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梭的自由主义浅析

卢梭的自由主义浅析
卢梭的自由主义浅析

卢梭的自由主义浅析

自由主义是一种基本的政治信念,一种哲学和社会运动,也是一种社会体制构建和政策取向。它还是一种宽容异己、兼容并包的生活方式。它把自由当作政府的基本方法和政策,社会的组织原则,以及个人与社区的生活方式。其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价值诉求也是多元主义的。但是我更喜欢的却是卢梭对自由的看法。“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这是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中的开场白。“人生而平等”这个观点影响了整个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之一,西方很多基本价值观都基于此,依赖于此。卢梭说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没有这句话,所谓的西方文明,现代文明,就是个肥皂泡,一句空谈,一个纯粹的谬论。

人人追求自由,却茫然于自由的真谛,这多少有些讽刺。在我看来,卢梭对于自由的界定,对我们厘清自由的概念意义重大,法国大革命时期群众对于自由的概念不是来自于其他重大理论体系,正是来自于卢梭的自由思想。卢梭作为自由思想的引导者,强调以生命的热情追求人类自由,以其真情至性体察他所面对的不平等社会,不畏新旧势力对他的种种压迫,勇敢的发出自由的呼声。自由是卢梭整个学说思想最终诉求的精神,除去自由这个概念作为卢梭理论的中心思想,整个卢梭的理论将面临崩溃之命运。卢梭自由理论充塞于他的所有作品中,但没有一本是完全针对自由这一概念来论述的。但我们却可以在《社会契约论》中找到界定自由理论的线索。卢梭并没有为自由下定义或者做出类似“在什么限度与范围内人是自由”的明确规定,而只是以各种状态论来表达他对人类高度自由的向往。

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自以为是其他一切的主人的人,反而比其他一切更是奴隶。”〔1〕这是卢梭对其所处社会时代人的生存状况作出的概括性论断。他一方面原则上肯定了自由是人与生俱来的禀赋和权利,是人的本性;另一方面又指出现实中的人生活在不自由状态之中,饱受种种奴役。人处在原则与事实的矛盾之中,究其原因,是因为人不能主宰自己。要获得自由,人必须与套在人身上的种种枷锁、不平等相区分、做斗争。简言之,人在社会生活中服从经自己同意的法律,道德生活中听从良心的呼唤,卢梭称这样的人为公民,他认为只有公民才配享有自由。从卢梭的概括性论断里,我们可以分析出自由的以下涵义:自由意味着自主,自由并非为所欲为而是要服从自己订立的规律,为了寻找这些规律,人必须认识自己以与自己的不自觉状态相区分。卢梭把自由分为三种:天然的、社会的和道德的自由。天然状态下,自然人(原人) 服从自然法则:自爱和怜悯。自然人智力低下,理性尚未发出来,缺乏自我意识,听凭情感行事。自然的自由体现为感性的任意性,沉醉于大自然里的自我没有做主人的欲求和意识,原人所拥有的自由并不等于自主,更谈不上自我认识,他们的自由特指基于没有私人占有制下人与人、人与自然和睦相处的平等状态。社会状态下,人自身的理性得到发展和不断完善,人们面对现实生活中种种政治、经济乃至精神的不平等,强烈要求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废除因受骗上当而被迫签订的社会契约,在人人平等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社会契约。新的社会契约使得一个抽象的公共意志凌驾于个人意志之上,公意体现为法律,人们遵守法律,第一次自觉地承担起了义务,享受着法律所赋予的各项权利。“要寻找出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护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自己本人,并且仍像以往一样自由。”〔2〕这种结合形式就是社会契约,它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卢梭所说的社会自由实际上等同于社会平等,社会自由的实现需要消除种种不平等现象,社会自由由法律提供保障。社会自由使人成为国家的主人,却远未使人成为自己的主人。“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

的主人;因为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而唯有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才是自由。”〔3〕卢梭把人自己立法而建立的道德律称为良心。他认为良心是一切善行、正义、美德的根本来源,而欲念是一切恶行的根源。人只有与本性里的恶欲相区分,运用理性去认识善,听从良心的指导去行善,才能肩负自己对人类所负的道德责任。从此,人成了自己行为的主人,要为行为后果、价值和影响负不可推卸的责任。上帝、教会、僧侣、礼拜不再是人的道德行为的决定者“, 真正的心就是神灵的真正的殿堂,”〔4〕人类道德行为的根据被从天上拉回到人间,作为道德、信仰权威的宗教不再享有绝对的权利,信仰成了个人私有的情感和信念,人因做了国家的主人其行为具有正义性,因做了自己的主人其行为具有道德性,这是一个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由此可见,道德自由是社会自由的继续深化和完成。卢梭将自由分为三种,天然自由着意于说明自由是天赋人权,生而有之,不可剥夺。天然的自由作为一面镜子,鉴别出社会现实中种种不平等和道德败坏现象,社会自由的实现实际上是一个克服人性堕落、扬弃社会异化的动态历史过程,道德自由的实现则是这一历史过程的自觉化,亦即是人性本身的完善化过程。

卢梭把人分为自然人和社会人,这是人的自相区分的第一种,它与自然自由到社会自由的历程相一致。人的自相区分的第二种是人的自身相分,即人性内部的区分,它与自然自由到道德自由的历程相一致。自然人和社会人的区分,揭示了人类社会从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从天然平等到社会不平等,再到社会平等的辩证历史过程。通过这种区分,人在社会生活中获得了平等地位。人不再受自然法则的支配,而是服从经自己同意的作为外在他律存在的法律,人民做了国家的主人,实现了社会自由和社会解放。人性内部的区分则是第一种区分的深化。通过这种区分,人类从对道德的无意识状态进展到具有高度道德自觉性的社会状态,人们自己立法建立起了道德律,意志自律使得人们对外在的法律的服从有了自觉性。正是这种区分,深化了人对自身的认识,使人做了自己意志的真正主人,实现了道德自由和人类自由的解放。卢梭在理论上追溯了自然状态,描绘了孤独无依的自然人的生存境遇。自然人独来独往、居无定所,他们的活动多半是用来满足生理上的需要。之所以自由,是因为他们遵循自然法则的两个原理(自爱心和怜悯心) 行事。自爱心促使人自我保存,怜悯心则制约着因自爱而过分自私而造成对他人的伤害。自然人没有善恶的分别,也没有道德规范和各种评价标准。“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的,正因为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阻止他作恶的,不是智慧的发展,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情感的平静和对邪恶的无知。”〔5〕自然人的行为虽然超越道德,然而他们是天然善良的。自然人没有“你”和“我”的区分,没有语言,尽管生理存在着许多不平等,他们也感觉不到,不平等现象对他们来说几乎等于零。

卢梭的自由思想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上对现代社会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从理论上来说,天然自由肯定了人的自由权利不可侵犯的神圣性,社会自由阐明了民主法制社会的基本精神,道德自由启迪人们的心灵,教育人们走向完善,卢梭的自由观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冲溃了封建王朝“君权神授”、“贵族世袭”的理论基础,揭露了政权和神权相勾结共同压迫人民的罪恶行径。从实践上来说,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很大程度上受到他的思想的引导,《人权法案》和《独立宣言》中闪烁着他的自由思想的光辉,现如今对实现和谐社会稳步进展仍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马克思与卢梭_平等观

P3关于启蒙II 卢梭被认为是异化理论的开创者:《论科学与艺术》 《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自爱与人的怜悯心一样是人在自然状态中所具有的天然情感;异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人的不自由;自尊则在社会中与他人产生联系而产生 P4关于平等 经济、社会生活领域?不关切经济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不平等,漠视和容忍个人财富悬殊和穷人生活状态的恶化。 P5卢梭的平等观 《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谁第一个把一块土地圈起来并想到说:这是我的,而且找到一些头脑十分简单的人相信他所说的话,这个人就是文明社会的真正的缔造者” 人类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就增加一步。当不平等发展到顶点,通过缔结公约构建社会(政治和法律的)平等。 《论犹太人问题》:“资产阶级革命虽然已经把市民生活分成几个组成部分,但对这些组成部分本身‘并没有实行革命的批判’。资产阶级革命把市民社会,也就是把需要、劳动、私人利益和私人权力看作自己存在的基础,看作不需要进一步加以阐述的当然前提,所以也就看作自己的自然基础。作为市民社会的人则是‘本来的人’,是‘有感觉的、有个性的、直接存在的人’,而封建社会中的‘政治人’则是‘抽象的、人为的人,寓言的人’。卢梭关于政治人的抽象论述很对,他说: ‘谁敢把人民组织起来,谁就一定会感到自己能够改变所谓人的本性,把每个本身是完备的、孤立的整体的个人变成更大的整体的一部分,用部分的、道德的存在来代替肉体的、独立的存在。所以“任何一种解放都是把人的世界和人的关系还给人自己。’” 《资本论》:“法律上的平等就是在富人和穷人不平等的前提下的平等,即限制在目前主要的不平等范围内的平等,简括地说,就是简直把不平等叫做平等”。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平等和人道,“无论如何它只能是一种‘虚无缥缈的幻想’” P6马克思的平等观 要使整个社会的不平等状态得以真正改变,从抽象的原则出发是不可行的,而应以现实具体的生产力为出发点,去找寻达到社会平等的途径。 P8关系 私有制:卢梭把不平等的起源归咎于私有制的产生,并认为社会会分工和交换是私有制得以产生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冶金和农耕的产生与因此产生的分工导致的贫富分化。马克思认为,随着人类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和剩余产品的出现,必然产生私有制,出现了社会分工,“分工与私有制是两个同义语”,私有制与分工导致了社会出现不同阶级,以及阶级间不平等的出现,“与这种分工同时出现的还有分配,而且是劳动及其产品的不平等的分配(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 ”。而阶级社会中生产资料私有制与阶级对立的存在决定了平等的社会分配是不可能出现的,阶级的对立与分化产生了现实中各种不平等的社会现象。 不平等的不可避免性:人自身的不平等和差异与由社会确定和制约的全部公民差别,即个人能力和生活负担的差异所带来的不可避免的不平等,所以必然存在着不平等的权利。 人类社会的辨证发展:(恩格斯)“杰出的辩证法”,“我们在卢梭那里不仅已经看到那种和马克思《资本论》中所遵循的完全相同的思路进程,而且还在他的详细论述中可以看到马克思所使用的完全相的整整一系列辩证的说法:按本性说是对抗的、包含着矛盾的过程,一个极端向它的反面的转化,最后,作为整个过程的核心的否定的否定。”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内涵、缺陷及其合理借鉴与反思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距今已五载有余,但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仍未完全摆脱危机的泥淖,可见此次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严重程度之深和持续时间之久。学界纷纷对危机的成因进行研究和剖析,西方主流学者普遍认为政府放松监管、信息不对称和银行高管贪婪或民众恐慌等因素是这场危机的主因; 而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则将危机的发生归因为 20 世纪 70 年代中期以来新自由主义的盛行,特别是在此背景下金融业的过度扩张。相比之下,前一种分析尽管展现了一种就事论事的客观性,但难以触及问题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大卫·科茨所言,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笔者也认同新自由主义才是这场危机的始作俑者和本质原因。因此有必要对曾经拯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于“滞胀”困境且兴盛数十年的新自由主义进行深刻剖析与反思。 1 新自由主义: 兴于危机亦衰于危机 新自由主义是一种经济与政治哲学,它以反对国家和政府对经济的不必要干预、强调自由市场的重要性作为重要的理论特征。20 世纪 70 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滞胀”问题,这使得当时引领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政策风骚三四十年的凯恩斯主义面临失语的尴尬境地。此时,经过对古典自由主义进行合理复归与有效修正的新自由主义乘势崛起,再次喧嚣起来。新自由主义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和弗里德曼分别于 1974 年和1976 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更是进一步推动了新自由主义的蔓延。而 20 世纪 70 年代末、80 年代初,为摆脱国家经济的窘境,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和美国总统里根先后将新自由主义的理论主张运用于国家政策。这不仅形成了名噪一时的“撒切尔经济学”和“里根经济学”,而且极大地促进了新自由主义的兴盛,并使其逐渐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西方经济学的主流。1990 年,一些国际组织和学者把新自由主义理论及政策系统化,形成“华盛顿共识”,并用于指导拉美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改革,这标志着新自由主义达到了鼎盛状态。 当然,新自由主义不仅仅是基于“华盛顿共识”的一套包括开放市场、放松管制、私有化、全球化等在内的经济政策,它同时也是“一个有关更广泛的社会和政治领域的革命性变化的概念”,“旨在把市场价值和关系推广到更广阔的社会和政治系统”。 简言之,新自由主义不仅是一套倡导自由理念的经济政策,而且也是一种政治治理形式。如今,新自由主义不仅成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主导模式和战略工具,而且日益被吹捧为一种世界观,几乎渗透到所有领域,从而逐渐被推崇为一种国家意识形态。 历经三四十年的兴盛,面对 2008 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和之后国家经济复苏无力的局面,新自由主义不可避免地陷入了束手无策的无奈和遭人垢弊的尴尬境地。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浅析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 摘要:人民主权是西方近代政治思想的一个核心内容,卢梭是人民主权思想的集大成者,在其《社会契约论》一书中他从公意出发系统地论述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虽然在理论上有不可忽视的缺陷,但在倡导民主政治的道路上是重要的里程碑,为资产阶级的民主革命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支撑,如今,卢梭主权在民的思想己成为西方政治思想史上光辉的篇章,其政治理念仍然影响着现代社会的各种政治制度。 关键词:卢梭、公意、人民主权、局限性 人民主权,也即“一切权力属于人民”,是西方近代政治学说的一个核心内容。让雅克·卢梭是人民主权理论的集大成者,将人民主权学说推向了顶峰,他从社会契约论出发,对主权理论做了全新的阐述。 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是社会契约论的根本观点,也是社会契约论的精神所在,人民主权的思想倡导自由和平等,激烈地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的腐朽思想。“要寻找一种结合的形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来卫护和保障每个结合者的人身和财富,并且由于这一结合而使得每一个与全体相联合的个人又只不过是在服从其本人,并且仍然像以往一样地自由。在订立社会契约时,把自身的一切权利全部都转让给整个集体,同时又从这个集体“获得自己本身所渡让给他的同样的权利,所以人们就得到了自己所丧失的一切东西的等价物以及更大的力量来保全自己的所有。社会公约即是“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正是基于这种社会公约,卢梭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卢梭的人民主权思想虽然受阶级与时代的局限,只是一种形式上的民主,但是这种思想对于人民民主意识的觉醒,反对封建专制集权统治来说有很大的积极意义,人民主权思想更是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去追求自由和平等 一、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 18世纪的欧洲是资本主义蓬勃兴起的时期,同时也是封建专制统治逐渐土崩瓦解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矛盾尖锐和激烈化,价值观念冲突严重,启蒙运动在法国的掀起冲击了封建专制统治,开启了辉煌的新时代。让·雅克·卢梭作为18世纪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是法国大革命思想先驱者。卢梭出身寒微,生活困苦,境遇悲惨,属于当时法国的第三阶层,贫寒困苦、饱受压迫、 居无定所的生活使他体验了社会的不公,辗转于社会最底层让他了解到穷人的悲哀,这些经历让他对于封建制度重压下的民众疾苦感同身受,他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痛恨封建专制集权,这些使他成为启蒙运动中的思想激进派,他代表当时的小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利益,对封建专制集权进行了激烈、彻底地批判,所以说他的民主思想在当时具有彻底的革命精神。其《社会契约论》中人民主权的思想是法国大革命的直接指导思想,并且影响波及世界范围内的很多国家。 卢梭提出要订立社会契约就必须进行个人权利的全部让渡,由此形成公共意志,而主权则是公意的体现,因此,主权属于人民。卢梭人民主权思想的理论基础是公意,公意是全体人民的公共意志,体现人民共同的利益。从公意出发,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主权是公意的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第27卷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Vo.l27 2008年第2期J ournal ofH en an Instit u te ofE du cation(Ph ilosophy and Soci al S ci en ces)No 2,2008 文章编号:1006-2920(2008)02-0034-05 卢梭的审美追求及其现实批判价值 张红军 摘要:卢梭美育思想集中表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卢梭对审美主体的审美欲望、审美情趣和审美理想有着独特的理解,他关于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的区分、自然美和人工美的比较以及对人与自然的统一作为美育最高理想的思考,对于批判当下泛审美化的现实和启示陷入困境的美育实践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审美追求;自然欲望;自然美;人与自然的统一 作者简介:张红军,河南职业技术学院音乐分院教师(郑州450046)。 卢梭是法国18世纪启蒙运动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其著述涉及哲学、宗教、政治、教育、文学和艺术等多个方面。作为对现代性的第一次全面批判,卢梭思想即使在今天依然具有极强的生命力。[1]257卢梭的教育思想由于强调感性与理性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美育色彩。卢梭美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对审美追求的论述中,本文拟对其美育思想中的审美追求作一番初步梳理。 人类的审美活动是一种以主体内在的审美需要为根据和动因的活动。审美追求就是包含了生理需要和人的社会、历史、文化与精神需要在内的整体的审美需要,在审美活动中具体化为主体特有的审美欲望、审美兴趣、审美情感和审美理想。[2]103卢梭美育思想因其对审美追求的独特理解从而对当下的审美现实和美育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批判性价值。 一、审美欲望:自然欲望和社会欲望 审美欲望是人的生理层次上的审美追求,也是审美需要最初的表现形态。欲望是人的自然生命力的表现,欲望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对象[3]168。欲望的满足伴随着强烈的快感。对欲望和快感的肯定是美学作为一门最富人性的现代学科的标志。审美活动中人们产生的美感,一定程度上就是人的感性生命和欲望得以自由地表现和提升的结果。 卢梭美育思想非常强调审美欲望的重要性。卢梭认为,童年状态是天赋的自然状态,社会却使儿童远离这种状态。在!爱弥儿???论教育#一开篇,卢梭就强烈批判使自然万物远离自然状态的人类社会: 出自造物主之手的东西,都是好的,而一到了人的手里,就全变坏了。他要强使一种土地滋生另一种土地上的东西,强使一种树木结出另一种树木的果实;他将气候、风雨、季节搞得混乱不清;他残害他的狗、他的马和他的奴仆;他扰乱一切,毁伤一切东西的本来面目;他喜爱丑陋和奇形怪状的东西;他不愿意事物天然的那个样子,甚至对人也是如此,必须把人像练马场的马那样加以训练;必须把人像花园中的树木那样,照他喜爱的样子弄得歪歪扭扭。[4]5卢梭认为,教育的真正目的是恢复人的天性,永葆自然状态,过自由、独立的生活,而方法就是遵循 自然的教育,即根据儿童成长的阶段性规律,让儿童在远离城市的乡村和大自然中接受符合不同年龄段的能力的欲望的指导自然而然地成长。比如,幼儿期儿童的成长重在四肢的活动和大脑的发育,卢梭因此反对把孩子裹在襁褓中、限制肢体的自由活动。少年期儿童渴望获得对周围事物形、色、声、味的感性认识,教育就应当充分满足儿童的感官需要而不是理性地灌输和说教。青年期渴望友谊和爱情,教育应当鼓励他们感受、追求纯真的人间情感。 更重要的是,卢梭把欲望分为 自然欲望和 社会欲望。所谓自然欲望,就是自然赋予个体生命特定阶段的自由发展的需要,是限制在儿童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的需要。而社会欲望却是成人和社会在培养孩子过程中给予孩子的超过其能力的愿望。自然欲望的满足使人成为强者,社会欲望的追求却 ?34?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学习《西方政治思想史》作业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 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谈卢梭的政治思想及其影响 关于《西方政治思想史》 北师大哲学管理系云南教学点 章俊骏 主体摘要: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他的政治思想对法国政治思想的影响很大,他的“平等思想”是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的 “社会契约论”强调“个人利益不可剥夺,不可转让的同时,也要服 从整体不损害他的利益只会使他自由”,他提出“人民主权学说”,在 法国历史进程中发挥过巨大影响。 关键词:法国,卢梭,政治思想,平等理论,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学说,思想论者的影响 正文: 让·雅克·卢梭(1712年—1778年)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特色鲜明的小资产阶级政治思想家兼著名的文学家,激进的民主主义者。 卢梭的政治思想在法国历史的进程中发挥过巨大的影响。生前他的小说和政治著作已经赢得了巨大的社会反响,全集在晚年多次出版。特别是在法国大革命中,《社会契约论》一版再版,形成了对卢梭空前的政治崇拜。他的精神和思想鼓舞了激进的资产阶级民主派领袖们。罗伯斯庇尔是卢梭政治学说的忠实实行者,马拉是当时少数真正研读并理解卢梭著作的人之一,圣·鞠斯特在1794年7月事变前草拟过一个建立平等的小私有者民主制的计划。同样,卢梭对科学、文化、艺术的全部否定,他对公意绝对正确的信仰,他对人民直接行使主权的主张,在法国大革命的全部进程,尤其是雅各宾专政时期,也暴露出它们可能有的弊病,为后人留下值得长久思考的课题。

一、平等理论 平等思想是卢梭政治思想的核心。卢梭在《社会契约论》的开篇就提出一个振聋发聩的名言:“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①在他看来,要实现个人自由,离不开平等,因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正是基于这一认识,卢梭提出了人人生而平等,财产占有应该尽可能地平等,以及在法律规定下人人权利平等的原则,为人民主权奠定了一个理论基础。 卢梭相信,人与人之间本来都是平等的,只是人类社会才打破了大自然在它们之间建立的平等;又说,各种等级的人都是一样的,人数最多的等级最值得我们尊敬。从人的天生平等出发,卢梭对封建特权制度作过无所不至的尖刻讥讽。其一,他完全否认国王和贵族的特权地位,公开宣称自己看不起企图在衰败的王权下疯狂挣扎的“这个破落的国王”,并坦白承认自己对贵族的强烈厌恶,包括不喜欢他们的残酷、偏见、卑劣与虚荣心。其二,他辛辣、透彻地批判天主教神学,指责“要信上帝才能得救”这个教条严重地摧残了人的理智,主张不要因为一个人不信上帝而惩罚他。其三,他彻底否定封建的教育制度,认为当时人们的种种智慧都是奴隶的偏见,一切习惯都在奴役、折磨和遏制人们;主张教育要诉诸人的天性,要培养青年人爱人民的习惯。其四,卢梭抨击文明的价值,认为科学、文学与艺术用花冠点缀了专制统治的锁链,使人们身处奴役而不自知。 卢梭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批判充满了叛逆和革命精神。他尖锐地指出,危机和革命的时代已经来临,旧秩序不可避免地要被革命所推翻。卢梭的激进思想,集中地代表了第三等级中广大小资产阶级劳动者的革命情绪。他的有些想法后来直接变成了法国大革命中的民众实践和法律条文。 力图挖掘造成种种恶果的原因,探寻社会政治不平等产生的根源,是卢梭平等思想中最为深刻的步伐。在《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里,卢梭首先指出,在自然的状态下存在着一种不可毁灭的真实的平等,人们即便有体质上的自然的不平等,其影响也几乎等于零。由于人类有一种自我完善化的能力,他们学会使用工具和火,发明了农业和冶金业。特别是私有制的产生,出现了财产上的不平等,接着产生了统治和奴役,人们之间便处在暴力和掠夺的最可怕的战争状态。富人通过欺骗穷人的契约,组成了社会,产生了法律,但是一切国家的法律的普遍精神,是袒护强者,欺凌弱者,袒护富人,欺凌穷人。社会把保障私有财产和

简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世界影响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2年第1期 NO.1,2012 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Y U N N A N I N S T I T U T E O F S O C I A L I S M 218 简论新自由主义思潮的世界影响 杨荣国 (兰州大学 政治与行政学院,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兴起,新自由主义逐步转变成一种为国际垄断资本主义征服世界服务的右翼意识形态,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蔓延,不仅影响到发达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也对发展中国家造成了严重的后果。本文试图从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休克疗法”和“意识形态渗透”三个表现形式出发,对新自由主义思潮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做一剖析,以期对新自由主义有更为深刻的认识,进而维护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 关键字:社会思潮;新自由主义;影响 中图分类号:F09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2811(2012)01-0218-2 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是资本主义由私人垄断阶段发展到国家垄断阶段出现的一种维护资本主义制度、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的社会思潮。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科技革命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兴起,资本主义经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到国际垄断资本主义。为适应这种需要,新自由主义开始由经济学术理论向国家意识形态转变,并积极为实现国际垄断资本统治的全球一体化服务。1989年“华盛顿共识”的达成,标志着新自由主义的政治经济理论得以付诸实践,拉美、俄罗斯以及东欧等地区自此成为新自由主义进行对外扩张、输出资本主义经济社会制度的“试验场”,同时,我国意识形态安全也面临着来自新自由主义的挑战。 一、“华盛顿共识”——新自由主义在拉美地区的实践 华盛顿共识(Washington Consensus)是指20世纪80年代,美国政府、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陷于债务危机的拉美国家提出的以减少政府干预、促进贸易和金融自由化为主要内容的国家经济改革方案和对策,是一整套针对拉美国家经济改革与发展的新自由主义政治经济理论。正如美国著名学者诺姆?乔姆斯基在《新自由主义和全球秩序》一书中指出的那样:“新自由主义的华盛顿共识,由美国政府及其控制的国际经济组织所制定,指的是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一系列政治经济理论……简单地说,保持贸易自由化、保障市场定价,消除通货膨胀,维护私有化是新自由主义的基本原则。” [1](P26) 20世纪80年代,拉美地区经济出现衰退、萎缩,拉美国家陷入债务危机和经济衰退的恶性循环之中。在这种情况下,新自由主义乘虚而入,迅速在作为美国“后院”的拉丁美洲传播和扩散。在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作用下,拉美国家经济出现复苏,畸形的经济结构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变,一些国家甚至跃入新兴工业国的行列,这极大地刺激了整个拉美国家加快新自由主义改革的步伐和力度,再加之美国政府及其主导下的国际经济组织不断对拉美国家施加的影响,使得“华盛顿共识”迅速在拉美得到了推广和实施。 90年代初,拉美各国纷纷采用新自由主义的处方来发展经济,开始了由贸易自由化、经济市场化、国企私有化、政治分权化、发展外向化五大内核为主要内容的新自由主义改革。由于各国改革进展参差不齐,许多国家经济结构调整并未完成,经济发展水平仍处于低级层面,经济对外依赖性强并且十分脆弱,外部世界一有风吹草动,拉美就可能患上“感冒”。90年代短短十年,拉美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相继发生金融危机。1994年底至1995年初,墨西哥突然爆发大规模金融危机;1996年,墨西哥和阿根廷的经济增长率与1995年相比,分别下降了7%和2.5%;1997年末,东南亚金融危机开始波及拉美地区,巴西货币雷亚尔汇率受到投机者攻击,1998和1999年拉美经济增长率分别下降2.1%和0.4%;从2001年3月开始,由于长期经济衰退,阿根廷开始出现无法按期偿还外债的趋势,其货币面临强调贬值压力,最终引发了新一轮金融危机。 拉美新自由主义改革总体上是失败的,大多数拉美国家沦为新自由主义危害的重灾区。实践证明,新自由主义本质上是为少数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服务的,发展中国家不可盲目地采取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否则将有可能成为发达国家和国际垄断资产阶级主导的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牺牲品。 二、“休克疗法”——俄罗斯东欧国家转型的痛阵 20世纪70年代末,新自由主义取代凯恩斯主义(Keynesian)成为西方世界的主流经济思潮,而时值“苏联东欧的改革家们普遍地失望于在社会主义体制框架下各国改革进程的停滞不前,在这种情况下,以哈耶克为代表的自由主义理论成为前苏联学界一时之圭臬”。[2](P6)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发生了历史性的制度巨变,各国陆续放弃了社会主义制度,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苏联东欧巨变后,这一地区立即开始实施从原有的以公有制为基础的计划经济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市场经济的转型。俄罗斯东欧各国为了彻底摧毁原有的政治经济体制、保证改革的“不可逆转”性、迅速促进本国的经济发展, 开始强制推行了新自由主义的“休克疗法”(Shock Therapy)式经济转轨方案。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通过这“三化”完成对经济制度的改造。 第一、实行市场和贸易迅速自由化。各国政府首先通 过自由化废除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实现价格自由化、企业经营自由化、对外经济活动自由化和外汇自由化,缩减政府对经济的调控作用;第二、主张国有企业全盘私有化。在西方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下,各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学科代码:030404 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本科)毕业论文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系别:教育历政系 专业:思想政治教育 年级:2010 级 学号:102006010105 学生姓名:张洪 指导教师:杨芳(教授)

完成时间: 201 年月 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题为《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毕业论文(设计)是本人在指导老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注释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设计)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研究成果。与本研究成果相关的所有人所做出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设计)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生签名: 年月日 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的规定,即: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毕业论文(设计)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毕业论文(设计)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许贵州师范大学求是学院可以将毕业论文(设计)《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论文(设计)。 学生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浅析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思想 摘要:自古以来,人性论一向是中外哲学家们探讨和争论的话题,无论是性善论者抑或是性恶论者,他们都从自己的立场对人性论作出了表达和研究。十八世纪法国著名的启蒙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卢梭也对人性论作了深刻研究,且取得了巨大成就。作为西方教育史上人性论和教育理论的代表,卢梭关于自然、自然人及自然教育的论述,阐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儿童的身心发展有其自然规律,教育应当顺应儿童的天性,遵循和尊重这些规律而不能与其对抗。本文主要从卢梭的自然主义人性论思想和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等方面入手,对卢梭自然主义教育思想的产生背景及其思想内涵进行分析论述,并对其积极意义和局限性分别进行评述。 关键词:卢梭;自然主义;教育;人性观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浅析卢梭《新爱洛伊丝》中的回归自然 摘要:《新爱洛伊丝》是18世纪法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作家之一——卢梭的一部书信体小说,书中借主人公圣普乐和朱莉的自然纯真爱情故事表达了他对回归自然的渴望,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其中对自然的赞颂是《新爱洛伊丝》的一个重大特点,也是第一次饱含深情地把大自然的美丽风光写进小说,是对文学创作的一大贡献。 关键词:卢梭《新爱洛伊丝》回归自然赞美 《新爱洛伊丝》是卢梭一部著名的书信体小说,描写的是人类感情中最纯真的感情——男女爱情,同时卢梭在写爱情时写入了自己时代的特点,写入了自己的独特感受。他认为人生来是有感情的,感情是自然赋予的,依照自然法则产生的感情,是完美的,是完全符合正当合理的“自然道德”。在推崇科学精神、理性至上的时代里,他极力倡导“回归自然”,回到真正的大自然中去,回到人的自然本性中去。 一、卢梭与“自然说” (一)卢梭的介绍 卢梭(1712~1778)18世纪法国伟大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生于日内瓦一个钟表匠的家庭,母亲在他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但在父亲的鼓励下读了许多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的名人传记。10岁他被送到朗莫西埃牧师那里,两年内学会了拉丁文。13岁至15岁时他在一个暴虐的镂刻师的店铺当学徒,遭受很多磨难。两年后他终于弃职离乡,来到法国,开始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在这里,德?瓦朗夫人既是他流浪生活的第一个港湾,也是他过于丰富而略嫌病态的爱情生活中钟情的第一个女性;在这儿,卢梭度过了近10年的浪漫而稳定的生活。1749年,卢梭的应征文章《论科学与艺术》获奖,使他一举成名。在法国蒙莫朗西森林附近度过的几年是他文艺创作生涯中硕果累累的阶段,他的四大名篇《新爱洛伊丝》、《民约论》、《爱弥儿》、《忏悔录》中的三篇问世于此时。他晚年时在巴黎离群索居,《忏悔录》一书于此时完稿。1778年,卢梭死在一个侯爵的庄园里。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后,他的遗体于1794年以隆重的仪式移葬于巴黎先贤祠。 卢梭是个自然神论者,即提倡以理性为基础的“自然宗教”,反对以神的启示为基础的传统基督教。卢梭的上帝是自然的和平之神,是不可思议的秩序与和谐。他认为服从于自然法则的都是好的,而认为的都是坏的。就是在这种“自然神论”的基础上,卢梭写了《论科学与艺术》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两篇论文,提出了“自然人”的理论。可以认为贯穿卢梭整个思想体系的总原则是:自然使人幸福、善良而社会使人堕落、悲苦,而且卢梭本人也曾如此激进地说过,但是更准确地说应该是他主张用人的自然状态的美德来矫正社会之中的罪恶。 卢梭在《忏悔录》中曾说过,他是被一种感情牵引着写《新爱洛伊丝》的,他“想要表达自己从未能够得到满足的爱欲,现在我感觉到这种爱欲正吞噬着我。”《新爱洛伊丝》是以爱情描写为主线的,写的最感人的就是对人物内心最真实的自然情感的直接表露,这对后世影响很大,直接引发了后来的浪漫主义思潮。在卢梭之前或同时代的作家那里,一般主要描写的是人的行为理性,而忽略了人最自然真实的一面——情感层面。尤其是在法国这样一个思想性、理性很强的国家里,在启蒙主义的影响下人们更

论卢梭的自由或平等

论卢梭的自由观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思政二班刘自鹏222009********* 摘要:卢梭一生中主要探讨的问题是自由。他认为自由是人的天赋权利,但是现实社会中人却受奴役而不能享有自由,人只有深刻的认识到了自由的本质,才能成为自由的主人,同时人要成为国家主人,获得社会平等地位,也要认清什么事自由,不仅仅是自然自由,认清社会自由就意味着社会解放;人成为自己的主人,获得道德自由,实现人自身的解放。 关键字:启蒙运动自由观卢梭 18世纪的法国,还处于封建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工商业有着一定的发展,在这个特殊的时期,涌现出了一批解放人类思想的著作和启蒙思想家。当时的法国是一个封建等级十分森严的国家,天主教是其主要的宗教。然而在这个处于封建后期的国家,正在酝酿着一场思想风暴,正将人们的思想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英国的霍布斯和洛克,法国的伏尔泰和卢梭等一些出色的思想家,他们的理论抨击了落后的封建制度,轰轰烈烈的掀起了一场思想大解放运动,动摇了封建制度的根基,是新兴资产阶级的发言人,从此欧洲开始了一场启蒙运动,形成了人类文明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这场启蒙运动中,卢梭的自由观影响较为深远,其再继承了孟德斯鸠的某些观点,又有了一些创新。孟德斯鸠和卢梭同为法国18 世纪启蒙运动的卓越的思想家, 资产阶级的主要代表。两人都关心自由, 并为实现自由提出了相应的制度性的主张。但二人自由观并不不同。 孟德斯鸠的自由观主要体现在政体方面,孟德斯鸠认为, 在政制中发现政治自由并非十分困难, 因此, 从他关于政制的分析中, 我们将看到自由是怎样产生的。他把政体分成三种类型: 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其中, 共和政体性质是人民全体或某些家族握有最高权力; 君主政体是君主握有最高权力, 但他依据既成的法律行使这一权力; 专制政体是个人依据他的意志和反复无常的爱好治国。。孟德斯鸠坚决反对专制政体, 他认为, 君主政体相对于专制政体来说有一个很大的优点———国家比较长久, 政制比较巩固, 进行统治的人们, 比较安全。 孟德斯鸠认为, 古代民主政治缺乏个人观念, 近代民主政治强化个人观念。对孟德斯鸠来说,古代民主政治与近代君主政治之间的对比, 既是不同政体之间的对比, 又是不同价值 目标的对比, 他试图通过这种对比来向人们表明, 平等让位于自由, 自由取代平等而成为近代民主政治的价值目标, 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逻辑使然。① 自由也是卢梭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孟德斯鸠研究进路不同的是, 卢梭以自然自由和平等为其逻辑起点; 并且与孟德斯鸠强调政治自由不同的是, 卢梭在平等问题上的建树更为突出。卢梭认为, 自由与平等是一切立法体系两大主要目标, 而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对照一下《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和《社会契约论》这两本书中关于自由的见解, 可以看到卢梭在该问题上的思想发展过程: 从赞美野蛮人的“自然的自由”, 向经历了社会不自由之后的更高的“社会的自由”的转化。这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如下三段式: 自然的自由———普遍的奴役和不自由———社会的自由(和道德的自由)。自由演进的三段式是与平等演进的三段式(即自然状态的平等———社会不平等———社会平等)相对应的, 真正的社会自由只有在社会平等的前提下才能实现。⑵正因为平等是自由的前提,卢梭把很大的精力投入到对平等理论的研究中。罗素指出: “自由是卢梭思想的名义目标, 但实际上他所重视的、他甚至牺牲自由以力求的是平等。”⑶ 卢梭也特别注意用法律来帮助实现自由。他认为, 人类由自然状态进入社会状态后, 丧失的只是他的自然的自由, 而获得的乃是社会的自由、道德的自由等。“唯有道德的自由才使人类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 因为仅只有嗜欲的冲动便是奴隶状态, 而唯有 服从人们自己为自己所规定的法律, 才是自由。”⑷

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浅论新自由主义及其影响 一、新自由主义概述 1、新自由主义的起源 自由主义是产生于17世纪英国的一种思潮,长期以来,它对经济思想、社会思想和政治思想都产生过很大影响。西方经济学中的自由主义又被称为经济自由 主义。西方学者将经济自由主义分为古典自由主义和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经济 学中,新自由主义是指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与国家干预主义相对立的经 济自由主义。在以凯恩斯主义为代表的国家干预主义盛行时,新自由主义长期 处于非主流地位。20世纪70年代,西方国家特别是美国陷入“滞胀”——即“经济停滞、通货膨胀”、凯恩斯主义出现危机以来,新自由主义从非主流地 位上升至主流地位。其主要理论流派的基本情况为:现代货币学派,代表人物 是密尔顿·弗里德曼;供给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阿瑟·拉弗、保罗·罗伯茨 等人;此外还有理性预期学派、伦敦学派、弗莱堡学派等。 2、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 20世纪70年代,西方经历了两次战后最深重的经济危机,整个西方经济长期 陷入“滞胀”,而凯恩斯主义者却提不出有效对策,从而使他们信奉的经济思 想陷入危机,走向衰落。与此同时,新自由主义各种流派已经汇合成一股巨大 的潮流,准备迎接资本主义经济矛盾和危机的挑战。伴随着里根和撒切尔的上 台和经济全球化,出现了新自由主义的兴起。西方经济学家也把这一现象叫做“新古典复兴”[2]。其原因分析起来有如下几点: 凯恩斯主义失灵:凯恩斯的需求管理理论是一种宏观经济理论,其实质是在资 本主义制度框架内,对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经济关系进行调节,以实现社会 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均衡。由于凯恩斯理论的宏观目标与微观基础存在着不可克 服的矛盾,资本主义经济在70年代陷入"滞胀"型危机,一旦发生这种情况,反对凯恩斯宏观理论的新自由主义就会抬头。美国经济学家大卫·M科茨从资 本主义经济结构变迁的角度,阐述了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原因。他认为,“在20 世纪70年代,人们接受新自由主义是对那一时期经济不稳定的回应。公司利益集团认为凯恩斯的干预方法对其不再有利,必须寻找其他出路,并找到古典自 由主义,认为它至少可以为削减被看作是赢利障碍的政府计划提供理论依据。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和持续统治可以用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加以解释。 世界资本主义竞争结构的变化形成了至今仍然发展着的世界经济一体化的特殊 形式。资本主义这种变化了的竞争结构改变了大企业对于经济政策的政治立场,使大企业从国家管制资本主义的支持者变成反对者。” 经济全球化:如果说凯恩斯主义的内在矛盾(这种矛盾是资本主义经济矛盾的 反映)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内因,那么经济全球化则是新自由主义兴起的外因。两次能源危机暴露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脆弱性,而要克服这种脆弱性就必须进行 全球范围内的生产要素的整合和经济结构的调整。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开

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f15596983.html, 浅析阿根廷新自由主义的失败及启示 作者:谢雨萌 来源:《现代经济信息》2016年第18期 摘要:20世纪80年代,阿根廷经济陷入经济动荡。为应对危机,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政府自1989年起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政策推行初期收效明显,而其弊病也很快显现,阿根廷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尝试最终以失败告终。本文将浅析其失败原因,并结合我国当前经济形势总结启示。 关键词:阿根廷新自由主义;失败;启示 中图分类号:F091.35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18-0000-02 一、新自由主义在阿根廷的实践 (一)新自由主义变革应运而生 20世纪80年代,因政府过度支出、劳动成本大幅上升以及社会生产不足,阿根廷陷入经济危机,经济衰退,经常账户及政府财政长期赤字,对外债务高企,通货膨胀一度高达3000%。1982年阿根廷与英国的领土之争进一步激化危机,使得资本持续外流加剧,国家储备迅速消耗。 1989年,阿根廷右翼的正义党①领袖卡洛斯·梅内姆(Carlos Menem,任期1989年-1998年)当选阿根廷总统。为应对经济危机,其大力推行新自由主义及“华盛顿共识”②经济政策,强调减少政府干预、鼓励自由贸易和金融自由化。具体政策包括:国有企业私有化,服务、贸易私有化,金融业向外资开放,削减关税,放松资本流动限制等。此外,1991年3月,卡洛斯·梅内姆政府更标志性的宣布推行“兑换计划(Convertibility Plan)”,通过立法建立货币委员会(Currency Board),将阿根廷新比索与美元汇率锁定为1:1,从立法层面限制政府通过印钞解决其财政赤字,同时限制阿根廷央行采取被动的货币政策,即其货币政策只能是对货币供需情况的被动调整和响应。 (二)新自由主义政策效果 “兑换计划”推行初期,成效迅速显现,通胀水平从1990年2313%直线下降至1993年的10.6%;企业生厂力快速增长,大量外资企业进入,有力带动经济发展;政府通过国有企业私有化迅速获得大量资本用以偿还其外债,汇率政策也有效缓解了资本外逃和高通胀的问题。阿根廷经济迅速恢复增长,1991年至1995年经济年平均增速达5.4%。 然而,这一政策的弊病也随后逐渐显现。仅在1991年至1993年的短短三年间,梅内姆政府便完成了其主要公共部门国有企业的私有化进程,包括油气、航空、海运、国有制造业、铁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浅谈洛克、卢梭民主思想之比较 摘要:同样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表,洛克、卢梭的思想看似很相近,但实际上对立很深,对立的主要方面在于,卢梭把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完全对立起来,从而使社会等级状态及其全部制度,尤其是私有制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天然依据;而洛克的全部努力就在于以自然权利为基础论证私有制的正当性,因而建立在此差别基础上的两人的民主思想,也有很多差异。 关键词:洛克;卢梭;民主 正文:对公民社会之前的人类原始状态的假设是近代大多数资产阶级契约论者的理论基础,洛克、卢梭也不例外。霍布斯曾经从人性恶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是“人对人是狼的战争状态”,洛克则从人性善的方面出发, 认为“自然状态”完备无缺, 人人享有自由权和财产权,他强调“国家的真正功能和目的在于把这些权利纳入它的秩序。”洛克设想,人类社会最初处于一种自然状态之中。“这种‘自然状态’是一种完美无缺的自由状态。这种社会状态具有三个特征:第一,这是一个自由的社会。社会成员在不违反自然法的情况下,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安排他们的生活,自由地处理他们的财产和人身,而不会受到任何其他人的制约,无须服从他人的意志。第二,这是一个平等的社会。在自然状态下,社会成员的权力和管辖权都是相互的,也是平等的,任何人没有凌驾于其他人之上的特权。第三,这是一个理性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状态中,人们享有充分的自由,但是却不放任,社会成员是具有理性的人,任何人不能为获取个人的自由而造成对其他人自由状态的威胁。”①自然人受到自然法的约束,具体来说,人的理性就是对人的平等互助、自由独立的训令。 但是,自然状态有着许多缺陷。自然状态中的人们由于缺乏统一并且具有强制性的制度要求,人们只能依靠道德和良心来规约自身的行为,一旦人们突破了这道防线,人们相互的关系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结果只能通过施行暴力才能保全社会的稳定。由此可见,自然状态的完美无缺并不符合人类求交往、尚合作、趋合群的社会化本性。在洛克的眼中,自然状态虽然美好,但是它并不能满足人类社会化的需求,因此,人们必须走出自然状态,进入公民社会。人们订立契约,将自己的部分权利交给某个公共机构,这两种权利是:为了保护自己和他人而做的任何事情的权利和自由地惩处违反自然法的罪犯的权利。 然而在卢梭这里,自然状态是非理性、非语言的存在,卢梭理论的一大特点,就在于他认为自然状态是与社会状态完全对立的一种状态,自然状态下的人们几乎没有任何的社会性,而洛克则认为,自然状态下的人已经服从于理性,个人已经开始有所有权,原始人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性,自然状态和社会状态并不是对立的。卢梭不像近代契约论者那样抽象地谈论人性善恶问题,他更倾向于把类似问

新自由主义的兴起及对当代世界的影响

20世纪70年代初,新自由主义学派向凯恩斯主义发起了挑战。这个学派的兴起给世界 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以至要想了解当今世界的垄断资本、南北关系以及全球化,都不能不对 新自由主义理论和政策作深入的研究。一、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基本内容新自由主义是20世 纪30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个西方经济学流派,它在50—60年代以后有较大发展,70年代 又有了更为迅速的发展。新自由主义发展到今天,不仅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学说,弗里德 曼的货币主义学说,西德的社会市场经济学说,而且形成了拥有人力资本论、公共造反学派、 新制度经济学派(主权经济学等)、供应学派、新古典宏观经济学派(曾称为理性预期学派) 等在内的庞大阵营。新自由主义学派中的代表人物哈耶克、弗里德曼以及人力资本论的西奥 多·舒尔茨、公共造反学派的詹姆斯·布坎南、产权经济学的罗纳德·科斯、理性预期学派 的罗伯特·卢卡斯曾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新自由主义产生后一度遭到冷遇,20世纪70年 代以后,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卷土重来,其声势之大,影响之广,为过去所鲜见。按年代顺 序,新自由主义经济学说中,影响较大的分别有哈耶克的新自由主义、弗里德曼的货币主义 和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以卢卡斯为代表的新古典宏观经济学。需要指出的是,新自由主义 学说中的新制度学派,在西方学术界影响并不很大,但却对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 响。哈耶克的基本理论观点:哈耶克是当代新自由主义最有代表性的理论家。该学派认为, 经济生活中的主体由一些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个人构成,正是这样的个人对商品和劳务的主观 评价导致社会资源得到最优配置,经济达到最大化。哈耶克对奥地利学派的思想深信不疑, 对任何与经济自由不相符合的学说,予以坚决抨击。哈耶克认为,自由是一个最高的政治目 标,是追求文明社会的崇高目标和私人生活安全的保证。按照自由主义原则,应尽量运用自 发力,而尽量少用强制力量处理事物。他强调,私有制是自由的最重要的保障,个人的“积 极性”只有在私有制的基础上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如果对私有财产进行限制和管理,用国家 干预代替市场作用,其结果不仅是效率的损失、个人“积极性”的受挫、资源配置的失调, 而且最后会走向“极权主义统治”,走向对个人的“奴役”。哈耶克把社会主义和法西斯主义 都归结为极权主义。他认为,社会主义只是乌托邦,如果抛弃资本主义下的自由主义传统, 背离以市场经济原则为基础的自由选择道路,走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和纳粹主义“走着同一 条道路”,都是一条“通往奴役之路”。哈耶克认为,资本主义经济有自动调节的功能,如果 国家不进行干预,银行自动调节信用,生产过剩现象就会逐渐消失,经济就会复苏,反之, 不但萧条会持续下去,而且“自由”和“平等”也会统统丧失,因此国家的反危机措施有弊 无益。在新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说中,最基本、最重要的理论,就是通过价格机制的作用影响 资源配置理论。哈耶克认为,在完全的自由市场经济中,借助于价格和工资的自由运动,每 个人按自己的收入进行选择,社会资源就能被安排到消费者最需要的部门中去,各个部门可 以自行建立协调的供求关系,从而实现高度而稳定的就业水平。所以,他认为竞争性的私有 制社会提供了个人自由的基本保证。关于“公平”或“平等”问题,哈耶克认为,如果采用 行政的、组织的手段强求“平等”,实行收入均等化,就是对市场秩序本身的破坏,不仅不会 公平,而且会造成更大的不公平。只有个人的行动才可能是公正的。哈耶克的代表作是《通 “这是一本政治性的书”。书中表露了他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仇视。往奴役之路》。他坦言: [!--empirenews.page--] 其实,哈耶克的理论并没有提出什么新东西。以构成哈耶克“理想 社会”框架的“自由”、“法治”、“财产私有”三条原则为例,他对自由放任的理解,没有超 过亚当·斯密;对“法治”的论述,没有突破德国的康德、斯泰因“法治主义”的理论框架; 至于“财产私有”的原则就更是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以后一直尊奉的信条。哈耶克只不过 是为适应垄断资产阶级反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需要,而把这些资产阶级哲学、经济学、 社会学最基本的和核心的内容揉合在一起。哈耶克采取简单而机械的类比方法,无理地硬把 法西斯主义、垄断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混在一起,提出法西斯主义=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其理由是三者都以经济计划为特征,而一切计划又必然以集权主义为基础。这种风马牛不相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