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门入山思想略析
浅谈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创始人是老 子和庄子 , 老子 的思想主张是“ 无为 ” , 庄子继承 并发
五、 道 教思 想对 明代 时期 山水 画的 影响
明代 哲学家提 出的心学观点 , 影响很 大。李贽强调“ 童心” ,
展了 老 子的学说 , 后人 常把老子 与庄子并称为“ 老庄” 。
一
、
道 教思 想对 魏晋 南北 朝时 期 山水 画 的影 响
譬如镦 1 i 开 充
浅谈道教思想对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
口张婷婷
摘 要: 起 源于先秦 以老庄为代表 的道 家学派, 主张 出世 、 无为 , 提倡 “ 道 法 自然” 。道教 是 中国的传统 宗教 之一 , 道教 思想是 中国 传 统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 它对 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影响是 巨大而又深远 的。
在作 品中体现 的寂静悠远 的意境 , 与道家和道教 思想追求 的“ 虚
静恬淡 、 寂 寞无 为” 的境界 相得益彰 。它不是简单 如实地描绘 自
三、 道教 思想 对五 代 、 宋朝 时期 山水 画的影 响
而是 画家 内心世界 的真实流露 。如果用哲 学思想 阐释 自 五代 、 宋朝 时期 的 山水 画艺术成 就尤为突 出, 最 主要的代表 然景观 ,
后人称 “ 四王” 。他 们推 崇董其 昌 , 在 创作 中追求 幽深恬 静的 意
隋唐 时期 , 山水 画作 为独立 画科 出现 , 主要描绘达 官贵人游 境 。其 中, 王 时敏擅 摹古 , 代 表作《 落木寒泉 图》 现 藏于故宫博物
春和 园林 宫殿 的景致。 向往 山林 生活和 人间仙境 的思想, 亦是道 院。王鉴在《 染香庵 画跋》 一文 中提到“ 元 气淋 漓” “ 浑然天成 ” 的 家 思想 中追 求长 生、 成仙飞升 的思想 的反 映。 隋唐 时期流行青绿 山水意境 , 作 画是 为 了“ 聊 以笔 墨遣 怀” , 这些正是道 家与道教 思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分析

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分析西游记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文学家吴承恩。
作品以孙悟空、猪八戒、沙僧和唐僧四位主要角色的西天取经之旅为主线,融入了丰富的道教思想。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对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进行分析。
一、道教的修炼与成仙观念在西游记中,道教的修炼观念得到了充分展现。
孙悟空作为主要角色之一,具有神通广大的本领,他的修炼过程可以看作是道教修炼的一个缩影。
在第一回中,孙悟空在花果山上通过修炼,练成了七十二变和腾云驾雾的本领。
这种修炼方式与道家追求长生不老的理念相符。
此外,孙悟空在后来的旅途中,通过与各种妖魔鬼怪的战斗,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力和武艺,这也是道教修炼的一种形式。
通过修炼,孙悟空最终成为了斗战胜佛,实现了超凡脱俗的境界。
另外,西游记中还描写了一些修炼成仙的故事。
比如,第十六回中,唐僧师徒们在雷音寺遇到了观音菩萨,她告诉他们可以在西天取经之后,修炼成仙。
这体现了道教中修炼成仙的信仰,追求超脱尘世的境界。
通过这些描写,西游记传达了道教修炼与成仙的思想。
二、道教的道德观念与修身养性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还体现在对道德观念和修身养性的关注上。
在取经的过程中,唐僧师徒们面临各种困难和诱惑,但他们始终坚守正道,不为外物所动。
这体现了道教中的修身养性的思想,强调修道者应当追求道德的高尚和内心的纯净。
在第八回中,唐僧师徒们来到了火焰山,面对烈火的考验,他们没有放弃,而是通过默默忍受痛苦,最终得以渡过难关。
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与道教中的修身养性思想相契合。
道家强调通过修炼来陶冶性情,修身养性,从而达到超脱尘世的境界。
此外,西游记中还通过描写唐僧师徒们的行为,强调了道德观念的重要性。
比如,在第二十回中,唐僧师徒们遇到了孔雀大明王,他们选择不杀孔雀,而是以仁慈之心感化了孔雀,使其归依佛门。
这种以仁慈之心对待众生的行为体现了道教对道德观念的强调。
三、道教的追求自由与超越尘世西游记中的道教思想还表现在对自由和超越尘世的追求上。
道教自然山水思想管窥

・道教研究・道教自然山水思想管窥申喜萍 许孟青提 要:在占有翔实资料的基础上,本文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系统分析了道士们尤其是全真教徒的自然山水美学思想:一、自然比德观;二、对自然美欣赏的层次确认;三、异域风光入诗来。
申喜萍,四川大学“985工程”宗教与社会研究创新基地学术骨干,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许孟青,四川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主题词:道教 自然山水 比德 异域风光 “中国古典文学美学的审美意识,派生于儒、道二家的哲学思想。
(后来,佛家东渐,主要又和道家融会起来)因此,作为中国的文学美学体系,一般形成为二水分流的局面:一是儒家因入世而关心现实美,一是道家(包括汲取佛家加以融会或化而为玄学的人们)因遁世或自我超脱而醉心于自然美。
”①吴调公先生明确指出了中国文艺美学的二分现象,追求自然美的道家思想被道教继承并得到了进一步的发扬。
在道教徒创作的作品中,对大自然进行歌咏的作品比比皆是,就连道教推崇的神仙世界的“仙”,也是“迁入山中”的意思,因此,“天下名山僧占多”只是一种说法,实际上,天下名山道占的也不少。
怎样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就一直成为中国文化尤其是道家、道教关注并推崇的一个重要主题。
早在庄子时,就提倡人游于自然之中,以避祸全身,过着一种自我悦娱的亲近大自然的生活。
“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为无而已矣。
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
”②日与自然相亲,独与天地精神相往来,成为一种超越尘世的生活方式,对后来的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以南宋金元时期的道教为例,来分析道教徒思想中自然山水所占据的位置。
这一时期的道教诗歌因为有隐世的一面,加上南宋遗民的入道避祸,使得借景抒情的自然隐趣诗就更是多不胜举了。
在这大量的自然隐趣诗里,又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一、自然比德观所谓“比德”是指用自然物的自然属性来比喻、比拟或象征人的道德人格,其心理机制实际上是自由联想,由自然物的自然属性联想到人的相类似的品性的心理过程和形态。
道教文化的几点浅层次思考

道教文化的几点浅层次思考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在道教。
在当今社会,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当代科学、治国思想、生态伦理观、当代教育、生活智慧等方面提供借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标签:道教文化价值影响智慧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
这不仅表现在它对中华传统文化——道家思想、儒家伦理纲常、墨家思想等思想的吸纳,而且对中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在新的世纪里,道教文化的合理思想将在当代科学、治国思想、生态伦理观、当代教育、生活智慧等方面提供借鉴,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注入正能量。
一、道教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传统文化的根柢就在道教1.道教文化在创建和发展过程中,吸收了不少中華传统文化作为它的营养成分,成为它的思想渊源的一部分早在春秋战国之前,就有诸子百家的兴起,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繁荣。
在秦汉之际,法家和道家,曾先后一度处于统治的地位。
后来,汉武帝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这个儒术已经不是孔子时候的儒术,而是以董仲舒为代表的吸收了阴阳家和道家等思想在内的宗天神学。
随着道教的产生和佛教的传入,便一直是道儒佛三教一方面彼此互相对抗、互相斗争;另一方面又互相吸收、互相融合,形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
2.在道教文化的长期发展过程中,又对我国古代的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都产生过巨大而复杂的辐射作用,留下它的深刻影响其某些影响至今在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构成中仍然不可忽视。
概括起来,主要有对中国学术思想、文学艺术、科学技术、政治、道德伦理、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民族凝聚力的形成等领域方面产生影响,这里主要探讨对民族心理、民族性格领域产生的影响。
此外,道教对民间的风俗习俗和民间信仰,也有重要的影响,如崇拜三官、灶神、土地神、财神、等,都和道教有密切关系。
二、道教文化当代价值和积极影响的浅层次分析1.对于当代科学发展的启示意义道教对自然、对人体自身的探索,产生了一系列中国古代的科技成果,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道教含有古代的科学成份,为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

有关道教的感悟和思索的作文道教,这个古老的宗教,总是让我想起那些神秘的仙境和神仙们。
小时候,我总是幻想着自己也能像他们一样,飞檐走壁,腾云驾雾。
长大后,我对道教的感悟和思索也越来越多,它似乎成了我生活中的一种信仰,一种精神寄托。
道教的核心思想是“道法自然”,这让我想起了那些美丽的山水画。
在那里,山清水秀,鸟语花香,一切都是那么和谐美好。
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琐事所困扰,心情烦躁不安。
这时,我会想起道教的教诲,要学会放下执念,顺应自然,让自己的心灵回归宁静。
这种感觉就像是在炎炎夏日里找到了一片清凉的树荫,让人感到无比舒适。
道教还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无为而治”。
这个词听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它就是告诉我们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强求。
有时候,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这时候如果我们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妄自菲薄,那么问题就会变得容易解决得多。
就像那句老话说的:“船到桥头自然直”,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努力,总会迎来成功的那一天。
当然啦,道教并不只是让我们学会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还教导我们要修身养性,追求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我们很容易迷失自己,忘记了初心。
而道教则提醒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地反省自己,修炼自己的品德。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成为一个有道德、有修养的人。
道教对我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宗教信仰,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精神追求。
它让我懂得了如何去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和挑战,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够用心去体会道教的智慧,那么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更加充实。
2023武当山拜神有什么讲究

2023武当山拜神有什么讲究(完整)武当山拜神有什么讲究1武当山是道教名山,道教组织有自己的信仰和习俗忌讳,因此游客在游览武当山道教宫观时须尊重道众的传统习俗和生活中的禁忌,切不可忽视礼俗或由于行动上的不慎伤害他们,引起争执和不快。
1、注意举止:进入道观后不可大声喧哗,不要以手指点神像,无论其造型多么令人惊叹,尤其禁止乱摸神像;也不要背对着神像;进殿时不要踏在门坎上,如果遇到道教活动,应静立默视或悄然离开。
2、注意谈吐:俗话说:“僧不言名,道不言寿”,道人修炼是为长寿,所以最好不要问道人的年龄。
入道门的原因很多,如果没有深交,也不要问其身世。
不应提及婚配之事和荤腥之言,以免引起反感。
3、注意行为:进山朝贡步入武当神道后,就要静默清心,不说污秽不净的话。
供品中不能有石榴、李子、红艳花及鸡、犬等,不吃雁、鳗、龟、鳖、牛、犬、猪肉及生葱、韭、蒜、姜等荤腥刺激食物,不饮酒。
这些都是武当主神真武大帝所忌讳的。
4、注意称呼:对道人的称呼,都应尊称为“道长”、“师父”等,忌直称为“出家人”、“道士”等,甚至有污辱性的称呼。
对年长坤道,不能称为“大妈”、“奶奶”等,同样称为“道长”、“师父”。
5、注意礼节:与道人见面常见的行礼方式为两手相抱,左手抱住右手举至胸前,微微低头(即拱手礼),表示恭敬,忌握手、拥抱、摸道人的头等不当礼节。
6、注意习俗:道人在吃斋(吃饭)、诵经、*时,游人不要打扰,作为道人也不得应声而起,因为道教有“三不起”的禁忌。
7、进香时间:武当山一年四季都有香客朝山进香。
过去香客多为农民,农闲时香客较多,农忙时香客略少些。
一般来说,每年正月到四月为进香旺季,俗称“春香”;九月冬小麦播种后,又出现一个高潮,俗称“秋香”。
每年香客比较集中的朝山时间是春节前后,各地香客赶到紫霄宫和太和宫。
初一早晨顶风踏雪争烧“头往香”,因为正月进香,大吉大利。
三月初三真武圣诞节前后,故各地信上进香游览的人甚多;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武当山道上在这一天举办“放施食”(超度孤鬼亡魂)的斋醮法事,故有些信上赶在此日进香,顺便析安亡灵;九月初九日,相传为真武飞升日,又恰逢重九登高节,故此日前后各地信士云集,武当各宫香火旺盛。
道教中的存思思想

道教中的存思思想【摘要】:存思是上清派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也是整个道教修行的基础,它与众多道术结合,形成复杂的道教文化。
本文对《道藏》中存思术的内容、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对其养生意义做出研究。
【关键词】:存思内容方法养生存思,亦称存想,或有人言存神。
存指思维集聚,思指意念遐驰。
然存想与存神究竟不同,如陈樱宁所言:“存神之义,即神自存耳,非依他力而后存也。
存神与存想不同,存想者,如《大洞真经》存想百神之衣裳、冠带、形容、动作。
又如《龙虎九仙经》,存想黄云撞顶。
《中黄经》,存想五方五色之气,出于身中等法皆是”;“若夫存神,则无所想。
不过将神光凝聚于一点,不使散漏之谓也。
存神,不限于身中一处,亦不限在身内,有时亦存神于身外”。
就此而言,存神仅指神光集聚,较思而言少了许多丰富。
唐司马承祯《天隐子》曰:“存谓存我之神,想谓想我之身。
”道教认为神灵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宇宙万物皆各有神,如果能存思这些神,神就会安置其身,使人达到修行的目的。
如《云笈七签》中存思篇也说“为学之基,以存思为首。
常行之智静神凝,除欲中静,如玉山内明,得斯时理,久视长生也。
”存思术由来久远。
《太平经》是流传至今的最早的道教经典,在其中便有存思五脏神图以治病之法。
“夫人神乃生内,反游于外,游不以时还,为身害。
即能追之以还,自治不败也。
追之如何?使空室内,傍无人,画象随其藏色,与四时气相应。
悬之窗光之中而思之。
上有藏象,下有十乡。
卧即念,以近悬象。
思之不止,五藏神能报二十四时气,五行神且来救助之,力疾皆愈。
男思男,女思女,皆以一尺为法,随四时转移。
春,青童子十;夏,赤童子十;秋,白童子十;冬,黑童子十;四季,黄童子十二。
二十五神人真人,共是道德正行。
”(《太平经乙部·卷二》)存思术的重要还体现在对上清派的影响。
上清派是东晋南北朝江东地区最有影响的道派,它的出现使得道教理论更趋成熟,此派专以传播习炼《上清经》而得名,其修炼主要方法就是存思。
道从上人这首诗的意思

道从上人这首诗的意思
《道从上人》是一首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诗。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对道教思想的赞美和对道家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诗中描绘了一个修行者在山中修炼的情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来表现出修行者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道的追求。
首先,诗中的“道”指的是道家思想中的“道”,即宇宙间一切事物的根源和规律,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境界。
诗中所说的“上人”,则是指修行者、道士,他们在山野中修行,追求超脱世俗尘嚣的境界。
诗中所描述的“山中”、“云深不知处”,表现出修行者超脱世俗的心境,追求心灵的宁静和超然。
其次,诗中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如“山中饮马”,“云深不知处”,“白云生处有人家”,展现了修行者与自然的融合,表现出修行者超然物外的境界。
诗中的“白云生处有人家”,表现了修行者在山野中修行的清静之地,与自然和谐相处,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脱。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修行者在山野中修行的情景描写,表现了对道家思想的赞美和对修行者的敬仰之情。
诗中所展现的超脱
尘世的境界和与自然的融合,体现了对道教理念的追求和对修行者高尚品德的赞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教研究道门入山思想略析朱展炎提 要:道门人士在合药、精思、避乱隐居等情况下,都有可能入山。
因而,围绕入山所产生的一系列宗教和日常原则,无不折射出道教某些独特的教理教义。
在这些思想当中,主要包含了山不轻入、入则防害、登山择时、居山择地、择地有仪等原则。
在这些原则的背后,蕴含了道教信仰的各种理论预设和宗教禁忌,这些预设和禁忌反映了道门对于个体生命的重视、爱惜,以及对大自然的敬畏、尊重和爱护。
朱展炎,1979年生,广西昭平人,哲学博士,四川大学道教与宗教文化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研究人员。
主题词:道门入山 防害 择时 择地众所周知,道教的理论核心即是追求得道成仙、长生不死,故此仙人也就成为了道门人士寄托自我实现的集体喻像。
从仙!的字形看,上古时期仙!写作仚!,∀说文解字#谓:人在山上。
!∃因而仚!之意就是指山中之人,仙人即山人。
故而后世道门修道,多是遁入山林,道门人士认为,自古仙人及西王母皆得道,皆自山中成!%。
因此入山成为了道门修行的重要一环。
除此而外,道门还认为在尘世修道、合药有诸多不便,容易受各种污秽、禁忌所破坏,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所言:夫斋洁之士,虽以术数辟身,而鬼魅或能坏人药也。
今合医家佳药好膏,皆尚不欲令鸡犬及妇人小儿等见之,如药被见者,用便不验&&况神仙长生之大药乎!以古之道士,合作神药,必入名山无人之地。
!∋这样,在精思、合药、避难等情况下,道士都有可能深入山林,围绕入山这一重要活动也就产生了各种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思想原则。
一、记载道门入山思想的主要典籍道教典籍当中对于道门入山的种种时日、禁忌、仪式和防害方法,都有许多论述。
在这些典籍当中,主要有∀元始上真众仙记#、∀抱朴子 内篇#卷十七登涉!、∀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四和卷五、∀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太上灵宝五符序#、∀上清修身要事经#、∀太上明鉴真经#、∀真诰#卷十、∀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太玄真一本际经#(敦煌本)、∀上清明鉴要经#、∀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上清黄庭养神经#、∀枕中记#、∀云笈七籤#卷二十三思日月法!等。
第一类典籍比较强调入山的一些基本原则。
其中∀元始上真众仙记#主要论述了山不可轻入、各大名山之所治属等问题。
∀抱朴子内篇#卷十七登涉!比较集中地论述了入山的各种事项,比如入山时日、防虎狼虫蛇、治山精鬼怪、带登山诸符等。
∀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四、卷五强调合神丹大药必入名山、择四时王相、知晓山精鬼怪、入山带符等思想。
∀三洞道士居山修炼科#入山采药品第九!介绍了入山采药、精思时所应注意的禁忌、时日等,认为天地开仓之日才适合入山。
∀太上灵宝五符序#指明了入山日子选择的干支相生原则,陈述了保日、义日、专日、制日、伐日等概念。
∀上清修身要事经#则详细列举了保日、义日、专日、制日、伐日等在六十甲子中的具体分布,同时也介绍了道士云游五岳名山之时,要行祝由、叩齿、存思之仪,以便获得神灵附体,保佑自身安全。
∀太上明鉴真经#也谈到了天地开仓之日为入山良日等问题。
第二类典籍主要谈的是入山防害的各种措施。
如∀真诰#卷十谈到了用存神思神之法驱逐百邪精怪。
∀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六介绍使用燃烧水牛角、羚羊角的方法来驱逐虎狼蛇等山中猛兽。
∀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主张入山遇毒虫猛兽等可以通过诵经的方式来消灾解难。
∀上清明鉴要经#解释了道士入山精思使用铜镜来驱精显怪,以便防止山精鬼怪化作人形来破坏道士的修道。
∀太清金阙玉华仙书八极神章三皇内秘文#卷中则谈到了道士入山之后选择洞府的规制,其中涉及到了传统堪舆学方面的一些知识,此外还介绍了入住洞府之前要祭拜山主,以求神灵允许居山修道,抵御各类灾害。
∀洞真高上玉帝大洞雌一玉检五老宝经#论述的是道士入山防害可通过诵经、作祝来消解。
∀洞真太上紫度炎光神玄变经#认为道士入五岳名山时可通过存思青帝、赤帝、白帝、黑帝四方神主来卫护自身安危,以便通行无阻。
∀上清黄庭养神经#主张通过叩齿、呼神、佩符的方式来驱逐鬼魅虎狼。
∀枕中记#记载了凡入山日,未至山百步,先却行百步,反足乃登山,山精不敢犯人,众邪伏走,百毒藏匿!(这类奇特的道教入山仪式。
∀云笈七籤#卷二十三思日月法!则认为通过精思日月之神的方式来护身卫体,入山就可以无所畏惧。
二、道门入山思想的主要内容从上面相关的典籍内容看,道门入山具有诸多禁忌、仪式、方法和原则,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指导思想:山不轻入、入则防害、登山择时、居山择地及选地有仪等。
(一)山不轻入道门对于入山的看法,一般是主张初学道者先不必深入山林,而是在家闭门苦修,锻炼心智。
如∀元始上真众仙记#所云:初学道不必入山,闭门勤修,不杂人物,长斋执志,或清香洒扫,亦能降真矣。
!)初学道者之所以不必入山,就在于其修道意志未坚,身心尚未得到锻炼,还不能够静心息虑,专注求道,因此先需在家闭门持斋、洒扫应对。
但修炼到一定程度之后,道士出于合药、精思、避乱等原因,就需要追求一个清静无人的环境,这时候则要深入山林,但同时也告诫学道者不可轻入:抱朴子曰:凡为道合药,及避乱隐居者,莫不入山。
然不知入山法者,多遇祸害。
&&入山而无术,必有患害。
或被疾病及伤刺,及惊怖不安;或见光影,或闻异声&&不可轻入山也。
∗从葛洪的告诫可知,入山不是一件可轻易而为之事,如果不知道入山的种种法门和禁忌,必将招来祸害,非但求道不成,反而会殃及自身安危,所以葛洪主张山不可轻入,入则有法。
此外,葛洪还认为初入山林之人,假如身体尚不够强壮、康健,则先需要各类汤药来调理,以便为入山打下坚实的身体本钱:若初入山林,体未全实者,宜以云珠粉、百华醴、玄子汤洗脚,及虎胆丸、朱明酒、天雄鹤脂丸、飞廉煎、秋芒、车前、泽泻散,用之旬日,不但涉远不极,乃更令人行疾,可三倍于常也。
!+从中可以看出,道门人士对于草本的运用是极为熟练的,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古代道与医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
由上可知,道经对于需要入山合药、精思、隐居的修道之人,十分强调入山有术,登山有本,而不是盲目妄入,随意轻入。
(二)入则防害对于入山的危险性,道门中人是有清晰认识的,尤其在古代医药、科技不够发达的情况下,道人要独自深入山林修道,如果不懂得一定的医药知识,是不能够随便入山的。
山林当中可能遇到的危害,一是毒蛇猛兽这些现实威胁,二是山精鬼怪这种基于宗教信仰而产生的心理、精神担忧。
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五所述:为道者多在山林之间,乃是虎狼毒蛇、精怪魍魉之窟穴也。
不深防辟,损害药也。
!,虎狼毒蛇对于人的危害是不言而喻的,如果不懂得防范,就有可能命丧山林。
因此孙思邈在∀孙真人备急千金要方#卷七十六中就主张通过燃烧水牛、羚羊角来驱除虎狼蛇:凡入山,烧水牛、羖羊角,虎、狼、蛇皆走。
!−水牛角、羚羊角燃烧后会产生浓烈的刺鼻味,对于虎狼蛇这些嗅觉灵敏的动物而言,确实可以起到驱赶作用。
对于深山中经常碰到毒蛇伤人的情况,葛洪在∀抱朴子 内篇#卷十七登涉!中也谈到防治之法:今带武都雄黄,色如鸡冠者五两以上,23道门入山思想略析以入山林草木,则不畏蛇。
蛇若中人,以少许雄黄末内疮中,亦登时愈也。
蛇种虽多,唯有蝮蛇及青金蛇中人为至急,不治之,一日则煞人。
人不晓治之方术者,而为此二蛇所中,即以刀割所伤疮肉以投地,其肉沸如火灸,须臾焦尽,而人得活。
!.雄黄作为砷硫的化合物,其性辛温,有毒,功能主要是解毒杀虫,祛湿去痰,对于防治蛇毒虫咬有一定疗效。
同时,以刀割掉伤口一部分的烂肉,把毒液挤出,也可以缓解蛇毒的扩散,从而为救治赢得时间。
除了要懂得一些基本的医药知识来防治虎狼毒蛇和山精鬼魅之害外,道经当中还特别强调宗教仪式对于防治以上诸种危害的效用。
在这些道教信仰疗法当中,主要有入山佩符、存思、诵经、悬镜等防治手段。
佩戴登山符是道门入山最为常见的一种防治手段。
符之重要,如∀黄帝九鼎神丹经诀#所言:入山合丹,欲辟山川庙社百神鬼之法,最以符为切要。
神丹大药,亦资符力而辟卫也。
符法者,于老子皆天文也,老子于神人授之者也。
! 在道士入山所佩之符中,五岳真形符是比较常见的,其功效主要是入山能伏狼虎,入水能伏龙蜃。
此外,∀黄帝九鼎神丹经诀#卷五还谈到了辟百鬼之符、居山住处之符和去虎狼百蛇等符,此不赘述。
存神思神之法在驱逐百邪精怪时也被入山道士所常用。
如∀真诰#卷十所言:行经山及诸灵庙祠间,存口中有真人,字赤灵丈人,侍以玉女二人,一女名华正,一女名摄精。
丈人著赤罗袍,玉女二人上下黄衣。
所存毕,乃叱咤曰:庙中鬼神速来,使百邪诣赤灵丈人受斩死,众精却千里。
! 存想之法作为道教常用的宗教法术,其核心思想即在于道教的泛神理论,认为神遍万物,因而存思身中之神,即可护佑身心,由此起到避邪祛精的功效。
道经作为道门法术之传承和记载实体,在道士看来是具有神奇功效的,其文字往往被认为是神仙降言,具有神圣性,故而诵经也就成为道门人士入山防辟百害的一种重要手段。
如∀太玄真一本际经#卷一护国品!所述:若入山林峻险之地,毒虫猛兽来欲害己,诵念是经(指∀太玄真一本际经#,笔者注),虫兽却退,不见中伤。
! !从现代人的科学观点来看,道教这种以宗教方式来处理危险的方法有其荒谬之处。
但就道教徒的信仰而言,则可以起到稳定心神的作用,使得道士独处深山能够感受到神灵的卫护,克服恐慌心理,方便静心修道。
另外,道士在深山精思、合药,按道门的说法,往往会遇到精怪来试的情况。
为了应对这种危险,道经一般强调以镜防妖、显妖:道士入山精思,山精老魅多来试之,或作人形。
故道士在石室之中,常当悬明镜九寸于背后,以辟众恶。
又百鬼老怪虽能变形,而不能使镜中影变也。
见其形物镜中,则便消亡退走,不敢为害也。
! ∀镜子在民间方术之中往往被当作重要的厌胜工具来运用,其原理即在于镜子本身所具有的反射和显形作用。
人们认为通过镜子的反射和显形,可以将秽气反推出去,从而达到厌胜的作用。
总之,道门人士在入山之时,对于山林中种种潜在和现实的危险都有冷静的考虑。
其防治之法,一是从医学常识的角度来预防各种现实危险,二是从宗教信仰的角度来强化宗教仪式对于潜在危险的防范,从而为修道、炼丹营造一个良好的内外环境。
(三)登山择时对于入山时机的选择,道门人士有严格的要求。
首先从入山的年份、月份上看,道门中人多从干支相生的角度来选择入山年月,如入五岳名山:凡入山,当择四时王相,支干相生之日,吉也。
又依遁甲良时,佳也。
又当择其月中吉日佳时也。
若至急不得,徐待吉日,要须此月者,但少选日时。
东岳岁月忌,不可以甲乙、寅卯之岁,正月、二月入也。
南岳岁月忌,不可以丙丁、己午之岁,四月、五月入也。
中岳岁月忌,不可以戊己、辰戌、丑未之岁,四季之月入也。
西岳岁月忌,不可以庚辛、申酉之岁,七月、八月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