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合集下载

稻瘟病症状特点有哪些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症状特点有哪些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稻瘟病症状特点有哪些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稻瘟病是一种影响时间长,威力大的病,它会在水稻的整个发育期感染它,并且水稻的各个部位它都能侵入。

下面我们了解一下稻瘟病症状特点,以及稻瘟病的防治方法有哪些。

一、稻瘟病症状特点
稻瘟病可以发生在水稻的各个部位,苗瘟、叶瘟、节瘟和穗颈瘟是它对水稻生育期感染的不同名称。

1、苗瘟病
在三叶期前,秧苗就会发病,受病菌侵害的部位底部呈灰黑色,越往上会越呈现出褐色,直至整个秧苗蜷缩枯死。

2、叶瘟病
刚开始时会在水稻上引发水侵状暗绿色病斑。

发展的势头极为迅猛,是典型的急性症状。

最终,病斑会形成棱形或长棱形。

3、节瘟病
在抽穗后发生。

褐色小点在稻节上产生并扩散,直至整个节部变黑,继而腐烂。

情况严重时,受感染的部位会发生横裂折断。

4、穗颈瘟
水稻茎秆呈现出黑褐色,容易导致整穗成白穗,谷粒无法充实。

二、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生产实践中,可以采用下面的方式来防治稻瘟病:
1、选择优良品种,本身就能有效抵制病害。

2、施肥时要注意均衡施肥。

要保证田地不能太湿或太干,病原
菌就不能趁虚而入。

3、可以使用相应的药水,如16%稻丰收1200g/hm2,或者是50%稻病绝1200g/hm2对水1125kg/hm2喷雾。

这些可以帮助抵制稻瘟病的发生。

4、水稻分蘖期千万不能过度使用氮肥,要防止叶色过于乌嫩,减少病症引发的可能性。

三、防治稻瘟病注意事项
在水稻分蘖盛期及抽穗期,水稻感染它的可能性会更大。

温度有时也会触发它对水稻的感染,25-28℃就是绝佳的一个温度区间。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水稻恶苗病,又称为稻瘟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严重病害,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歉收。

本文将主要探讨水稻恶苗病的发生原因及防治方法。

1、环境条件:水稻恶苗病主要是在湿润、多雨的气候条件下发生的。

当气温在20-30摄氏度,湿度在85%以上时,是病原真菌生长繁殖的最适条件,从而容易导致水稻恶苗病的大面积爆发。

2、病原真菌:水稻恶苗病的病原真菌主要有稻瘟病菌属的种类。

这些真菌在水稻叶片上形成黑褐色的霉层,破坏叶绿素的合成和光合作用,导致叶片干枯、萎缩甚至死亡。

病原真菌可以通过风、水、病原携带的种子等途径传播,导致病害的扩散和发生。

3、水稻品种:不同水稻品种对恶苗病的抗病性有所不同,一些品种具有较强的抗病能力,而一些品种则容易受到病害的侵扰。

种植抗病性强的水稻品种是预防水稻恶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4、土壤条件:土壤中缺乏有机质和养分,以及土壤通风排水性差,都会增加水稻恶苗病的发生风险。

在这样的土壤条件下,水稻生长势弱,易受到病原真菌的侵害。

5、种植密度:水稻种植密度过大,导致植株间通风不良,光照不充足,水分蒸发不易,从而增加了水稻恶苗病的爆发风险。

2、合理施肥:适当的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性。

通过合理施用有机肥、矿物肥和微量元素等,提高水稻植株的养分含量,增强免疫功能,降低发病风险。

4、良好的田间管理:及时除草、翻耕、松土等田间管理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通风排水性,减少病原真菌在土壤中的滋生和传播。

5、化学防治:在病害爆发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合理的化学药剂进行喷洒防治。

常用的化学药剂有多菌灵、敌草快、杀菌威等,但需要注意使用方法和浓度,以免对水稻植株造成伤害。

6、生物防治:也可以通过利用一些生物制剂进行防治,如利用枯草芽孢杆菌等制剂进行菌源防治、利用植食性寄生真菌等进行生物防治。

7、病后处理:在水稻恶苗病爆发后,及时收割、销毁病死植株和秸秆,清除病害源,有助于减少病害的传播和扩散。

8、科学田间排水:恶苗病主要是在潮湿的环境中发生的,因此科学田间排水,保持田间的通风和干燥对于预防恶苗病的发生至关重要。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

稻主要病虫害发生特点及综合防治技术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是由于生长周期长、生态环境复杂以及气候变化等原因,稻田中常常发生各种病虫害。

这些病虫害对稻穗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了重大影响,为了保障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必须加强对稻主要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1. 稻瘟病:稻瘟病是稻田中最常见的病害,主要由水稻瘟病菌引起。

该病在稻田中发生迅速,严重影响水稻的产量和质量。

其特点是在高湿和高温的环境下发病较为严重。

2. 稻纹枯病:稻纹枯病是由稻纹枯病病毒引起的病害,能够导致水稻的叶片变黄、凋萎和死亡。

该病在稻田中发病较快,容易造成大面积的病害,降低稻米的产量。

3. 稻螟:稻螟是稻田中常见的害虫之一,幼虫以稻叶为食,重度为害时会导致稻米的产量大幅下降。

稻螟发生季节较长,每年可发生多代,因此其防治工作需要持续进行,以保护稻米的正常生长。

4. 稻飞虱:稻飞虱是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其取食水稻的汁液,导致稻叶逐渐变黄和凋落,严重影响稻米的产量和品质。

稻飞虱在稻田中发生较早,数量较多,容易引起大面积的虫害。

针对以上病虫害的发生特点,可以采取综合防治技术来保护稻米的生长发育和产量:1. 遴选抗病虫品种:选择具有抗性的水稻品种是预防稻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育种和选育工作,开发出抗病虫害的稻品种,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虫害对稻米的危害。

2. 合理施肥:适量施用有机肥和矿质肥料,增强水稻的抗病虫能力和养分吸收能力,促进稻米的生长发育。

3. 调整种植密度:合理调整稻田的种植密度,避免水稻过于拥挤,减少病虫害的传播和扩散。

4. 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定期清洗和消毒稻田,除去病虫菌源和虫卵,减少病虫害在稻田中的生长和繁殖。

5. 进行生物防治:引入天敌和益虫来控制稻田中的害虫数量,如放养鱼类来吃稻苗中的稻螟;利用昆虫种类对抗稻飞虱的滋生等。

6. 合理使用化学农药:在必要时,根据农药的剂量和使用时间来进行施药,用于控制稻田中的病虫害。

综合防治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稻主要病虫害的发生,保证稻米的产量和质量。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水稻是我国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也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其中稻瘟病是水稻生产中非常常见的一种病害。

稻瘟病在水稻生长期间会对产量和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因此对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和综合防治措施进行深入研究非常重要。

一、稻瘟病的发生特点1. 病原特点稻瘟病的病原体是稻瘟病菌,属于真菌门、半知菌纲、稻瘟病菌科。

稻瘟病菌是一种寄生菌,主要侵染水稻植株的叶片和穗部,造成水稻叶片和穗部的病症。

2. 发病环境条件稻瘟病主要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发生和传播。

气温在20-30摄氏度之间,湿度在80-90%时稻瘟病发病最为严重。

在这种环境条件下,稻瘟病菌生长速度快,侵染力强,有利于病害迅速扩散和发展。

稻瘟病主要侵染水稻的叶片和穗部,叶片上出现大片褐色或黄褐色的病斑,穗部出现病粒。

严重感染时,病叶枯黄、枯干,稔实率和产量大大降低。

二、稻瘟病的综合防治措施1. 选用抗病品种培育抗病水稻品种是防治稻瘟病的首要措施。

目前,我国已经培育出一些抗稻瘟病的水稻品种,如云南珠翠、江阴浑白等,具有较强的抗稻瘟病能力,可通过选种这些抗病品种来预防稻瘟病。

2. 合理田间管理合理的田间管理措施对于预防稻瘟病也是非常重要的。

首先要合理施肥,保证水稻的生长和发育,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

其次要及时灭除水田中的杂草和害虫,减少病害的传播源。

另外要适当增加秧龄,使水稻在病害发生的高峰期避开。

3.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的防治稻瘟病的方法,主要通过引入一些天敌或者施用一些微生物制剂来控制稻瘟病的发生。

常用的生物防治方法有利用溶链霉素、木霉素等微生物来对抗稻瘟病菌的生长。

4. 农药防治农药防治是目前防治稻瘟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目前市场上常用的稻瘟病防治农药有新草灵、福美双、琥甲锰锌等,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定向喷洒方法来进行防治。

但是在使用农药时一定要按照说明书上的用药规定来使用,以避免对环境和农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

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及防治技术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但水稻稻瘟病作为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给水稻生产带来了严重的危害。

本文将从水稻稻瘟病的病因和防治技术两个方面展开论述,以帮助农民朋友更好地了解水稻稻瘟病,并有效地防治这一病害。

一、水稻稻瘟病的病因水稻稻瘟病是由真菌物种Magnaporthe grisea引起的,该真菌经由种子、空气传播或外来侵入水稻株体而引发病害。

具体来说,水稻稻瘟病的病因有以下几个方面:1. 真菌侵入:水稻稻瘟病主要通过真菌侵入水稻株体引起的。

这些真菌通常存在于土壤、病残体、种子等介质中,当有利条件出现时,真菌会迅速侵入并感染水稻。

2. 湿度和温度:湿度和温度是水稻稻瘟病发生和传播的重要因素。

一般来说,高湿和高温环境将有利于真菌的繁殖和寄生,从而加剧水稻稻瘟病的流行。

3. 抗性差异:水稻的抗病性差异也是水稻稻瘟病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些水稻品种对稻瘟病拥有较强的抗性,而另一些品种则缺乏抗性,容易受到感染。

二、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技术为了有效防治水稻稻瘟病,农民朋友可以采取以下一些防治技术:1. 品种选择:选择具有抗病性的水稻品种是防治水稻稻瘟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根据当地的气候和病害情况,选择适应性强、抗病性好的水稻品种进行种植。

2. 适度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强水稻的抗病能力,从而降低水稻稻瘟病的发生风险。

农民朋友在种植水稻时,应根据土壤的肥力状况合理施肥,注意调节氮、磷、钾等元素的比例,避免过度施肥导致植株易感染病害。

3. 合理田间管理:良好的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水稻的抗病能力,减少病害发生的可能性。

包括注意灌水控制、病株的及时清理、杂草的清除、间作制度的合理安排等,都能有效减少稻瘟病的发生。

4. 化学防治:当病害发生较为严重时,可以适量使用化学农药进行防治。

但需要注意的是,农民朋友在使用农药时应严格按照农药的使用说明进行,在使用过程中保护自身健康和环境安全。

5. 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可持续的防治手段,可以有效控制水稻稻瘟病的发生。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

082023.6自2009年以来,各地相应成立了农业综合执法队,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执法工作是确保农业安全生产、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执法中,应对种子、化肥等农资产品加强监督检查,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规定的标准条件对生产经营单位资格准入进行审查,把好农资资料投放生产第一关。

以群众关注度高、社会反映强烈的农资生产经营企业以及物流配送农资、订单农业专供农资等为重点单位,强化对化肥、种子等农资的监督抽查。

重点严查严打经营假劣化肥、无证经营、一证多用、冒用登记证;非法生产、经营和使用化肥等;复混肥料、有机无机复混肥、水溶肥料、微生物肥料等产品中有效成分不足。

建立农资经营户信息档案,进一步加大对农资市场的处罚力度,突出案件曝光率。

从而改变化肥使用无序及滥用的局面,维护农民合法权益。

农业主管部门协同市场监管部门,要突出职能作用,充分发挥技术检测检验优势,加强对农资产品的质量监督抽检。

为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5 结束语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农业生产与发展是关乎国家命脉的大事情。

在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这一战略提出的背景下,认清农业生产中土壤肥料问题,并制定合理的解决策略已是保护耕地促进农业发展提升农产品质量的必然要求。

水稻稻瘟病的产生原因和防治对策杨 艳(大连市金普新区农业农村发展服务中心,辽宁 大连 116100)1 水稻稻瘟病概述1.1 稻瘟病的概念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甚至颗粒无收。

本病在全国各水稻产区均有发生,其中多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常见。

稻瘟病的产生、扩散与水稻的抗病性、栽培耕作及当地的气候都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2 稻瘟病的危害时期水稻生长在何种阶段,都有可能出现稻瘟病,在北方通常每年6月初是叶瘟病发病的时期,7月初到8月上旬出现大规模的暴发;穗颈瘟主要是在8月上旬或者中旬出现,其在8月下旬到9月初将会出现大规模的发病。

1.3 稻瘟病的发病条件水稻固有的抗病特性、管理方式以及种植区域的气候等都可能是稻瘟病的诱发因素。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措施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致病菌性病害,在水稻中非常常见。

其发生特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
个方面:
1. 病害发生时间早:稻瘟病一般在水稻拔节期或灌浆期发生,特别是在高温潮湿的
气候条件下容易发生。

2. 发病程度严重:稻瘟病病株叶片、茎秆都可能感染,其发病程度非常严重,一旦
发生大规模感染,可能导致水稻减产甚至绝收。

3. 症状明显:稻瘟病的症状非常明显,主要表现为叶片出现灰褐色斑点,斑点大小、形态、数量不一,病害发展到后期,叶片、叶鞘、茎秆上出现泛白的霉层。

1. 种植抗病品种:在种植水稻时优先选择抗病优良的水稻品种,如超优杂交稻等。

2. 机械防治:及时清理水稻田间的病叶和病株,防止菌株的传播。

3. 化学防治:可选用有效的化学药剂,如三氯氧磷、硫酸锌等,进行病害的预防与
控制。

4. 病害防治措施结合:与基于微生物的生物技术防治相结合,采取多种方法对水稻
稻瘟病进行综合防控,更好地推动水稻产业的健康发展。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 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 种植技术

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种植技术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可引起大幅度减产,严重时减产40%~50%,甚至颗粒无收。

世界各稻区均匀发生。

本病在各地均有发生,其中以叶部、节部发生为多,发生后可造成不同程度减产,尤其穗颈瘟或节瘟发生早而重,可造成白穗以致绝产。

下面就一起来具体了解一下:稻瘟病的发病症状稻瘟病的防治方法。

一、症状识别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被害部位不同,可形成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和谷粒瘟等病害。

苗瘟主要发生于幼苗期叶片上,形成褐色、梭形或不定形病斑,有时可在病斑上形成灰绿色霉层。

叶瘟指本田期稻株叶片发病。

感病品种很快形成大的圆形或椭圆形褐斑,严重时病斑密布,叶片枯焦,全株中毒萎缩,根腐枯死。

节瘟是指病节初为黑褐色小点,以后环状扩大至全节,变成黑色或黑褐色,穗颈瘟发生于穗颈、穗轴、枝梗和谷粒上。

穗颈瘟一般多在出穗后受侵染,病斑初期暗褐色,逐渐向上下扩展,形成水渍状褪绿病斑,最后变黑褐色,也有的后期呈枯白色。

穗颈瘟严重影响产量,始穗期发病的常造成白穗,全不结实,发病迟或轻时,秕谷增加,千粒重降低,米质差,碎米率增高。

二、发病症状1.苗瘟:秧苗3叶期前发病,苗基部灰黑色,上部黄褐色,卷缩枯死。

3叶期后发生的多在叶片上形成明显病斑,与叶瘟症状相同,称苗叶瘟。

2..叶瘟:叶瘟:秧苗及成株的叶片上均可发生,初期表现针头大小的褐色斑点,很快扩大。

一般在分蘖盛期发生,严重时,远望发病田块如火烧过似的。

病斑有四种类型: 急性型:病斑不规则,由针头大小至近似绿豆大小,大的病斑两头稍尖,水渍状,暗绿色,背面密生灰绿色霉层。

急性型病斑的出现是稻瘟病流行的预兆。

慢性型:急性型的病斑在气候干燥等情况下可转化为慢性型。

病斑梭形,外围黄色的是中毒部,内部褐色的是坏死部,中心灰白色是崩坏部,褐色坏死线贯穿病斑并向两头延伸,这是稻瘟病的一个重要特征。

褐点型:病斑为褐色小点,局部在叶脉间。

气候干燥时,多在抗病力强的稻株中下部叶片上出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摘要介绍水稻稻瘟病的危害症状、病原微生物、发病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技术,以为水稻稻瘟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稻瘟病;危害症状;发病因素;防治技术
稻瘟病在1967年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中就有记载,随后在日本(1704年)、意大利(1839年)等国家著作中有描述或记载,其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分布广泛,世界上种植水稻的国家几乎都有记录。

我国南北稻区均有发生,病害流行地区,一般减产10%~20%,发生严重的可达40%~50%,甚至绝收[1]。

近年来,此病在沿淮地区发生呈逐年上升之势,在不少地方造成较大损失,成为水稻主要病害之一,严重影响水稻生产和农民收入,正确认识和防治稻瘟病,具有重大意义。

1 稻瘟病危害症状
稻瘟病在水稻的各个生育期均可发生,根据发生部位不同分为5种类型: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

但无论在哪个部位发生,其主要危害特点是病斑具有明显的褐色边缘,中央灰白色,遇潮湿条件,病部生灰色霉状物(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2]。

其中叶瘟、穗颈瘟最为常见,危害较大。

1.1 叶瘟
在水稻三叶期至穗期发生,以秧苗分蘖期至拔节期为盛期。

根据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大小、形状和色泽表现不同,主要分慢性型、急性型、白点型、褐点型。

①慢性型:典型症状为病斑梭形,最外层为黄色晕圈(中毒部),内圈为褐色(坏死部),中央灰白色(崩溃部),病斑两端中央的叶脉常边为褐色长条状,呈坏死线。

天气潮湿时病斑背面产生灰白色霉层。

“三部一线”为慢性病斑的主要特征;②急性型:病斑暗绿色,水渍状,多数为不规则圆形或近圆形,叶片两面都能产生白色霉层。

多为感病品种、环境条件特别适合、或氮肥过多情况下产生。

急性型病斑的大量出现往往是稻瘟病大规模流行的先兆;③白点型:病斑呈白色近圆形或短梭形小白点。

在显症阶段,遇到不利于病菌生长的气候条件时通常发生白点型病斑,气候条件继续不适时,可转为慢性型;在短期内转适时,可转为急性型;④褐点型:病斑呈褐色小斑点,位于两脉之间。

多发生于抗病品种或下部老叶(品种抗性标志),不产生分生孢子[3]。

1.2 穗颈瘟
发生于主穗梗至第1枝梗分枝的穗颈部。

病斑初期呈水渍状褐色小点,以后逐渐扩展呈褐色或墨绿色。

发病早的多形成白穗,发病迟的瘪粒增加,粒重降低,影响米质。

枝梗、穗轴也可发病,症状与穗茎发病相似。

湿度大时,以上部位都可产生灰色霉层。

2 发病病原物
无性态:灰梨孢(Pyricularia grisea),半知菌类梨孢霉。

有性态:灰色大角间座壳菌(Magnaporthe grisea),子囊菌亚门大角间座壳属,至今在自然界尚未发现有性世代,仅在实验室发生有性阶段。

2.1 形态特征
分子孢子梗单生或束生,不分支,顶端陆续产生分生孢子;孢子梗顶端膝状弯曲,有孢子痕;分生孢子洋梨形或倒棍棒形,有2个隔膜,顶端钝尖,基部钝圆,并有脚胞;孢子萌发时两端可产生芽管,顶端形成附着胞。

2.2 生理分化
稻瘟病菌易发生变异,表现在培养性状、生理特性、对杀菌剂的抗性、对水稻品种的致病性等方面。

存在多个差异明显的生理小种,主要受品种和气候的影响。

2.3 生物学特性
温度:适温25~28 ℃,病菌对低温和干热有较强的抵抗力;湿度:分生孢子形成需要96%以上的相对湿度;光照:需要光暗交替的条件。

孢子形成有2个高峰,日落后和日出前;氧气:孢子萌发需要氧气;毒素:产生5种毒素,即稻瘟菌素、a-吡啶羧酸、稻瘟醇、细交链胞菌酮酸、香豆酸,这些毒素对植株有抑制呼吸和生长发育的作用。

3 发病影响因素
3.1 品种与菌源
感病品种和致病菌同时存在导致发病,且稻瘟病容易变异产生新的生理小种,一般籼稻较粳稻抗病,籼稻抗扩展,粳稻抗侵入。

3.2 天气条件
阴雨连绵、日照不足、田间湿度大,有利于病菌孢子的形成、萌发和侵入。

温度20~30 ℃,相对湿度90%以上,最适合于病菌的侵染和繁殖。

3.3 栽培管理
氮肥施用过量或偏迟、长期深灌、布局不合理,感病品种连片种植,品种生育期参差不齐、晒田不足或过度等有利于病害发生。

3.4 生育期
分蘖前后和乳熟后抗病力强,分蘖盛期最易感病,产生叶瘟,抽穗初期发生穗颈瘟。

新叶片易感病,老叶片较抗病。

4 防治技术
4.1 利用抗病品种
以选用国审或安徽省审定的高产抗病品种为基础,以
消灭菌源为前提,以提高栽培技术,增强水稻抗性为关键;同时定期更换抗病品种,进行合理布局。

4.2 减少或控制初侵染源
一是病稻草尽早处理(沤烂、腐熟施用);二是种子处理:结合浸种催芽,用10% 401抗菌剂1 000倍液浸种48 h,或用80% 402抗菌剂8 000倍液浸种,早、中籼稻浸2~3 d,粳稻浸3~4 d,也可进行药剂包衣。

4.3 加强水肥管理
避免偏施氮肥,氮、磷、钾配合使用,有机肥和化肥配合使用,适当施用含硅酸的肥料(如草木灰、矿渣、窑灰钾肥等)。

4.4 药剂防治
在天气有利于发病的情况下,在稻株上部病叶率3%左右时开始喷药。

穗颈瘟的防治应在破口至始穗期喷1次药,然后根据天气情况在齐穗时喷第2次。

常用药剂有三环唑、春雷霉素、甲基硫菌灵、井冈·蜡蚜菌等。

5 参考文献
[1] 白来富,聂影,陈家学.稻瘟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J].吉林农业,2009(11):77.
[2] 刘丽梅.水稻稻瘟病综合防治技术[J].农民致富之友,2012(13):42.
[3] 王金贤,宋爱华,田春佳.水稻稻瘟病的防治[J].现代农业,2012(7):4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