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弗洛姆异化理论

弗洛姆的人性异化理论与人的全面发展德裔美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ErichFromm)是现代西方著名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新精神分析心理学家、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
他敏锐地洞察到,在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虽有巨大发展,物质财富也不再匮乏,但人们生活得并不幸福,人们孤独、不安、机械化,人们同自己、同他人、同自然日渐分离,人被全面异化。
弗洛姆的目标就是要构建人本主义伦理学,以促成“健全的社会”,消除其对人的压抑,使人的创造性潜能得以充分发挥,从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人与自身的统一。
一、人与自身相分离的生存现状:人类“生存的两歧”及全面异化自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之后,便意识到了自己面对这个强悍世界时的软弱无力,看到了人类永远也无法摆脱的“生存的两歧”:生与死之间的“两歧”;人的潜能的实现与生命短暂之间的“两歧”;个人化与孤独感之间的“两歧”。
理性使人陷入“生存的两歧”,同时理性也驱使人们寻找各种方法以期解决之。
面对人的软弱无力和孤独状态,弗洛姆指出:“摆脱这种状态的道路有两条:一、向‘积极的自由’方向发展,通过爱和工作使自己自发地与世界联系起来,借此表现自己的情感、感性和理性等方面的能力,在不放弃自我尊严和独立性的前提下实现自己、自然、他人三者之间的融合;二、向后倒退、放弃自由,通过填平自我与世界之间已形成的鸿沟来克服孤独感。
”而现实的资本主义制度、社会及其文明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意识乃至无意识领域的全面操纵,则注定了第一条道路必然是布满荆棘。
弗洛姆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修改、补充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劳动理论,从社会心理的角度描述了现代工业社会人与自身、他人、自然相异化的生存状态,批判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性的全面异化。
在弗洛姆看来异化是一种心理体验:“在这种体验中,个人感到自己是陌生人,或者说,个人在这个个体中变得使自己疏远起来。
他感觉不到自己就是他个人世界的中心,就是自己行动的创造者——他只觉得自己的行动及其结果成了他的主人,他只能服从甚至崇拜他们。
弗洛姆的人本主义

二、弗洛姆的性格论
1、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软弱性
进化程度越高的动物,其生而具有的有本能 自动调节的装备越不完善。这种反差在人这 里达到了顶点。在所有动物中,刚出生时, 人是最无能的;而且人类婴儿对父母的依赖 性最长。人的本能适应性不足以使人生存下 去,人必须寻找新的途径,这就形成了文明。
1、性格的概念
人与世界的关系有两种:就人与物的关系而
言,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就人与人的关 系而言,人要使自己与他人发生联系,即社 会化。性格就是把人之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 化过程的相对稳定的方式。这里说的“能量” 不是力比多,而是基于人的处境而产生的需 要。
2、性格类型
(1)同化过程中的取向 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取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非创生 性取向和创生性取向。 非创生性取向有四种:接受取向的人特别乐于被动地接受所需要的东西, 不管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剥削取向的人则通过强力或狡诈来得到他需 要的东西;囤积取向的人通过囤积和节俭来获得安全感;市场取向的人 则善于随劳动力市场的变化而变化。 创生性取向的人关心的是人的潜能的实现。创生性的爱是在保持自 我完整性和独立性的同时与他人结为一体,这种爱的基本要素是关心、 责任、尊重和理解。弗洛姆还提出了健康的人所应体验到的一些情感, 包括淡薄、温柔、同情、兴趣、责任心和整合性。
2、超越的需要——创造或毁灭
人都是身不由己的被人抛入这个世界, 又身不由己的被抛出这个世界,与一般生 物一样。只是人能意识到这一点,不甘心 安于生物的被动状态。这就是人作为一种 生物又要超越生物的被动状态的需要。这 种需驱使人去创造;当创造的愿望得不到 实现时可能转而采取毁灭的方式
3、寻根的需要——母爱与乱伦
人的成长意味着脱离自然和母亲的襁褓。 但失去根基是可怕的,必须找到新的“根” 才会感到安全。个人往往通过依恋母亲及 母亲的象征物(家庭、氏族、民族、国家、 教会等)来建立自己的存在根基。有的人 过于依恋母亲及其象征物,使个性和理性 的发展受到束缚,就陷入了乱伦的精神病 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
首先,费尔默·弗洛姆的理想人格特征可以归结为责任心、宽恕、克制、勤奋和谦虚。
责任心是指一个人向自己和他人承担责任,并努力实现其责任。
宽恕是指一个人能够宽容他人的过错,同情他人,及时正视自己的错误,而不是责怪他人。
克制代表一个人能够抑制自己的冲动,沉着应对压力,平和处理冲突。
勤奋是指一个人在实现目标时有积极的态度,行动力强,动力充沛,有毅力。
谦虚指一个人有自我谦虚的态度,能够谦逊地对待别人,以及谨慎地处理自己的问题。
(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最新年精选文档

弗洛姆关于人的异化理论评析弗洛姆(Erich Fromm,1900~1980),当代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心理学家,是早期法兰克福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
他致力于弗洛伊德主义的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站在西方传统的人道主义立场上批判资本主义国家的现实,阐释了自己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
他认为马克恩的哲学是以人为中心的,人在马克思的哲学体系中是历史存在的唯一目的,称马克思哲学的真谛是人本主义。
在他1961年所著《马克思关于人的概念》一书中,弗洛姆总结了他以前以及同时代的“人道的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通过解释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论述了他对于马克思主义实质和目标、人的本质及其异化等一系列问题的看法。
其中,弗洛姆独特的关于人的本质及异化理论是他重新解释马克思哲学的二个重要逻辑组成部分。
他认为,马克思基于人的一种可能性的潜能确立了人的概念,这种潜能是人处于自由状态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是人的一般本性。
这种本性在历史发展的情境中以种种异化的形式出现,追求人的自我解放和实现是马克思社会主义的最高目标,也是人类社会永恒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对此我们要有全面的认识,摒着科学、分析、批判、借鉴的态度加以看待。
一、弗洛姆关于人的本性的理解弗洛姆指出,马克思不相信不存在人的本性,也不相信人生来就是一张白纸。
一切都是后天教化的烙印。
弗洛姆认为马克思所讲的人的本性,不是一种抽象物,而是等同于人的本质,这跟人的历史存在的各种形式是不同的。
“虽然马克思后来不再使用‘本质’这个词,因为这个词是抽象的和非历史的,但是,马克思以一种更加符合历史变化的形式,在‘人的一般本性’和每个历史时代‘变化了的人的本性’之间的区别中,显然保留了关于人的本质的思想。
”同时,弗洛姆区分了人的两种类型的“内驱力和欲望”。
他将诸如食欲、性欲等这些固定不变的倾向和欲望看作人的本性的组成部分,只不过是在不同的文化中表现出的形式不一样;而把另一种起源于一定的生产和交换条件的相对的欲望排除在人的本性组成部分之外。
弗洛姆的人格论

弗洛姆的人格论弗洛姆的人格论是社会心理学和人格心理学领域中的重要理论之一。
该理论主要探讨了人的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本文将以弗洛姆的人格论为基础,探讨其核心观点和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弗洛姆认为,人的个体自我是与社会关系紧密相连的。
个体在社会中生存与发展的过程中,会逐渐形成对自我和他人的认识、评价和期望。
社会对个体的期望和要求,会对个体的自我认同和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同时,个体的自我也会影响其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关系。
在弗洛姆的人格论中,他提出了两种不同类型的人格:生产型人格和消费型人格。
生产型人格强调个体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他们更加注重个体的内在成长和创造力的发挥。
而消费型人格则更加关注外部的满足和物质的获取,他们倾向于追求社会给予的奖励和认可。
弗洛姆认为,当社会过于强调消费型人格时,个体往往会追求物质的满足和权力的获取,忽视个体内部的精神需求和自我发展。
这种现象在现代社会中尤为突出,许多人不断追逐物质和外部的成功,却忽视了内心的平衡和个体的自我实现。
为了解决这种问题,弗洛姆提出了人格的积极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重要性。
他认为,个体需要培养自己的内在能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以实现自我发展和独立自主的人格。
同时,社会也需要为个体提供积极的环境和机会,以促进个体的发展和自我实现。
弗洛姆的人格论对个体的发展和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它提醒人们要关注个体内部的需求和自我实现,而不仅仅追求物质和外部的成功。
只有通过个体内部的平衡和自我实现,才能真正获得个体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在实际应用中,弗洛姆的人格论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促进个体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
通过培养个体内部的自我认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社会的挑战和压力。
同时,通过创造积极的社会环境和机会,可以为个体提供更好的发展和实现的机会。
弗洛姆的人格论强调了个体自我与社会关系的重要性,以及个体内部的冲突与统一。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

弗洛姆的性格结构理论马列主义学院 09级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S090643 杜婷婷一、简介1.弗罗姆生平简介爱利希·弗罗姆(Erich Fromm 1900~1980),美籍德国人,人本主义哲学家和精神分析心理学家。
1900年3月23日,生于德国法兰克福市一个犹太人家庭。
1918年,弗洛姆进入法兰克福歌德大学学习两学期法学。
1922年从海德堡获哲学博士学位,次年,至慕尼黑大学专攻精神分析学。
1930年,他开始临床实践,加入法兰克福社会观察学会。
纳粹在德国执政后,弗洛姆搬到日内瓦,1934年进入纽约哥伦比亚大学。
他曾在UNAM,密歇根州立大学,以及纽约大学文理学院任教。
2.弗罗姆学说简介弗洛姆致力于把弗洛伊德开创的理论推向前进,并为此而求助于马克思主义。
弗洛姆主要从两个方面从事把弗洛伊德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结合”起来的工作。
一方面,他像赖希一样寻找一种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联结起来的环节,认为在马克思那里,由于没有这样一种环节而使基础与上层建筑实际处于“分离”状态。
区别只在于,在赖希那里,这样的环节是“性格结构”,而在弗洛姆这里则是“社会性格”和“社会无意识”。
另一方面,他把马克思早期的人道主义观点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结合”起来。
二、弗罗姆的性格结构理论1.性格结构理论产生的前提条件(理论和现实)第一,理论原因。
佛洛依德主义认为马克思主义存在两大缺陷:在对待人的行为与社会关系上,只从社会关系出发考察人的行为,因为只注重社会经济分析得让忽视心理分析,只注重宏观革命而忽视围观革命;在对待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上,只强调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以及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但对于这个作用机制并没有给予说明。
第二,现实原因。
他们试图通过现代人的病态性格的研究来剖析法西斯主义产生的心里机制,并通过人的生存困境的揭示来批判发达工业社会的病态。
要说明这些问题,就必须将佛洛依德的心里分析学说与马克思的社会经济分析结合起来,并把佛洛依德结构理论是为分析现代人的性格结构的核心。
弗洛姆人格理论分析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弗洛姆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的成因弗洛姆是20世纪杰出的新人道主义伦理学家,他终生以拯世救人为己任,以促进人的全面自由的发展为理论宗旨。
他深刻反思了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纳粹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肆虐以及以美国为代表的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严重病症和生活于其中的现代西方人的人格现状,苦苦追寻现代病态人格形成及其普遍蔓延的原因,积极探求塑造健康人格的对策良方,深切关注并积极参与世界和平运动,为建立一个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的健全社会而奔走呼号。
弗洛姆伦理思想的成因是错综复杂的,正如他自己所说:“如果一个人问自己:我是怎么对那些在一生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思想领域发生兴趣的?他会发现,要简单地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
或许他天生爱好某些问题,或许他是受了某些老师的影响和当时各种思想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才走上了他感兴趣的道路的……说实在的,如果有人想要确切地知道在所有这些因素中哪个更重要的话,那么,没有一部详细的史料性的自传恐怕难以找到答案。
”①归纳而言,他的伦理思想打上了时代及文化传统的深刻烙印,既有着广泛的理论渊源,也与他的生活经历和时代背景密切相关。
①ErichFromm,Beyondthechainsofillusion:myencounterwithMarxandFreud,NewYork:SimonandSchuster,1962,P.3.第一节新人道主义伦理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一个杰出的思想家总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进行思考和创作,弗洛姆同样如此,他的伦理思想是多种思想的交融和各种文化观念的碰撞所发出的火花。
在他的著作中,既引证了前代思想家和一些佛教哲学家的论述,也有不少当代理论家的思想观点,其中主要包括赫拉克利特、柏拉图、亚里士多德、T.阿奎那、T.霍布斯、B.斯宾诺莎、G.W.莱布尼兹、B.帕斯卡、I.康德、G.W.F.黑格尔、F.w.尼采、w.狄尔泰、E.胡塞尔、J.杜威、w.詹姆斯、M.海德格尔、J.P.萨特、A.伽缪、R.尼布尔等。
他还明确地陈述了其思想的具体源流:“预言的犹太教、马克思、母系氏族制、佛教和弗洛伊德对我都有关键性的影响。
它们不仅构成了我的思想,还影响了我的全部思想的发展。
”①总的说来,人道主义传统,K.马克思与s.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犹太教与禅宗等宗教伦理,存在主义和J.J.巴赫芬的思想等是弗洛姆伦理思想的主要来源。
虽然这些思想的最终根源是人道主义,可以说,人道主义与这些思想的关系应当是包含关系,而不是并列关系。
但是本书出于详细阐述的需要,特别把人道主义传统从中抽离出来,作为弗洛姆伦理思想的首要来源。
①ErichFromm,Fortheloveoflife,NewYork:FreePr.,1986,P.105一、人道主义传统对于“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理解,不同的百科全书有着不尽相同的说法。
美国《哲学百科全书》上写着:人道主义是14世纪后半期发源于意大利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并且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成为近代文化的组成要素。
人道主义也指任何承认人的价值或尊严,以人作为万物的尺度,或以某种方式把人性及其范围、利益作为内容的哲学。
①《法国百科全书》和美国《哲学百科全书》的说法大致相同,认为人道主义是文艺复兴以来在西方持续了几个世纪的思想,其基本意义是指人与其他被创造物的不同之处,这种差异恰恰是人所具有的特征——文化修养。
德国《迈耶尔百科词典》中的人道主义条目也持类似看法,并特别指出,人道主义要求重新发展并且维护希腊语、拉丁语的语言、科学、文学和文化。
如果仅就“人道主义”(humanism)一词的首次使用而言,自然可以这么说,但是,如果就人道主义的内涵而言,这种说法有些简单。
应当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之说较为恰当,人道主义是“关于人的本质、使命、地位、价值和个性发展等的思潮和理论”。
②从伦理学的角度而言,人道主义是人们关于伦理学和道德实践的重要问题,即关于人的地位、权利、能力、价值和尊严等所坚持的一种主张。
它是随着人类进入文明时期萌发的,在人类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曾经有过多种形态,每种形态都有其历史的根源,都有其现实的合理性,都是历史的产物。
但是,①转引自靳辉明、罗文东:《人道主义与现代化》,安徽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6页。
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696页。
在西方伦理学史上作为一种时代的思潮和理论,则是在15世纪文艺复兴以后逐渐形成的,最初表现在文学艺术领域,后来逐渐渗透到其他领域。
不同时代和流派的西方伦理学家们对人道主义的理解不尽相同,综合各种不同的语义,一般而言,人道主义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涵:“人类相对于自然万物具有无与伦比的认识上和实践上的优势;人类是自然万物的目的和中心,自然万物只是相对于人类才具有意义和价值;人类享有某些不可剥夺的和不容侵犯的天赋权利”①;人之为人的人格是不可转让的,人的尊严是不可践踏的;人是目的,不能把人总是当做手段或工具;每个人都有自由发展其个性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人道主义在西方伦理学史上的不同时期有其不同的特征和表现形式。
从其根本宗旨来看,在其演变过程中经历了四个阶段:远古的人本主义的人道主义、文艺复兴时期的反神本主义的人道主义、近代的主体性原则的人道主义和现当代的社会批判的人道主义。
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人道主义(如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的表现形式是人本主义,以强调人类对于自然万物的优越性、中心性和目的性为宗旨。
换言之,此时各家各派的伦理学家都承认,人的一切道德活动都是为了人的德性完善和生活幸福;人优越于其他一切生物,是其他一切非神圣事物的目的和中心。
智者派代表普罗泰戈拉提出的“人是万物的尺度”是西方伦理学史上第一个明确被表述的人道主义命题。
①参见杨方:《第四条思路——西方伦理学若干问题宏观综合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6页。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①以向在神的名义下宰制人的教会争取人的权利、地位和尊严为宗旨,它的口号就是: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此时的人道主义思想主要是反对中世纪神学抬高神、贬低人的观点,肯定人的价值,强调人的高贵;反对中世纪神学的禁欲主义和来世观念,要求享受人世的欢乐,注重现世生活的意义;反对中世纪的宗教桎梏和封建等级观念,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反对中世纪教会的经院哲学和蒙昧主义,推崇人的经验和理性,提倡认识自然,造福人生。
②近代的人道主义⑧以全面论证人在存在、认识和实践等方面的主体性为特色。
可以说,绝大多数近代伦理学家都是人道主义者。
他fl'l女H同远古伦理学一样强调人类相对于自然万物的优越性、中心性、目的性和至上性,但他们更加重视人类在认知和实践中展现出来的自觉性、主动性、创造性和超越性(合称主体性)。
康德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他阐发的三个命题:人在其本身就是目的,人通过知性(理智)为自然立法,人通过理性为自身立法,是近代人道主义存在论、认识论和实践论中的三大醒目标志。
④而在现代西方伦理学中,人道主义依然有其重要的价值和地位。
它是以抗议机械文明和技术统治对人的个性、自由和价值的①主要代表有佩脱拉克(F.Petrurca,1304—1374)、薄伽丘(Gio—vanniBoccaccio,1313—1375)、瓦拉(Lorenzovalla,1407一1457)、彭波纳齐(PietroPomponnazzi,1462一1525)、皮科(GiovanniPicodellaMirandola,1463—1494)、爱拉斯谟(Desi—defiusErasmus,1465—1536)等。
②参见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哲学》编辑委员会:《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7年版,第711_712页。
③主要代表人物有J.洛克、B.斯宾诺莎、J.J.卢梭和I.康德等。
④参见杨方:《第四条思路——西方伦理学若干问题宏观综合研究》,湖南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98页。
剥夺、消解为特色。
现代人道主义有各种类型,其中包括不少经过伦理学家改造而成的各式各样的新人道主义。
这些新人道主义各有其特点,比如,K.雅斯贝尔斯的以超越存在追求自由为特征的新人道主义,萨特的以自由主体伦理学为特征的新人道主义,还有新托马斯主义代表人物J.马里坦的完整的人道主义。
弗洛姆的新人道主义则是以创制型人格的发展为目标。
弗洛姆所继承的人道主义传统,主要包括亚里士多德的追求善就是追求幸福,斯宾诺莎的善恶以是否与人的本性一致为标准,弗洛伊德的追求欲望的满足是人之本性以及德国伦理学家A.史怀泽的“敬畏生命”和马克思的人的解放的理论,都无情地揭露和批判了现代文明和工业社会尤其是资本主义社会导致人性异化和人格扭曲的现状,建立起旨在以人为中心的符合人性的行为规范和价值准则,以求创制型人格的完善和人的潜能的自我实现的规范的人道主义伦理学。
二、马克思与弗洛伊德的伦理思想弗洛姆被称为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他的思想之“新”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的结合上。
虽然当代的心理学家中有不少著名人物,例如,G.W.奥尔波特、R.梅、C.罗杰斯和A.H_马斯洛,他们分别提出了取代弗洛伊德心理学的观点和理论,然而,弗洛姆是其中更为优秀的典型人物,他不仅以马克思的理论补充和发展了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理论,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人道主义伦理学。
弗洛姆多次承认,自己的思想(包括伦理思想)深受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的影响,是二者的结晶。
他把弗洛伊德和马克思学说的共同基础概括为以下四点:(1)批判精神。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对某些陈旧的思想和理论体系持坚定的怀疑态度。
在马克思看来,人们的思考绝大部分都是幻想;人的思想是以特定社会所发展的思想为模式的,而社会思想又取决于该社会的特定结构和作用方式。
而弗洛伊德同样以批判精神进行思考,他的整个精神分析方法就是“怀疑的艺术”。
(2)真理的力量。
马克思和弗洛伊德都相信真理能使人获得自由的解放力量。
马克思提出,真理是导致社会变革的有力武器,因为真理能揭示幻想和意识形态掩盖下的现实。
为了实现自身的政治理想,他提出了建立在科学地分析历史和社会现实的基础上的口号。
其中最突出的例子是《共产党宣言》,这一宣言以简洁的形式对历史和经济对人类的影响以及阶级关系作出了透彻而卓越的分析。
①而弗洛伊德则认为,真理是导致个人变革的有力武器。
精神分析的实质和目的就是帮助病人理性地认识自己,认识被各种幻想掩盖的非理性现实,变无意识为意识,从而获得自己的理性力量。
如果病人能认识意识背后所掩盖的无意识,变无意识为意识,那么他就能获得摆脱自己的非理性的力量,获得改造自己的理性力量。
理性和真理使精神分析方法在各种治疗方法中都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