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论中国古代官职名称翻译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

古代官职表大全简单1. 太守:战国时称郡守,汉改称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 太尉:汉武帝元狩四年,分天下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军事归中央都尉管。
东汉时都尉专兵权,唯拜罢三公才得专,这样三公有兵权的局面结束了。
后来又设大将军、骠骑将军、将军、卫将军,秩禄都是二千石,下面骠骑都尉光禄大夫二千石,捕骑都尉六百石,都尉比二千石,亭长六百石。
东汉只有这四种官职。
3. 司徒:西周始置。
地官之长。
西汉哀帝时罢丞相改三公,是为司徒。
东汉时又改称司徒。
4. 司马:殷商时始置,位次三公,与六卿相当,与司徒、司空、司士、司寇并称五官,掌军政和军赋。
春秋、战国沿置。
汉武帝时置大司马,作为大将军的加号,后亦加于骠骑将军,后汉单独设置,皆开府。
隋唐以后为兵部的尚书。
唐高宗李治时曾改为太尉,旋又恢复为司马。
明清用作兵部尚书的别称。
亦以称兵部侍郎。
5. 令尹:楚国的官名,相当于宰相。
6. 县令:战国时三晋和秦已称县的行政长官为令。
商鞅变法后,并小乡为县,均令治一县。
新置县令以军功叙封。
县令本直隶于郡,县令别置郡守,是开平王吴三桂的杰作。
7. 刺史: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史巡行郡县,分全国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
刺史相当于太守,或作为太守的加官,掌管州的军政大权。
后来,刺史又称部刺史、州刺史、挂印刺史、都刺史。
清废州置府,亦置通判。
民国废府置道,亦置通判。
事实上行同虚设。
8. 巡抚: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始设巡抚,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掌一省的军政和民政,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
实际略低于总督。
清沿明制,加兵部侍郎和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者为总督,为兼管地方上的军事和行政的官员。
单设者为巡抚,与总督同级,品级为正部级,略低于总督。
清末又把一省内的道改为府,同时置三品级的道员为中丞(专使)。
巡抚以下设都御使衔的有:总督(管数省)、都御史(管一省)、巡抚(管一省)、中丞(管一省)。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

中国历代官职及历代官职解释中央职官:商王廷设有百官,辅佐商王治理国家。
百官之中可分为政务官、宗教官和事务官三类。
政务官、宗教官的地位很高,权力很大。
周朝的官制在商朝的基础上更加发展,形成了一套庞大的官僚组织和较完整的官僚制度。
辅佐周王进行统治的有太师、太傅、太保),其权力很大,是国家的总管。
协助周王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是六卿,即太宰、太宗、太史、太祝、太士、太卜。
太宰是朝廷的政务总管,太宗管宗庙谱系,太史管起草文告、编写史书,太祝是最大祭祀官,太卜是占筮官,太士是神职官吏。
此外,周朝还设有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等五司,分别掌管土地、军赋、工程、群臣爵禄、刑罚等。
商周的王、诸侯、卿大夫及其他各种官吏都是世袭的,世代掌握着统治大权,这就是所谓世卿制度。
春秋时期由于诸侯间强凌弱,大并小,互相间进行无休止的兼并争霸,周王朝对诸侯逐渐失去控制的权力,贵族分封制度行不通,各诸侯国称王称霸,设官分职,各行其是,职官制度也因而发生了变化。
秦灭六国,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确定了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并建立了“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辅佐皇帝处理全国事务,是皇帝的助手。
太尉协助皇帝掌管全国军队。
御史大夫掌图籍章奏,监察百官。
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
“治粟内史,掌管国家财政税收?r奉常,掌管宗庙祭祀礼仪?r典客,处理国内各少数民族事务和对外关系?r郎中令,掌管皇帝的侍从警卫?r少府,掌管供皇室需要的山海地泽收入和官府手工业?r卫尉,掌管宫廷警卫?r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宗正,掌管皇帝宗族事务。
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调动,不得世袭。
大司徒、大司空、大司马,亦称“三公”(又称“三司”)。
原来御史大夫的属官“中丞”保留下来,专司监察,以后称为“御史台”,中国历史上专职的监察机构,从此正式建立起来。
到了东汉,正式发号施令的是尚书台,三公的权力削弱,只能办理一些例行公事。
东汉末,曹操为了掌握大权,自任丞相,并一度恢复御史大夫等官职。
跨文化翻译~~中国古代官职(一品~五品)中英对照

跨文化翻译~~中国古代官职(一品~五品)中英对照丞相the Prime Minister相国the Premier大司马Great Minister of War大将军Great General大都督Commander in Chief太尉Grand Commandant太傅Grand Preceptor大司空Great Minister of Public Works大司徒the Chief Minister of the Interior二品骠骑将军General of the Fly ing Cavalry车骑将军General of Chariots and Cavalry镇东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Guards the East 镇南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Guards the South 镇西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Guards the West 镇北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Guards the North 征东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Assails the East 征南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Assails the South 征西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Assails the West 征北大将军Great General Who Assails the North 光禄大夫Imperial Minister of State卫将军General of Martial Might中军大将军Great General of the Central Army上军大将军Great General of the Upper Army三品光禄勋Chief of Palace Administration太常Master of Ceremony尚书令Chief of Secretariat执金吾Chief of the Capital Guard安东将军General Who Stabilizes the East安南将军General Who Stabilizes the South安西将军General Who Stabilizes the West安北将军General Who Stabilizes the North平北将军General Who Pacifies the North平东将军General Who Pacifies the East平南将军General Who Pacifies the South平西将军General Who Pacifies the West前将军General of the Forward Army后将军General of the Rear左将军General of the Left右将军General of the Right中领军Commandant of the Central Army御史中丞Imperial Minister中坚将军General Who is the Core of the Army骁骑将军General of Valiant Cavalry游击将军General of Guerrilla Warfare积弩将军General in Charge of the Production of Crossbows 积射将军General in Charge of the Production of Bows城门校尉Commander Who Guards Gate典军中郎将Chief Imperial Corps Commander积弩都尉Commandant in Charge of the Production of Crossbows 持节都尉Commandant Who Holds Tallies副军中郎将Deputy Imperial Corps Commander典铠都尉Commandant in Charge of Amors抚军中郎将Imperial Corps Commander Who Uplifts the Army 武卫中郎将Imperial Corps Commander of the Military Guard 五品符节令Officer in Charge of Tallies鹰扬将军General Who Displays Owl’s Might折冲将军General Who Oppresses the Enemy with Ferocity伏波将军General Who Overcomes Adversity 破虏将军General Who Eliminates Barbarians 横海将军General Who Crosses the Ocean 楼船将军General in Charge of Navy复土将军General Who Restores Territory牙门将军Garrison Commander偏将军Assistant General裨将军Deputy General。
文言文中官职名称小结

文言文中官职名称小结1、表授予官职词语: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如:公车特征拜郎中。
《张衡传》)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
(如: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如:举其偏,不为党。
《左传。
襄公三年》)拜:授予官职。
(如:相如为上大夫。
《廉颇蔺相如列传》)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yuàn。
”)除:任命,授职。
(如: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授:授给、给予官职。
《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
”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谭嗣同》)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
《鸿门宴》)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
《元史·贾鲁传》2、表罢免官职的词语罢:免去,解除官职。
(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绾、王臧等。
《魏其武安侯列传》)黜:废掉官职。
(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
”《封建论》)免:罢免。
(如:“免官削爵。
”《汉书·贡禹传》)夺:削除。
(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
”《书博鸡者事》)3、表提升官职的词语升:升官。
(如:“升(鲁)台都事。
”《元史·贾鲁传》)擢:在原官上提拔。
(如:“擢为后将军。
”《汉书。
赵充国传》)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
”李白《与韩荆州书》) 迁:一般指提升。
(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
”《贾谊传》)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迁叙,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平级转调叫转迁、迁官、迁调,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古代官职的中英翻译

古代官职的中英翻译府学生员Prefectural School / government student内阁(大)学士(grand) secretary of the Grand Secretariat中宪大夫grand master exemplar荣禄大夫grand master for glorious happiness军机大臣grand minister of state驻藏大臣grand minister resident of Tibet伊犁将军general of Yili兵部员外郎vice director of Bureau of Military Personnel;湖广总督governor-general of Hu-Guang直隶候补知府reserve prefect of a superior prefecture库伦办事大臣grand minister superintendent of KULUN太守prefect(知州、知府)御前大臣grand minister in attendance经筵官participant in the classics colloquium录事司Administration Office翰林(侍读)学士awaiting/ studying Hanlin Academician参知政事assistant administrator兵部郎中director of the Bureau of Military of War秀才scholar; skilful writer举人provincial graduate进士metropolitan graduate封疆大吏provincial magnate按察副使vice surveillance commissioner翻译生员translation student翰林学士Hanlin Academician笔帖式clerk丞相grand councilor counselor-in-chief平章政事manager of governmental affairs昭文馆大学士grand academician of the Institute for the Glorification of Literature 平章军国大事manager of important national security matters中丞事vice-manager of important national security matters刑部尚书ministry of Justice工部尚书ministry of Works户部尚书Ministry of Revenue吏部尚书Ministry of Personnel理藩院尚书Ministry of the Court of Clonial Affairs兵部尚书minister of war。
古代官职名解释

【刺史】原为巡察官名,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
【太守】参见“刺史”条。
又称“郡守”,州郡最高行政长官。
范晔曾任宣城太守。
《桃花源记》:“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孔雀东南飞》:“直说太守家,有此令郎君。
”《赤壁之战》:“与苍梧太守吴巨有旧,欲往投之。
”【都督】参见“经略使”条。
军事长官或领兵将帅的官名,有的朝代地方最高长官亦称“都督”,相当于节度使或州郡刺史。
如《梅花岭记》:“任太守民育及诸将刘都督肇基等皆死。
”刘肇基是驻地方卫所的军事长官。
【巡抚】明初指京官巡察地方。
清代正式成为省级地方长官,地位略次于总督,别称“抚院”、“抚台”、“抚军”。
如《五人墓碑记》:“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魏之私人。
”抚吴,即担任吴地的巡抚。
【抚军】参见“巡抚”条。
《促织》:“乃赏成,献诸抚军。
”抚军大悦,以金笼进上。
”又称作“抚臣”,如“诏赐抚臣名马衣缎”。
【校尉】两汉时期次于将军的官职。
如《赤壁之战》:“以鲁肃为赞军校尉。
”鲁肃当时担任协助主帅周瑜规划军事的.副将。
唐以后地位渐低。
【教头】宋代军中教练武艺的军官,《水浒传》中的林冲就是京城八十万禁军的枪棒教头。
【提辖】宋代州郡武官的官名,主管训练军队、督捕盗贼等事务。
如《水浒传》中的鲁提辖鲁智深。
【从事】中央或地方长官自己任用的僚属,又称“从事员”。
《赤壁之战》:“晶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
”【知府】即“太守”,又称“知州”。
《登泰山记》:“是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
”【县令】一县的行政长官,又称“知县”。
《孔雀东南飞》:“还家十余日,县令遣媒来。
”【里正】古代的乡官,即一里之长。
如《促织》:“令以责之里正。
”【里胥】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促织》:“里胥狡黠,假此科敛丁口。
”【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文言文中常见官职名

文言文中常见官职名1、守战国称郡守,汉改太守,为一郡的行政最高长官。
秦分三十六郡,比县大。
相当于现在的省辖市市长。
2、史汉武帝分全国为十三州,刺史掌管一州军政大权。
相当于现在的省(市)长兼省(市)军(分)区司令员。
3、尹西汉京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市长。
4、太尉秦至汉均有设置,为全国军政首脑。
相当于国防部长。
5、越骑校尉汉武帝时设置,禁军长官。
相当于卫戍区司令员。
6、廷尉执掌法律、主审要案的大臣。
相当于最高法院院长。
7、吏部尚书掌管全国文武官吏考核赏罚。
相当于人事部长。
8、光禄大夫皇帝身边顾问之臣。
相当于中央顾问委员会常委。
9、中书令掌管皇帝命令发布。
相当于“两办”秘书长。
10.尚书令参议大政,综管政务,百官之长。
相当行政院长。
11、车骑大将军地位尊崇,多加重臣。
相当于元帅军衔。
12、行军总管统领军队出征的主将。
相当于前沿总指挥。
13、都察院御史古代最高监察机构。
相当于监察部长。
14、知府地方行政长官,总管州、县事务。
相当于省长(或省辖市长)。
15、知州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省辖市市长。
16、知县地方行政长官。
相当于县长。
17、通判府之副职。
相当于副省长(或省辖市副市长)。
18、兵马指挥明清兵马司主官。
相当于市公安局局长。
19、推官掌刑名,赞计典。
相当于最高法院政策司处长。
20、都事掌出纳文移。
相当于国防部、监察部等部委内设机构局长。
21、给事中皇帝禁中寄禄官。
相当于元首生活或政治秘书。
22、经历部委所属机构主官,相当于部委二级机构负责人。
23、行人供差遣出使。
相当于外交部工作人员。
24、典宝协司宝掌玉玺。
相当于两办负责印章的副处级干部。
25、县丞协助县令治理一县之事。
相当于副县长。
26、主薄掌钱粮、户籍。
相当于粮食局长或户籍局长。
27、检校代理官职。
秘书级。
28、教授府掌训导考核学生。
相当于省教育厅长。
29、教谕县掌教学。
相当于县教育局长。
30、训导掌协助同级学官教育所属生员。
相当于教育厅局副职。
古代官衔级别注解

古代官衔级别注解【威武大将军】唐代最高领兵之统帅。
【银青光禄大夫】隋炀帝以九大夫和“八尉”构成本阶,九大夫即:光禄大夫从一品;左光禄大夫,正二品;右光禄大夫,从二品;金紫光禄大夫,正三品;银青光禄大夫,从三品。
【孔目】从九品,文职京官,有满洲孔目、翰林院孔目。
【副使】地方行政副职官员。
【通判】官名。
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农田、水利和诉讼等事项。
官衔有从五品、正五品、正六品(文)等。
【朝散大夫】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为从五品下,文官第十三阶,宋为从五品上,文官第十二阶。
元丰改制用以代中行郎中。
后定为第十八阶。
金仍从五品。
元升为从四品。
明废。
【御史中丞】御史是古代一个官衔,秩千石。
考察四方文书计簿,按劾公卿章奏。
唐朝、五代、宋均大夫与中丞并置,唯大夫极少除授,仍以中丞为长官。
相当于今天最高检察院的副院长。
【游奕使】主巡营、防遏事宜。
唐宋时代的一种军职。
官衔未定制。
【营田使】县以下的负责部门的官员。
【教授】原指传授知识、讲课授业,后成为学官名。
汉唐以后各级学校均设教授,主管学校课试具体事务。
【总管】各级行政中行使后勤的官员,品衔无定制,有四品至九品。
【文耆】指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
【秘书郎】官名。
魏晋时置,属秘书省,掌管图书经籍。
或称秘书郎中。
唐代曾改称兰台郎。
历代多另设校书郎,校勘典籍,以秘书郎专掌图书收藏及抄写事务。
【尚书】官名。
唐代确定六部为吏、户、礼、兵、刑、工,以左右仆射分管六部。
宋代后,三省分立之制渐成空名,行政全归尚书省。
【中侍大夫】官阶名。
宋政和中,定武臣官阶五十三阶,第七阶为中侍大夫,以代旧官景福殿使。
金为宦官第三阶,从四品下。
明为宽慰官第二阶,从四品。
【通直郎】文散官名。
隋始置。
唐、宋为文官第十七阶,唐从六品下,宋从六品。
【翰林院侍书】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书机构,各个皇朝的翰林院的组织机构和作用大同小异。
侍书正九品。
【教谕】明清时代县设“县儒学”,是一县之最高教育机关,内设教谕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