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物探现状及展望

合集下载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展望航空航天技术是人类探索和征服未知领域的重要支撑,它不仅催生了现代交通工具,也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本文将探讨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趋势展望,从多个方面展开论述,以期带领读者了解该领域的重要性和前景。

首先,我们来看航空技术的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航空交通日益频繁,航空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

从传统的喷气式飞机到现在的超音速客机,机载雷达、飞行控制系统等各种先进技术不断涌现,大大增强了航空运输的安全性和效率。

此外,航空航天技术的应用还延伸到了军事领域,无人机、导弹防御系统等武器装备的研发和应用不断创新,为军事实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支撑。

其次,从航天技术的角度来看,随着太空探索目标的不断拓宽,航天技术取得了极大的发展。

太空站的建设、卫星的发射以及深空探索任务,促使航天技术不断改进和创新。

例如,火箭的推进系统、控制系统以及航天器的结构设计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

此外,航天技术的应用还渗透到了通信、气象、导航等各个领域,使人类对于地球和太空的了解更为全面和准确。

然而,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首先,航空交通的繁忙程度使得航空安全成为重中之重。

虽然现代飞行技术和导航系统非常先进,但是天气变化、机械故障等不可预测因素仍然对飞行安全构成威胁。

因此,航空企业和相关机构需要不断研发和完善飞行安全保障机制,确保旅客和机组人员的安全。

另外,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环境压力。

航空业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大量的碳排放和噪音污染,对环境造成了一定程度的破坏。

因此,航空企业需要加大对环境保护的投入,推动绿色航空技术的研发和应用,降低对环境的不良影响。

展望未来,航空航天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

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对于太空资源的需求将越来越大,这将推动太空探索和开发的进一步发展。

同时,航空交通工具的研发也将继续创新,未来可能会出现更高效、更环保的飞行器。

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井间地震技术以高信噪比、高分辨率等优点,为 描述储层不均匀性提供了技术保证,这对剩余油分 布规律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开发中、后期的许 多问题,如高分辨率地震成像、油藏精细描述、油 藏监测等问题,井间地震技术都可以极大地满足。 这有利于提高油田精细地质研究、油藏管理、油藏 监测水平,提高油田采收率。
(1)综合,Western, Western Atlas等与Hukes Baker合并, 发展井下探测采油系统,以进一步降低勘探和开发成本。
(2)计算机软件技术使各个勘探部门的信息能够在统一的 平台上集成、存贮、查询或通过接口迅速交换,提高信息的 分析、综合、传递、储备和查询的速度,进一步降低了勘探 成本和风险。
(5)、判断地下介质是否为各向异性介质 各向异性介质一般表现为速度各向异性或方
位各向异性,当波在各向异性介质中传播时, 各个方向的速度明显不同,因此,到达地面接 收点的时间和接收方向也不一致。
多分量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将为人们提供 一种认识油藏的新手段,可以确定仅靠纵波 资料无法认识的油藏特征。有了这项技术, 在从勘探到综合油藏优化的所有关键经营 决策中,地震资料都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多分量地震勘探技术,其影响将不亚于地震 勘探从2D到3D的飞跃。
③可以记录隐含地质信息的直达波等各种有效 波,信噪比甚至可以提高达几个数量级;
④所得到资料分辨率通常比常规地震勘探高一 个数量级以上。
Tomoseis Corporation
共炮点道集
(A)直达纵波 (B)直达横波 (C)反射纵波 (D)反射横波 (E)管波干扰 (F)横波的多次波 (G)P-S转换波 (H)S-P转换波
物探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地球科学学院
2003.10.28
一、物探技术及前沿发展趋势 二、率先突破的重大技术 三、物探公司技术现状及面临的挑战 四、下一步工作设想

无人机航空物探技术研发应用现状与展望

无人机航空物探技术研发应用现状与展望

关 键词:无人 机 ;航 空 物 探 ;发展现状 中图分类号: P 631.2 文献标志码: A
DOI:10. 3969/j.issn.1001-1749. 2016. 06. 05
〇 刖目
“无人机”是 “无 人 驾 驶 飞 机 (UAV)”的简 称 ,是利用无线电遥控设备和自备程序控制装置操 纵 的 、不 载 操 作 人 员 的 空 中 飞 行 器 ,采用空气动力为 飞 行 器 提 供 所 需 的 升 力 ,能 够 自 动 飞 行 或 远 程 控 制 引 导 。随 着 无 人 机 技 术 的 不 断 发 展 成 熟 ,出现了多 种类型,如固定 翼 无 人 机 、旋 翼 无 人 机 、飞艇 及 扑 翼 无 人 机 。通 过 整 合 这 些 无 人 机 平 台 及 各 种 专 业 仪 器 设 备 ,形 成 新 型 的 探 测 或 测 量 技 术 ,已广 泛 应 用 到 自 然 灾 害 预 防 与 处 理 、农 业 资 源 监 测 、 林 业 资 源 监 测 、科 学 观 测 、公 安 边 防 、海 事 、电力 等 多 个 领 域 ,其 中 应 用 最 为 广 泛 成 熟 的 是 无 人机航拍技术。
无人机航空物探是无人机与航空物探仪器设备 有 机 结 合 形 成 的 航 空 物 探 技 术 的 一 个 新 兴 分 支 ,国 内、外 对 此 的 研 究 均 处 于 起 步 阶 段 。 由于 无 人 机 航
空物探系统体积小、重量 轻 、生产成本低、多种起降 方 式 等 特 点 ,可 以 在 复 杂 地 形 环 境 执 行 繁 琐 的 、重复 性 很 高 的 飞 行 测 量 工 作 ,最 重 要 的 是 不 会 因 超 低 空 飞 行 事 故 造 成 人 员 伤 亡 [4_ 5]。因 此 无 人 机 航 空 物 探 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世界各航空地球物理 厂商或单位的广泛关注。

国际航天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航天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国际航天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人类自古以来就对宇宙产生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近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升级。

而航天技术的研究则成为了人类进一步探索宇宙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国际航天技术的研究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一、航天技术的研究现状目前,国际上航天技术研究领域主要涉及地球观测、载人航天、深空探测、航天科普等多个方向。

其中,地球观测技术是目前航天应用领域最为广泛和重要的一个领域。

地球观测卫星的观测数据可以应用于环境保护、资源管理、自然灾害监测等多个方向。

近年来,国际地球观测卫星的建设和运行水平不断提高,不仅数据精度更高,还实现了覆盖范围的扩大,覆盖领域的多样化,覆盖周期的缩短等一系列优化。

此外,载人航天是航天技术研究的又一重要领域。

载人航天技术始于20世纪60年代,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体系。

载人航天任务不仅可以以太空站建设、航天员训练等形式直接应用,还能通过技术积累,推动卫星、火箭等其他领域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深空探测也是国际航天技术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

此前,美国曾率先成功登陆月球,而近年来,除传统的月球探测任务,包括火星、小行星、木星等深空探测任务也越来越多。

深空探测任务是一个风险和收益并存的领域,技术难度也相对较大。

但通过深空探测,人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宇宙,探索更多神秘宇宙的奥秘。

二、航天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在航天技术研究领域,未来的趋势主要包括如下几点:1、智能化: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未来的航天技术也将朝着智能化方向发展。

例如,卫星和探测器可以通过人工智能实现更加自主化的运行以及更加准确的数据预测与分析。

2、多样化:未来,航天任务将逐渐从传统的太空站、载人航天、地球观测等领域,向着更多的地方进行拓展。

例如,人类将逐渐开始探索月球、小行星等深空领域,并开展更加复杂的任务。

3、创新化:在未来的航天技术研究中,需要不断推陈出新,继续引入新技术、新理念,从而促进技术的进一步提升。

2024年物探市场发展现状

2024年物探市场发展现状

物探市场发展现状1. 简介物探,即物理勘探,是一种利用物理原理或方法对地下资源进行勘探与开发的技术。

物探市场作为资源勘探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矿产资源的发现和开发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物探市场的概况、发展现状和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2. 物探市场概况物探市场是一个在全球范围内具有很大潜力的市场。

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资源需求的增加,对矿产资源的探测需求也呈现出增长的趋势。

物探技术的不断创新和进步,为物探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3. 物探市场发展现状3.1 技术发展物探技术在过去几十年中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传统的物探技术包括地震、电磁、重力、磁法等方法,这些方法的应用范围广泛,但仍存在诸多局限性。

近年来,随着先进的仪器设备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矿产勘探领域出现了一些新的物探技术,如地电阻率成像、地震层析成像等,这些新技术在提高勘探效率和准确度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

3.2 市场规模物探市场的规模逐年扩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全球物探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X 亿美元增长到2020年的XX亿美元。

这一增长主要受益于新兴市场对矿产资源的快速开发和老龄矿山的再生利用。

预计未来几年内,物探市场规模将呈现持续增长的趋势。

3.3 市场竞争物探市场的竞争激烈。

目前,全球有许多物探公司和矿产勘探机构参与市场竞争。

这些公司通过不断创新、提高技术水平和服务质量,争夺市场份额。

同时,物探行业的进入壁垒相对较低,新的参与者也在不断涌现,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4. 物探市场前景4.1 技术创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需求的不断增长,物探技术仍将不断创新。

新技术的应用将极大提高矿产资源勘探的效率和准确度。

例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和云计算等技术的应用,将为物探行业带来全新的发展机遇。

4.2 市场机会全球尚未开发的矿产资源仍然巨大,这为物探市场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尤其是在新兴市场和开发中国家,矿产资源勘探的需求将持续增长。

同时,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日益重视也将推动物探技术向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方向发展,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自从上世纪50年代,苏联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开始,全球航天领域开始蓬勃发展。

如今,各国的航天工业已经成为了技术发展的重要领域之一。

而中国的航天业也在这个领域里逐渐崭露头角,成为了航天工业的重要力量,在短时间内就取得了一系列惊人的成果。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分析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航天事业的现状1. 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历程中国的航天工业始于1956年,当时中国向苏联购买了一批技术和设备。

1960年,中国成立了航空航天局,开始了自主研发航天技术的尝试。

1970年,中国第一次成功发射了卫星,开创了中国航天工业的新时代。

之后,中国陆续发射了一系列卫星,走上了艰辛却充满希望的科技之路。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主研发的“神舟五号”飞船,成为了第三个掌握人类飞行技术的国家。

之后,“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相继发射成功,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

2021年4月29日,中国将首个长期驻留的空间站核心舱“天和”号发射升空,标志着中国的空间站工程正式建设启动。

2. 中国航天工业的成就在航天领域,靠小步快跑发展,中国航天在不断地拓展实践的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宝贵的实践经验,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突破了多项技术瓶颈,成为了当今航天领域里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

(1)神舟系列飞船的发展。

神舟系列飞船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载人飞船,其发射成功是中国第一次实现载人飞行的重要里程碑。

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十二号,中国均凭借非常出色的技术,在飞船安全性、性能和技术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2)嫦娥探月工程与嫦娥四号成功着陆。

嫦娥探月工程是中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也是中国首个月球探测工程。

2013年12月,嫦娥三号成功着陆月球,使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实现月球软着陆的国家。

2019年1月3日,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在月球背面着陆,这是人类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

(3)中国自主空间站的建设。

深空探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深空探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

深空探测技术的现状和展望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深空探测技术也迎来了黄金时代。

深空探测是指对太阳系外行星、彗星、小行星等天体的探测和探索,旨在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丰富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本文将从深空探测技术的现状和应用展望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深空探测技术的现状(一)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深空探测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的“火箭时代”。

20世纪60年代,“阿波罗”计划取得了人类首次登月的壮举,标志着深空探测技术进入了现代化阶段。

20世纪70年代之后,随着宇航飞行技术的飞速发展,深空探测任务变得越来越常见,航天器技术得到了极大的完善。

例如,美国“航海家”一号号航天器于1977年发射,对木星和土星进行探测,并于1980年和1981年分别飞跃海王星和冥王星。

此外,随着卫星和探测器的技术飞速发展,多普勒雷达、高清晰度相机、光谱仪、质谱仪等科学探测设备也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

(二)深空探测技术的问题和挑战深空探测技术的实现离不开精良的仪器设备和先进的技术手段。

但是,深空探测技术也面临着众多的问题和挑战。

首先,深空探测的成本十分昂贵,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其次,深空探测涉及到众多的技术门槛,如相对论物理、光学、机械工程、电子技术等,需要具备跨学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

此外,太空环境的恶劣和紧张的时间安排也会给深空探测带来巨大的挑战。

二、深空探测技术的应用展望(一)寻找生命存在的证据深空探测技术在未来的应用中,最为重要的是探索外星生命的存在。

自1954年美国科学家若瑟·希勒首次提出“外星生命”的概念以来,人类一直在寻找地外生命。

而深空探测技术正好可以帮助解答这个大问题。

例如,欧洲空间局(ESA)计划于2022年发射“朱庇特”太空探测器,探测木卫二(Jupiter’s moon Europa)的地质特征和冰层状况,这可能有助于找到外星生命存在的证据。

(二)开展资源开采和太空旅游深空探测技术也可以促进开展太空资源开采和太空旅游等业务活动。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展望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展望

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展望航空航天技术是近代科技领域中最引人注目的领域之一,它对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从最早的飞行机制到如今的宇宙探索,航空航天技术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航空领域的发展现状。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飞机的性能和安全性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如今的大型客机拥有更高的载客量和航程,同时也具备更高的燃油效率和更低的废气排放。

此外,无人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为航空领域带来了巨大的机会。

无人机在农业、环境监测和物流方面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便利。

然而,航空领域的发展并不仅仅局限于飞机和无人机。

航天技术的进步也为人类的探索和认识宇宙提供了巨大的机遇。

近年来,中国已经实现了多项太空探索的重要里程碑,包括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和月球探测器。

这些成就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空航天技术的实力,也为未来的航天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未来,航空航天技术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

在航空领域,随着燃料和能源成本的上升,航空公司正在探索更环保和节能的解决方案。

一种被广泛关注的技术是电动飞机。

虽然目前电动飞机的飞行时间和载重能力还受到限制,但随着电池技术和电动机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动飞机将成为未来航空领域的重要发展方向。

在航天领域,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火星、月球和外太空都成为人们研究和探索的热点。

未来,我们有望见证人类首次登陆火星的时刻,同时也将继续探索太阳系中更多的行星和卫星。

此外,航天技术还有望为人类解决诸如太空垃圾清理和地球环境监测等问题提供解决方案。

当然,随着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例如,航空领域的碳排放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球范围内的关注。

解决这一问题需要航空公司和科研机构共同努力,推动绿色航空技术的发展。

在航天领域,太空探索的成本和安全性也是令人担忧的问题。

未来,我们需要寻求更加可持续和经济高效的解决方案,以确保航天探索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正在以巨大的步伐向前推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航空地球物理探测,简称航空物探,是地球物理勘探技术与航空技术相结合的一门高新技术。

它是通过飞机(飞行器)上装备的专用物探仪器在航行过程中探测各种地球物理场的变化,研究和寻找地下地质构造和矿产的一种物探方法。

目前常用的航空物探方法有:航空磁测、航空放射性测量、航空电磁测量(航空电法)以及航空重力调查等四类。

航空物探具有效率高、成本较低、便于大面积工作、探测深度较大等优点,是基础性和公益性地质调查、战略性矿产勘查的重要手段,是地质勘查现代化的标志之一。

航空物探在国民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为矿产资源与油气资源调查评价、海洋地质调查、地下水勘查、工程地质和环境调查、基础地质与研究、军事与国防建设提供信息和解释成果。

在航空物探仪器性能不断提高的前提下,合理地选择及运用不同的飞行器,对航空物探测量工作的顺利开展并取得良好效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航空物探飞行平台基本以固定翼飞机为主,少量采用直升机。

近年来随着通用航空产业的发展及户外极限运动的兴起,航空物探不断尝试应用无人机、动力滑翔翼、热气球、飞艇等方式开展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果。

1固定翼平台航空物探(磁、电、放、重)使用固定翼飞机开展各种航空物探工作是该领域最广泛也是最成熟的。

我国的航空物探开始于1953年,首先是应用航空磁法,此后陆续引进、发明并成功运用了航空放射性、航空电磁法,后来又引进了航空重力测量(尚未实现国产), 不断有新的进展,这些航空物探都是首先从固定翼飞机选型开始的。

国内迄今为止,在航空物探测量中选择的固定翼机型较多的有:运5、运&运11、运12、赛斯纳208、安12、奖状H、双水獭6等。

近年来运用运12机型开展的工作最多。

固定翼飞机作为多种航空物探技术的首选飞行平台,其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固定翼飞机具更大的有效载荷。

航空物探不仅需要承载飞行员及空中仪器操作员、飞行必须的航空燃油等重量外,还需要搭载各种航空物探仪器。

根据需要开展的航空物探方法不同,所集成的仪器或仪器组合也不同。

航空物探系统仪器的重量从几公斤到几百公斤不等,现航磁仪最轻可达到2 kg,而航空电磁、航空伽马能谱以及航空重力仪器通常在200〜400 kg之间,而且为了同时得到多种地球物理参数,往往需要同时开展多参数测量,这就需要搭载两种甚至多种仪器,组合系统的仪器总质量往往在200〜500 kg之间。

固定翼飞机往往能有效地保证这些载荷。

现今国内多参数航空物探测量开展得最多也最成熟的主要有航空磁、放勘查系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航空电、磁、放勘查系统等。

第二,仪器安装及飞机改装较容易且方案多。

固定翼飞机往往具有较大的内部空间,对安装航空物探仪器主机系统及相关仪器组件等较为灵活。

除航空物探仪器主机外,探头(如航磁探头、航电发射和接受线圈、伽马能谱晶体等),雷达高度仪,GPS导航天线等设备也需要安装在飞机主体外部,且需要避开飞行过程中产生的涡旋电磁干扰,如涡扇或桨扇等产生的电磁流。

第三,飞行姿态稳定,飞行速度较低,适应低空飞行。

无论针对何种类型的航空物探测量,保持飞行姿态稳定或缓慢流畅的变化对保证飞行质量都是至关重要的。

而无论是涡扇或桨扇型的固定翼飞机,其飞行姿态都较稳定,飞行中的俯仰、倾斜以及侧摆等姿态变化小且改变速度慢,这能有效地抑制飞行突变引起的干扰。

测量效率高是航空物探的特点,固定翼飞机在开展工作时其飞行速度多在200〜400 km/h之间,某些较大型涡扇型飞机达到600km/h左右,更适合大面积的快速勘查作业。

由于在电磁、能谱及重力测量中,随着与被测量地质体距离的加大,测量信号呈三次方或二次方衰减,因此各类航空物探作业对飞行高度都具有严格的要求,如航空磁测通常要求离地200 m以内,航空电磁要求离地100 m 以内,航空伽马能谱要求离地150 m以内等,而现今国内大面积开展的固定翼航空物探飞行高度多集中在100〜300 m之间,高山区500〜1 000m之间,平原或沙漠地区最低可达到近地30〜50 m的高度。

综合以上这些特点,不难看出为什么主要的航空物探类型及90%以上的勘查任务都采用固定翼飞机来开展工作。

但也存在以下几点不足之处。

其一,飞行高度保持难度大。

如在中低山区、高山区的离地飞行高度往往难以保持,降低飞行高度就意味着存在飞行隐患(近年来发生过机毁人亡的事故)<因此在这类地区往往只能开展对飞行高度要求较低的航空物探区域性概查工作,这不仅会降低所获取的数据质量,而且会造成大批重要的直接或间接找矿的局部异常遗失,使勘查效果大大降低。

这也是制约该类地区地质找矿成果不突出的部分原因。

其二,固定翼飞机必须使用固定的、条件相对较好的机场作为基地。

虽然固定翼飞机的航程相对较大,但对某些测区与机场距离相对较远的勘查任务,如我国西部的新疆、青海、西藏等地,现有的机场较少且分布不均匀。

其三,在针对大比例尺测量方面略显不足。

受飞行高度、飞行速度和操控性等方面制约,固定翼平台航空物探工作通常用于中、小比例尺的调查工作。

2直升机平台航空物探(磁、放、电)以直升机为平台的航空物探从20世纪80〜90年代开始运用,多开展小范围的航空单磁测量,少数重点地区开展过航放测量。

近几年在开展重要成矿区带的中、大比例尺调查中多有使用。

主要使用的直升机型有:贝尔(Bell)、Enstron480、米-8、R44 R22、蜂鸟(EC )、小松鼠(B2 /B3 )、超美洲豹(AS332L2)等。

目前应用最多、最广泛的是欧直公司的AS350-B3型(小松鼠B3)直升机,其有效载重(标准燃油量)近500 kg,有效航程约650 km、最大升限6 km,适宜作为航空物探平台。

直升机平台的航空物探多以开展航磁测量和航空(磁、放)综合测量为主,航空电磁测量和航空(电、磁)综合测量也逐渐应用到实际生产中,直升机航空重力尚未出现。

采用直升机作为航空物探平台的主要优点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具有灵活的机动性,能最大限度地控制航速、离地高度等。

对于目前已经具有的高精度航空物探仪器而言,如何实现大比例尺的高精度测量是航空物探需要面临的问题。

直升机飞行时对空速、离地高度的有效控制恰恰能够满足这样的要求。

在仪器的采样率相同的情况下(如航磁常见的10Hz),直升机能按要求降低空速,严格保证飞行高度,这对提高勘查效果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特别对于在中一低山以及丘陵地区开展的测量工作。

对于高精度航空物探来说,要获得高质量的数据,就必须降低空地速度和飞行高度。

(2)直升机具有低速、大角度转弯以及空中悬停等特性,也是国内外广泛开展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法的主要考虑因素。

与固定翼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相比,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对吊舱式接收或发射线圈的放与收操作显得更加灵活,操作性更强,同时也降低了飞行难度,提高了飞行安全系数。

(3)直升机平台航空物探在作业基地的选择上较灵活。

可在测区内或周围就地起降,不需要到固定的机场,能够根据工作进度不断的变换基地,减少不必要的航程开销,提高效率。

特别是在重点区域开展小面积的大比例尺高精度测量方面优势尤为明显。

但直升机平台也存在不足之处,如整体空间小、干扰强、高频震动剧烈等,发动机、主桨及尾桨的干扰基本覆盖了整个机身,可提供的仪器安装方案少,如航磁探头主要固定在向前伸出主桨范围的特殊硬质探杆前端,也有少数采用拖挂方式安装(多要求拖挂长度在30 m以上)。

直升机型吊舱式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发射与接收线圈吊挂长度多要求在50 m以上,以减少发动机和主桨的干扰。

此外,直升机的单次航程相对较短,在开展大面积勘查任务时,长距离测线往往需要分成几段多次完成。

这些不足在测量数据上表现为数据噪声较大、数据处理及调平工作量加大等。

3无人机平台航空物探(磁、放、电)近年来,随着军用无人机的不断成熟,通用无人机技术也不断出现并逐渐发展成熟。

由于具有重量轻、无人驾驶、耗资低等优势,无人机迅速广泛地应用到各行业当中。

鉴于其无人员伤亡、费用低、效率高等特点,以及可预期的高精度数据、低噪声水平、高空间分辨率的优势,无人机航空物探系统的研发与应用日益受到广大航空地球物理从业者的关注,如英国Magsurvey公司于2003年研发了PrionUAV航空磁测系统,Fugro公司于2005年成功试验了Georanger高精度无人机航空磁力测量系统等。

国内的无人机航空物探研究起步于2010年,最初应用的无人机为从航模演变而来的航模型无人机,2013年开始进入真正无人机航空物探综合站的研发与应用。

目前较为常见的无人机航空物探主要为航空单磁测量,源于航磁设备重量轻、体积小、抗干扰能力强、受飞行高度影响小等特点,恰好能满足航模型无人机体积小、低载荷的要求。

该类型无人机主要通过投射、弹射、滑行等方式起飞,通过拦网、伞降、滑行等方式回收,但安全回收的成功率仍然不高,这势必会造成不可预期的成本风险变高,所有该类平台的航空物探至今尚未见到有成功运用的案列。

因此,利用真正具有大载荷的无人机发展航空物探多参数测量,成为多家科研单位的目标。

2013年9月,由物化探所、核工业航测遥感中心联合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先后攻克了无人机航空物探(磁、放)综合勘查系统的集成、飞机改装、超低空地形跟随飞控、夜航测量、远程实时控制等技术,成功研制了国内首套CH-3型航空(磁、放)综合勘查系统。

运用该系统在某重点矿区完成了200 km2的飞行测量工作,其平均飞行高度120 m,飞行速度150km测量比例尺为1 : 1万,航磁补偿精度为0. 054nT, 航测数据调平前总精度2. 5 nT(已满足现行规范小于3 nT的要求),调平后1. 77 nT。

此次试验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标志着我国首次实现无人机航空物探面积性测量工作取得圆满成功。

无人机航空物探平台,特别是这种具有大载荷、长航时、智能化程度高的中、大型无人机,作为一种新的航空物探作业平台正不断受到重视。

在此无人机航空磁、放综合测量取得成功的同时,结合研发成功的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也正在有针对性地开展适合无人机平台的小型化、智能化时间域航空电磁勘查系统研究,新系统将搭载在国产大型无人机上,实现无人机航空电磁勘查。

无人机航空物探之所以倍受青睐,主要是因为无人机平台具有安全性好、适应性强、经济高效、减少伤亡等优势。

这种新的航测作业方式目前仅适用于开展小面积的大比例尺高精度测量工作,要开展大面积的勘查任务,尚需要在诸如障碍物自动规避、提高沿地形起伏的三维航线规划、链路通视分析、数据加密保护以及制定标准化的工作流程等方面进一步开展研究工作。

4其他飞行平台航空物探(磁)目前应用到航空物探领域的其他飞行平台还有动力滑翔机、飞艇、热气球等。

目前以这些平台开展的航空物探研究工作主要为航磁测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