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伦贝尔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

合集下载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冰雪之源介绍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冰雪之源介绍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冰雪之源介绍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是一个展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丰富历史文化的博物馆,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打造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打造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

深入贯彻落实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力打造国际化高端旅游目的地作者:暂无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7年第3期按照自治区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把内蒙古“建设成国内外知名旅游目的地”的战略目标以及打造“壮美内蒙古·亮丽风景线”的定位和要求,呼伦贝尔市将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把旅游业作为最优先发展的产业来抓,努力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实力强、带动作用大、质效水平优、综合竞争力强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力打造国家全域旅游先行区。

一、深度挖掘呼伦贝尔原生态旅游资源价值呼伦贝尔高平原、大兴安岭、松嫩平原三大板块共同汇聚了丰富而独特的原生态自然资源。

12.6 万平方公里森林、8.3 万平方公里草原、2 万平方公里湿地、500 多个湖泊、3000 多条河流构成了目前中国规模最大、最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呼伦贝尔孕育了曾经影响世界历史和创造灿烂中华文明的诸多民族,鲜卑人、契丹人、女真人、蒙古人都在这里成长壮大。

如今,这里是42 个民族守望相助的和谐家园,是全国独有的鄂伦春、鄂温克、达斡尔3 个少数民族主要聚居地。

近代世界史的演变造就了呼伦贝尔地处中俄蒙三国交汇的独特区位,形成了1733 公里的边境线和以全国最大陆路口岸满洲里为龙头的8 个国家级一类口岸,拥有边疆文化、异国风情、可开发的跨境游产品等诸多旅游业发展优势。

二、努力塑造国际化的旅游品牌形象全力提升呼伦贝尔大草原品牌形象。

一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坚决守住生态底线。

坚决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保持呼伦贝尔绿色的底色,保护好完整的生态系统。

二是促进生态观光型旅游转型升级,加快草原森林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体验、养生度假型等深度旅游产品转变。

三是加快推进草原森林旅游精品线路和精品景区建设。

积极推动呼和诺尔草原、额尔古纳湿地等国家5A 级旅游景区创建工程,加快海拉尔国际化草原音乐名城创建,重点打造柴河—满洲里—海拉尔—额尔古纳—根河自然与文化原生态旅游精品线路、扎兰屯—莫力达瓦达斡尔—鄂伦春民族风情特色游精品线路。

呼伦贝尔城市名片组诗)

呼伦贝尔城市名片组诗)

COURSER LITERATURE呼伦贝尔城市名片·阿文·短歌长吟成吉思汗广场成吉思汗广场位于海拉尔区河东,以千年伟人成吉思汗命名。

广场占地25.5公顷,现已成为呼伦贝尔市境内最大的广场,是集集会、休闲、旅游为一体的多功能生态广场。

草原城市,呼伦贝尔———海拉尔幽深的历史后院。

成吉思汗广场灵动、含情、博大、精深。

城市的眼睛斑斑往事,流浪了千百年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一张从草根发出的请柬穿越历史。

绕行欧亚。

万里归乡路饮草原雨雪,逐战马嘶鸣怀揣故人泣血的嘱托邀请人们,会晤远去的昨天城市。

客厅。

成吉思汗广场呼伦贝尔先人的英名,述说碑林还有图拉嘎、查干苏勒定、迎亲的车队一代天骄的坐骑在这里驻足,抑或升腾时间不倒,盛景犹存跌水池、无言柱、经纬台和生态园一言一语,一事一物宏伟、鲜活、真实的名片召唤———呼伦贝尔哈萨尔大桥哈萨尔是一代天骄成吉思汗的胞弟,是成吉思汗统一蒙古高原各部的勇猛战将,立下了不朽功勋,被称为“射神”。

“哈萨尔大桥”遂桥以人名,街以桥通,成为呼伦贝尔市地标性建筑之一。

凝固了的意象。

历史呼伦贝尔城市名片(组诗)□阿文阿文本名刘文,呼伦贝尔人。

内蒙古作协会员、内蒙古诗词协会理事、呼伦贝尔市作协秘书长。

曾在《中国作家》《民族文学》《绿风》《诗选刊》《燕赵诗刊》《草原》等期刊上发表诗歌作品,入选国家多种诗丛文集,并获各种奖项。

曾出版诗集《寻觅生活意象》《守望心灵家园》,主编出版了《呼伦贝尔诗人名片———诗歌折页》。

53. All Rights Reserved.用马头琴,才能缓缓地拉醒哈萨尔———勇猛战将,身披战袍以长风的速度,挥刀策马,从草原深处疾驶而来回归了,就有了草根的欲望湿润的眼睛,不再躲闪世俗的冷热拉近故乡的距离,筑桥为家还有土地,还有河水,还有兄弟的英名透过茂盛的时间,表达思乡的愿望哈萨尔,冠名了大桥就拥有了现代文明的属性那些感叹,那些忧伤,那些呐喊那些用战刀述说的蛮荒故事成为河水中鲜活的倒影一座桥,一个历史的标本再兑入几滴新鲜时尚的情愫让变幻莫测的车流、人流沿着城市街道清晰的脉络在历史尘封的记忆中奔涌桥上,斜拉索演绎天籁之声桥下,霓虹潜入水中燃烧达尔吉林寺达尔吉林,藏语,意为繁荣昌盛。

浅论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

浅论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

浅论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
自然景观是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呼和浩特市位于草原地区,拥有广袤的草原、壮丽的戈壁、清澈的湖泊等自然景观。

在形象构建中,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打造多样化的旅游产品,例如开展野外草原露营、戈壁滑沙、湖泊划船等活动,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的体验。

历史文化是塑造旅游目的地形象的重要元素之一。

呼和浩特市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内蒙古博物院是呼和浩特市的一座重要文化景点,展示了内蒙古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呼和浩特市还有著名的观音阁、大召寺等历史文化遗址,这些都可以作为旅游景点进行开发和推广。

旅游设施是构建旅游目的地形象的基础设施。

呼和浩特市已经拥有较为完善的旅游设施,例如舒适的酒店、繁华的商业街区等。

在形象塑造中,可以进一步提升旅游设施的品质和服务水平,例如培训酒店人员的服务意识和技能,提供更加便捷的旅游交通工具等,为游客提供更好的旅游体验。

构建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形象需要从自然景观、历史文化、旅游设施等多个方面进行塑造。

通过充分发挥呼和浩特市自然资源、历史文化和旅游设施的优势,进行宣传和推广,可以提升呼和浩特市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吸引更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推动呼和浩特市旅游业的发展。

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市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市建设

提升文化软实力推进民族文化强市建设作者:孟松林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3年第3期文| 孟松林2002年,呼伦贝尔市第一次党代会就明确提出了弘扬民族文化,努力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战略部署,并进行了科学的规划。

经过十年的努力,民族文化大市建设已取得了可喜成就。

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呼伦贝尔市如何探索一条民族文化科学发展之路,建设民族文化强市,全面提升文化软实力,尽快形成与美丽发展、科学崛起、共享繁荣相适应的文化优势,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赢得未来,是一个重大而紧迫的新课题,需要认真研究和谋划。

建设民族文化强市比建设民族文化大市要求更高,既注重文化发展数量和规模,更注重文化发展的结构和质量;既注重文化生产能力,更注重文化创新能力;既强调发展速度,更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既注重实力的增强,更注重科学体制机制的构建。

因此,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民族文化强市建设的新定位。

从呼伦贝尔市在全区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地位来看,我们要努力成为在全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文化中心;从呼伦贝尔市在全区文化发展中的责任来看,我们要努力成为全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排头兵;从呼伦贝尔市在全区文化发展中的使命来看,我们要努力成为提升自治区文化软实力的主力。

围绕这个新定位,我们要通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具有较强实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及先进的现代文化传播体系。

一、建设民族文化强市的现实基础和有利条件首先,从资源特色来看,呼伦贝尔市的文化资源具有独特的资源优势和民族特色,可分为五个相互联系的板块。

一是以绿色自然资源为依托的生态文化资源。

呼伦贝尔地域内的自然资源具有草原的垄断性、森林的原始性、湖泊的天然性、野生动物的丰富性和珍奇性、民俗的独特性五个方面的特质,这是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品牌。

二是蒙古族文化资源。

这里是成吉思汗的故地,是“蒙古民族的武库和演兵场”;古老的巴尔虎蒙古族在这里长期生活,保留延续了独特的民族文化习俗;巴尔虎长调在蒙古族民歌中占有重要地位。

汇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同心共建美丽幸福家园——呼伦贝尔市争创

汇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 同心共建美丽幸福家园——呼伦贝尔市争创

汇聚民族团结强大合力同心共建美丽幸福家园——呼伦贝尔市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综述作者:暂无来源:《实践·思想理论版》 2019年第8期呼伦贝尔市是典型的民族大市,全市有42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1.5万人,占总人口比例达20%。

2013年启动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以来,呼伦贝尔市委、市政府始终把创建工作作为推进发展、改善民生、促进和谐的现实之需、战略之策、固本之举,统筹部署,高位推动,着力在深入细致上用功、求实求效上发力,不断推动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创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看得见、摸得着、各族干部群众满意的成果,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推动全市经济平稳健康发展。

一是经济质量效益同步提升。

2018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52.9亿元,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3401元,年均增长7.1%;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895元,年均增长9.7%。

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

农牧业向着优质、生态、高效、品牌方向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成长,大数据、现代农牧业产业园等项目陆续开工建设。

旅游影响力和品牌竞争力明显提升,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达到1721万人次和607亿元。

三是民族特色产业加快发展。

民族手工艺品基地和民族食品加工基地迅速发展壮大。

根河市敖鲁古雅民族乡、额尔古纳市恩和俄罗斯民族乡、阿荣旗新发朝鲜民族乡等乡镇大力发展旅游业和特色产业,“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民族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初具规模。

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

一是民族文化的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打造了原生态儿童合唱《五彩呼伦贝尔》等五张文化名片。

大型民族历史话剧《拓跋鲜卑》荣获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呼伦贝尔大雪原》获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最高奖和“文华奖”优秀奖。

《达斡尔民间呼号表演》等30余部作品获国家、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

二是民族地域特色的节庆品牌逐步形成。

陈旗被命名为那达慕之乡,新左旗被命名为蒙古族长调之乡,鄂温克旗被命名为民间歌舞之乡,根河市被命名为敖鲁古雅桦树皮文化之乡、敖鲁古雅驯鹿文化之乡,莫旗被命名为鲁日格勒之乡,鄂伦春旗被命名为狩猎文化之乡。

盐源蒙古族去内蒙古横幅

盐源蒙古族去内蒙古横幅

盐源蒙古族去内蒙古横幅1. 介绍盐源蒙古族盐源蒙古族是中国境内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盐源县。

盐源蒙古族是蒙古族的一个分支,他们保留了传统的蒙古族文化和生活方式。

盐源蒙古族以勤劳、勇敢和豪爽的性格而闻名。

盐源蒙古族的居住地位于海拔2000米以上的高山区,气候寒冷,土地贫瘠。

主要经济活动包括畜牧业、农业和手工艺制作。

他们以饲养牛、羊和马为生,同时种植小麦、青稞和玉米等作物。

他们还擅长制作羊毛毯子、马鞍和其他皮革制品。

2. 内蒙古横幅之旅内蒙古是中国的一个自治区,位于中国的北部。

内蒙古以其广袤的草原和丰富的蒙古族文化而著名。

内蒙古是盐源蒙古族的“故乡”,许多盐源蒙古族人梦寐以求能够去内蒙古一游,感受草原的壮丽和蒙古族的风情。

横幅之旅是一种常见的旅游方式,参与者会带着印有自己信息或祝福的横幅,在旅行的过程中展示出来。

盐源蒙古族去内蒙古横幅之旅可以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经历,可以增进盐源蒙古族与内蒙古蒙古族之间的交流与了解。

3. 行程安排第一天:出发在盐源县集合,乘坐旅游大巴前往内蒙古。

途中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风景和迷人的自然风光。

第二天:抵达内蒙古抵达内蒙古后,入住酒店休息。

可以选择在当地品尝正宗的蒙古族美食,如烤全羊和奶茶。

第三天:游览草原早上出发前往内蒙古著名的草原,可以骑马、观赏草原风光、体验蒙古族的传统活动,如射箭和摔跤。

第四天:参观蒙古族文化遗址参观内蒙古的蒙古族文化遗址,了解蒙古族的历史和文化。

可以参观博物馆、寺庙和传统蒙古族家庭。

第五天:交流与体验与当地蒙古族人民进行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方式、传统习俗和艺术表达。

可以参与他们的传统舞蹈、音乐和手工艺制作。

第六天:返回盐源县乘坐旅游大巴返回盐源县。

途中可以回顾整个行程,分享各自的感受和体验。

4. 横幅设计与制作在出发前,每位参与者可以设计和制作自己的横幅。

横幅可以印有个人信息、祝福语或对内蒙古的喜爱之情。

横幅的设计可以充分展示盐源蒙古族的特色和文化。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 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 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了解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生活着五十六个民族,他们有着各自独特的传统文化。

而想要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一个好的途径就是去他们所在的地方实地感受。

本文将带您深入了解中国最大的鄂温克民族聚居地——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近距离感受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

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地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是一个集民族风情和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文化村落。

作为鄂温克族传统定居地,这里呈现出了鄂温克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色。

以下将分别从居住建筑、民族风俗和传统手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介绍。

首先,居住建筑是了解鄂温克民族文化的重要一环。

鄂温克民族传统居住建筑是蒙古族游牧帐篷的变形,被称为"游牧帐篷式木屋"。

这种木屋以土坯和树皮为主要材料,结构坚固耐用,能有效抵御寒冷的气候。

在民俗村中,游客可以亲身体验鄂温克民族的居住方式,甚至有机会参与到木屋的搭建过程中。

其次,民族风俗是了解鄂温克民族文化的另一个重点。

鄂温克民族有着丰富的民族风俗,其中包括婚礼、祭祀、狩猎等传统仪式。

在民俗村中,游客可以观赏到鄂温克民族传统服饰的展示,欣赏到传统歌舞表演,还可以亲自参与到民族风俗活动中,感受到浓厚的少数民族文化氛围。

最后,传统手工艺也是鄂温克民族文化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鄂温克民族以制作狩猎工具和皮革制品而闻名,他们善于利用自然资源,将鹿皮、狼皮等动物皮毛加工成各种实用的物品。

在民俗村中,游客可以看到鄂温克民族工匠们的手工制作过程,还可以亲自尝试制作一些简单的工艺品,感受到这一民族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通过对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的参观,不仅可以了解到鄂温克民族的传统文化,还可以体验到这个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感受他们的民俗风情。

同时,这也是一个增进民族交流和促进多元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

总之,呼伦贝尔鄂温克民俗村是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绝佳去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呼伦贝尔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打造城市名片
25.3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生活着38个少数民族的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素以民族特色浓郁、人文历史悠久、地域文化多样而著称,各民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在这里得到了较好保存。

近年来,有着丰富民族文化资源的呼伦贝尔市以创新的形式把多民族的传统文化打造成一张张城市名片,有效地传承和传播了悠久厚重的草原游牧文化和森林狩猎文化,从而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因地制宜确立“文化名市”战略
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呼伦贝尔市生活着38个少数民族,是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俄罗斯族等人口较少民族的主要居住地。

这些古老的民族生活在呼伦贝尔大草原和大兴安岭森林之间,至今较好地保存着自己独有的生产生活方式、民俗民风和独特文化。

在这片孕育游牧文明的辽阔大地上,有“中国蒙古族长调民歌之乡”,以蒙古族长调歌后包音德立格尔为代表的一大批长调名家从这里走出,久唱不衰的经典歌曲《敖包相会》从这里唱响,蜚声国内的儿童合唱团“五彩呼伦贝尔”在这里成立。

目前,呼伦贝尔市有蒙古族长调民歌、鄂伦春族桦树皮制作技艺、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等6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申报的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
产69项。

近年来,呼伦贝尔市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提出以“生态立市、工业强市、旅游活市、科教兴市和文化名市”为内容的五大发展战略。

其中的“文化名市”战略以传承和传播民族文化为主,旨在以各种形式将呼伦贝尔特有的草原游牧文化和森林狩猎文化较好地保留传承下来,同时能够传播出去。

用民族文化打造呼伦贝尔名片
2007年,一个由37名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和巴尔虎蒙古族、布里亚特蒙古族孩子组成的五彩呼伦贝尔儿童合唱团用母语将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草原童谣献给北京、呼和浩特等地的观众,这些被称为“清澈无污染”的童谣让观众感动落泪,令人耳目一新。

这支我国第一个纯少数民族儿童合唱团的演出赢得观众广泛赞誉的同时,也得到余秋雨、冯小刚、刘诗昆等众多文学艺术界知名人士的高度评价。

作家余秋雨看完演出后称赞说:“这是天籁之音。

”2007年8月在北京的演出,2700余座位的剧场座无虚席,约2个小时的表演中,共有60余次热烈的掌声,证实了民族文化焕发出的无穷魅力。

一时间,孩子们演绎的原生态童谣征服了草原之外的人们,也提升了呼伦贝尔市的知名度。

呼伦贝尔市委书记曹征海介绍说,作为“文化名市”战略的一部分,“五彩呼伦贝尔”是一个切入点,合唱团的目的是向外介绍草原文化。

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长赵立华说,今后呼伦贝尔市还将推出一系
列的文化活动,比如正在策划中的舞蹈诗《天边》、话剧《拓跋鲜卑》、大型实景演出《成吉思汗》等,这些活动将成为一张张呼伦贝尔草原文化的名片,以不同的形式和视角向世人展示一个更为美丽、悠久的内蒙古草原。

充分挖掘少数民族文化的价值
呼伦贝尔市在“文化名市”战略的引领下,以厚重的民族历史文化作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的载体,充分挖掘内蒙古特有的少数民族文化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社会价值体现在展现了民族优秀特质、促进各民族团结繁荣。

”曹征海说。

他认为,一张精美的民族文化品牌能展现出一个民族的优秀特点,点燃大众关注这个民族的热情,提升少数民族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进而促进各民族之间的团结与繁荣。

经济价值体现在从文化入手,为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探索出一条有益途径,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脱贫致富。

“随着呼伦贝尔市知名度、美誉度的不断提高,呼伦贝尔市与外界合作项目也逐渐增多。

很多人都是先对呼伦贝尔的文化产生浓厚兴趣,然后才产生强烈的投资合作愿望的。

”呼伦贝尔市委宣传部新闻处处长包玉祥介绍说。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为呼伦贝尔旅游业的发展带来强大动力,使一些偏远的旅游景点得到开发,农村牧区的交通道路条件因此得到较大改善。

同时民族文化的发展也促进了呼伦贝尔的对外合作,使过去仅仅局限于经济项目上的合作拓展为医疗、文化、旅游、教育等多领域的合作。

文化价值则体现在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五彩传说”的孩子们站在城市的舞台上用本民族母语放声歌唱草原的歌谣,传承着民族的文化,留住了草原的根。

目前,呼伦贝尔市决定将草原民歌和童谣纳入幼儿园和小学音乐课堂,使更多的孩子学习民族传统音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