这样解释道:“自由一次就其本意,指得是没有阻碍的状况。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

追求自由与逃避自由———对弗洛姆《逃避自由》的思考■常 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摘 要:弗洛姆在其《逃避自由》一书中认为“逃避自由”表现了人类普遍的病态心理,造成了病态的社会,而且贯穿了当代资本主义的整个进程。

他想要表达的主题是:逃避孤独,放弃自由。

他认为孤独和自由是一对双生胎儿,逃避孤独和追求自由一样,都深深的植于人的本性中。

当二者发生冲突时,人们启动了逃避心理机制,逃避孤独的同时也放弃了自由。

但这种逃避在理论上是行不通的,实践也证明这种逃避不仅是失败,更是一种灾难。

通过学习弗洛姆在社会微观层面上的心理学分析与马克思在社会宏观层面上的社会批判及建构之间找到寻找自由的契合点,不仅能够加强我们对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性的认识,也能增强我们对整个人类自由解放的信心,力求树立正确的自由观,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弗洛姆 追求自由 逃避自由一、弗洛姆自由观的基本思想(一)弗洛姆自由观的思想来源弗洛姆自由观思想的形成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弗洛姆认同弗洛伊德潜意识观点的同时也认为弗洛伊德忽视了社会因素的作用。

其次,马克思主义也是影响弗洛姆自由观形成的因素之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提出了著名的“劳动异化理论”。

再次集权主义的盛行和民主自由的广泛普及也都促使了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形成。

(二)弗洛姆自由观的生成过程中世纪以后,资本主义打破了这种传统的社会结构。

从表面上看,人是自由了,但是人们的精神却变得流离失所,再也不能从自己的“家园”中寻找到精神上的慰藉,因此,人实际上是不自由的,甚至人们开始故意的去“逃避自由”。

最终,在人的本质中就产生了一个自由心理的二律背反。

“现代”的到来瓦解了中世纪的这种建立在人身依附关系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

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获得自由。

但是人们挣脱束缚之后,个人在社会上有感到深深的焦虑、孤独甚至觉得人生无意义。

即人们在“摆脱束缚,获得自由”之后,并不能真正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

浅析弗洛姆的逃避自由摘要人类社会发展至今,是一部不断争取自由解放之路的奋斗史。

人类对自由的无限渴望和追求的意义,超越了人类本身存在的生命。

但日耳曼民族在20世纪30年代,放弃自由,逃避自由。

屈从与法西斯专制统治,产生了巨大的反差。

于是,西方学者从各方面去寻求原因,其中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成员,著名心理学家——弗洛姆从社会心理视角对“逃避自由”进行分析。

形成鲜明而有特色的“逃避自由”思想。

本文试分析弗洛姆“逃避自由”的起因,后果,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1弗洛姆的人物生平德国精神病学家,新精神分析学家,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法兰克福学派代表人物。

弗罗姆十分重视人与社会的关系的研究。

他承认人的生物性,但更强调人的社会性,认为人的本质是由文化的或社会的因素而不是生物的因素决定的。

人在现代社会中普遍具有孤独感,这是人在社会中达到个性化的必然结果。

为了医治病态社会,他提出通过改善人的心理,解决有关人们的劳动组织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的问题,建立一个友爱、互助、没有孤独感的理想社会。

著有《逃避自由》、《精神分析与宗教》、《论健全的社会》、《人类破坏性的分析》等。

其中,《逃避自由》是他最著名的一本。

2弗洛姆的自由概念弗洛姆认为:自由来自觉醒。

自然石人类生存的母体,人类无意识时,可以与自然和谐相处,一旦察觉与自然的种种差异,人类就觉醒了,与自然、他人存在对立。

他们意识到与周边世界的联系可以改变,弗洛姆认为,这就是自由。

可以这么说,弗洛姆表达的人类想逃避的自由不是毫无限制的无政府化,而是人类自我意识觉醒不得不逃避恐惧的宿命。

弗洛姆区分了消极自由和积极自由。

前者指从诸如由其他人或机构加在个人身上的社会习俗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就是在萨特的存在主义中被典型体现的一种自由,后者是运用自由自发地将完整的个性运用到创造性活动当中。

弗洛姆提出,很多人不是去成功地利用消极自由,而宁愿通过发展某些想法和做法来提供某些形式的安全,企图把它的消极作用最小化。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模板

简析弗洛姆“逃避自由”思想人的异化问题是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关注的核心问题,弗洛姆从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结合的独特视角,对现代人异化的深层性质进行了揭示,并努力探索扬弃异化状态,实现真正自由,建立健全社会的途径。

逃避自由是弗洛姆对人异化的心理机制的分析,也是他进一步阐发理论的基础。

一、逃避自由思想的前提自由,是人类历史上恒久追求的一朵理想之花。

弗洛姆却看到了自由带给人的沉重的精神枷锁,逃避自由的理论的提出,是基于弗洛姆对人性的分析。

要解决人如何自由这个问题首先要阐明人是何种存在。

弗洛姆从人的需要(包括生物需要和精神需要)的层面考察了人性问题,生物需要侧重于人与自然的关系,精神需要则更侧重于人与他人的交往关系。

人的生物性需求,即强制性的自我保存需求,构成人行为的首要动机。

为满足这种需求,人必须劳动生产。

另一种需求就是人需要归属感和共同感,人必须与外在世界相才感觉安全,否则完全的孤独会使人精神崩溃。

弗洛姆区分了两种孤独,精神孤独和物质孤独,相比而言精神孤独比物质孤独(孤立)更令人难以忍受。

通过以上分析,他指出人性中的具有一些固定不变的因素和欲求,其一是物质化的冲动必须得到满足,以确保生存。

其二是避免陷入孤立与精神孤独的境地。

正因为自由与孤独相伴而生,向往自由与畏惧孤独成为人生存之对立统一的悖论,而对人性的分析更剖析出孤独是人性中实在不可承受之痛,所以人会在抉择中因为畏惧孤独而宁可放弃自由。

二、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剖析基于对现实的关注和对人性的分析,弗洛姆进一步探讨了人的心理机制走向异化的过程及原因。

(一)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纠结人类的历史是自我创造的历史。

人为满足人性需要必须进行不断创造,其直接后果就是个人日益与自然界分离,挣断自然脐带(始发纽带),日益个体化。

但始发纽带给人带来安全感,一旦切断就必然带来人的孤独日益加深。

个人独自面对外界,巨大的无能为力感和焦虑感成为与人伴随的噩梦。

个体化进程是一个人日益感受到自我,又日益难以忍受孤独的过程。

自由_自为与自爱_弗洛姆的伦理心理学

自由_自为与自爱_弗洛姆的伦理心理学

由”则是在自觉地追求实现个体的潜 无神论的神秘主义者, 一个极端非正
能的基础上, 勇敢地去承担起自由必 统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家。实质
然 带 来 的 孤 独 、焦 虑 和 责 任 。
上, 他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独立知识
弗洛姆的思想并不仅仅具有批判 分子, 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和学者。
性, 更有重要的建设性。他的代表作 可以说, 直到他于 1980 年在瑞士的
主义心理学”, 其影响迄今仍然巨大。 时的特定的时代背景有关。当时, 法
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 弗洛 西斯主义猖獗, 人类努力争取到的自
姆不是宗教徒, 虽然他生活在一个宗 由正在走向毁灭。作为一个智者, 一
教气息极浓的家庭。他的祖父和伯祖 个思想家, 弗洛姆深刻揭示出人类自
父是当地著名的“拉比”( 犹太教神职 由 的 失 去 , 并 不 完 全 是 被 剥 夺 , 许 多
“爱”更是一门艺术, 一门需要经过艰 来。”一个孤独的灵魂, 寻找着爱, 如 恋人— ——卡伦·荷妮, 以及沙利文、埃
苦 的 学 习 和 训 练 才 能 掌 握 的 艺 术 。 得 不 到 拯 救 , 则 必 须 自 救 , 他 立 志 去 里克森等人共同创立了“精神分析社
“爱”又是一种能力, 一种需要在实践 探索人类的心灵的秘密。在当时, 一 会文化学派”。上世纪 30 年代中期,
国内各大学的图书馆里, 此书的中译 观念, 这是他的思想基础之一。自爱 阿 多 诺 、马 尔 库 塞 、哈 贝 马 斯 以 及 弗
本( 有三种译本) , 也常常是借阅人数 不 是 自 私 , 也 不 是 自 恋 , 自 爱 是 爱 他 洛姆。他们都是 20 世纪西方著名的
最多的书之一。或许, 此书得到广泛 人的前提, 如果一个人有能力创造性 思想家, 真可称得上是群星荟萃。他

弗洛姆哲学思想浅析

弗洛姆哲学思想浅析

弗洛姆哲学思想浅析摘要:弗洛姆是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他以哲学的视域对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现状进行考察,从人性异化的基础得出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病态的结论,并提出一些有建设性的意见。

本文在此就弗洛姆对自由、人性两方面的思考进行简述。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人性健全的社会埃里希·弗洛姆毕生都将人的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重点。

他激烈地批判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和病态,毫不妥协地谴责人类社会中任何形式的邪恶、破坏性和暴力现象,不倦地为争取个人发展的理想———追求积极自由的状态、自我实现、个性发展、理性而奋斗不息。

在弗洛姆众多著述中,如《逃避自由》、《为自己的人》、《健全的社会》、《爱的艺术》、《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希望的革命》、《占有或存在》等等,人的生存、人的整体性以及人的精神生活等问题始终是弗洛姆关注并为之奔走、为之呼吁的目标。

在他的著作里,渗透着对社会强烈的责任感和对人类生存价值的不懈追求,他的社会学批判和政治设想以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为最终旨归。

他最关心的是人的生存意义、人的自我价值的完整实现。

精神分析的博大精深、对千奇百怪的人类行为的令人信服的解释让弗洛姆激动不已。

而精神分析对人类行为的表象背后的动机的深刻洞见以及对精神疾病的成功治疗更让他对精神分析具有了无穷的信心。

不过,弗洛姆很快便发现弗洛伊德理论的不足:过份夸大人的破坏本能和利已本性,把人的本质需要说成是性欲需要使然。

在弗洛姆接触了马克思的学说之后,马克思的哲学和马克思对社会主义的设想迷住了他。

首先是马克思著作中对人的问题关注吸引了他。

在他看来,马克思的哲学把人放在中心地位,“它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的个人的存在问题”,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一贯的基本思想。

他认为马克思的哲学可以称之为人道主义哲学,马克思本人是一个地地道道的人道主义者。

其次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影响了他。

马克思把人看作是社会的现实的人,把人的自我实现放到具体社会的经济文化结构中去理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
摘要: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吸收了马克思的唯物主义历史观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学成分。

从历史和心理两个维度,探索自由问题的根源和脉络。

由追求自由到逃避自由,弗洛姆给出了自己的解释,也给出了解救的方案,即通过创造性的工作和爱去构建一个健全的社会。

分析弗洛姆的自由思想能够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价值的思路和参考。

关键词:弗洛姆自由
弗洛姆在分析人的存在和生存方式以及人性及其异化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自由思想。

具体阐述了自由的主体、自由的视域、自由的悖论,进而阐释实现自由的途径。

一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点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主要来源于马克思的思想和弗洛伊德心理学的综合,但这并不是两者简单的机械组合。

弗洛姆对二者进行了深度分析、思考、糅合、看到人的存在本身的矛盾性。

这个矛盾性表现为两个方面:生存的二分律和历史的二分律。

所谓生存二分律是指,人的存在本身就是其根源。

这也是人性分裂而不得解脱的内在矛盾。

例如,生与死人的潜能与时空限制,人内心孤独与外世界的相关性等等。

所谓历史二分律是指,人在历史条件下,外部的人为设定的合理性与人的自我表现的局限矛盾。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方式的矛盾是“占有的生存方式”和“存在的生存方式”之间的矛盾。

“占有的生存方式”本质根源于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本质,以强烈的占有欲望为特征,将一切东西都看作是占有物。

而“存在的生存方式”是一种非占有性的关系。

总之,弗洛姆对人的存在于生存方式的考察,表现出了自由诉求即外部世界对个人的塑造要求和个人的内心世界的自我实现的要求之间的矛盾。

这正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一个基点。

人性及其异化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另一个基点。

弗洛姆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理论前提。

同时发挥弗洛伊德思想,认为人的本性应当包含多种因素。

例如:人作为生物人天生固有的本质和欲望,情感、性格等心理,理性的意识,自由自觉的行动。

同样,弗洛姆的异化观也是从人类学和心理学两个方面出发进行阐释。

认为,异化无时不有,无处不在。

在《爱的艺术》一书中他说“现代人异化于自己,异化于同类,异化于自然,人变成了商品,其生命变成了投资,以便获得在现存市场条件下可能得到的最大利润。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从本质上讲不过是已经异化为自动机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二弗洛姆自由思想的基本内容
自由的主体是现实的实践的人。

弗洛姆曾经断言说,自由的思想深深的植根于人的本质中。

弗洛姆自由思想把“自由”和“历史中的人”结合在一起。

自由就是人们在历史中,将自己的本质力量对象化,通过生产劳动和积极实践达到对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改造,从而实现自我。

弗洛姆把人的主体创造性与自由思想结合,并紧紧联系人的自我实现,从而在历史进程中,树立起人的主体性的地位。

历史维度和心理学维度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两个主要视域。

弗洛姆从历史延展的角度考察自由,并将自由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社会生活状态;二是个体精神状态;三是社会发展的动力和方向。

弗洛姆将人类历史分为自由之前和自由之后。

通过对自由之前后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精神状态以及社会发展动力和方向的纵向比较,从而得出人类追求自由的本性,阐释了这种自由思想的转变。

在心理学层面上,弗洛姆认为,经济的自由发展带来了可能的政治自由的发展,而我们的心理则开始变得无能和无助,变得慌乱起来。

在《逃避自由》一书中,他说:“换言之,我们对摆脱外在于自己的权利,不断获得更大的自由而欣喜若狂,却对内在的束缚、强迫和恐惧置若罔闻,他们会消弱自由战胜传统的敌人获得胜利的意义。

所以,我们往往认为自有问题只不过是更多的获得现代历史进程中曾获得的那种自由,认为捍卫自由只不过是反对此类与这种自由为敌的权利。

我们忘记了,尽管我们必须全力以赴的捍卫已赢得的每个自由,可自由不仅仅是个量的问题,而且是个质的问题,我们不但要保存并扩大传统的自由,而且要赢得一种新自由,它能使我们认识到属于自己的个人自我,可以使我们对这个自我即生活充满信心。


自由的悖论:逃避自由。

人作为主体的人,好不容易获得自由之后又要逃避自由以及逃避自由的可能性与逃避自由的方式也是弗洛姆自由思想的主要话题。

弗洛姆认为人在获得自由自之后反而走向了自由的反面。

其最主要原因是来自社会的压力造成了人的心理的扭曲,是人的心理的问题。

逃避自由主要是指逃避个体的孤立和精神的孤独。

在人辩证性的自由发展中,自由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不堪忍受的重负,一种没有意义和方向的生活状态。

一是以“积极的自由”面对世界,通过爱和积极的工作,实现自我、自然和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

二是走向来之不易的自由的反面,放弃自由,逃避自由,通过消除个体自我与外在社会之间的差别来克服孤独感。

在阐述个人逃避自由的心理机制后,弗洛姆又指出,逃避自由的方式分为三种,即权威主义,破坏欲和机械趋同。

其一,权威主义方式。

通过对心理机制的分析,人们放弃了自我寻求的认同,就会趋向于臣服外在的权威并形成两种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心理倾向———施虐狂和受虐狂。

二者都起因于个人内心的孤独、恐惧和无依靠感,都基本认同外在的权威和力量,从而放弃个人的独立和自由倾向,形成了逃避自由和否定自由道德心理机制。

其二,破坏欲。

破坏欲的目的是通过消灭任何来自外部的威胁,从而获得安全感和力量感。

其三,机械趋同。

如果说,权威主义和破坏欲是通过克服外部世界的强大力量,从而清除自己的焦虑、不安全和无依靠感。

而机械趋同的方式,则是为了达到同样的目的,而把自己变心哼一个机器人。

弗洛姆的自由思想,实际上可以理解为积极自由,其实质就是:积极创造亦即全面的自我实现。

逃避自由不是解决自由悖论的合理途径。

弗洛姆认为现代社会的个人,可以通过创造性的活动走出这个困境。

创造性的活动就是我即我所行,创造性活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爱和工作。

创造性的爱和创造性的工作即肯定自我的个性和独立,又把个体自我同他人,社会和自然联系起来。

既摆脱了个体育孤独感之间的矛盾,也消除了人们自由所固有的基本矛盾。

从而说,只要人们不断进行创造性的爱和工作,人就越发健全。

能实现自我,从而就能够实现积极的自由。

除此之外,弗洛姆提出需要一个健全的社会来保障积极自由的实现。

在其《健全的社会》一书中有过相关论述:在一个健全的社会中,人不是别人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永远是他自己的目的。

因此,没有被别人当做手段,也没有人把自己当做手段,人可以表现他身上的人性力量在这个社会中,人是中心,一切经济和政治活动都要服从于人的发展这一目的。

在弗洛姆看来,要想实现积极的自由,即必须要有相应的社会条件、社会资源相配合,同时必须对政治制度、经济体制和文化教育进行改革。

这一系列的改革创新与健全的社会是相辅相成的。

因此,在弗洛姆的思想中,始终贯穿着人应该过一种有创造性的生活,发挥自身的潜力去实现全方位的自由。

参考文献:
[1]埃利希﹒弗洛姆《逃避自由》 [M]刘林海 .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版
[2]埃利希﹒弗洛姆《占有还是存在》[M]. 关山. 北京: 三联书店, 1989年版
[3]埃利希﹒弗洛姆《健全的社会》[M]. 蒋重越. 北京: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2002
年版
[3]埃利希﹒弗洛姆《爱的艺术》[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6年版
[4]王元《弗洛姆“人性异化”探析》[J]. 《马克思研究》 1996年第四期
[5]郭永玉《“逃避自由说”的文本解读》[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1999年第五期
[6]俞伯灵《自由的悖论——重读弗洛姆<逃避自由>》[J]. 《浙江社会科学》2003年第四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