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链淀粉含量及检测方法与抗性淀粉增抗效应研究

合集下载

稻谷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稻谷中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方法的探讨.

2 结果与分析 2.1 100目试样测定结果的重现性 表1:各样品100目试样两次平行测定的结果
样品 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直链淀粉含量(%) 重复1 16.05 15.31 15.08 15.97 14.32 14.58 17.75 17.38 16.25 16.22 重复2 15.96 15.33 15.32 16.40 14.05 14.35 17.89 17.51 16.16 16.30 平均值 (%) 16.0 15.3 15.2 16.2 14.2 14.5 17.8 17.4 16.2 16.3 绝对差 (%) 0.09 0.02 0.24 0.43 0.27 0.23 0.14 0.13 0.09 0.08
的大米,米粒的膨胀性较好,蒸煮时需水量大,但米
饭的粘性和柔软性较差,饭冷却后质地生硬,适口性较 差。直链淀粉含量越低,食味越趋向粘性。目前直链淀 粉含量检测采用的方法为GB/T15683-1995《稻米直链 淀粉含量的测定》,标准中要求样品粉碎细度为80目 (孔径0.177mm),而测定胶稠度的样品粉碎细度为100 目(孔径0.149mm),两者要求不一致。由于直链淀粉、 胶稠度都是稻谷品质测报时的必检项目,能否将二者在 细度上进行统一,以加快检测速度,提高检测效率,我 们进行了实验探讨。
2
3 4 5 6 7 8
15.0
15.1 16.4 14.5 14.3 17.4 17.5
15.3
15.2 16.2 14.2 14.5 17.8 17.4
10
11 12 13 14 15 16
16.9
16.2 15.4 12.3 18.8 15.0 21.3
16.3
16.0 15.9 12.0 19.2 14.9部通过100目筛, 10个不同的稻谷样品所测得的直链淀粉含量,其两次平行 测定的差值均小于国家标准规定的1.0%,证明该方法的 重现性较好。

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检测方法研究报告教材

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检测方法研究报告教材

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检测方法研究报告【简述】淀粉是一种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按照结构可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两种。

自然淀粉中支链淀粉比例较高,一般约占总淀粉的70%以上,糯高粱中支链淀粉含量尤其高,直链淀粉含量很低,且不同品种、生长时期的高粱其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也有差异。

直链淀粉是D-葡萄糖基以a-(1,4)糖苷键连接的多糖链,具有抗润胀性,水溶性较差,不溶于脂肪;支链淀粉又称胶淀粉,分子相对较大,难溶于水。

高粱是我公司主要的酿酒原料,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含量对白酒的出酒率和白酒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因此建立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检测方法,对酿酒生产与白酒品质的提升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根据公司年度计划的要求,检测中心以国家标准GB 7648-87《水稻、玉米、谷子粒直链淀粉测定法》为基础建立高粱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检测方法。

1 实验原理淀粉与碘形成碘-淀粉复合物,并具有特殊的颜色反应,支链淀粉与碘生成棕红色复合物,直链淀粉与碘生成深蓝色复合物。

在淀粉总量不变的条件下,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物质波峰处对应的两个波长λ1和λ2,样品在这两个波长下均有吸收。

由于吸光度值具有叠加性,测定样品在某一波长下的吸光度值时其结果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在该波长下吸光度值的总和。

由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性质可知这两种物质与碘反应时互不干扰,故可根据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显色反应后在不同波长下的吸光度值进而将样品中单一组分的吸光度值计算出来,再从建立的回归曲线方程得到相应的含量。

2 仪器与试剂:2.1试剂实验中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水为GB/T 6682 规定的三级水。

2.1.1 氢氧化钠溶液:1moL/L。

2.1.2盐酸(1+1)。

2.1.3 95%乙醇(分析纯)。

2.1.4 碘贮备溶液:称取2g碘和20g碘化钾用蒸馏水溶解至100mL。

2.1.5 碘试剂:取10mL碘贮备液稀释至100mL。

2.1.6 马铃薯直链淀粉标准品:纯度为97.0%,由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农产品研究所提供。

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平均聚合度对抗性淀粉含量影响的研究

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平均聚合度对抗性淀粉含量影响的研究

直链淀粉含量及淀粉平均聚合度对抗性淀粉含量影响的研究作者:朱哲刘良忠黄婷王幻王松树来源:《湖北农业科学》2017年第02期摘要:直链淀粉含量与淀粉平均聚合度对抗性淀粉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以玉米淀粉、红薯淀粉、豌豆淀粉、绿豆淀粉为原料,采用普鲁兰酶和α-淀粉酶协同制备抗性淀粉,改变淀粉的直链淀粉含量和聚合度,分析淀粉直链淀粉含量及其聚合度与抗性淀粉含量的关系。

结果表明,直链淀粉含量与抗性淀粉含量呈明显正相关,平均聚合度在一定范围内有利于提高抗性淀粉的含量。

关键词:直链淀粉含量;聚合度;抗性淀粉中图分类号:TS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02-0320-05DOI:10.14088/ki.issn0439-8114.2017.02.028抗性淀粉(Resistant Starch,RS)又称抗酶解淀粉、难消化淀粉,在健康人体小肠内不能被消化吸收[1]。

抗性淀粉具有与膳食纤维类似作用,可延缓餐后血糖上升[2],将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RS在体内所产生的热量不及普通淀粉的十分之一,所以可认为RS在体内为低能甚至不产生能量[3],RS在大肠内的发酵产物主要是一些气体和短链脂肪酸,对预防结肠癌有着重要的意义[4]。

抗性淀粉有5种类型[5]:RS1(物理包埋淀粉)、RS2(天然具有抗消化的抗性淀粉)、RS3(回生淀粉)、RS4(化学改性淀粉)、RS5(直链淀粉-脂质复合物)。

其中,RS3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

工业上主要用压热处理方法制备抗性淀粉,通常是将淀粉悬浮液先加热到100 ℃以上,使淀粉充分糊化,让直链淀粉分子从内部释放出来,冷却到一定温度,维持足够长的时间,使直链淀粉回生,经酶消化水解支链淀粉和无定型区淀粉分子,得到抗性淀粉。

因此,直链淀粉含量的多少直接影响抗性淀粉含量,通过脱支处理可以使支链淀粉脱支,相应增加直链淀粉含量,增加抗性淀粉含量[6,7]。

Eerlingen等[8]研究了平均聚合度(DP)在40~610淀粉其抗性淀粉的含量,结果发现分子平均聚合度越小,抗性淀粉含量越低。

我国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研究

我国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研究

我国籼稻直链淀粉含量研究
1概述
我国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社会,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也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来源。

籼稻是我国主要的水稻品种,由于其含有大量淀粉,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

因此,研究籼稻直链淀粉含量是确保现代籼稻产品安全性,并为籼稻种植提供参考价值的重要研究课题。

2研究目的
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对籼稻淀粉的量化分析,确定其直链淀粉的含量,进而推导出籼稻的直链淀粉的其它理化性质。

同时,为进一步发挥籼稻的作物利用价值,及时有效地避免籼稻的损害,提供理论依据。

3研究方法
研究采用化学法进行分析,运用中空玻片分析技术。

首先将待测水稻采集,洗涤,晾湿,最后将其筛分到理化实验室,采用发酵试验,生物学试验和化学分析进行研究。

4研究结果
研究表明,籼稻直链淀粉含量平均在70%-85%之间,比弯曲淀粉含量低一些。

此外,籼稻淀粉的粘度也比淀粉类似,其熔融温度也较低,但稠度比淀粉类似,这些特性可以有效地应用于食品加工,比如制作各种面点等。

5结论
籼稻直链淀粉含量在70%-85%之间,平均粘度和熔融温度较低,但稠度比淀粉类似,这一研究结果为开发新型籼稻产品和探究籼稻食用价值提供了重要依据。

此外,也有助于改善籼稻质量,确保具有良好安全性和健康状况,为国家经济发展作出贡献。

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几种新方法

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几种新方法
Mestres 等 人 方 法 为 : 准 确 称 取 一 定 量 ( 11mg) 的 淀 粉样品加入样品池中, 并加入 50μL2~4%的 LPC 溶液, 密 封后放置一个小时再进行测试。加入 50μL 蒸馏水的样品 池 作 为 参 比 。 将 样 品 从 35℃加 热 至 160℃ ( 升 温 速 率 为 15℃/min) , 并 维 持 2min 后 , 降 低 至 60℃ ( 降 温 速 率 为 10℃/min) 。直 链 淀 粉 的 含 量 可 以 通 过 样 品 焓 与 纯 直 链 淀 粉的焓 ( △H≈25J/g) 比较而得出。
1 伴刀豆球蛋白法
伴刀 豆 球 蛋 白 ( Con A) 能 够 与 淀 粉链 中 非 还 原 性 端 基的 α- D- 葡萄糖残基特定的结合, 由于支链淀粉分子具
有大量的非还原性端基, 可在一定 pH 值、温度和离子强 度下, 与 Con A 结合生成沉淀。在除去沉淀下来的支链淀 粉后, 通过测定上清液中碳水化合物的量即可测定直链淀 粉含量。
Grant 等 人 采 用 高 效 排 阻 色 谱 法 ( HPSEC) 测 定 直 链 淀粉含量。淀粉样品溶液的制备方法为: 取 20mg 淀粉样 品, 加入 4.5mL1.0M KOH, 和 0.5mL6.0M 尿素, 充氮条件 下在 100℃加热约 90min。然后取 1mL 样品用 1mol HCl 中 和, 经直径为 13mm, 45μm 注射过滤器过滤。色谱柱为: Ultrahydrogel Linear ( D7.8mm×300mm) 和 保 护 柱 , 美 国 Waters 公司产品。流动相: 去离子蒸馏水; 流速: 0.3mL/ min; 柱温: 45℃; 进样量: 20μL。
谷物淀粉的许多性质都取决于其直链淀粉与支链淀粉 的含量比值, 如糊化能力及淀粉糊的性质、溶解性、抗酶 解淀粉的形成等。另外对于许多淀粉加工产品来说, 直链 淀粉含量是影响其加工性能和产品品质的关键因素。因 此, 淀粉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具有重要意义。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心得体会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心得体会

直链淀粉含量测定心得体会作为一名食品科技实验室的技术人员,我在工作中接触到了直链淀粉含量测定。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分享我在这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

首先,对于直链淀粉含量测定,我们需要了解的是,直链淀粉是一种多糖,在食品中的存在量非常广泛,包括淀粉、粉丝、米粉等。

而测定直链淀粉含量的方法,主要是利用酶解反应,将直链淀粉酶解成葡萄糖,然后测定这些葡萄糖的含量。

其次,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时,我们需要注意的是实验过程中各个步骤的控制。

例如,在样品制备的过程中,要保证样品的均匀性;在加入示踪剂和酶时,要保证加入的量精确;在反应过程中,要保证温度和时间的准确控制。

只有在每个环节都得到充分的控制和保证,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另外,我们还需要注意直链淀粉的特性。

直链淀粉不像支链淀粉那样易于消化吸收,具有一定的保健功效。

但是,在淀粉颗粒中,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的比例不同,不同类型食品中直链淀粉的含量也不同。

因此,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时,需要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方法和操作步骤,以得出更精确的结果。

最后,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研究。

食品的种类繁多,每个食品中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方法也可能不同。

而且,新的技术和方法也在不断涌现。

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地学习和了解新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掌握和应用能力。

总之,在测定直链淀粉含量时,需要细心认真,严格控制每个环节。

同时,也需要注重掌握相关知识,并不断地更新和提高自己的技能水平。

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服务于食品生产和检验工作,为保障食品安全和健康而不断努力。

直链淀粉测定仪测定方法

直链淀粉测定仪测定方法

直链淀粉测定仪测定方法
目前测定直链淀粉的含量有很多方法,如国标法和简化法,它们均适用于大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但是因为在测定过程中,受技术和人为因素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测定的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性。

因此,现在多使用直链淀粉测定仪检测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

直链淀粉测定仪顾名思义就是一款检测直链淀粉含量的仪器,直链淀粉是一类能溶于水而不能成糊状的淀粉,同时与普通的淀粉一样遇碘显蓝色,通过直链淀粉测定仪,操作者可发现与其余作物相比,直链淀粉含量是粮食感官品种以及后续加工选择评定的一大重要因素。

除此之外,直链淀粉测定仪还具有分析速度快、准确度高、重现性好等特点,可以满足大批量的大米直链淀粉含量检测分析的要求。

产于南方的籼稻,就属于高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高,米细比较细长,韧性口感较低,弹性低。

而产于北方的粳稻则属于低直链淀粉含量的品种,直链淀粉含量低,支链淀粉含量高,煮熟后的粘性也比较高,米饭韧性口感高,弹性高。

近年来,我国非常重视粮食安全,其中就非常重视大米的质量,大米的直链淀粉含量、糊化温度、胶稠度等都是重要的判断大米品质的重要标准,其中大米直链淀粉含量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直链淀粉测定仪使用很有必要。

通过大米直链淀粉测定仪,可以帮助改良稻米品质,生产出更加符合现代人们需求的大米产品,满足现代人们生活的需要,同时也能够提升稻米种植的效益。

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抗性淀粉的研究现状

0 引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其越来越关注食品的 功能化,功能食品成为 21 世纪食品工业发展的方向 之一。而抗性淀粉作为一种新的膳食纤维已经引起了 越来越多人的关注和研究。1982 年,Englyst 等人在 进行膳食纤维定量分析时,发现在不溶性膳食纤维中 包 埋 有 淀 粉 成 分 , 将 其 称 为 抗 性 淀 粉 (resistant starch,RS),至此,才引起学者们对抗性淀粉营养 特性的研究兴趣。1992 年 FAO (世界粮农组织) 将 抗性淀粉定义为“健康者小肠中不吸收的淀粉及抗性 淀粉降解产物”[1]。近年的研究已经初步证明,抗性 淀粉具有治疗便秘,控制糖尿病,促进脂类、胆固醇 代谢,促进矿物质吸收,增强疾病抵抗力等与膳食纤 维相似的生理功能。相对于膳食纤维,抗性淀粉甚至 比一般淀粉具有更好的口感。在食品中添加适量抗性 淀粉,可制成不同特色的功能食品和风味食品,不但 不影响食品风味,还能改善食品质地与口感,以及食 品的膨胀性和脆性。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高,饮食 结构的改善,发展抗性淀粉对人类健康和经济的发展 具有重大意义,也具有巨大的商业前景。
Chandrshekar 和 Kirlies[8]研究了原料中蛋白质对 高粱淀粉凝沉的影响,发现蛋白质对淀粉粒有严格 的保护,只有将这些蛋白质去除后,淀粉粒才能发 生凝沉。
Holm 等人也发现小麦制品有相当数量的淀粉被 蛋白质所包裹。有研究已证实不同来源的淀粉都有此 现象,但上述研究都是对谷物中自身所含蛋白质而言 的。有关外源蛋白质添加物对淀粉凝沉的影响, Escarpa 等人[9]作了细致的研究,结果发现淀粉凝沉时 会在直链淀粉分子之间形成氢键一样,外加蛋白质也 能与直链淀粉分子形成氢键而使淀粉分子被束缚,从 而抑制了直链淀粉的凝沉,降低了食物中的抗性淀粉 含量。因此,蛋白质对抗性淀粉含量的影响包括了 2 个方面:①蛋白质对淀粉有包埋、束缚作用,使淀 粉酶难以接触淀粉而形成抗性,即增加 RS1 抗性淀粉 含量;②蛋白质对淀粉形成保护,可以防止淀粉老 化,即减少 RS3 抗性淀粉含量。从整体上看,后一种 影响更为重要。 4.3 脂质对抗性淀粉形成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直链淀粉含量及检测方法与抗性淀粉增抗效应研究
作者:顾振宇, 樊镇棣, 黄赣辉, 邓丹雯, 余飞, GU Zhen-yu, FAN Zhen-di, HUANG Gan-hui, DENG Dan-wen, YU Fei
作者单位:顾振宇,GU Zhen-yu(浙江工商大学,食品安全浙江省重点实验室,浙江,杭州,310035), 樊镇棣,黄赣辉,邓丹雯,余飞,FAN Zhen-di,HUANG Gan-hui,DENG Dan-wen,YU Fei(南昌大学,食
品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江西,南昌,330047)
刊名:
食品科学
英文刊名:FOOD SCIENCE
年,卷(期):2008,29(1)
被引用次数:4次
1.ENGLYST H N.TROWELL H.SOUTHGATE D A T Dietary fiber and resistant starch 1987
2.HAN J A.BEMILLER J N Preparation and phy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slowly digesting modified food starches[外文期刊] 2006(07)
3.MUN S H.SHIN M Mild hydrolysis of resistant starch from maize[外文期刊] 2006(05)
4.SHAMAI K.BIANCO-PELED H.SHIMONI E Polymorphism of resistant starch type Ⅲ[外文期刊] 2003(11)
5.FREI M.SIDDHURAJU P.BECKER K Studies on the in vitro starch digestibility and the glycemic index
of six different indigenous rice cultivars from the Philippines[外文期刊] 2003(11)
6.SAJILATA M G.SINGHAL R S.KULKARNI P R Resistant starch-A review 2006(05)
7.FENNEMA O R食品化学 2003
8.惠斯特勒 R J.贝密勒 J N.斯卡帕尔 E F淀粉的化学与工艺学 1988
9.RAMESH M.MITCHELL J R.JUMEL K Whatisthetrue amylose content of rice starch 2000(10)
10.洪雁.顾正彪.刘晓欣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纯品的提取及其鉴定[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4(04)
11.GB/T 15683-1995.稻米直链淀粉含量的测定
12.樊镇棣.邓丹雯.顾振宇葛根抗性淀粉生理功能的动物实验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06(11)
13.杨光.丁霄霖抗性淀粉定量测定方法的研究[期刊论文]-中国粮油学报 2002(03)
1.庞欢.李卫华.张宏斌.王琳.银永安.苑会功.王自布小麦籽粒抗性淀粉含量的分析[期刊论文]-遗传 2010(2)
2.游曼洁.刘欣.赵力超.李香颖.莫淑滓酸解-微波法制备慈姑抗性淀粉的研究[期刊论文]-食品工业科技 2009(12)
3.赵力超.杜征.刘欣.游曼洁慈姑抗性淀粉的理化特性研究[期刊论文]-食品科学 2010(17)
4.谢颖颖高海拔地区测定粉丝中淀粉含量的方法研究[期刊论文]-西藏科技 2010(7)
本文链接:/Periodical_spkx200801010.aspx。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