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初稿
推荐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大纲(初稿)

推荐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编制大纲(初稿)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的冲刷计算公式计算。
(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D.2.2-1公式有误,式中“+”应改为“某”。
)(1)平顺段护岸冲刷深度用下式Vcp??V??允??n1??hB?hp式中:hB—局部冲刷深度(m);hp—冲刷处的水深(m),以近似水位最大深度代替; VCP—平均流速(m/s);V允—河床面上允许不冲流速(m/s);n—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取n=1/4(2)斜冲护岸段冲刷深度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规范中D.2.2-2式计算:23tg?hp?2式中:2?Vj?30d2g1?m△hp—从河底算起的局部冲深(m);α—水流流向与岸坡的夹角;m—边坡系数;d—坡脚处土壤计算粒径(cm);[(非粘性土,指按重量计,取大于15%的筛孔直径),粘性土按照规范当量粒径表查得。
]Vj—水流偏斜时水流的局部冲刷流速(m/s),近似按设计洪水位时流速代替。
报告中应列出公式中各个参数的取值及最不利情况的冲刷计算结果;应列出各计算断面流速,冲刷深度。
4.7排涝规划说明排涝标准、排涝方案(简述第5章有关排涝设计内容)。
4.8清淤、疏浚规划说明疏浚位置、长度、工程量(简述第5章有关疏浚设计内容)。
95.工程布置及主要建筑物5.1工程等级与标准5.1.1依据保护区的防洪规划、保护区的重要性,按防洪规范确定堤防工程的防洪标准。
中小河流堤防一般为10-20年一遇洪水,保护区排涝标准一般为5~10年一遇。
5.1.2按有关规范确定堤防工程及主要建筑物级别,一般为4-5级。
5.2设计基本资料收集包括水文、地形、地质等有关资料及图纸。
5.3堤防工程总体布置5.3.1稳定河宽论证与堤距选择堤距要大于或等于稳定河宽,应满足行洪安全要求。
5.3.2堤线方案选择根据堤线布置原则和选定的堤距、河宽、河道岸线情况和河岸建筑物情况、地形地质条件、施工条件及其他影响因素,选择不同的堤线进行比选,推荐合理的堤线方案。
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要点

基础资料收集不足
在初步设计阶段,部分基础资料收集不够全面,可能影响 治理方案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建议加强基础资料收集工作, 提高设计精度。
设计理念有待更新
当前的设计理念相对传统,缺乏创新性和前瞻性。建议引 入新的设计理念和方法,提高治理方案的科学性和先进性。
生态保护措施需加强
尽管在治理方案中考虑了生态环境保护,但仍需进一步加 强生态保护措施的实施力度,确保河流生态环境的可持续 发展。
积极与相关部门进行沟通协调,争取政策支 持和资金保障,共同推进中小河流治理工作 的顺利开展。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环境影响评价内容和方法
评价内容
包括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水域生态、水质、水量、水生生物、河 岸带植被等方面的影响。
评价方法
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通过现场调查、监测、模拟等手段 进行评价。
评价结论
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对环境的综合影响及预防或 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和措施。
环境保护措施制定
善河流生态环境,促进生物多样性。
02
箱涵结构
箱涵结构是一种新型的涵洞结构形式,它具有过流能力强、占地面积小、
对周边环境影响小等优点。在城市排水和道路建设中,箱涵结构得到了
广泛应用。
03
橡胶坝
橡胶坝是一种新型的水工建筑物,它由高强度帆布和橡胶制成,具有结
构简单、造价低廉、易于安装和维修方便等优点。橡胶坝在城市景观建
中小河流治理初步设计编制要点
目录
• 治理背景与目标 • 初步设计原则与思路 • 治理方案比选与优化 • 工程布置与建筑物设计 • 施工组织与进度安排 • 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 环境影响评价与保护措施 • 结论与建议
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初稿)

关于印发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各市(州)、扩权县水务局,厅直有关单位:为切实加快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保证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深度和质量,根据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财政厅有关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我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总则1 编写依据及目的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规范设计内容,提高设计质量,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819号),以及四川省水利厅、财政厅印发的《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函【2010】1102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及有关规程规范,并针对四川实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大纲》)。
2 适用范围《编制大纲》适用于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以及按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3 治理标准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设计应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并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择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一般采用5~10年一遇。
4 设计原则(1)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科学安排洪水出路;统筹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上、下游及左右岸的关系;统筹衔接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一、项目概况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旨在解决该流域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丰富度不足的问题,改善该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农田和森林资源,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
该小流域位于XX省XX市XX县,流域面积约为XXX平方公里,人口约为XXX人,主要以农业和林业为主要产业。
二、工程目标1. 减少水土流失量,提高土地保持率;2. 提高植被覆盖率,促进生态恢复;3. 提高土地的生产力和可持续利用性;4. 促进当地农民增收,改善环境质量;5. 增加土地的碳汇功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三、工程内容1. 植被恢复工程: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水土流失;2. 土地整治工程:对于农田、坡地和草地进行整治,采取适当的水土保持措施,加固土壤,提高耕地质量;3. 地貌防护工程:在沟壑处进行加固,采取生态工程进行保护,降低沟壑的侵蚀力;4. 水土保持设施建设:修建沟渠、塘坝、水库等设施,调节水流,减少水的侵蚀力;5. 生态廊道建设:建设生态廊道,增加植物种类,促进生态平衡;6. 环境教育宣传:开展水土保持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当地居民的环保意识。
四、技术措施1. 种植适应性强、生长快、生存率高的树种;2. 采用合理的植树造林密度和配置;3. 选择适宜的土地整治措施,如梯田、植被带等;4. 设计合理的水土保持设施和设备。
五、工程投资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预计投资约XXX万元,具体预算和资金来源将在后期细化拟定。
以上为本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欢迎各方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六、实施方案1. 植被恢复工程针对该小流域植被覆盖率不足的问题,我们将采取大规模的植树造林和草原恢复措施。
首先,根据当地地形和土壤条件,选取适应性强、生长快、抗逆性强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工程,以提高植被覆盖率。
其次,在草原地区,我们将进行草原生态恢复,通过引种适应性强的牧草植被,增加草地覆盖,减轻水土流失压力。
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一、背景概述治理工程是指对于城市和乡村环境中出现的一些污染、安全隐患或者泄漏等环境问题进行治理的工程。
而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则是针对治理工程制定的一份初步设计方案报告,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向有关部门汇报治理工程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成本等相关信息,以便于后续进一步深化设计和实施,完善治理工程实施方案。
二、初步设计的目的和任务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主要目的是确定治理工程的主要任务、技术方案和经济效益,并为后续之后的施工、监测、维护、监督提供下一步的可依据的基础。
具体来说,初步设计的任务包括以下方面:1、确定治理工程的基本方案,包括治理工程的目标、技术路线、规模和建设周期等。
2、设计治理工程的主要设施和设备,包括机电设备、自动控制、监测设备和管网敷设等。
3、制定治理工程的建设、管理和运营方案,包括建设阶段的投资规划、建设、施工进展和后续的运行管理和维护等。
4、评估治理工程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包括经济成本/效益、社会安全性和环境保护度等方面的考量。
三、初步设计的技术路线选取治理工程初步设计中的技术路线指具体的技术和设备的组合方式,可以分为传统技术和先进技术。
传统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凤鸣式污水处理工艺、生物膜处理工艺、人工湿地等。
传统技术路线成熟、安装、运维低成本但效率不高、能耗大、处理能力较弱,适用于旧城区、偏远农村、不发达地区。
先进技术路线包括MBR工艺、膜生物反应器等,其优点是奶浆烧结工艺不仅能达到强制标准,还能将废物和水分离,还原资源回收,质量好、处理率高、施工周期短、占地面积少,适用于新兴城区,发达地区。
四、建设方案设计及计算治理工程的建设方案主要包括投资方案、施工方案和安全管理方案。
1、投资方案:投资方案要根据具体情况确定,一般包括土地使用费、筹备阶段投资、建设阶段投资、生产经营步入正轨的投资等方面。
投资要求以符合政策、合理分布、风险可控为原则,以便后续实施行动中能够动态优化调整。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 编制参考大纲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参考大纲前言1 综合说明2 水文2.1概况2.1.1流域概况2.1.2气象水文2.2 水文基本资料2.2.1 站网分布2.2.2 实测水文资料2.2.3洪水调查资料2.2.4 水文基本资料评价2.3 设计洪水2.3.1暴雨洪水特性2.3.2历史洪水2.3.3设计洪水2.3.4设计洪水合理性分析2.4 施工设计洪水2.4.1 枯水期时段划分2.4.2枯水期施工设计洪水推求2.5 水位流量关系2.6 泥沙2.7 排涝水文2.7.1 设计暴雨2.7.2 水田排涝模数2.7.3 旱地排涝模数2.7.4 排涝设计流量3 工程地质3.1前言3.2区域地质概况3.3工程区工程地质条件3.4已建堤防状况(根据需要确定)3.5堤防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6护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7穿堤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8其他建筑物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3.9天然建筑材料3.10结论及建议4工程任务和规模4.1概况4.1.1自然地理概况4.1.2社会经济概况4.2规划成果主要结论4.2.1防护对象(城区、乡镇等)发展规划4.2.2 (所在)河流防洪治理规划4.3河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4.3.1河道特性及河势分析4.3.2洪水灾害及成因4.3.3河道治理工程现状4.3.4现状防洪能力分析4.3.5存在的主要问题4.4工程建设的必要性4.5工程任务4.6治理方案4.6.1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4.6.2设计水平年4.6.3防洪排涝标准4.6.4治理范围4.6.5治理方案4.6.6治理方案与治理任务的符合性分析4.7工程规模4.7.1防洪工程4.7.2排涝工程4.8设计水面线4.9防洪排涝非工程措施5工程布置及建筑物5.1设计依据5.1.1设计基本资料5.1.2 主要技术标准5.2工程等级和标准5.2.1工程等别、建筑物级别和防洪标准5.2.2 地震参数5.2.3 主要设计允许值5.3工程总体布置5.3.1 堤线布置5.3.1.1 堤线布置原则5.3.1.2 堤距确定5.3.1.3 堤线方案比选5.3.2 护岸工程布置5.3.3 排涝工程布置5.3.4 工程总体布置5.4主要建筑物型式5.4.1防洪堤型式方案比选5.4.2护岸型式方案比选5.4.3排涝建筑物型式方案比选5.5主要建筑物设计5.5.1防洪堤设计5.5.1.1堤顶高程确定5.5.1.2堤身结构设计5.5.1.3渗流、稳定及应力分析计算5.5.1.4堤防沉降计算5.5.1.5基础埋置深度确定5.5.1.6堤基处理5.5.2护岸工程设计5.5.2.1护岸结构设计5.5.2.2生态措施(包括生态工程及植物措施)5.5.2.3稳定及应力计算5.5.2.4抗冲刷计算5.5.2.5防冲措施5.5.3排涝工程设计5.5.3.1排涝工程布置5.5.3.2排涝工程结构设计5.5.3.3水力计算5.5.3.4稳定及应力计算5.5.3.5基础处理5.6疏浚清障设计(根据需要确定)5.7附属建筑物5.8主要材料设计5.9工程安全监测5.10主要工程量6机电及金属结构6.1水力机械(根据需要确定)6.2电气6.3金属结构7施工组织设计7.1施工条件7.1.1工程条件7.1.2自然条件7.2料场选择与开采7.2.1料场选择7.2.2料场规划7.2.3料场开采及加工7.3施工导流7.3.1导流标准7.3.2导流方式7.3.3导流建筑物设计7.3.4导流建筑物施工7.4主体工程施工7.5施工交通运输及施工总布置7.5.1施工交通运输7.5.2施工总布置7.5.3土石方平衡利用规划7.6施工总进度8建设征地与移民安置8.1工程用地范围及实物8.2移民安置规划。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001]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001]](https://img.taocdn.com/s3/m/a191cdecd5bbfd0a79567383.png)
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指导意见一、总则(一)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印发的《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和《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和资金管理办法》,为指导全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工作,科学规划工程布局,合理确定治理方案,规范主要设计内容和标准,提高设计工作质量,提出本指导意见。
(二)本指导意见所指中小河流是流域面积在200至3000平方公里的河流。
(三)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应参照现行有关规范及《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规定的内容和深度要求,结合本指导意见,开展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工作。
应按照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质量控制,确保设计成果质量。
(四)设计中应加强基础资料的收集、整理和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及河势变化分析,加强整治河宽和堤距的分析论证;优化施工组织设计方案,做好土方挖填平衡,减少弃渣占地,并根据加快中小河流治理的原则择优确定施工工期。
(五)工程建设内容要避免与市政园林建设相混淆,生态措施只能放在护岸、护坡、堤防等河道治理工程上,不用于绿化、靓化等市政园林工程。
河道治理工程与市政、园林工程结合实施的项目,应分别列出其工程量和投资,明确资金来源。
(六)中小河流治理中涉及到的占地和移民安置、交通桥梁、环境影响等问题,应按照相关规定并结合各省(区、市)具体情况,做好相应工作。
二、水文(一)应收集和整理本流域和相邻流域的水文站、雨量站的实测系列资料,收集省区的暴雨查算手册或水文图集,收集以往河道治理规划设计中设计洪水的计算方法和成果,并加强河道特征和洪水特性分析。
(二)参照《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SL44-20XX),结合具体资料情况,选择合适的设计洪水计算方法。
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附近有较长实测洪水流量资料时,可优先采用频率分析计算方法,直接推求设计洪水;当工程地址及上、下游实测洪水资料短缺时,可根据经审批的省区的暴雨洪水计算方法,由设计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四川省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

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总则1.编写依据及目的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规范设计内容,提高设计质量,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819号),以及四川省水利厅、财政厅印发的《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函【2010】1102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及有关规程规范,并针对四川实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大纲》)。
2.适用范围《编制大纲》适用于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以及按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3.治理标准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设计应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并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择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一般采用5~10年一遇。
4.设计原则(1)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科学安排洪水出路;统筹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上、下游及左右岸的关系;统筹衔接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2)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成片农田和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为目标,优先安排有河流规划和具备前期工作基础的项目,既要考虑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需要、又要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从当地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初稿Corporation standardization office #QS8QHH-HHGX8Q8-GNHHJ8关于印发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的通知各市(州)、扩权县水务局,厅直有关单位:为切实加快我省中小河流治理建设项目的前期工作,保证初步设计报告编制深度和质量,根据国家财政部、水利部和四川省水利厅、四川省财政厅有关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等一系列文件要求,结合有关技术规程规范,我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现印发你们,请遵照执行。
附件: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总则1 编写依据及目的为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工程初步设计的编制工作,规范设计内容,提高设计质量,根据水利部、财政部《关于印发<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近期治理建设规划>的通知》(水规计【2009】497号)和《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建【2009】819号),以及四川省水利厅、财政厅印发的《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建设管理暂行办法》(川水函【2010】1102号)等文件精神,参照《水利水电工程初步设计报告编制规程》及有关规程规范,并针对四川实际,制定《四川省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初步设计报告编制大纲(试行)》(以下简称《编制大纲》)。
2 适用范围《编制大纲》适用于纳入《全国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建设规划》确定的项目,以及按国务院要求,经财政部、水利部认定的其他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治理项目。
3 治理标准中小河流治理要符合流域、区域防洪规划,设计应根据国家《防洪标准》(GB50201-94),并结合中小河流防洪保护区现状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合理选择防洪标准。
防洪标准一般采用10~20年一遇、排涝标准一般采用5~10年一遇。
4 设计原则(1)统筹协调、综合治理。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有效防御洪水、又科学安排洪水出路;统筹处理中小河流治理与城镇发展、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统筹协调中小河流治理河段与河流上、下游及左右岸的关系;统筹衔接中小河流与山洪灾害防治的关系;统筹兼顾中小河流治理与河道管理、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防洪与排涝、近期与远期的关系。
(2)突出重点、量力而行。
以保护重点地区中小河流沿岸城镇、成片农田和基础设施的防洪安全为目标,优先安排有河流规划和具备前期工作基础的项目,既要考虑中小河流近期治理的需要、又要量力而行,区分轻重缓急,分期分段开展治理。
(3)因地制宜、注重实效。
根据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实际和中小河流防洪存在的实际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理目标,从当地防洪实际出发,找准需要治理的重点河段、关键环节与薄弱环节,采取经济、适用、有效的措施,优先解决最突出的问题,讲求治理效益。
5 总体要求(1)初步设计必须以批准的规划为依托,建设内容应基本与规划项目一致。
(2)初步设计应加强基础资料收集、整理、分析,认真开展必要的现场调查和勘测等工作,重视水文分析、河流冲淤演变、行洪及河势稳定分析。
(3)设计单位根据现场条件应按照质量管理要求认真做好各设计环节的质量控制,要进行多方案同精度比选后推荐最优设计方案,确保设计成果质量。
(4)各专业要求的附图应汇编成册。
地质专业根据实际需要可另行编制单行本。
(5)初步设计报告应附有关规划审批、立项文件及城镇发展规划批复文件。
1 综合说明概述各章内容,并附工程特性表。
XXX防洪治理工程特性表备注:清淤工程量已含在堤防工程中。
在是否生态堤内打“√”,没有的项目打“——”。
2 水文2.1流域概况简述流域自然地理、流域和河流特性,说明工程上下游水利水电工程和水土保持措施等人类活动影响。
2.2气象2.2.1简述流域内及邻近地区气象台站分布与观测资料情况。
2.2.2以邻近工程最近的气象台站的观测资料说明工程所在流域的气象特性,并列出主要气象要素特征值统计情况。
2.3水文基础资料2.3.1简述流域内及邻近流域水文站分布及主要测站的测验情况。
2.3.2水文资料整编及资料复核情况。
2.4径流中小河流治理基本上为堤防护岸防洪工程,涉及水资源开发利用的河段,才作径流计算。
2.5洪水2.5.1简述暴雨洪水特征。
2.5.2复核历史洪水。
2.5.3设计洪水(1)水文比拟法推求设计洪水。
(2)暴雨推求设计洪水。
(3)上下游梯级水库对工程设计洪水的影响。
(4)设计洪水成果的合理性分析。
2.5.4分期设计洪水说明分期原则及时段划分,参数计算及采用成果(表)。
2.5.5工程保护区排洪(涝)洪水计算。
2.6泥沙工程河段的悬移质、推移质年输沙量及河床质级配。
2.7工程河段下游控制断面的水位流量关系曲线。
3 工程地质3.1勘察任务查明新建堤防比选堤线及加固、加高堤防和涵闸地基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条件,并沿堤线分段评价。
分析不良地质成因和危害程度,提出处理措施建议。
完成相应精度的天然建筑材料勘察。
3.2勘察方法及要求遵照SL188-2005《堤防工程地质勘察规程》(以下简称《规程》),按照4级、5级堤防的工程地质勘察可参照该规程执行的原则,要求如下:3.2.1工程地质测绘堤防与堤岸工程地质测绘沿比选堤(岸)线进行,堤线外侧50~100m,堤线内侧200~500m。
工程地质测绘比例尺1:500~1:2000。
3.2.2勘探在充分搜集已有勘测资料的基础上,采取钻探、坑探、原位测试和取样试验相结合的手段。
(1)堤防轴线的钻孔间距200~500m,地质条件复杂段应加密钻孔。
横剖面一般布置在轴线钻孔位置,地质条件复杂段应适当加密。
每一条横剖面上不少于2个钻孔,孔距20~100m,临水面防冲基础部位应有钻孔控制。
土质堤基结构复杂部位,横剖面的轴线内侧需布置钻孔或坑探。
钻孔深度宜为堤高的1.5~2倍,基岩浅埋段应揭穿强风化层。
位于涵闸部位的钻孔深度为闸底板宽度的1~1.5倍。
(2)取样①土质堤基应分层取样,每一层累计有效试验组数不少于6组,试验项目按《规程》表5.4.4执行。
②工区内需对地表、地下水样进行水质分析,评价环境水对砼腐蚀性。
(3)原位测试砂类土、细粒土宜采用标贯试验或轻型动力触探试验。
砂卵砾石、碎石土等宜采用重型动力触探试验。
当根据标准贯入试验判别砂土液化可能性时,应符合《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GB50487-2008)的有关规定。
(4)已成堤堤身勘察宜结合堤基勘察进行,在地面调查、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布置必要的勘探、物探工作。
(5)对软土、膨胀土等特殊土的勘察应按有关规程的相关规定执行。
(6)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对自行组织开采的天然建筑材料勘察,应按平行断面法计算储量,布置相应的纵、横剖面测绘、试坑及必要的钻孔。
每个料场的坑、孔数量一般不少于3~6个,试验组数不少于3~6组,试验项目按《规程》对土料、人工骨料、砂砾料、石料等的相应精度调查要求执行。
对外购的天然建筑材料应调查核实供货能力、运距及相应质量指标能否满足设计要求。
3.3 勘察成果3.3.1勘察报告正文包括前言、地质概况、已成堤堤身状况、堤线比较、堤基工程地质条件、穿堤涵闸工程地质条件及评价,岩、土有关物理力学性质建议参数、天然建筑材料及结论建议。
对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地质构造与地震、水文地质条件、物理地质现象等的叙述宜简明扼要、减少篇幅。
重点是新建堤防的堤基、涵闸地基工程地质条件与评价;整治加固堤的病因分析;天然建筑材料储量、质量评价。
堤基、堤岸工程地质条件分类按《规程》附录E执行。
4 工程任务和规模4.1 工程建设依据4.1.1 工程概况简要介绍工程所在河流,所属市(州)、县(市、区)、乡(镇)、村(社、组)行政区划,以及其他经济社会基础资料,工程内容包括新建(加固)防洪堤(护岸)长度,河道疏浚长度等。
4.1.2 立项依据简要介绍项目由来,规划项目的主要内容等。
4.2. 工程建设的必要性4.2.1 社会经济概况简要说明项目所在县(市、区)、乡(镇)的人口,幅员面积、耕地面积、最新GDP指标,详细介绍工程保护区(按设计洪水水面线确定)的人口、耕地面积、房屋面积、主要事业单位、工业企业、重要设施、固定资产总值、GDP、耕地主要作物种类、农村人均年净收入,论述保护区城镇发展规划情况,并估算设计水平年的保护区及主要影响区的人口和GDP等指标。
4.2.2 洪水灾害通过实地调查和收集资料,说明工程所在河流(河段)典型年洪水灾害,包括淹没及毁坏耕地、房屋数量等,估计洪灾损失值(以现价计)。
4.2.3 现有防洪工程状况工程河段现有堤防及护岸工程情况及存在问题;保护区现有防洪能力或能达到的防洪标准。
4.2.4 工程建设必要性根据以上三个方面内容,综述治理防洪工程的必要性。
4.3工程任务及防洪标准4.3.1工程任务防洪及改善水生态环境等。
4.3.2设计水平年采用2020年。
4.3.3防洪、排涝标准4.4工程规模综合研究确定各项治理措施建设规模,若与实施规划内容不一致,应进行充分论证。
工程规模应说明河段左、右岸防洪堤起止点位置(坐标、小地名)、桩号、堤长及堤的性质(防洪堤或护岸堤)、堤顶超高及堤顶宽度等。
4.5堤线布置及堤距选择4.5.1 详细说明工程河段河流特性平面形态、河宽、纵比降、河床组成,已有涉河建筑物(桥、闸、石河堰等)的各项特征数据及平、剖面图。
4.5.2 堤线布置原则4.5.3稳定河宽计算说明计算稳定河宽选用的公式,各计算因子(参数)的取值及计算结果。
4.5.4堤距选择及确定的堤线布置方案。
4.6设计洪水水面线及冲刷计算4.6.1设计洪水水面线计算说明控制断面及设计水位(若为闸或石河堰应计算泄流曲线);计算断面布置原则为:(短河段要求200m一条,长河段要求不大于400m一条,根据平面地形图合理布置);说明糙率确定方法(调查洪水水面线反求或查糙率表);说明用一维恒定非均匀流能量方程推求;按下表提供设计洪水水面线计算成果:表4.6.1 XXX 河XXX 防洪治理工程设计洪水水面线(p= %,Q= m3/s )表中单位:水面宽m ,过水面积m 2,流速m/s ,水位m 。
4.6.2冲刷计算按《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中的冲刷计算公式计算。
(注:《堤防工程设计规范》(GB50286–98)D.2.2-1公式有误,式中“+”应改为“×”。
)(1)平顺段护岸冲刷深度用下式式中:h B —局部冲刷深度(m );h p —冲刷处的水深(m ),以近似水位最大深度代替;V CP —平均流速(m/s );V 允—河床面上允许不冲流速(m/s );n —与防护岸坡在平面上的形状有关,取n=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