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

合集下载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天上的街市》,回答问题。

(1)“你看,那浅浅的天河”中的“浅浅”一词应怎样理解?理由是什么?(2)诗人开始用“好像”,后来用“定然”,怎样理解这种词语运用的变化?(3)传说中的“牛郎织女”的故事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诗人为什么要对这一故事进行大胆改编?(4)你认为“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这句诗写得好吗?为什么?【答案】(1)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诗歌中有“骑着牛儿来往”的句子,可见天河不深。

(2)“好像”是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同时也表示这是一种联想;“定然”是用肯定的口吻,表明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

(3)诗人憎恶当时人间黑暗的现实,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自由、光明、幸福,所以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来表达诗人渴望摆脱封建束缚、追求理想、向往自由幸福生活的思想感情。

(4)写得好。

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解析】【分析】(1)浅浅一词的本意是河床很浅的意思。

从“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诗句中就可知道天河不深;(2)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细读诗歌可知诗人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繁星满天的夜空,比喻成是点着无数街灯的天上街市,把空中的流星比作为牛郎织女提着灯笼在街上闲游,借丰富、新奇的联想和想象描绘出美妙的天街景象。

最后作者用“定然”表达了诗人对美好世界一定会来临的信心;(3)本题考查本文主旨的理解分析。

结合本文主旨写作背景明确现实和想象的牛郎织女的生活的不同,体会作者写作目的是体现了对理想的追求,对丑恶现实的不满;(4)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流星比喻为天上的人走动时拿在手里的灯笼;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流星很美,十分灿烂,像花一样的一朵,表现了它能给人以许多美好的遐想:他们相爱着,那么温馨,那么美满;他们远离黑暗,主宰着自己的命运。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语文上册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春兴(唐)武元衡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释】作者的家乡在洛阳附近。

(1)诗中“________”一词写出了杨柳的枝繁叶茂,“________”一字写出了梦境的一再出现。

(2)在“又逐春风到洛城”—句里,“逐”字运用得高妙,试简要分析。

【答案】(1)阴阴;又(2)“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杨柳阴阴细雨晴”的意思是在一个细雨初晴的春日,杨柳的颜色已经由初春的鹅黄嫩绿变得苍翠浓郁,经过细雨的洗浴后,柳色变得更加深暗。

其中的“阴阴”一词表现了杨柳的枝繁叶茂。

“又逐春风到洛城”的意思是在梦中我再一次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又”表示这是梦境的再次出现。

据此可作答。

(2)“又逐春风到洛城”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作者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阴阴;又;⑵“逐”字,化虚为实,将无形的乡梦、春风化作了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强烈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重点字词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认真阅读,正确理解指定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即可作答;⑵本题考查学生对作者感情的理解与掌握,这句诗的意思是在梦中我追逐着春风飞回了我的家乡。

这句诗把无形的乡梦写成有形可感之物,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诗歌赏析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全诗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情怀。

(2)请简要分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句。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 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回答问题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A.诗歌首句写景,次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B.首句写景兼点时令,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C.“过五溪”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D.诗中将无知无情的明月当成善解人意的人,寄托了诗人对友人的怀念和同情。

E.诗歌想像奇特,体现了李白诗的浪漫主义风格。

(2)诗人在“杨花落尽子规啼”—句里写了哪些景物?渲染了怎样的气氛?(3)从哪些诗句可以看出龙标被贬之地的偏远?(4)请对“我寄愁心与明月”这句诗从修辞和作者情感两个角度进行赏析。

【答案】(1)B,C(2)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闻道龙标过五溪”、“随风直到夜郎西”。

(4)拟人。

抒发了诗人对友人被贬远行的忧虑、关心之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筛选信息。

首句用比兴手法,写景兼点时令,渲染凄凉哀愁的气氛。

B项“突出了杨花的美丽和子规啼叫的悦耳,使人赏心悦目。

”有误;“过五溪”,见迁谪之荒远,道路之艰难。

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见。

C项““过五溪”,五溪为湘黔交界处荒僻边远的不毛之地,也正是王昌龄要去的贬所。

说明诗人旅途之艰难,也包含了诗人对友人的牵挂和痛惜之情。

”有误。

(2)本题考查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

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

杨花落尽,杨花,柳絮。

子规:即杜鹃鸟,又称布谷鸟,相传其啼声哀婉凄切,甚至啼血。

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景物是杨花和子规鸟。

渲染了无限悲凉感伤的气氛。

(3)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

部编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岭上逢久别者又别权德舆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

马首向何处?夕阳千万峰。

(1)这首诗前两句在看似平淡的叙述中流露出了________之情。

(2)从情景交融的角度,分析这首诗最后一句的妙处。

【答案】(1)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2)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解析】【分析】(1)首先要熟读诗歌,把握内容,抓住关键句子“十年曾一别,征路此相逢”体会感情,表达了久别重逢的惊喜。

(2)这首诗描写了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离别的伤感和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故答案为:⑴示例:(久别重逢的)惊喜;⑵示例:通过描写夕阳余晖映照着千万山峰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即将与友人又别的伤感之情以及对前途迷茫的感慨。

【点评】⑴本题考查古诗的赏析,注意通读全诗,理解诗意,体会诗歌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结合诗句体会诗歌的表现手法;⑵本题考查学生句子的赏析,要按照题目提示,从情景交融的角度赏析。

答题格式:通过写什么景色,表达了什么感情。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

梅须________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1)从“差、千、逊、少”等字中选择一个填入诗中的空白处,应为________。

(2)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答案】(1)逊(2)每一事物都有自己的特点,各有所长,各有所短。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词句意思。

根据前两句写梅雪争春,要诗人评判,最后二句中的对偶修辞,第4句的“输”字判断,“逊”字最恰当。

首句采用拟人手法写梅花与雪花相互竞争,都认为自己是最具早春特色的,而且互不认输,这就将早春的梅花与雪花之美别出心裁、生动活泼地表现出来了。

次句写诗人在两者之间难以评判高下。

诗人原以为一挥而就,由于难于评判,只好停下笔来思索。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整理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星星臧克家我爱听人家把星叫作星星。

夜空是另一个世界,星星是它的子民,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

它们是那么渺小,渺小得没有名字,它们用自己的光圈,告诉自己的存在。

仰起脸来,向着那白茫茫的银河,一,二,三,你数!呵,它们是那么多,那么多……1946年8月4日午于沪(1)“谁也不排挤谁,彼此密密地挨近”传达出诗人希望现实生活中________。

(2)诗人用“星星”象征________,二者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如________;________。

(3)第三节诗中“自己的光圈”指什么?(4)这首诗要表达的主旨是什么?【答案】(1)人与人之间要平等、友爱、团结合作(2)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都非常渺小,默默无闻;数量都很多(3)星星对夜空的贡献,象征人民对社会的贡献。

(4)诗人通过对星星的描绘,表达自己对黑暗现实的不满,赞美了默默奉献的平凡的民众,号召人们应平等、团结,各尽其能,为社会做贡献。

【解析】【分析】(1)结合这首诗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排挤”,利用势力或手段使不利于自己的人失去地位或利益想把他的合伙人从挤出去。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互相排挤,而诗人创设的这个理想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没有排挤,彼此之间都是平等的,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团结互助。

据此分析答题即可。

(2)结合诗歌内容和主旨分析,这是一首咏物抒情诗,诗人通过“托物言志”的写法,寄托了诗人美好的理想和追求,透露出他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及对人民主宰的世界的热切期望。

把现实和理想联系起来即可知道诗人用“星星”象征现实生活中的人民群众;二者的共同之处比较多,如数量都非常多;都非常渺小,都很平凡,默默无闻等。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 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颔联主要描绘了一幅什么图景?(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答案】(1)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解析】【分析】(1)注意这两句诗描写的景物有:江潮、江岸、船帆,注意形容词和动词“平”“阔”“正”“悬”,既然题目要求描绘画面,就要在头脑中把这些意象想象成画面,并用恰当、优美、形象、生动的语言把它描绘出来。

如: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2)结合诗歌最后两句分析,可以看出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潮水上涨,与堤岸齐平,江面更显宽阔,正是顺风行船,一叶白帆好似挂在江天之上。

勾勒出了一幅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⑵抒发了诗人旅居外地时深切的思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描绘诗句景象的能力。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有很多写景的诗句都给人以美的享受。

解答这样的题,首先要分析诗句中的意象和意境,并在头脑里想象这样的意境,然后再结合诗意进行描绘。

描绘的语言一定要恰当、优美、生动、形象,给人以美的享受。

⑵此题考查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

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2.阅读下列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分别解释“临”与“澹澹”。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读辛弃疾的《西江月》,完成下列各题。

西江月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1)这首词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你从词中的哪些词语看出来的?(2)“路转溪桥忽见”写的是哪里的景象?(用词中的一句调整语序后问答)(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和“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两句中的景物描写都反映了夜行人怎样的心情?【答案】(1)夏季。

从“鸣蝉”“蛙声”“稻花”可以看出。

(2)社林边(的)旧时茅店。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

可是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旧时相识的茅店突然出现在眼前。

)(3)反映出了夜行人平静、欢快的心情。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理解内容和体味意象。

这首词的时间是夏天的傍晚,地点是有山有水的农村田野。

前两句“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写鹊儿的惊飞不定,不是盘旋在一般树头,而是飞绕在横斜突兀的枝干之上。

因为月光明亮,所以鹊儿被惊醒了;而鹊儿惊飞,自然也就会引起“别枝”摇曳。

同时,知了的鸣叫声也是有其一定时间的。

夜间的鸣叫声不同于烈日炎炎下的嘶鸣,而当凉风徐徐吹拂时,往往特别感到清幽。

总之,“惊鹊”和“鸣蝉”两句动中寓静,把半夜“清风”、“明月”下的景色描绘得令人悠然神往。

(2)本题考查理解句子描写的景象。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的路径尽管很忘却了越过“天外”,迈过“山前”,连早已临近的那个社庙旁树林边的茅店,也都没有察觉。

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于沉浸在稻花香中以至忘了道途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3)本题考查体会诗词抒发的思想感情。

这首词抒写当时当地的夏夜山道的景物和词人的感受,然而其核心却是洋溢着丰收年景的夏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 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含答案(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观沧海》,回答问题观沧海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下列选项不正确的一项是()A.“水何”六句,诗人从大处落笔,浓墨重彩地描绘大海浩瀚壮阔的景象,着力烘托山岛的高峻和草木的丰茂,使人感到海边景色的壮丽多姿。

B.“日月”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从两个“若”字可看出写的是虚景,即通过诗人的主观感受,写出了沧海之大,描绘出了一幅吞吐日月、包孕群星的图景。

C.这首诗通过描写沧海赞颂了祖国壮丽的河山,表现了正处于事业最高峰的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抒发了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D.诗人运用了大胆的夸张、丰富的想象、借景抒情等手法使意象瑰丽、意境开阔,全诗感情奔放,思想含蓄,显出雄浑苍劲的诗风。

(2)下列与本诗中所描述的季节相同的一项是()A.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B.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C.乱花渐入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D.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3)诗中用一“观”字统领全文,采用借景抒情的写法,把眼前的海上景色和________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4)“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一句中“若”字用得好,试评析。

【答案】(1)A(2)B(3)自己的雄心壮志(4)这一句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用“若”字表明写的是虚景,是诗人的主观想像,体现了诗人阔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分析诗歌的内容写法和感情。

A项,“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轮廓。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部编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诗歌鉴赏训练试题(Word版)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诗歌鉴赏练习1.阅读诗歌,完成各题。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1)请你写出这首诗歌四个诗句的大意?(2)“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1)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

(2)“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解析】【分析】(1)翻译诗句即可,注意语言通顺,明白晓畅。

也就是要把以下的意思写出来:在杨花落尽、杜鹃声声的时节,诗人惊悉好友王昌龄被贬龙标。

龙标在当时还很荒凉,诗人十分担忧,他想把自己的思念托付明月,带给远方寂寞的朋友。

(2)诗人李白通过丰富的想象,用男女情爱的方式以抒写志同道合的友情,给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属性,它竟会随风逐月到夜郎西。

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竟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于同情的知心人,她能够而且愿意接受自己的要求,将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辽远的夜郎之西,交给那不幸的迁谪者。

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这种将自己的感情赋予客观事物,使之同样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维所形成的巨大的特点之一和优点之一。

故答案为:⑴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的时候,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龙标地方偏远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月,希望能一直陪着你到夜郎以西;⑵“明月”这一意象往往寄托着思念。

本诗中,诗人借明月这个意象,抒发了对朋友的无限怀念和深切同情。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掌握。

作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⑵此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2.阅读古诗,回答问题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潮平两岸阔”的“阔”字,用得极妙,请简析。

(2)对这首诗赏析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

B.诗的颔联写景致的缺憾:残夜中的海日和旧年中的江春,使人顿生惆怅之情。

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答案】(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A项、首联:写诗人在船上,停泊在北固山下,“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住在“北固山”还未到故乡,“写了诗人回乡看到的家乡美景”有误;B项“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是颈联,不是颔联,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使人顿生惆怅之情”错误;C项、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有误。

D项正确,故选D。

故答案为:(1)“阔”表现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岸平,显得江面广阔浩渺,视野也因之开阔。

(2)D;【点评】(1)本题考查品味经锤炼的字的妙处。

答题时应注意,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可以从字的词性或运用的修辞或其他方法入手,然后根据运用的方法来分析该词表达的效果。

“。

“阔”字既写出了江水之势,又写出了春天已到,大地回春,冰雪消融,春意已浓的景象。

(2)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和写法的理解。

答题时应注意,准确把握各个选项的说法,再和原文相关词句比照,字斟句酌归纳辨析正误。

D项无误。

3.阅读诗歌,回答问题旅宿杜牧旅馆无良伴,凝情自悄然。

寒灯思旧事,断雁①警愁眠。

远梦归侵晓②,家书到隔年。

沧江好烟月,门系钓鱼船。

【注释】①断雁:失群的雁,这里是失群孤雁的叫声。

②侵晓:破晓(1)诗中________、________等物象表明这是一首羁旅诗。

(2)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你是如何看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析。

【答案】(1)断雁;家书、或者旅馆(2)抒发作者羁旅的孤寂心情和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诗人羁旅他乡,没有亲人作伴,只能面对着“寒灯”,听着“断雁”的鸣叫声,内心很是忧伤,旅途的孤寂之情跃然纸上。

诗人更是在半睡半醒、迷迷糊糊中见到了家乡美丽的风光,以乐景写哀情,表达他对故乡的思念。

【解析】【分析】(1)诗中的具体物象有很多,如“旅馆”,“寒灯”,“断雁”,“家书”等。

(2)这是羁旅怀乡之作。

离家久远,目睹旅馆门外的渔船即加以艳羡。

幽恨乡愁、委实凄绝。

颈联“远梦归侵晓,家书到隔年”意思曲折多层,实乃千锤百炼的警句。

首联与颔联极言乡关遥远,幽愁满怀。

梦见自己回到家中,因路途遥远,梦醒时分天已大明,家书须隔年才能寄到旅馆,可见离家之远,表达出对家乡深沉的思念。

颈联与尾联看似跳出了乡愁,艳羡门外沧江鱼船的清闲自在,其实是借他乡之物,更曲折地表达出诗人思乡之情。

全诗层层推进,写景抒情都有独到之处。

【点评】此题考查诗歌赏析。

(1)物象即是客观事物,不依赖于人的存在而存在,它有形状、颜色,有声音、味道,是具体可感的。

通读全诗,具体物象较多。

(2)此题考查诗歌表情达意。

做此类题,可以抓住重点诗句或词语进行分析。

4.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1)《春夜洛城闻笛》中的“闻”在诗中的意思是________。

(2)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3)诗的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答案】(1)听、听到(2)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3)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解析】【分析】(1)本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

所以诗中“闻”的意思是听、听到。

(2)此题不能直译诗句,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示例:不知是谁家的庭院,飞出幽隐的玉笛声?笛声融入春风中,飘满整个洛阳古城。

(3)“折柳”是指乐府横吹曲《折杨柳》。

“柳”与“留”谐音,故亲友送别,多折柳相赠。

因此,“折柳”二字不仅仅指曲名,它还代表着送别的场景。

当时李白作客洛阳,夜闻笛声,引起思家之情。

所以诗歌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故答案为:⑴听、听到⑵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⑶表达了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点评】⑴本题难度表达,要求考生结合了解诗句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意境的描绘。

要求考生读懂诗歌,理解诗句的意思,要有适当的想象,语言要优美。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情感的理解。

解答此题要求考生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人的情感,结合具体的语句进行分析。

5.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________。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3)品读本诗,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天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历来得到人们的好评,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答案】(1)潮平两岸阔(2)颈联:喜悦、高兴。

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

(3)D(4)“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解析】【分析】(1)读懂诗句大意是作答的基础。

如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可提取“潮平两岸阔”作为答案。

“潮平两岸阔”,“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

(2)颈联“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也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所以可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直抒胸臆,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

所以可答:淡淡的乡思愁绪。

(3)“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错。

诗人泛舟东行,停船北固山下,见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而引发的怀乡情思。

并没有“将回到家乡”的意思。

故选D。

(4)“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好的文字都在下字之准确。

如这里的“生”与“入”二字,不仅使得这一联对仗工稳,更妙在这两字一出,才使得“海日”和“残夜”、“江春”与“旧年”两不相干之事物有了联系,而且还因之而生动起来。

太阳从幽暗的大海上一点点升起,如子之脱离母腹而渐现,这一“生”字实在是形象极了。

太阳刚升,大地还基本处于黑暗之中,但黑夜已撕破,这个“残”字写出了不可抗之消失。

夜是被动的,却又是无可奈何的,它生了太阳,却又因太阳而消退!而“入”字更生动,任你江南虽还是旧年的冬天,但是春天却已将江边的柳树涂上了一层春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