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思维导图知识点]统编部编初二八年级语文

合集下载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课堂笔记

统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十四课《背影》课堂笔记一、课文概述《背影》是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主要讲述了父亲为了儿子读书,亲自送儿子到车站,自己却一个人默默离去的故事。

二、文章分析1. 文章的主题父爱与成长。

2. 文章的结构整篇文章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描写父亲送儿子到车站的情景,表现了父爱与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通过回忆,描写父亲勤劳和可爱的性格特点,表现了父爱的深厚和伟大。

第三部分,通过儿子的视角,描述了父亲默默离去的情景,表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深沉。

第四部分,主要是对父爱的思考与感悟。

3. 文章的语言特点本文用朴素的语言,诙谐有趣的语调,抒发了父爱的伟大、深刻,与博大胸怀的精神。

4. 文章的意义与价值本文描写了一个父亲为了儿子付出的全心全意的爱,表达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以及父母对子女成长的巨大影响。

同时,文章通过对父亲的描写,启发人们从他人身上发掘可学习和借鉴的品质和能力。

本文通过简单但饱含深意的语言,触动了读者的心灵,让人们更加珍视这份难得的父爱情感。

三、文章理解在本文中,父亲是怎样表达爱的?父亲是通过行动表达对儿子深深的爱。

如送儿子到车站,帮儿子背行李等。

而在离别的时候,父亲默默地离去,表达了对儿子的关爱和信任,这是一种无声的爱。

最后,当儿子感受父亲的关怀时,父亲已经走远,留下的只有他养育成才的深情厚爱。

四、思考感悟1. 家庭关系的重要性本文通过父亲送儿子上车这一行动,深刻表现了家庭关系的重要性。

在这个社会竞争日益激烈的时代,父母是否留出时间陪伴子女成长,是家庭教育的关键。

因此,家庭是培养健康、自信和有爱心的下一代的最佳环境。

2. 父母对子女的重要性本文描写了父亲为儿子的教育和成长所做出的牺牲。

父母对子女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他们应该给予孩子充足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养成好的习惯和品质。

3. 父爱的伟大父亲为儿子送行,尽管表情和动作有些苦涩,但是却没有表达自己的寂寞和挂念。

离别时,他默默地离开,传递出无可替代的父爱之情。

第14课《背影》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14课《背影》课件(共39张PPT)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A、四次流泪
徐州见父——这是为家庭的不幸而流 泪, 是悲伤的泪。
望父买橘——这是为父亲的爱所感动而 流泪,是感动的泪。
父子分别——这是因父亲背影的消逝而 流泪,是惜别的泪。
北京思父——这是因为疼惜父亲而流 泪,是思念的泪。
质疑解惑
11、在这篇文章中,“我”对父亲的情感态 度有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不耐烦 背影
十分感动
“他说话不大漂亮” “迂”
爬上、爬下
资料助读
1915年,朱自清父亲包办朱自清婚姻, 朱自清有怨言。父子生隙。
1916年,朱自清上北大后自作主张改 “朱自华”为“朱自清”,父亲很生气。
1917年,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庭经 济陷入困顿。朱自清二弟几乎失学。《背影》 的故事就发生在这一年。
(2)“丧事毕,赴南京,父子同行;嘱茶房,不放心, 亲自送行;看行李,拣座位,再三叮咛”这三段内容写 出了一个中老年人事无巨细,不厌其烦的“迂”,这其 实是非他人所能比的亲子之心,怜爱之情,为下文写 “背影”蓄势。
理由:丰富了背影的内容,也深化了父亲伟大 的形象。
学以致用
14、 在你的印象中,是否也有人给你留 下过如此感动的回忆呢?请你仔细回忆当时 的场景,具体到对方做了什么动作,他(她) 是什么形象,或说了什么话,将这些叙述出 来,记住要表现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
1
朱 自 清
慈父之爱子,非为报也。——淮南子
作者简介
朱自清(1898—1948), 字佩弦,江苏扬州人,散文 家、诗人、学者。他的散文 素朴缜密,意境隽永,语言 洗练,文笔清丽。著有散文 集《背影》《欧游杂记》 《你我》,诗集《雪朝》 (与人合作),诗文集《踪 迹》等。散文代表作品有 《春》《荷塘月色》《绿》 等。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课件(幻灯片47张)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14背影课件(幻灯片47张)
——张学君《走进<背影>解读的秋日时代》
【材料2】
朱自清1920年从北大毕业以后,到杭州某中学任 教,每月薪资70元,寄一半回家。这仍然不能满足父 亲的要求,因为其父娶有一妾,朱自清的生母和妻子 颇为压抑。为勤俭开支,乃往扬州一中学就职。偏逢 校长系父亲故旧,薪资全送父亲处。又去职,往温州、 上海等地任职。这一行动的结果,就导致了父子二人 “两年的不见”。
——朱国华
学习任务
1 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2 任务二 回归文本觅“隔膜”
3 任务三 回看题目解“背影”
任务一 借助背景解读关键词句
阅读背景材料,利用背景材料给课文最后 一段的一些句子做注释。
【材料1】
朱自清的父亲朱小坡是一位老式的家长,对 儿子管教很严。朱自清的婚姻就是父母包办的结果。 而朱自清又是一个自称有“野马”性情的年轻后生, 在北大接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二人的思想观念 差别很大,父子矛盾不可避免。
父亲在看到《背影》的几年后,便去世了。
——朱国华《朱自清与<背影>》
【材料5】
我是个彻头彻尾自私的人,做丈夫已是委曲,做 父亲更是不成。自然,子孙崇拜,儿童本位的哲理或 伦理,我也有些知道;既做着父亲,闭了眼抹杀孩子 们的权利,知道是不行的。可惜这只是理论,实际上 我是仍旧按照古老的传统,在野蛮地对付着,和普通 的父亲一样。近来差不多是中年的人了,才慢慢觉得 自己的残酷;想着孩子们受过的体罚和叱责,始终不 能辩解——像抚摩着旧创痕那样,我的心酸溜溜的。
我写《背影》,就因为文中所引的父亲的来信 里那句话。当时读了父亲的信,真是泪如泉涌。我 父亲待我的许多好处,特别是《背影》里所叙的那
一回,想起来跟在眼前一般无二。我这篇只是写 实。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及语文课文学习方法一、作品梗概1917年,作者的祖母去世,父亲任徐州烟酒公卖局局长的差事也交卸了。

办完丧事,父子同到南京,父亲送作者上火车北去,那年作者20岁。

在那特定的场合下,作为父亲对儿子的关怀、体贴、爱护,使儿子极为感动,并且几年之后,想起那背影,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晶莹的泪光中”,使人不能忘怀。

1925年,作者有感于世事,便写了此文。

“背影”是父子依依惜别时父亲留给儿子最深刻的印象,是文章的抒情线索。

课文以“背影”为题,别开生面,含蓄隽永,表现角度新颖独特。

二、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一1948),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中国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

他的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

主要作品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交卸:旧时官吏卸职,向后任交代。

狼藉jí:乱七八糟的样子。

簌簌sù:纷纷落下的样子。

赋fù闲:文中指失业在家。

游逛guàng:游览,为消遣而闲走。

踌躇chóu chú:犹豫。

马褂guà:旧时男子穿在长袍外面的对襟的短褂。

蹒跚pán shān: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样子。

颓tuí唐:颓丧,精神萎靡不振。

琐屑suǒ xiè:细小而琐碎的事触目伤怀:看到某种情况而内心伤悲。

二、主题概述课文是一篇带有很强抒情性的写人记事散文,记叙了几年前作者回家奔丧,与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突出表现了父亲的“背影”,体现了父亲关爱儿子的深厚感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1):思念父亲,点出“背影”。

采用倒叙手法,开篇点题,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第二部分(2~6):回忆往事,追述车站离别的情境,描写背影,表现父亲真挚的爱子之情。

第14课背影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读

第14课背影八年级语文上册课文全解读

八年级上册第14课背影朱自清学习目标1.通过对“背影”的分析感知父亲形象,体会父子之间的深厚感情。

2.把握文中“我”的情感变化,深入理解文本。

3.学习抓住人物特征进行细致描写的写法。

4.品味本文质朴典雅的语言。

5.把握写人记事散文的基本特征,学会欣赏写人记事散文。

文题解读“背影”是贯串全文的线索,文章以“背影”为题,既表明了作者对父亲背影的印象之深,又为抒写父爱找到了一个巧妙的切入点。

题目简洁概括,直观醒目。

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散文家、诗人、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

著有诗文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

其散文朴素缜密、清隽沉郁、语言洗练、文笔清丽,极富有真情实感。

代表作有《春》《绿》《荷塘月色》《背影》《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

写作背景本文记叙的是1917年的事。

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在徐州工作任职的父亲朱鸿钧也被解除了职务。

作者当时在北京大学读书,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从北京赶到徐州,同父亲一道奔丧回家。

父亲朱鸿钧没有积蓄,回到扬州后,借钱办了丧事。

办完丧事后,作者回北京念书,朱鸿钧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车站依依惜别。

《背影》所写的就是这一段事。

课文主题本文追忆了作者和父亲在浦口车站分别时的情景,刻画了一个感人至深的慈父形象,表达了真挚深沉的父子之情,抒发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思念之情。

读读写写迂【yū】拭【shì】搀【chün】交卸【 xiè】狼藉【jí】簌簌【sù】赋闲【fù】踌躇【chóu chú】蹒跚【pán shān】颓唐【tuí】琐屑【suǒ】触目伤怀【chù】差使【chāi 】箸【zhù】背影朱自清次写背影。

“最”字表程度,表明“我”对父亲的“背影”印象至深,自然引出下文对父亲“背影”的回忆。

】【段落解析】开篇点题,点明“我”最难忘的是父亲的“背影”,引出下文关于“背影”的故事,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第14课《背影》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14课《背影》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思恋父亲
祖母去世 见面背影
父亲失业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 刻画背影—艰难买橘
悲哀的泪 感动的泪
惜别背影—父子分别—惜别的泪
别后思恋, 再现背影
怀念父亲——伤心的泪
父子 情深 (暗线)
拓展延伸
朱自清宁死不领救济粮 1948年6月,“为反对美国政府的扶日政策”,为抗议美国 官员“对中国人民的诬蔑和侮辱”,“为表示中国人民的尊严和 气节”,朱自清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在《抗议美国扶日政策并 拒绝领取美援面粉宣言》上签名,宁可饿死也不愿领取美援面粉。 同年8月,朱自清因患严重的胃病,不幸逝世,年仅50岁。临终 前,朱自清用颤抖的手抓住妻子陈竹隐断断续续地说:“要记住, 我是在拒绝美援面粉的文件上签过名的,我们家以后不买美国面 粉。”这表现了一位中华民族优秀知识分子的气节。
一点一滴忆背影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4 背影
教学目录
01 学习目标 02 必备知识 03 字词清单 04 初读课文
05 精读课文 06 课堂小结 07 拓展延伸
学习目标
1. 了解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积累“狼藉”“簌簌”“踌 躇”“颓唐”“琐屑”等重点词语。
2. 理清文章线索,思考以“背影”为中心的好处,了解文 章的叙事方式。(重点)
文章最后一段补叙了“近几年来”父亲的状况,着 重表现了“我”对父亲的理解与体谅,交代了文章 的写作动因,并照应第6段对父亲“背影”的描写, 很好地收束了全文。
课堂小结
概括主题
本文描述了在家庭遭遇变故的情况下,父亲送别 远行的儿子的经过,透过朴素真切的语言,表现了父 亲的一片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思念之情。
小结:这四句话没有华丽的辞藻,语言朴 实,但朴素的言语中含有深沉的爱;平淡 的语言里有不平静的心情,一言一语都充 满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牵挂之情。

初二课文背影知识点总结

初二课文背影知识点总结

初二课文背影知识点总结《背影》是由朱自清先生所写的一篇散文,描写了作者童年时期的一次感人的经历,让人们感受到了父爱的深厚和真挚。

散文通过描述父亲离别的情节,展现了父爱的伟大和无私,引发了读者对家庭、亲情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进行知识点总结。

一、文学背景知识:1.散文:散文是一种散文体的文章形式。

它是一种用白描描写生活的文学形式,属于文学的一种体裁。

散文通常以平实的语言,真切的情感,真实的生活来写,能够传递出作者真挚的思想和情感。

2.现实主义:《背影》所属的时期是20世纪初的现实主义时期,现实主义作品主要以真实生活为素材,强调揭示社会的黑暗面和人性的丑恶,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斗争。

这一时期的作家注重对底层人物的关注,对社会现实的揭露,以及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3.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是中国著名的现代作家和教育家,主要作品有《春》、《背影》和散文集《春》等。

朱自清以他那名副其实的清新作品,完全继承了新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创造出许多栩栩如生、富有诗意的艺术形象,使他成为新文学中值得尊敬的代表人物。

4.《背影》:《背影》是朱自清的一篇经典散文作品,以父亲的背影为主题,通过对父亲的背影的描写,表达了对父爱的理解和赞美。

二、故事情节与人物分析:1.故事情节:文章中主要描写了作者在求学结束回家的路上,父亲陪同着作别的情景。

在车站、街道、河边等各处,杂乱的人群中,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那熟悉而又陌生的背影,似乎散发出一种沉稳、坚强的气质。

这时作者突然领悟到了父亲的伟大和无私,感受到了父爱的深厚和真挚。

2.人物分析:故事的主要人物是作者和他的父亲。

作者在求学结束后回家,父亲陪同着作别,他的父亲在文章中呈现出一种慈祥和坚毅的形象,他默默的陪伴着,默默的承担着家庭的责任,用行动诠释出对家庭的无私奉献和对孩子的关爱。

在作者看到父亲的背影时,他突然明白了父亲的付出和父爱的伟大,也感受到了对父亲无尽的敬爱和感激之情。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总结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识点总结PPT
八年级语文上册《背影》知 识点总结
contents
目录
•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 文本解读与赏析 • 知识点归纳与总结 • 拓展阅读与能力提升 • 课堂互动与检测反馈
01
课文背景及作者简介
朱自清生平简介
字句朴实,感情真挚
朱自清以其独特的散文风格和高度的艺术成就被誉为“白 话美术文的模范”。他的作品字句朴实,感情真挚,以平 淡自然而又清新优美的文笔著称。
朱自清在创作《背影》时,正值家庭 变故,父亲失业,祖母去世,家道中 落。这些经历使得朱自清对亲情有了 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时代背景
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社会动荡不安, 人们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压力。朱自清 通过《背影》这篇散文,表达了对亲 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感慨。
时代背景与文学价值
文学价值
《背影》以其朴实无华的文字、真挚深沉的感情和细腻入微的描写,展现了朱自清独特 的艺术风格和高度的文学成就。该作品被誉为白话美文的典范,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
“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 。”:通过对父亲攀爬月台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父亲对儿子的深深关爱之情,令 人感动。
修辞手法运用及效果分析
比喻
拟人
“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 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 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 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 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 难。”这段文字中,作者将父亲的身 材比作“胖子”,形象地描绘了父亲 的体态。
04
拓展阅读与能力提升
课外阅读材料推荐
《朝花夕拾》
本书是鲁迅的散文集,其 中多篇散文以亲情为主题 ,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 背影》中的情感表达。
《朱自清散文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