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运动疗法对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清内皮素的影响

运动疗 法对 高血压 患者血压及血清 内皮素 的影响
梁桃① 赖凤娟① 曹建用①
【 摘要 】 目的 :总结运 动疗法 干预对高 血压病 患者血压 、血清 内皮素水平 的影 响与经验 。方法 :对 2 0 1 1 年 9月 一 2 0 1 2 年9 月1 6 2例 1 ~ 2 组
所在科 室 2 0 1 1 年 9 月 一 2 0 1 2年 9月 1 6 2例无运动禁 忌 的原发性
降了 8 ~ 1 0 1 2 ' 1 m Hg ,D B P下 降了 5 - 6 mm Hg ;患者血清 内皮素水 平 也相应 下降 。随访 1 年 ,血 压控制率 明显提 高 ,再次住 院 比 率 明显下 降。有效 降低 了原 发性高血 压患者再 次住 院比率 ,患
在运 动干 预疗法 中 ,普遍认 为有氧训 练为高血 压患者 主要 的运
2 . 1 运动 干预前 的准备
动方式 】 ,运 动干 预疗法 简便 易行 ,时 间灵活 ,运 动时 间选择 实施运 动疗法前 ,必须 进行详 细的评 下午 为宜 ,以避开 体 内肾上腺素 和去甲 肾上腺素 的分 泌高峰 嘲。 本文 1 6 2例患 者观察 结果显示 :患者血 压水平 、血清 内皮素等
4 小结
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 , 其 中男 1 1 7例 , 女4 5例 , 年龄 3 6 — 6 5岁 , 级高血压患者 1 2例 , 除外并有冠心病 、 脑血管 意外 、 高血 压脑 病 、
心功能不全 、肝 肾功能不全等慢性疾病 。
2 护 理
平均 5 2 . 5岁 。1 级高 血压患 者 6 8 例 ,2级高 血压 患者 8 2例 ,3 者 的依从 性也 明显 提高 。 随着 社会 发 展 ,高血压 病 的流行 趋 势将 会进 一 步增 高 J 。
高血压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

运动方式 ,尽管它们 预 防和 治疗 高血 压 的机 制 尚不 清楚 。
Wh e h o n等【 l ” 人 的研究结果显示 :心肺训 练使收缩压 和舒 张压 分别 降 低 了 平 均 3 . 8 4 mm H g[ 9 5 % C / (一 4 . 9 7 , 一 2 . 7 2 mm H g) ] 和 2 . 8 5 m mH g [9 5 % (一 3 . 3 5 , 一 1 . 8 1 mm H g ) ] 。而 K e l l e y等” 人也 由实验得到 :阻力训练使收 缩压和舒张压分别降低 了平均 2 . 1 m m H g和 3 . 5 mm H g 。 但 就过去 的文献报道而言 ,阻力训练只有在与心肺 耐力训 练 结合 使用 时才有降压效果。也就是说 ,单独使用阻力 训练并
目前我国治疗高血压仍以药物治疗为主但药物的一系列不良反应及其费用也给高血压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且降低了其生活质量高血压的康复医疗应该是综合性的世界卫生组织宰匀韵美日等国及我国医学专家认为药物治疗只能暂时降低血压对症状本身并无益处
实用 心脑肺血 管病杂志 2 0 1 3年 3月第 2 l卷
期
・
前 沿 进 展
机制的血压 过低。然而 ,此处的 “ 低血压 ”却是一个相 对值 , 指一次单一 运动后 观察 到 的血压低 于常 态这一 现象 。也 就是 说 ,高血压 患者在接受运动疗 法治疗后 ,血压 只是相对 降低 ,
运动疗法降低血压是有 限度 的。运动疗 法降低收缩压的范围为 5— 2 5 m mH g ,降低舒 张压 的范 围为 3—2 5 m mH g L 6 J 。对 于高血 压患 者 来 说 ,运 动 疗 法 使 收 缩 压 和 舒 张 压 分 别 降 低 平 均
运动与高血压

运动与高血压有氧运动作为高血压的辅助治疗方式已被医学界采用多年,其效果也得到了较多的证实。
而最近运动医学界正在开展有关间歇训练法与心血管疾病和健康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笔者将对近年来的研究进行文献综述。
1 运动训练对血压的影响1.1 有氧耐力运动对血压的影响有氧运动能降低高血压患者血压,这方面的研究大多数采用有大量肌群参与的长时间的动力性运动,如健走、慢跑、游泳、舞蹈、自行车以及中国传统体育项目如气功、太极拳、太极剑等[1]。
有学者研究表明,I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中低强度的有氧运动3个月后,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明显下降(P<0.05),同时躯体症状明显改善(P<0.05)[2]。
朱立新[3]通过对55例青年高血压患者采用有氧运动并且运动强度达到靶心率(次/min)=170(180)-年龄(岁)、每周运动5次、每次持续30min,研究表明对青年高血压患者进行有计划的运动干预,在降低血压、提高血压控制率、改善自身健康状况方面有明显效果。
李宁榕等[4]通过对55例轻中度EH患者进行12周有氧运动干预研究发现有氧运动有益于降压、提高生活质量。
何友平、柴凤云等[5-6]研究表明太极拳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有明显的降低血压作用,太极拳的运动特性对大脑皮层以良好的刺激,调整中枢神经系统机能活动能力,提高血浆一氧化氮浓度,促进一氧化氮的合成与释放,增加血液循环系统功能[7]。
研究人员观察骑车,健走,太极,游泳等项目对血压的影响,发现这些项目的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人群和正常人的血压都有良好影响[8]。
1.2 间歇运动对血压的影响“间歇训练法”即:间歇运动,是20世纪40年代,德国人Gaish在Pirca的理论基础上创造出来的。
间歇训练法是指:对动作结构和负荷强度、间歇时间提出严格的要求,以使机体处于不完全恢复状态下,反复进行练习的方法。
这种练习方法一直被用来锻炼运动员的心血管功能及其机体的耐酸能力,刘向辉等[9]研究认为长期的间歇运动可诱导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肌组织垂体中叶素及其受体系统的高水平表达,很可能是高血压降血压效应的重要的调控机制之一。
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背景高血压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其发病率逐年增加,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问题。
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一系列危险因素,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肥胖等,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质量。
传统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但药物治疗可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依赖性,生活方式干预虽然有效但难以坚持。
寻求一种既有效又安全、易坚持的治疗方法对于高血压患者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探讨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和研究进展。
具体研究目的包括:1. 分析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影响及其机制;2. 探讨传统运动疗法的种类和应用情况;3. 总结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实践提供科学依据;4. 展望未来研究方向,为进一步深入探讨传统运动疗法的有效性和机制提供参考。
通过对传统运动疗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分析,旨在为高血压病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手段,促进健康管理和疾病预防工作的开展。
1.3 研究意义研究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影响,可以为探索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提供新的视角,为制定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通过对传统运动疗法的种类、应用、机制和研究进展进行深入分析,可以更好地了解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为临床实践提供指导。
研究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可以为改善高血压患者的健康状况,减少药物副作用,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费用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
这也是本研究的重要意义所在。
2. 正文2.1 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影响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运动疗法被广泛认为是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的有效手段之一。
通过规律的运动锻炼,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改善血液循环,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研究表明,适量的运动可以降低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从而减轻高血压病的症状。
运动可以增加心脏的收缩力和舒张力,改善血管弹性,促进血液循环,减少动脉硬化的风险。
健康促进:老年高血压运动疗法

健康促进:老年高血压运动疗法引言高血压是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长期高血压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严重后果。
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老年高血压患者数量逐年增加,给社会和家庭带来了巨大的负担。
除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也是老年高血压患者管理血压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对老年高血压运动疗法进行详细探讨,旨在为老年高血压患者提供科学、实用的运动指导。
一、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的意义1. 降低血压:规律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血压,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2. 改善血脂异常:运动可以降低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从而改善血脂异常。
3. 控制体重:运动有助于减轻体重,降低肥胖对高血压患者的不良影响。
4. 增强免疫力:适当的运动可以提高老年人的免疫力,降低感染风险。
5. 改善心理状态:运动可以缓解老年人的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二、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的原则1. 个性化:根据患者的年龄、体质、病情等因素制定合适的运动方案。
2. 持之以恒:规律的运动才能达到良好的疗效,建议每周至少进行5天,每次30分钟以上的运动。
3. 适量:运动强度不宜过大,以不引起心慌、气短等不适为宜。
4. 安全:运动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发生跌倒、碰撞等意外事故。
5. 全面:结合有氧运动、力量训练、柔韧性训练等多种运动形式,以达到全面锻炼的效果。
三、老年高血压患者运动疗法的具体方案1. 有氧运动:包括散步、慢跑、游泳、骑自行车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心肺功能,降低血压。
建议每周进行3-5次,每次30-60分钟。
2. 力量训练:包括哑铃、杠铃、弹力带等。
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肌肉力量,改善关节稳定性。
建议每周进行2-3次,每次30分钟。
3. 柔韧性训练:包括瑜伽、普拉提、太极等。
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关节柔韧性,预防运动损伤。
建议每周进行1-2次,每次30分钟。
4. 平衡训练:包括单腿站立、倒走、平衡球等。
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疗法浅析

97体育医学作者简介:周永伟(1976-),宁夏人,副教授,主要研究:体育教育及思想政治教育。
原发性高血压运动疗法浅析周永伟 宁夏医科大学体育部摘要:原发性高血压作为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是目前发病率最高的疾病之一,其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
而运动疗法作为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一种有效的非药物手段,备受人们青睐。
本文综述了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治疗手段,并且主要就科学地使用运动疗法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进行了全面综述。
关键词:运动疗法;原发性高血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中提到的“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要从广泛的健康影响因素入手,以普及健康生活;要坚持预防为主,推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减少疾病发生。
”2005年美国高血压学会(ASH)提出,高血压是一个由许多病因引起的处于不断进展状态的心血管综合征,可导致心脏和血管功能与结构的改变。
原发性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中发病较高的一类疾病,高血压人群中多数为原发性高血压,治疗中药物治疗为主要手段,但是随着人们药物安全意识的提高,在高血压病的治疗过程中非药物疗法所占比重越来越大,目前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越来越得到各界肯定。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全身性疾病,发病机制迄今尚未被完全阐明。
目前,基本上认为其发生﹑发展往往是以下各种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①遗传基因;②心排血量改变;③肾脏功能异常;④细胞膜离子转运异常;⑤血管张力增高与管壁重塑;⑥交感神经活性增加;⑦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功能异常;⑧高胰岛素血症。
如今,在相应研究的基础上,人们发现有一些生活习惯以及其它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病起着诱导作用。
与高血压相关的危险因素和预测因子主要包括:①遗传:有研究显示高血压发病受遗传因素影响,家族中有高血压病史的,后代中出现高血压的机率明显大于没有高血压病史的;②饮食:摄入的钠盐过多是高血压的主要影响因素,部分常食用腌制类食品的人群,发病率相对较高;另一方面,饮酒也与高血压的发病有较密切的关系。
高血压的运动疗法效果评估

高血压的运动疗法效果评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
运动疗法被广泛认为是对高血压进行管理和控制的有效方法之一。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运动疗法及其效果评估,从而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一种借助运动来改善自身状况的方法。
1. 高血压的运动疗法运动疗法是指通过一定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身体锻炼和体能提升,以达到改善心血管功能,控制血压,降低血压的治疗方法。
(1)有氧运动有氧运动是指长时间、中等强度的运动,如慢跑、快走、游泳等。
这些运动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增加心脏收缩力,并通过增加血液流动促进动脉内皮细胞的活性物质产生,从而减轻血管紧张和早搏,并增加心脏搏血量,降低血压。
(2)力量训练力量训练是指通过负重或者身体的抗力,开展一系列力量活动,如举重、引体向上等。
这些活动能够增加肌肉的力量和耐力,使肌肉更加强壮,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通过改善心血管功能降低血压。
(3)舞蹈、太极、瑜伽等这些活动可以有效改善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舒缓心理压力,借助柔和的动作和深呼吸来放松身心,帮助高血压患者降低血压。
2. 运动疗法的效果评估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需要进行科学的评估,以下是对运动疗法效果的评估指标。
(1)血压血压是评估高血压治疗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运动疗法通过增加运动强度和锻炼时间,可以有效控制和降低血压。
一般情况下,运动前血压水平较高,而运动后血压水平下降,且在运动后的一段时间内能够持续降低。
(2)心血管功能运动疗法可以增加心肺功能,通过改善心脏的收缩力和搏血量,促进心血管功能的恢复和改善,从而减轻心脏负担,降低血压。
(3)体质指数运动疗法对体重的控制和调节也有积极的作用,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通过减轻体重和降低体脂肪含量,可以有效控制血压水平,改善血脂代谢。
(4)生活质量运动疗法能够改善患者的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减轻焦虑、抑郁等情绪,提高患者的身体活力和精神状态。
3. 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运动疗法在高血压患者中应谨慎进行,以下是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
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

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防治的研究进展1. 引言1.1 研究背景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危害性不可小觑。
据统计,高血压患者在发生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可能性要远高于正常人群。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增大以及饮食习惯的不合理,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健康带来了严重威胁。
针对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有必要开展深入研究,探讨其在预防和治疗高血压病中的有效性,为进一步推广和应用传统运动疗法提供科学依据。
1.2 研究意义研究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意义重大。
传统运动疗法可以提高患者身体的代谢水平,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减少患者的体重和血脂,从而有效控制高血压病的发展。
传统运动疗法能够帮助患者改善心理状态,减轻心理压力,提高生活质量。
通过研究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作用,可以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的指导,为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管理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深入研究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意义,对于提高高血压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患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1.3 研究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的防治效果及其作用机制,为临床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分析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应用现状,了解其在临床实践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2. 评价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预防的效果,通过系统性分析已有研究成果,总结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预防中的优势和局限性。
3. 探讨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治疗中的作用机制,通过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揭示传统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病产生治疗作用的生理和病理机制,为进一步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支持。
4. 提出未来研究方向,为深入探讨传统运动疗法在高血压病防治中的作用机制和提高疗效指导临床实践,为高血压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2. 正文2.1 高血压病的危害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长期不得到有效控制会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运动疗法”对高血压的治疗效果
作者:冯跃王典
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16年第04期
摘要:高脂高热能的饮食摄入、久坐不动的生活习惯导致“文明病”高发。
高血压应属于“老年病”,而如今,高血压疾病的发病率年龄呈越来越小的趋势。
目前,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有传统药物治疗以及非药物治疗。
本文对有氧运动、抗阻运动、有氧结合抗阻等运动治疗方法对血压的控制进行总结分析,以期减少药物的使用率,使运动调控血压,让健康结伴相随,让生活更加美好。
关键词:运动疗法;高血压;治疗效果
中图分类号:R2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12-0278-02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据估计全球约有超过10亿的高血压患者,而我国的发病人数就占全球人数的1/5之多。
临床实验表明,保持血压稳定的状态,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
在高血压药物治疗取得有效成果的同时,非药物的治疗也越来越多的被人们所关注。
运动疗法属于非药物治疗中的一种方法,其简单方便、费用低等被人们所推崇,成为高血压患者首选治疗方法之一,同时也成为高血压的基础治疗方法。
一、运动训练对血压的影响
研究证实,体力活动水平与高血压的发病率呈负相关,体力活动水平越高,高血压的发病率就越低,体力活动活跃者较体力活动匮乏者发病率低。
规律的体力活动对健康有诸多的益处,对血压有着良好的治疗效果。
(一)长期有氧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自1993年美国运动医学学院发表“体力活动、健康与高血压”的立场声明以后,大量研究表明,有规律的低至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
Douglas等人对绝经后的妇女进行了为期12周的有氧耐力训练,结果发现,锻炼12周后,舒张压和收缩压都明显的降低。
那些初始血压较高的女性,在12周训练后,血压降低的比较明显。
Sunami团队对平均75岁的老年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9个月的低强度有氧运动干预,所有受试者安静状态下的血压在训练三个月后明显降低,并在实验结束后达到稳定。
Veronique团队对1985—2014年的93项实验进行了荟萃分析,得出的结论如下:耐力训练可以使收缩压降低;抗阻训练可以使收缩压下降;其中还提到,有氧训练不仅可以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也可以使正常人的血压有所降低。
陈文鹤对83名轻中度高血压患者进行了为期6个月太极拳运动干预,研究结果
表明,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有一定改善作用,可以有效降低血压,有利于高血压患者的康复。
哪个强度范围进行运动对降压更有效果,是现在很多患者关注的问题。
大部分实验研究中涉及到强度范围主要集中在40%-85%的最大摄氧量。
结合众多的实验研究,运动强度在中等强度范围(50%-75%VO2max)的运动干预,对高血压患者来说,降压效果最为理想。
(二)长期抗阻训练对血压的影响
传统观念当中,作为运动处方的抗阻训练对血压的影响一直很受争议,可能原因是因为力量练习过程中常常会有屏气动作,会诱发老年人“瓦沙瓦尔”现象(Valsalva),故认为抗阻训练不适用于对老年人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治疗。
但近年来的众多研究表明,无论是对老年人的骨骼肌系统还是心血管系统,抗阻训练都是效果显著的运动治疗方法。
美国运动医学联合会(2003)也建议将抗阻训练作为有氧运动的有益补充。
因此,抗阻训练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青睐。
关于长期抗阻训练对血压的积极影响,国内外已有很多研究。
Lovell.DJ对24名70-80的男性进行16周的不同负荷的力量训练,结果均表明16周的抗阻训练可以使老年人进行亚极量有氧运动时显著降低血压反应以及提高心血管功能。
不仅增加肌肉力量和肥大,同时也提高老年人心血管能力,降低高血压发病率。
Cardoso团队对现有的抗阻训练文献进行荟萃分析,结果表明,抗阻运动可以明显降低运动后血压,这种效应似乎在低强度的运动时更大。
刘向辉对45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进行为期16周的抗阻力量练习,结果指出,单纯的等张练习和单纯的等长练习均能使受试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但如果将两种训练方式结合,效果更明显,不仅使收缩压和舒张压降低,而且脉压差在训练后也显著降低。
抗阻训练的安全性已经被证实,其降压效果也是有目共睹的。
近年来许多研究发现,等长抗阻训练在轻度高血压患者的运动治疗中,相较于循环抗阻和等张抗阻来说,等长抗阻的降压效果是更加理想的。
欲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就必须有一定的时间积累,采用抗阻运动进行降压干预,至少1周才会有效益,要想达到显著降压效果,至少要持续4—6周。
但是,无论哪种运动模式,只有坚持,才能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三)有氧运动结合抗阻运动对血压的影响
单纯的有氧运动对血压的降压作用,效果是显著的。
单纯的抗阻力量练习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也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将有氧运动和抗阻力量练习相结合,以期有更好的降压效益。
陈琦、汪宇峰等学者均通过有氧组、抗阻练习组、两组不同抗阻时间比重的有氧结合抗阻组进行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有氧结合抗阻练习组在血压下降、体成分、血糖血脂改善方面,抗阻中低强度的循环抗阻运动与非抗阻有氧运动结合的运动干预效果,相较于单纯的有氧、抗阻降压效果更具显著性。
虽然有氧结合抗阻练习的相关报道还不是很多,但是在现有的实验结论中,有氧结合抗阻练习,相较于单一的有氧、抗阻练习的降压效果最为理想。
不仅可以改善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情况,还可以有效的提高心肺功能,增加骨骼肌肉系统的运动能力,降低摔倒的风险,预防骨质疏松、提高静息代谢,改善糖代谢,减轻身体脂肪量等多方面的益处。
二、结语
高血压是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脑卒中与心脏疾病的发病,很大一部分与血压的升高直接相关,虽高血压直接导致死亡率较低,但由高血压引起的其他疾病,死亡率却是很高的。
所以,治疗高血压,采取药物治疗虽卓有成效,但对于轻中度高血压患者来说,通过有氧运动、抗阻练习、有氧结合抗阻等运动治疗方法进行对血压的有效控制,从而减少药物的使用。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合理的运动治疗是保持血压稳定的一种有效方法。
让运动调控血压,让健康结伴相随,让生活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Position stand: physical activity,physical fitness,and hypertension. Med. Sci. Sports Exerc.25:ix,1993.
[2]Arroll B,Beaglehole R.Does physical activity lower blood pressure: A critical review of the clinical trials.J Clin Epidemiol,1992,45:439-447.
[3]毕业,陈文鹤.太极拳运动对高血压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影响[J].中国运动医学,2005.9
[4]姚波,夏良芬,霍文璟.运动强度对老年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6(04).
[5]Lovell.DJ etc. Resistance training reduces the blood pressure response of older men during submaximum aerobic exercise.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2009(04).
[6]刘向辉,郝选明.不同强度有氧运动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压及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J].邵阳学院学报,2010(09).
[7]陈琦.有氧结合抗阻力练习对绝经妇女高血压患者作用的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06(09).
[8]汪宇峰.辅以阻抗运动的有氧耐力训练对高血压的影响研究[D].苏州:苏州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