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篇一《智能救生圈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水上活动的日益增多,水上安全问题越发受到关注。
传统救生圈在某些情况下存在局限性,如投放不及时、难以准确到达目标位置等。
为了更好地保障人们在水上活动中的生命安全,我们提出智能救生圈这一创新项目。
二、产品概述1. 远程遥控功能:可以通过遥控器或手机应用程序远程控制救生圈的移动方向和速度,快速准确地到达落水者位置。
2. 定位系统:内置高精度定位模块,方便救援人员快速找到救生圈和落水者的位置。
3. 快速充气:在紧急情况下能够迅速充气展开,缩短救援时间。
4. 坚固耐用:采用高强度材料制作,能够适应各种复杂的水上环境。
5. 灯光警示:配备闪烁的灯光,便于在夜间或低能见度条件下被发现。
三、市场分析1. 目标市场:主要包括海滨浴场、水上乐园、游泳馆、各类水上运动场所等。
2. 市场需求:随着人们对水上安全意识的提高,对高效、智能救生设备的需求不断增长。
3. 竞争情况:目前市场统救生圈占主导地位,但智能救生圈具有明显的优势和发展潜力。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研发阶段:组建专业的研发团队,进行产品设计、开发和测试。
2. 生产阶段:寻找合适的生产合作伙伴,确保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
3. 市场推广阶段:通过参加行业展会、线上线下宣传等方式,提高产品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五、营销策略1. 与相关机构合作:与水上救援组织、游泳馆等建立合作关系,推广智能救生圈。
2. 举办产品演示活动:让潜在客户亲身体验智能救生圈的优势。
3. 制定优惠政策:如提供折扣、赠品等,吸引客户购买。
六、财务预算1. 研发费用:包括人员工资、设备购置等。
2. 生产费用:原材料采购、生产成本等。
3. 营销费用:广告宣传、活动举办等费用。
4. 其他费用:办公费用、差旅费等。
七、风险评估与应对1. 技术风险:可能出现技术难题,影响产品研发进度。
应对措施:加强技术研发团队力量,提前进行技术储备。
2. 市场风险:市场竞争激烈,产品推广难度大。
智能自动救生圈

智能自动救生圈近年来,水上活动事故频发,溺水成为不可忽视的安全隐患。
为了更好地保护游泳爱好者的生命安全,智能自动救生圈应运而生。
智能自动救生圈采用先进的技术,通过其智能感知和自动救援功能,为游泳者提供一道可靠的保护屏障。
本文将介绍智能自动救生圈的原理、功能以及对游泳活动的积极影响。
一、智能自动救生圈的原理智能自动救生圈利用先进的定位和传感技术,能够实时感知游泳者的位置和状态。
首先,通过GPS定位,智能自动救生圈可以准确追踪游泳者的位置,并实时传输给监控中心。
同时,该救生圈的传感器能够判断游泳者是否处于危险状态,例如游泳者突然静止或在水中挣扎。
二、智能自动救生圈的功能1.紧急呼叫与救援功能当智能自动救生圈感知到游泳者可能遇到危险时,它会自动触发紧急呼叫与救援功能。
通过内置的通讯设备,救生圈向监控中心发送紧急信号,并提供游泳者的准确位置信息。
监控中心在接收到信号后,可以迅速采取行动,派遣救援人员前往营救。
2.智能识别功能智能自动救生圈还具备智能识别功能,可以识别游泳者是否真正处于危险状态。
通过分析游泳者的活动模式和体征信息,救生圈可以判断是否需要触发救援。
例如,当游泳者长时间处于水中不动,或出现呼救声音时,救生圈会立即判断游泳者处于危险状态,并启动救援程序。
3.生命信号监测功能智能自动救生圈还具备生命信号监测功能,可以实时监测游泳者的体征信息,如心率、呼吸等。
通过与预设的安全值进行比对,救生圈可以判断游泳者是否出现生命危险。
一旦监测到异常情况,救生圈将立即触发救援并提供相应的紧急救护措施。
三、智能自动救生圈的积极影响智能自动救生圈的问世对游泳活动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首先,它大大提高了游泳者的安全系数。
无论是在人员有限的游泳场所,还是在大面积的水域中,智能救生圈都能迅速定位游泳者,并及时提供紧急救援。
其次,智能救生圈的自动救援功能减轻了监控中心和救援人员的压力,提高了救援效率和成功率。
再者,智能自动救生圈还可以预防溺水事故的发生,通过智能识别功能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信号,避免悲剧的发生。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的设计与实现摘要:寒来暑往,溺水身亡的事件时有发生,其亲人的绝望与痛楚,给予旁人更多的警示与反思。
如何减少悲剧的发生?笔者通过调研,结合物联网技术,进行本项目的设计,本装置集精准导航定位,自动避障,视频实传等多功能于一身,辅助施救者为溺水者提供安全、可靠、及时的救援,为其更大可能性提供生的希望,减少对家庭的创伤!该项目的设计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以及推广价值。
关键词:多传感器融合,自动避障,精准导航,实传数据一、引言据我国卫生部的大数据统计2021年全球约23.6万人死于溺水,因溺水造成的死亡占全球总死亡率的近8%左右,溺水事件已成为全球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传统的救生圈、救生筏等救援工具在实施营救过程中存在着使用环境有局限、速度慢、方向控制难等缺点,救生艇虽然在救援速度上有所提升,但是在未知水域环境中容易对溺水者造成二次伤害。
如何利用现代的智能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互联网技术等服务于民,解决社会、生活的实际问题?基于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智能救生圈装置应运而生,该装置具有精确导航、精准定位、自动避障、视频实传等多项功能,能够为溺水者提供安全、可靠、及时的救援。
二、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也称多传感器数据和信息融合技术[1],采用的是对不同信息源进行一种组合信息处理,消除多传感器融合上可能会存在的冗余和彼此之间的不兼容现象,利用各个传感器之间的优势互补,取长补短,降低用户在测试中出现的各种不确定性,提高决策领域和规划的合理性,避免了采用单一传感器的局限性,可以用来获取更加准确、可靠、科学性的数据。
多传感器融合技术的结构主要分为两种方式:分布式、集中式[2]。
1、分布式:首先是由每一个传感器分别采集信息并进行独立处理,然后将初步处理的信息结果送到中央信息系统进行信息集中处理。
分布式主要由多个独立的、非同步式结构构成,对通信带宽需求低,计算速度快,可靠性和延续性好,但对于整体进度不能准确的把控。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

智能救生圈策划书3篇篇一《智能救生圈策划书》一、项目背景随着水上活动的日益普及,水上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
每年都有大量的人因为溺水而失去生命,其中很多人是因为没有及时得到救援而导致的。
传统的救生圈存在着一些局限性,如需要人工投掷、救援范围有限等。
因此,我们提出了智能救生圈的概念,旨在提高水上救援的效率和安全性。
二、项目目标1. 设计一款智能救生圈,能够自动感知溺水者的位置,并快速驶向溺水者进行救援。
2. 提高救生圈的救援范围和效率,减少溺水事故的发生。
3. 降低救生圈的使用成本,提高其普及程度。
三、项目内容1. 智能救生圈的设计外形设计:救生圈采用圆形设计,直径为 60cm,厚度为 10cm,重量为 3kg。
救生圈的外壳采用高强度的塑料材料,内部填充泡沫材料,以提高救生圈的浮力和耐用性。
动力系统:救生圈采用电动推进器作为动力系统,推进器的功率为 500W,最高速度为 6km/h。
推进器采用防水设计,能够在水中长时间工作。
传感器系统:救生圈配备了多种传感器,包括 GPS 定位传感器、水深传感器、水温传感器、加速度传感器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感知救生圈的位置、速度、方向、水深、水温等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输到控制中心。
控制系统:救生圈的控制系统采用微控制器作为核心,能够实现对救生圈的自动控制和远程控制。
控制系统能够根据传感器传来的信息,自动调整救生圈的速度和方向,使其快速驶向溺水者。
同时,控制系统还能够实现对救生圈的远程控制,方便救援人员进行操作。
通信系统:救生圈配备了无线通信模块,能够实现与控制中心和救援人员的实时通信。
通信模块采用蓝牙和 Wi-Fi 技术,能够在短距离内实现高速数据传输。
2. 智能救生圈的工作原理当有人溺水时,溺水者会发出求救信号,控制中心会接收到求救信号,并通过GPS 定位传感器确定溺水者的位置。
控制中心会根据溺水者的位置,计算出救生圈的最佳救援路线,并将救援路线发送给救生圈。
救生圈接收到救援路线后,会自动启动电动推进器,按照救援路线快速驶向溺水者。
河南挺住!18款水中救生产品创新设计!

河南挺住!18款⽔中救⽣产品创新设计!近⽇河南遭遇极端强降⾬天⽓持续强降⾬已造成多地道路、地铁等被淹⼤量⼈员被困,暴⾬已致25⼈遇难!河南挺住!!各省消防连夜驰援⽀援河南抗洪救灾,⼜⼀波逆⾏者在路上!随着暴⾬、泄洪⽽来的,便是积⽔、洪涝等危险,如何在⽔中⾃救或救⼈得到了⼈们更多的关注。
⼩编爱莫能助,只能在远⽅整理⼗⼋款创新救⽣产品设计,希望能有越来越多好的设计,为洪涝中的⼈们排忧解难!01Kingii ⼿环全球最⼩的⽔中救⽣设备设计师:Tom AgapiadesKingii 充⽓⼿环在不使⽤时,可以收纳在⼿腕上的⼩盒⼦⾥,看上去就像是⼀个运动⼿环,⽽⼀旦有溺⽔危险时,只需要拉动银⾊⼿柄,⼀个⼩型个⼈浮垫就会⾃动充⽓,依靠强⼤浮⼒将落⽔者拉到⽔⾯。
对⽐同类型其他的救⽣设备,Kingii 有着⼩巧简洁的设计风格。
它整体结构包括腕带、⽓仓和⽓囊,仅重139g,在推出充⽓救⽣球后能轻松将溺⽔者浮起,最⾼可负重达125公⽄。
⼆氧化碳⽓罐是整个产品核⼼部分,原理是⾼压⽓罐在瞬间释放⼤量⽓体充满⽓囊,使⽓囊膨胀、从⽓囊仓弹出并产⽣浮⼒。
当不幸落⽔、受淹时,⽤户只需搬动阀门,就会有⼀个救⽣球跳出并⽴刻充满⼆氧化碳⽓体。
02Ploota世界上最⼩的救⽣⾐Ploota 是⼀个由传感器控制的游泳安全装置,被设计成⼀个项圈的造型,结构紧凑并可重复使⽤,只有普通泡沫救⽣⾐的1/50⼤⼩,占⽤空间⼩,且重量仅280克,可以让⽤户从事⾼强度的⽔上运动。
在遇到紧急情况的时候,触发装置即可在⼈的两侧肩部上⽅弹出两个⽓囊,项圈上的⼆氧化碳⽓瓶瞬间给两个⽓囊充⽓,将⼈迅速带回⽔⾯,整个过程只需⼏秒。
03IUW漂浮装置设计师:Julia Grochal (波兰)这款漂浮装置可以充当救⽣⾐使⽤,它外层采⽤耐磨、防⽔、保温的尼龙制成,内层则是使⽤聚氨酯泡沫作为填充物,可以塑造出⼈体的形状,提供⾜够的浮⼒。
04O-Drone⾃动巡航智能救⽣圈设计师:Jung Myeongha 、Huh Woojong⼀款可以遥控控制,⾃动巡航到溺⽔者边上的智能救⽣圈。
智能动力救生圈设计方案

智能动力救生圈设计方案1、概述:智能动力救生圈是一种新型救生圈,可以自动寻找到意外落水者的位置并行驶过去,在第一时间救起落水者。
把救生圈抛到水中,打开电源,就可以通过遥控手柄讲救生圈行驶到落水者的身边。
它可为争取抢救落水者节约一定时间并解放部分救援人力。
2、设计背景:目前,水上救生主要依靠船及救生圈来实施救生的工作。
当人员落水时,救援者可方便的将救生圈抛投给遇险者,从而实现救援目的。
但是,标准的2.5公斤重通用成人救生圈在抛投时一般只有几米至十几米,只能救援很近的距离。
当发生海难、船舶沉没等情况时到达指定的位置进行施救相当困难,即便进入指定救援位置,要远距离的抛投准确更加困难,有时即使抛投位置到位了,由于外遇险者需要长时间的等待救援,长时间在海面上漂泊后,体力消耗过大,遇险者也不一定能及时抓住救生圈,从而造成救援失败。
在发生灾难在水面上遇险时,遇险者所处位置救生船艇无法到达时,这样的救援一直没有简便有效的方法。
3、极简的营救方案【发现目标】——【投放智能动力救生圈】——【快速冲向落水点】——【获救返航】4、疾速高效的救援能力:1) 最大航速5m/s,远超正常救援人员游泳速度0.6m/s;2)最大浮力35kg,可实现同时营救2-4名落水人员。
5、智能化多功能系统接口设计:1)可配置自动航行模块,实现自控;2)可载热成像仪进行夜间救援,摄像头进行远程可视化救援,喊话器与落水者进行交流;3)可实现智能化电池管理,保障实时满电待命;4)可实现空地一体化救援:通过应急救援指挥平台配合无人机,进行远程施救。
6、产品结构智能动力救生圈的结构为上下左右对称结构,外观形状采用U型减摇船体设计,防震荡,有效降低阻力,整体圆角过渡,不存在安全隐患。
内部采用防水阻燃泡沫材料(聚笨乙烯闭孔泡沫塑料)填充,轻巧自带浮力。
外壳采用HDPE 吹塑成型,环境适应性强,耐磨耐撞,适合各类水域。
驱动电源为18650电池组,电池采用独立水密封技术,遥控器可远程监视电量,驱动方式采用螺旋桨转动。
智能遥控救生圈的设计与实现

智能遥控救生圈的设计与实现
刘泽琳;宁奋雄;施美英;许周
【期刊名称】《信息与电脑》
【年(卷),期】2022(34)19
【摘要】在一些水域中每年都会有大量的落水人员失救,导致溺水身亡。
发生溺水事故时,人们往往利用救生圈进行救援,而市面上大部分的救生圈只能采用抛投的方式投入水中,这样抛投的救生圈不能抛掷很远的距离,因此无法对落水人员进行有效救援。
为了能够对落水人员进行快速有效的救援,设计了一款智能救生装置。
该装置体积小巧,且能在没有人为干预的情况下广泛应用于很多水域。
【总页数】3页(P20-22)
【作者】刘泽琳;宁奋雄;施美英;许周
【作者单位】玉林师范学院物理与电信工程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U667.6
【相关文献】
1.双向通信智能汽车遥控钥匙设计与实现
2.基于WiFi的智能遥控器的设计与实现
3.智能遥控汽车罩的设计与实现
4.液压阀门遥控设备故障智能分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5.保护压板智能在线监测及遥控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救生圈创新七律

救生圈创新七律摘要:一、引言二、救生圈的起源和发展三、救生圈的创新需求四、救生圈创新七律1.轻量化2.便携性3.多功能4.环保可降解5.高效充气6.自动激活7.智能化五、创新救生圈的实例六、我国在救生圈创新方面的贡献七、结论正文:救生圈是水上活动中保障人们生命安全的重要设备。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环保意识的提高,救生圈的创新需求日益增长。
本文将探讨救生圈创新七律,以期为救生圈的设计和制造提供一些启示。
一、引言救生圈作为水上活动的安全设备,其性能和功能的提升对于保障人们生命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探讨救生圈创新的重要性以及创新救生圈的设计原则。
二、救生圈的起源和发展救生圈起源于19世纪末的英国,由一位名叫William Merritt的医生发明。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救生圈已经成为全球各地水上活动场所必备的安全设备。
三、救生圈的创新需求随着人们对水上活动的需求不断增长,救生圈在轻量化、便携性、多功能、环保可降解、高效充气、自动激活和智能化等方面面临着创新的需求。
四、救生圈创新七律1.轻量化:在保证救生圈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减轻其重量,以提高便携性和使用者的舒适度。
2.便携性:救生圈应设计为容易携带和存放,方便人们在水上活动时随身携带。
3.多功能:救生圈可集成如浮板、划桨、急救包等多种功能,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
4.环保可降解:救生圈的材质应选择环保可降解的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5.高效充气:救生圈应采用高效充气设计,使救生圈在短时间内迅速充气,提高救援效率。
6.自动激活:救生圈在遇到水时能自动激活,无需人工操作,便于在紧急情况下使用。
7.智能化:救生圈可搭载智能化设备,如GPS定位、求救信号发送等,提高救援效果。
五、创新救生圈的实例一些企业已经推出了具有创新特点的救生圈,如Sea-Doo的Jet Ski、O"Brien的Floatation Device等。
这些救生圈在便携性、多功能、环保可降解等方面具有显著优势,为救生圈的创新提供了借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智能救援救生圈采用 U 型壳体结构、壳体内部安装有动力电池、 中央处理单元、定位装置、遥控信号接收装置,电调,无刷电机及喷 水推进器。救生圈的三维模型图如图 1,整体结构布置图如图 2,1 处 喷水推进器及无刷电机安装在尾部左右各一个(左侧为 1 号推进器, 右侧为 2 号推进器),2 处安装电调左右各一个左侧为 1 号电调,右 侧为 2 号电调,3 处安装遥控接受装置,4 处安装中央处理器和定位 装置,5 处安装发光而二极管,6 处安装动力电池组。外环预留的四 个穿绳孔穿上符合救生圈规范的直径为 12mm 的合成纤维把手索绳。
1. 无刷电机及喷水推进器 2. 电调 3. 遥控接收装置 4. 中央处理器及定位装置 5. 发光二极管 6. 动力电池组
图 2 整体结构布置图 该智能救援救生圈外壳整体 U 型,救生圈本体符合《SOLLA 公约》 要求,外表呈现橙黄色,贴有 50mm 发光带圈四处,由前段半个椭圆 及中间椭圆柱以及后端圆柱和由铰链相连的套筒组成。救生圈与推进 器套筒铰链连接,可自由旋转,实现了救生圈任意一面落水,推进器
图 1 救生圈的三维模型图
均可以埋没于水线之下,增强其可靠性,且可以提高推进效率。救生 圈左右两边各两个拉绳固定孔,穿上绳子方便落水者抓住救生圈。救 生圈尾部两端盖可以拆开,将内部电池、主控、接收器、电调等置入 救生圈内,避免了多处开孔,同的装置实现三种不同的救援功能。 2.1 遥控式救生圈 救生圈圈体内中央处理器连接遥控器,实现一个可遥控救生圈。 该装置在平时悬挂于船舷侧,配套遥控器存放于傍边专用存放箱。 在需要救援时,取出救生圈,打开救生圈和遥控器电源,将其尽量掷 向落水者,救生圈与遥控器无线连接,操作者操作救生圈遥控器控制 救生圈靠近落水者。落水者抓住救生圈绳索,将腋下部卡入 U 型内部, 双手拉住两侧拉绳,操作者将遥控救生圈将其带回岸边。 2.2 手环式自动跟随救生圈 救生圈圈体中央处理器连接一个感应手环,实现一个跟随救生圈。 此救生圈主要应用于海水浴场、游泳馆等大型水上游乐场所。当 有人需要下水游泳时,佩戴一个定位手环,开启救生圈电源,实现手 环与救生圈配套连接,将救生圈放入水中,救生圈将始终与游泳者保 持一米左右的距离。当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手环中的红色按钮,救生 圈将立即缩短与游泳者的距离。实现安全救援,给游泳者带来保障。 2.3 桩站式自动救援救生圈 救生圈圈体中央处理器连接一个定位手环,当遇到危险时按下紧 急求助按钮,救生圈实现自动救援。 此救生圈同样主要应用于海水浴场、游泳馆等大型水上游乐场所。 在离岸 100 米左右处设置自动救援救生圈桩站。游泳者佩戴定位手环 后,下水游泳。当游泳者遇到紧急情况时,按下手环红色紧急求助按钮, 在救生圈桩站中对应的救生圈会自动脱钩,滑下水面,以最大速度奔 向求助者!当求助者抱住救生圈时,按下绿色一键返回按钮,救生圈 自动将其带回岸边。
摘 要:智能救援救生圈是一种带有动力装置的新型水上救生装置。采用 U 型结构,由尾部的两个推进器、内部的电路系统、定位系统、配套 的遥控及接收装置等组成。救生圈连接三种不同的控制器可实现三种不同的救援功能。(1)遥控救援救生圈。连接遥控装置,由施救人员遥 控救生圈前往救援落水者。(2)距离感应式救生圈。连接配套手环,游泳者佩戴手环下水游泳,救生圈将始终与佩戴的手环保持一米左右的 距离。(3)桩站式自动救援救生圈。连接定位手环,游泳者佩戴手环下水游泳,遇到紧急情况,按下手环红色按钮,在救生圈存放点的对应 救生圈会自动脱钩,滑下水面,以最大速度奔向求助者!目前使用的救生圈体积大,重量重,在实际使用时,由于重量重,投掷距离不远,救 援范围有很大限制,并且对救援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同时还存在投掷的救生圈砸中落水者的风险。我们所设计的智能救援救生圈 是一种能遥控前往救援的新型水上救生装置,整体长度 86 厘米,宽度 70 厘米,总重约为 4kg,使用简单、安全,可靠。一键启动既可以使用, 适用于消防专业救援及家庭旅游防护救援。 关键词:智能;救生圈;遥控;距离感应 DOI:10.16640/ki.37-1222/t.2019.21.166
救生圈的三维模型图如图1整体结构布置图如图21处喷水推进器及无刷电机安装在尾部左右各一个左侧为1号推进器右侧为2号推进器2处安装电调左右各一个左侧为1处安装遥控接受装置4处安装中央处理器和定位装置5处安装发光而二极管6处安装动力电池组
理论研究
193
智能救援救生圈优化设计
吴宝有 , 尹英磊 , 李晓琪 , 杨 婕 *, 黄文龙 * (烟台大学 海洋学院 , 山东 烟台 264005)
0 引言
救生圈是水上救援最为常用的救生设备之一,应用较为广泛,在 船舶航运、水上作业、水上旅游休闲以及抗洪救灾等场合均需配备。 目前市面上使用的救生圈只有单一的漂浮功能,救援效率上显然不足。 在国内,日益频发的溺水悲剧从侧面也反映出救援人员的意识措施和 装置存在很多方面的不足,尤其高效救援装置的普及化存在很大的空 白。一个不用救援人员涉险而又能高效迅速的传递给被救人员的救生 圈,在分秒必争的救援中显得尤为珍贵。
图 3 桩站式自动救援救生圈
194
理论研究
3 具体实施方式
3.1 遥控式救生圈实现功能原理 遥控式救生圈功能实现原理图如图 4 所示。
图 4 遥控式救生圈功能实现原理 救生圈内部电源连接中央处理器、遥控接收器、发光二极管、左 右电调、遥控器接收机等为其供电,中央处理器接收到遥控器(遥控 器拥有独立电源)的指令控制电调从而控制无刷电机去控制喷水推进 器工作实现救生圈功能。操作者操作遥控器的操作手杆去发送速度指 令给中央处理器,中央处理器通过调节电调去控制无刷电机的电流, 进而控制推进器推进功率,实现速度大小调节。当救生圈需要转向时, 控制操作杆幅度形成左右电机速度差实现救生圈的转向。 3.2 手环式自动跟随救生圈实现功能原理 游泳者佩戴的手环内装有定位装置,在中央处理单元中编写好救 生圈本体与手环保持一米左右距离的程序。当在水中游泳时,游泳者 往向前游泳远离救生圈,救生圈圈体内部中央处理单元检测到手环与 其距离大于一米,于是根据算法控制两个电机工作实现前进和转弯。 实现与游泳者保持一米左右的距离。 3.3 桩站式自动救援救生圈实现功能原理 此功能大致与自动跟随功能相似。区别在于救生圈悬挂于桩站上, 桩站上有总处理器。游泳者通过手环向桩站发出求助,桩站根据游泳 者位置算出派出最近的救生圈,并将其指令转接至被派出的救生圈, 本派出的救生圈通过算法规划最佳路线前往救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