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长日留痕》中史蒂文斯的“自我欺骗”心理

合集下载

论《长日留痕》的英国性

论《长日留痕》的英国性

论《长日留痕》的英国性作者:李莉来源:《文学教育》2019年第10期内容摘要:《长日留痕》对英国的乡村和男管家进行书写,具有很强的“英国性”。

主人公史蒂文斯将自我束缚于“英式尊严”和“管家事业”的盲目追求中,过度节制情感,痛失亲情和爱情。

关键词:《长日留痕》英国性乡村管家《长日留痕》是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石黑一雄最重要的代表作,它的写作风格被批评界形容为“比英国还要英国”。

该小说没有戏剧化的情节,它以英国达林顿府老管家史蒂文斯到英格兰西部乡村6天的旅行为线索,交叉着他对过去30年的工作和生活经历的回忆和思考。

小说对最能代表英国的人和物(男管家和乡村)进行书写,同时对“伟大”、“英式”、“尊严”进行探讨和反思。

一.乡村旅行第一天,史蒂文斯来到了索尔兹伯里,他承认当天的所见所闻真正留在他脑海里的不是当地雄伟的大教堂,也不是这座城市其他迷人的景色,而是那数英里的,让人心旷神怡的乡村景色:“映入我眼帘的主要是鳞次栉比的牧场,延绵不断至天际。

整个原野起伏平缓……”。

[1]24乡村壮观的风景唤醒了史蒂文斯的帝国记忆和民族自豪感,他自信地宣称:“英格兰的风景是无可媲美的……它所具有的特征是别国风景根本无法具有的……而且这种特征只有用“伟大绝伦”一词才有可能高度概括。

单是我们国家的风景就足以把我们的国土称作‘大’不列颠。

”[1]26他还觉得:“正是因为缺乏一目了然的刺激、或者奇观,才使我们的国土美丽得超凡脱俗,也正是那种静穆的美丽,以及它显示出的那种严谨的感觉才是最贴切的。

这片土地似乎了解自身的美丽所在,亦知道自身的伟大绝伦,它才感到无需去招摇煊赫。

”[1]27由此可见,英国风景被主人公赋予了“英国性”的特质:静穆、严谨、内敛,具有“英式尊严”,代表了英国民族身份的独特性。

旅行的第二天下午,史蒂文斯来到了多塞特郡。

当汽车驶到一座高高的维多利亚式的别墅前时,他看了一片广阔的草地,常春藤爬满了房子的正面,直至尖顶两侧的山墙。

论《长日留痕》中的自我批判与回归

论《长日留痕》中的自我批判与回归

- 252 -校园英语 /文艺鉴赏论《长日留痕》中的自我批判与回归宁夏大学外国语学院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硕士研究生/谭秋平一、引言石黑一雄是著名现代日裔英国小说家,其小说《长日留痕》获得1989年布克奖,并被《出版家周刊》评价为“既对个人心理进行了令人折服的分析与深究,也细致人微地描绘了败落的社会秩序”。

小说通过史蒂文斯第一人称回忆叙述,勾勒出他的职业生涯和人生轨迹,以及历史大背景下这个小人物的悲哀与命运。

小说的主人公史蒂文斯是一位对尊严和自我价值的追求几近极端和病态的男管家。

为了追求他所谓的尊严和自我价值,他牺牲了亲情、爱情和个人生活。

到了人生暮年却发现他一生所引以为傲的东西是虚幻的错误的,不得不以批判的眼光看待过去,并逼迫自己去适应并接受这一痛苦的事实,寻找活下去的理由与勇气。

整个回忆叙事其实就是史蒂文斯对一生所追求的尊严与价值的批判。

二、自我批判何为尊严?康德曾说过:“只有道德以及与道德相适应的人性,才是具有尊严的东西”。

也就是说,只有创造道德价值的人才享有尊严。

具有自由意志,能够自由选择,只有受到尊重,具有道德与理性判断的人才有尊严。

其中“自然属性是尊严基于人自身天然本性所具有的生物性特质,包含着生理需求和精神渴望两方面的内容,是其他尊严属性的基础和前提”。

道德、理性判断和人的天然本性是尊严最基础的部分。

对于一个男管家来说,什么是尊严?史蒂文斯通过父亲经常引用的那位发现餐桌下趴着老虎而一点儿也不惊慌失措的男管家的故事,阐述了真正的“尊严”的要旨:“男管家必须具有不叛离其所从事的职业本色的才能”(39)。

使杰出的男管家之所以杰出的是“最大限度的投入职业角色的才华,他们绝不为外部事件所动摇,不论它多么让人兴奋,使人惊恐,或是令人烦恼”。

(39)为了这种尊严,人必须最大限度地克制自己的感情。

史蒂文斯以毕生精力,全力以赴地追求着这种尊严,为此他牺牲了亲情和爱情。

面对奄奄一息的父亲,他心里放不下的还是楼下的会议,留下僵硬的问候语后便决然离去。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试析石黑一雄小说《长日留痕》的“失去”主题刘畅 北京语言大学摘 要:在小说《长日留痕》中,从史蒂文斯的个人追忆出发,对其个体身份失却过程、原因、真相还原、自我回归等历程进行了全面叙述,作者石黑一雄在描述个体时,也将当时英帝国的衰败历史映射出来,通过这种形式的叙述,展现出作者对“失去”这一主体的关注,而史蒂文斯对过去的遵守,也体现出一种规训。

关键词:石黑一雄;《长日留痕》;失去;规训作者简介:刘畅(1991-),女,汉族,北京语言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学位在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7-096-02前言:作为布克奖的得主,英国当代作家石黑一雄的作品得到了广泛的关注,人们对石黑一雄作品的评论大多聚集在二战话题和他本身的日裔身份上,或者说是在殖民理论框架下的社会文化内涵。

在作品《长日留痕》创作中,作者一直贯穿着对“失去”的思考,具有很深刻的意义,下面对此进行深入分析。

1、《长日留痕》中的身份探寻1.1 追忆往昔,反思悔悟在小说《长日留痕》中,石黑一雄从英国管家的角度对战争期间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生活情况进行了分析。

作品中,作者采用以往的零散回忆手法进行描述,在对石黑一雄的作品进行理解时,回忆是十分重要的关键词,在作品《长日留痕》中,管家史蒂文斯不仅是从个人的层面进行回忆,同时也从集体、民族记忆的层面进行回忆。

在回忆中,主人公将自己的身份、文化、历史等进行了记忆,史蒂文斯是一个典型的英国管家形象代表,他认为只有忠于主人,才能体现出管家的尊严、价值,因此,正是出于这种价值观念,史蒂文斯对他的主人达林顿存满了崇敬,在他的回忆里,达林顿勋爵谦逊有礼,而且为了世界和平不断奋斗,充满了人文关怀,而自己作为他的管家,能够为这样的人物服务就是一件非常荣幸的事,他希望可以以自己的敬业精神来完成自己这样一个小人物的伟业,在他的工作生涯中,30多年来,他从没有意识到达林顿是一个纯粹的同情者,在自己府中组织了一些战后助长法西斯势力的组织,甚至逐渐成为纳粹上台的工具。

对史蒂文斯不可靠叙述的心理分析

对史蒂文斯不可靠叙述的心理分析

文学评论·外国文学对史蒂文斯不可靠叙述的心理分析张星影 上海海事大学外国语学院摘 要:史蒂文斯是小说《长日留痕》的主人公和叙述者,他倾其一生追求成为一位杰出的英国男管家,为此忽视了亲情和爱情,把其一生都奉献给达林顿府。

然而在其回忆往事的叙述中,其叙述的不可靠性逐渐显现。

本文主要以史蒂文斯否认他对肯顿的爱慕为着眼点,运用弗洛伊德的“人格三重结构”理论的本我、自我和超我来探讨他作出不可靠叙述的心理机制。

以此来揭示史蒂文斯的本我一直被超我所压制,是一个悲剧式的人物。

关键词:史蒂文斯;不可靠叙述;本我;自我;超我[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3-124-01不可靠叙述是由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当叙述者为作品的思想规范(亦即隐含的作者的思想规范)辩护或接近这一准则行动时,我把这样的叙述者称之为可信的,反之,我称之为不可信的”(布斯178)。

布斯认为叙述的不可靠性主要体现在事实轴和价值轴两个方面。

前者指的是叙述内容的真实性的背离;后者指的是作品价值判断的背离。

史蒂文斯的叙述在事实轴上互相矛盾,主要表现为否认他对肯顿的情感,把他与肯顿彼此倾慕的关系错误地叙述为普通的同事关系。

小说以史蒂文斯考虑是否要听从他的现任雇主法拉戴先生的建议出去旅行开始。

起初,史蒂文斯并没有认真考虑过法拉戴先生的建议,但是在他收到肯顿的来信后,他的态度改变了。

根据史蒂文斯的叙述,由于法拉戴先生要求精简人员,达林顿府人手不足,他打算通过这次旅行去拜访前女管家肯顿并邀请她重回达林顿府工作。

史蒂文斯认为肯顿的来信暗示了她想重回达林顿府的想法,因为她的婚姻几近破裂并且流露出对在达林顿府生活过的那段时光的怀念。

尽管肯顿没有明确表示重返的想法,史蒂文斯却认为重返达林顿府对肯顿来说会是一个极大的宽慰并且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含义是“不容误解的”。

但是在史蒂文斯旅行路上的第三天,他却改变了以往坚定的态度。

《长日留痕》中的不可靠叙述分析

《长日留痕》中的不可靠叙述分析

《长日留痕》中的不可靠叙述分析《长日留痕》这本小说中,斯通纳诺夫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带领读者走进了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在叙述过程中,读者会发现他的叙述并不完全可信。

这种不可靠叙述对于小说的意义和故事的进展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

如何理解和分析这种不可靠叙述?本文将从以下九个方面来展开讨论。

一、什么是不可靠叙述不可靠叙述是指在小说中,叙述者的叙述并不完全可信,读者无法全盘信赖。

这种叙述方式在小说中非常常见,能够增强小说的难度,并且反映了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和心理状态。

二、不可靠叙述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可靠叙述可以增强小说的难度,增加读者的思考深度;也可以反映叙述者的主观态度和内心世界,使读者更好地了解叙述者的个性和性格。

三、斯通纳诺夫的叙述方式斯通纳诺夫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使得读者可以看到他的内心世界,但是叙述中带有主观成分,存在不可靠叙述。

四、斯通纳夫的记忆误差斯通纳夫的记忆不完全可信,所以在叙述中会出现记忆漏洞、虚构事件、以及对事件的加工和改变等问题。

五、斯通纳夫的主观态度斯通纳夫的主观态度也影响了叙述的可信度。

在小说中,读者可以看到斯通纳夫的自私、冷酷、以及对他人的轻视和傲慢,这些都会影响他的叙述。

六、斯通纳夫的内心世界斯通纳夫的内心世界是小说的一大亮点,但是在叙述时,他往往会混淆现实和想象,也会用自己的主观看法来描述他的情感和想法。

七、斯通纳夫的谎言和掩盖斯通纳夫会撒谎和掩盖真相,这些行为会给叙述带来更大的不可信度,同时也是他自卫或者保护他人的手段。

八、斯通纳夫的行动和后果斯通纳夫的行动和后果也是读者分析不可靠叙述的重要部分,他的行动常常与他的想法不一致,同时也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和反应。

九、不可靠叙述的意义和启示这种不可靠叙述的意义和启示是非常深刻的,它反映了人的主观感受和视角的影响,告诉我们,在理解和接受一个事实时,需要多方面考虑和较全面的了解。

1. 什么是不可靠叙述这一提纲介绍了不可靠叙述的定义概念,是第一步了解和分析不可靠叙述的必要基础。

寻找尊严之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长日留痕》

寻找尊严之旅——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解读《长日留痕》

【 关键词 】 本我 ; ; 超我 尊严
主要 含义。随着情节 的发展 . 蒂文斯逐渐暴露 出他 作为一个 史 不可 靠叙 述者 的真实面 目, 因此读 者也有理由怀疑他 对尊严 的
日裔英 国作 家 石黑一 雄 的代 表作 < 日留痕 》 T eR — 长 ( h e 而导致他 尊严的缺失。 从达灵顿府到康沃 尔的旅 途便 成 了史蒂 man fh a ) iso e D y 讲述 了在 1 5 t 9 6年 7月 . 一位 英国男管 家史 文斯 的寻 求尊严之旅。 蒂文斯为寻 找曾经 的同事肯顿小姐 。 而开始 的一段六 日之旅 的 弗洛伊德 的三重人格模型 是精神分析批 ( 转 第 1 下 5页 ) 故事 。 帝国 的陨落怀 旧、 以释怀 的遗憾 、 士道精神 等主题 英 难 武
度和观 点 . 的前见也 由此形成。 人 有前见在 . 文化融合 中文化误 读 的可 能性也就 在所难 免。 而这种 误读在整个翻译过程 中的文 本选择 和翻译策 略选择上 都有所 体现。具体到翻 译活动上 . 译 者也是 出于 自身 的文化传 统、 政治需求、 切身利益 的考虑 , 目 有 的地选 择翻译文本 。 首先从史奈德 的寒 山诗翻译的文本选择 上 我们不难 寻找到 译者偏见 和误 读的踪迹。我们知 道 , 史奈德 不 仅是一 位著 名 的翻译 家 。还 是一名 环保主 义者和 自然文学 作 家。 他的生 态哲学观 与西方传统 中将 自然看成 人类利用 的工具 不 同. 将 自然拟人 化 . 之为有机 生命。 因此 , 管寒 山诗 覆 他 视 尽 盖 的内容非 常广 .而斯奈德 翻译 的 2 4首都 是关于 自然观 的。 而在这 2 4首 的翻译 中 。 也处 处渗透 着史奈 德个人思 想和信 仰 的痕迹 。 史奈 德的这 种文本选择 是。 读” 误 的一种形式 . 现 了一 它体 种文化 依据 自身 的需 要和价值 标准 对另一 种文化进 行的选 择 性解释 .其 目的是通过误 读过滤掉 自身文化 中不 需要的东 西 . 吸收异域 文化 中有用且能 为 自身服务的部分 。 哲学 阐释学 认为 , 文本 作为一个 历史性个 体 , 是局限 于 总 特定 的历史背景 。 文化传统 等因素之上。对文本 的解读只能 是 个逐 步接 近其 审美价 值本 真的过程 。 不存在 永恒 的、 劳永 一 逸的 、 终极 的理 解。 文本本身并不是一种稳 定的东西 . 具有永 不 恒性 . 是具有 未定 性 、 而 多元性和开放 性 , 这些都 为误读提供 了 可能。 山诗 中所 隐含 的中国文化 的禅 宗精 神对于西方作 家和 寒 翻译家来 说是神秘 的 。 而这 种神秘 也造成 了翻译 过程中 的创 造 性误读 。史 奈德等 译者试 图将禅 玄互正 、 佛老结 合作为对西 方 文 明的补 充结构 和纠正力 量. 故他 们对寒山诗 的理 觎和翻译 也 摆脱 不 了其所处 的历史和 文化背 景的影响。

读书笔记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读书笔记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

读书笔记——石黑一雄《长日将尽》日裔英国作家石黑一雄因“以其巨大的情感力量,发掘了隐藏在我们与世界联系的幻觉之下的深渊”,而荣获2017年诺贝尔文学奖。

瑞典文学院指出石黑一雄文学创作的三个关键词在于“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

这本《长日将尽》是石黑一雄的第三部长篇小说,荣获1989年度布克奖,奠定了他国际一流作家的地位。

这部小说也正是“时间、记忆与自我欺骗”的绝佳实践。

这部小说以达林顿府管家史蒂文斯的视角展开叙述。

有两条线索,一是史蒂文斯的工作生涯,二是史蒂文斯的个人情感经历。

史蒂文斯为达林顿府工作了三十五年了。

在他任职期间,达林顿从一战二战时辉煌耀眼的鼎盛时期转向衰败,历历在目。

一战二战期间,这里是大英帝国决定外交政策方针的中心,各路绅士云集。

然而二战过后,达林顿勋爵因为亲纳粹的政策被推上言论的风头浪尖,达林顿府急转直下,一场官司过后,勋爵身败名裂,府邸萧索无比。

随后这座府邸拍卖给了美国商人法拉戴先生,史蒂文斯也转而为新的主人法拉戴先生服务。

原先三十几个全职员工如今之剩下四个。

正巧原先在达林顿府工作过的女管家肯顿小姐来信,似乎透露期望回达林顿府工作的想法。

趁着法拉戴先生离开英国的五个星期的时间里,史蒂文斯放了一个假,由法拉戴先生支持汽油费,他驾着福特车前往英国西南诸郡休假,也同时拜访肯顿小姐。

这一路上六天的风景很好,受当地人的指点,游览了山坡的盛景,池塘的静谧,遭遇了客房全满,抛锚半路的尴尬情况。

小说的目录也是当下的六日旅行:第一天——傍晚索尔兹伯里第二天——上午索尔兹伯里第二天——傍晚莫蒂默池塘,多赛特郡第三天——上午汤顿市,萨默赛特郡第三天——傍晚莫斯科姆村,近塔维斯托克,德文郡第四天——下午小康普顿,康沃尔郡第六天——傍晚韦茅斯在独自旅行的同时,史蒂文斯从未停下自己在达林顿府工作至今的回忆。

这一路上六天的回忆,并非简单的回忆。

在回忆的同时,史蒂文斯也在思考,究竟怎么样才算得上是“伟大的”管家呢?他认为,“伟大的管家之所以伟大,是由于他们能化入他们的职业角色,并且是全身心地化入”。

论《长日留痕》中的回忆叙事策略

论《长日留痕》中的回忆叙事策略

论《长日留痕》中的回忆叙事策略作者:陈程来源:《文学教育》2017年第12期内容摘要:《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的代表作。

作品主要以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回忆展开叙事。

本文对作品中的回忆叙事策略展开分析:叙事的双重路径凸显了回忆的不可靠性,使情节呈现出复杂的动态发展;叙事的双重视角体现了人物的多层面的性格特点,塑造了复杂的人物形象;叙事的双重声音则彰显了主人公最终回归真实自我这一主题。

关键词:长日留痕石黑一雄回忆叙事策略《长日留痕》是日裔英国小说家石黑一雄最负盛名的作品。

这部作品让时年35岁的石黑一雄一举摘获英国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奖项布克奖,使其从此跻身英国当代知名作家的行列。

同作者在此之前的两部作品相同,《长日留痕》主要通过主人公的第一人称回忆展开叙事。

主人公史蒂文斯是在英国达林顿府效力了三十五年之久的老管家。

在二战后,因为达林顿勋爵的去世和其家族的衰落,达林顿府被出售给了美国人法戴拉。

史蒂文斯同时也被这位新主人雇用。

在新主人的鼓动下,史蒂文斯驾驶汽车前往英国西部,拜访曾经的同事肯顿小姐。

这部作品就是对于史蒂文斯这六天旅行中的所见所闻,以及所思所想的记录。

通过这场短暂的旅行,史蒂文斯最终从自欺中走出,敢于直视自己的虚荣,承认自己的真实感情,并决定认真对待余下的人生。

对于这一转变过程,作者主要通过双重的叙事路径、双重的叙述视角以及双重的叙述声音来进行展现。

1.叙事路径: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在《长日留痕》中,作者分别以两条时间线来展开情节,二者相互交织,并行不悖。

其中一条时间线是史蒂文斯驾驶汽车旅行的六天,它匀速向前;另一条则是史蒂文斯在旅行途中对于过往的回忆,它显得跳跃凌乱。

虽然故事的主要情节是关于史蒂文斯的一场拜访之旅,然而作者并不以关于旅行的时间线为叙述重点,而是以回忆的内容作为主体。

需要注意的是,回忆的本质立足于当下对过去的重构,“它检视和保留了值得回忆的、建构身份认同的和指向未来的东西”[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毫 0

囊 _
评《 长 日留痕 》 中史 蒂 文斯 的 “ 自我 欺 骗 " 心 理
李 淼
( 南京工程学 院 外 国语学 院 英语 语言文学专业 , 江苏 南京 2 1 0 0 0 0 ) 摘 要 : 《 长 日留痕》 是 日裔英 国作 家石黑一雄 的代 表作之一 。本文对《 长 日留痕》 中男管 家史蒂文斯在其 与肯顿 小姐 之
是奴 隶 , 当然就 不可能有尊严 。” ( 1 5 1 ) ①时 , 引发了史蒂文斯 对“ 尊严” 本质 问题的思考 。与此 同时 , 越来 越多的证据显示 肯顿 小姐 曾爱过史 蒂文斯 , 而他 自己也一样 。


“ 自我 欺 骗 ” 理 论
西方 哲学 、 心 理学 等领 域 对“ 自我 欺 骗” 问题 已开展 了 大量 的研究 。萨特 ( S a r t r e , J . P . ) 认为 , 自欺 “ 掩 盖 了一 个令人 不快 的真情或把令 人愉快 的错误表 述为真情 ” 。 ̄ G r e e n w a l d ( 1 9 8 8 ) 认 为 自我欺 骗可 以发生 在认知 加工过 程 的任 何一个 阶段 中。人们会 把 自己不 想知 道的信 息像 垃圾 邮件 一样扔 掉, 会 自动 过滤掉或 屏蔽具 有威胁 性 的信 息 , 会按 照 自己的
斯 开 始 就 自己 对 于 前 主 人 达 林 顿 勋 爵 的 绝 对 忠 诚 .他 所 追
性, 且越接近其想要隐藏 的区域 , 这种不一致就越明显 。自我 欺骗者不会对与该区域相关的 回忆 、 看法 、 期望及行为进行明 确 的表述 。为 了以一种能令人信服的方式弥合这种叙述上的 不一致 , 自欺者往往会力争让 自己的叙述尽 可能接近 既定事 实且保持连贯一致 。④
这 种 行 为 的一 个 重 要 衍 生 物 就 是 自我 欺 骗 者 叙 述 的 不 一 致
物, 追求这一 阶层所特有 的“ 尊严” , 同时 , 他 也为此付 出了相
当的代价 。正 如石黑一雄 的其他作 品一样 . 小说也是从 主人 公史 蒂文斯 的角度 以第一人称 展开叙 述 的。叙述 者史蒂 文 斯通 过旅行 1 3记 的形 式记 录了他在 1 9 5 6 年 驱车旅行 途 中对 所 遭遇 的各 种人事 的思考 ,其 间穿插 了他对 二十世 纪二 三 十年代达林顿府辉煌 时期 的回忆 。随着旅程 的深 入 , 史 蒂文
1 . 对肯顿小姐情 感上的“ 自我 欺 骗 ” 及 醒 悟 小 说 开 头 , 当史 蒂 文 斯 的 新 主 人 法 拉 戴 先 生 最 初 提 议
你是 富还是 穷 , 你生 来就是 自由的 , 你 一 出生就可 以无拘无
让他休 几天假 外 出旅行 时 ,他 并没有 认真考 虑法 拉戴 的这
法拉戴 先生 提出要旅行 时 , 不 小 心 提 到 了会 去 见 肯 顿 小 姐 , 直 率 的 法 拉 戴 先 生 就 此 跟 史 蒂 文 斯 开 起 了 玩 笑 .说 他 是 去 赴“ 暧 昧 的幽 会 ” , 史 蒂文斯感到非 常尴尬 , 并想 “ 立 即并 且 毫
束 地表 达你 的见 解 ……那 就是 尊严 的真 正含 义 ” . “ 如果你
是清 白的。在歪 曲的 自欺 中, 人 们 自我欺骗地 认为某件 他们 期望是假的事是真的 ( 他们也不希望这件事是真的) 。 例如 , 一 个缺乏 自信而 又嫉 妒的丈夫可 能会 认为他 的妻 子有外遇 , 尽
管他只拥有相对薄弱的证据 , 尽 管 他 也 并 不 希 望 这 是 真 的 。④
间的感情上及其对达 林顿勋 爵的忠诚 中存在 的 “ 自我欺骗 ” 心理的表现和 觉醒进行 了剖 析。
关键词 : 石黑一雄 《 长 日留痕》 自我欺骗 石 黑一 雄 , 1 9 5 4 年 出生 于 1 3本长 崎 。 5 岁 时 随家 人 移 民 英国。 是一 位著名 的 1 3裔英 国小 说 家 , 他 与鲁 西迪 、 奈 波尔 并称 为“ 英 国文坛移 民三雄 ” 。石黑 一雄 的作 品不 是很多 , 但 他 细腻 优美 的文 笔和独 特 的叙事 风格 使其 享 誉 国际文 坛 。 迄今 石黑一雄 共 出版 了六部长 篇小说 ,已被 翻译成 三十 多
《 长1 3留痕 》 于1 9 8 9 年获 得 了被 誉为 当代英语 小说 界最高桂 冠的英 国文学布 克奖。 《 长 日留痕 》讲述 了一 位英 国男管 家史 蒂文斯 的故事 。 史 蒂文斯作 为一名追 求完美 的男管 家 .服 务于达林 顿府 三 十余 年 。在此 期间 ,他极 力使 自己成 为男 管家 中的杰 出人
种 语 言 。他 的每 一 部 长 篇 小 说 都 曾 获 欧 美 的文 学 奖 项 , 其 中
的形式 : 直接 的和歪 曲的。在直接的 自欺中 . 人们是 自我欺骗
地去相信某件他们期 望是真 的事—— 例如 , 他 们病得不那 么 严重 。 他们 的孩子没被用作药物试验者 , 受到刑事指控的爱人
个建议 。但 当他 收到肯顿小姐 的来信后 . 他开始计划甚 至是 有些 渴望这 次的驱车旅 行 。不 过他 一再解 释和强 调这 次 出 行是 为 了工作 的 目的— —找 回肯 顿小姐 , 从 而“ 为 达林 顿府 制定 出一套十全 十美 的员工工作计 划” ( P 8 ) 。当史 蒂文斯 向
赫伯特 ・ 芬格莱特 ( H e r b e r t F i n g a r e t t e ) 将分 析哲学 、 存在哲 学 和精神分析学 中关 于 自我欺骗 的观点相结合 , 提 出了适用 于 对作 品 中 自欺 现象 进行 文 学分 析 的见解 。在 《 自我欺 骗》 ( 1 9 6 9 ) 中, 芬格莱 特认为 当主体 有不想 向 自己及他人清楚 地 说 明其义务 和行 为的根本原 因时 ,就会产生 自我欺骗行 为。
求的“ 尊严 ” 的含 义 。 以及他 与 肯顿 小姐 之 间关 系的本 质进 行 反思 ,并逐 渐认识 到达林顿 勋 爵同情德 国并被 纳粹分 子
所 利 用 的 事 实 。而 当 哈里 ・ 史密斯 提出“ 无论你是 谁 , 也无论
பைடு நூலகம்
二、 《 长 日留痕》 中史蒂 文斯 的“ 自我欺 骗” 心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