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特征

合集下载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

浪漫主义音乐最显著的特征,是重视个人主观情感的抒发。

他们的创作灵感,来自他们的情感世界,来自对大自然的微妙观感、触情生情,来自诗歌、戏剧、绘画等姊妹艺术的启迪,来自神话、传说和民间文学引发的幻想、想象。

于是,标题音乐盛行起来。

他们也应用古典传统的形式或曲体名称,但往往以全新的、自由的方式处理。

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的形式。

例如“性格小品”就很有代表性,这是一种随兴之所至,表现某种情趣、心境、感触的小曲。

当然,他们不拘泥于传统形式,不等于完全不注意形式。

他们抒发的情感也不都局限于个人生活的狭小天地。

优秀的浪漫主义音乐,都有与他们的音乐内容相适应的完美的形式。

而他们的音乐内容,也远远超出了个人的范围,具有广泛社会性、普遍性的道德伦理的意义。

在浪漫主义时期,出现了专门以演奏为职业的钢琴家。

在这以前,作曲家与演奏家是合而为一的。

就是说,钢琴曲大都是由写作乐曲的作曲家自己演奏。

职业钢琴家的出现,意味着作曲与演奏的分工。

分工的结果,是演奏技巧的空前提高。

那种令人耳晕目眩的超级技巧,是音乐会获得成功的因素之一。

适应这种需要,这时期出现许多含有高超演奏技巧的钢琴曲,与此同时,大量目的只是为练习技术的钢琴练习曲也在这个时期出现了。

那位“折磨”了几代钢琴家的贝多芬的学生、李斯特的老师,车尔尼(1791—1858)的没完没了的练习曲,就写于这时期。

除他外,克列门蒂(1752—1857、克拉玛(1771—1858)、莫什科夫斯基(1854—1925)等人,也都写下了有价值的技术练习曲。

总之,浪漫派时期,钢琴艺术得到全面、高度的发展。

假如我们乐于平均起来计算一下,在今天的音乐厅里听到的钢琴曲目中,浪漫派钢琴曲仍然占有最大的比例。

我们的漫游,也将尽可能多停留一些地方。

肖邦在学习钢琴音乐之初,就已经循序渐进接触了巴赫、莫扎特等人的音乐作品。

而肖邦自幼所表现出的与众不同,是喜欢在练习钢琴过程中即兴演奏或创作乐曲,这些为他日后创作出非凡的艺术作品奠定了基础。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音乐器乐曲从声乐中获得启发的例子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音乐器乐曲从声乐中获得启发的例子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古典音乐器乐曲从声乐中获得启发的例子一、欧洲浪漫主义声乐艺术特征(一)注重人物形象塑造。

19世纪浪漫主义时期声乐作品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以人为本”,这个特征主要体现在音乐的人物形象塑造上。

如舒伯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作曲家就是通过乞丐艺人的脚印影射了他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的担忧。

(二)重视民族特点。

为了强调个人的音乐风格,艺术家们开始重新审视本国和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价值,并着眼于对其的兴趣和挖掘。

作曲家通过吸收自己本民族的民间声乐中的传统音乐要素和独特主要特征,并加以改变和创新,从而使其能得到相应的提高,更好地体现本民族的民族特性。

浪漫主义比较重视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最典型的代表是在19世纪的被誉为“钢琴诗人”的波兰音乐奠基人——肖邦。

肖邦把他的音乐植根于波兰民族民间文化,以民间生活为创作素材,将民族解放情怀和爱国主义思想融入创作,开创了波兰舞曲和玛祖卡两种钢琴曲的体裁。

他的一生致力于弘扬波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并以此创作了一大批钢琴曲。

(三)侧重情感表达。

浪漫主义时期的声乐艺术还非常注重抒情性和幻想性的情感表达。

处于弱势的客观理性以及崇尚个人的主观感受,注重感性理解使作曲家在这一时期的声乐艺术诉求中更富有感情色彩,主观空想因素和人物内心精神世界刻画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声乐创作的灵魂所在。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大歌剧(一)大歌剧的兴起。

19世纪,法国大歌剧的兴起及其繁荣对欧洲歌剧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影响和意义。

浪漫主义音乐发展初期,以罗西尼、贝多芬和斯蓬蒂尼等人为主的作曲家创作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大歌剧。

这其中又以罗西尼创作的歌剧最为经典,他的歌剧创作强调象征性意义和整体化倾向,他的歌剧作品《摩西》和《威廉退尔》迄今是歌剧音乐舞台中的稀有之物。

在浪漫主义音乐发展的后期,来自意大利的作曲家多尼采蒂、贝利尼、威尔第和来自法国的作曲家古诺,他们创作的歌剧作品对大歌剧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繁荣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简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及显著特征

简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产生及显著特征



浪 漫 主 义 音 乐 的 产 生
半叶的许多作曲家 的创作中仍可看到, 故也有人称
A布鲁克 纳 、 施 特劳 斯 等一批 作 曲家 为后 期 浪漫 . R
派。
二、 浪漫 主义音 乐 时期的 代表性 音乐 家及作 品
浪 漫 主义 原 指 流行 于 欧 洲 中世 纪 的英 雄 史 诗 和骑 士传 奇 ,9世 纪 初用 来 称呼 当时的 文学 运 动 。 1 音 乐 的 浪 漫 主 义 (o ni Mui 初 始 于 德 、 , R mat c s) c 奥
古 典主义音 乐传 统 , 又根 据表 现 内容 的需要作 大胆 的革新 。 推动 了欧 洲歌 剧 的发 展 和民族乐 派 的兴 还 起, 是欧洲 音乐 文化 发展 的重 要历 史 阶段 , 2 对 0世
纪 的欧洲 音乐 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
主义 向浪漫 主义过渡时期代表人物 的 L a . n贝多 v 芬, 在他 的晚期创作中已经显露 出浪漫主义潮流的 征 兆 。在 1 9世纪 l 0~2 代拿 破仑 失 败 、 建势 0年 封 力重新抬头时期 , 在德 、 奥以 F舒伯特 、. . n韦 . cMy o 伯 为代 表 的这 种 新 的潮 流 和风格 终 于 出现 , 遗憾 但
瓦格 纳的后 期歌 剧创 作 中已经 显露 。其 后 , 漫主 浪
义音乐逐渐走向解体。 但是 , 它的影响在 1 纪后 9

16 3-
3 . 李斯特(8 l 18 ) 著名的匈牙利作 曲家、 1 1一 86 。 钢琴家 、 指挥家 、 音乐 活动 家 , 大的浪漫主义大 伟 师, 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 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 钢 有“ 琴之王”“ 、钢琴上的帕格尼尼 ” 等美称。作品有《 塔 索》但丁神曲》浮士德》匈牙利狂想曲》 《 《 《 、十二首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

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浅析肖邦《降E大调夜曲》艺术特色一、肖邦创作夜曲的时代背景(一)欧洲浪漫主义时期音乐作品的艺术特点浪漫主义起源于18世纪末19世纪初欧洲的浪漫主义文化运动,浪漫主义它打破了传统的古典形式,采用个性语言表达来强调人的思想情感以及艺术感受。

音乐是欧洲浪漫主义运动的重点,它向人们表达浪漫主义精神,它重在抒发个人情感,这是一种理想化、个性化、同时又富有诗意的音乐。

浪漫主义背景下,产生了很多浪漫学派的音乐人,也开创了全新的音乐形式。

(二)欧洲浪漫主义音乐对肖邦创作产生的影响抒情是浪漫主义旋律最大特点,它强调个人情感的表达,通过音乐旋律可以不受约束的表达内心的情感。

肖邦的夜曲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肖邦夜曲就具有很强的抒情性和歌唱性,当然,意大利歌剧对肖邦创作夜曲也产生一定影响。

尤其是19世纪的著名歌剧作曲家贝里尼,肖邦与他有着很深厚的友谊。

贝里尼所创作的歌剧风格朴素,但是表达情感却是很有深度的,这恰好是肖邦所喜爱的音乐风格。

肖邦将其风格吸收并融化,并在后期的逐步发展中最终形成器乐化的内心表达。

二、肖邦夜曲的艺术风格以及情感特点(一)肖邦夜曲的风格特点肖邦的夜曲开辟了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新天地,肖邦的创造采取多样化的织体形式,夜曲最典型的特色就是织体的变化、节奏的美妙、以及和声的变化。

舒缓的夜曲可以使人心情平静,聆听之后还会产生一点沉思。

因此,肖邦所创作的二十一首夜曲,每首夜曲都是经典,受到世界各地音乐人的追捧。

(二)肖邦夜曲的情感特点肖邦会对他每首夜曲都进行速度标记,或慢板或行板,由此可见,他所创作的夜曲最大的特点是具有极大的幻想性与抒情性。

肖邦所创作的二十一首夜曲,都萦绕着一种悲剧色彩,有的是抒情小品,也有戏剧性与歌唱性相结合的作品。

肖邦从小受波兰民间音乐熏陶,这使他的作品都有诗一般的旋律。

在他的夜曲中,夜曲不仅只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其中包含了作者内心的情感与波澜,他的音乐有着打动人的魅力。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介绍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介绍

• 《幻想交响曲》 • 1827年的一个秋夜,柏辽兹在巴黎剧院观看一个英国 剧团演出的莎士比亚悲剧,因迷恋奥菲利亚的扮演者 女演员哈丽特· 史密森而陷入了单相思,曾多次追求都 遭到拒绝。痛苦的体验激起了作曲家狂热的创作热情, 他创作了平生第一部重要的大型作品 ──《幻想交响 曲》。 • 作曲家在形式、配器方面进行了突破,在创作手法上 《幻想交响曲》采用了主导乐念(“主题动机”)更 能让听众清晰掌握音乐整体概念。《幻想交响曲》一 共有“梦、热情”、“舞会”、“田野风光”、“断 头台进行曲”、“女巫的安息日晚会之梦”五个乐章, 整首交响曲就像一出无言的戏剧,当时它原本有个标 题艺术生涯中的插曲,而幻想交响曲只是个副题,但 后来大众的使用习惯都以“幻想”来称呼这首作品。
• 钢琴曲《爱之梦》 • 《爱之梦》,实际上是3首夜曲,共三首:1.据乌兰 的《高贵的爱情》而谱曲,富于表情的小行板,降A 大调。2.据乌兰的《神圣的死亡》谱曲,极似慢板, E大调。3.优雅的快板,降A大调,据弗莱利格拉特 的《尽其所能爱德去爱》谱曲 • 特别著名的是其中的第三首,原来的歌曲作于1845 年,是一首用钢琴“演唱”的抒情歌曲,音乐深情婉 转,抒写了弗莱里格拉特诗中的意境。为优雅的快板, 降A大调,6/4拍。开头的甜美的旋律贯穿整个乐曲 (片段1),优美的分解和弦烘托出浪漫的气氛。其 音乐分五段,构成类似回旋曲式的二重三段式。 第 三、四两段热情洋溢,音乐达到高潮后,再回到开头, 尽情地歌唱。
• 李斯特 • 弗朗兹· 李斯特,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 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 人物之一,被誉为“钢琴之王”。 其作品充 分挖掘钢琴的音响功能,对键盘音乐的发展作 出了重大的贡献,并且创造了“交响诗”这一 音乐形式,在他的后期作品中最早使用了20世 纪才普遍采用的和声语言。响曲》、《匈 牙利狂想曲》、交响诗《前奏曲》、《马捷 帕》、四首钢琴协奏曲、《B小调钢琴奏鸣 曲》、《12首超技练习曲》和《旅行岁月》。 钢琴曲中最难的一首当属《唐璜的回忆》。

浪漫主义时期的介绍西方音乐史论文-V1

浪漫主义时期的介绍西方音乐史论文-V1

浪漫主义时期的介绍西方音乐史论文-V1西方音乐史上浪漫主义时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制定了许多音乐的发展趋势。

本文将介绍浪漫主义时期的相关知识,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西方音乐史。

一、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的特点逐渐由古典主义的简洁、对称、对位等特点向着丰富、激情、个性化的方向发展。

音乐家开始探索新的音调、和弦、乐器组合,推动了音乐发展的进步。

1. 音色的新探索在浪漫主义时期,音色成为了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音乐家通过使用新的乐器和探索不同的演奏技巧来创造新的音乐效果。

例如,钢琴和管弦乐的组合曲目变得愈发普遍。

2. 强调情感表达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开始强调情感表达,用音乐表现内心世界,表达对人生的感慨和对世界的理解。

音乐逐渐从简单的优美旋律变成了复杂的音乐结构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3. 风格的自由创新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与古典主义的规范化风格相比自由发挥,通过使用新的旋律、和声和节奏等自由创新,打破传统的音乐形式格局。

二、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音乐家1. 贝多芬贝多芬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为著名的音乐家之一。

在这一时期,他创作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音乐作品,如第九交响曲和《月光奏鸣曲》等。

2. 肖邦肖邦是一位充满活力、擅长创新的音乐家。

他的作品不仅从平凡的日常事物中获得灵感,还使用了许多東方音樂的部分,如波兰舞曲和波兰农村风格的曲调等。

3. 柴可夫斯基柴可夫斯基的音乐创作涉及多个领域,包括芭蕾舞、管弦乐和歌曲等。

他的作品以音乐的浪漫和情感上的表达而著名。

三、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流派1. 新德意志学派新德意志学派由勃拉姆斯、瓦格纳和里海创立,它强调民族主义和普鲁士文化,是德国浪漫主义的分支。

2. 叙事音乐叙事音乐是一种音乐形式,包括歌剧、芭蕾舞和管弦乐等。

这种音乐形式通常通过音乐表达一个具体的故事情节。

3. 民族主义音乐在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主义音乐成为了一个新的音乐流派。

音乐家重新挖掘和使用本土音乐语言来表达民族和文化的情感。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特点及其代表作

西方音乐史各时期特点及其代表作

5、古典主义音乐时期(18世纪中叶-19世纪初)
• (1)格鲁克(Christoph Willibald von Gluck 1714- 1787)是德国作曲家。 代表作品《奥菲欧与犹丽狄 西》(1762年) 及《阿尔希斯特》(1767年)
• (2)弦乐四重奏:所谓“弦乐四重奏”即由笫一小提 琴、第二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组成,这是古典 音乐时期最重要的室内乐形式。
• (2)协奏曲是莫扎特在歌剧以外成就最突出的一方面。他确立了18 世纪古典协奏曲的结构范式,确定了第一乐章中“双呈示部”和“华彩段” 的形式,并为当时几乎所有的乐器创作了杰出的协奏曲,为近代协奏 曲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3)完善了维也纳古典乐派奏鸣曲三个乐章的套曲形式。
• (4)在交响乐中,强调奏鸣曲式中主、副部之间的强烈对比,加强 展开部的不稳定因素,预示了后世交响乐发展的思路。
(2)由来 :康塔塔于1600年前后诞生于意大利,最早使用 康塔塔这个词的是意大利作曲家阿·格兰迪(A Grandi, 1575~1630)。
(3)两种形式 :通常康塔塔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社交 场合表演的小型的康塔塔(小到可以是一首咏叹调),称 室内康塔塔;第二类是大型的,带有合唱和管弦乐队伴奏 的,在一个特定重要场合的康塔塔。
(3)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家及其代表作
舒伯特、门德尔松、 肖邦、李斯特、比才等。
谢谢同学们一学期以来的 配合和支持,预祝大家期
末考试取得优异成绩。 加油 !
• 2、二重奏
• 3、三重奏 如:(1) 钢琴三重奏: ⑵ 弦乐三重奏: ⑶ 竖琴三重奏:
• 小提琴 中提琴
小提琴
长笛
中提琴或小提琴
大提琴
钢琴

提琴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

浅谈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特点摘要:本文针对欧洲音乐史中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风格特点进行分析,并结合浪漫主义早期和中期的代表作曲家对他们各自追求的风格和作品的音乐特点来思考。

关键词:浪漫主义音乐特点题材体裁在1789年的欧洲,皇权政治动荡不安,民众思想也开始有了自由主张。

随后,法国大革命爆发了,导致统治了法国多个世纪的君主制在三年内土崩瓦解。

在此之后的整个欧洲,随着各个领域的思想文化思潮流派和艺术风格的演变与兴衰,“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艺术历史的统称,即浪漫主义成为这一时期的主导潮流,并支配和指导着大量的作曲家。

一、浪漫主义早期音乐特点贝多芬作为跨越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这两个时期的音乐家,他有“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开浪漫主义之先河”之称。

他的大量作品的创作风格属于维也纳古典乐派,但是他的内心始终把“自由、进步”作为他自己的人生目标。

在贝多芬的音乐中,富含着力量、意志和气势,同时也充满了崇尚自由和情感表达的精神。

这为19世纪的浪漫主义音乐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

(一)韦伯(1786-1826)1821年,韦伯的歌剧之一《魔弹射手》在柏林的成功首演,标志着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诞生。

韦伯当时受霍夫曼的歌剧《翁迪妮》的启发而创作出这部歌剧,《翁迪妮》这部歌剧预示了德国浪漫主义歌剧的萌芽,这两部歌剧都是取自于德国古老的民间传说,其故事充满了神奇与魔幻。

韦伯在歌剧创作上继承了莫扎特和贝多芬的经验,写作手法上运用主体、和声、调性等方面的对比手法,具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魔弹射手》的突出成就在于它的序曲,韦伯运用“主导动机”的手法贯穿整部歌剧主体。

引子的第一主?}采用了朴素的民间曲调,节奏缓慢、柔和。

和声采用C大调主-属-主的奏鸣曲式结构来烘托出和谐、安详的氛围。

随着管乐描绘出的寂静气氛,大提琴所演奏出的低沉旋律与之前形成鲜明对比,呈现出阴森恐怖的狼谷形象,为主题中主人公所要表达的情感拉开序幕。

韦伯的歌剧创作不论从选题还是到音乐手段上,都为后来的浪漫主义作曲家的创作奠定了基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欧洲浪漫主义音乐的文化特征摘要:欧洲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主义音乐相比,已经具有新的文化性质。

浪漫主义音乐没有把自己尘封在历史的话语里,它与古典主义音乐之间,存在着文化内层断裂而形式外壳连接的关联,即通过对传统的断裂,从文化内层来延续着未来的音乐。

关键词: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文化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舒曼曾说过“浪漫主义不是形象和形式的问题,而是作曲家是不是诗人的问题。

”音乐是一种感官的表述,其形式是意识形态的载体,是内心体验的外化。

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更多地是用心灵的感悟和体验来把握世界。

当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新的视点重新审视欧洲浪漫主义音乐时,会发现浪漫主义音乐与古典音乐相比已具有新的文化性质。

二浪漫主义音乐的理性反叛浪漫主义音乐从追求独特、不受约束的情感、反叛的理性主义开始。

但这并不意味着浪漫主义音乐背弃了理性。

理性是人的一种相对的、自由的精神,而理性主义则是一种绝对的、僵化的观念,是一种渊源于西方古希腊文化的理性传统,其间经过宗教主义的补充和近代人文精神的阐释,最终形成以片面高扬人的理性性质为特征的思想传统。

浪漫主义者反对理性主义,他们认为理性主义并不能改变现实,不过是一个美丽的谎言。

相反,浪漫主义音乐注重人的本能,他们认为世界的本质要靠直观去领悟,靠心灵去体验。

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对感情的表达与浪漫主义有本质的区别,古典主义时期音乐家传达的是“我们”的情感。

而浪漫主义音乐表现的情感极富个性化,是“我”的情感。

李斯特的辉煌宏大,柏辽兹的泼辣奇异,肖邦的款款深情等,构成了浪漫主义音乐异彩纷呈的情感世界。

古典主义音乐强调的是理性对感情的支配或理性与情感的协调平衡;而浪漫主义音乐重视的则是感情对理性的统治和超越。

正如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言里所说:“诗歌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这成了浪漫主义音乐艺术对感情追求的宣言。

古典主义音乐家的创作要在理性规则不受破坏下放置自己的感情;而到了浪漫主义时期,规则必须服从感情表达的需要,浪漫主义者的共同心声是将人的感情从理性主义的束缚下解脱出来,浪漫主义作曲家为了表现内心感情的涌动,往往热衷于标新立异。

例如,在舒曼的《诗人之恋》的第一首歌曲“灿烂鲜艳的五月里”中,诗人为了表达对未来爱情生活的憧憬,终止在f小调的属七和弦上造成一种没有稳定着落的期待感。

在第十四首“我每夜在梦里”中,舒曼在音乐手法上作了革新,为了表现奇异的梦境,他在乐曲“奇幻的梦境”中连续使用色彩性的七和弦,烘托出一神秘的气氛。

又如,瓦格纳在他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前奏曲中,借助“无终旋律”与“半音化和声”,表现出无尽的渴望和不可遏制的激情,通过接连不断的离调,使整首序曲淹没在迷离恍然的情绪里,用和声效果造成一种强烈的情感张力,为了表现伊索尔德寻求同死的复杂心情,和声进行中突然出现。

这个不符合古典功能和声逻辑的和弦效果新奇,但却符合作品表现情感的目的。

在第三幕引子中,为了表现了特里斯坦当时的凄苦心情,作者充分利用和声色彩,情绪由明朗转为暗淡,表现了特里斯坦受伤后昏睡在自己城堡的大树下,孤独、痛苦的主题。

再如,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表达的是“一个青年音乐家有着病态的敏感和热情的想象,由于失恋而服用鸦片自杀,但因麻醉剂量不够,未能致死,而是昏昏入睡了,在睡梦中出现了最奇异的幻想……”整首乐曲表达了一种迷离的梦境:第一乐章《梦幻·热情》以梦开头,最后乐章《妖魔夜宴的梦》又以梦结尾,展现出了梦境的一种奇特的美,表达了浪漫主义音乐家对梦幻生活的痴恋。

三浪漫主义音乐题材的转变在音乐体裁方面,浪漫主义音乐自由地来建立自己的音乐形式。

1 回归自然浪漫主义者的理想选择是回归自然,因为与当时庸俗黑暗的社会相比,自然显得更加纯净、可亲,从而自然成为浪漫主义者释放情怀的理想之地。

浪漫主义之前的古典主义音乐作品中虽然也涉及到自然,但是以群体的意志为最高意志,个体对自然的看法必须建立在群体基础之上。

而浪漫主义者则强调个体对自然的看法;古典主义音乐家在作品中多外在地描绘自然,而浪漫主义音乐家则更强调对自然的内心感受;古典主义对美好的自然景色充满向往,而浪漫主义者则不仅对自然充满神往,希望亲身体验自然之奇妙,并且体现出人和自然的重新融合。

例如,贝多芬的《田园交响曲》是一个先声,他认为这首交响曲里“内心感受多于外在描绘”,呈现的是一种人性化的自然;同时也暗示了浪漫主义者与古典主义者对自然的不同理解。

如,舒伯特的艺术歌曲《海滨》、《野玫瑰》等充满了对海滨、小溪、鲜花等自然景色的喜爱。

而格里格的抒情歌曲《溪流》、《水百合》、《小鸟的歌》,以及他的钢琴抒情小品等都是对挪威自然风光的热情讴歌。

回归自然的含义还包括对人性本真的自然状态的追求,使人们解除束缚,返还生命的本色。

这层含义的重要表现是对儿童状态的憧憬。

舒曼对儿童充满了喜爱,他在创作之余喜欢同孩子们一起玩耍,这引起了他对童年时代的回忆;在他的《童年情景》中,表现的就是对孩童状态的深情眷恋。

舒曼在这首乐曲中从不同角度刻画了儿童们的心理活动,如《入睡》、《捉迷藏》、《离奇的故事》、《足够的幸福》等,正是对人性自然状态的向往。

舒曼自己曾说过:“我不否认,当我创作此曲时,孩子的面孔在我周围晃动,但标题当然是事后所加,而且它们确实只不过是表演和理解此曲的微妙指引。

”当然,浪漫主义者所追求的自然也不都是鸟语花香、春光明媚,有时自然也会蒙上一层灰色。

漆黑的夜、惨淡的大海、幽暗的月光、灰色的山岩,这种灰色的、与他们内心苦闷相映的自然景色自然也常被用来选择,这可以使他们更大程度地远离现实社会,并与他们的内心世界产生共鸣。

如浪漫主义诗人诺瓦利斯对夜晚进行了诗意赞美;而在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中,“渴望神圣的夜晚”是主人公热烈的恳求。

夜晚使特里斯坦能与伊索尔德相聚在一起,因此夜晚对他来说是一种幸福,使他与伊索尔德释放出了悲伤的心情。

在国王马克城堡外,这对情人深情地歌唱:“多情的夜晚来临让我们无忧无虑,永远摆脱人间的烦恼吧!”同样,记载着曾经美好的坟墓、古雕刻等呈现出一种灰色的自然,也唤起浪漫主义者的美好追忆。

如迪帕克在歌曲《悼歌》中唱道:“在白色的墓地,漂浮着一个悲哀的声音,一头苍白的鸽子在树上孤独而悲哀地唱着它的歌。

”2 小品成为浪漫主义时期一大景观古典主义表现群体感情,而富有理性逻辑的交响曲体裁在浪漫主义时期则呈衰落的趋势。

在19世纪,音乐被文学家、哲学家们提升到高于一切艺术的地位,高雅音乐与通俗音乐的界限被拉大了,浪漫主义要追求音乐的纯洁性和诗意化,于是浪漫主义音乐的一大独特景观是出现了一批极富独特而敏感的个体情感的艺术歌曲和独奏器乐小品,这种题材诉诸人听觉的主要是真切的情感,不经过刻意的理性设计,凭瞬间的感悟进行创作,最适合进行个人抒情,也最能体现浪漫主义音乐的精髓。

李斯特钢琴小品《巡游岁月》充满了对大自然风光的热爱,其中的第一集主要描写了游瑞士的印象,如“田园”、“暴风雨”、“瓦伦斯特塔之湖”、“奥伯曼山谷”、“泉边”等。

又如,他的钢琴小品《被遗忘的浪漫曲》是作者根据自己创作的一首歌曲《噢!为什么》改编而成的小品,曲调忧伤,短暂的“浪漫”瞬间即归向纯净的升腾。

再如,他的《我主耶稣基督之变形》指基督在山上的变貌,在这首音乐小品中,充满着“明亮如日头”、“洁白如光”的圣洁光辉。

李斯特希望能从宗教中寻求永恒的意义,从宗教音乐的严谨模式中获得一种平衡,甚至永生。

这首小品以稍快的行板速度,用简单的琶音与和弦的形式,生动描绘出“我主耶稣基督之变形”,充满虔诚和神圣的感情。

3 浪漫主义音乐的自我表现古典主义音乐注重的是以让公众满意为终极目的实用性音乐,即艺术创作的目的是为了取悦于听众;而音乐由实用性走向自我表现则同浪漫主义者自身力量的强大有关。

科学技术使人摆脱了外在客观条件的束缚,使人的独立能力大大增强。

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越往前追溯历史,个人,也就是进行生产的个人,就显得越不独立,越从属于一个更大的整体。

”由于古典主义音乐创作受制于接受者,以接受者为主体,因而造成音乐总体上客观化、一元化、共性化等特点;其音乐形式则以规整、清晰、理智为主要特点。

而浪漫主义时期的音乐主要突出的是其自我表现,不再以迎合公众为主,因而音乐大体表现出主观化、个性化、多元化的特点。

浪漫主义音乐是艺术由内向外的表现,浪漫主义的创作不再束缚于接受因素的制约,而主要受创作者内心表现的驱使,它体现的是浪漫主义艺术的直觉、思想和感情,它像一盏心灵的灯,点亮了浪漫主义艺术家在感情冲动下的创造性过程,其音乐形式也因此变得更加自由和感性化,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能力。

浪漫主义音乐艺术主要是为了让公众理解音乐的内在的表现,逐渐培养和提高公众的艺术趣味;因此音乐在创造自己风格的同时,也在创造着听众。

柴科夫斯基曾号召俄国应形成真正的、能理解音乐的公众。

因此,在浪漫主义时期,音乐己经由过去的实用性转变为表现性。

浪漫主义音乐为了表现自己,运用高雅的音乐来引导、征服公众,表现为一种个体意识和个性化,走向自我表现。

音乐形式主要为自我表现服务,变得更加感性化、更加自由,音乐的表现范围扩大了,丰富了音乐的表现手法,增强了音乐的表现能力。

如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主要表现的是自己的内心世界;理查·施特劳斯的交响诗《英雄的生涯》表现的就是主人公自己的内心世界。

施特劳斯通过主人公的一系列思想过程,体现出主人公通过努力与克制,最终达到灵魂的超越与升华;而柏辽兹的《幻想交响曲》则把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自我感受写进了音乐。

此外,李斯特创作的《灰色的云》、《爱斯特别墅的喷泉》、《爱斯特别墅的柏树林》等作品中那漂浮、流动的和声突出了内在的精神实质,充分展示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精神风貌。

浪漫主义音乐家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是浪漫主义音乐作品多具有自传性,从而成为音乐家自我表现的载体。

他们的作品往往以自己的亲身体验为创作契机,更多地打上了个人心灵的印迹。

如舒柏特的声乐套曲《冬之旅》中的孤独的流浪汉与《美丽的磨坊女》中的磨工就是舒柏特本人的写照。

舒曼特别注重通过音乐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在他的声乐套曲《诗人之恋》中,诗人在爱情上遭遇的痛苦以及超越痛苦都与他自己的思想和经历有关;柏辽兹的交响曲《哈罗尔德在意大利》也是通过音乐来表现自己的内心世界。

关于这首交响曲,柏辽兹做了这样的解释:“正像《哈罗尔德游记》一样,我自己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中游历时,回忆着自己伤心的往事而作成此曲。

”玛勒的每一部交响曲都是他个人思想的一次印证。

如d大调《第一交响曲》表现的就是他对大自然的歌颂、青春活力的升华,以及对初次失恋后的痛苦的表露。

保罗·亨利·郎对肖邦的评价可以说明浪漫主义音乐的自传性特征:“肖邦是一个只有当外界触动他的神经和情绪时才去认识外界的作曲家,他讲的是自己,说的是他自己;他写的是自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