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理论思想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

艾瑞克·弗洛姆的学说主张弗洛姆的作品以纪录社会政治以及作为基础哲学和心理学著名。
弗洛姆于1941年发表他的第一本重大著作《逃避自由》。
1947年出版其续集--《为自己的人》。
这两本著作概述了弗洛姆的人的本性理论中人的性格理论。
弗洛姆最流行的著作是1956年出版的《爱的艺术》,他在这著作中概括并补充了《逃避自由》和《为自己的人》及其他著作中的人性理论。
弗洛姆从小学习《塔木德经》(犹太教的法典),人生观受深远的影响。
年轻时跟随犹太教祭司J. Horowitz学习圣经,后来在海德堡大学修读社会学博士时跟随祭司Salman Baruch Rabinkow学习。
在法兰克福读书时又跟随过Nehemia Nobel和Ludwig Krause。
弗洛姆的祖父及其两个哥哥都是祭司,一个舅公是著名的塔木德经学者。
可是在1926年,弗洛姆离开正统犹太教,转向以人本主义解释圣经的典范。
弗洛姆对圣经中亚当与夏娃被逐出伊甸园的故事的解释奠定了他的人本主义哲学的基石。
弗洛姆指出,辨别善恶通常被视为是一种美德,研究圣经的学者却都认为亚当与夏娃吃知善恶树的果实犯了罪,因为他们违背了上帝。
他认为人应运用其理智来建立自己的道德价值,不是以服从权威来建立道德价值。
弗洛姆赞赏能够采取独立行动的人。
这些论点都是有违传统宗教的。
除了纯粹遣责权威主义的价值体系,弗氏也把亚当与夏娃的故事作为比喻,以进化论和存在主义角度解释人类不安的情绪。
亚当与夏娃吃知识树的果实,他们意识到当自己仍然是大自然的一部分,自己与大自然已不再是一体。
于是他们觉得「赤裸」和「羞愧」。
他们已经进化成人类,意识到自己,意识到道德价值,意识到面对大自然和社会的巨大力量带来的无力感,不再是与宇宙为一体,只有动物本能的那个「准人类」。
按照弗洛姆,一切罪恶感和羞愧都源于人意识到存在的割裂性。
要解决这种存在的分裂,唯有全面发展人类独有的特性─-爱和理性。
弗洛姆强调其爱的概念与一般「爱」的概念有所分别,但实际上其概念是含糊不清的。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弗洛姆自由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弗洛姆自由理论研究弗洛姆自由理论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埃里希·弗洛姆在20世纪中叶提出的一种关于个体与社会之间关系的理论。
弗洛姆认为,自由是个体心理健康和社会繁荣的关键因素,但自由也带来了个体的孤独和焦虑。
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们可以对弗洛姆的自由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从经济和社会结构等方面来分析和解释其产生和发展的原因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从经济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体的自由是通过解放劳动者的劳动力而实现的。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被迫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本家进行交换,劳动力成为商品,劳动者面临被剥削的局面。
这种社会经济结构下的自由是虚假的,因为个体必须按照资本家的要求和规定来工作,缺乏真正的自主性和选择权。
弗洛姆在自由理论中也提到了这种自由的虚伪性,他认为个体在现代文明中面临着选择的机会和过多的自由,但这种自由只是一种表面上的东西,实际上个体仍然受到社会规范和价值观的束缚。
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结构决定了个体的行为和意识。
资本主义社会中的社会结构导致了个体的利益分化和竞争,社会关系变得脆弱和冷漠。
弗洛姆在自由理论中也提到了这种社会结构对个体的影响,他认为现代社会使个体变得孤独和焦虑,因为社会关系变得淡薄和虚假。
他指出,现代人面临着生活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就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冷漠等,这些都导致了个体的心理上的迷茫和焦虑。
在马克思主义视角下,我们还可以分析弗洛姆的自由理论对社会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个体的自由和社会的福祉是密不可分的,只有保障个体的自由,才能实现社会的繁荣。
马克思主义也强调个体和社会的统一,认为只有解放个体,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的目标。
弗洛姆的自由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实现个体和社会的自由和繁荣。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弗洛姆的人格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本文将以弗洛姆的人格论为基础,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体自我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自我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
在弗洛姆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生产型人格和消费型人格。
生产型人格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而消费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取,他们倾向于追求社会给予的奖励和认可。
弗洛姆认为,当社会过于强调消费型人格时,个体往往会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忽视个体内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人不断追逐物质和外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人格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弗洛姆的人格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内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追求物质和外部的成功。
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平衡和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获得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弗洛姆的人格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培养个体内部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弗洛姆的人格论强调了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

浅谈弗洛姆爱的思想理论[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国与国之间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从而国与国文化间的相互竞争与融合时有发生,所以认识以及比较作为中国文化根基的儒家“仁爱”、西方基督教之圣爱以及弗洛姆的博爱是十分必要的。
[关键字]弗洛姆;爱的艺术;仁爱;基督教弗洛姆(1900-1980),是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代表作《爱的艺术》从人道主义和批判的精神分析立场出发,把“爱”看做是人类对自己生存问题的一种回答,是人与人之间合作统一的巨大力量。
开始是因为被这本书的封面所吸引,橘黄色的小花实在令人惬意。
后来略看了作者的前言,似乎产生了某些共鸣。
正如译者所言:“每个看这本书的人一定会受益匪浅,因为这本书以一种特别亲切的方式把我们带入爱的真谛的范畴,它会让我们小心翼翼地打开自己的心灵,并去挖掘内心隐藏的秘密,让我们成长和成熟。
”在当今激烈的竞争年代,面对社会环境及社会问题等重重压力,人和世界的关系越发扭曲,人与人的关系越发冷漠。
而我们大多数人都因不够强大,而选择逃避来克服孤独、寂寞甚至恐惧感。
爱,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随着人类和人类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是人类克服分离和孤独感的需要。
那爱是什么?弗洛姆是这样阐述的:“爱是人的一种主动的能力,是一种突破使人与人分离的那些屏障的能力,一种把他和他人联合起来的能力。
”在弗洛姆这里,我们体会到爱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力量,而不是消极的情绪。
这种力量是人本身所具有的,是一种能力,而不是自己或者外界强加于人的产物。
在爱的融合下,人才能与世界,与他人联合起来。
当然,弗洛姆并没有将爱的形式仅指博爱,还包括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在这里,我想谈谈弗洛姆的博爱观。
博爱,简而言之就是一种平等而广泛地爱。
弗洛姆把爱看做是人类生存问题的回答,从而最终实现“博爱”的理想。
细读弗洛姆的文字,他的博爱观与基督教所倡导的“博爱”以及中国先秦时期儒家所倡导的“仁爱”观存在着异同。
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代价值2023-11-06CATALOGUE目录•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核心内容•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当代价值•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在当代社会的应用•研究结论与展望01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概述指消费失去了其本来的意义,变成了目的本身,消费行为与人的真实需求相分离,消费行为本身成为了人自我满足和自我实现的主要手段。
消费异化消费异化源于现代社会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消费成为维持和刺激经济增长的主要手段,而消费者对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行为则成为一种必要的生活方式。
消费异化的起源消费异化的定义消费者往往盲目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观。
消费行为的盲目性消费行为的过度性消费行为的虚幻性消费者往往过度追求商品和服务的消费,导致资源的浪费和环境的破坏。
消费者往往追求虚幻的幸福感和满足感,而忽视了自身的真实需求和价值实现。
030201过度消费导致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和生态环境破坏。
生态环境的破坏消费异化导致社会资源的不公平分配,富人和穷人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
社会不平等的加剧消费异化导致人们过度追求物质享受,忽视了人的精神需求和人性发展,使人们失去了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的机会。
人性的扭曲02弗洛姆消费异化理论的历史背景与思想渊源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劳动异化指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工人的劳动与其自身需求相分离,变为异己的力量。
四个方面劳动产品的异化、劳动过程的异化、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人与人关系的异化。
对弗洛姆的影响弗洛姆继承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异化的分析,认为消费异化是现代社会中人们普遍存在的一种生活方式和心理状态。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无意识与意识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结构分为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三个层次,强调无意识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重要作用。
释梦与治疗弗洛伊德认为梦是欲望的满足,通过释梦可以了解人的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情感。
同时,他提出心理治疗的方法,帮助人们解决心理问题。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

弗洛姆爱的理论浅析关于爱的理论在弗洛姆人道主义伦理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爱是一门艺术,需要学习理论并加以实践才能掌握;爱的本质是给予;爱包括博爱、母爱、性爱、自爱和神爱。
弗洛姆爱的理论借鉴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理论的相关学说,从心理学的角度探讨爱的问题,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标签:弗洛姆;爱;心理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著名的精神分析学家和社会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弗洛姆以爱的理论为中心进行的论述和阐释,使人们学会如何形成健全的人格和自由地生活,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及人高度关怀的人本主义情怀。
弗洛姆认为,爱是这样一种情感:既能满足人们和世界融合的需要,同时使人保持整体性与个性的统一。
爱是自发性活动的核心。
弗洛姆对爱做出了如下阐述:“爱是此类自发性的最核心组成部分,爱不是把自我完全消解在另一个人中的那种爱,也不是拥有另一个人的那种爱,而是在保存个人自我的基础上,与他人融为一体的爱。
爱的动力特性恰恰在于它的两面性,一方面它出于克服分离状态的需求另一方面,它又导致一体,但并未消灭个性。
”[1]一、爱的理论(一)爱是人类生存的需要弗洛姆认为:爱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也是人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爱反映了个体的两个需要:个体想要克服孤独,追求与他人的融合,并倾向于满足群体的需要;但是,个人希望保持自己的个性,并将自己与他人的需求区分开来。
爱是个人与世界、与其他人之间的情感纽带,是人际关系的体现。
人们脱离与外界的原始联系后,为了消除内心的孤独和无力,有必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在所有方式中,最理想的是选择创造性的爱,这种爱包含了对世间万物和生命本身的爱。
由于自身归属感的需要,使得人在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同时,需要加入到某个群体中,这是弗洛姆针对人类存在境遇两难问题提出的解决方案。
(二)爱是一门艺术在《爱的艺术》的开头,弗洛姆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爱是一种艺术吗?如果是,则说明爱拥有理论和技术,并且可以通过努力学习加以掌握。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的人格理论焦虑的来源:自由使人面临大量个人责任和孤独感顺应焦虑的策略及人格类型接受与受虐(依附于权威,受虐狂)剥削与施虐(狡诈或暴力,施虐狂人格)囤积与破坏(节俭与破坏型人格)市场取向与自动舒适装置(大部分人)生产取向与积极自由(认识自己并成为自己是幸福的关键——健康的人)弗洛姆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中影响最大的人物,是20世纪著名的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和哲学家。
这得益于他在学术上的兼收并蓄,他接受了马克思和弗洛伊德的思想,试图用人本主义来调和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学说;受到巴考芬对母系氏族社会的研究和东方禅宗的影响;与法兰克福学派的其他代表人物有思想或工作上的联系。
一、论人的处境弗洛姆以关于人的处境的学说为他的整个思想体系的逻辑起点。
他从三个方面论述人的处境:(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意思是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本能的调节越不完善,所以人在本能上与其他动物相比,具有最大的不完善性;(2)人的存在的矛盾性。
意思是人试图超越动物的本能状态,这又使人陷入一系列的困境,像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人的潜能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矛盾;(3)历史的矛盾性。
意思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后来的历史时期能够解决前一个历史时期的一些矛盾。
例如,他认为当代人类掌握的高技术手段与无力将它们全部用于人类和平和人民福利之间的矛盾在未来的社会历史时期是可以解决的。
弗洛姆认为,在以上三种处境中,最重要的是人的存在的矛盾,因为它根植于人本身,不可能被解决。
特别是其中的个体化与孤独感的矛盾最具实质性,因为,人越是超越自然和本能,也就是越发展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力,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的关系就越疏远。
他的全部理论都是以这一观点为基础的。
二、论人的需要弗洛姆认为,人的基本需要就是人对存在的矛盾性的处境的反应。
不同人满足需要的方式不同,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以下是几种基本需要及其不同的满足方式:(一)关联的需要------爱与自恋人为了摆脱孤独感,就要与他人建立联系。
如果能与他人建立健康的情感联系,这就是爱。
否则,根据自己的主观臆断而不是现实本身去对待他人,就是把他人作为满足自己需要的工具或手段,这就是自恋。
(二)超越的需要------创造与毁灭人与其他动物一样是被抛入世界的,同样又被抛出世界。
人能意识到自己作为生物的被动的命运,但不甘心于此,于是产生了超越的需要。
这种需要驱使人们去创造,或者创造的愿望无法实现,则转向破坏。
(三)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人随着成长越来越脱离了自然和母亲,于是产生寻根的需要。
个体可以通过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如家庭、氏族、民族、国家和教会等,建立自己新的生存根基。
如果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就会限制理性和个性的发展,陷入乱伦的精神病态。
(四)同一感的需要------独立与顺从人在成长过程中会形成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健全的个体能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
有的人只向民族、宗教、阶级和同伴等认同,寻求顺从性而丧失了独立性。
(五)定向和献身的需要------理性与非理性人需要确定一个为之献身的目标才能使生命有意义。
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符合实际的、有意义的,这就是理性的。
有的人确定的目标是神的启示、自己的种族的优越性等,这就是非理性的。
三、社会性格论弗洛姆认为,人的性格和潜意识是在以上这些需要的基础上形成的。
他提出,人与世界的关系可以分为两种:人与物的关系,表现为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assimilation);人与人的关系,表现为人要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会化(socialization)。
所谓性格就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形式。
他所说的能量不是里比多,而是需要. 弗洛姆认为,一个人的性格结构中可能有几种性格倾向。
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可以划分性格类型:(一)同化过程中的倾向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productiveness),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性倾向和创生性倾向。
非创生性倾向包括四种类型:(1)接受倾向。
这种人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物质或精神产品;(2)剥削倾向。
这种人用强取豪夺或狡诈欺骗从外界得到他需要的东西;(3)囤积倾向。
这种人通过囤积和节约来获得安全感,讲究秩序和清洁;(4)市场倾向。
这种人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随机应变,把自身也看成商品。
创生性倾向的人则关心人的潜能实现。
弗洛姆描述了创生性倾向的人在思维、工作和情感上的特点。
在思维上,这种人具有理性,能抓住事物的本质,并客观地看待世界和自己。
在工作上,这种人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潜能,而不是为了生存或强权所迫,也不是为了填补空虚无聊。
在感情上,这种人对他人有爱的情感,意思是既保持自我的完整和独立,又与他人建立积极的联系,与他人结为一体。
他认为爱包括关心、责任、尊重和理解四个基本要素,并提出健康的人应该体验到的一些情感,包括:淡泊、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感。
(二)社会化过程中的倾向及其与同化过程中的倾向的联系弗洛姆认为,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会形成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倾向:施虐、受虐、破坏和迎合,它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种非创生性倾向——剥削、接受、囤积和市场倾向是一一对应的。
他认为,所谓健康的性格就是能够自发性(spontaneity)地爱和工作。
自发性这一概念是1941年提出的,到1947年就变为创生性,因此二者的含义相近。
弗洛姆指出,现实的人的性格往往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有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
(三)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弗洛姆在《人之心》(1984)中,从病理学角度对人的性格进行了进一步研究,提出堕落综合症和成长综合症这两种性格类型。
前者是爱死或恋尸癖、自恋、共生----乱伦的固着的结合体。
后者是爱生或恋生癖、人之爱、独立性的结合体。
恋尸癖、自恋和共生----乱伦的固着三者的极端形式混合在一起,就称为堕落综合症。
现实中大多数人的性格处在两种综合症之间,某种占主导地位。
战争是群体堕落综合症的大规模发作的结果。
(四)重占有的生存方式与重存在的生存方式弗洛姆在《占有还是存在》(1976)中将人的生存是分为重占有的生存方式和重存在的生存方式。
前者关注的是对物、人、精神的占有,后者关注的则是生命的存在本身,即以爱和工作的潜能的实现为生存的目的。
弗洛姆的这一观点是从价值观的角度对性格类型所作的进一步分析.弗洛姆在以上的性格理论基础上提出了社会性格的概念。
社会性格是一个社会中大多数成员所具有的基本性格结构。
它有如下基本特性:一、它是群体心理,指一个国家、民族或阶级的心理;二、它是一个群体在共同的处境下,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基础上形成的;三、它是激发一个群体的行为的共同内驱力。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没有说明经济基础如何决定意识形态这种上层建筑,而他提出的“社会性格”的概念可以弥补马克思主义的这一不足。
因为社会性格是经济、政治和文化等因素交互作用的产物,经济基础在其中起着更大的作用,所以社会性格是联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重要中介之一。
具体来说,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是造成那个社会的人的处境的决定性因素,社会性格是在这种处境中形成的,因此具有共同的社会性格的人就会形成一些共同的观念,它们被一些杰出人物理论化,这就是意识形态。
反过来,已经形成的意识形态又容易被具有一定的社会性格的人所接受,并强化这种社会性格,通过社会性格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就是社会性格的中介作用,它不是被动的,而是作为一种能动的力量对社会进程起作用。
四、社会潜意识论弗洛姆认为,弗洛伊德和荣格把潜意识理解为是类似于一座房子的地窖部分,这就把意识和潜意识截然区分开来,是一种实体性的理解,而潜意识和意识的区分实际上是相对的,因为它们都只是主观状态而已。
因此,只要是觉察到的经验、感情和欲望等就是意识,反之觉察不到的就是潜意识.弗洛姆认为,要达到解除潜意识压抑的目的,就要研究社会潜意识。
社会潜意识是一个社会的大多数成员共同存在的被压抑的领域。
他指出,历史上大多数社会都是少数人统治并剥削多数人,因此必然会想方设法不让大多数人意识到这种社会的不合理,必须把人们的怨恨情绪压抑下去。
压抑的机制是每个社会都有的一套决定人的认识方式的体系,其作用类似于过滤器。
除非人们的经验能够透过这个过滤器否则就不能成为意识。
这种社会过滤器由三种要素组成:一、语言。
难以用语言表达的经验和现象则难以成为明确的意识;二、逻辑,不合逻辑的经验被排斥在意识之外,而不同文化有不同的逻辑;三、社会禁忌,指每个社会都排斥某些思想和感情,使之不被思考、感受和表达。
在构成过滤器的三种要素中,社会禁忌是最重要的。
社会潜意识和社会性格一样是联系经济基础和意识形态的中介环节。
就个人来说,它们都是个体为逃避被他人和社会所孤立和排斥而形成的心理机能。
五、现代西方人的困境与精神危机弗洛姆终生关注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社会生活的具体状况下的社会性格和社会潜意识。
他的心理学的核心问题是:现代西方人的困境、精神危机和出路。
(一)逃避自由弗洛姆认为,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限制了个人的自由,但使人感到安全。
而在现代社会,由于生产和技术的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社会变迁越来越频繁,人际竞争日趋激烈,经济危机和战争频繁难料,导致人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
在资本主义社会,表面看来人的独立和自由增加了,但人的孤独和不安全感也增加了。
因此,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由是不安全的自由,即“消极自由”,所以人们要逃避自由。
只有到未来健全的社会,人们才能获得安全的自由,即“积极自由”。
(二)异化弗洛姆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论的基础上,提出了现代社会的异化论。
他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分配方式决定了人只能成为他人或自己的经济利益的工具,成为庞大的非人的经济机器的工具。
人们只是现代化的生产劳动中的一个微不足道的环节,没有劳动和创造的快乐感;劳动的目的不是人的生命活动本身,而是获得金钱。
消费也不是基于人的真实需要,而是被资本主义扩大利润而人为刺激起来的膨胀的欲望。
总之,在弗洛姆看来,现代社会的异化无处不在,人与自然、他人和真实自我越来越疏远和对立,人所创造出来的现代文明反过来成为压抑了人性。
(三)现代人性格和潜意识弗洛姆指出,现代人在艰难的处境下形成了特殊的性格和潜意识。
法西斯主义国家常采用施虐、受虐和破坏的方式,而民主的资本主义国家常采用迎合的方式。
19世纪资本主义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性格是剥削倾向和囤积倾向的结合,20世纪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性格则是接受倾向和市场倾向的结合。
现代人被机械的东西深深地吸引,发展各种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这是恋尸癖混合着自恋的倾向。
人们迷恋高科技的享受,就象婴儿依恋母亲,这是成人的乱伦倾向。
因此现代人患上了堕落综合症。
(四)对纳粹主义和希特勒的心理学研究弗洛姆认为,纳粹意识形态曾获得大众的狂热拥护并占据统治地位,因此这一现象可以用心理学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