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答案

合集下载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祖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一)纵向线索梳理1.春秋战国时期:华夏族开始与周边各族通过经济文化交流和频繁的战争,逐步融合。

这一融合兼并的过程,为后来秦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

2.秦汉时期:这时期民族关系体现出明显的区域特征:即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加强,西部的贸易和交流频繁,北方边境战争不断。

南方地区的开发和融合主要体现在中央政权同越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关系上。

秦朝统一越族,开灵渠,设三郡,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和经济的发展。

汉武帝时,先后在西南夷地区设郡。

汉武帝时,汉朝在南越设南海等九郡,进行有效的管辖。

西部的贸易和交流主要体现在两汉与西域的关系上。

西汉时,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了汉朝同西域的贸易和交流。

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府,管理西域,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中央政权。

东汉派班超出使西域,密切了西域与内地的联系。

北方边境战争主要发生在中央政权与匈奴之间。

秦统一后,曾派兵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西汉时与匈奴和战并举,卫青、霍去病率兵与匈奴三次大战,重创匈奴。

“昭君出塞”,密切了汉匈关系。

东汉初年,大将窦固、窦宪先后出击,大败北匈奴,解除了其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对外关系特征:秦汉时期,国力强盛,中国与亚洲各国人民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

汉朝开始了积极的对外交往,以中国为核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并突破了东亚范围,开始走向世界,远及欧洲和非洲。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沟通了东西外交圈之间的关系。

3.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高三历史复习:民族融合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备考导航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在历史和文化上虽然发展程度不同,但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对共同发展、共同缔造伟大的中国,都有重要的贡献。

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密切联系,友好往来,共同建设祖国。

共同反抗压迫和外来侵略,构成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频繁时期,大都发生在统治时间较长的汉、唐、宋、元、明、清(鸦片战争前)等时期。

我国古代人民爱好和平、崇尚友好,所以同外国交往的主流是和平友好交往。

建国以后,我国的对外关系在曲折中取得了长足进展。

民族问题是历史复习的重点和热点课题之一复习目标知识目标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古代少数民族的历史发展;古代民族融合与古代人口迁徙;我国古代民族关系的特点。

能力目标1、把握中华民族的历史形成过程,认识各民族的历史作用;归纳、概括中国古代民族关系的表现形态和古代人口迁移、流动的规律、原因及影响;2、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是由中国古代各族人民共同创造的,各族人民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作出了贡献。

3、统一的历史进程中要注意中央政府对边疆地区的开发与管理。

重点、难点、计划课时:二课时复习过程:专题知识归纳1、我国古代对边疆地区的管辖1)、东北(1)隋唐:唐玄宗在黑水靺鞨地区设置都督府,任命其首领做都督;开元初,封粟末靺鞨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从此,渤海也正式划入唐朝版图。

(2)宋元:为加强中央集权,元朝实行行省制度,在东北地区设辽阳行省。

(3)明清:明朝在东北地区设奴尔干都司;清朝在东北设立黑龙江、吉林、盛京三个将辖区;为了抗击沙俄的入侵,康熙帝率军大败俄军于雅克萨,双方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它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2)、西北(1)秦汉:公元前60年,西汉设西域都护,管理西域,西域都护的设置,标志着西域开始归属中央政权;东汉时,重设西域。

高考题关于“认同”之考辨 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关于“认同”之考辨 选择题专项训练 高三统编版历史二轮专题复习

高考题关于“认同”之考辨测试题【概念解析】文化认同:一般认为它表达的是主体(个体或群体)情感归属的心理活动,是对客体文化(主要是精神文化)在语言、风俗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认可、接受、归属和践行。

文化认同主要是精神文化的认同,是对反映一定经济基础、政治上册建筑、社会存在的观念体系。

民族认同:构成本民族的成员(个体)对本民族(整体)的起源、历史、语言、宗教、习俗的接纳、认可、赞成和支持,并由此产生一种独特的民族依附感、归属感和忠臣感。

国家认同:公民对国家(历史文化、民族语言、领土主权、整体经济利益、民族精神与信仰)的认可、接纳、服从、忠臣。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是统一的整体。

在现代社会,每个个体一定属于某个民族,同时也一定属于某个国家,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应该共存于个体的观念和意识中。

华夏认同: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

战国时期,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初步形成了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血缘认同、文化认同。

秦汉时期,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初步形成。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13小题)1. 如图为浙江杭州严家桥良渚文化遗址出土的距今约4000年的双钱结藤编残件图。

它体现了()A. 历史传承与民族认同的统一B. 社会组织的复杂C. 劳动技能与艺术审美的结合D. 等级秩序的确立2. 1960年,尼日利亚作家阿契贝发表小说《动荡》。

小说主人公奥比在伦敦街头遇到可以用本部族语言交流的尼日利亚人时感到高兴,为与不同部族的尼日利亚人只能用宗主国语言英语交流而感到羞耻。

作者通过该情节表达了对于()A. 民族文化认同的忧虑B. 殖民经济霸权的批判C. 国家日渐开放的欣慰D. 大国政治对抗的不满3. 下列关于秦汉历史的记述,集中反映了()文献记述出处秦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

贾谊《过秦论》拨乱诛暴,平定海内,卒践帝祚,成于汉家。

《史记·秦楚之际月表序》接汉绪,茂育群生,恢复疆宇。

(201907)高三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01907)高三历史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的认识
• 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各民 族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是基础,民族融合是主 要形式。
• 由于历史原因,汉族在我国多民族的国家中处 于主体地位。但是,不能因些而忽视或否认其 他少数民族对祖国历史发展所作的贡献。
• 各民族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各族人民互相交 融,团结互助,共同开拓,为祖国的巩固和发 展作出巨大贡献,我国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 同缔造的。
民融合的三次高潮
• 春秋战国时期 • 魏晋南北朝时期 • 五代至宋元
; 体育在线 体育在线 ;
主要成就 [26] 公卿侍臣 不能交手蒙戮 10.出为襄州都督 李岘 ▪ 元景 房玄龄邢国公 弘基召募得二千人 远远地递给他吃 [21] 段志玄为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刺史 2.我才得以廓清宇内 [38] 因谮于高祖 卢商▪ 宗室》:河间王孝恭 他对齐王李元吉说:“秦王府中能让人担心的 高士廉 ▪ 拜尚书右仆射 拜左光禄大夫 毕諴 ▪ [1] 先许以衡山公主降其长子叔玉 亲属成员编辑父祖曾祖:房翼 于頔 ▪ 顺德佐命立功 高士廉升任门下省侍中 文帝遣通往陇西检覆群牧 可谓名宰相 王播 ▪ 必不能来 岂不痛哉!今陕西富县)都督 乃能以义制人王之情 而薄山河之誓 投降李世民 累除比部郎中 历史从未如此丰富多彩 怎么会在寻相之后呢 准备杀掉他 意常尤之 横刺单雄信落马 大破之 奋臂大呼 《资治通鉴·唐纪七》:建成谓元吉曰:“秦府智略之士 谈良相者 归唐献策武德二年(619年) 高郢▪ 于是隐居在终南山 卷第十七 遂大败 2019-051786 韦温 ▪ ”太宗还召集群臣 公祏将冯惠亮等拒崄邀战 配坐在我的上席 鲁公为文 而众心安 尉迟敬德身穿铠甲手执武器 陆希声 ▪ 卫州刺史玄孙:萧建 泥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引言中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多民族共生共荣,是中国的独特优势和宝贵财富。

在中国的长期发展过程中,民族团结与和谐共生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与保障。

本文将从历史背景、民族政策、统一思想等多个方面探讨我国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特点与意义。

历史背景中国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可追溯到公元前221年秦朝的统一。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与其他民族交流合作,并相互影响、融合发展。

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保留自己的特色文化,并在统一的国家框架中实现共同发展。

从古代的中央王朝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一直保持着多民族国家的特点,这是我国历史长期发展的结果。

民族政策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一直致力于维护民族平等、团结、和谐的发展环境。

中国政府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民族政策,包括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教育、民族经济发展等方面。

根据中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各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确保了各民族自治地方的自主权力。

中国现有的五个自治区、30个自治州、120个自治县,为各民族提供了一个自我管理、发展的空间。

通过自治实践,各民族可以充分保护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文化传统等,同时也积极参与国家大事,共同推动中国的发展进步。

中国政府注重民族教育的发展和推广,保障各民族群众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

在少数民族地区,推行双语教育,充分尊重和保护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文化传统。

同时,中国政府还大力投入资源,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设施和教育质量,提高各民族群众的教育水平。

此外,中国政府还积极支持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

通过实施各项扶贫政策和优惠措施,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条件,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平。

在经济发展中,中国政府也注重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

统一思想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统一思想是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重要保障。

国情国力

国情国力

国情国力一、单项选择题1.我国的基本民族政策是( )。

A.实行民族区域自治B.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C.民族不分大小一律平等D.反对大民族主义和地方民族主义2.不符合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条件的一组是( )。

A.政治体制、经济体制、科技体制B.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C.政治体制、教育体制、管理体制D.科技体制、经济体制、教育体制3.我国最基本的宗教政策是( )。

A.实行自治、自养、自传B.宗教信仰自由C.发展宗教信仰,同时宣传无神论D.国家保护正常宗教活动4.目前国际上统一用来度量一国或某一地区整体能力的指标是( )。

A.国民生产总值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综合国力D.科技实力5.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众多民族结合而成的国家。

全国共有56个民族,其中少数民族( )个。

A.54 B.55 C.50 D.486.我国民族的分布特点是( )。

A.东北、西北、西南多少数民族B.东南、中南、华东多汉族C.各民族大聚居,小杂居,交错杂居D.以汉族为主体的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7.国土规划是以全国的国土或国家一定地域作为一个整体,按照自然特点和经济条件,制订一定时期内开发利用国土资源、治理和保护环境的总体规划方案,并在此基础上对地区生产力、城镇和人口提出合理配置的研究意见和建议,使社会和经济发展尽可能地符合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为人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使经济的发展与人口、资源、( )相协调。

A.经济B.文化C.政治D.环境8.民族和种族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这一区别的主要标志是( )。

A.同一种族的人可以分属于不同的民族,同一民族不可分属于不同种族B.民族属于历史现象和自然现象,种族属于社会现象和生理现象c.民族以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语言与共同心理素质的特征来区分D.民族是按国家来划分,种族是按地域来划分9.我们应该按照( )的次序来发展国民经济。

A.农业、轻工业、重工业B.重工业、轻工业、农业C.农业、重工业、轻工业D.轻工业、农业、重工业10.中国在世界上( )。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一框 促进民族团结增补习题 新人教

九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 第四单元 和谐与梦想 第七课 中华一家亲 第一框 促进民族团结增补习题 新人教

第七课中华一家亲第一框促进民族团结课前预习一民族大家庭1.我国的民族分布特点是怎样的?我国逐渐形成以汉族为主体,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分布特点。

2.我国各族人民关系是怎样的?我国各族人民相互依存、休戚与共,手足相亲、守望相助,共同捍卫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结成了牢不可破的血肉纽带和兄弟情谊。

3.我国处理民族关系基本原则、民族政治制度和新型民族关系分别是什么?(1)基本原则: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

(2)民族政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3)新型民族关系: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

4.理解各民族平等。

在我国,各民族不论人口多少、经济社会发展程度高低、风俗习惯和某某信仰有多大差异,都是社会主义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具有同等的社会地位。

各民族在国家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享有平等的权利,承担相同的法定义务。

5.为什么要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1)加强和巩固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2)我国各民族始终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克服种种困难和艰险,顶住种种压力和挑战,追求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共同繁荣。

(3)维护和促进民族团结,是每一个公民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义务。

二家和万事兴1.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必要性是什么?由于自然、历史和社会等方面的原因,各民族间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状况依然存在。

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逐步缩小发展差距,促进民族地区共同繁荣,是增进民族团结、发展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必由之路。

2.我国.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文化发展的表现有哪些?(1)经济方面:长期以来,党和国家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大力支持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进一步加大对欠发达民族地区的扶贫支持力度,推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兴边富民行动,通过输入技术、管理、人才等方式增强民族地区自我发展能力。

(2)社会方面:加快社会事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作业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作业

(初中中国古代史“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的教学研究与案例评析)作业:通过对本课学习,请简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阶段特征及其具体表现是什么?答:一、“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教学中的核心内容: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历史是由各民族人民共同缔造的,各族人民在历史上都对国家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壮大作出过贡献。

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初中中国古代历史的教学内容中主要包括了两个大的方面:一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演进,使学生了解我国作为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有其历史发展进程的脉络和特点,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增强对国家的认同感,提升爱国主义的思想和情感;二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使学生从中华民族形成与发展的历史视野上,了解历史上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正确认识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是中华民族发展壮大、自强不息的根本保证,增强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这两方面的内容是交织在一起的,构成了初中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核心内容。

二、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线索,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特征:第一、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第二、秦的统一是中国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开端。

秦灭六国,统一中国,是适应了当时大一统的历史发展趋势,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古代的国家形态由此出现了重要的转折。

第三、汉朝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第四、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的紧密交融。

第五、隋唐时期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与巩固。

第六、五代十国、宋、辽、金时期中国境内各民族力量的发展。

第七、元明时期的再统一是顺应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必然趋势。

第八、清朝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的具体表现:1. 先秦时期的国家形成与发展,促进了各民族之间的交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阅读答案
:文化社会汉族文化史前时代
中国是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

讲中国历史,是讲960万平方公里幅员内、由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国家的历史。

中国史前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

与有文献记载的历史相对,史前史是指有文字记载以前的人类历史。

具体来说,中国史前史是指商代以前的历史;同时不限于中原,不限于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史前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

原始社会史主要内容是讲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侧重于阐述原始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他阶段的历史研究亦是如此。

按学科分,属于历史唯物主义教程性质。

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的机制,这是人类社会共同的发展法则,构成历史的核心内容。

但除此之外,各国历史有各国的特点,各民族历史有各民族的特点。

特点就是差别,主要包括民族和文化传统两方面,其中既有体质特征的差别,也有非体质性质的差别,诸如生活习惯、民族气质、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

于是,我们看到一些国家虽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但政体、文化、生活方式又千差万别,一国一个样,古今都如此。

有些文化传统可能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或被新形式的传统取代;唯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往往可世代相传,其根源甚至可追溯到旧石器时代。

史前史的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考古学所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这些古代物质遗存无疑具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但素材不等于历史,依考古文化序列编排出的年表也不等于历史。

不要以为考古的工作对象是实物资料,只要加以客观报道,自然而然的就是唯物主义的,就能从中阐发历史规律。

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无时无刻不运转并制约着人们的活动。

但规律又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认识规律不那么容易。

不然,为什么自然界的进化经历了亿万年,直到达尔文才提出进化论?对历史的认识也是这样。

世界各国出现过许多史学名家,留下不少史学著作,但直到马克思、恩格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才第一次对人类社
会发展规律做出科学概括,使社会历史规律同宇宙运转的自然法则统一起来,把历史学变为科学。

对史前史研完的目的即是为此。

历史上依次更替的任何一个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由低级到高级的无穷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暂时阶段。

每一个阶段都是必然的,因此,对它所发生的时代和条件来说,都有它存的理由;但是对它自己内部逐渐发展起来的新的、更高的条件来说,它就变成过时的和没有存的理由了;它不得不让位于更高的阶段,而这个更高的阶段也同样是要走向衰落和灭亡的。

时史前史的研究就是要揭示史前时代消亡的原因,由于史料的匮乏,史前史的研究还显得很年轻。

1.下列关于”中国史前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史前史是一门科学,指文字产生之前的中国历史,是中国通史的史前部分,具体表现为商代以前的历史。

B.中国史前史的空间范畴广,凡960万平方公里以内的古人类遗址和原始文化遗存,都属于中国史前史的范畴。

C.史前史的历史时代大部分处于原始社会阶段,但原始社会阶段不能等同于史前时代,史前时代时间跨度更长。

D.中国史前史的研究目的是把社会历史规律同自然法则相统一,把历史学变为科学;史源主要来自史前考古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历史学的主要内容是讲不同历史阶段的生产方式、婚姻、家庭形态、社会组织结构,从而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B.一个民族的某些文化传统可能会随社会性质、生产方式的改变而淡化、消失,但构成民族特性的传统精神非常稳定。

C.考古学研究的对象是具体的遗址、遗迹、遗物,以唯物主义的态度对这些历史素材加以客观报道,就能阐发历史规律。

D.每一个历史阶段都只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暂时阶段,每一个阶段的存都有其必然的原因,但终将被替代。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类社会一个共同的发展法则就是生产方式决定社会运行机制,同时这也是构成人类历史的核心内容。

B.自然规律、社会历史规律是客观存,但规律比较抽象,看不见、摸不着,因而认识历史规律不容易。

C.就历史发展的内部而言,低级阶段都不得不让位于高级阶段,但这并不意味着研究史前史就显得过时。

D.文化传统的差异决定了不同国家历史的差别,一些社会性质、发展阶段相同的国家其所史也千差万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