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瘟病报表
水稻主要病害调查分级记载标准

水稻主要病害调查分级记载标准1、稻瘟病(1)叶瘟0级:无病,高抗(HR);1级:针头状大小病斑,抗( R);2级:稍大褐斑,直径小于1毫米,抗( R);3级:小圆形稍长的灰色病斑,边缘褐色,病斑直径1~2毫米,中抗( MR);4级:典型纺锤形病斑,大于2毫米,通常局限在两条主脉间,危害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2.0%,中感( MS);5级:典型病斑,危害面积不超过叶面积的2.0%~10%,中感( MS);6级:典型病斑,危害面积在叶面积的10.1%~25.0%,感( MS);7级:典型病斑,危害面积在叶面积的25.1%~50.0%,感( MS);8级:典型病斑,危害面积在叶面积的50.1%~75.0%,高感( HS);9级:典型病斑,危害面积在叶面积的75.1%至全叶枯死,高感( HS)。
备注:叶片上无叶瘟,但有叶枕瘟发生的记作5级。
0 级无1~5级轻6~7级中8~9级重(2)穗颈瘟按照病穗率调查统计。
0级:无病,高抗(HR);1级:发病率低于5.0%,抗( R);3级:发病率在5.1~10.0%,中抗( MR);5级:发病率在10.1~25.0%,中感( MS);7级:发病率在25.1~50.0%,感( S);9级:发病率在50.1~100%,高感( HS)。
0 级无1~3级轻5 级中7~9级重2、稻曲病按照病穗率统计。
0级:病穗率<1%,高抗(HR);1级:病穗率0.1~3.0%,抗( R);3级:病穗率3.1~7.0%,中抗( MR);5级:病穗率7.1~15.0%,中感( MS);7级:病穗率15.1~25.0%,感( S);9级:病穗率≥ 25.1%,高感( HS);0 级无1~3级轻5 级中7~9级重3、纹枯病0级:没有见到症状,高抗(HR)1级:稻株基部有少数零星病斑 , 抗(R)3级:病斑延伸到倒3叶,中抗(MR)5级:病斑延伸到倒2叶,中感(MS)7级:病斑延伸到倒1叶,10~15% 通顶,感病(S)9级:病斑延伸到剑叶或全株枯死,高感(HS)0 级无1~5级轻7 级中9 级重4、白叶枯病0级:病斑面积小于5%或病斑长度纵向扩展小于1厘米,高抗(HR);1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6~12%或,病斑长度不超过1.1~3厘米,抗(R);3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3~25%或,病斑长度不超过3.1~5厘米,中抗(MR);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26~50%或,病斑长度不超过5.1~12厘米,中感(MS);7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1~75%或,病斑长度不超过12.1~20厘米,感(S);9级:病斑面积大于叶面积76%或病斑长度大于(或等于)21厘米高感(HS)0 级无1~3 级轻5 级中7~9 级重。
水稻稻瘟病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 稻瘟病病菌主要在病稻草上越冬,第二年从病
稻草上飞到稻田中侵染为害。病稻草上的病菌在 干燥的环境下可以活7~8个月,在北方可活1年。 而埋入地下或浸入水中1个月就全部死亡。散落 田间的草上的病菌经4个月死亡。
Courseware template
稻瘟病1—6.叶瘟(1.急性型;.2急性型转慢性型;3—4.慢性型;5. 褐点型;6白点型;)7.健穗;8.穗颈瘟初期症状;9—10.穗颈瘟后 期症状;11.支梗瘟;12—13.节瘟;14.谷粒曾;15.护颖瘟;16.分 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育秧方法、播种期不同,对病害的发生作用不 同。
• · 早稻露地育秧,除华南地区外,其他地方春
播时气温低,不利于病菌侵入,传病作用不大; 塑料薄膜育秧的秧田,温度和湿度较高,常引 起发病。
• · 晚稻育秧气温在20℃以上,又采用湿润秧田,
病菌增长很快,传播为害,与发病关系较大。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 病菌传播主要靠风吹,雨、水流、昆虫也可传播。 • 天气转暖,又有雨淋的情况下,越冬病菌会大量
复苏, 增殖,从堆在田边的病稻草上转移到水稻上为害。
On the evening of July 24, 2021
Courseware template
稻瘟病的侵染循环
• 病谷上的病菌引起苗瘟和苗叶瘟。但由于气候、
病原
Courseware template
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动态旬报表.

2—50头,平均20.83头
1600头
稻纵卷叶螟
1
5
0
迁入代
亩蛾量
40-113头,平均91头
284头
东南部、南部、
二化螟
4
500
450
1代,150
枯鞘率
0.12—24%,平均3.95%
24%
全市
玉米
玉米螟
3
80
50
1代
螟害率
1.6-12.2%,平均6.04%
27.80%
全市
马铃薯
晚疫病
农作物病虫发生防治动态旬报表
填报部门:重庆市农技推广总站 填报人:宿巧燕 填报日期:2007.5.21
病虫名称
发生程度(级)
累计发生面积(万亩)
累计防治面积(万亩)
代次,本旬发生面积(万亩)
单位
一般密度
最高密度
主要分布区域
水稻
白背飞虱
2
8
0
迁入代
每平米虫量(秧田)
30-42头,平均34.9头
72头东南部、南部、东北部、 Nhomakorabea部4
105
90
5
病株率
6.4-46.7%,平均17.78%
100.00%
东南部、南部、东北部、中部
稻瘟病实际作标准及国家标准

稻瘟病实际操作标准和国家级标准1、穗颈瘟发病级别0级:1%1级:1.1%——5%3级:5.1%——10%5级:10.1%——25%7级:25.1%——50%9级:≥50.1%2、单穗分级标准和损失率0级:无病1级:<5%(各别枝梗发病)2级:5.1%——20%(三分之一的枝梗发病)3级:20.1%——50%(穗颈发病或主轴发病,小部分秕谷)4级:50.1%——70%(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5级:70.1%——100(穗颈发病,照成白穗)3、穗瘟损失率分级标准损失率=(各级发病数×单穗损失率病级)的和÷(考察总数×5)0级:无病1级:损失率<5%3级:损失率5.1%——15%5级:损失率15.1%——30%7级:损失率30.1%——50%9级:损失率≥50.1%4、稻瘟病抗性综合指数(经验计算)公式:叶瘟病级×0.25+穗瘟发病级×0.25+穗瘟损失率级×0.5 0级:<0.11级:0.1——2.03级:2.1——4.05级:4.1——6.07级:6.1——7.59级:7.6——9.05、国家标准及操作规程目次前言……………………………………………………………………………………1 范围 (3)2 定义和术语 (3)3 苗期叶瘟调查 (3)4 大田叶瘟调查 (4)5 穗瘟调查 (4)6空中孢子动态观察 (5)7品种抗性情况调查 (5)8 调查资料的计算 (5)9 发生程度分级 (6)10 测报资料收集和汇总归档 (6)附录A (规范性附录) 农作物病虫调查资料表册稻瘟病 (7)附录B (规范性附录)稻瘟病模式报表 (15)附录C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 (16)附录D (资料性附录)稻瘟病发生程度分级指标 (17)前言本标准替代GB/T 15790-1995。
本标准与GB/T 15790-1995相比,主要变化如下:a).增加了稻瘟病病情和抗性分级指标、稻瘟病模式报表、发生程度分级指标等内容,为准确划分叶瘟、穗瘟发生程度、了解品种田间抗性、来年作物布局提供依据;b).在确保调查准确性的基础上,对取样方法、取样数量等进行了合理优化与调整,使之更符合生产实际需要。
水稻稻瘟病分级

稻瘟病抗性调查分级尺度
调查分级尺度:按国际水稻所稻瘟病抗性评价分级尺度。
叶瘟:
0级:无病
1级:仅有小的针尖大小的褐点
2级:较大褐点
3级:小而圆以至稍长的褐色的环死灰斑,直径1—2毫米。
4级:典型的稻瘟病斑或椭圆型,长1—2厘米,常限于两条叶脉间,病斑面积缺乏叶面积的2%。
5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小于10%。
6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10—25%
7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26—50%
8级:典型的稻瘟病斑,受害面积为51—75%
9级:全部叶片死亡。
穗瘟和节瘟
0级:无病
1级:发病率低于1%
3级:发病率为1—5%
5级:发病率为6—25%
7级:发病率为26—50%
9级:发病率为51—100%
∑(病级株数×代表值)
感病指数=
株数总和×发病最重的一级的代表值。
水稻的各种病害快速诊断表

水稻的各种病害快速诊断表水稻的各种病害快速诊断表一:一、根部黑根、死亡、腐烂,造成青枯和黄枯1、苗期基部出现白色绵毛状物,真菌性病害――水稻烂秧。
2、插后1周至乳熟期,根基部黄褐色至黑色死亡、腐烂、无虫伤(飞虱、螟虫)和病害(纹枯病、菌核秆腐病)危害症状,闻有腐烂臭味――水稻细菌性基腐病。
3、危害须根根尖,形成根结,严重时地上部矮化,发黄。
病苗叶色变淡、纤弱,分蘖期根瘤数量大增,症状更显著,植株矮小,根短、叶片均匀黄化,茎杆纤细,分蘖力减弱――水稻根结线虫病。
4、因干旱、水供应不足、或天气聚冷聚热,秧苗、植株青枯死亡,生理性病害――水稻旱青立病二、危害水稻茎杆、叶鞘,在其上产生病斑、菌核等症状和病征1、基部茎秆腐烂,近水面叶鞘上产生黑色纵向条斑或不规则大斑,表面生稀疏浅灰色霉层,病鞘内侧有菌丝块,基部成段变黑软腐,后变成白色腐朽,病秆内有大量黑色菌核――菌核秆腐病2、秧苗植株细长、叶狭窄、根少、全株颜色淡黄绿色、高出健苗1/3左右;或大田病株拔节早、节间长、茎秆细高、少分蘖、节部弯曲变褐,地上部茎节上长出倒生根;病株下叶发黄,上部叶片张开角度大,病株不抽穗或穗小;枯死病苗(株)在潮湿条件下表面长满淡红色或白色粉霉――水稻恶苗病3、多在稻株抽穗-稻穗灌浆期发生,剑叶鞘和下一片叶鞘为主,致剑叶变黄、叶鞘变紫色或褐色呈典型的“褐鞘”、“紫鞘”症状――水稻紫杆病(褐鞘病、紫鞘病、锈秆黄叶病、黑骨)4、先在近水面叶鞘出现水渍状暗绿色小点,逐渐扩大呈椭圆形或云形病斑,多个病斑连结成云纹状,严重时产生初乳白色-浅黄色-黄褐色菌核,易脱落――水稻纹枯病5、剑叶叶鞘上部初现暗褐色小斑,边缘模糊,多个病斑连合成云纹状斑块,幼穗部分或全部枯死,成为“死胎”或“枯孕穗”;潮湿时病斑上呈现薄层粉霉,叶鞘内亦长有菌丝体及粉霉――水稻叶鞘腐败病(鞘腐病)该病易与纹枯病混淆,但纹枯病病斑边缘清晰,病部不限于剑叶叶鞘,病征主要为菌丝体纠结形成的不规则状菌核,鞘腐病无菌核。
作物病害病情调查表

作物病害病情调查表调查日期:2014年6月22日调查人:序号病害种类调查地点调查株数发病株数病株率病情指数1 柚子煤烟病农学院基地10 9 90% 29.22 荔枝炭疽病环植学院基地10 2 20% 2.43 胡椒炭疽病农学院基地10 1 10% 1.84 番木瓜褐斑病农学院基地10 10 100% 9.45 黄皮煤烟病农学院基地10 8 80% 35.96 甘蔗赤腐病环植学院基地10 4 40% 12.07 甘蔗轮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5 50% 15.08 甘蔗赤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1 10% 6.49 甘蔗虎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1 10% 1.210 甘蔗病毒病环植学院基地10 1 10% 2.011 茶树炭疽病环植学院基地10 3 30% 8.412 茶树藻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5 50% 10.413 黄瓜蔓枯病环植学院基地10 5 50% 7.614 黄瓜霜霉病环植学院基地10 9 90% 47.615 黄瓜白粉病环植学院基地10 8 80% 43.216 黄瓜病毒病环植学院基地10 1 10% 3.617 辣椒病毒病环植学院基地10 6 60% 25.218 豇豆病毒病环植学院基地10 1 10% 2.419 豇豆褐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9 10% 14.020 豇豆煤霉病环植学院基地10 5 50% 25.121 豇豆炭疽病环植学院基地10 3 30% 12.822 花生褐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9 90% 11.223 花生黑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9 90% 12.424 花生锈病环植学院基地10 7 70% 4.825 花生焦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2 20% 4.426 番石榴褐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2 20% 6.927 番石榴煤烟病环植学院基地10 5 50% 9.928 荔枝藻斑病环植学院基地10 3 30% 8.729 荔枝毛毡病环植学院基地10 1 10% 3.430 橡胶树白粉病农学院基地10 7 70% 35.631 香蕉灰纹病农学院基地10 3 30% 9.632 香蕉褐缘灰斑病农学院基地10 2 20% 10.333 香蕉花叶病农学院基地10 1 10% 5.234 香蕉束顶病农学院基地10 1 10% 2.935 椰子灰斑病农学院基地10 8 80% 39.736 木薯白斑病农学院基地门口10 4 40% 5.437 咖啡煤病烟农学院基地10 6 60% 24.638 咖啡藻斑病农学院基地10 3 30% 14.839 芒果炭疽病环植学院基地10 5 50% 15.340 水稻白叶枯病水稻田10 2 20% 4.641 稻瘟病水稻田10 3 30% 7.842 稻胡麻斑病水稻田10 4 40% 8.8结论:在本次调查中(海南儋州6月下旬),共计调查19种作物,42种病害,其中细菌病害1种,真菌病害32种,病毒病6种,藻斑病3种。
稻瘟病(Magnaporthe grisea)研究进展图片

• 在多种杂草种病原M.grisea中说明与PWL2有同 源性的DNA序列的分布。
• 水稻的多数病菌和马唐属的病菌含有与PWL2 相似的同源序列。
• 稷属病菌同源性较少。
• 含有PWL1基因的病菌与PWL2有较少同源性片 断,这种同源性导致克隆PWL1基因的全部功 能。
•
• 第二个惰性基因,PWL3,来自同一稷属 病菌和另一个惰性基因PWL4来自弯叶画 眉草,都已克隆。克隆的PWL3基因编码 一个无活性的蛋白质,PWL4基因编码一 个活性的蛋白质,但不表达
四.寄主专化性的遗传控制
• 1. PWL寄主专化基因族 • 2.AVR2-YAMO无毒基因族
• 遗传分析鉴定2个基因,来自狗尾草病菌的 PWL1 , 来 自 水 稻 病 菌 的 PWL2 , 各 自 对 M.grisea菌系侵染弯叶画眉草能力起主要作用。
• 在水稻致病系统是典型的基因对基因系统,病 菌中的AVR基因与寄主中特定的抗病基因功能 性表现对应关系。
• 这种不稳定性也在减数分裂时发生。
• 在M.grisea变异潜在机制包括像B染色体, 准性循环,或在双链RNAS多态性。
• 在病菌中遗传不稳定看来与基因组不稳 定区频繁的正常发生的缺失和其他突变 有关。
• 在其它一些情况中,至少在实验室研究 中,转位也导致变异。
1.与染色体位置相关的不稳定 性
六.结论
• 插入诱变技术正在鉴定,致病性或孢子 形成的所要求的基因。
• 不同的cDNA 克隆技术在鉴定附着胞形成 期间所表达的一些基因或病菌在寄主植 物侵染性生长期表达的一些基因。
• 使用基因干扰技术突变分析已有可能鉴 定克隆的一些基因的功能。
• 主要的突破将来自发现单个AVR基因作用,例 如PWL2和AVR2-YAMO对病菌起什么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稻瘟病报表
表1 苗瘟调查记载表
单位 年度
0级,无病斑;
1级,病斑5个以下;
2级,病斑5~10个;
3级,全株发病或部分叶片枯死。
表
2 品种抗病性及种植面积统计表
单位 年度
表3 品种抗病性划分标准
表4 叶稻瘟定点调查记载表
单位年度
注:凡混生急性和慢性病斑的病叶以急性型病叶数计入。
剑叶和叶环瘟数应在备注中记载。
叶瘟病情分级标准
0级 ,无病;
1级,病斑少而小,病斑面积占有叶面积1%以下;
2级,病斑小而多,或大而少,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的1%~5%;
3级,病斑大而较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10%;
4级,病斑大而多,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10%~50%;
5级,病斑面积占叶片面积50%以上,全叶将枯死。
表5 大田叶瘟普查表
单位年度
表6 穗瘟调查记载表
单位年度
0级,无病;
1级,个别枝梗发病;
2级,1/3左右枝梗发病;
3级,穗颈或主轴发病;
4级,穗颈发病,大部分秕谷;
5级,穗颈发病造成白穗。
表7 水稻稻瘟病发生防治基本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