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6 岳麓版必修2
2015年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岳麓版必修2

岳麓版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设计课程标准:要求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要求学生从农作物的栽培、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事业的发展和耕作方式的进步等方面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发展状况,理解自耕农经济在我国历史上所起的作用。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经济活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并在社会政治、思想文化的发展中起来决定作用。
本单元讲述了中国古代农耕经济,而本课作为开篇第一课,在中国古代经济史中具有奠基作用,它既是学习中国古代土地制度、古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基础,又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中国古代政治、文化的变革,同时也为学习下一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运用图片材料,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农业起源;图说历史,形象感知了解古代农业工具的变革和古代水利工程;运用表格,学生归纳并深入剖析中国古代的耕作方式;运用史料,史论结合,理解小农经济特点;读图并归纳总结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以“时间”为主题线索,从“话起源—揭秘原始农业、探模式—领略传统农业、献计策—掌舵现代农业”三个层次,整合课本。
图片、表格和丰富史料,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和归纳问题的能力。
认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史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起源中心,驳斥中华文明外来说。
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是历史评价的根本标准,树立正确的发展观。
体验先民伟大勤劳、智慧奋发的历史;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国情学为所用,以史为鉴,为今天现在农业的发展掌舵助航,献言献策。
同时,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保护环境,珍爱粮食,尊重劳动,践行光盘行动。
教学重点及难点:重点: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自耕农经济难点:自耕农经济的特点和评价学情分析:高一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习了政治文明史,具备了一定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阐释能力。
2015年高一历史精品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岳麓版必修2)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材分析本课讲述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农耕经济最早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规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为辅,构成了中国驻代农业的一大特色。
教材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叙述了农业生产工具、生产技术发展的基本线索。
犁壁的发明、牛耕的广泛推广以及唐代曲辕犁的出现,充分显示了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一大特色。
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表明国家政权在经济建设上的巨大作用,突出例子是都江堰的建成和对黄河的智力。
伴随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即“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农业与手工业相济,耕织结合的小农家庭生产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
本课强调了中国传统农业的几个特色,即以种植业为主,借用牛力耕田,小农经济成为主要生产方式以及水利灌溉工程的兴建,这些构成了精耕细作农业生产体系的基本内容,这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历史问题的方法。
教师用教材来教,而不是单纯的教教材,本课可以充分地落实这一理念。
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学习本课有一定的知识基础,鉴于此,本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切入点着手设计。
同时学生通过必修一政治专题史的学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一定的感受,但对经济史内容相对陌生,本课时本册书第一课,所以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趣味性及过渡性,对今后的教学至关重要。
课标要求知道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起源。
2.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变化(从刀耕火种、耜耕、石器锄耕到铁农具的使用)及其历史作用。
3.通过对刀耕火种、铁农具的使用以及曲辕犁等生产工具的不断进步的学习,理解生产力的进步是推动社会进步的主要因素。
4.掌握中国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
5.掌握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
6.掌握中国小农经济的艰难发展及其原因。
山东省高中历史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展示甲骨文“农”字
认真观察、四考
幻灯片
讲授
讲授前两目时展示古代农具农作物及都江堰水利工程图片和有关表格。讲授第三目时,播放黄梅戏《天仙配》夫妻还家的片段。
二、学生分析
当今学生既使农村来的学生对农业的了结很有限,古代农业方面的农作物、农业生产工具学生们更是陌生,这就需要搜集实物通过多媒体形象地展示出来,对于精耕细作、小农经济等概念要讲清楚。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我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工具、生产技术、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理解小农经济的特点,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主题
第1课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有三目:早期农业生产的出现、精耕 细作的传统农业和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第一目讲述了农业生产的出现现和从原始社会到西周时期的农业状况,第二目通过农业生产工具发展进部、耕作技术的提高 和水利工程的兴修三个角度讲述了传统农业的精耕细作情况,第三目讲述了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该经济摸式下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使用多媒体体技术进行教学,搜集有关古代农业生产的资料。如文字资料,农具、农作物图片,影视片段和诗歌等。让学生认真观看、聆听,感受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认识农业在整个经济中的地位。
2、在导入新课、学习新课、总结全科和巩固训练等各个环节中都运用有关的多媒体资料。
3、通过使用信息技术,更直观地展现必教枯燥干吧的历史知识,增加趣味性,加深对课本知识的印象,帮助学生掌握、记牢知识。
(2)认识中国古代农业独立发展、自成体系,在古代居于世界领先地位,是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导学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新课导入】党和政府历来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进一步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巩固和发展农村农业好形势。
农业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而且这种重要性从古到今都是始终如一的,你想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吗?我们一起学习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目标呈现】应掌握农业的起源、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设施的完善、灌溉工具的改进、耕作方式的演变。
【自主学习】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1.种植业:①起源:原始农业是从______________经济向______________ 经济发展而来的。
②格局:中国农耕经济最早在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 形成规模,北方以旱地的_______生产为主,南方以水田_______生产为代表,形成______________ 格局。
原因:气候不同启示:地理条件与经济的发展联系密切,人与自然应协调发展。
2.家畜饲养业:①五谷:黍、稷、麦、稻、菽或黍、稷、麦、稻、麻②六畜:中国古代农民饲养的家畜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请思考1:我国古代形成了怎样的农业格局?从中得到什么启示?二、借用牛耕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1.生产工具的进步:①农具材质的更新:原始社会、商周时期:原始社会的耕作形式是______________ ,主要劳动工具是______________ ;商周文明时代,主要农业生产工具是______________ 。
春秋战国时期开始:铁农具使用②耕作工具的发展:西汉中期:发明了______________,推动了牛耕的推广。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______________ (又叫______________ )。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③灌溉工具的发展重要的灌溉工具有曹魏时期马钧发明的______________ 和唐代的______________。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6岳麓版必修2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老伟大的农业文明,了解今天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分四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四个传说资料(神农氏的传说、十二生肖、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节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契入点着手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了解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标志、形成的格局及结构特点;
归纳理解: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方式的形成及特点;
掌握:了解中国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形成及特点,了解古代水利工程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自主通过完成课前预习案及自主检测题的学习,提出疑难。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体验历史。
课上质疑、探究重难点,学生合作学习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在历史评价方法指导下尝试运用,形成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并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并从中分析得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在课堂展示探究。
2.微课程《精讲小农经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思维导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小组总体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
2015年山东教师全员远程研修优秀作业高中历史岳麓版必修二教案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9

通过视频播放,学生观看,理解小农经济,并进行评价。
六、教学流程设计(可加行)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微视频《幸福泉》
观看视频
神入历史
姓名
程莲
单位
山东省章丘市第四中学
教学设计
教学主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中国古代经济是世界上典型的农耕经济,并且形成了精耕细作的特点,在此基础之上衍生出相应的中国古代政治文明和独特的文化,其形成的系统成就了中国古代的辉煌,创造了中国古代在世界上无与伦比的地位,故本节课承载了古代文明的基础,是经济史中重要的内容。
(3)体会古代农业发展的经验是技术创新,其教训是过度垦殖破坏生态环境,走创新、和谐之路才是农业的根本发展之路。
(4)四个学习小组展示研究成果,培养自信、团结意识。与其他小组分享成果,学习欣赏别人,培养欣赏他人也是一种美德的意识。
(5)联系家乡农业发展、现代农业发展,拓展思维,拉进历史与现实的联系,感受历史的呼吸。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我国古代农业5000年发展史的主要内容,复述古代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灌溉工具和重要的水利设施。
(2)理解农具的改进、生产技术的进步、水利设施的完善和个体农耕耕作方式的出现有利于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体系的形成。
(2)知道古代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个体农耕。理解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和评价。
制作微视频
农业的起源
出示图片、对联、史料
学生研习史料,分析文字总结结论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一课: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案设计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中国传统农业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的逐渐提高,由此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难点:“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的主要生产方式及其对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影响。
教学结构:一、农业的起源1、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种植经济2、分布: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粟麦水稻二、生产工具的改进1、从石制农具到铁制农具2、牛耕的发展3、灌溉工具——翻车和筒车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1、重要水利工程2、黄河的治理3、坎儿井四、耕作方式的进步1、简单协作方式2、自耕农经济的形成五、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导入: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个农业大国,那么你们知道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口有多少吗?9、3亿。
全国13亿人,农民就有9亿多。
由此看来,农业的发展情况是一个关乎国计民生的大问题。
那么,我国的农业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教学过程:一、农业的起源[设问]:上节课已经讲过,我们的祖先并不是天生就知道种田的,那么他们吃什么穿什么以什么为生呢?[提示]:讲到原始人的生活,我们会联想到一个词:茹毛饮血,他们主要靠采集野果,渔猎一些不是很凶猛的野生动物为生。
可是,并不是每天都能采到野果,抓到野兽,所以当时人们经常过着居无定所,饥寒交迫的生活。
后来,炎帝神农氏被推选为南方各部落部落联盟的首领,他下决心改变这种状况。
他遍游天下,终于发现黍、稷、麻、麦、豆五谷,种植之后可以定期收获,于是向人们广传五谷种植技术。
于是原始农业产生了。
1、原始农业的出现[补充]:虽然这只是传说,但其中所反映的正是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过程,是由简单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发展,从而形成了我国古代的原始农业。
[过渡]:了解了农业的起源之后,请阅读课文相关内容,看看我国原始农业主要分布在什么地方,而且具有什么特点?2、分布:[提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形成了南北不同特色的农耕格局,其中,北方以半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粟麦,南方以河姆渡遗址为代表,主要种植水稻。
山东省2015年高中历史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10岳麓版必修2

问题1、通过两个神话人物,总结原始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这些方式有什么特点?
问题2:为什么出现不同的饮食习惯?
归纳: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一:产业结构: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2、【感悟历史】
欣赏视频《都江堰》古代都江堰水利工程_标清.flv和《坎儿井》,感受古人的智慧。
(3)产品用途:①自给自足②缴纳赋税
2、优劣
(1)优点:自给自足,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2)弊端:
①自给自足,难扩大再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
②比较脆弱,容易破产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三:“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模式
四、古代农业发展趋势:
1、生产方式由简单到精细
2、农用动力由人力到”:历史上对“五谷”的解释主要有两种,一是稻、黍、稷、麦、菽(大豆),另一种是麻、黍、稷、麦、菽(大豆)。现在,“五谷”一般是作为粮食的总称。“六畜”通常是指猪、马、牛、羊、鸡、狗等六种动物。现在,也常常作为家畜的泛称。
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特点一: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二)灌溉工具:主要有翻车(三国)、筒车(唐)
(三)水利设施的逐渐完善
原始社会
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时期
芍陂 都江堰 郑国渠
西汉时期
汉武帝治黄坎儿井(特色)
东汉时期
王景治理黄河
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二: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日益完善。
1、图文说史——农业起源
图片一:神农尝百草,伏羲捕鱼
第1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教案
教学活动简述
信息技术支持
一、农业的起源
(一)原始农业的出现:采集经济向种植经济的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环节
(如:导入、讲授、复习、训练、实验、研讨、探究、评价、建构)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信息技术支持(资源、方法、手段等)
导入
播放视频《天仙配》选段,利用神农氏尝百草、图片及文字材料及课文导言分析
观看视频、图片及文字材料,体会神农氏为农业文明的贡献,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点
PPT视频、图片
2、过程与方法
学生课前自主通过完成课前预习案及自主检测题的学习,提出疑难。运用图片、视频等资料直观体验历史。
课上质疑、探究重难点,学生合作学习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培养学生史实分析和历史特征归纳概括能力,在历史评价方法指导下尝试运用,形成初步合作探究及史料搜集整理能力、初步的历史评价能力并展示。
3、情感态度价值观
5.概念图自主建构知识体系,有助于学生把所学知识进行科学的归纳,并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教学主题
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一单元的第1课,本节课是继第一模块政治文明史之后,本篇具有让学生初步掌握经济活动与政治活动原理这一基本目标。主要让学生初次了解一些经济史的基本概念,如经济模式、经济特点、耕作方式等,以利于今后其他经济史的教学。同时培养学生的基本能力,形成学习经济史的若干基本方法等。同时本节课是中国的农业文明史的开篇,通过学习使学习掌握感知中国古今农业及与世界范围内农业的关系,了解古代农业的统一性和中国农业文明的特殊性,可以起到古今联系、中外关联的教育效果。
2.导入设计形象生动,利用学生所熟知的神话传说为契入点,收到化生为熟,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具体的目的,使学生易于接受。
3.小组合作学习,当堂小组评价,可以增强学生的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展示过程中的培养学生的思考、质疑、判断能力。
4.学习方法指导,即学即用,提高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辩证全面的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2、学生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对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相关传说及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因而本节课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基于此,本节课以神话传说探究为契入点着手设计。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识记:了解中国农业起源的时间、标志、形成的格局及结构特点;
归纳理解: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方式的形成及特点;
掌握:了解中国小农经济的经营方式的形成及特点,了解古代水利工程及作用
教学重点:古代农业的耕作方式,并以此为线索基础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教学难点:中国农业经济基本特点的理解,小农经济特点及评价。
二、学生分析
本课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年龄在十五、六岁之间,好奇心、求知欲较强,历史思维能力较薄弱。鉴于学生已经经过第一模块政治专题史的复习,对高中的历史学习有了一定的感受,同时又是初次涉及到本专题学习,相对陌生。因而,如何实现教学的生动性和趣味性及过渡性至关重要。
训练
下发《课堂达标训练》
学生完成
分小组上
重难点突破
确定疑难题目,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小组讨论展示解决疑难
教师点拨
七、教学特色(如为个性化教学所做的调整,为自主学习所做的支持、对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设计,教与学方式的创新等)200字左右
1.课前预习案的导学,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学生发现自己的个性化疑难,通过合作学习,并能够在课堂上解决个性化疑难。
使学生了解中国古老伟大的农业文明,了解今天三农问题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环境
R简易多媒体教学环境□交互式多媒体教学环境□网络多媒体环境教学环境□移动学习□其他
五、信息技术应用思路(突出三个方面:使用哪些技术?在哪些教学环节如何使用这些技术?使用这些技术的预期效果是?)200字
1.分四个小组分别搜集整理中国古代四个传说资料(神农氏的传说、十二生肖、
探究
教师引导每个小组对个性化疑难进行探讨,提出必须讨论的典型疑难(重点)
学生为主体,合作学习。学生小组长分工引导小组讨论解决疑难
PPT,学生可以回看,暂停课前微视频
总结
教师引导
学生总结归纳,互评
PPT
展示
教师抽查,鼓励主动展示
学生展示,互评或质疑补充
建构体系
教师展示本节课基本内容
学生自主建构
知识结构图
牛郎织女、大禹治水),并从中分析得出有效的历史信息,在课堂展示探究。
2.微课程《精讲小农经济》,课前学生自主学习、质疑并提交,为课堂小组交流做好准备,为教师二次备课提供素材,学生的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能力提高。
3.引导学生小组运用思维导图建构本课知识体系,培养学生的归纳建构能力。
4.运用问卷调查,进行小组总体评价,激发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求知欲、增强学习的主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