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脂肪酸含量积累动态及亚麻酸代谢候选基因筛选

合集下载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

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及其启示北美大豆的育种现状分析1.大豆遗传资源的收集及评价美国农业部(USDA)科研人员先后举行两次大规模调查。

Dorsett 于1924~1926年在中国东北部收集1500份大豆资源,并送回美国。

此后,Dorseet和Morse又于1929~1931年从中国、日本和朝鲜半岛收集约4500份资源。

现在,美国农业部设在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的大豆遗传资源基因库,保存有19000多份大豆种质资源。

另外,作为美国大豆遗传资源的长期保存库,同样的资源还保存在美国马里兰州的贝尔茨维尔和密西西比州的斯通威尔。

上述基因库保存并续繁了极为宝贵的种质材料,并对保存种质的形质性状进行系统评价,为世界大豆育种研究作出重要贡献。

位于加拿大中南部城市萨斯卡通的加拿大农业部基因库,仅保存极少量的大豆种质资源,大部分加拿大育种家的育种研究,都要依赖于美国收集的资源。

随着人类有目的选拔活动的不断深入,在野生大豆的进化演变过程中,大豆遗传变异基础愈加狭窄,遗传多样性也异常低下。

其主要原因是野生种有的最低碱基序列多样性,随着作物化的演变进程被减半,稀少的等位基因81%被遗失,遗失基因的60%是具有显著变化特性的等位基因。

2.北美普通大豆的遗传改良育种在北美通常认为,新开发品种对大豆增产的贡献率最大,每公顷年增产幅度大约在23kg[13]。

在过去70多年时间里,北美大豆育种家们主要致力于提高大豆产量、品质以及病虫抗性、倒伏抗性等研究。

在大豆广适性品种开发方面,也由美国北部扩大到加拿大南部等高纬度地区。

有关作物改良的研究,1985年前,主要由公立研究机构主导。

此后,美国私立研究机构已取代公立机构,主导大豆新品种的开发研究。

尤其是最近40多年来,私立研究机构的贡献率正呈逐年提高的趋势。

在美国中部和南部地区,育种家们多利用淡季闲置下来的保护地苗圃等作为加代繁殖的场所,来加快选育进程。

所采用的育种方法多为系谱法、单粒传法、回交选育法或者混合改良法等。

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育种

大豆品质性状的遗传育种

生大豆中存在胰蛋白酶抑制物 ( 主要为 S B T I A 2 ) , 不利于直接用作饲料, 希望选育出无 S B T I - A 2的品种 。 此外,豆腥味不受外国人欢迎, 系 由脂氧酶活动后的结果;棉籽糖与水苏糖等寡聚糖 不易为人体消化而产生胃肠涨气,其程度随着低聚 糖的含量而变化,这些都是今后特定的品质育种方 向。
3.3
蛋白质
大豆种子的蛋白质含量显著地高于其他植物的 蛋白质资源, 平均水平为 38% , 为了提高大豆蛋白质 的含量曾作了大量的研究 。 美国研究者已成功选育 出含有 53% 蛋白质的品种, 只因产量较低而未进行 商业化生产 。 蛋白质的质量取决于主要氨基酸间的 平衡 。 大豆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较齐全, 但与牛奶 等动物蛋白相比, 含硫氨基酸偏低, 仅 2 . 5% 左右, 希望能提高至 4% 或以上 。
3 大豆的品质化学性状改良
品质改良是大豆育种整体目标中的一部分 , 品质 与利用有关 。 随着加工利用方向的拓展, 大豆品质 性状要求日趋多样化 。 大豆的化学品质性状可概括 为以下几方面: ①营养成分抑制因子; ②油脂与蛋白质含量; ③油脂品质; ④蛋白质品质 。
3.1
营养抑制因子
吴晓雷 , 王永军等 (2001) 应用栽培大豆科丰 1
号(母本)和南农1138-2(父本)杂交得到的F9代 重组自交系 (RILs) 群体 , 构建了含 302 遗传标 记、覆盖2363.8cM、由22个连锁群组成的遗 传连锁图谱.采用区间作图法,检测到蛋白质含 量的QTL位点3个,含油量QTL位点2个。
蛋白质:大豆籽粒一般含有31-55%左右的蛋白
质。大豆蛋白质中约有63%球蛋白,3%醇溶蛋 白 ,7%谷蛋白 ,12% 的白蛋白 ; 还含有人体和动 物不能合成的 8 种必须氨基酸 , 有完全蛋白的 美称; 脂肪 : 大豆籽粒一般含有 19-20% 的脂肪 , 以不 饱和脂肪酸为主,约占总脂肪酸总量的80-90%, 饱和脂肪酸占6-20%。 其它 : 大豆籽粒含碳水化合物 22-38%, 含无机 物质4.5-5%,对人体骨骼、肌肉等发育有一定 的益处.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其中维生素E和 必需脂肪酸在油脂中的含量多少 ,己成为评定 其营养价值的重要标志.

大豆脂肪酸组份相关、变异特点分析

大豆脂肪酸组份相关、变异特点分析

A t d n Co r l to n r a lt fFa t i m po ii n S u y o r ea i n a d Va i bi y o ty Acd Co i sto
Co t n so o b a li a s n e t f S N n - n , ON iok n’ Z G Yigj YAN L n Y u og , ANG C u —a Z NG Ya —a h nyn ,HE hyn ,
JANG C u —h JNG Hu— in , H I h n z j I i a Z ANG Me gc e HU , x n —h n , ANG Z a — n h nj g i
( .nt ueo ee la d O lC o s He e A a e fA rc l r n oet ce cs K y L bo 1 Isi t fC ra n i rp , b i c d my o giut ea dF rs y S i e , e a f t u r n C o n t sa dB e dn fHe e P o ic , t n l o b a mp o e n e trS i ah a gS b cne , rpGe ei n re igo b i rvn e Nai a y e n I rv me tC ne hj z u n u —e tr c o S i
S iah a g 0 0 3 , hn ; . olg fLf ce c , b i r lU ies y S ia h a g 0 0 1 , hn ) hj z u n 5 0 C ia 2 C l eo i S in e He e Noma nv ri , hj z u n 5 0 6 C ia i 1 e e t i

傅里叶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大豆脂肪酸含量

傅里叶近红外反射光谱法快速测定大豆脂肪酸含量
模型研究 , 发现在 油酸( 。 . 5 和芥酸( 。 . 8 上获得 R =0 8 ) R =0 8 ) 较好 预测 结 果 ,而 在 亚 油 酸 ( 一 0 5 ) 亚 麻 酸 ( 一 R。 .6 和 R。
质和油脂来源 , 其油脂含量达 到 2 左右 , 0 是植物 油脂加 工 业主要原料 _ 。大豆油脂 中含有大 量不饱 和脂肪 酸有益 于人 1 ]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0 00 9 (0 8 0—2 00 1 0 —53 2 0 )61 9—6
中 图 分 类 号 : 5. 06 7 3
道 。V lso等利用气 相色谱 结合 近红外 光谱 技术 基于 油菜 eac
引 言
大 ̄ E lcn G y ie ( )Mer] L r. 是人类 重要 的植 物蛋 白
体健康 ,引起人 们普遍重视 , 由于大 豆油 中亚麻 酸含量普 但 遍较高 ,降低其 储存期E ,而从 育种角 度改善脂 肪酸组 成是 行之有效 的方法 ,因此脂肪酸成分 的改 良已成为大 豆品质育
种的重要 内容 。过去对大豆脂肪酸分析主要 采用气相 色谱和
05) . 3 上预测决 定 系 数却 较低E 。P rz c ee- h等鉴 定 向 日葵 Vi 混合 籽粒 中 的脂 肪 酸 组 成 也 获 得 了较 高 NI S决 定 系 数 R ( =0 9 ~0 9 )7。S t 等分析 了芝麻 混合 种子脂肪 酸组 .0 .7[ 3 ao

要 目前大豆脂肪酸育种需要进行 大量的气 相色谱数据分析 ,因此建立 近红外光谱 ( R ) NI S 快速 测定脂
肪 酸组 分技 术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 18 中国大豆 ̄ yie 0个 Glc m ( )Mer] n L r. 品种或 品系 为材 料 ,以傅里 叶近红外光谱 ( T NI S 0  ̄1 0 m ) F - R ,40 0 25 0c 与气相色谱 ( ) GC 技术相结合 , 采用偏最小二乘 ( L ) P S 回归 和 交叉 验证法 , 探讨利用 F - I S技术预测脂肪酸含 量的可行 性 。依据 OP . TN R US5 0软件针对 不 同脂肪 酸组分 筛 选出最佳 NI S光谱 区域 为 61 1 9 4 . m- 。交叉 验证结 果显 示大 豆主 要脂肪 酸组 分 ,如 油酸 R 0 . ~54 6 5c

植物脂肪酸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植物脂肪酸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1998年12月Sep tem ber1998中国油料作物学报Ch inese j ou rnal of o il crop sciences第20卷第4期V o l.20N o.4植物脂肪酸代谢工程研究进展王幼平 曾 宇 罗 鹏(四川联合大学生物系 成都 610064)摘要 简述植物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近年来植物脂肪酸代谢工程研究进展。

关键词 油料作物 脂肪酸代谢 酶修饰大豆、油棕、油菜、向日葵、棉籽和花生等食用植物油的主要成分为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亚油酸(C18∶2)和亚麻酸(C18∶3)等。

而潜在的非食用植物油资源较多,现已发现上千种脂肪酸类型在植物中都可找到[1]。

如在野生植物中,筛选到含量很高的长链脂肪酸植物有C ram be,L i m nan thes和L una ria,中链脂肪酸植物有Cup hea和L au raceae,羟基脂肪酸植物有L esquerella,环氧脂肪酸植物有V ernon ia,S tokesia,液体蜡酯植物有S i m m ond sia 等[2]。

但是一种潜在的种质资源要成为合乎要求的作物,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诸如种质的收集、鉴定、评价和利用等。

近年,分子生物学家利用现代遗传操作技术,通过基因工程的方法把一些种质资源中有益的性状通过分子克隆等手段转移到新的宿主中去,重新设计植物脂类代谢方面已进行了大量的尝试,并取得了显著成绩。

本文将阐述植物脂的生物合成途径以及近几年来植物脂基因工程研究的状况。

1 贮藏脂(sto rage li p ids)的生物合成尽管植物脂代谢途径相当复杂,但大多数反应步骤已了解很透彻[3]。

植物脂的生物合成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用来构成生物膜的甘油脂和磷脂,另一个是贮藏在种子中,即贮藏脂,常以甘油三脂(TA G)的形式存在。

研究表明:贮藏脂的生物合成和膜脂的形成是受不同遗传机制控制的,即使它们的早期阶段具有一个共同的生物合成途径,但贮藏脂的脂肪酸组成的变化并不会影响膜脂的成分。

亚麻酸国标含量

亚麻酸国标含量

亚麻酸国标含量
亚麻酸,又称Omega-3脂肪酸,是一种重要的营养成分。

它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能够提供人体所需的必需脂肪酸。

它不仅能帮助身体维持健康,还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和癌症等疾病的风险。

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饮食中亚麻酸的含量。

根据国标规定,每100克健康油品(如亚麻籽油、芝麻油等)中亚麻酸的含量应不少于18克。

同时,每100克大豆油、花生油等非健康油品中亚麻酸的含量应不少于1.5克。

在平时的日常饮食中,我们可以通过食用一些富含亚麻酸的食物来增加身体的营养摄入。

例如,瑶柱、鲑鱼、鳕鱼、鲭鱼等鱼类都含有丰富的亚麻酸。

此外,亚麻籽、核桃等坚果类以及大豆制品、黑芝麻、菜籽油、玉米油等油脂类也是含有较高亚麻酸的食品。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亚麻酸有许多好处,但过量摄入也可能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在日常饮食中应注意均衡摄入,避免过度食用含有亚麻酸的食品,以免影响身体健康。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的遗传学研究进展作者:彭琛琛来源:《科技经济市场》2009年第08期摘要:大豆起源于中国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油料农作物之一,其种子中脂肪及脂肪酸组分的含量在大豆育种研究中备受关注。

本文介绍了大豆种子油组成,综述了关于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国内外的遗传学研究进展。

关键词:大豆;脂肪及脂肪酸组分含量;遗传;QTL;基因1大豆种子油的概述大豆(Glycine max(L.)Merr.)起源于中国,其种子油提供了全世界约29.4%的植物食用油(USDA,/;2008),是世界上主要的油料农作物之一。

大豆种子中油脂约占干重的20%左右,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且油脂组分(脂肪酸)的组成及其配比决定了大豆种子油(简称豆油)的品质(Gunstone and Pollard, 2001; Thelen and Ohlrogg, 2002)[1][2]。

豆油主要是由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9)、亚油酸(C18:2△9,12)以及亚麻酸(C18:3△9,12,15)5种主要的脂肪酸组成的;其中棕榈酸、硬脂酸为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以及亚麻酸为不饱和脂肪酸。

豆油中饱和脂肪酸的含量一般为15%左右,其中以棕榈酸(C16:0)(约11%左右)为主。

饱和脂肪酸具有无双键、能量低、不易消化吸收等特点,有利于豆油的稳定性,但人类过多食用会大大增加冠心病、乳腺癌、肠癌和前列腺癌等疾病对健康的威胁。

不饱和脂肪酸以多不饱和脂肪酸亚油酸(C18:2△9,12)为主(约55%左右),含有两个双键,有利于吸收,对于人体是必需的脂肪酸;其次是但不饱和脂肪酸油酸(C18:1△9),不易被氧化,有利于豆油的稳定性;可以降低血液总胆固醇和有害胆固醇,但不降低有益胆固醇,所以说在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低的豆油中油酸含量高对人类和动物而言可以提高营养价值。

2大豆脂肪及脂肪酸含量的遗传研究关于大豆脂肪含量的母本效应,因实验材料的不同所得结论各异。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子营养成分比较作者:郑世英,金桂芳,耿建芬,等来源:《湖北农业科学》 2015年第3期郑世英,金桂芳,耿建芬,于凌春(德州学院农学系,山东德州253023)摘要:以野生大豆(Glycinesoja)和栽培大豆(Glycinemax)为试验材料,分析了其种子营养成分。

结果表明,野生大豆子粒中粗蛋白含量高于栽培大豆,粗脂肪、总糖、总异黄酮及粗纤维含量低于栽培大豆。

野生大豆和栽培大豆中均检出10种脂肪酸,其中亚油酸、亚麻酸、油酸含量较高,野生大豆中硬脂酸、油酸、亚油酸、花生酸、亚麻酸、花生一烯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

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均检出16种氨基酸,野生大豆的组氨酸、丝氨酸、精氨酸、异亮氨酸、缬氨酸及赖氨酸含量高于栽培大豆。

栽培大豆的总氨基酸含量高于野生大豆。

关键词:野生大豆(Glycinesoja);栽培大豆(Glycinemax);种子;营养成分中图分类号:S565.10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39-8114(2015)03-0520-03野生大豆(Glycinesoja)多为一年生或多年生草本植物,为栽培大豆(Glycinemax)的祖先物种,具有高蛋白质、抗性强、适应性广和繁殖能力强等特性[1]。

1997年杨光宇[2]从1200余份吉林野生大豆中鉴定出蛋白质含量50%以上的材料204份。

1999年Singh等[3]利用野生大豆进行杂交育种,获得高蛋白品系。

齐宁等[4]利用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种间杂交中间材料与高产栽培大豆回交转育,创新选育出蛋白质含量45%以上、蛋脂总含量63%以上,抗大豆疫霉根腐病、大豆灰斑病且农艺性状优良的大豆创新种质资源3份。

目前,对于野生大豆的研究仅限于生物学特性和资源保护,有关其种子营养成分方面的研究较少,本试验以栽培大豆为对照,针对野生大豆种子主要营养成分进行研究,为野生大豆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供试野生大豆种子采自山东省垦利县黄河入海口的盐碱摊上自然生长的野生植株,其土壤平均含盐量大于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豆脂肪酸含量积累动态及亚麻酸代谢候选基因筛选李文滨,冯雷,宋伟,罗健,毕文双,刘月,徐玲秀,赵雪(东北农业大学大豆研究所,大豆生物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农业部东北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哈尔滨150030)摘要:大豆脂肪酸5种组分中亚麻酸含量是影响大豆品质主要因素之一,与其他4种脂肪酸比例直接影响大豆油脂品质特性及贮运加工,大豆油具有适宜亚油酸与亚麻酸比例。

文章通过高效气相色谱法对品种‘合丰25’(高亚麻酸含量品种,5.94%)与加拿大稳定品系‘L-5’(低亚麻酸含量品种,2.75%)及其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取高/低亚麻酸品系各2份,盆栽试验分析脂肪酸组分及含量。

结合KEGG 中大豆脂肪酸代谢途径筛选与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候选基因,对筛选RIL 群体后代品系发育各时期作实时定量PCR ,分析其在‘合丰25’和‘L-5’及后代品系中表达模式。

结果表明,相同基因在不同品种之间对亚麻酸含量调控机制不同,不同时期基因表达量对亚麻酸积累量具有不同程度影响。

研究结果为探索大豆亚麻酸积累规律及其候选基因影响,选育理想脂肪酸组分比例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

关键词:大豆;脂肪酸;气相色谱;实时定量PCR 中图分类号:S565.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5-9369(2017)11-0001-08李文滨,冯雷,宋伟,等.大豆脂肪酸含量积累动态及亚麻酸代谢候选基因筛选[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017,48(11):1-8.Li Wenbin,Feng Lei,Song Wei,et al.Accumulation dynamics of fatty acid in soybean seed and screening of candidate gene related to linolenic acid metabolism[J].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2017,48(11):1-8.(in Chinese with English abstract)Accumulation dynamics of fatty acid in soybean seed and screening of candidate gene related to linolenic acid metabolism/LI Wenbin,FENG Lei,SONG Wei,LUO Jian,BI Wenshuang,LIU Yue,XU Lingxiu,ZHAO Xue(Institute of Soybean Research,Key Laboratory of Soybean Biology in Chinese of Ministry Education,Key Laboratory of Soybean Biology and Breeding (Genetics)of Agriculture Ministry,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Harbin 150030,China)Abstract:Linolenic acid content,as one of thefive fatty acid components in soybean,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quality of soybean,its composition and ratio is also directly related to the quality of soybean oil,storage and processing etc.In comparison with other plant oil,soybean oil has better linoleic acid content and linolenic acid ratio.This study analyzed fatty acid content and proportion of 'Hefeng 25'(high linolenic acid content of 5.94%varieties,Canada)and stable strains 'L-5'(low linolenic acid content of 2.75%varieties),two lines from recombinant inbred lines derived from'Hefeng 25'and 'L-5'through gas chromato-graphy method.Additionally,combined with the metabolic pathways of KEGG in soybean fatty收稿日期:2017-08-27基金项目:农业部大豆产业技术体系(CARS-04-PS04);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1BAD35B06);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C2015011);国家自然基金项目(31671717)作者简介:李文滨(1958-),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豆遗传育种。

E-mail:wenbinli@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第48卷第11期48(11):1~82017年11月November 2017网络出版时间2017-12-612:03:11[URL]/kcms/detail/23.1391.S.20171206.1203.002.html大豆是重要油料作物之一,是食用植物油主要来源[1-2]。

大豆脂肪酸组分配比直接影响大豆油脂营养价值及贮运加工等环节,为决定大豆油脂品质最重要因素[3-4]。

大豆脂肪酸由5种脂肪酸组成,包括饱和脂肪酸:棕榈酸、硬脂酸;不饱和脂肪酸:油酸、亚油酸、亚麻酸[5-7]。

饱和脂肪酸无不饱和键,能量低、不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利于大豆油贮存,不饱和脂肪酸以亚油酸为主(约55%),含有两个双键,易于吸收,是人体必需脂肪酸[8];亚麻酸(C18 3)因高度不饱和性易使大豆油氧化变质,营养价值低[9]。

因此,降低大豆脂肪酸组分中亚麻酸含量成为重要育种目标之一。

大豆脂肪酸遗传受多基因控制且易受环境影响[10-12],脂肪酸组分含量遗传涉及主效基因和多基因[13],亚麻酸含量主效基因遗传率低,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和亚油酸主效基因遗传率均在70%以上[14-15]。

Tang 等分离获得5个FAD2基因拷贝[16]。

Δ15-脂肪酸脱氢酶(FAD3),为一种微粒体ω-3脱氢酶,是决定亚麻酸产量关键酶,Li 等从大豆基因组中克隆并分离出4个编码亚麻酸脱氢酶功能基因,与低亚麻酸含量密切相关[17]。

Δ12-脂肪酸脱氢酶(FAD2),是决定亚油酸含量关键酶[18]。

传统育种方法改良大豆脂肪酸遗传进展缓慢。

目前,国内外大豆育种家利用分子标记挖掘多个与大豆油酸和亚麻酸含量相关QTL [19-21]。

宋万坤等采用QTL 元分析方法获得定位在10个连锁群上19个QTLs [22],邹筱等利用QTL 定位发现11个与油酸、亚麻酸相关标记[23],南金平等利用回交导入系群体检测到47个QTLs [24],但大豆各发育时期亚麻酸积累及相关基因各时期表达量分析鲜见报道。

本研究通过高效气相色谱法对品种‘合丰25’(高亚麻酸含量品种,5.94%)与加拿大稳定品系‘L-5’(低亚麻酸含量品种,2.75%)及其组配重组自交系群体中选取高/低亚麻酸品系各2份,通过盆栽试验分析脂肪酸组分、含量及相关性,同时筛选具代表性高/低亚麻酸含量大豆品系,分析不同生育时期亚麻酸含量动态变化,结合KEGG 数据库中大豆脂肪酸代谢途径筛选与不饱和脂肪酸代谢相关基因,分析其表达模式,为探索大豆亚麻酸积累规律及选育理想脂肪酸组分比例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

1材料与方法1.1材料合丰25(高亚麻酸含量品种,5.94%)、加拿大稳定品系L-5(低亚麻酸含量品种,2.75%)、杂交组配RIL 重组自交系群体F7代。

1.2方法1.2.1试验设计试验于2015年在东北农业大学向阳试验实习基地进行,从检测群体中选取高/低亚麻酸品系,高亚麻酸品系JY182、JY142,低亚麻酸品系JY20、JY83作盆栽试验,定期定量浇水,施肥,生长条件一致环境下发育至成熟。

盆栽材料定期取样,测定亚麻酸含量,分析籽粒中亚麻酸积累动态,作荧光定量分析。

1.2.2仪器试剂Trizol 试剂、反转录试剂盒、RT-PCR 试剂盒SYBR ®ExScriptTM RT-PCR Kit 、DNA Marker 购自天根公司;抗坏血酸购自天津市瑞金特化学品有限公司;DEPC 处理水购自上海生工;LightCycler 480系统96孔板、安捷伦N6980气相色谱仪购自美国acids were screened and unsaturated fatty acid metabolism related candidate genes and screening lines produced during different developmental stages were analyzed by 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in 'Hefeng 25'and 'L-5'expression pattern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ame gene in different varieties of linolenic acid content of different regulatory mechanisms,both positive and negative regulations of gene expression regulation in different periods had different degrees of influence on the accumulation of linolenic acid.The results,for exploring the regularity of soybean linolenic acid accumulation and the influence of its candidate genes,for breeding the ideal fatty acid composition and proportion of new soybean varieties,provided theoretical reference.Key words:soybean;fatty acid;gas chromatography;real-time quantitative PCR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2·第48卷安捷伦公司;LightCycler480Sealing Foil购自自罗氏诊断公司;电泳琼脂糖购自西班牙;Light ABIPrism7500SDS购自美国;荧光定量PCR仪、低温冷冻离心机和台式高速低温离心机购自Beckman公司;三洋-80℃超低温冰箱购自日本;-20℃低温冰箱,超净工作台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