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教案)李镇西讲《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

合集下载

沁园春长沙教案2

沁园春长沙教案2

《沁园春·长沙》教案2一、毛泽东及其诗词毛泽东不仅是全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也是一位思想深刻的哲人、诗人。

他在各期的诗词或抒情或咏物或怀古,描写了世间风起云涌、波澜壮阔的形势和中国人民从黑暗走向光明的历程。

著名诗人臧克家说:"毛泽东诗词是伟大的篇章。

"二、背景1925年2月,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

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

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到达长沙,并独自去橘子洲头。

事后作《沁园春·长沙》。

三、预习检测(请给下列彩色字注音)沁园春(qìn)百舸(gě)峥嵘(zhēng róng)寥廓(liáo kuò)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四、朗读训练五、阅读训练1、参看注解,将词中每句大意顺畅地说出来。

2、将疑难词句、关键词句、精妙语句找出来。

3、词的上下两阕主要写什么?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烂多彩的秋色图。

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革命豪情。

4、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并说说各领起几句。

上阕"看"字;领起七句。

下阕"忆"字;领起八句。

5、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烂多彩的秋色图的。

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

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

6、全诗的"诗眼"是什么?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六、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彩色字的好处。

)1、独立寒秋"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

2、层林尽染"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3、鹰击长空"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

4、鱼翔浅底"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沁园春·长沙》全文;(2)了解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3)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4)把握诗中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中国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向往;(2)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3)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诗中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的分析;(3)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把握。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词汇的解释;(2)诗中历史背景的理解;(3)修辞手法的深入分析。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诗人毛泽东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阐述《沁园春·长沙》在毛泽东诗词中的地位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诗文内容;(2)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诗文中的生僻词汇;(2)解析诗中的意象、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3)阐述诗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背诵;(2)让学生结合诗文,分析作者的情感变化。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四、作业布置1. 背诵《沁园春·长沙》;3. 结合诗文,谈谈自己对作者情感变化的体会。

五、教学反思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诗文的掌握情况如何,是否存在教学上的不足,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改进。

李镇西教《沁园春·长沙》

李镇西教《沁园春·长沙》

我教《沁园春·长沙》四川省成都市盐道街中学外语学校李镇西昨天我利用一堂课的时间,给学生朗读介绍了一组古人咏秋的诗词,作为学习《沁园春·长沙》的铺垫。

今天早读课我走进教室,要求学生们把昨天我给推荐的《古人咏秋诗选》读读背背,再自己读读《沁园春·长沙》。

早读课结束紧接着便是我的语文课。

我先请同学上台发表一分钟讲演,这是我从今天开始给每堂语文课规定的一个“节目”,以后每堂课都请一位学生上台发表演讲。

作为第一个发表演说的文跃海刚开始有些紧张,他先读了一段我第一天写给大家信中的话,然后说了他对我们这个班的感受。

接下来,他越来越自然从容,他讲到一件小事:“那天早晨,我们小组第一次做卫生,因为那天上午我们还要去音乐厅听报告,我生怕时间来不及,这是同寝室的三位男同学便对我说:‘不要紧,我们帮你!’这让我很感动,感到生活在我们班真是无比的温暖。

”他在讲这件小事时,陆陆续续有老师进来听我的课。

陈珂老师一进来,便准备坐在一个空椅子上,她习惯性地用手擦擦椅子,这时离陈老师最近的一个男生马上拿出一张餐巾纸递给陈老师。

刚好这时,文跃海的演讲结束了。

我评论道:“尽管文跃海刚开始有些紧张,但一谈到班上的同学,他谈吐便很自然了。

他说的那件小事让我也很感动,是呀,生活在我们班,真是处处有温暖,因为我们都在实践着‘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而这种实践,往往是通过细节表现出来的,比如,在同学为做卫生着急的时候,你真诚地说一声‘别着急,有我呢!’又比如,刚才,就在文跃海讲演的时候,我看到这样一个细节……”我便把刚才那个男生递纸给陈老师的细节讲述了一下,然后走到这个男生身边:“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呀?”“魏铭江。

”他有点不好意思。

我对大家说:“陈老师刚才就因为魏铭江这一个小小的举动,而感到了我们班的真诚!陈老师可能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但不要紧,因为她会觉得,高一三班的学生真可爱!因为她一踏进三班教室,便感到了扑面而来的温馨!”我开始进入今天的教学。

李镇西讲《沁园春 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李镇西讲《沁园春 长沙》第二课时教案

李镇西讲《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 1. 理解诗歌中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并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 2. 熟练掌握诗歌中的一些典故和修辞手法; 3.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经典诗歌。

二、教学重点1.诗歌中一些典故的讲解;2.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3.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

三、教学难点1.通过修辞手法分析诗歌的表达意义;2.通过深度分析诗歌形式揭示诗歌的艺术魅力;3.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经典诗歌,增强对诗歌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 情境交流•激发学生对于本节课的思考和兴趣,并为下一步的学习做铺垫;•老师可以举例措辞《沁园春长沙》这首诗的诗人在何种情境下写下这首诗歌。

2. 诗歌分析1.分析诗句中运用的典故–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正是油壶口”,油壶口是指中国古代的一个关隘,考生可以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地理特点的了解,理解它所带来的象征意义。

2.分析诗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例如,“雄关漫道真如铁”,这句话中运用了比喻手法;“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这句话中运用了典故及象征手法.3.分析诗歌艺术特色–例如,“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这样的描写生动地刻画了南方的夜晚画面,可通过一些细节的剖析体现出诗歌的艺术价值。

3. 扩展知识•通过课堂授课,和教师的讲解,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历代经典诗歌,例如《静夜思》等,这些经典诗歌中也常会使用到《长沙》这首诗歌中使用的一些典故和修辞手法。

五、教学评价1. 课堂检测•通过设计一些针对课程内容的课堂测验,检测学生是否掌握了学习内容。

2. 家庭作业•布置一些题目,让学生在家里根据学习到的知识,自主思考和整理。

例如,要求学生对《静夜思》进行分析和解读,或者从自己的角度创造一个其他经典诗歌的赏析。

3. 课堂讨论•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进行互动讨论,或者分小组进行课堂ppt展示,从而让学生通过互学互帮方式互相促进。

六、结语通过这个教学计划,老师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并教授这首《沁园春长沙》这首诗歌,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诗歌中所蕴含的思想和艺术价值,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力和思维能力!。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了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和作者毛泽东。

1.1.2 分析并欣赏《沁园春·长沙》的艺术特色。

1.1.3 解读《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思想。

1.1.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沁园春·长沙》的文学背景。

1.2.2 作者毛泽东的生平和思想。

1.2.3 《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1.2.4 《沁园春·长沙》的主题思想解析。

第二章:教学方法与步骤2.1 教学方法2.1.1 讲授法:讲解《沁园春·长沙》的背景、诗意和艺术特色。

2.1.2 互动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分享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感悟。

2.1.3 鉴赏法: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2.2 教学步骤2.2.1 导入:介绍毛泽东和《沁园春·长沙》的背景。

2.2.2 讲解: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2.2.3 讨论:引导学生分享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感悟。

2.2.4 鉴赏:分析《沁园春·长沙》的词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评估与作业3.1 教学评估3.1.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评估其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感悟。

3.1.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作业中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3.2 作业3.2.1 写一篇关于《沁园春·长沙》的赏析文章,内容包括诗意、艺术特色和主题思想。

3.2.2 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沁园春·长沙》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章:教学资源与参考资料4.1 教学资源4.1.1 《沁园春·长沙》原文。

4.1.2 关于毛泽东和《沁园春·长沙》的背景资料。

4.1.3 文学鉴赏和相关理论资料。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设计

语文:《沁园春.长沙》 课堂实录及点评教学设计

新修订小学阶段原创精品配套教材《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教材定制 / 提高课堂效率 /内容可修改"Qin Yuan Chun. Changsha" Class Record and Comment教师:风老师风顺第二小学编订:FoonShion教育《沁园春.长沙》课堂实录及点评《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时间:2004年9月8日星期三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现场记录:铁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docx

1. 1.1.《沁园春•长沙》共2课时第2课时教案(苏教版必修1)教学目的: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象思维的能力。

3、学习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朗读能力。

教学重难点:1、体会作者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学习作者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

2、通过对诗歌的分析和欣赏,体会宏阔的深秋意境,提高形彖思维的能力。

教学设想:1、抓住诗的思路,反复朗读,着重体会富有表现力的语言,进而具体、深入地感觉诗的意境,学习诗人的宽广襟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2、启发式导读按诗词阅读的一般规律,引导学生阅读的主要过程为:读释一一串解一一赏析一一悟旨,期间,利用课文注解和教学幻灯片材料作为辅助手段,师生讨论,完成教学任务,达到教学目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

笫二课时六、下阕导读:第一层(第五、六两个整句)【读释】O1携來百侣曾游:携,同;來,助词,无意,又如:“归去来兮辞”;侣,革命战友,百侣,很多伴侣。

02峥蝶:原指山势高峻,词屮指不平凡。

【串解】回忆过去,曾经与许多战友在这里浏览聚会,度过许多不平凡的岁月。

【赏析】从上阕的“独”游,联想到过去的“百侣曾游”,前后呼应,过渡自然,别具深义。

“峥嵯岁月”引起下文的忆述。

第二层(第七、八句)【读释】O1恰:正当。

02风华正茂:茂,盛也;风采才华正盛。

03书生:同学。

04挥斥方遒:挥斥,奔放;方,正当;遒,强劲有力。

05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国家天下大事;激扬,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善良的。

06粪土:名词作意动用法,以……为粪土,视……为粪土。

万户侯,这里指大军阀,大官僚。

【串解】那时,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革命热情奔放,斗志旺盛,经常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激浊扬清的文章。

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一般。

【赏析】一个恰字领起,像上阕的被领起部分一样,用铺陈的手法,使诗句连贯而下,非常有气势, 到“粪土当年万户侯” 一句,推向一个高潮,为下文的抒情议论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

教学设计2: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

教学设计2:沁园春·长沙(第2课时)

第4课《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把握新诗与现代诗歌的概念,了解什么叫做意象,初步进行诗歌鉴赏。

2.学习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背诵诗歌。

2 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诗歌,体味诗人蕴涵于作品中的情感。

3 情感价值与价值观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探究。

【教学重点】反复吟读,体会深秋意境,领会作者情感。

【教学难点】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

【教学时数】2课时第二课时一、回顾上节课要点,朗读课文独立寒秋——看湘江秋景——问谁主沉浮二、欣赏下阕1.上阕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怎样回答呢写“忆”的词句是回忆往事,以“抒情”的方式回答“谁主沉浮”讨论:为什么这几句就能回答“谁主沉浮”呢《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他们全部否定了,而发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历史上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

“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

而“现在”的这些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朝气蓬勃,奋发有为,意气奔放,才华横溢,敢为天下先……他们不主沉浮,谁主沉浮所以说,下阕通过抒情,艺术而巧妙的回答了“谁主沉浮”这一重大问题。

2.“同学少年”是个怎样的意象“风华正茂”——青春年少,才华横溢。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热情奔放,敢想敢做,以天下为己任。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激昂慷慨,奋笔疾书;关心国家命运,针砭时弊,宣传真理。

“粪土当年万户侯”——蔑视官僚军阀,救国救民,敢于斗争。

总结:写出了“同学少年”的精神面貌、战斗风姿和高尚志趣。

3.鉴赏“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提示:气魄大!这么大的气魄当然能“主沉浮”。

毛泽东的青年时代就有如此的鸿鹄大志,革命气概何其大也!小结:下阕抒发了改造旧中国,担负起主宰国家前途命运的豪情壮志和革命情怀,所抒之情慷慨激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镇西讲《沁园春·长沙》第二课时七年级语文教案时间:____年9月8日星期三地点:成都新教育实验外语学校高一三班教室授课老师:李镇西老师听课老师:罗老师,陈老师,桃夭,铁皮鼓现场记录:铁皮鼓前面有眼保健操,顺便进行班级教育:我发现有许多同学现在慢慢认识了,开始“眉来眼去”。

另外,大家不要做自己发明的眼保健操。

(笑眯眯地用手指不认真做操的同学)教学过程:一、请一位同学上台讲故事。

一个女生上台讲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的一个故事。

有一天,苏氏在校园散步,发现了一个小女孩摘了花房里的一朵玫瑰。

如果被一个教师发现,可能会大声斥责:你是哪个班的,为什么要做小偷。

但是苏氏并没有这样做,他轻轻地问女孩子,你摘这朵玫瑰花送给谁。

小女孩说奶奶病得很重,她想摘花给奶奶看,告诉奶奶她没有说谎,学校里有很大的玫瑰花。

苏氏在花房里摘了两朵花,一朵送给小女孩,奖励她懂事,一朵让小女孩送给她的妈妈,奖励她培养了一个好孩子。

这可能就是李老师说的“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

李老师简单地讲了一下苏氏和他的学校。

苏氏在学校门口的校训是“要爱你的妈妈”。

希望我的同学向李老师一样,也会尊敬苏氏。

她曾经给女儿写了一组信,我们以后要读的。

二、解决遗留问题。

先拿出一张纸,默写《沁园春长沙》,写上姓名,一会儿要交上来。

(学生默写)凡是我看不清楚的字,就算你写错了,所以要注意书写。

把名字写上,后面要登记成绩。

某某同学,李老师不点名了,不要再交头接耳了。

你知道李老师在说你。

写上名字撕下来。

现在一定要一切行动听指挥,听李老师的安排。

临近的两个同学互相交换。

好了,我现在宣布扣分标准。

写错写掉一个字扣一分。

不算标点。

有学生交换错了,(批评,你们这一块纪律不好,李老师提出批评)一会儿我根据多数同学的进度就要收上来了。

(看一个同学在批分数,一百分啊,了不起。

要把批改人的姓名写上)要写:阅卷人:某某某。

而且,要把分数标上。

(有学生在下面议论)有问题跟我说。

还没有批改完的同学举手。

(一部分同学举手)看自己的,不要看别人的。

我马上就要收了。

现在,个别同学没改完的,继续改。

叫两个同学收两边。

其他同学听李老师讲。

(下面有议论声,李老师在等)抓紧时间。

还有个别同学没交上来,一会儿给我。

在阅卷中批一百分的举手。

(举手的寥寥无几)同学们能不能就李老师的突然袭击谈一谈感受。

请一位同学谈李老师为什么突然袭击。

一个同学起来回答,说得很好,李老师上前握手。

在阅卷过程中,发现有零分请举手。

大家笑。

李老师今天的目的不在于看你们写对了没有。

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在于要靠自觉。

我今天听初中老师的课,他把生难字词写在黑板上,但高中不需要这样,我希望今天这个小小的测试会成为大家的一个教训。

本来我今天还有一个小小的事情要做,就是你们的随笔,上面错字很多。

这些东西很重要。

顺便我强调几点,语文学习的常规。

我说得那样清楚,有的同学还问一个字扣多少,有同学还要问,我说不要说话,有的同学还在说话。

我今天第一次批评,心里很不舒服。

第一,课前要自己预习。

老师讲了一些要求,该记的自己要记。

现在只有一个人要记。

(同学们拿起笔来)预习哪些?生难字词自己解决。

课文自己朗读。

注释要看。

第二、课堂上的笔记。

李老师很少板书。

课堂笔记不是抄板书,师生发言有什么地方值得记都要记。

如果一节课下来,看你的书可以得卫生红旗,我不会表扬你的。

(大家笑)有同学问,错了要不要记?当然,也可以啊,可以批驳。

当然,必须是有价值的。

还有一个我要宣布一下,怀着沉重的心情。

不要说话。

第三、课后。

李老师的练习比较少。

优化练习自己选来做。

你看优化练习哪些是难点,自己可以做。

到时候我把老师用书教给同学,可以自己对照。

假如有同学说我不必看,我都掌握了,当然你可以不做。

另外,关于随笔,我顺便说一说。

上次交上来的本子参差不齐,你们能不能统一一下。

都用作文本。

学生否定,说我们都用笔记本,李老师同意了,但强调要写得整齐。

周记是对本周情况的总结。

最后,我要强调的是,以后你们的作文本一定要严格地写在作文本上。

我怕有的同学写在作业本上。

现在,你们翻开,背诵一下,能背的背,不能背的看一看。

(学生齐背)我还听见一个同学在说,粪土当年万户侯。

(户字读得有问题,李老师高声表演这个同学的读法),同学们今天没有昨天读得好。

起立,每一个同学都是青年毛泽东。

(学生起立读)比刚才有进步,请坐。

学生自发为自己鼓掌。

完全能够背下来的同学举手。

(**同学举手,刚才你是看着书读的,为什么还要举手?要渲染气氛吗?同学不好意思,起来解释说,他为了读好才看书的)能不能请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你为什么能够很快地背下来。

问:你为什么不把上下片背倒了?刚才杨晓梅的发言同学们可以记的。

他的上片主要是写景,下片是抒情。

由景产生了情,所以不能颠倒。

在背的时候,先是毛泽东自己站在江边。

问:毛泽东站在什么地方?橘子洲头问,那他完全可以说:橘子洲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

一个同学说:你必须先烘托气氛。

李老师:打断一下,正因为要烘托气氛,才要把橘子洲头放在前面嘛。

你又错了。

你看他没有把我说服吧。

问,高健起来说,低健也行。

高健:我觉得独字表现出毛泽东的与众不同。

然后独就可以引出下面他自己的感慨。

(李:一开始就有一个独立的形象,这个独立包括人格的独立。

)有没有补充的?先声夺人,形象。

还有没有?问:看一直统领到什么地方?远近上下好,后一句,我要说一下。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答案上有两种说法,我宣布一下,大家可以讨论。

一种是我们在河中心击水,浪阻止了飞舟。

一句说法把他颠倒过来,讲成在浪遏飞舟的时候,我们在江中游泳。

就是说这个浪不是游泳的结果。

哪一个要好一些?同学说第一种。

李老师没有定论,让下去讨论。

采桑子重阳。

大家齐读一下。

(学生读)这首词有没有同学背过?你们在读的时候有什么感觉,感悟?还有五分钟,我们可以交流一下?或者你最喜欢哪一句,可以说一下。

无人应答。

你们再读一遍,自己读。

(学生小声读)有什么感觉?交流一下。

是不是没读懂?问:人生易老天难老,天指什么?学生一:我觉得可以是指心中的志向。

反问:那是……天是指什么?时间,自然嘛。

人,几十年匆匆一过,而自然本身不会老。

这句话有一种紧迫感,李老师在乐山工作过九年,每次看到大佛都有感慨,它不知在那儿坐了多少年!人在这种情况下有两种感慨。

比如伤感。

而在伟人看来,有紧迫感,需要不断地进取。

今又重阳。

不一样了。

打胜仗了。

一年一度秋风劲,强劲。

甚至比春光要好。

这都是表现一种乐观,豪迈。

我跟同学们讲过,写这首词的时候他正处在低潮,心情不好。

学生齐读。

(铃响)李老师再读一遍,作为这节课的结束。

李老师读,学生鼓掌。

李老师:我最后还有一个问题。

注释里说,这首词的上下阕原来是颠倒的,那么为什么要改为这个样子?说实话,这个问题李老师也没有想透,就把他作为问题留给大家解决。

铁皮鼓曰:杜诗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这句诗用来评价李老师的课堂是再贴切不过了!这是一节家常课,甚至只是处理了一些遗留问题,但坐在教室里,我的注意力一直高度集中,被李老师所吸引,有如坐春风之感。

这节课至少给我以下几点启示:●一、老师要敏感,要有一种意识,能够随时随地进行自然而然的教育。

李老师从走进教育的那一刻就开始了教育活动。

私立学校学生的行为习惯有时候不太好,李老师一上来,看到这些现象就幽默地批评这些同学“眉来眼去”,做自己“发明”的保健操,学生当中起了笑声。

这种批评,既达到了目的,又不生硬,被批评的学生也感到不好意思,习惯立即得到了纠正。

在教学过程中,对有些同学偶尔的交头结耳也没有放过,(其实在我们听课的老师看来,课堂气氛很好,偶尔有些同学小声议论一下是很正常的,我们很容易迁就放过的)而且整个教育过程显得很自然,水到渠成。

●二、学习语文要随时培养学生的习惯。

我也听了不少公开课,发现许多讲课老师喜欢煽动学生,达到一种控制学生的效果。

但李老师的课堂更为务实,更注重实效。

自始至终,他一直在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比如突击默写,我没有料到这里竟然也能够做出一篇大文章,渗透许多语文习惯的教育,比如高中学习与初中学习的区别,要有自觉学习的意识,要认真写字,减少错别字等等。

然后非常自然地引出语文学习应该有的习惯。

而且我特别注意到,李老师在后面立刻就对这些习惯进行了强化,比如提醒怎么样情况要记笔记。

●三、在李老师的课堂上,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的作用只是协助引领。

比如怎样背得快,就请同学自己谈看法,他做补充,这样慢慢地学生就形成了一种意识。

在很多对话中都一直循循善诱,并不像有些老师(比如我)在学生发生思维障碍的时候急不可待地抛出正确答案。

遇到一些有争议的问题就先交给学生去解决,个别问题坦率地承认老师也没有弄清楚。

四、李老师对练习的处理对我很有启发。

我们往往容易把自己和学生一块儿抛到题海里去。

如果把那些默写收上来老师自己批阅,要消耗掉不少时间,李老师这样处理非常好,值得借鉴,而且对学生也有好处,在批阅其他人试卷的时候自己又复习的一遍。

那优化设计里面哪些该做,哪些不该做,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去选择,非常信任学生。

我在课前和李老师聊天的过程中听他讲,如果一定要有单元练考,(李老师不赞成)可以考虑题目从优化设计里选。

这样认真读了这些题的同学就会得到比较好的分数。

李老师还说,考试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考倒。

这话我记忆深刻。

一个突出的印象,学生注意力很集中,思维活跃,整节课都在不断地思索讨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