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多核微处理器技术
微机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

微机技术原理知识点总结微机技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现代信息社会的基石。
微机技术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和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微机技术主要包括微处理器技术、微系统技术、微机系统及应用等方面的内容。
下面就微机技术原理进行总结,从微处理器、微型计算机系统、微机应用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一、微处理器技术1. 微处理器的发展微处理器是微机的核心部件,它起着控制和运算的作用。
20世纪70年代初,英特尔公司推出了8位微处理器8080,从此开启了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时代。
而后,英特尔公司相继推出了8085、8086等一系列产品,为微处理器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2. 微处理器的功能微处理器作为微机的核心组件,其功能主要包括指令译码、运算逻辑单元、寄存器组等内容。
其中,指令译码是微处理器对指令进行解码并执行相应的操作;运算逻辑单元则负责对操作数执行各种算术逻辑运算;寄存器组则存储指令、操作数及中间结果。
3. 微处理器的结构微处理器的结构主要包括控制单元、运算逻辑单元、寄存器组等部分。
其中,控制单元负责指令译码及执行整个微处理器的工作;运算逻辑单元则负责进行各种运算操作;寄存器组则存储数据和指令。
微处理器的结构经过了多次改进,如哈佛结构、冯诺伊曼结构等,以提高其运算效率。
4. 微处理器的性能参数微处理器的性能参数主要包括指令执行速度、执行效率、指令集等参数。
其中,指令执行速度是指微处理器执行指令的速度,其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时钟频率、指令集等;执行效率是指微处理器在执行各种任务时的效率。
指令集则是微处理器所支持的指令种类及其格式,不同的微处理器支持的指令集不同。
5. 微处理器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处理器技术也在不断更新,其发展趋势主要包括多核技术、多线程技术、嵌入式技术等方向。
其中,多核技术是指将多个核心集成到一个处理器中,以提高微处理器的运算能力;多线程技术则是通过同时处理多条指令以提高微处理器的运算效率;而嵌入式技术则是将微处理器集成到各种设备中,以满足不同的需求。
英特尔芯片排名

英特尔芯片排名英特尔是一家全球领先的半导体公司,专注于设计和制造微处理器、芯片组、系统芯片和其他相关器件。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英特尔在半导体行业一直处于领先地位,并且其产品也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
以下是英特尔芯片的排名,根据其在市场上的影响力、技术创新和市场份额等因素进行评估:1. 英特尔 Core i9英特尔 Core i9 是英特尔旗下的高性能桌面处理器系列,采用了最新的14nm工艺节点,并且集成了多核心、超线程和高频率等先进技术,性能卓越。
2. 英特尔 Xeon英特尔 Xeon 是英特尔推出的专业级服务器处理器系列,主要用于数据中心、云计算和企业级应用等场景。
Xeon 芯片拥有更多的核心和高速缓存,并支持更高的内存和存储容量。
3. 英特尔 Core i7英特尔Core i7 是英特尔旗下的高性能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系列,拥有出色的多核心性能和高速缓存,适用于高性能计算和游戏等应用。
4. 英特尔 Core i5英特尔Core i5 是英特尔旗下的中高档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系列,性能稳定可靠,适用于一般办公和娱乐等应用。
5. 英特尔 Core i3英特尔Core i3 是英特尔旗下的入门级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系列,性能较低但稳定可靠,适合一般办公和轻度娱乐等应用。
6. 英特尔 Atom英特尔 Atom 是英特尔旗下的低功耗处理器系列,主要应用于平板电脑、便携式设备和物联网等场景。
由于其低功耗和高集成度,Atom 芯片具有较高的性价比和节能性能。
7. 英特尔 Celeron英特尔Celeron 是英特尔旗下的低成本桌面和移动处理器系列,适用于一般办公和轻度娱乐等应用,价格较为亲民。
除了以上几个系列外,英特尔还拥有其他一些特殊用途的芯片产品,如英特尔 FPGA、英特尔 Quark、英特尔 Itanium 等,这些芯片主要用于特殊领域的应用,如高性能计算、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
总结起来,英特尔的芯片排名可以根据处理器的性能和应用领域进行划分,无论是高性能桌面处理器、专业级服务器处理器还是低功耗处理器,英特尔都有相应的产品,并且在市场上具有较高的竞争力。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

电脑CPU发展的核心技术工艺和发展趋势1多核心技术多核处理器产生的直接原因是替代单处理器,解决微处理器频率上的发展瓶颈。
多核上将集成更多结构简单,低功耗的核心。
与目前主流的双核平台向比,基于多核处理器的平台提供更多的内存和I/O,每一个处理器共同应用内存和I/O提供的相关数据,增强了了所有内核的计算负载,提高了计算精度和计算速度。
另外多核处理器的内核动态加速技术也对提升处理器速度有着非常大的帮助。
在一个四核的Core I7处理器中,当一个任务只需要两个内核时,就可以关闭其他的两个内核,然后把工作的内核运行频率提高,加快运行速率。
这样的动态调整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系统和CPU整体的处理水平,降低了功耗。
随着广大用户和游戏发烧友对处理器速度追求,多核心技术的应用更加广泛,生产成本也将越来越低。
2超线程技术在21世纪的今天,多线程处理器已经引入服务器领域,硬件多线程已经成为主流应用,并且其在提升处理器性能方面的优势也越来越被予以重视。
所谓多线程,就是具备并行处理多任务处理能力的计算平台,同时也用于区别任务的优先程度,分配给对时间比较敏感的任务优先运行权。
在处理多个线程的过程中,超线程处理器可以同时运行多个线程,多个线程分别使用闲置的执行单元。
大大提高了处理器内部处理单元的利用率和相应的数据、指令的吞吐能力。
但是同时,超线程技术也有一定的瓶颈,由于CPU限定的TDP值是恒定的,超线程技术会占用一定的TDP而影响超频。
例如,在关闭超线程的情况下,能够有效的降低CPU的功耗和发热,使得CPU环境更有利于超频。
CPU的发展趋势1 国内趋势由于intel等公司对专利权的垄断以及美国对我国采取的禁运措施,国CPU必然将走过一个完全自主的道路(类似于苹果电脑的一体化形式)。
完全自主的CPU指令集不同外界兼容,但是从国家安全角度来看,指令集完全自主可控是最为安全的。
另外,国产CPU的市场化也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自主完善软硬件兼容,开辟新的国内市场的前提下,仍要不断争取获得主流架构的授权,以保证对于windos系统的兼容。
多核处理器的技术与双核处理器的区别

多核处理器的技术与双核处理器的区别摘要:多核技术的开发源于工程师们认识到,仅仅提高单核芯片的速度会产生过多热量且无法带来相应的性能改善,先前的处理器产品就是如此。
他们认识到,在先前产品中以那种速率,处理器产生的热量很快会超过太阳表面。
即便是没有热量问题,其性价比也令人难以接受,速度稍快的处理器价格要高很多。
主要有下面内容多核的技术发展、发展历程、技术优势、技术原理、技术关键、技术意义、技术应用以及多核处理器与双核处理器的区别。
技术发展多核技术能够使服务器并行处理任务,而在以前,这可能需要使用多个处理器,多核系统更易于扩充,并且能够在更纤巧的外形中融入更强大的处理性能,这种外形所用的功耗更低、计算功耗产生的热量更少。
多核技术是处理器发展的必然。
推动微处理器性能不断提高的因素主要有两个:半导体工艺技术的飞速进步和体系结构的不断发展。
半导体工艺技术的每一次进步都为微处理器体系结构的研究提出了新的问题,开辟了新的领域;体系结构的进展又在半导体工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了微处理器的性能。
这两个因素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一般说来,工艺和电路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20倍,体系结构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4倍,编译技术的发展使得处理器性能提高约1.4倍。
但是今天,这种规律性的东西却很难维持。
多核的出现是技术发展和应用需求的必然产物。
发展历程1971年,英特尔推出的全球第一颗通用型微处理器4004,由2300个晶体管构成。
当时,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之一戈登摩尔(Gordon Moore),就提出后来被业界奉为信条的“摩尔定律”——每过18个月,芯片上可以集成的晶体管数目将增加一倍。
在一块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目越多,意味着运算速度即主频就更快。
今天英特尔的奔腾(Pentium)四至尊版840处理器,晶体管数量已经增加至2.5亿个,相比当年的4004增加了10万倍。
其主频也从最初的740kHz(每秒钟可进行74万次运算),增长到现在的3GHz(每秒钟运算30亿次)以上。
intel unison 原理

intel unison 原理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Intel Unison 是Intel 公司推出的一种全新的处理器架构,旨在提供更高的性能和效率。
该架构结合了多种先进的技术,包括多核处理器、异构计算、新型内存层次结构等,从而实现了更强大的计算能力和更高的能效比。
本文将深入探讨Intel Unison 的原理及其优势。
一、多核处理器Intel Unison 架构采用了多核处理器设计,即在一个处理器芯片上集成了多个处理核心。
每个处理核心可以独立地执行程序,并且可以共享一部分资源,例如内存、缓存等。
这种设计可以提高处理器的计算能力,使其能够同时处理多个任务,提高系统的并行性和响应速度。
在Intel Unison 架构中,每个处理核心能够执行不同的指令流,从而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性能。
处理核心之间可以共享某些资源,如缓存和内存,使得数据访问更快速,降低了延迟和能耗。
二、异构计算除了多核处理器设计外,Intel Unison 还采用了异构计算的技术。
异构计算是指在一个系统中集成了不同种类的处理器,例如CPU、GPU、FPGA 等,从而实现不同类型计算任务的协同工作。
在Intel Unison 架构中,各种不同类型的处理器可以协同工作,根据具体的计算任务来分配资源和执行代码,实现更高的效率和性能。
三、新型内存层次结构Intel Unison 架构还采用了新型的内存层次结构,可以更好地满足现代应用程序的需求。
传统的内存结构是以硬件缓存为核心的,但随着应用程序需求的增加,硬件缓存已经不能完全满足需求。
Intel Unison 使用软件定义的内存架构,可以更灵活地管理内存资源,根据具体的应用来优化内存分配。
通过新型的内存层次结构,Intel Unison 能够更快地访问数据,减少延迟和能耗。
内存结构的灵活性也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类型的计算任务,提高性能和效率。
总结第二篇示例:Intel Unison是英特尔推出的一种新型处理器架构,它是基于异构计算的概念设计的。
英特尔大小核的工作原理

英特尔大小核的工作原理英特尔大小核是英特尔公司推出的一种多核处理器架构。
它最早于2006年推出,是为了解决多核处理器中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平衡问题而设计的一种解决方案。
英特尔大小核的工作原理如下:1. 核心数量:英特尔大小核处理器是由两种不同类型的核心组成的,分别是高性能核心(大核)和低功耗核心(小核)。
大核心用于处理高性能任务,例如游戏或图形处理,而小核心则用于处理轻量级任务,例如浏览网页或运行简单的应用程序。
通过这种划分,可以在需要高性能时将任务分配给大核心,在需要低功耗时将任务分配给小核心。
2. 功耗控制:英特尔大小核处理器通过动态电源管理技术来控制功耗。
这种技术可以根据当前负载和性能需求动态调整核心的工作频率和电压。
当处理器需要更高的性能时,大核心可以被激活并提高工作频率,以处理更复杂的任务。
而当处理器处于空闲状态或负载较低时,小核心可以被激活,以降低功耗并延长电池寿命。
3. 调度机制:英特尔大小核处理器有一个智能调度器,它可以根据当前任务的类型和需求将工作分配给不同的核心。
调度器会根据任务的复杂程度和对性能的需求来判断使用大核心或小核心来处理任务。
这样可以在保证性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降低功耗。
4. 缓存共享:英特尔大小核处理器具有共享的高速缓存。
这种共享的缓存可以被两个核心同时访问,从而提高了数据共享和处理效率。
当一个核心需要访问一个数据块时,如果该数据块已经存在于缓存中,则可以直接从缓存中读取。
这减少了对主内存的访问次数,提高了处理速度。
5. 任务切换:英特尔大小核处理器可以在不同的核心之间快速切换任务。
任务切换是由操作系统控制的,它可以根据当前负载和核心的可用性来决定将任务分配给哪个核心。
当一个核心执行的任务完成时,操作系统会将下一个任务分配给另一个可用的核心,从而实现任务的并行处理。
总结起来,英特尔大小核处理器通过使用不同类型的核心,动态调整工作频率和电压,智能调度任务以及共享高速缓存等技术,实现了性能和功耗之间的平衡。
英特尔多内核处理器架构

代号为“Montecito”的双核英特尔安腾处理器是第一款应用在服务器平台上的双核处理器。该处理器采用 90纳米制程,计划于 2005年下半年推出。此外,下一代“Montecito”芯片上装配超过 17亿个晶体管和 24MB 的高级缓存。英特尔计划于 2006年第一季度推出两款具有英特尔64位扩展技术的双内核英特尔至强处理器,这 两款产品专门为双处理器和多处理器平台进行了优化。
英特尔认识到,超线程(HT)技术必定能够提高多核产品的并行处理能力。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展蓝图
英特尔计划在 2005年开始生产应用于笔记本电脑、台式机和服务器平台中的双核产品。英特尔在重要的产 品线中部署多内核处理器。多内核处理器成为英特尔平台核心的关键一环。
第一款用于台式机平台的英特尔双内核处理器代号为“Smithfield”,应用 90纳米制程,计划于 2005年 投放市场。英特尔计划于 2006年推出基于 65纳米制程的双核台式机处理器。
多内核处理器性能是英特尔以平台为中心方案的核心。多内核处理器可以提升性能、降低功耗,能够有效地 同步处理多个任务。多内核处理器具备的这些特性,为用户带来了超凡的家庭和商务使用体验。
使用说明
多核微处理器核间高速互连技术

( . co l f o ue, r w s r oy c n a Unv , i n7 0 7 。 hn ; 1S ho mp t Not et nP lt h i l i.X ' 10 2 C ia oC r h e e c a
2 X ' col t n sT cn lg ntu , i n7 05 。 hn ) . i nMire c o i eh o yIstt X ' 10 4 C ia a er c o i e a
Ab t a t W ih t e d v l p n ft e VLS e h o o y a d s mi o d c o n u a t r g p o e s mu t- o e p o e s r a e r p a e s r c : t e eo me to h h Itc n l g n e c n u t rma f c u n r c s 。 l c r r c so s h v e lc d i i sn l —c r r c so .W h n t e d v l p n f t e t c n l g d tc n c k e n mb r o o e i ce s s it r o n ci n a d i ge o e p o e s r e h e e o me t o e h o o y a e h i s ma e t u e f c r n r a e , ne c n e to h n h n c mmu ia i n b t e a h p o e s rC r l b c me c o e p i tt mp o e t e p ro ma c fp o e s r I r e i e f l p a o nc to e we n e c r c so O wi o h k o n O i r v e f r n e o r c so . n o d rt g v u l ly e le h O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Intel多核微处理器技术——严汇平(033226,yhp_blue@)俞陈霄(033227,littlefish1119@hotmailcom)毛坤宁(033316,lilliput8551@)2006-6-22摘要:英特尔对多核芯片信心十足,预估,到2006年多核芯片将广泛应用于台式机电脑、服务器、移动装置上,市占率分别为70%、85%、70%, 多核微处理器技术将成为主流关键字:多核微处理器技术、双核心处理器、晶体管效率一、引言根据摩尔定律, CPU 的速度应该每过18 个月翻一番。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 CPU 的速度以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速度上升, 根据两位计算机界的传奇人物John L Hennessy和David A. Patterson 的说法, 在这当中每年性能的提升可以达到58%之多。
可是自从1996 年以后, CPU 速度上升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
根据专家们的分析, 从1996 年到2002 年, CPU 的提升速度只有41%, 而从2002 年至今,更是下降到25%。
有业内人士分析说, 这种下降的趋势还会继续下去。
那么究竟是什么因素阻碍着CPU 的快速发展? 首先让我们看看影响CPU 性能的几个关键技术指标。
影响CPU 性能的几个关键技术指标:●主频。
即CPU 的工作频率, 也就是CPU 每秒执行的指令数。
主频越高, CPU 的速度越快。
主频是衡量CPU性能的一个指标。
●前端总线速度。
前端总线即Front Side Bus, 通常用FSB 表示, 是将CPU 连接到北桥芯片的总线。
计算机的前端总线频率是由CPU 和北桥芯片共同决定的。
北桥芯片是主板上最靠近CPU 的那块芯片, 它是负责联系内存、显卡等数据吞吐量最大的部件。
前端总线是CPU 和外界交换数据的最主要通道, 因此前端总线的数据传输能力对计算机整体性能作用很大, 如果没有足够快的前端总线, CPU 的速度再快, 也只能干着急, 等着前端总线把所需数据传递过来后, 才能进行计算。
●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及分支预测机制。
每一条指令的执行至多需要5 个周期, 分别为取指周期、译码周期、执行周期、访问存储器周期和写回周期。
流水线就是在一个时钟周期启动一条指令, 从而实现一个时钟周期完成一条指令; 超标量就是在一个时钟周期启动多条指令。
因而, 一个时钟周期可以完成多条指令。
因此, 流水线和超标量技术通过指令间的并行, 来提高CPU 的运算速度。
指令间的并行度越大,CPU 的速度越快。
比如Intel Xeon 3.2 GHz (EM64T) 支持SSE3 流指令技术, 英特尔开发的第三代SIMD 指令集, 可以增强浮点和多媒体运算的速度。
而正确的分支预测可以将需要执行的指令提前预取, 从而提高CPU 的速度。
●缓存的级数和各级缓存的大小。
最初的计算机CPU 里, 并没有缓存。
因为那时内存的速度和CPU 的速度基本相当, 内存能够满足CPU 的数据需要。
可是后来CPU的速度按照摩尔定律提升, 而内存的速度却上升相对缓慢。
为了解决内存速度缓慢引起的系统瓶颈, 缓存的概念应运而生。
缓存保存CPU 经常使用的数据, 所以缓存越大, 保存的信息越多, 命中率越高, 就减少了CPU 访问内存的次数, 从而提高了整体性能。
缓存可以做很多级, 目前已经做到三级。
芯片架构。
以前的CPU 都是单核心的, 现在双核心的CPU 已经问世。
Intel 的Pentium 840 Extreme Edition芯片采用的是Smithfield,它是在一块硅芯片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 以后还会有多核心的CPU。
从芯片架构这方面分析,衡量处理器效率通常有两个指标:一是芯片的能源利用效率,也就是每瓦性能,在消耗同等能源条件下,最终性能高的产品能源效率就较高;第二个指标便是芯片的晶体管效率,我们可以引入“每晶体管性能”来衡量,在消耗等量晶体管数量条件下,芯片效能高者效率就越高。
晶体管规模越大,制造成本越高,对芯片厂商来说,提高每晶体管性能能够在保持成本不变的前提下获得更卓越的性能。
一般来说,每瓦性能和每晶体管性能总是被结合起来讨论,不同指令体系的产品在此相差甚远,例如当前顶级的RISC处理器与顶级的X86处理器作对比,我们便会发现X86芯片远远落后。
多核心设计可谓是提高每晶体管效能的最佳手段。
在单核产品中,提高性能主要通过提高频率和增大缓存来实现,前者会导致芯片功耗的提升,后者则会让芯片晶体管规模激增,造成芯片成本大幅度上扬。
尽管代价高昂,这两种措施也只能带来小幅度性能提升。
而如果引入多核技术,便可以在较低频率、较小缓存的条件下达到大幅提高性能的目的。
相比大缓存的单核产品,耗费同样数量晶体管的多核心处理器拥有更出色的效能,同样在每瓦性能方面,多核设计也有明显的优势。
正因为如此,当IBM于2001年率先推出双核心产品之后,其他高端RISC处理器厂商也迅速跟进,双核心设计由此成为高端RISC处理器的标准。
而X86业界直到去年中期才开始尝试推出双核产品,预计实现全面普及要等到2006-2007年。
此时,RISC业界又朝向多核、多线程的方向发展,四核心、八核心设计纷纷登台亮相,并行线程数量多达32条,并且开始从通用多核体系转向简化核以及专用化的DSP,实现性能的跨越性提升这些新设计和新方向也都将被X86业界所借鉴。
二、多核微处理器技术简介Intel表示未来采用多核心处理器,这种处理器对连接处理器和芯片组之间的总线带宽提出更高要求,现在的FSB总线带宽已经成为瓶颈,这也就是代号Demspey的双核心Xeon 处理器将采用2个处理器总线连接处理器和芯片组(代号Blackford和Greencreek)的原因。
目前并行FSB前端总线的最高承受速度在 1.2GHz。
未来首批双核心桌面处理器Smithfield的FSB在800MHz,65nm工艺的双核心Allendale和Millville的FSB也在1066MHz,还在目前并行FSB可以承受的速度范围之内。
在2007-2008年内,Intel将推行DDR3 800/1066/1333内存,因此内存界面也将分2个阶段迈向串行方式,第1个阶段是为FB-DIMM搭配Advanced Memory Buffer(AMB,高阶内存缓存)芯片,将并行传输转换成串行。
第2个阶段是装备真正的Serial DIMM串行内存。
以双核心处理器为例,简单地说就是在一块CPU基板上集成两个处理器核心,并通过并行总线将各处理器核心连接起来。
双核心并不是一个新概念,而只是CMP(Chip Multi Processors,单芯片多处理器)中最基本、最简单、最容易实现的一种类型。
其实在RISC处理器领域,双核心甚至多核心都早已经实现。
CMP最早是由美国斯坦福大学提出的,其思想是在一块芯片内实现SMP(Symmetrical Multi-Processing,对称多处理)架构,且并行执行不同的进程。
早在上个世纪末,惠普和IBM就已经提出双核处理器的可行性设计。
IBM 在2001年就推出了基于双核心的POWER4处理器,随后是Sun和惠普公司,都先后推出了基于双核架构的UltraSPARC以及PA-RISC芯片,但此时双核心处理器架构还都是在高端的RISC领域,直到前不久Intel和AMD相继推出自己的双核心处理器,双核心才真正走入了主流的X86领域。
Intel不是惟一要推出双核处理器的厂商,目前几乎所有处理器厂商都有多核计划。
IBM已经销售双核芯片多年,ARM也在手机市场销售双核芯片。
英特尔的竞争对手AMD表示,将设计双核、四核及八核芯片,并将于2005年推出首款双核芯片。
惠普、Sun都已经拥有多核心产品。
Intel强调自身的特色在于生产双核乃至多核芯片不只是推出一个处理器的概念,它还包括利用平行处理与平台的整合,如更高的运算能力及支持其他如无线网络安全装置,整体提升使用者的操作经验。
Intel指出,多核处理器的应用领域包括可作为数码家庭的防火墙、资料备份、扫毒等功能,以及作为办公室的资料处理、科学运算。
事实上,以上功能在目前的单核架构下就能完成就如下图所示,多核微处理器技术将成为一个发展趋势。
三、Intel与AMD多核处理器剖解1.AMD双核心构架简介AMD目前的桌面平台双核心处理器代号为Toledo和Manchester,基本上可以简单看作是把两个Athlon 64所采用的Venice核心整合在同一个处理器内部,每个核心都拥有独立的512KB或1MB二级缓存,两个核心共享Hyper Transport,从架构上来说相对于目前的Athlon 64架构并没有任何改变。
与Intel的双核心处理器不同的是,由于AMD的Athlon 64处理器内部整和了内存控制器,而且在当初Athlon 64设计时就为双核心做了考虑,但是仍然需要仲裁器来保证其缓存数据的一致性。
AMD在此采用了SRQ(System Request Queue,系统请求队列)技术,在工作的时候每一个核心都将其请求放在SRQ中,当获得资源之后请求将会被送往相应的执行核心,所以其缓存数据的一致性不需要通过北桥芯片,直接在处理器内部就可以完成。
与Intel的双核心处理器相比,其优点是缓存数据延迟得以大大降低。
AMD目前的桌面平台双核心处理器是Athlon 64 X2,其型号按照PR值分为3800+至4800+等几种,同样采用0.09微米制程,Socket 939接口,支持1GHz的Hyper Transport,当然也都支持双通道DDR内存技术2.Intel双核心构架剖析AMD的“真伪双核论”虽无法立足,但它点出的英特尔双核处理器可能出现前端总线资源争抢的问题是否真是实情呢?对此,英特尔表示:AMD并不了解我们的产品和我们将来产品的技术走向,对自己的竞争对手及其产品妄加猜测和评论的行为是不值得赞赏的。
AMD 曾经指出奔腾至尊版是两个核心共享一个二级缓存,这就是一个非常明显的错误。
事实上,奔腾至尊版和奔腾D都是每个核心配有独享的一级和二级缓存,不同的是英特尔将双核争用前端总线的任务仲裁功能放在了芯片组的北桥芯片中。
图1:基于Smithfield衍生出的奔腾至尊版和奔腾D,主要区别就在于奔腾至尊版支持超线程,而奔腾D屏蔽了超线程功能。
按照“离得越近、走得越快”的集成电路设计原则,把这些功能组件集成在处理器中确实可以提高效率,减少延迟。
不过,在台式机还不可能在短期内就支持4个内核和更多内核的现实情况下,只要有高带宽的前端系统总线,就算把这些任务仲裁组件外置,对于双核处理器的台式机来说带来的延迟和性能损失也是微乎其微的。
英特尔945和955系列芯片组目前可提供800MHz(用于目前的奔腾D)和1066MHz (用于奔腾至尊版)前端总线,如果是供一个四核处理器使用,那肯定会造成资源争抢,但对于双核来说,这个带宽已经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