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社会性格”理论述评

、
社 会 性 格 的 概 念
.
弗 洛姆 社会 性格 理论 是在 批判 地继 承弗 洛
伊 德 思想基 础 上形成 的。理论 继 承 了弗 洛伊 德 性 格 理 论所 主张 的观点 , 性 格 是 一种 内驱 力 系 统, 构 成行 为 的基础 , 但不 等 同于行 为 。行 为主
第3 5卷 第 1 期 2 0 1 4年 1 月
哈 尔 滨 学 院 学 报
J OURN AL O F HARBI N UN I VE RS I T Y
Vo 1 . 35 No. 1
J a n . 2 0 1 4
[ 文章编号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1 —0 0 2 0 —0 5
实践 上 社 会 性 格 理 论 所 具 备 的重 大意 义 。
[ 关键词 ] 社会性格 ; 人 的 内在 本 性 ; 创造性 ; 意识 形 态 [ 中 图分 类 号 ] B 8 4— 0 6 [ 文献标识码 ] A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0 0 4— 5 8 5 6 . 2 0 1 4 . 0 1 . 0 0 4
用 的结果 , 随着社 会结 构 的变化 , 社会 性格 会有
从人 的生 存 特性 出发 , 结 合 马 克 思 的 社 会
结构 理 论 , 弗 洛姆 将 弗 洛 伊德 个 体 性格 理 论 引
所不同, 总 的说来 , 社会 性格 类 型分为 生产 性与 非 生产性 取 向。社 会 性 格 有 着 自身 的效 用 性 , 它 中介着 社 会 经 济结 构 与 社会 观 念 , 借 改 变 和 操 纵社 会成 员使 社会 继续 发挥 作用 。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
![[心理测验]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46967407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63.png)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简介“社会性格”的思想并不是埃里希·弗洛姆Erich Fromm的独创而仍然是从弗洛伊德那里继承下来的。
正如他自己说的“有关性格的理论乃是弗洛伊德最有意义的发现之一。
”但是弗洛姆并没有照抄弗洛伊德关于人的性格的思想而是赋予了性格以新的内容并规定了动态“社会性格”概念的含义。
关于“社会性格”的概念是弗洛姆于1931年出版的《基督教主义的演化》一书和1932年发表的《精神分析的性格理论及其社会学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来的意思指人同世界发生关系的行为模式。
弗洛姆指出“社会性格仅包括部分特性它仍是一个团体的绝大多数人性格结构的核心。
是作为这一团体共有的活动方式和基本的实践活动的结果而发展起来的。
”弗洛姆又认为人同世界的关系是在同化和社会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也就是在人作用于现实世界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的。
实际上就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的。
因而人的社会性格也是随着人同现实世界关系的变化而变化的。
所以“社会性格”不是在静态中而是在动态中形成和变化的。
因而弗洛姆又在1968年对社会性格重新定义“社会性格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变的它是把人的能量引向同化和社会化过程的相对固定形式。
”这一动态社会性格概念成了弗洛姆人学思想的核心概念。
动态社会性格是在一定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形成的同时又是适应某种社会结构的基础。
弗洛姆认为人是不能选择他出世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的。
人一出世舞台已给他准备好了他必须同大人一样生活在这现成的社会结构和文化模式中他必须接受了这个结构才能生存下去。
他必须吃饭从而也必须活动。
换句话说人一生下来需要生存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作为刚出世的人对此是无法改变和选择的。
不仅如此还必须在这样的条件和社会制度中形成自己的社会性格否则无法生存。
所以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的行为、观念、思想、判断的规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以适应当时的社会结构为基础的。
也就是以当时现存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模式为基础的。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

人性\异化\健全社会——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的三个维度摘要:弗洛姆社会批判理论是一种以人性论为出发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论。
标签:弗洛姆;社会批判;人性;异化;健全社会社会批判就是从社会良知出发,并运用理性知识,反思实践过程中各种无可非议的信念、不证自明的真理,以及实践者常识性的理解,进而揭示出有可能阻碍社会实践进程,而一般人没有考虑过的一些前提性条件,最后提出实践过程的价值目标。
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法兰克福学派主要代表的弗洛姆面对着西方人所面临的普遍的历史与文化困境,以及人的异化被动的存在方式,他高举马克思主义批判精神的旗帜,致力于以人性论为起点,异化论为核心,健全社会为落脚点去研究和批判所谓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从而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社会批判理论。
一、人性——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弗洛姆认为,评判一个社会是否健全的客观标准只能是人的价值。
这个价值尺度不是由现存社会决定的,而是根植于人类所共有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中。
如果我们站在现存社会的价值立场上,我们就无法从人类自由和幸福的角度对现存社会进行批判,也很难找出现存社会的弊病所在。
因此,我们只有真正弄清了人的本质及其生存需要,我们才能依据人性所固有的法则以及人性发展所固有的目标去评判现实存在,最终找到一种更加符合人性需要的生存方式。
因此,确立一种规范的人本主义价值尺度,是进行社会批判的前提条件。
弗洛姆指出,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批判,“我们的第一任务就是要确定什么是人性,什么是由人性而来的需要;进而,我们必须细察社会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作用,研究社会对人类发展的促进作用,以及人性与社会之间不时发生的冲突和这些冲突给社会带来的后果”。
弗洛姆的这段话正好向我们展示了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内在逻辑: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社会对人的作用——人的本质与社会的冲突——人的异化——扬弃异化。
从这种内在的逻辑我们就可以看出弗洛姆关于人的本质及其需要的思考是其社会批判理论的出发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

弗洛姆的动态社会性格理论内容所谓生产性性格,弗洛姆认为指人独有的潜能的实现,是人的力量的使用。
而正确的使用这种力量有三种方式。
第一,理性的方式。
弗洛姆是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来阐明理性方式的。
关于利用潜能的基本形式,弗洛姆认为包括复制和培育世界两种方式。
所谓复制方式,就是复制现实世界。
这种方式同拍电影一样,对事物的文字记录变成了一连串的照片。
单就这种方式创造性是不明显的,但它是创造性体现的基础。
所谓培育方式就是培育世界。
这种方式是在复制方式的基础上进行的。
就是人们通过构想以自己的理想和情感的力量去创造新物质形式,把世界用新的物质形式装饰起来,这是潜能最明显的体现。
这两种方式任何人都可以用作对世界的反应,但人与人之间在这两种方式中各占的比重是不同的。
有时一种方式变得萎缩,而另一种方式发展到极端。
这时人对世界的反应也就失去了创造性,如培育方式相对萎缩的人就成为“一个实证主义者”。
这种人,可以按照事物呈现的样子来认识事物,但没有能力使他的感觉进一步活跃起来,他只是体现到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无力达到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
他对其未来发展的事物不能做出预测,只看到枝节而不见整体。
在这种人眼里,物化了的东西就是现实的全部,他的思想只是演算式的想象。
有的人复制方式相对萎缩,这种人已经丧失了正常的接触,成了精神失常者。
精神失常者建立了一个内在的现实世界。
在这个世界中他能得到满足,而对真正的现实世界却认为是不现实的。
总之,弗洛姆认为,只有用上述两种方式同世界发生关系,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才能体现人的创造性,失去了这两种之中的任何一种方式便成了病态人。
所以复制与培育两者兼备是一个人创造性的前提。
因为这是对立的两极,构成了创造的原动力,形成了联系和反映世界的理性力量。
第二,爱的方式是理解世界的另一种方式。
这种方式是通过心理和情感来实现的。
这里讲的爱与通常讲的爱是不同的。
通常讲的爱是把对某些人的从属称为爱或对某些人的占有称为爱。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

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摘要:在弗洛姆众多著名思想当中,他的人的人性理论是其最重要的部分,其中包括了认得生存矛盾和人性格分类。
“生存的两歧”阐释了在人类生存本性中无法消除的矛盾:生与死的矛盾、生命潜能无限和生命有限的矛盾、个体化和孤独感之间的矛盾;“历史的两歧”阐释了社会发展中的各种可解决矛盾。
“创发性性格”是一种健全的、成熟的性格;“非创发性性格”的几种类型不是单一的个体性格,人们往往是几种综合一起而言。
关键词:生存的两歧历史的两歧创发性性格非创发性性格埃里希·弗洛姆是20世纪美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心理学家和伦理学家,法兰克福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法兰克福学派在现代西方关于“人”的问题的哲学研究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而作为其主要代表人物的弗洛姆的人性研究的理论成果对于整个西方人学研究的贡献不容忽视。
弗洛姆一生致力于对“人”的问题的研究,关注人、关注人的本性、人的异化以及人的解放。
他的人性理论主要是在综合了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和马克思关于人的学说的基础上形成的,同时也吸收了犹太基督教、佛教禅宗等优秀文化思想的精髓,是他的整个社会哲学理论的核心与基石。
文章主要是分析弗洛姆的人格结构理论:人的生存矛盾与人性格分类两大方面。
弗洛姆学说的核心是现代人的生存困境与出路,其逻辑起点是人的生存状况。
他认为,人类与动物区别是人类有的本性是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人类将自身相对缺乏的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以一种崭新的特质出现,即人类发展出独具的自我意识、理性和想象的能力。
自我意识能使人回忆过去、预想未来以及认识事物和指导行为,理性能使人设想和理解世界,想象能使人超感觉,因此人类能够认识自己的生存问题。
认的生存处在永恒的、不可避免的分歧、矛盾状态中,主要是指“生存的两歧”与“历史的两歧”。
弗洛姆认为,人的“生存两歧性”是人的本质,它是指人类生存的本性中存在的人类无法解决的矛盾,其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生与死之间的两歧性,这是人的存在最基本的两歧性,生与死是截然对立的,虽然你渴望永存但你永远战胜不了死亡,这种矛盾植根于人的存在本身,是无法消除的。
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

谢谢观赏
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也会形成不同的性格取向, 包括受虐狂、施虐狂、破坏性和机械地自动适应 四种不健康的性格取向,他们与同化过程中的四 种非创生性取向是一一对应的,如接受取向与受 虐狂取向所指的是同一类人 。 (1)、受虐狂:今生今世你是我的依靠。 (2)、施虐狂:你痛苦我就快乐
3、堕落综合症与成长综合症
•
(二)缺点 1.弗洛姆使用的术语不严密、含
糊其辞。这一缺点使得相关的后续研究比较 少; 2.弗洛姆的理论哲学意味太浓,既不能被证 实也不能被证伪。 3.他的理论虽然有利于激发读 者的创造性思维,但是它很难作为行动的指导。 不管是研究人员还是治疗师从弗洛姆的理论中所 获得的实践指导意义都比较小。
最后说两句
(2)孤独感的由来:原始社会至中世纪,人 的个性化进展缓慢。人与人之间,人与周围环境 之间的联系比较紧密,个人溶于集体之中,个体 的自由度小,但由此不易感到寂寞和孤单。到文 艺复兴时期,各种社会历史条件发生了重大的变 化,个体自由有了一定程度的扩大,同时人们的 孤独感与疏离感也增强了。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 兴起于发展,人的个性化程度大大加强,人们有 了更大的自由和选择性,有更多自由发展自己的 个性和实现自己的潜能。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 系更加的疏远,个人要为自己的自由和选择负更 大的责任,社会有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存在,人们 产生的孤独感和不安全感更加的普遍。为了克服 难以人数的孤独感,人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 逃避自由和崇尚积极自由。
五、对弗洛姆精神分析论的评价
(一)优点 1、提出了社会精神分析理论,丰 富了人格理论; 2、以现代人的困境和精神危机 作为其关注的核心问题,突出了其学说的现代性 和实用性; 3、他的理论涉及心理学、哲学和历 史学,是一个影响广泛的体系,增强了精神分析 的生命力,丰富了现代心理学的内容; 4、他的 研究对象不仅是少数精神病患者,而且是整个社 会中的各种人群。
弗洛姆人性理论

弗洛姆人性理论弗洛姆(Erich Fromm)属于新弗洛依德学派,与霍尼(Karen Horney )、沙利文(Harry Stack Sullivan)两人并称。
他们皆对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理论有所批评与修正。
除了扬弃弗洛依德的本能论与泛性观点之外,还将焦点放在个体所面对的社会文化情境,并尝试对整个社会性格进行分析。
尤其是弗洛姆,他对现代人遭遇到的各种危机和主题感到关切,企图建立一套人文主义的精神分析的理论来解释社会上种种现象,并且希望从各种不同角度来诊断整个社会、人类,以期为现代人指引一条生命的出路。
因为他的最终信念是“人与自己,人与他人,人与整个宇宙世界合一”,这与我国“天人合一”的传统颇为符合,所以我国学界对其思想特别偏好。
除了翻译他的许多著作之外,还有很多人对他加以研究。
兹将其思想背景、人格理论介绍如下,并做一简单评论:思想背景弗洛姆生于1900年的德国,卒于1980年,其家世为犹太律师后裔,家庭宗教气氛浓厚,所以在宗教的精神分析上颇致力钻研,而有独到的见解。
他身历两次世界大战,两次世界大战皆肇始于德国,战争的惨痛使他对人性投注更多的心力予以剖析。
这是期时代背景,以下再就三方面来说明其思想的渊源。
1哲学方面西方由于科学文明的发展,而使人文价值普遍被忽视,久而久之产生一股反动的思潮,即新人文主义。
其中有三个人的思想影响了弗洛姆。
一是谢勒(Max Scheler,1874——1928),他以比较人与动物的差异来掌握人的本质。
二是斯宾诺沙(Baruch de Spinoza,1632——1677),他的自我保存哲学主张一切万物只要他自身存在,就一定竭力去保存自身的存在。
三是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1875——1965),他提倡尊重生命的伦理,并亲自实践。
2精神分析学理方面弗洛姆在大学时代修习社会学和心理学,二十二岁获得哲学博士学位。
翌年入慕尼黑大学研究精神分析,并在柏林精神分析学院完成精神分析的正规教育。
试论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正 。他强 调个人 性格不 是弗 洛伊德 所认为 的是性驱
力升华 和反 馈 的结果 , 是 个 人在 同化 与社 会化 过 而
家庭及 社会 的无意识 多种 因素 综合 作 用 的结 果 。 弗洛姆 的社 会性 格 理 论发 展 了弗 洛伊 德 的性 格 论 。他 过 于注重心理 的作 用 , 而偏 离 了马克 思思想 的原意 , 从 具有 一定 的局 限性 。
关键词: 弗洛姆 ; 社会性格 ; 内容 ; 献 ; 限性 贡 局
社会 性格理 论渊 源
在弗 洛姆 的理论 结构 中, 社 会性 格 ” 分析 社 “ 是 会 的直接切 人点 。他 毕生关 注 当代 世界 中的各 种矛 盾和危 机 , 社会病 态进行 剖析 , 对 对人 的生存状 况作 出说 明。为找 寻医治 社 会 病 害 的处 方 , 他力 图从 当 代 世界各 种思想 和学 说 中发 现答 案 , 突 出表 现 为 这 对弗 洛伊 德 学 说 和 马 克思 学 说 的 “ 合 ” 综 ¨ 。弗 洛
姆 对弗洛伊 德 和马克 思 学 说 的分 析 , 一方 面 是 弥 补 其 理论上 的不足 ; 另一方 面是 为揭示 社会 弊端 , 就 造
一
造 和膨胀 , 就得 到 了他 的 “ 会性格 ” 社 概念 。
从 弗洛 姆关 于 社会 性 格形 成 的观 点 中, 们 也 我 可 以明显地 发现 马克 思 主 义 的影 子 , 别是 马 克思 特
程 中形 成 的。社会 性 格 的形 成 离 不开 社 会 , 的发 它
展依其所在的特殊社会而定。社会性格理论的直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弗洛姆认为性格是由性格特征构成的,性格特征所具有的共同倾向性,称之为性格倾向。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存在几种倾向,通常根据占主导地位的性格倾向来划分性格类型。
一.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
同化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一种,是就人与物的关系而言的,人要获取物体即同化,弗洛姆根据同化过程中的性格倾向是否具有创生性将人的性格分为创生性倾向和非创生性倾向。
1.创生性倾向
弗洛姆认为创生性是一种基本的人生态度,是人在一切领域中对客体的反映方式。
包括对他人、对自己、对事物的心理反应方式,他关心人所特有的潜能的实现。
而使用这种力量有两种方式。
第一,爱的方式。
弗洛姆认为“爱首先不是同一个具体人的联系,而更多是一种态度,性格上的一种倾向,这种态度决定一个人同整个世界,而不是同爱的唯一对象的联系。
”因此,创生性的爱是一种主动的能力,一种把自己与他人联系起来的能力。
爱使人克服孤独和分离之感,同时也使人成为他自己。
第二,理性的方式。
理性也叫原创性思维。
弗洛姆认为人们从分辨理性和智慧之间的不同就可对原创性思维获得基本了解。
原创性思维是由客体和主体性质共同决定的,即客观性与主观性之间的这种同一性是原创性思维的特性。
2.非创生性倾向
弗洛姆把非创生性倾向分为四种类型:第一,接受倾向。
具有接受倾向的人乐于
被动的接受所需要的东西(物质的和精神的)。
他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界。
他坚信自己所需要的无论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唯一获得的方法是从外界取得。
所以这种人失去了主动性而处于被动状态中。
第二,剥削倾向。
剥削倾向的人和接受型的人基本前提相同,认为一切好的东西都源自外面,这种人与接受倾向的人的区别在于剥削倾向的人并不期望像接受礼物一样得到别人的东西,而是通过强迫和诈骗手段将别人的东西据为己有。
第三,囤积倾向。
这种倾向的人对从外界得到所需之物缺乏信心,而靠囤积和节约来建立安全感。
把花钱看作是一种威胁,他在自己周围建立一道围墙。
其目的是尽可能多的把东西带进来,尽可能少的带出去。
第四,市场倾向。
把自己看成卖主,同时又把自己看成待出售的商品,所以他的自我价值建立在无法控制的条件下。
二.社会化过程的性格取向
弗洛姆认为,社会生活中,人除了与世界的同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外还有人与人的社会化过程中的行为模式,人在社会化过程中所形成的性格倾向有两种:不健康性格倾向和健康性格倾向。
1.不健康性格倾向:第一,共生关系。
共生关系是在人与人的联系着中那个失去了独立性,通过依赖他人∃主动依赖或被动依赖%来建立人际关系。
以逃避不堪忍受的孤独和分离。
这种关系存在两种形式:受虐倾向和施虐倾向。
施虐倾向是共生关系的主动形式。
第二,疏远关系。
疏远关系是与共生关系相反的一种关系。
其表现形式为破坏倾向和退却倾向。
破坏倾向是疏远关系的主动形式。
2.健康性格倾向:以上四种性格倾向都不能使自己克服孤独和不安全感,都是消极自由的状态,而积极自由的状态则“在于全面总体的人格的自发性活动”。
自发性活动,就是积极的表现人的情感和理性潜能,通过这种活动,人既能保持自我
的独立和完整性,又能与自然、社会、他人融为一体,这种活动有两种方式:爱与创造性的工作。
爱就是在保持自我和他人独立性基础上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自发性的工作就是创造性的活动,即在创造性工作中,人将自身与外部世界结为一体。
三.混合性格倾向
前面把各种性格倾向单独加以讨论,是一种理论化的形式。
而现实生活中人的性格是各种倾向的混合,只是其中的某一种倾向占主导地位而决定人的性格类型。
混合性格倾向可分为三类:
1.非创生性倾向和创生性倾向的混合。
在人的性格结构中,如果非创生性倾向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性格特征是消极的,如果创生性性格倾向占主导地位,相应的性格特征是积极的。
因此若把握一个人总的性格特征不但要发现占统治地位的性格倾向,同时也要关注其它的性格特征。
2.非创生性倾向的混合。
最常见的是接受倾向和剥削倾向的混合,因为二者都依赖于别人,面对某一种人来说可能倾向于接受,而面对另一种人时则可能倾向于剥削。
3.同一倾向中不同方面的混合。
在每一种性格倾向中都有不同的特点,这些特点在某些时候是积极的,在某些时候是消极的。
如囤积倾向中,在某些时候是节俭,而在某些时候则是吝啬。
正是人的各种性格倾向和各种性格倾向的混合,才形成各种复杂的性格,进而揭示了人与世界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