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合集下载

第十七章新精神分析

第十七章新精神分析

十七、新精神分析的知识要点与习题(一)知识要点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因;新精神分析组成和主要特点;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区别;霍妮的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观点;基本焦虑;弗洛姆的人本主义精神分析学说;逃避自由;个人性格;社会性格;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渐成说人格发展划分的八个阶段。

(二)考核要求1.了解从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这种变化的原出是:(1)一些德国精神分析家移居美国后,正遇上世界性经济危机,加上美国与欧洲文化传统又不同,因而病人极为关心的问题是经济问题。

这是他们抛弃泛性论而重视社会因素致病的基本原因。

(2)新精神分析是精神分析在同美国的社会学、社会心理学、人种学、文化人类学等理论的融合中形成的。

(3)社会文化学派是美国实用主义和行为主义的观点同精神分析的许多论点和治疗技术相结合的产物。

主要代表有:霍妮、沙利文、卡丁纳、弗罗姆、埃里克森等。

2.了解新精神分析是 20 世纪 30 年代后在美国兴起的精神分析学派,又称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简称文化学派。

它仍然坚持以潜意识为基础的人格学说,但却做了—些重要的修订和补充。

狭义新精神分析指美国的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广义的新精神分析指未脱离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体系的所有对弗洛伊德理论进行变通、修正和扩充的理论,包括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荣格的分析心理学、安娜.弗洛伊德的自我心理学、霍妮、弗洛姆和埃里克森等人的美国社会文化学派及英国的对象关系论、瑞士的存在主义分析学派等。

3.掌握新精神分析与古典精神分析的主要区别:(1)从对力比多或性等生物因素的强调到对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的重视(2)重视发生、发展心理学。

(3)从主张性恶论到倾向于性善论。

4.了解霍妮是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开创者。

她将精神分析的研究重点从本能与文化的矛盾转移到文化本身的矛盾,最先建立起了社会文化学派的基本理论框架。

她还坚信人生来就有自我实现的建设性力量,这种乐观的精神也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开辟了道路。

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改与发展

新精神分析对古典精神分析的修改与发展

作者: 姚方方
作者机构: 南开大学社会学系,研究生天津300071
出版物刊名: 宁夏社会科学
页码: 58-61页
主题词: 新精神分析;古典精神分析;马克思主义;修改;发展
摘要:在古典精神分析遭到众多批评和质疑而趋向没落之际,新精神分析保存了古典精神分析的部分概念与理论,同时又对它的某些核心思想及理论进行了反思和修改,从更广阔深入的视角发展了这一理论。

文章试从其对马克思主义的吸收和借鉴、向社会文化因素的转向、对主体性和主观性的强调等三方面加以阐述,并对新精粹分析的地位和研究提出一些看法。

分析弗诺伊德古典心理学派和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

分析弗诺伊德古典心理学派和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

班级:物电11级2班姓名:学号:对弗诺伊德古典心理学派和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的相关分析时光在指尖匆匆流过,本学期对个性心理学的学习也即将上句号。

通过学习这一门课程,我受益颇多,于是对弗诺德古典心理学派和荣格精神分析学派的异同进行的相关分析比较,从而对这一门课程所学到的知识有一个清晰的总结。

人的心理活动丰富多彩、极其复杂,恩格斯誉之为“地球最美的花朵”。

这美丽的花朵就是人格心理学,它是心理学的重要分支,本学期我通过对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学派人格理论的学习,对弗洛伊德与荣格的人格理论做出了比较,得出了它们两大学派的差异。

具体表现如下:一、荣格的学说与弗洛伊德的有着既相承又立异的关系。

因此,对于他的文学观的评论,不仅需要与他的整体理论相联系,而且也还需要与弗洛伊德的学说作出比较。

而荣格将无意识区分为两层:表层与深层,与之相对应的是,个人与集体。

与弗洛伊德的个性心理学相反的是,他强调的是超个性的集体心理。

于是“个人无意识”与“集体无意识”这两个词便具有了他与弗洛伊德理论分野的意义。

对梦的重视,是荣格思想的起点。

应该指出是,不仅他对于梦的重要性的理解大大超过弗洛伊德,而且他对于梦的性质、功能的理解,也同弗洛伊德有很大的不同。

荣格认为梦是一种伪装、变形物,意味着某种并非是其显在表述的东西;而是各种冲动在无意识之中所呈现的自然形态,梦是一种常态的现象,并不意味着某种并非是它本身的东西。

梦具有独特的、意义更重要的功能。

弗洛伊德将梦看成是愿望的满足,因此他对于梦的功能的确定,是在治疗中,将之用为自由联想过程的出发点,穿过一系列观念,而到达情结可以不断地引起心理失调以至在许多情境中诱发神经官能症症状的情感母题的栖居地。

而在荣格看来,梦是无意识的具象表征,而无意识并不仅仅只是往昔知觉、印象的贮存地,还满蕴着未来心灵情境和观念的胚芽,所以梦意象有着一种启示性。

理解一个个体的整体人格的心灵生命过程,就必须懂得,个体的梦及梦的象征性意象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梦的总体功能是补偿、矫正意识心理的缺陷及扭曲,并能提前警告有缺陷的人格,在其目前的进程中它将面临的危险。

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

新精神分析(转)一、从古典的精神分析到新精神分析(一)新精神分析产生的历史背景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席卷资本主义各国,随之又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神经病的发病率大大提高。

患者的病因反映了当时社会上各种复杂的因素,其中以经济因素尤为突出,已非泛性论所能解释。

20世纪30年代以来,各学科都逐渐重视社会文化因素,在精神病治疗方面,也注意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深信与患者的交互影响的重要性。

在此情况下,精神分析由里比多说演进为了文化说。

(二)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新精神分析的特点是强调精神病病因学的社会因素,重视文化因素对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新精神分析学家否定里比多或性的重要性而代之以社会环境和文化的因素。

2、新精神分析学家重视发生法,研究发展心理学。

3、新精神分析学家倾向于性善论,而不同于弗洛伊德所认为的潜意识里装着的是不可告人的欲望。

二、沙利文及其心理学理论沙利文(1892-1949),第一个文化派精神分析理论家,主要著作有《现代精神病概念》。

他非常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影响,其精神分析理论又叫人间关系理论。

(一)人格学说沙利文认为人格是那些经常发生于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相对持久的行为模型,它们能表明人的生活特性。

即人格是一个中间变量,从一个人与其他的人和物有关的行为中推论而得,一个人的人格只有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才能存在。

他主张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这种关系包括了心理关系。

沙利文把一个人从婴儿到成年分为婴儿期、儿童期、少年期、前青年期、成人早期和成人后期这六个阶段,认为每一阶段的年龄大约与某一成熟程度相当。

成熟很重要,因为它能使个人觉察到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各个方面并能给予应付。

在人格发展的各个阶段中,生理成熟与社会认可之间产生矛盾冲突可以引起焦虑、倒退和自我中心的人格。

他的人格发展已证实有三个过程:动能、人格化和认知过程。

动能代表一种相对持久的模型,这些模型是有机体在体验自己生存时出现的,可用以了解人对人的行为的有意义方面。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第三章 新精神分析理论(代表人物)
• 1905年任苏黎世大学的讲师
• 荣格最初对弗洛依德发生兴趣是在他读了他的 《梦的解析》一书之后。1907年他们在维也纳 第一次见面,两人长谈了足足13个小时。
• 1909年,荣格随弗洛依德出游美国,在克拉克 大学举办一系列讲座。(开始怀疑泛性论)
• 1911年荣格成为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主 席
为更好满足学习和使用需求,课件在下载后 自由编辑,请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Thank you for watching and listening. I hope you can make great progress
四、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观点
【德】埃里克森 Erik Homburger Erikson 1902-1994
一生充满了自我认同感问题。 私生子,单亲家庭,有继父。 只受过大学预科教育
• 1927年开始接受了安娜·弗洛依德在儿童 精神分析方面的训练,从此走上了精神 分析的道路。
• 1933年他参加了维也纳的精神分析学会 , 同年去美国波士顿开业
那必然以其他部分的损失为代价。 熵原理——热动力的第二原理,它说明在一个系
统内存在着一种能量相等的恒常趋势。例如把 一个热的物体和冷的物体并排放在一起,热能 将从热体流向冷体,直到它们的温度相等。
精神的意识和无意识部分具有相等的能量,因而 在人的一生中表现机会相等。
• 2 人格结构
个体无意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 压抑的经验 ,以“情结”的形式表现出来 。 自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
• 阿妮玛(Anima)指男性心灵中的女性成分或 意象,在漫长的岁月中男女相互交往所得的经 验而产生
• 阿妮姆斯(Animus)指女性心灵中的男性成分 或意象
• 阴影(Shadow)是人的心灵中遗传下来的最 黑暗隐秘、最深层的邪恶倾向。 生命力和创造 性的源泉。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与新精神分析理论异同引言:精神分析理论自诞生以来,一直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在历史长河中,出现了多种精神分析理论流派。

其中,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是两个重要的分支。

本文将对古典精神分析和新精神分析理论进行对比和分析,探讨二者的异同之处。

一、口述治疗与自由联想古典精神分析理论由弗洛伊德创建,其核心方法是口述治疗。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分析师通过与患者面对面的对话,倾听患者的述说,通过分析、解释和解决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和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自由联想,认为患者可以自由地表达其内心的冲突和欲望,借助梦境和自由联想的方式,揭示潜意识中的内容。

两者在方法上有所不同,但都致力于理解和解决患者内心的困扰。

二、本我、自我与超我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弗洛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

本我代表了人的原始欲望和冲动,追求快乐和满足;自我则是对外界现实的认知和适应;超我则是道德和规范的内化。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治疗注重于解决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

新精神分析理论则对这些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

它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个体的影响,认为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环境密切相关。

因此,在新精神分析中,对本我、自我和超我的理解会有一定的变化。

三、潜意识与无意识古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了潜意识和无意识的重要性。

在古典精神分析中,弗洛伊德认为,人的潜意识中储存着被压抑的欲望和冲突,通过分析和解释潜意识中的内容,可以理解个体的心理问题。

而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注重无意识的角色。

它认为,无意识是一个更广阔和复杂的概念,包含了个体和集体的信息。

无意识中储存着历史、文化和社会的痕迹,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问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性欲与自我实现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中,性欲被认为是个体最重要的冲动之一。

弗洛伊德强调了性的力量和对个体心理的影响。

他认为,个体需要通过满足性的欲望来达到内心平衡。

与之不同的是,新精神分析理论更加关注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完善。

试析新旧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异同。

试析新旧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异同。

一、论述题1、试析新旧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异同。

古典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主要指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新精神分析的人格理论主要指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以及弗洛姆等人的社会文化论。

相同点:旧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新精神分析在作了一些不同的解释的情况下,仍保留了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一些最基本的概念,如潜意识动机作用,压抑和抵抗,精神决定论,移情作用,以及自由联想法等。

新精神分析学家在各自理论中提出的如基本焦虑,原始恐惧,逃出自由等概念,尽管名称有所不同,但归根结底,仍然是潜意识的驱力和先天潜能在起主要作用,不过表现于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而已。

不同点:(1)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

而新精神分析强调自我的作用。

(2)人格发展:弗洛伊德讲人格划分为五个阶段,而埃里克森将其扩展到八个阶段。

(3)人格动力: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动力是本能所驱使,阿德勒用器官缺陷与补偿、克服自卑与优越、侵犯驱力和男性反抗、社会兴趣等概念来表述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

(4)人格适应:阿德勒把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是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自我在社会生活中寻求表现的独特方式,他提供了理解生活风格的三种途径:出生顺序、早期记忆、潜意识梦境的分析。

(5)人格的研究:古典精神分析主要采用梦的解析,新精神分析主要采用儿童精神分析、心理历史分析法和文化人类学法。

2、多拉德-米勒强调的童年期四个关键训练是什么?这四个方面对人格的发展会造成什么影响?多拉德和米勒主张在小孩童年时期,成人要特别关注喂食、排泄、性和激怒―焦虑冲突这四个关键的训练期,以期对他们长大后的人格发展带来良好的影响。

(1)喂食情境:母亲应该以仁爱、温和积极的情绪给孩子喂食,给孩子提供充分的安全、信任和主动的心理氛围。

(2)排泄训练:如果父母对孩子不能控制大小便总是持否定的态度,孩子弄不明白父母是讨厌他们还是讨厌他们的排泄物,它长大后可能不能区分别人对他们的态度是不赞成他们的某些言行,还是不喜欢他们本人,那会容易导致他们产生可耻、低微、绝望和邪恶的情感。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精神分析总结归纳

拉康
二、精神分析学派的特点
从产生条件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传统的学院心理 学,而是在精神病的治疗实践中产生的。 从研究对象来看,精神分析不是研究正常的人, 而是治疗失常的人,例如变态行为、人格失常等 问题。 从研究内容来看,精神分析不是侧重研究传统心 理学如感知、思维等显意识心理问题,而是着重 探讨潜意识、情欲、动机及人格等更深一层的内 容,故通常把精神分析称为深蕴心理学。
过渡阶段精神分析的理论
• 根据心理能量的指向可划分为:内倾和外倾 • 根据人们与世界联系的方式不同:感觉、直觉、 思维和情感 • 根据上诉两个分类排列组合可以得到8种人格类型。 5、人格发展理论: 童年时期 青年时期 中年时期 老年时期
(三)精神分析的新发展
理论分支 创立时间 代表人物 核心观念 安娜、哈 发展线;自我的自主性; 自我心理 1939年 特曼、埃 自我统一性 学 里克森 克莱因、 内部客体、心态;客体 20世纪 客体关系 菲尔贝恩、 力比多、内心结构;过 30~40年 学派 温尼科特、 渡客体;融合性客体关 代 科恩伯格 系 霍妮、沙 文化神经症;社会潜意 社会文化 20世纪40 利文、弗 识;人际关系;文化与 学派 年代初 洛姆、卡 人格的交互作用 丁纳
新旧弗洛伊德主义异同
最大差异是前者以性压抑为中心,后者以多种欲 望的压抑为中心。 最大相同是意识结构都分成意识,潜意识,前意 识。人格结构都分成自我本我超我。
(四)精神分析的内在发展逻辑
(一)简述:
精神分析由于种种原因,从开始就不是一个内在 完全统一的学派。 一方面,弗洛伊德本人在修正和完善自己的理论, 他的弟子不满于他对本能特别是性本能的过分强 调,从不同的理论视角纷纷对他的理论提出强有 力的挑战; 另一方 面,时代发展、环境变化导致精神分析流 行的场所发生变化,这也必然引起精神分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绵阳师范学院
题目: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姓名:李明
学号: 1 3 0 3 0 4 0 1 0 7
专业:历史学
班级: 2013 级 1 班
指导教师:吴节义
2014年12月25日
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
要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首先要了解其具体含义,先简述它们的内容。

一、古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潜意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括意识和无意识现象,无意识现象又可以划分为前意识和潜意识。

(二)本能论
本能论构成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的本质。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这个词“代表了所有生于身体内部并且被传递到心理器官的力”,本能是一种决定心理过程方向的先天状态。

本能的目的是寻求满足,消除身体的欠缺状态。

本能的对象是能满足欠缺状态的事物或手段。

(四)、人格论
1、人格结构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是由伊底、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组成的。

伊底又称本我,它是人格中最原始的、与生俱来的、潜意识的结构。

它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构成,能量直接来源于肉体。

伊底是完全非理性的,它遵循着快乐原则。

伊底是人格结构中最原始、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结构部分。

它由遗传的本能、欲望构成,肉体是它的能量源泉。

超我是从自我中分化出来的监督的自我。

超我遵循至善原则,即它督促自我加强控制、引导本能冲动,使人的行为符合社会的道德规范。

超我形成于幼儿期,因为光靠自我的力量不能控制伊底的本能冲动,所以,超我的形成是必要的。

这些宝贵的思想对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影响重大。

但是,他过分强调性本能和潜意识的作用,忽视理性意识和社会文化环境的作用,为他的人格理论留下了明显的缺陷。

(五)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论
弗洛伊德在对自我功能以及神经症和精神病根源的研究中,提出了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的系统观点。

二、新精神分析理论
(一)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学说
埃里克森的阶段论深受弗洛伊德的影响,但他的学说更为乐观,更认同人类积极发展能力的主动性。

他认为,如果个体能够积极的加以解决,那么将促进个体形成良好的自我品质,如果个体不能顺利的应对,则会影响个体的进一步发展或是留下问题。

(二)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阿德勒的理论强调,寻求控制感、力求完美和克服自卑是人类的本能。

当我们体验到自卑时,我们便被追求优越的力量所驱动。

他指出,优越并非一定是比他人优越,而是从一种只觉到的较低的位置发展到较高的位置,从感觉到不足到感觉到增强,通过追求能力、控制、完美从而克服无助感。

(三)霍妮-社会文化理论
霍妮认为,产生神经症的个人内心冲突,虽然不排斥性压抑、遗传禀赋、童年经历等个人特征,但本质上它却来源于一定社会的文化环境对个人施加的影响。

人性、人的各种倾向和追求、人所受到的压抑和挫折、人的内心冲突的焦虑,乃至什么是正常人格、什么是病态人格的标准,所有一切都因文化的不同、时代的不同而不同。

(四)荣格-分析心理学
荣格在弗洛伊德对人类无意识的发现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观察和广泛研究了各民族宗教神话之后,提出了一套颇有说服力的人类心灵深层结构理论,并称之为分析心理学。

在分析心理学体系中,心灵被当作人格的总体,它囊括一切意识和无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荣格认为,作为总体的心灵包括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

(五)对象关系相关理论:
1沙利文-人格意想理论
人格定义:人格是重复的人际情境的相对持久模式,重复的人际情境是一个人生活的特性。

人格意象是个人对他们自己或他人在需要满足,或是焦虑中产生的情感、态度和概念的综合印象。

沙利文认为,人格意象的想形成开始于婴儿认识到自己身体的存在。

婴儿逐渐形成有关“我”的三方面的人格意象,即好我、坏我、非我。

2科赫特-自我对象理论
科赫特认为,不能用里比多投注的目标来解释自恋。

自恋是一种个体在童年时的自我心理结构的获得性缺陷,以及随之而来的继发性防御和代偿性结构的建立。

科赫特最终抛弃了传统精神分析中的本能模式、采用新的理论模式来说明自恋的发展。

科赫特的自我对象理论认为,自我是人格结构的核心,人格发展状况取决于自我的发展状况。

三、异同:
(一)、相同点: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理论都属于精神分析理论,都强调人格的作用。

(二)不同点:
1.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强调性本能的动力作用,幼年时期没有得到满足、被压抑的欲望会进入无意识,在无意识中继续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提出包括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强调早期经验的影响;根据力比多在不同时期投放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将儿童心理发展划分为五个阶段。

2.艾里克森的新精神分析理论强调理性自我对个人和社会关系的调节作用,以自我的理性调节作用为核心,提出了心理社会理论,并根据心理社会危机的特点,将个体人格发展过程分为八个阶段;艾里克森认为,通过自我的调节作用,危机以积极或消极的方式解决,个体相应就形成积极人格成分;心理发展的动力不仅仅在于生物成熟因素,社会的期望也是成长的动力,心理发展不是停止在青春期,而是持续一生的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