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探析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

《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兴起,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及其影响因素备受关注。
本文将从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可能带来的影响等方面展开分析。
一、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大学生作为互联网时代的主要群体之一,其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多样化,涵盖了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工具、在线论坛等多种形式,满足了不同需求和偏好。
2. 频繁性:大学生作为年轻人群体,社交网络使用频率较高,经常在社交网络上发布信息、与他人互动,以及获取最新资讯。
3. 交互性: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进行互动交流,包括评论、点赞、分享等行为,形成了一个互动性强的社交网络生态。
4. 社交性: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主要以社交为目的,通过社交网络扩大社交圈子、维系人际关系,满足社交需求。
二、影响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因素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个体因素:个体的性格特点、社交需求、认知水平等会影响其在社交网络上的行为表现,比如外向性格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在社交网络上展示自我、与他人互动。
2. 社会因素:家庭背景、同伴影响、社会环境等社会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家庭对社交网络使用的态度、同学间的社交网络使用风气等。
3. 技术因素:社交网络平台的设计、功能特点、推送算法等技术因素也会对大学生的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平台的用户体验设计会影响用户的留存和活跃度。
4. 心理因素: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情绪波动、自我认知等心理因素也会对其社交网络使用行为产生影响,比如情绪低落时更容易沉迷于社交网络。
三、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大学生社交网络使用行为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决定了其可能带来的多方面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社交影响:社交网络使用可以扩大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促进人际关系的建立和维系,增强社交能力和交流能力。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QQ空间等已成为大学生社交活动的主要场所。
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为人际交往带来了便利,但与此同时也影响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
本文将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探讨,以期为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提供一定的参考。
1. 提供便捷的交流途径网络社交平台为大学生提供了便捷的交流途径,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大提高了人际交往的效率。
无论是与老同学、老师保持联系,还是与新朋友建立关系,都可以通过网络社交平台进行沟通,大大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2. 拓展社交圈子网络社交平台可以帮助大学生拓展社交圈子。
通过互相关注、交流、评论等方式,大学生可以结识来自不同地方、不同背景的朋友,增加自己的人际交往圈,丰富了自己的社交生活。
3. 促进信息共享和互助大学生在网络社交平台上可以分享自己的经历、感悟、学习成果等,获得他人的关注和回应,从而得到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励。
在遇到问题时也可以在网络社交平台上求助,从而获得更多帮助和建议。
1. 产生虚拟社交与真实社交的代沟大学生长时间沉浸在网络社交平台中,使得他们更倾向于虚拟社交而忽视了真实社交。
虚拟社交与真实社交的代沟使得大学生在面对面交流时显得拘谨和不自然,影响了他们的真实人际交往能力。
2. 陷入社交焦虑和比较心理网络社交平台上的自我展示和他人的精心编排,容易让大学生产生社交焦虑和比较心理。
过多关注他人的生活,容易导致自卑感和自我怀疑,对自己的价值和人际关系产生负面影响。
3. 产生依赖性和孤独感长时间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容易使大学生产生对虚拟社交的依赖,减少面对面交流的频率。
长此以往,容易产生孤独感,影响他们与他人正常的交往和沟通。
三、对策建议1. 合理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大学生在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时应该注意合理使用,避免过度沉迷。
可以制定适当的时间和次数进行使用,保持与他人面对面的交流和沟通,以提高真实人际交往的能力。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通用8篇)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通用8篇)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通用8篇)随着社会一步步向前发展,报告与我们的生活紧密相连,报告具有双向沟通性的特点。
相信许多人会觉得报告很难写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报告篇1一、调查目的及意义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人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
记得一位叫做戴尔,卡耐基曾的名人说:一个人的事业的成功,只有百分之十五是由于他的专业技术,另外百分之八十五要靠人际关系和处世的技巧。
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
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们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
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
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
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
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
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
因此,我们小组开展了此次调查,目的在于大致地了解我校蔡家关校区大学生人际关系的情况,并针对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相应的整改措施。
借以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优雅、和谐、健康、文明、向上的校园寝室文化,并帮助广大同学树立正确的交往态度,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二、调查内容1、人际交往的概念及分类2、大学生常见人际交往问题及对策3、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和艺术三、调查方法1、问卷调查法2、网络调查法3、文献法四、调查对象1、南通大学各学院各年级的学生以及已从事工作的校友。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

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对人际交往的影响研究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了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大学生通过各种社交平台与朋友、家人、同学甚至陌生人进行交流,分享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网络社交平台的出现也不可避免地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从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习惯、影响以及对策等方面展开对其人际交往的影响进行研究。
一、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习惯大学生是网络社交平台的主要使用群体之一。
根据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大学生每天都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在社交平台上,比如微信、微博、Instagram、Facebook等。
在这些平台上,他们能够与朋友互相传递信息,了解彼此的生活动态,甚至通过直播和视频通话的方式进行更加直观的沟通。
还有一些特定的社交平台专门针对大学生设计,比如校园交友软件、校园论坛等,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多的社交机会。
1. 社交焦虑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时,往往会受到各种信息的刺激,社交焦虑也因此而加剧。
在社交平台上,大学生可能会不自觉地将自己和他人进行比较,比如看到朋友圈里有人发了一张美照或者发布了一条吸引人的状态,会让自己产生一种与他人比较的心态,从而导致自卑情绪,影响日常的人际交往。
社交平台上的一些负面新闻、舆论也可能会加剧大学生的焦虑情绪。
2. 社交疏离在大学生使用网络社交平台的过程中,大家可能会更愿意通过键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想法,而逐渐减少了与他人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特别是在面对一些负面情绪或者不愿意表露的想法时,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来发泄,这样一来就缺少了真正的情感交流和交心的机会,导致了与他人的疏离。
3. 社交依赖有一些大学生在高度依赖网络社交平台,成为了“社交软件控”。
他们几乎每时每刻都要看手机,查看朋友圈、留言、打开聊天软件,以至于放下手机就感到无法安心。
这种社交依赖不仅影响了大学生的学习和工作效率,更严重的是降低了他们的真实社交能力。
由于过度依赖社交平台,大学生可能会没有发现自己身边的朋友和亲人,而陷入孤独和无助的状态。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交友习惯与发展的关系分析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交友习惯与发展的关系分析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发展,网络环境对大学生的交友习惯和社交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大学生是社会的主要力量和未来的栋梁,他们在网络环境下的交友习惯和社交发展对他们个人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交友习惯的影响以及交友习惯对大学生社交发展的影响两个方面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首先,网络环境对大学生交友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过去,大学生的交友通常是通过面对面的交流和社交活动进行的。
然而,随着网络的普及,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社交平台和在线交友软件来扩大自己的交友圈。
这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大学生的交友方式和模式,使得大学生更加依赖于网络来寻找和建立社交关系。
网络交友给大学生提供了方便和快捷的交友途径。
通过社交平台和在线交友软件,大学生可以轻松认识不同地区、不同学校乃至不同国家的朋友。
网络交友的方便性使得大学生的社交圈变得更加广阔和多元化,拓宽了他们的社交范围和机会。
然而,网络环境下的交友习惯也存在一些负面影响。
首先,网络交友的虚拟性和不确定性使得大学生在和网友交流时更加谨慎和警惕。
他们往往会对网络交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产生怀疑,使得建立起真正意义上的信任和友谊变得更加困难。
其次,网络交友过程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有些人可能会通过虚构自己的个人信息和身份来欺骗他人。
这给大学生带来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容易受到网络诈骗、钓鱼网站等影响。
另一方面,大学生的交友习惯对他们的社交发展也产生深远的影响。
交友是大学生社交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他们的成长和发展起着关键的作用。
网络交友的普及使得大学生更容易结识新朋友,同时也给他们提供了展示自己和参与社交活动的机会。
然而,大学生过度依赖网络交友可能影响他们与现实社会的融入和交流能力的培养。
网络交友往往只依靠文字和图像来完成,缺乏真实的面对面交流和身体语言的互动。
这使得大学生在与他人交往时可能更加内向和不自信,缺乏处理社交场景的能力。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

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研究一、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社交已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网络社交以其独特的交互性、便捷性和匿名性等特点,深刻影响着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式和社交观念。
本文旨在探讨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并分析其带来的问题与挑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网络社交为大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社交平台和更加便捷的沟通方式。
通过社交媒体、在线论坛、即时通讯工具等渠道,大学生可以轻松地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的人建立联系,交流思想。
这种跨时空的交往方式不仅拓宽了大学生的社交圈子,也促进了多元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网络社交在带来便利的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系列问题。
过度依赖网络社交可能导致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的人际交往能力下降,出现沟通障碍、社交焦虑等问题。
网络社交中的信息过载和虚假信息也可能对大学生的认知和判断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网络社交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影响及其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深入分析网络社交的特点、影响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我们可以为大学生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社交指导,帮助他们更好地利用网络社交平台,促进个人成长和全面发展。
1. 背景介绍:网络社交的普及与大学生群体的特点随着科技的飞速进步,网络社交已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凭借便捷性、实时性和互动性等特点,迅速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深受大众喜爱。
而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网络社交的接受度和使用频率更是远超其他群体。
他们充满活力、思想开放,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网络社交无疑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展示自我、交流思想、结识朋友的广阔平台。
网络社交的普及为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诸多便利。
通过社交媒体,他们可以随时随地与朋友保持联系,分享生活点滴,讨论学术问题,甚至组织线上线下的活动。
这种新型的交往方式不仅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还使得人际交往变得更加多元化和丰富化。
网络社交的普及也给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带来了一些挑战。
网络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分析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研报告调研题目:网络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分析小组成员(姓名学号):______院系专业班级:__指导教师:_______联系方式:时间:___评阅成绩:______________网络社会大学生人际交往调查分析摘要:近些年来,中国的社交网络发展迅猛,并且吸引了大量的用户。
社交网络的广泛应用将正常的人际交往带入到网络的世界,这使得虚拟的社会交往与真实的社会交往出现矛盾,从而对人们真实的社会人际交往造成影响。
关键词:社交网络利弊随着现代通信交流工具和手段的不断发展更新,网络己经成为当代大学生生活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
为了客观了解分析网络对人学生人际交往到底有何影响,我从本校学生中随机抽取了300名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
包括上网时间、聊天时间、在网络中与人交流的方式及心态等方而,共涉及十二个问题,经过统计分析,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 1、中国的社交网络存在的问题现阶段中国社交网络存在几个集中的问题:C1)同质化严重,缺乏独创性,一味的进行克隆式的运作C2)市场运营不成熟,缺乏有力的投资,无法打造适合中国市场的社交网络系统C3)中国社交网络逐渐呈现出集中化,腾讯QQ、人人网、微信、豆瓣占据了大部分的市场。
总结:存在大量网络游戏,但缺乏人们所需信息的社交网络系统会将人们对社交网络的需求以及理解单一化、片面化。
中国的社交网络更像是娱乐性的网站,没有满足用户对生活、对信息的需求,没有体现出其木身应该具有的“社交服务”的价值。
2、在网络上与人交流的时间情况300名学生的总数约为1138小时,平均每人每周用于在网上与人交流的时间为4.61个小时口也就是说,大学生每周上网时间的37. 74%。
由此看出,人际交往己经成为大学生上网的主要的目的之一。
大学生平均每周上网进行人际交往的时间已经超过其上网总时间的三分之一。
这就说明,利用网络进行人际交往成为人学生进行人际交往的主要手段之一。
3、利用网络与现实中亲友的交流频率情况九成以上的学生通过网络与现实中的亲友取得联系口在我们调查的学生中,有5.71% 的受访者表不会经常通过网络与现实中的亲友联系,有47. 65%受访者表不会偶尔通过网络与现实的亲友联系,另有2. 89%的学生表不不会通过网络与现实中的亲友联系。
高校学生社交网络分析

高校学生社交网络分析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了高校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学生们利用社交网络平台与朋友交流、分享生活点滴、寻找学习资源等。
因此,对高校学生的社交网络进行分析,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学生的社交行为、需求和影响,为学生提供更好的社交网络环境和服务。
一、高校学生社交网络的普及程度如今,几乎每个高校学生都有至少一个社交网络账号,最常用的平台包括微信、QQ、微博、知乎等。
这些平台的用户数量庞大,用户活跃度高,成为学生们展示自己、了解他人、与朋友互动的重要渠道。
高校学生的社交网络已经普及到了大多数学生群体中,成为了他们重要的社交媒介。
二、高校学生社交行为研究1. 社交网络使用习惯研究发现,高校学生在社交网络上花费大量时间。
他们在平台上进行交流、发布动态、关注他人的活动等。
大多数学生将社交网络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习惯性地使用。
2. 社交网络的圈子效应在高校学生的社交网络中,存在着明显的圈子效应。
学生们会主动关注与自己有相似经历、兴趣爱好、专业领域的人。
这种圈子效应有助于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形成更紧密的社交网络群体。
3. 社交网络对学生人际关系的影响社交网络对学生的人际关系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方面,学生可以通过社交网络与同学、老师、校友等建立联系,拓展自己的社交圈子。
另一方面,社交网络也给人际关系带来一定压力,因为学生们需要维护好友关系、回应他人的分享和评论等。
三、高校学生社交网络的价值与挑战1. 社交网络的积极价值高校学生利用社交网络可以获得很多价值,比如获取学习资源、交流学术观点、分享生活经验等。
社交网络的便捷性和广泛性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高效。
2. 社交网络的负面挑战社交网络也会带来一些问题与挑战。
高校学生有时会过度依赖社交网络,忽视现实生活中的交流与互动。
此外,信息泛滥、隐私泄露、网络暴力等问题也是学生社交网络使用中的挑战。
四、提升高校学生社交网络的质量与效果1. 加强社交网络教育高校可以加强对学生使用社交网络的教育与引导,提醒学生正确、合理地使用社交网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的作用。第二, 以独生子女为中心的家庭结构使得儿童缺 乏在集体中的角色体验, 容易使他们形成自我为中心的人 格特征。第三, 中国的教养方式容易形成两种极端的不良影 响。一方面, 家庭对儿童生活和学习上的控制太多, 事事包 办, 处处作主, 这将使儿童缺乏自主性和主动性意识, 不利 于价值观的形成。另一方面, 家庭容易纵容儿童的唯我独 尊, 这将使儿童缺乏同情心, 不利于集体中人际沟通和合作 意识及能力的培养。
( 二) 过 度 的 网 络 交 往 对 大 学 生 的 不良影响
一是网络人际交往造成了一部分 大学生网络成瘾。所谓网络成瘾, 是指 由重复地使用网络所导致的一种慢性 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 通常会迸发难 以抗拒的再度使用的欲望。网络成瘾 者大多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欲 望, 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产生心理 与生理上的依赖。研究发现, 大学生网 络成瘾主要分为网络游戏成瘾、网络 人际关系成瘾和网络信息成瘾。二是 网络交往易导致现实人际关系的缺 失。网络交往占用了部分的现实交往 时间, 沉迷于网络交往使得大学生现 实的人际交往得不到保障, 也使得部 分学生疏远现实人际交往; 网上结交 的朋友往往是虚拟朋友, 人际关系很 脆弱, 长此以往, 会导致学生人际交往 能力的下降。例如, 沉迷于网络人际交 往使得家庭的关爱对一部分大学生来 说已成为一种束缚和负担。许多大学 生宁愿不分昼夜地上网, 也不愿意回 家 ; 甚 至 发 展 到 除 了 要 学 费 、生 活 费 外 和父母毫无交流的地步。此外, 部分不 法分子, 利用网络对大学生进行诈骗。
三、探索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 有效路径
一是要加强网络交往道德的引 导, 规范网络伦理行为。学校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者应教导大学生意识到现 实 生 活 中“ 诚 实 ”、“ 守 信 ”等 基 本 的 道 德规范仍然对网络交往具有制约作 用。因此, 在网络交往时大学生应注重 自己的个人形象, 尊重他人的人格, 履 行 道 德 规 范 , 做 到 不 使 用 污 言 秽 语 、不 进行人身攻击, 不欺骗朋友等, 要把诚 信 作 为 立 身 做 人 、处 事 立 主 的 准 则 , 永 保诚信品质, 做一个诚实守信的高品 位的现代人。
( 三) 网络人际交往的交互性 人际交往实际上也是信息交换和 流通的过程, 信息不仅在传递, 而且也 在 形 成 、补 充 和 发 展 。传 统 的 传 播 信 息 的媒介如电视、电台和报纸等是被政 府所操纵的舆论机构, 而且信息的流 向只是单方面的由上而下传播, 而互 联网的出现则改变了这一状况, 通过 网络所进行的交往或信息传输常常是 交互式的, 网民不再是信息被动的接 受者, 而是积极主动的参与者, 正如马 克·波 斯 特 所 认 为 的 : 这 是 一 种“ 双 向 性 的 、去 中 心 化 的 ”交 往 方 式 。 二 、大 学 生 网 络 人 际 交 往 的 利 与 弊 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 网络人际 交往也不例外。网络人际交往不仅给 大学生带来了有利影响, 也存在—些 不利的影响。 ( 一) 网 络 人 际 交 往 给 大 学 生 带 来 的有利影响 一是网络扩大了学生的交往空 间。比如, 网络搜索可以使大学生广泛 接触到校园以外的世界, 了解到更多 更 新 的 信 息 , 而 ICQ 以 及 MSN 等 聊 天 工具能够使得他们不分国家、不分种
二是完善校园网的建设。根据大 学生的专业特色设置与学习、生活和 娱乐相关的专题社区, 把学生兴趣引 导 到 积 极 学 习 、综 合 发 展 、完 善 人 格 等 方面上来, 大力倡导网络文明的氛围, 加强对网站的管理, 对于有违道德规 范的言论展开讨论和批评, 形成健康 的舆论环境, 增加在课余时间开放学 校 机 房 的 时 间 , 使 校 园 机 房 成 为“ 健 康 文 明 网 吧 ”, 使 校 园 网 成 为 教 学 、科 研 、 学 习 、生 活 和 娱 乐 的 重 要 场 所 。 同 时 , 还应在大学生上网的过程中进行适当 的心理辅导和咨询, 这对网络成瘾的 大学生逐步戒除网瘾、降低其攻击性 有积极作用。此外, 针对一部分因沉迷 网络而感情冷漠的大学生, 可以运用 网络对其进行情感教育。例如, 扮演网 络游戏的角色, 方可逐渐体验到为人 的不易, 学会对亲朋好友的感恩, 学会 理 解 、宽 容 他 人 。
(二 )网 络 人 际 交 往 的 间 接 性 青少年网上交往是一种以计算机 为中介, 以文字为载体的非直接性交 往。互联网是一个跨地域时限的沟通 工具, 它打破了传统的人与人之间面 对面的交往模式。在现实社会里, 人们 面对面交往时通过语音、语调和手势 等 各 种 肢 体 语 言 , 通 过 对 方 的 相 貌 、目 光、表情等因素来感知对方、了解对 方。但在网络社会里, 人际交往是间接 的, 虽然拥有网络视频技术, 但由于种 种条件的限制, 大学生们往往并不使 用, 至少在与网络陌生人初次交往时 并不使用这一技术, 大多数情况借助 于文字与符号, 虽然文字也可传递信 息, 表情达意, 并且设计了专门符号表 示情感, 比如,“: (”表示不高兴或生气, “: )”表示笑脸,“520”表示“我爱你”, 但 是这种表达存在一定的虚假性、变化 性, 它只能提供不可考证的表面信息, 人 们 无 法 直 接 感 知 到 对 方 的 性 别 、年 龄 、肢 体 、语 言 等 , 较 难 信 任 对 方 , 因 此, 网络人际交往的间接性使网络人 际交往充满了不确定性, 双方在短时 间内不易建立起密切的人际关系。
三是引导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婚恋 观。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虚拟的 交往环境, 使之很容易实现情感体验, 但 也 易 形 成 游 戏 人 生 、迷 恋 虚 幻 的 理 想 主义与幻想主义的情感, 使健康情感受 到挫伤。在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引 导中, 要针对网友与网恋的特点, 帮助 他们建立正确的网络婚恋观, 培养大学
这些都可能会给大学生现实的人际交 往造成障碍。三是网络交往易引发大 学生心理孤独与压抑。美国斯坦福大 学学者诺曼尼研究发现: 国际互联网 会制造一个充满孤单者的世界。大量 事实证明, 电脑使用得越多, 孤独感和 压抑感就越强。因此, 大学生经常采用 网 络 交 往 表 现 为 情 感 低 落 、兴 趣 丧 失 、 睡 眠 障 碍 、生 物 钟 紊 乱 、饮 食 减 少 和 体 重 减 轻 、精 力 不 足 、精 神 运 动 性 迟 缓 和 躁 动 、自 我 评 价 降 低 和 能 力 下 降 、思 维 迟缓, 有的甚至在心理上出现焦虑、强 迫 、忧 郁 、依 赖 、逃 避 等 特 征 , 甚 至 会 出 现 行 为 上 的 违 规 、破 坏 、犯 罪 等 现 象 及 其衍生出来的一系列非正常表现。
工作 研究
中国成人教育 2007 年 11 月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行为探析
○郭 彬 霍宇红 李海燕 张 峰 霍孟林
[ 摘要] 互联网已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动机主要有好奇与从众心理的驱使、寻求 自 我 认 同 、缓 解 抑 郁 的 心 理 、情 感 表 达 的 需 要 。大 学 生 网 络 交 往 具 有 交 往 的 匿 名 性 、间 接 性 、交 互 性 等 特 征 。本 文 在 全 面 分 析 大学生网络人际交往的利与弊后, 提出了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的有效路径。
[ 关键词] 人际交往; 网络; 大学生
一 、大 学 生 网 络 人 际 交 往 的 新 特 征 (一 )网 络 人 际 交 往 的 匿 名 性 由于网络人际交往中通常并不使 用真名, 故这种匿名性使虚拟的网络 世界里缺乏现实生活中的种种道德和 法律上的约束, 因此, 人们往往认为网 络中的人际关系是虚伪和不真实的: 个体一般对陌生人充满了怀疑和不信 任感, 不敢轻易相信对方, 并出现了怀 疑 、欺 骗 、寻 求 刺 激 、攻 击 、逃 避 等 不 良 心理。同时, 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性还 形 成 了 所 谓 “ 完 全 网 络 化 人 际 关 系 ”, 即人际交往的双方只在虚拟的“网络 社 会 ”中 交 往 , 而 在 现 实 生 活 中 完 全 没 有交流。此外, 由于沉溺于上网, 使得 个体与现实生活逐渐相对脱离, 上网 爱好者的人际信任水平显著低于非上 网爱好者, 从而使其人际交往受到了 一定程度的影响: 有不少沉迷于网络 的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交往能力下 降、交往技巧存在缺陷并具有人际退 缩倾向等。因此, 网络人际交往的匿名 性既使其充满了虚拟性和不确定性, 也使得人们对网络人际关系产生了人 际信任危机。
发展心理, 在集体责任感培养的内容上过分理想化、成人 化, 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在集体责任感培养的方法上只注重 外部手段的控制, 不重视内化的过程; 偏重抽象的政治知识 的灌输, 忽视情感的熏陶和行为的训练。致使学生对政治思 想和道德修养教育产生抵触心理, 影响了他们的政治社会 化和道德社会化进程。
(三 )学 校 教 育 的 影 响 学校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场所。学校教育能使儿童 适应群体和组织生活, 学会遵守各种规则, 并以老师和同学 的评价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这些将有利于集体责任感的培 养。问题是,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没有能给学生营造一个理 想的“集体”, 却给学生带来了 很 多 不 利 影 响 。 首 先 , 教 育 的 功利主义导致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 使学生缺乏足够的活 动和人际交往机会, 影响了学校社会化功能的实现。其次, 学校教育采用严加控制的管理方法, 对不合乎规范的学生 往往采取压制甚至于排斥和歧视的态度。严重影响了学生 全身心的发展。再次, 学校的集体主义教育无视儿童的道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