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题考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三、简介“乃”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副词,“于是,就”)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副词,转折,“竟、却”) ③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 (连词,顺承,“才”) ④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动词,表判断, “是”) ⑤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副词,“甚至”) ⑥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代词,“你的”)
月怀远,登高作赋,至若柳子厚则不然,以超人之思 ,抒难抑之情,绝矣。
七、简介“所”的意义和用法 (一)实例讲解
①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
名词,“处所、地方” · ②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鸿门宴》):
助词,和后面的动词组成“所”字结构,“……的玉”
③杳不知其所·之也(《阿房宫赋》):
(三)课堂趣味训练:
判断“何”在文中的意义。
“徐公何疑(问代词,怎么 )能及君也”本谬也 ,懂其理者,何疑(问代词,怎么 )可胜道也哉?
然其妻如此言者,何疑(问代词,什么 )也?其所 据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为?原其理,当为爱之
深也。可见,情之误,何(副词,多么 )其大也 !然何疑(问代词,为什么 )人能忘情耶?何
③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钟山记》):
动词,“似、好像”
④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
之事》):代词,“这样”
⑤吾儿,久不见若·影(《项脊轩志》):
代词,第二人称,表领属,“你的”
⑥徐公不若君之美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
动词,“及、比得上”
⑦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卫风·氓》):
”此为(是 )至理,当为(向 )世人言之,
切勿使之为(被 )巫所惑。巫者,以诡为(当做
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

于(续)
1、表示动作发生的处所、时间,译作 “在””、“从”。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 战》——在
例句: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出师表》——在……中
例句: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二 章》——从
于(续)
例句: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 纳谏》——在
例句:迁客骚人,多会于此。《岳阳楼 记》——在
指学过的知识)(《论语》) 例句:公与之乘,战于长勺。(代人,他,
指曹刿。)(《曹刿论战》) 例句:陈胜佐之,并杀两尉。(代人,他,
指吴广。)
之(续)
例句:闻之,欣然规往。(指代渔人进桃 花源这件事。)(《桃花源记》)
例句:以其境过清,不宜久留,乃记之而 去。(指代小石潭的情景。)(《小石潭 记》)
则(续)
6 .表示因果或承接关系。可翻译成“就”。 例句: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
辟患而有不为也。(《鱼我所欲也》) 7.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例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 何加焉!(《鱼我所欲也》) 例句: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 者,国恒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例句:孔子云:何陋之有?(《陋 室铭》)
例句:莲之爱 《爱莲说》
例句:牡丹之爱 宜乎众矣《爱莲 说》
之(续)
(4)在句中表示定语置后,即定语后 置的标志,可译为“的”。
例句:马之千里者。《马说》 例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
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 例句:北顾黄河之奔流。《上枢密韩
其(续)
例句: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十则》——他的,代可以做老 师的那个人。
例句: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 《狼》 — —它的,指狼的。
本题考点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练习:许荆字少张,会稽阳羡人也。
祖父武,太守第五伦举为孝廉。
武以二弟晏、普未显,欲令成名,乃请之曰:“礼有分异之义,家有别居之道。
”于是共割家产以为三分,武自取肥田广宅奴婢强者,二弟所得并悉劣少。
乡人皆称弟克让而鄙武贪婪,晏等以此并得选举,武乃会宗亲,泣曰:“吾为兄不肖,盗声窃位,二弟年长,未豫荣禄,所以求得分财,自取大讥。
今理产所增,三倍数于前,悉以推二弟,一无所留。
”于是郡中翕然,远近称之,位至长乐少府。
荆少为郡吏,兄子世尝报仇杀人,怨者操兵攻之。
荆闻,乃出门逆怨者,跪而言曰:“世前无状相犯,咎皆在荆不能训导。
兄既早没,一子为嗣,如令死者伤其灭绝,愿杀身代之。
”怨家扶荆起,曰:“许椽郡中称贤,吾何敢相侵?”因遂委去,荆名誉益著。
和帝时,稍迁桂阳太守。
郡滨南州,风俗脆薄,不识学义。
荆为设丧纪婚姻制度,使知礼禁。
尝行春到耒阳县,人有蒋均者,兄弟争财,互相言讼。
荆对之叹曰:“吾荷国重任,而教化不行,咎在太守。
”乃顾使吏上书陈状,乞旨廷尉。
均兄弟感悔,各求受罪。
在事十二年,父老称歌。
以病自上,征拜谏议大夫,卒于官。
桂阳人为.立庙树碑。
《后汉书·循吏列传第六十六》下列加点的词语“为”与“桂阳人为.立庙树碑”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臣请为.王言乐B. 此亡秦之续耳。
窃为.大王不取也C.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D.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考查要点:本题考查的是怎样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解答:(1)A选项“为”译为“给,替”,与“桂阳人为立庙树碑”中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
(2)B选项“为”译为“认为”,与“桂阳人为立庙树碑”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3)C选项“为”译为“作为”,与“桂阳人为立庙树碑”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4)D选项“为”译为“被”,与“桂阳人为立庙树碑”中的“为”意义和用法不同。
答案:A规律总结:文言文虚词“为”的意义丰富,用法灵活,大致可分为:第一类:动词,多译为“作为、成为,认为、是”。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
文言虚词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词类,它们通常没有具体的实际意义,而是用来表示语气、体态、语法结构等方面的用词。
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
法如下:
1.了:表示动作的完成或已经发生,也可以表示疑问、反问、感叹等
语气。
例如:“已而后知其所以然矣。
”、“自与先生辞,今三年矣。
”、“何事不伤人哉!”、“敷裘(fū)而辞了。
此干戈一也。
”
2.之:表示所属关系或方向性,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向”,
还可以表示动词的补充。
例如:“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
有坚忍不拔之志。
”、“直北之山”,“之言如君之语。
”
3.乎:表示疑问、反问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吗”、“呢”。
例如:“此之谓乎?”、“孔子受命于周而之昭公之时……君乎!”、“安
得其芳名之乎?”
4.而:连接并列词语、句子、动词与宾语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而且”、“却”。
例如:“一言而当之者,吾以穷久矣。
”、“病而后自既
至人皆死。
”、“敬告诸公,随便而言。
”
5.以:表示手段、目的、原因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用”、“为了”、“因为”。
例如:“以求利者群,以违天者少。
”、“以讹传讹。
”、“以怀先王之志”。
6.于:表示处所、方向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在”、“向”。
例如:“维何不”,“于今著之”,“君子之德于其所偶。
”
总之,文言虚词在文言文的表达中起到了连接词语、表示语气和调节句子结构等作用,对于准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有着重要的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

文言文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一、虚词的概念与分类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除去实词(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的一类词类,主要包括助词、语气助词、介词、连词等。
虚词在句子中起到连接语义和结构的作用,帮助表达说话人的思想和情感。
1. 助词:助于动态或静态动作动态化,使句子具有更加丰富的含义。
2. 语气助词:用来表示说话人的情感色彩和语气。
3. 介词:用来表示空间、方向、方式等关系。
4. 连词:连接句子成分,在句子中起到衔接、转折等作用。
二、虚词在文言文中的常见用法与意义1. 助词①能:表示“可能”的意思,有可能会发生某事情。
例如:“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离骚》)在这个句子里,“能”表示可以根据天候条件而导致海上航行困难。
②得:表示能够完成某种动作或者达到某种状态。
例如:“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花底·登鹳雀楼》)这句诗中,“得”表示通过在楼上观赏风景能够了解雨中花落的情况。
2. 语气助词①啊:表示感慨、援引事实或确认等。
例如:“燕于飞也,时哉乎!舍昆仑之巅而下者三万六千岁矣!”(《拟刘琨书》)这段话中,“啊”表示对燕子的神奇飞行做出感慨。
②哉:用于疑问句和感叹句,表达一种思考或对事物的震惊、赞美等情感。
例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世说新语·任诞篇》)这段话里,“哉”表示对生死的思考,深化了此言论。
3. 介词①於:表示时间、方位、动作等。
例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苏轼《浪淘沙·滚滚长江东逝水》)这句词中,“於”表示向、往的意思。
②乎:表示疑问,常用在句末,表达对事物的怀疑或询问。
例如:“今聪者听之若座中人出言也;愚者听之若隔室中人出言也。
”(司马迁《报任少卿书》)这段话里,“乎”表示对前面所说的情况进行确认或呼应。
4. 连词①而:连接并列成分、转折、衔接等。
例如:“秣陵虽好,吾不能老骥美焉。
”(刘禹锡《陋室铭》)这句话中,“而”表示内容上存在一种递进与反差的关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地意义和用法

隐性考点2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主要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课标全国卷不直接命题考查,但放在翻译题中间接考查。
“常见文言虚词”,即《考试说明》明确规定的18个文言虚词: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文言虚词的考查包括两方面的容:其一,要求考生在阅读文言文时,应根据上下文,正确理解某个虚词的具体意义和用法;其二,主要指虚词在句中的意义与语法功能,如词性、语法作用等。
文言虚词主要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
在高考中出现频率最多的是连词、介词、副词、助词、代词的用法。
一、摆正文言虚词的“个关系”文言虚词题得分率一直很低,从2016年高考各省、市阅卷组抽样统计的结果来看,正确率整体上还未达到百分之六十。
为使高考文言虚词的复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必须摆正四个关系。
(一)用法与意义的关系比较文言虚词意义和用法的异同,考生多注重意义,而不注重用法,这极易导致判断的失误。
文言虚词的“意义”是缘“用法”而生的,我们在辨析其异同时,应该遵循先“用法”后“意义”的原则,只有这样,才能化繁为简,绕开误区,准确作答。
高考试卷中虚词题“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选项,就是最好的例证。
虽然题干有“意义”和“用法”两个方面的考查要求,但题眼基本都设在“用法”的异同上,解题进展到“用法”层次,正确答案就已基本明了,无须再在表述不一的“意义”上耗时费神。
(二)常见与特殊的关系高考试题考查的文言虚词用法都是“常见”用法,基本没有触及词典中列举的冷僻的“特殊”用法。
因此,在掌握文言虚词用法时,应该着力于“常见”用法,理清主干知识,力避“眉毛胡子一把抓”。
无论是从浅易文言文的阅读实际来看,还是从高考试卷的考查实际来看,考生对文言虚词用法的把握都应该紧紧围绕“常见”用法,切不可“漫天撒网”,更不可“舍本逐末”。
(三)寻同与析异的关系近年来高考试题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采用的都是“比较异同”题型,而且命题者所设计的“意义和用法不同”选项都具有“同中有异”的特点,探究其具体情况,大致有以下两种类型:句位相同,词性不同;词性相同,作用不同。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考点阐释】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其中常见文言虚词,是以考纲列举的18个文言虚词为重点: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在文中的用法,主要是考查学生在具体语境中理解并辨别文言虚词的不同用法的能力。
文言虚词数量虽比实词少,但用法灵活,使用频率高。
考查这些虚词,不要求刻板的记忆,只考查考生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理解并分辨出其不同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考点梳理】例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乃不敢引疾B.御制诗以纪其事臣乃敢上壁日削月割,以趋于亡C.四海好学能文者D.去而人爱思之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临清流而赋诗【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A项中乃均解释为才;B项中第一句以解释为来,表目的,第二句以表示顺承关系;C项第一句中的者表示人,第二句中者为助词,和后句中的也构成判断语气;D项第一句而表示折关系,第二句而表示顺承关系。
【答案】A例2:填入下列句子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编排官王尧臣,其内兄也,亲嫌自列,乃以为第二伟即变前狱,至四五,卒之付御史决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以讽谏A.且则所B.以于因C.且则因D.以于所【解析】本题采用6个虚词选词填空的方式进行考查。
处说的是王尧臣为避嫌疑就将刘敞列为第二名。
以,介词,表原因,合乎句意;且不合适。
处是说范伟在刘敞被召还之后翻供的次数至四五次之多,用介词于,组合为至于,表示到达某种程度。
则,连词与副词用法均不通。
处说刘敞侍奉英宗讲读时引经据典来讽谏,虽然因与所都有凭借的意思,但句中凭借的内容在前、行为目的在后,用因字更为恰当;所凭借的内容大都在后。
【答案】B从历年高考文言虚词的考查来看,命题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采用选择题的形式在第卷中进行考查。
近几年来一直采用比较的方式,即挑出字形相同的虚词,比较它们的意义与用法,其特点是将8个句子分为四组,要求考生比较,判断每组两句中虚词用法的异同,其中每组的第二个语句一般出自教材相关的篇目。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因、于、与、则、者、之)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因、于、与、则、者、之)十二、因(一)介词。
1.依照,根据。
①罔不因势象形。
(《核舟记》)译文:无不是就着材料原来的形状模拟各种事物的形象。
②故凡举事必循法以动,变法者因时而化。
译文:所以凡是要做事就一定要遵循法令制度来行动,改革制度的人要根据时势而变通!③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译文:善于打战的人会根据形势把战争朝着有利的方向引导。
④我欲因之梦吴越。
《梦游天姥吟留别》译文:我想根据这(传说),梦游一趟越地(的天姥山)2.依靠,凭借。
①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
(《屈原列传》)译文:又凭借丰厚的钱财贿赂(在怀王手下)当权的大臣靳尚。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烛之武退秦师》)译文:依靠别人的力量做了国君却损害他,是不仁义的。
3.表条件,趁着,趁此。
①不如因而厚遇之。
(《鸿门宴》)译文:不如趁此机会好好地对待他。
②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译文:顺着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
③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译文:秦国趁着胜利的机会,宰割天下的土地,分裂各国的河山。
4.表方法。
通过,经由。
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廉颇蔺相如列传》)译:通过宾客到蔺相如门前谢罪。
(二)连词1.表原因。
因为,由于。
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
译文:由于(因为)建造玉清宫,砍伐山中的树木,获得建造的材料,砍伐地方(面积),人人都见得到。
②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谏太宗十思书》)译:施加恩泽,就要考虑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赏罚不当。
(二)副词。
表承接1.于是,就;因而。
①因拔刀斫前奏案。
(《赤壁之战》)译文:于是拔刀砍断面前放奏章的桌子。
②相如因持璧却立……(《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蔺相如于是捧着璧退了几步站住,背靠着柱子。
③因谕曰:“尚书固负若属耶?……”。
(《段太尉逸事状》)译文:(太尉)于是开导他们说:“郭尚书难道亏待你们了吗?④因招樊哙出(《鸿门宴》)译文:于是招樊哙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阅读文章,完成下面的练习:
杜甫,字子美,京兆人。
少贫不自振,客吴越、齐赵间。
李邕奇其材,先往见之。
举进士不中第,困长安。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
帝奇之,使待诏集贤院。
数上赋颂,因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迨审言,以文章显。
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
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先鸣数子,扬雄、枚皋,可企及也。
有臣如此,陛下其.忍弃之!”
会禄山乱,天子入蜀,甫避走三川。
肃宗立,自鄜州羸服欲奔行在,为贼所得。
至德二年,亡走凤翔,上谒,拜左拾遗。
与房琯为布衣交,琯时败兵,又以琴客董廷兰之故罢相,甫上疏言:“罪细,不宜免大臣。
”帝怒,诏三司杂问。
宰相张镐曰:“甫若抵罪,绝言者路。
”帝解,不复问。
出为华州司功参军。
关辅饥,辄弃官去。
流落剑南,营草堂成都西郭浣花溪。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
武再帅剑南,表为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亲诣其家。
甫见之,或时不巾,而性褊躁傲诞,常醉登武床,瞪视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中衔之。
一日,欲杀甫,集吏于门,武将出,冠钩于帘者三,左右走报其母,力救得止。
大历中,出瞿塘,溯沅、湘以登衡山。
因.客耒阳,游岳祠,大水遽至,涉旬不得食,县令具舟迎之,乃得还,为设牛炙白酒,大醉,一昔卒,年五十九。
甫放旷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也。
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
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
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
坟在岳阳。
有集六十卷,今传。
(《唐才子传》,有删节)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陛下其.忍弃之几世几年,剽掠其.人
B. 会严武节度剑南西川,往依焉.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
C. 武以.世旧,待甫甚善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D. 因.客耒阳,游岳祠变法者因.时而化
考查要点:
本题考查的是怎样辨析常见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试题解答:
(1)A选项第一句中的“其”是语气副词,译为“难道”;第二句中的“其”是代词,译为“他们的”。
(2)B选项第一句中的“焉”是代词,译为“他”;第二句中的“焉”是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3)C选项两个“以”译为“因为”。
(4)D选项第一句中的“因”译为“于是,就”,第二句中的“因”译为“依据,依照”。
答案:C
规律总结:
学习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可以将翻译相同的某些虚词归类记忆,加以积累。
例如同样是表示被动关系,可以说成“见……于……”“为……所……”“见……”“为……”等;又如同样是表示“你的”这个意思,既可以用虚词“若”(例:更若役,复若赋),又可以用虚词“而”(例: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还可以用虚词“乃”(例:家祭无忘告乃翁)。
有了良好的知识积累后,类似本题目的虚词辨析题,对你而言难度将大大降低。
参考译文:
杜甫,字子美,京兆府人。
杜甫年轻时家贫不能维持生活,就漂泊在吴、越、齐、赵等地。
李邕看重杜甫的文才,杜甫就先去谒见他。
杜甫考进士落榜,困处长安城中。
天宝三载,玄宗到太清宫朝献,祭祀宗庙,并到郊外祭天,杜甫献上赋颂三篇,皇上觉得他很有才能,就让他在集贤院待诏。
杜甫多次献上赋颂,称扬自己,并且说:“从先臣杜恕、杜预以来,我家传承儒业保持官职已有十一代了。
到杜审言时,凭借文章称显于世。
我依靠祖宗所传的事业,从七岁起开始作诗,近四十年了。
然而衣服不能遮盖身体,寄居在别人门下才有饭吃。
暗想恐怕早晚弃尸山谷,伏拜恳请天子哀怜我。
如果能让我操祖先的旧业,把我从长久屈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那么我的文章,即使不足以宣扬六经,超过诸子,(但)达到扬雄、枚皋的水平是没有问题的。
有这样的臣子,陛下能忍心放弃吗?”
恰逢安禄山叛乱,玄宗入蜀,杜甫逃到三川避难。
肃宗即位后,杜甫身穿破旧衣衫,从鄜州想要投奔肃宗所在之地,被叛军俘获。
至德二年,杜甫逃到凤翔,呈上名贴,被任命为左拾遗。
杜甫和宰相房绾是平民时结交的朋友,房绾当时打了败仗,又因窝藏琴师董廷兰之故被撤了宰相职,杜甫呈上奏章说:“罪行轻微,不应该免去大臣的职务。
”肃宗大怒,下旨让三司共同治杜甫的罪。
宰相张镐说:“杜甫要是被拿来顶罪,就不会有人再提意见了。
”肃宗才平息了怒气,不再追究。
杜甫出京任华州司功参军。
关中和长安随处闹饥荒,杜甫就
弃官离去。
后来流落到剑南,在成都城西郊浣花溪营建草堂居住。
恰逢严武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杜甫前去投奔他。
严武第二次任剑南节度使时,上表推荐杜甫为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衔。
严武因为自家与杜甫是世代交谊,就对杜甫十分优待,亲自来到杜甫家中。
杜甫去见严武,有时连头巾也不戴。
杜甫的性格急躁,气量狭小,又傲慢放肆,常常喝醉酒以后站到严武的床上,瞪圆了眼睛看着严武说:“严挺之竟然有你这么个儿子。
”严武为此心中怀恨。
有一天,他想杀掉杜甫,就在门口召集官吏,严武正要出门,他的帽子被门帘多次钩住,旁边的人跑去报告严武的母亲,他母亲尽力阻止,此事才算罢休。
大历年间,杜甫出了瞿塘峡,又从长江溯流而上到沅江、湘江,以便去登南岳衡山。
于是暂住耒阳,游览南岳庙,突然发大水,十多天找不到东西吃,耒阳县令备船来迎接,才得以回来。
县令为他摆设了烤牛肉和白酒,杜甫喝得大醉,晚上就去世了,享年五十九岁。
杜甫旷达不拘礼俗,又不自我约束检点,喜欢谈论天下大事,调子虽高却不切实际。
他与李白齐名,当时称为“李杜”。
杜甫多次身经叛乱,坚守节操,没有污点。
他所作的诗歌,感伤时局又懦弱无为,感情上忘不掉皇上,人们都很同情他的忠诚。
杜甫的墓在岳阳。
他有集六十卷,流传到了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