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2

合集下载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教案2

五年级下册语文《童年的发现》精选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文章的结构和作者的表达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

(2)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文章。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和对科学的热爱。

(2)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二、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理解作者的表达手法。

三、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背景。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和评价文章。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

2. 运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通过情景模拟、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忆童年时光,分享自己的童年趣事。

(2)提问:你们知道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哪些内容让你感受到了作者的怀念和热爱?(2)小组代表发言,总结讨论成果。

4. 重点讲解(1)分析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词语,解释其含义。

(2)讲解课文中的科学知识和文化背景。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用生字词造句。

(2)课后作业: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一篇关于童年的发现的文章。

6. 总结课堂(1)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

(2)教育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为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表现评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和学习态度。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下面是收集的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3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部编版最新,以供参考。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1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2.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重点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难点通过读描写人物语言的语句,体会说话人的情感,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教学设计一、激趣导入父母对我们的爱会呈现出不同的方式。

妈妈对我们的爱如春风,那么温柔,那么温暖;爸爸对我们的爱是秋风,能扫去我们的浮躁。

爸爸妈妈用他们自己的方式爱着我们。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父母是怎样用爱引导孩子不断成长的吧!板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课文内容1.自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梳理课文内容。

2.标出自然段的段落序号,把不理解的句子画出来和同学交流。

3.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4.理清脉络层次。

生总结,汇报生认清字形,并能一字组多词,规范书写,理解词语。

板书:主要内容:作者七八岁的时候,写了一首小诗,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有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最后他从两种评价中感悟到父母的爱。

板书:脉络层次。

第一部分(1-14):写“我”创作的小诗得到了母亲“精彩极了”的表扬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

第二部分(15):写几年之后,“我”意识到了父亲的评价是对的,并继续坚持写作。

第三部分(16-17):写“我”成年后在事业上所取得的成功,归功于父爱和母爱的共同力量。

三、精品细读,感悟表达。

1.品读巴迪情感变化。

(1)在这三个不同的年龄阶段,巴迪对父母两种截然不同评价的认识一样吗?速读1-14自然段,用横线标出表示巴迪心情的词语。

得意洋洋迫不及待立刻自豪满怀信心紧张极了湿润沉重失声痛哭板书:童年写诗,母亲表扬,父亲批评表扬与批评共存(2)通过这些词语,我们可以读懂此时巴迪的心情,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巴迪对两种不同的声音的认识吗?矛盾不解困惑不知所措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1)父母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声音,让幼小的巴迪迷惑不解。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

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7篇)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1)教学目标1.认识“芝、遂”等1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呵”。

2.默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词句试着猜一猜。

3.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石猴是怎么出世的,又是怎么成为猴王的。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播放《西游记》片头曲《云宫迅音》)听到这首曲子,大家想到了什么?(西游记)说起西游记,我们都知道《西游记》讲的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的故事。

孙悟空本领高强,大家对他一定非常了解。

本文中的“石猴”就是指孙悟空。

那么,石猴到底是从哪儿来的?他又是如何成为猴王的呢?带着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今天的新课——《猴王出世》。

(板书课题)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相关资料)了解作品和作者。

2.默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为文章划分段落。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石猴出世及他的生活情况。

第二部分(第2自然段):石猴第一个跳入瀑布发现了水帘洞。

第三部分(第3~4自然段):众猴进入水帘洞,拜石猴为王。

3.再次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事情发展的顺序)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读第一部分。

(1)说一说,石猴是怎么来的。

(一块仙石孕育了仙胞,一日迸裂,产一个石卵,因见风,化作了一个石猴。

)(2)石猴出世之后是什么样的?(那猴在山中……朝游峰洞之中。

)几笔就勾勒出一个自由自在、快活逍遥、喜好交友而又顽皮可爱的石猴形象。

2.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改变了石猴的生活,使他摇身一变,成了猴王,发生了什么呢?(一天,群猴发现一个瀑布。

)和石猴成为猴王有什么关系?(有猴子说谁能进去找到源头且不伤身体,就拜谁为王),听到这句话,石猴的表现如何?(应声高叫道:“我进去!我进去!”)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石猴的性格(争强好胜)。

3.说完,他是怎么做的呢?后面又发生了什么?齐读相关片段,找出问题答案。

(1)发现了这样一个好地方,石猴很高兴(喜不自胜),连忙出来告诉其他猴子,又把其他猴子带进了水帘洞。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篇)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正确认读和书写“词语超市”中的词语。

2.通过“金钥匙”的提示,进一步体会通过描写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的方法。

3.积累格言警句。

4.读通、读熟寓言故事《叶公好龙》,明白它告诉我们的做学问、做人的道理。

5.合理想象,以“我学会了七十二变”为题续编故事。

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教学语海拾贝以及自主阅读部分2.围绕“假如我学会七十二变”展开丰富想象教具准备1.词语卡片2.《论语》相关资料3.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词语超市1.开火车读词语超市中词语,读完后集体正音。

2.教师强调容易读错的字,并强化读。

3.看第二部分的要求会写的词语,说一说记住这些字形的方法。

4.听写第二部分词语。

二、金钥匙1.读“读钥匙”的内容,说一说告诉我们什么写作方法?2.在本单元的课文中代出通过描写传神的人物对话来表现人物性格特点的句段。

3.试写一段对话,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

4.展示对话,学生评价。

三、格言警句1.出示三个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学生自读。

2.说说三个句子的大概意思。

3.小结三个句子一般用在哪个方面,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4.学生谈谈自己对《论语》的了解。

四、自主阅读1.学生自读古文寓言《叶公好龙》,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对照下面的字词注释和大意,了解文章的意思。

3.《叶公好龙》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4.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叶公这样的人吗?5.在学习上、特长培训方面,你有没有类似的情形呢?你学习了这则寓言故事受到了什么启发?6.写出你读过的寓言故事的题目第二课时教学目标:围绕“假如我学会了七十二变”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自己可能遇到的人和事,编故事,说给同学听。

教具准备:孙悟空的相关资料教学过程:一、启发谈话,激发兴趣同学们,在你们美好的心灵世界里一定装满了一个个美好的愿望,当你看到孙悟空变幻无穷的非凡本领时,也许会想,假如我会七十二变该多好;当你学习感到疲倦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片自由自在的云该多好;当你看到病魔夺去一个人的生命时,也许会想,假如我是一名神医该多好……让你的愿望今天就能实现,当然是不可能的。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二——生动有趣的讲解过程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二——生动有趣的讲解过程

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二——生动有趣的讲解过程作为一位五年级语文老师,我们面临着诸多的挑战。

学生们已经进入了青春期,思想和兴趣爱好开始产生巨大的变化,而作为老师,我们需要找到一种能够与学生产生互动的教学手段。

今天,我就要介绍在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课程中,我们使用的一种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

我们需要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五年级的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他们往往寻求新鲜和刺激的体验,而密集的语言技能训练往往容易令他们感到繁琐和乏味。

我们需要引入一些新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需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材分为四部分,十个单元,其中涉及到多种质感的阅读材料。

我们的讲解方式就是基于这些材料展开的。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使用多媒体工具,以动画的形式呈现故事的主题。

动画是一种生动有趣且充满想象力的方式,它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品味其中的情感。

在讲解过程中,我也会通过适当的讲述技巧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

例如,在讲述《提高篮球造诣》这个故事的时候,我会不断地强调主人公通过自己的努力成功地完成任务而获得的成就感和荣誉感,以此来激励学生。

我还会使用互动问题和小测验等方式来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并借此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知识点。

我们也需要注意课堂情境的营造。

通过适当的音乐和声音效果来制造气氛,使学生在课堂上更加投入和专注。

学生也送交流和分享自己的看法和想法,让学生在课堂上多怀疑、多思考、多探索。

综合来看,五年级下册语文园地教案二的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是一种教学手段。

它通过简介的分类和分类模型来引入学生,通过动画、讲述技巧和课堂气氛等各个层面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同时也能充分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提高他们对教育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们应该不断地寻找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满足学生以及教育领域发展的需求。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7篇)

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7篇〕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课文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及主要内容。

2、能力目标: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3、情感目标: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品味语言,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诵读并背诵诗歌。

难点:领会作者的拳拳爱国之心。

教学过程:一、导入这一年,是鸦片战争的前一年,曾经强大的清帝国行将没落;这一年,腐朽没落的清政府,对外卑躬屈膝,对内大肆打压,官吏,百姓民不聊生;这一年,力主改革时弊的龚自珍愤然辞官南下,将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记录在了315首日记体组诗——《己亥杂诗》中;这一年,是1839年,道光十九年,农历己亥年。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龚自珍写于己亥年的杂诗当中的一首。

二、呈现目标三、解题《己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喻之作。

这一年作者愤然辞官南归,后又北上接迎眷属,往返途中将见闻感受写成三百一十五首杂诗,统名曰《己亥杂诗》。

己亥指清道光19年(1839),鸦片战争的前一年。

本文选自《己亥杂诗》的第五篇。

四、作者简介龚自珍,号定庵,清代人,近代思想家、文学家。

由于力主改革弊政,受排挤,48岁那年愤然辞官南归。

他诗、文、词各体兼长,并精通经学、文字学和史地学。

文章奥博纵横,自成一家。

行文独具风格,于蕴藉中洋溢着激情,于客观描述中寄托着深意,诗歌瑰丽奇肆,成就尤大。

有《龚定庵全集》。

五、朗读全诗1、教师范读,学生轻吟。

2、全体学生齐读并背诵。

六、理解诗句①句:在无边无际的离愁中,眼看夕阳又西下了。

②句:自己离开京师回南方,马鞭东指,从此便同朝廷远隔了。

③④两句:落红并不是无情的东西,它怀恋大自然,即使委落尘埃,也要化作春泥,护有新花生长。

七、理解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

望着夕阳西下,牵动了作者广阔无边的离愁别恨,这离别之愁,不仅是离别家眷,更是离别朝廷。

诗人的马鞭所指,东即天涯海角,可见辞官的决心之大。

但辞官不等于放弃理想,亦未割断自己与朝廷的感情牵连。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优秀6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教案应该怎么写呢?这里的6篇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教案是作者小编为您分享的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的相关范文,欢迎查看参考。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一一、课时目标: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正确读写“召集、商议、隆重、约定”等词语;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课文脉络,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3、深入学习一个小故事,体会人物形象。

二、教学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初步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过程:(一)直接揭题导入师:今天,让我们随着要学的。

这篇课文,走进中国的古代名著,去认识几位中国古代的名人。

先一起把课题读一读。

(齐读课题)(二)检查词语自学师:同学们都已经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现在老师要来检查一下你的预习是不是到位了。

出示词语,指生读,正音,齐读。

——名师指点:有些词语应该拿出来让学生理解一下,比如“缶”、“瑟”、“上卿”、“上大夫”、“和氏璧”,这些离我们平时的生活比较远,也不常用,所以教师应强调一下。

(三)、检查课文自学师:词语过关了,我们再回过头来看一看这篇课文的题目,结合你的预习,你能不能来谈一谈你对题目的理解。

题目是什么意思呢?——名师指点:此处时间再少点,不需要再让学生起来讲,就教师引,学生一起答就可以了。

现把课文的一自然段解决掉。

(让学生理解:将指廉颇,相指蔺相如,和是和好的意思。

也就是说课文主要讲了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的过程。

)(四)、理清课文脉络师:那课文围绕蔺相如和廉颇从不和到和好这一件事,讲了几个小故事呢?再给你几分钟时间,打开课文快速地读一读,找一找。

(出示要求:读课文,找找本文讲了几个小故事?找出每个故事的起止自然段,并给每个小故事加上一个小标题。

)五年级下册语文教案篇二教材简析:《牛和鹅》是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第8个主题单元“角度”里的一篇主体课文。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堂教案5篇

五年级语文下册课堂教案5篇

五班级语文下册课堂教案5篇五班级语文下册课堂教案1《巩乃斯的马》学问目标:1、生疏识字表生字,读准发音,记清字形。

2、学会写字表生字,能够读准发音、记住字形,用正确的书写姿势进行规范的书写,把字写美观、工整、大方。

2.过程与方法:学习抓住典型场面进行描写以突出主题的写作手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巩乃斯的马”的可爱,体会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1.学习对“马”的两个场面描写。

2.体会“马”的精神和“人”的情感的合拍。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孩子们好!我叫周涛,原名周小涛,生于1946年,1965年毕业于新疆高校中文系。

最令我难忘的是1970年的一天,正值“十年动乱”之期,我真正感觉到那种丑恶、冰凉的生活实体,不正常的政治气候像潮闷险恶的黑云压在我头顶上,精神上压抑到不能在忍受的地步,强度的体力劳动并不能打击我对生活的宠爱,值此之余,今日,我们就学习我的一篇散文———《巩乃斯的马》。

二、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一)学习第一段1、指读第一段,知道了什么?(草原上的雨来势凶狠,我见到了最壮阔的群马奔跑的场面。

)2、用“——”画出描写暴雨的句子。

3、从哪儿看出暴雨来势凶狠?(孤鹰击落,草原烟尘滚滚,真是一场来势凶狠的暴雨。

)4、谁能把暴雨凶狠的样子读出来?自由读,个别读、齐读指导朗读时,留意读出击落、瞬间的感觉。

(二)学习二、三段师:读了《巩乃斯的马》之后,作者笔下的马群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生1:群马奔腾时很有气概。

生2:群马奔腾时的场面很壮阔。

生3:我觉得格外壮丽。

师:马群在怎样的天气中奔腾?生:在夏日迅疾猛烈的暴雨的冲打下……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气概磅礴的?就让我们细细地、投入地、来读这一段,一边读一边找,把你感受深的句子画下来,体会体会,为什么在这里感受深呢?生:(默读,找自己感受较深的句子)师: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马群的壮阔?生1:我从“马,这不愿安分的生灵从很多的谷口、山坡涌出来,出洪奔泄似的在这原野上汇合了”这句话感受到了马群的气概磅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2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4个生字,会写7个认识的字。

理解“弄”、“怪生”、“相媚好”、“亡赖”等词语在诗句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词。

默写《牧童》,能用自己的话表达诗词的意思。

3、想象诗词描写的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并在说的基础上改写成短文。

【教学重点】理解诗词意思,体会诗词意境,练习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用词的生动传神,感悟诗词中童年生活的快乐、田园生活的温馨,受到美的熏陶。

【课前准备】1、了解诗人的生平。

2、收集有关宋词的资料。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有人说,童年是一支支动听的歌,是一幅幅美丽的画,而我要说童年是一首首美妙的诗,只要用心去读,就能读出歌,读出画,读出许多美好的事。

今天,咱就一起来试试。

(教师以抒情的话语,为课堂营造轻快、愉悦的学习氛围,同时不露声色地点明了诗歌的学习要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情趣。

)二、初读古诗,想象画面1、自由朗读两首古诗。

注意“蓑”、“遮”的读音和写法。

2、指名诵读,读出诗歌的节奏。

全诗节奏可以这样划分:“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通过评读、赛读、合作读等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诗歌,读出节奏。

)3、再次诵读全诗,发挥想象,在《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中,分别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想象是理解诗意的翅膀,通过再现诗歌画面,有助于学生对诗歌意思的理解,充实诗歌的内涵,使学生易学、乐学。

)三、品读古诗,领悟诗意1、师提出自学要求,生自由组合,选择其中的一首合作学习,进行品读理解:自学要求:⑴借助课文注释、工具书,或与组员探讨,理解字词,初步理解诗歌大意。

⑵交流自己的独到见解,从诗中你听到了哪些动听的声音,想到了哪些有趣的事情,悟到了哪些美好的情感?⑶练习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⑷把想象到的画面用自己的语言形象、流畅地描述出来。

(这两首诗的主人公都是孩子,展现的是美好的童年,离学生的实际生活并不遥远,理解起来也较容易,因此可安排充足的时间,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学生自主学习)2、交流反馈:⑴学习《牧童》:①理解字词。

②精读诗句,理解诗意,领略诗境,领悟诗情:A、“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孩子是那么的悠闲自得、怡然而乐,感受到的是一种野趣。

带着自己的感受读读这两句。

B、“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

”说说诗句的意思和感受,然后感情朗读。

可以感受到孩子的心情是那么的舒畅,他的生活是那么无忧无虑,非常惬意。

C、你的脑海中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牧童呢?从哪里看出来的?是一个可爱、自由自在、无忧无虑的小牧童。

D、如果你就是牧童,你会在月光下想些什么?做些什么呢?而诗人又想借这个小牧童表达什么呢?(广阔的草地令人神往,悠扬的笛声使人心动,美丽的月夜让人陶醉。

一个“横”、“弄”、“卧”,更是充满了随性、自然。

对于学生来说,这就是他们所期盼的无拘无束的生活。

这个小牧童,就是他们理想的化身,因此,引导学生置换成牧童,设身处地想牧童所想,做牧童所做,从而更好地领略诗境、领悟诗情。

)③诵读古诗,感受意境。

⑵学习《舟过安仁》:①理解字词。

②品读诗句,入情入境:A、“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

”读了这两句,你好象看到了什么?B、“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理解诗句意思,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两个孩子淘气可爱、天真顽皮。

(从“张”、“使风”等动作中看出。

)C、你喜欢他们吗?诗人喜欢吗?为什么?(学生放飞想象,仿佛和诗中的两个小童一起收篙停棹、张伞使风,听到了水声、风声、欢笑声,想到了自己曾做过的调皮事,怎能不喜欢呢?而诗人又何尝不是这样的呢?)③带着自己的体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读出孩子的调皮,感受那悠闲的画面。

四、再读古诗,陶冶情趣比较两首诗,你有什么话想对谁说?(学了这两首诗,学生一定有很多感触,因此配上轻快的音乐,让学生美美诵读,然后说说自己的心里话,可对诗中的儿童说,对家人说,对老师说……既可给学生倾吐的机会,又可拓宽思维、丰富体验。

)五、布置作业,拓展延伸1、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2、默写《牧童》。

3、选择其中一首古诗,可自创一幅图画,也可改编成一篇小短文。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引入新知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牧童》和《舟过安仁》两首诗,哪个孩子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再来认识另外几个男孩,走进他们的生活。

(通过回忆,既巩固了旧知,加深了印象,又自然地引出新知,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揭题解题,获得知识1、引导学生观察此课题与其他诗歌题目的区别。

2、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3、师小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南宋著名爱国诗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清平乐·村居》。

(结合课前预习,通过观察比较,让学生自主发现词与诗的区别,掌握词的有关知识。

)4、初读全文,读准读通:⑴自由读词,读准字音。

(注意:醉、媚、锄、媪、亡赖、剥。

)⑵合作探究,理解字词。

(可以查字典、看图、联系上下文,也可以相互讨论。

)⑶全班齐读,男女生赛读,同桌互读,且读且评,读出韵律节奏。

三、品读全文,获得美感1、边读边想象画面,谈谈有什么感受,试着用一个词语概括。

(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想象画面,谈感受,整体把握课文的情感基调,为下面准确地理解课文打下基础。

)2、课文中,什么给你留下了最深的印象?⑴“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感情练读,读出孩子们的轻松、活泼、愉快。

⑵“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他们会亲热地说些什么呢?这句中的哪个字生动地写出了他们的心情?(“醉”。

)难道仅仅是酒使他们醉了吗?说说你的体会。

(从最深的印象入手,自由选择句子研读体会,学生兴趣浓厚。

三个儿子的铺排描写,生动传神的动作,读起来琅琅上口,理解起来形象自然。

老夫妇的亲密无间,配合学生的大胆想象,只要合理,均予以肯定。

这样,更加拉近了学生与词中人物的距离,贴近了人物的心理,丰富了人物的内涵,使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⑶“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

”结合图画,说说感受。

四、再读全文,升华情感1、学生自由读,边读边悟情。

2、能用自己的语言把欣赏到的画面描绘出来吗?(再读全文,再现画面,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全文景象描述出来。

不仅是对全文意思的巩固,又锻炼了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

)3、总结:乡村条件简朴,但环境优美,夫妇恩爱,孩子勤劳,生活温馨,难怪令人陶醉。

你能通过朗读把词中的情趣表现出来吗?配乐朗读或背诵。

五、课外拓展,激发兴趣1、背诵这首词。

2、把这首词改编成一篇优美的短文。

3、改编歌曲,用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清平乐·村居》。

4、收集、背诵其他描写童年趣事的古诗词。

六、练习设计1、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⑴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

⑵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

⑶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

最喜小儿亡赖,溪头卧剥莲蓬。

2、读了这三首古诗词,你眼前浮现出怎样的情景?体会到怎样的乐趣?3、利用课余时间,读读宋词等经典文学作品,感受我国古代文学的艺术魅力。

【补充资料】作者生平:吕岩:字洞宾,唐代京兆人。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

诗以善写田园著称,南宋四大家之一。

辛弃疾:南宋词人。

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其词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6 冬阳·童年·骆驼队(2课时)教学目标1、读懂课文,了解作者童年时对骆驼的关注,想象课文描写的童年生活画面。

2、能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认识“毡、嚼、傻”等生字,积累课文中有意蕴的句子,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课前准备歌曲《送别》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播放歌曲《送别》,了解小说《城南旧事》。

这是根据我国当代作家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拍摄的电影《城南旧事》中的音乐,这是一部怎样的小说呢?阅读课文后面的“资料袋”。

2、电影中的主题曲是《送别》,唱出的不仅仅是对离去的朋友的不舍,也唱出了对美好童年的深深依恋。

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冬阳·童年·骆驼队》。

3、读课题,闭上眼睛想一想,说说你脑海中出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三个词语能在学生的头脑中组合出无数的画面,教师要鼓励学生流畅地说出自己的想象。

二、自由畅读,步入童年1、自由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读准课文中的生字和新词的读音。

2、说说课文写了作者童年时的哪些事情?并个别朗读相应的课文。

(1)看骆驼咀嚼。

(2)看骆驼脱皮毛。

(3)关于铃铛的遐想。

(4)怀念骆驼队。

3、再读课文,觉得最好玩,最有趣,最有意思的部分多读几遍。

三、深入阅读,品味童年1、作者的童年生活中最有意思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①读读这个句子,从这些描写中可以体会到什么?◇“我”观察很仔细:“他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着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

”◇“我”看的时候很投入:“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我”很喜欢骆驼:尽管骆驼很丑,但是态度很安静;而且“我”愿意长时间的看着它。

……②想一想,在什么情况下,你会呆呆地看一样东西,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你有过这样的经历吗?同桌相互说一说。

③想象作者面对骆驼,呆呆地注视的情景,有感情的朗读这段话。

(2)“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我对爸爸说:‘不是的……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

’”①读读这段话,想一想:“我”为什么会有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学生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去理解和体会,但一定要在课文中找到依据,比如:◇“我”很喜欢骆驼,不希望它遇到什么危险,他是不会遇到狼的。

◇“我”很同情骆驼,他要走那么多的路,一定很孤单,铃铛不但可以给寂寞的旅客增加情趣,也可以给骆驼增加情趣。

◇“我”可能把自己也当作了骆驼,觉得自己更知道骆驼的心思。

……②比较句子◇我幼稚的心灵中却充满了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我幼稚的心灵中有一个和大人们不同的想法。

课文中为什么用“充满”而不用“有一个”?“充满”说明什么?◇说明“我”常常在想这个问题。

◇说明“我”已经想了很久,深思熟虑了。

……③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3)“骆驼也脱掉了它的旧驼毛袍子啦!……因为太不整齐了。

”①读读这句话,从这句话里你又看出了什么?◇“我”很关心骆驼。

◇“我”很喜欢骆驼。

◇“我”很善良。

……②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