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解生理学全书知识点
生理学知识点

(一)绪论1.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新陈代谢,兴奋性,生殖。
2.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对多细胞机体而言,整体所处的环境叫外环境,而构成机体的细胞所处的环境叫内环境。
当机体受到刺激时,机体内部代谢和外部活动,将会发生相应的改变,这种变化称为反应.反应有兴奋和抑制两种形式。
3.自身调节:心肌细胞的异长自身调节,肾血流量在一定范围内保持恒定的自身调节,小动脉灌注压力增高时血流量并不增高的调节都是自身调节。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自身调节。
4. 神经调节是机体功能调节的主要调节形式,特点是反应速度快、作用持续时间短、作用部位准确。
5.体液调节的特点是作用缓慢、持续时间长、作用部位广泛。
6. 生理功能的反馈控制:负反馈调节的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正反馈的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生理功能,是一种破坏原先的平衡状态的过程。
排便、排尿、射精、分娩、血液凝固、神经细胞产生动作电位时钠通道的开放和钠内流互相促进等生理活动都是正反馈。
考生自己注意总结后面各章节学到的正反馈和负反馈调节。
(二)细胞的基本功能 1.细胞膜的基本结构-液体镶嵌模型.基本内容①基架:液态脂质双分子层; ②蛋白质:具有不同生理功能;③寡糖和多链糖.2. 细胞膜的物质转运⑴小分子脂溶性物质可以自由通过脂质双分子层,因此,可以在细胞两侧自由扩散,扩散的方向决定于两侧的浓度,它总是从浓度高一侧向浓度低一侧扩散,这种转运方式称单纯扩散。
正常体液因子中仅有O2、CO2、NH3以这种方式跨膜转运,另外,某些小分子药物可以通过单纯扩散转运。
⑵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从浓度高向浓度低处转运时不需消耗能量,属于被动转运,但转运依赖细胞膜上特殊结构的"帮助",因此,可以把易化扩散理解成"帮助扩散"。
什么结构发挥"帮助"作用呢?--细胞膜蛋白,它既可以作为载体将物质从浓度高处"背"向浓度低处,也可以作为通道,它开放时允许物质通过,它关闭时不允许物质通过。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总结生理学是研究生物体生命活动的科学,是医学专业和生物学专业中的重要学科之一、生理学主要研究生物体的器官、组织和细胞等机能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调节和控制机制。
第一章:绪论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包括生理学的定义、历史发展和分类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生物体内部环境的概念和稳态调节原理。
第二章:细胞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包括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细胞内信号转导的机制和细胞运动的原理。
第三章:神经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神经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包括神经元的结构和功能、神经传递的机制、神经递质的种类和作用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感觉器官的基本原理和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处理过程。
第四章:心血管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心血管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心脏的结构和功能、血管的结构和功能、血液循环的原理和调节机制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血压的调节和心血管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第五章:呼吸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呼吸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呼吸过程的物理原理、呼吸的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呼吸系统的疾病和调节异常的生理学基础。
第六章:血液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血液的组成、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血液成分的组成和功能、血液凝固的生理机制、免疫系统的功能和调节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血液相关疾病的生理学基础。
第七章:消化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消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消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消化酶的分类和作用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消化系统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过程,以及胃酸的分泌和胃肠动力的调节机制。
第八章:生殖生理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生殖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包括生殖器官的结构和功能、生殖细胞的形成和发育过程等内容。
同时还介绍了雄性和雌性激素的合成和作用,以及生殖周期和孕育过程的生理学基础。
第九章:内分泌学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内分泌系统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

《人体解剖生理学》知识点第一章绪论1、以体表为准的方位术语是浅和深。
2、人体从整体外形上可分为头、颈、躯干和四肢四大部分。
3、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阈强度,又称阈值。
4、生理学把体内细胞直接生存的环境称为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称为内环境的稳态。
稳态是机体维持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5、反馈作用主要包括负反馈和正反馈两种方式。
如动脉血管的减压反射属于负反馈,它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调节机制;而排尿反射、排便、分娩、血液凝固等活动属于正反馈。
第二章细胞1、安静状态时存在于细胞膜两侧内负外正的电位差称为静息电位。
2、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快速的可扩步性的电位变化称为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去极化产生的离子基础是Na+内流。
3、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方式分为4种,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出胞和入胞。
其中C02和02等脂溶性小分子物质进出细胞是通过单纯扩散的转运形式顺浓度梯度进行的。
第三章基本组织1、细胞是组成人体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
2、骨骼肌细胞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其关键结构是三联体。
它是骨骼肌纤维收缩的结构基础。
其中,Ca2+的参与起到关键作用,被称为耦联因子。
第四章运动系统1、屈颈时,颈部最明显的隆起是第7颈椎(隆椎)。
2、椎间盘是连结相邻两个椎体之间的纤维软骨盘,由髓核和纤维环构成。
3、胸骨柄和胸骨体连结处微向前凸,称胸骨角,两侧平对第2 肋(软骨),体表可触及,是计数肋和肋间隙的重要标志。
4、关节的基本结构为关节面、关节囊、关节腔。
5、鼻旁窦共有4对,即额窦、筛窦、上颌窦和蝶窦。
6、膈上有三个裂孔,它们分别是主动脉裂孔、食管裂孔、腔静脉孔。
第五章能量代谢和体温1、机体的能量主要来源于食物中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三大营养物质。
人体所需的50%~70%的能量来源于糖类,20%~30%的能量来自脂肪。
2、人体在安静状态下产热器官主要是内脏,运动产热主要依靠骨骼肌。
生理学知识点整理

生理学第一章绪论名解:生理学、内环境、稳态、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负反馈、正反馈生理学研究方法,生理学研究的3个水平,生理功能调节方式(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的特点,负反馈,正反馈举例。
第二章细胞基本功能(第二节不考)名解:静息电位、动作电位、域强度、阈电位钠钾泵的功能,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的产生机制,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区别,离子通道的功能状态,动作电位传播方式是局部电流,细胞兴奋后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骨骼肌神经-肌接头的兴奋传递过程,肌丝滑动的过程,影响横纹肌收缩效能的因素第三章血液名解: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浆渗透压组成及意义,血浆的酸碱度;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数量,红细胞的生理特性,红细胞生成所需物质及对应缺乏会导致什么样的贫血,血小板的生理特性;生理性止血的基本过程,凝血的过程,血液凝固的负性调节,纤维蛋白的溶解;能够判断某人是ABO血型中的哪一种(不考虑亚型),Rh血型系统,血量改变产生的影响,输血原则。
第四章血液循环概念:心动周期、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每分输出量、心指数、心力储备(搏出量储备+心率储备)、心肌细胞兴奋性、传导性、自律性、收缩性、期前收缩、代偿间歇、房室延搁、微循环舒张期和心率相关,性脏泵血的过程与调节机制及相关特点,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心室肌细胞的动作电位;自律细胞的基础,兴奋传导速度在心脏中最快和最慢的部位,心脏的起搏,心肌收缩的特点;血管的功能性分类,血液在血管中流动的方式,血流阻力,动脉血压形成的条件,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中心静脉压和外周静脉压的概念及其高低与什么有关,影响静脉回心血量的因素,微循环的血流通路及各起什么作用,微循环的物质交换方式,有效滤过压(与肾小球有效滤过压区别),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心血管活动的调节3条神经+1个反射活动(5个成分,2个过程)+2个激素(肾上腺素和NE,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正性变时、变传导、变力、变兴奋的机制,冠脉循环的特点、调节。
(完整版)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1.血液凝固的过程。
血液凝固是凝血因子按一定顺序激活,最终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
凝血过程可分为凝血酶原酶复合物的形成,凝血酶的激活和纤维蛋白的生成三个步骤。
2.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
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主要有每搏输出量、心率、外周阻力、大动脉壁的弹性和循环血量与血管容量之间的关系等五个方面:(1)每搏输出量主要影响收缩压。
搏出量增多时,收缩压升高,脉压差增大。
(2)心率主要影响舒张压。
随着心率增快,舒张压升高比收缩压升高明显,脉压差减小。
(3)外周阻力主要影响舒张压,是影响舒张压的最重要因素。
外周阻力增加时,舒张压增大,脉压差减小。
(4)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贮器作用减小脉压差。
(5)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平均充盈压。
降低大于收缩压的降低,故脉压增大。
3.窦弓反射的基本过程及生理意义。
当动脉血压升高时→压力感受器被牵张而兴奋→传人冲动沿传人神经→心血管中枢→心迷走紧张增强,而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减弱→心率减慢和血压下降。
因而,又称降压反射或减压反射。
反之,当动脉血压突然降低时→压力感受性反射活动减弱→心迷走紧张减弱,心交感紧张及交感缩血管紧张增强→心率加快,血管阻力加大,血压回升。
可见,这种压力感受性反射是一种负反馈调节机制。
生理意义:缓冲血压的急剧变化,维持动脉血压的相对稳定。
4.呼吸的基本过程。
呼吸过程的三个环节。
一是外界空气与肺泡之间以及肺泡与肺毛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交换,这称为外呼吸;二是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通过血液中的运行,一方面把肺部摄取的氧及时运送到组织细胞,另一方面又把组织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运送到肺毛细血管以便排出体外;三是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的气体交换。
5.影响肺换气的因素。
(1)呼吸膜的厚度和面积肺换气效率与面积呈正比,与厚度呈反比。
(2)气体分子的分子量肺换气与分子量的平方根呈反比。
(3)溶解度肺换气与气体分子的溶解度呈正比。
(4)气体的分压差肺换气与气体的分压差呈正比。
生理学知识讲解

(1)兴奋性的指标
A.阈强度:
阈强度越低,意味着组织越容易被兴奋,既兴奋性越高。兴奋性与阈强度成反比。
B.时值:用两倍基强度的刺激引起组织兴奋所需的最短的刺激作用时间。
兴奋性与时值成反比,时值越小表示兴奋性越高。
(2)兴奋性的变化
可兴奋组织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产生兴奋后,在此期间如施加第二次刺激,则第二次刺激所产生的效应将会受此兴奋性的影响:
肌肉、骨骼、血液、循环、呼吸、消化、泌尿、感官、内分泌、神经、生殖+细胞的基本功能+能量代谢和体温
三生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四学习生理学的目的
五学习方法
第二节生命的基本表现
一新陈代谢(metabolism):是指机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同时体内物质和能量也在进行转变。
二兴奋性:有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发生反应的能力。
基强度:组织(或细胞)能否产生兴奋与刺激的强度和时间有关,刺激时间越长则阈强度越小,但刺激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阈强度不再随着刺激时间的增长而进一步减少,这个最小的阈强度称为基强度。
利用时:用基强度的刺激引起兴奋所需要的最短刺激时间。
c.强度的变化率:即强度随时间而改变的速率,只有达到一定强度的快速刺激,才能引起兴奋。
二.体液调节
1.定义:通过体液中化学物质作用进行的调节.
2.分类:内分泌(全身性调节)、
旁分泌(局部性调节)。
3.特点:缓慢、广泛、持久(慢、广、久)
三.自身调节
1.定义:不依赖神经和体液而由自身对刺激产生的适应性反应。
2.分类:局部代谢产物性自身调节、肌原性自身调节
3.特点:局限、不灵敏、幅度小
四.生理功能调节的反馈控制系统
《生理学》各章知识点 总结

生理学基础总结绪论I.人体生理学是研究机体正常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
生命的基本特征有新陈代谢、兴奋性及生殖。
3.兴奋性是指活的组织或细胞对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征。
刺激是指机体所处环垄因素的变化刺激条件包括强度、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问变化率三个要素反应是指接受刺激后机体活动状态的改变。
有两种表现形式,即兴奋和抑制阈强度(阈值)是指在作用时间和强度一时间变化率不变的情况下,引起组织发生反应的最小刺激强度。
等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刺激,大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上刺激,小于阈强度的刺激为阈下刺激4.体液是机体内液体的总称。
内环境是细胞直接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环境,即细胞外液.内环境稳态是指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特性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
5。
人体功能调节的方式有三种,即神经调节体液调节,自身调节.最重要的是神经调节,其基本方式是反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部分。
三种调节各具特点:神经调节迅速、精确而短暂;体液调节作用缓慢、面积广泛、时间持久;自身调节幅度小,灵敏度低.回馈是由受控部分的回馈信息调整控制部分活动的作用,有正、负反馈两种。
正回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反债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一致,意义在于使生理过程不断加强,直至最终完成.负反馈调节是指受控部分的活动通过发出回馈信息,使回馈调节与控制部分的原发作用相反.意义在于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细胞的基本功能1。
细胞膜对物质的转运方式主要有: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单纯扩散是只取决于膜两例物质浓度差进行转运的一种方式出胞和入胞作用易化扩散是物质借助细胞膜上特珠蛋白质的帮助,顺浓度梯度或电一化学梯度的转运过程。
分为载体转运和通道转运两种。
载体转运具有特异性、饱和性和争议抑制性;通道转运具有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又可分为化学门控信道、电压门控信道和机械门拉信道。
主动转运是物质逆电一化学梯度进行的转运,需要细胞提供能量包括原发性主动转运和发性主动转运.最重要的为钠一钾泵转运.出胞是指胞质内的大分子物质以分泌变泡的形式排出细胞的过程.入胞指细胞外某些物质团块借助于细胞形式吞噬泡或吞饮泡的方式。
生理学知识点

生理学习题第—章绪论一、名词解释:1.内环境 2.稳态 3.神经调节4.反射 5.反射弧 6.体液调节7.自身调节 8.负反响 9.正反响10.前馈二、思考题:1.何谓内环境及其稳态?有何生理意义?2.试述机体生理功能的主要调节方法及其特点。
3.何谓负反响、正反响和前馈?在机体功能活动中有何作用?第二章细胞的根本功能一、名词解释:1.单纯扩散 2.易化扩散 3.主动转运 4.继发性主动转运5.钠泵 6.刺激 7.高兴 8.抑制9.高兴性 10.阈值〔阈强度〕 11.静息电位 12.动作电位13.阈电位 14.极化状态 15.去极化 16.超极化17.终板电位 18.高兴-收缩耦联 19.等长收缩 20.等张收缩21.前负荷 22.后负荷二、思考题:1.试述细胞膜物质转运的形式及机制。
2.试述钠泵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静息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4.试述动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5.简述局部电位及其特点。
6.试述阈刺激、阈电位、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关系。
7.试述组织细胞在高兴过程中高兴性的变化。
8.高兴在神经纤维上是如何传导的?9.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处的高兴传递过程。
10.细胞间高兴传递的方法有几种?它们是怎样传递高兴的?11.试以滑行学说解释肌肉收缩的过程。
12.试述肌肉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及其形成因素。
13.在生理实验中,人工地轻度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时,其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第三章血液一、名词解释:1.血细胞比容 2.等渗溶液 3.红细胞渗透脆性4.红细胞沉降率 5.生理性止血 6.血液凝固7.血清 8.纤维蛋白溶化 9.血型 10.血量二、问答题1.简述血液在维持内环境稳态作用中的重要性。
2.试述血浆渗透压及其生理意义。
3.试述血小板的生理特性及其在生理止血中的作用。
4.何谓生理性止血?简述生理性止血机制。
5.简述血液凝固的根本过程,内、外源性凝血途径各有何特点?6.正常情况下,血液在血管内为何不凝?7.临床输血的原则是什么?为何同型输血前还要进行交叉配血?8.红细胞在等渗的尿素溶液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第四章血液循环一、名词解释:1.心动周期 2.搏出量 3.心输出量4.心指数 5.射血分数 6.心力储藏7.异长调节 8.等长调节 9.心室功能曲线10.有效不应期 11.期前收缩 12.代偿间歇13.自律性 14.窦性心率 15.潜在起搏点16.房室延搁 17.心电图 18.血流量19.血压 20.循环系统平均充盈压 21.收缩压22.舒张压 23.中心静脉压 24.微循环25.肌肉泵 26.动脉压力感受性反射 27.血压调节的肾-体液操纵机制二、思考题:1.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心室内压力、容积、心瓣膜及血流的变化如何?2. 试分析影响心输出量的因素3. 在正常情况下,调节血压相对稳定的最重要反射是什么?简述该反射的主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