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届高中语文 2.7《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2 新人教版必修4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2单元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

《李清照词两首》教课设计【教课目的】1.认识李清照的平生与创作。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派风格。
3.认识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受的关系。
4.体会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创造的境界,以及词句中凝集的感情。
【要点、难点及解决方法】认识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受的关系,体会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创造的境界,以及词句中凝集的感情,是本课的要点和难点。
【课时安排】 1 课时【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她是临水照花的乱世美神;——她是忧时伤世的赤子精魂;——她是至高无上的沧海愁人;——她是旷古绝今的词坛奇女。
你知道她是谁吗?两世之交最伟大的词作家,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女词人,在女作家中堪称“举世无双”, “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李清照二、知人论世走近李清照:1、李清照,字漱玉,号易安居士,山东济南人,宋朝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之一。
留有作品集《漱玉词》。
李清照( 1084- 约 1155 ),宋朝有名婉约派女词人,被誉为“婉约正宗”。
词独树一帜,被称为“易安体” 。
李清照现存词近50 首,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期间。
南渡前:描绘少女、少妇期间的生活闺情、离愁--清丽委婉。
南渡后:表现思夫、思国、思乡,浓愁、忧虑--沉郁悲凉。
其词感情色彩浓郁,擅长运用铺叙、白描和移情于物等多种表现手法写细腻的感情变化。
语言清爽朴实,雅俗共赏。
2、李清照大事记:父亲李格非为当时有名学者兼散文家,母亲出身于官宦人家,也有文学才能。
夫赵明诚为金石考证家。
初期生活优裕,与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收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后,流寓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傲。
18-42 岁:与赵明诚成婚,婚后和睦欢娱,度过了这生中最平和、幸福的日子。
42 岁:北宋末日,朝廷腐败,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43岁: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烽火中焚为灰烬。
46 岁:赵明诚孤身上任,身染大病,八月十八日逝世,终年49岁。
47岁:借居浙江会稽,又逢响马,大病缠身,几欲丧命。
高中语文 第二单元《李清照词两首》教案2 新人教版必修4

7.李清照词两首张爱玲说,一个城市的沦陷,只是为了成就一场爱情。
发生在公元1127年的那场巨变,似乎只是为了成就一个女词人。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南唐的衰亡孕育了男性词人李后主,北宋的灭亡造就了女性词人李易安。
“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前此太白,故称词家三李。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只女儿花。
■李清照传记易安居士李清照,宋济南人。
父格非,母王状元拱辰孙女,皆工文章。
居历城城西南之柳絮泉上。
易安幼有才藻。
元符二年(1099),年十八,适太学生诸城赵明诚。
明诚父挺之,时为吏部侍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
李、赵宦族,然素贫俭。
每朔望,明诚太学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夫妻相对展玩咀嚼,尝自谓“葛天氏之民”也。
后二年,明诚出仕宦,挺之为宰相,居政府,亲旧在馆阁者多,有亡诗、逸史、汲冢、鲁壁所未见之书,尽力传写。
或古今名人书画、三代奇器、质衣物市之。
挺之在徽宗时,易安进诗曰:“炙手可热心可寒。
”挺之排元祐党人甚力,格非以党籍罢。
易安上诗挺之曰:“何况人间父子情?”读者哀之。
易安自少年兼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
传颂者:“诗情如夜鹊,三绕未能安。
”“少陵也是可怜人,更待明年试春草。
”世又传:“两汉本继绍,新室如赘疣,所以嵇中散,至死薄殷周。
”以为佳境。
明诚后屏居乡里十年,衣食有馀。
及起知青、莱二州,皆政简,日事铅椠,易安与共校勘,作《金石录》,考证精凿,多足正史书之失。
每获一书,即校勘、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摩玩舒卷,指摛疵病,夜尽一烛为率。
所藏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
易安性强记,每饭罢,与明诚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几卷、几叶、几行,以中否决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往往大笑,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
其收藏既富,归来堂起书库,大橱簿甲乙,置书册,当讲读,即请钥上簿,关出卷帙,或少损污,必惩责、揩完、涂改。
高二语文教案《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学法指导】1、熟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然后完成本学案。
2、认真思考,规范书写,独立完成。
【学习目标】1.知人论世,结合背景理解诗文内容2.反复诵读,分析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写作特色3.培养热爱古典诗词的思想感情,提高道德修养、审美情趣和文化品位【知识链接】一.写作背景及作者简介: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李清照(1084-1155)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
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
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
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
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
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
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李清照的词可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词主要描写伤春怨别和闺阁生活的题材,表现了女词人多情善感的个性。
她后期词则充满了“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浓重伤情调,从而表达了对故国、旧事的深情眷恋。
李清照的词独具一家风貌,被后人称为“易安体”。
李词的主要特点有:一是以其女性身分和特殊经历写词,塑造了前所未有的个性鲜明的女性形象,从而扩大了传统婉约词的情感深度和思想内涵。
二是善于从书面语言和日常口语里提炼出生动晓畅的语言;善于运用白描和铺叙手法,构成浑然一体的境界。
【自主学习?秀出风采】一、整体感知成长心灵1、《醉花阴》的上片和下片分别写的是什么,他的主旨是什么?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
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

新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本中出现的重点文言词汇。
2、把握词句类型,理解诗歌情思。
【过程与方法】
1、咀嚼、考证、补充注释法
2、推敲词句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理会词人的敏锐的心灵与深沉的人生感受,学习热爱生活。
【自主探究】
一、咀嚼注释
1、注释是对文章的有力补充,会读注释,会用注释,对我们理解文章大有益处。
请同学们
在独力阅读《醉花阴》的基础上,精心揣摩注释,是否对词章重点环境、人物有力更深、更新的认识?
2、补充注释:
1)东篱把酒:陶渊明《饮酒》诗:“采菊东篱下,悠悠见南山”。
后即以东篱指代赏菊之处。
2)暗香:幽香。
这里指菊花的香气。
3)盈袖:出自“声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古诗·庭中有奇树》),写夫妇睽离。
二、推敲词句
1、改字比较:人们常说:“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没有比较,就很难分出优劣高低,
对词语的赏析,试着换一个词,比较、把握词语运用之妙,是一个很好的办法。
同学们能否把原词中的重点词语替换一下,比较品味一下?
2、语序颠倒比较
3、把握句子
1)语序特殊的句子
2)隽永含蓄的句子
【合作探究】
1、组内、班内逐层展示:1)词语
2句子)
2、交流讨论
3、梳理小结
【迁移训练】
1、完成《新学案》44页10——11题。
2、板演交流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
2012届高二语文导学案:2.7《李清照词两首》3(新人教版必修4)

《李清照词两首》导教案( 三)教课目的1、认识李清照的平生经历及其前后期词风的变化。
2、频频朗读《醉花阴》和《声声慢》两首词,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感情。
3、商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 、“风”、“傍晚”、“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掌握两首词共有的感情“愁” 。
要点难点商讨这两首词中共同的意象“酒” 、“风”、“傍晚”、“黄花”的象征意义,并掌握两首词共有的感情“愁” 。
课时安排1课时教课方法及工具讲解法、议论法、朗读法(多媒体)教课步骤一、导入新课郭沫若先生有一副春联是这样写的“大明湖畔,趵突泉边,旧居在垂杨深处,漱玉集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
”写的是谁?沈谦《古今词话》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二李是婉约词优秀代表,我们来学习李易安的《李清照词两首》。
二、介绍李清照其人其词1、先期的李清照李清照出身于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师从苏轼,是有名经史学家;母亲王氏出身豪门,也知书善文。
李清照从小接受优秀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精晓乐律。
18岁嫁给门当户对的太学生赵明诚为妻,婚后的生活相当美满,二人志趣相投,能在一同念书,品诗论文,采集和鉴赏古籍、器物和金石刻等。
赵明诚有一段时间出外游学、出仕为官,李清照便经常以诗词排解孤独,表达对丈夫的想念之情。
2、后期的李清照1125年金入侵宋代,两年后北宋消亡,此后,李清照的个人命运也跟着国家命运的改变而改变。
他们一家被迫南迁逃难,两年后即1129年赵明诚在赴官途中得病身亡,留下李清照举目无亲一个人。
这时期她不只蒙受着政治上的压力,并且大批书画、研墨被盗,孤唯一身,各地流浪,状况极其凄惨,尝尽了丧夫之痛、流浪之苦和亡国之恨。
3、李清照前后期词的不一样先期的词比较真切地反应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分别相思。
虽多是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郁闷的感情,但从中常常能够看到她对大自然的热爱,也爽快地显露出她对美好爱情生活的追求。
南渡后,国破家亡后政治上的风险和个人生活的各种凄惨遭受,使她的精神很难过,因此她的词作一变从前的清丽、明快,而充满了悲凉、低落之音,主假如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感情。
新人教版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三课时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三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在反复朗读中品味语言美,体会艺术表现力,探究体味作者情感,掌握艺术手法。
2、感受形象,品味语言,深刻领悟李清照的悲怀愁绪,陶冶自身情操。
3.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4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
【学习重难点】1、诵读两首词,了解词作风格与社会环境、个人遭遇的关系。
2、鉴赏李清照作品的婉约风格,比较婉约与豪放两种词风的异同。
3、体味词作中的意象和由意象营造的意境,以及词句中凝聚的感情。
4、理解词中“愁”字的由来,在词的艺术境界中陶冶美好的情操。
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学习内容】一、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
这时她不但连续经历了国家败亡,远离故乡,丧失丈夫的灾祸,并且,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珍爱的文物、古籍,还遭到了政治上的诬陷。
她晚年的处境极其凄惨,心境极其恶劣。
她用这一曲抒情长调,艺术地表现了自己晚年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情感。
一、分析释疑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二、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三、诵读探究:同学们对于这首词可能比较熟悉,尝试概括词写的内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绪。
时间:地点:环境:事件:情绪:1、寻觅什么?为何而寻?寻了多久?寻到了没有?2、乍暖还寒时候是何时?为何这时最难将息?3、是因酒淡不能抵御急风吗?“晚来风急”有的版本作“晓来风急”你认为哪个更合理,为什么?4、雁过于什么时间?是孤雁还是群雁?为什么大雁飞过会让词人感觉是旧时相识,又为什么会勾起词人的伤心之情?看到雁过才伤心还是更加伤心?为什么说是旧时相识?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5、是菊花盛开还是残花遍地?憔悴的是人还是花?6、怎样熬到傍晚的?仅仅是这段时间难以度过吗?7、雨何时而下?听到雨打梧桐心情有什么变化8、现在都有哪些愁?和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时的'愁'有何不同?四、分析意象及表现手法:用了哪些意象?有何象征意义?词人是如何通过意象来抒发心中的哀愁的?五、文段分析思考1、刚才讲到,“雁”是作者用来表情达意的一个意象,在此词中,你还能找到类似的意象吗?这些意象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2、“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几句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简要分析。
新人教版必修4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二)

高中语文第7课《李清照词两首》第二课时导学案新人教版必修4【学习目标】1.了解词人的人生际遇,体会其在《醉花阴》中的“愁”情。
2.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感受词的意境美,把握景与情的关系。
3.品味词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提高诗词语言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1.解读《醉花阴》的意象,把握词的意境。
2.理解《醉花阴》中“愁”的内涵。
【教学难点】1、鉴赏《醉花阴》的意境美,词中蕴含的细腻情感,培养自己的情感体验;2、品味语言美、音乐美,掌握艺术手法。
【学习内容】一.写作背景:宋徽宗大观二年重阳节,赵明诚至仰天山罗汉洞观月,流连忘返;李清照独居青州归来堂,重阳赏菊,无人相伴,故作此词,以抒发寂寞无聊之感。
二.赏析词文:研读课文,对译课文并将加点字词解释出来。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
..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三、文段分析思考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词人是如何渲染愁苦之情的?2.“半夜凉初透”,词人是怎么知道“半夜”凉意透过纱厨的?这说明作者思念丈夫,孤寂难眠。
3.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4.重阳节对这种“凉”意,起到了怎样的作用?5.下片写赏菊饮酒,并抒发感受,中间作者本人的形象在内,说说词中作者是怎样的形象。
6.古人常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人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赵明诚的朋友也认为“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三句绝佳。
请分析一下这个比喻的妙处。
点拨:分析词人与“黄花”的相似之处,明确词人的情感。
7.赏析“人比黄花瘦”的“瘦”字8、这首词哪几句为全词最精彩之笔?请作简要分析。
9.《醉花阴》反映的是早年丈夫赵明诚游宦在外,作者一个人留在家中的生活状况和内心感受。
对于这样的“闺怨”题材,应当怎样评价呢?10.有人说:李清照的愁是因人瘦而愁,你同意这说法吗?11.你从哪些信息知道作者在《醉花阴》中写的是思念丈夫?13、探讨:上阕中哪些词语最富有表现力?14、探讨:有人说,下片无一菊字,却处处写菊,思考下列词语与菊有什么联系。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2-7《李清照词两首》精品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4

高中语文教学资料2—7《李清照词两首》精品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4高中语文教学资料2-7《李清照词两首》精品获奖教案新人教必修4学习目标:了解个人生活遭遇和作品创作的密切关系。
学习从日常生活中提炼生动的意象来表现心境的写作方法。
体会词人前后期作品中的别样愁情.学习重难点:个人的遭遇和创作的关系,感受词的意境课时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醉花阴课前预习:1、李清照,〔1084---1155〕宋代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济南章丘现在山东人。
父官至礼部员外郎,京东路提点刑狱,曾受知于苏轼,用意于经学,在齐鲁一带颇负盛名。
母王氏,是状元王拱辰孙女,也善知文书。
李清照的一生经历可以宋室南迁为界,分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早年随父住在汴京、洛阳,受过较好的文化修养,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建中靖国元年,18岁,与礼部侍郎赵廷之子赵明诚结婚。
明诚21岁,在太学当学生,喜好收畜前代的石刻.婚后不久赵廷之升任尚书右丞,极力打击旧党,李格非在党籍中被罢官,他对赵廷之的行事是有所不满。
约在崇宁二年,赵明诚出仕.夫妇志同道合,致力搜寻亡诗逸史,古今名人书画,器物,赵廷之死后,赵氏兄弟失官,赵明诚屏举乡里10多年,更加努力访求古碑,文物。
后又重新出仕,这一时期开始他们开始编写《金石录》并继续搜集古物、碑铭,一同鉴赏、考订,在学术上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随之,北宋亡。
高宗即位,赵明诚起知建康府,这时北方大乱,青州故第十余屋的书册什物被焚.李清照只携带小部分的文物随人群逃难,从此开始了她在南方的苦难生活。
后期:建炎二年,李清照怀着国破家亡之痛难逃到建康.次年赵明诚驻家池阳,只身赴建康受命,不幸病倒,当李清照赶到的时候赵明诚已经病危,不久死去。
她怀着极大的痛苦敛葬丈夫,这时金兵又南侵,李清照派人将书册,金石送往洪州,准备去哪里投奔赵明诚的妹丈以避乱。
但洪州失陷,大部分的文物在战乱中丢失。
最后,在绍兴二年,从越州移居杭州,这一年冬天,金人南犯,她又自临安避乱金华,次年返回临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清照词两首》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诵读全词,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品读赏析,学习本词寓情于景,层层渲染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理解这首词的含义,并品位它的语言风格。
【学习难点】体会李清照这首词所表现出来的艺术风格以及它的思想情感。
【学法指导】诵读品悟展示点拨探讨【知识链接】(一)时间李清照大事记:1103-1126年:与赵明诚结婚,婚后融洽欢娱,共同致力于金石书画的研究,度过了这生中最安宁、幸福的日子。
1126年:北宋末日,腐败透顶,金兵入侵,围困京师。
1127年:金灭北宋,二人所存的十余屋金石书画在战火中焚为灰烬。
1129年:赵明诚孤身赴任,身染重病,八月十八日去世,终年49岁,李清照时年46岁。
1130年:李清照为赵明诚解不白之冤,在越州、台州、黄岩、温州之间漂泊。
1131年:卜居浙江会稽,又逢盗贼,重病缠身,几欲丧命。
1132年夏:再嫁张汝舟,可惜遇人不淑,9月提出诉讼,与张汝舟离婚。
被判刑两年。
1134年:整理完成赵明诚遗著《金石录》。
1151-1155年:李清照没有子嗣,凄然一身,悲苦地离开人世。
无人知道死于何时,葬于何处。
由亡国到丧失亲人,由再嫁到离异,由入狱到悲死,人生的苦难恣意吞噬着李清照的人生。
我们可以想象,这个孤孓柔弱的女子晚年是何等凄凉。
了解了这些史实后,李清照的愁应该可以理解了。
(二)本词写作背景:《声声慢》是李清照的一首震动词坛的名作。
靖康之难以后,词人的丈夫已故,他们精心收集的金石书画,都已散失。
词人飘泊江南,由一个无忧无虑的贵妇人,一变而为流落无依、形影相吊的寡妇。
国破家亡,引起的国恨家愁,像铅一样压在她的心头,在这位女词人的心里点燃了爱国思想的火花。
这是女词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里的生活感受,一行行写的都是冷冷清清的秋景,一行行反映的都是孤独凄凉的境况。
全词所写,不外一个“愁”字,但与她南渡以前所写的“愁”相比,有了全新的内容,感情更深沉也更博大。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朗读全词,把握全词的感情基调。
思考:那些景物触动了词人的愁思? A 级明确:(投影)淡酒、风、雁、黄花、梧桐、细雨孤寂落寞悲凉愁苦(范读,齐读,引导学生感受作者创作时的心情。
)二、赏析全词(一)赏析上阕1.齐读上阙。
2.首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为全词奠定了怎样的感情基调?反复品读,体会本句的表达效果。
B级(点拨:结合写作背景、作者当时的处境进行理解)明确:(投影)凄惨愁苦寻寻觅觅动作若有所失冷冷清清环境寂寞冷清凄凄惨惨戚戚感受哀婉凄凉词人在寻觅什么呢?往日欢笑的岁月,流亡前的太平生活,丈夫在世时的温馨爱情,但却不知道该到哪里去找,寻觅未果,更生一种凄凉、惨淡、悲戚。
首句十四个字,无一愁字,却字字含愁,声声是愁,节奏由疏转密,具有如泣如诉的音韵效果。
(分组诵读首句,体会叠词使用带来的音韵美)3.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传达出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C级(点拨:可联系我国古典诗歌中“酒”的象征意义来体会)明确:(投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曹操《短歌行》)“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浇愁愁更愁。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叔书云》)“艰难苦恨烦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柳永《雨霖铃》)“长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李清照《如梦令》)“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明写天气气候,实写内心感受,生活一下子跌入痛苦的深渊,只有借酒浇愁。
酒是“愁”的象征,“淡酒”并非是酒淡,而是愁情太重,酒力压不住愁情,自然觉得酒味淡,这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一个“淡”字表明作者晚年是何等凄凉惨淡。
4.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旧时相识”的雁触动了词人怎样的情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情思?C级(点拨:联系词人前期词作《一剪梅》中的句子来理解,“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投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雁归来。
”(晏殊《浣溪沙》)“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李清照《一剪梅》)“旧时相识”的雁让作者回想起当年和丈夫鸿雁传书的日子,更增添了无限的悲凉。
过去的雁带给她的不是接到信时的快乐,就是寄出信时的欣慰,而如今呢?家乡沦陷了,亲友离散了,丈夫病逝了,谁再给她捎信,她又捎信给谁呢?睹物思人,雁依旧,人已非,此时,作者更感绝望和悲哀。
总结上阙内容:明确:作者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
(二)赏析下阙1. 齐读下阙2.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这一句描绘出词人怎样的生活状态?C 级 (点拨:黄花即菊花,词人在《醉花阴》中曾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描写思念丈夫的闲愁,注意对比两首词的不同。
)明确:(投影)“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李清照《醉花阴》)“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李清照《点绛唇》)菊花零落凋残暗示词人身心俱疲,憔悴衰老,昔日风姿一去不返,再无当年的天真烂漫和青春活力了,面对自己憔悴的容颜、孤苦飘零的晚境,词人深感绝望,有道不尽的凄楚。
“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时光难熬,希望天早点黑,可以早点睡,忘却烦恼忧愁。
显示出词人内心的凄苦无法排遣,度日如年。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大胆展开联想与想象,用诗意的语言还原此句描绘的情景。
D级明确:(投影)“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温庭筠《更漏子》)“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
”(李煜《相见欢》)“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梧桐材质清脆,古时常用来制作古琴,叶子硕大茂盛,落叶较早,有“一叶落而天下知秋”之说,因此雨打梧桐容易引起人的愁思。
当作者正在为落花惋惜、为自己忧苦之时,偏偏又下起了雨;雨点打在梧桐叶上,一直到黄昏都没有停止。
一滴滴、一声声,滴进她的心坎,敲击震撼着她的心扉,不得安宁,无法解脱。
秋风带来寒意,秋雨带来惆怅,落叶让人更感失落。
风声,雨声,落叶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伤心。
此情此景,此时此刻,作者不由得发出一声叹息——“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全词至此,戛然而止,既是收,有时放,自然而别致,可谓言尽而意无穷,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只能是却道天凉好个秋了。
[研读探究]:有人认为,李清照后期词作中的愁绪,只是抒写了她作为一个落难贵妇人的个人哀愁,是低沉的、消极的,对此你是如何看的?明确:(投影)“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李清照《夏日绝句》)家国之痛孀居之怨沦落之悲漂泊之苦在每一位南宋文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无法言说的伤痛,特别是在岳飞被害之后,收复失地、还我河山的希望越来越渺茫。
家大为国,国小为家,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李清照南渡之后的作品风格发生很大的变化,由过去的清新明丽变得沉郁悲怆,这首词就是她后期的代表作品。
总结下阙内容:明确: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点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学习总结】D级鉴赏诗词要注意到几个问题:1、联系作者所处的时代,结合身世背景解读。
2、研读关键词句,如诗眼、抒情句、意象。
3、发挥联想,还原画面,揣摩作者意图。
【当堂检测】背诵并默写全词。
【拓展阅读】李清照《一剪梅》赏析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1.红藕香残玉簟秋:红藕香残,红润的荷花正在凋谢,只剩下一镂残香。
玉簟,簟是竹席子,因其清凉光滑,故称玉簟。
这“玉”字给人一种温度感和触觉感,与红藕之“红”也产生色彩上的对照和联想。
这里点出凉秋季节。
2.雁字:群雁飞行时,常常排列成“人”字或“一”字,故称雁字。
大雁是候鸟,春天北飞,秋天南飞。
秋天正是“雁字回时”。
相传大雁能为人传书。
词中出现雁的意象,同时也暗含渴望收到丈夫来信的心情。
3.花自飘零水自流:花在独自孤寂的自飘自落,水在独自孤寂的自流自逝。
它们无法违背自然界规律,又有谁去关心它们的命运,去怜惜它们呢?这句话貌似平淡,实际有很深的感伤和寄寓,含有对一天天飘逝的青春和美好的年华的依依怀恋之情。
4.一种相思,两处闲愁:分离的双方都在为同样一种相思而愁苦。
5.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即使眉头刚刚舒展,却又涌上心头。
言相思之情的深挚难排,真是“无计可消除”。
【解读】李清照与丈夫赵明诚志同道合,感情笃厚。
婚后不久,赵明诚负笈远游,旋又出仕。
年轻的李清照在离别期间,写下很多抒发相思之情的优美词作,这些词作几乎篇篇脍炙人口,有着极高的艺术技巧和审美价值。
《一剪梅》就是其中最优美,最出色的一首(据伊士珍《琅媛记》记载,李清照与丈夫恋恋不舍地告别,在锦帕上写下这首《一剪梅》词,送给赵明诚)。
这首词很有艺术魅力,塑造出一个相思女性深沉的文化心理性格和感情世界。
她敏感极了,红藕香残,西楼月满,花飘水流,雁群南飞,自然界这些无情物无不牵动她的情肠;她深挚极了,对丈夫的深厚爱情永远也无法磨灭(“此情无计可消除”),纵使愁眉稍展,也依然缭绕心头。
她不言不语,只是凝眸沉思,任内心被情感啃噬。
别人最多只能看到她的愁眉,却不易窥见她的内心世界。
这是古代东方女性富有魅力的性格形象和情感特征。
这首词表达的情思,真纯,深挚,浓烈,含蓄,显示出教养深厚的古代闺秀的典雅风度。
红荷,兰舟,雁群,月光,西楼,上阕这些有意味的意象构成一幅精美的图画,女主人公“轻解罗裳,独上兰舟”的孤独,沉思形象成为意象群的中心。
不言相思而相思自现。
词人只说“月满西楼”,偏偏不让那位倚楼观望,深夜不眠的女主人出现,越发有韵味,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
下阕则写相思之深,简直是刻骨铭心,一刻不忘,像是女主人公在轻轻的叹息,自语。
只用淡淡八个字“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略作点染,胜过许多言情文字。
这是写情思的妙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