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价值体系之研究价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及其现实启示中国的古代文学批评理论源远流长,从先秦时期的《诗经》、《礼记》、《周易》、《尚书》等经典开始,至隋唐以后进入一个高峰期,出现了很多著名的文学批评家,如刘勰、韩愈、柳宗元、苏颂等人,为后世留下了很多宝贵的批评精华。

这些批评理论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更对当代文学创作、写作及批评活动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一、文学批评的价值与作用文学批评是文学创作活动的必然产物,它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而且是对作者的评价,更是对文学的发展和进步的推动力。

通过文学批评,可以更好地了解文化、历史和自身,提高文学审美水平和文化修养,指导和推动文学发展。

文学批评的价值在于它能够提供文学创作者一个复盘机会、一个知己、一个磨刀石和一个发展舞台。

复盘机会使得创作者能够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便于加以改进和提升自己的文学水平;知己则是指能够发现一些相同的文学兴趣和文化追求的人,使得创作者有一些共鸣和感悟;磨刀石则是指文学批评可以起到鞭策的作用,促进创作者不断进步;发展舞台则是指文学批评可以为作品的传播和推广提供平台,吸引更多的读者。

二、古代文学批评思想的特点古代文学批评思想主要包括诗歌理论、文论、小说批评等方面。

可以说,古代文学批评思想的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以下方面。

1、对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关注。

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学形式和技巧的关注非常高,认为形式和技巧是体现文学价值的重要手段。

他们重视文学形式、节奏、韵律、排比、对仗、比喻等技法,认为这些手法使得文学作品更富有感染力和美感。

2、对文学主题的探究。

古代文学批评家对文学主题的探究也非常深入,他们从文学作品的内在结构和发生的社会背景等方面分析文学主题的内涵和外延,从而使得文学主题更为准确和深刻。

3、对文学理论的探讨。

古代文学批评家在文学理论上有一定的研究和探讨。

其中,对文学创作的创新精神、批评的方法和规律、文学的历史演变等方面研究较多,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文学理论体系。

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与价值观

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与价值观

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与价值观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和价值观的探讨与论述。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文学批评起到了重要的引导和评价作用。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与价值观为主题,分析文学批评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和影响。

第一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深刻的内涵,成为了世界文学的瑰宝。

这些作品经历了时间的考验,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和认可。

文学批评扮演着评判这些古代文学作品的角色,提供了对其艺术品质的专业评价。

首先,艺术评判是对作品的审美价值进行评估。

通过文学批评家的专业分析,评判作品的艺术特色、文学技巧、表达方式等方面。

这些评判不仅有助于作者的成长与进步,也为读者提供了欣赏作品的指导。

其次,艺术评判可以揭示作品的深层含义。

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蕴含着复杂的思想和哲理,通过文学批评的解读,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寓意和象征,进一步感知其中的美学价值。

第二部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价值观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融入了丰富的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在文学批评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和发扬。

首先,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强调儒家价值观。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和谐、忠诚等美德,这些美德通过文学作品得到了真实而细腻的描绘,通过文学批评的研究,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了儒家的核心价值观。

其次,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通过文学批评表达了佛教和道教等宗教价值观。

这些价值观强调修身养性、超脱尘世、追求内心的安宁与宁静。

通过对宗教文学作品的艺术评判与价值观的探讨,读者可以更好地领悟宗教精神并得到灵性的滋养。

第三部分:文学批评在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性与影响文学批评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具有深远的影响。

首先,文学批评为作品的发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通过对作品的评判和批评,能够帮助作者发现自身创作中的不足之处,并给予指引和建议,提高作品的艺术质量和思想内涵。

其次,文学批评对读者产生了积极影响。

通过批评家的评判,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意义,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中国古代文论的当代价值与意义
对中国学术元话语不断诠释的历史,或者是中国学术元话语的阐述史。

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意义上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

历史也是叙事的一种。

历史只有在当代发生回响,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这个回响,就是当代人对历史进行的新诠释。

古代文论同理,我们如果有能力对其进行“现代”的诠释,那么它应用于当代中国文艺批评的可能性是一定存在的。

继承创新中国古代文艺批评理论优秀遗产,其实就是一个追求文化自觉的过程。

这个过程艰巨复杂、充满挑战,只有在充分认识自己的文化和所接触到的多种文化的基础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的世界中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相互贯通,最终实现和平共处、各取所长、携手发展。

2021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的价值范文3

2021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的价值范文3

2021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对文艺美学的的价值范文 一、作为开放的方法论:文艺美学走向深化 文艺美学在当下美学发展中有其独特而重要的功能与担当。

从学科的形态而言,美学都算是很年轻的,文艺美学的崛起更是近几十年的事情。

李长之、王梦鸥等先生虽然很早提出了“文艺美学”的概念,而作为学科的自觉,恐怕要到胡经之、周来祥、杜书瀛、曾繁仁等美学学者在 20 世纪后 20 年的倡导和践行。

在国家的教育体制中,文艺美学作为一个分支学科,已经是很稳定了。

若干着名学者撰写的专着或教材,为文艺美学建立了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使之作为学科的性质和形态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彰显。

进入本世纪以来,更有许多卓越的中青年学者就文艺美学的学科性质、定位、研究对象等学理性问题,发表了大量的论文,使文艺美学在美学研究中的份量得到大幅度提升。

在当代美学研究的学术格局中,其他的美学论域如实践美学、后实践美学、生态美学、生命美学等等,都没有像文艺美学这样获得了一种学科 “身份”.对于当下的美学研究来说,尤其是中国的美学界,文艺美学是一支主要的 “劲旅”,这是客观事实。

笔者在文艺美学的崛起过程中,因为教学和指导研究生的关系,对文艺美学的前世今生颇为关注,并认为对于当下的美学研究来说,文艺美学正是可以使之得到突破性进展的“生力军”.美学本是哲学家族的重要成员,有着明显的思辨品格。

这在德国古典美学的经典作家如康德、谢林、黑格尔、鲍姆嘉通的美学着述中得到深刻的体现。

对20 世纪美学有深刻影响的哲学家如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也同样具有形而上的思辨性质。

从中国美学来看,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两次美学大讨论,也主要是针对美的本质的抽象争论。

而从 20 个世纪以来,在美学界已经产生了重视审美经验的转向。

这在杜威等人的美学论着中得到了明显的展示。

英国着名美学家李斯·托威尔的名着《近代美学史评述》一书中对这种经验的转向有明确的表述。

文艺美学的发生和发展,其实正是对此应运而生的。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中国文学源远流长,其历史悠久,文化璀璨,更是蕴藏着无穷的智慧。

文学批评作为对文学作品的评论、解析、评价,是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评价文学价值的关键。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学批评与研究值得深入探究。

一、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中国古代文学以诗、词、曲、文、小说为代表,其中最为知名的是诗歌和散文。

中国文化强调内在精神的追求,文学作品也强调精神内涵的表达。

诗歌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部分,常常被用于表现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散文则主要是用来表达作者的心情和思考。

词、曲则讲究韵律与节奏,常常与音乐结合使用,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小说则强调故事情节、人物描写和意义表达,是古代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历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起源较早,早在汉代、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有了较为丰富的文学批评理论。

唐代更是开创了文学批评的黄金时代,多位文学大家如韩愈、刘禹锡、刘长卿、李白等皆以文学批评成就过硕果。

宋代的文学批评更是打破了唐代批评的陈规,成为了文学批评的第二个高峰期。

明清时期,文学批评的活动不断增加,大量新的文论涌现,如《世说新语》、《文心雕龙》、《红楼梦评》等经典之作。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主要理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包括六朝魏晋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明清文学等不同时期的理论。

不同时期所倡导的文艺理论存在差异,但却都致力于揭示文学的价值与意义,提高文学的艺术水平。

例如,唐代的“笔墨文章”论强调文章修辞手法的使用和意蕴的表达,宋代的“文以载道”论则提倡将道德风尚融于文学创作之中。

四、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意义1. 丰富文学研究文学批评是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剖析和解读,其深入探究文学作品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丰富文学研究的内容和方向,增强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知。

2. 传承文化遗产文学批评不仅是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评论,更是对中国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维护和发扬国家文化遗产。

3. 提高人文素养阅读文学作品需要卓越的人文素养和文学批评的启迪,可以促进读者的人文素养提高,加深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观与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观与文学批评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观与文学批评中国古代文论是中国文化瑰宝中的一颗明珠,其中涵盖了丰富的审美观和文学批评方法。

这些观点和方法对于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价值与审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以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观与文学批评为主题,探讨其深度和内涵。

在中国古代文论中,审美观主要体现在对文学作品的评价和欣赏上。

古人认为,文学作品应当传递人们内心的情感,能够引起共鸣并给人以美的享受。

此外,还强调作品的真实性和反映社会风貌的能力,以及文学艺术的独特表现形式。

这些观点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注重人文关怀和审美追求的特点。

在古代文学批评中,中国古代学者提出了许多令人耳目一新的观点和方法。

其中之一是“诗论”,古人对于诗歌的评价和研究非常重视。

他们认为,优秀的诗歌应当有情有理,能够表达作者的真实感受和思考。

此外,还要求诗歌的语言表达清新自然,音韵和谐优美。

古人还通过对古代经典诗歌的研究和解读,提出了一系列的理论,如“意境”、“形象”,以及“众咏”等等。

这些理论极大地丰富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内容和方法。

另一个重要的文学批评方法是“文心雕龙”,由北魏时期的刘勰提出。

这本书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经典之作,对后世影响深远。

刘勰在书中提出了诸多对文学创作和审美进行系统性论述的观点。

他强调文学作品应当有丰富的情感表达和独特的文学形式。

同时,他还提出了一种“象征情感”的观点,即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此外,刘勰还对文学风格、修辞手法以及修辞格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论述,强调了文学作品中语言的美感和力量。

除了刘勰的“文心雕龙”,古代文学批评中还有许多其他重要的著作和观点。

比如南朝时期的“南齐书评”强调了作品的真实性和情感的真切表达,而唐代文学批评家韩愈则提倡文学的兼容并包,将文学与社会责任相结合,让文学具有道德和教育的功能。

这些都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的广度和深度。

总之,中国古代文论中的审美观与文学批评方法对于理解古代文学的价值和审美标准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文学批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古代文学批评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古代文学批评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

古代文学批评解释中国古代文学史中的古代文学批评探讨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作为文学理论与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发展和研究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发展与特点,以及其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等方面展开探讨。

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起源与发展古代文学批评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的诗经传承与赋诗活动,但真正形成和发展起来却是在汉代。

汉代遗存的《太初六经》是最早的一部文学批评著作,这标志着古代文学批评开始以独立的形式出现。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发展经历了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各个时期的文学批评家都以不同的方式对文学作品进行评论和解读,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文学批评理论和方法。

二、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特点1. 注重文学作品的内涵与意境古代文学批评强调文学作品的内涵和意境,注重作品中所体现的思想、情感和艺术形式等方面。

例如,宋代文学批评家刘辰翁在《唐宋传奇评点》中提出“文如其人”论,探讨了文学作品和作者之间的关联性。

2. 重视文学作品的声韵和格律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对于声韵和格律的重视程度超出了其他文学批评体系。

例如,唐代文学批评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详细讨论了文学作品的声音、韵律和字句运用等问题,成为了后世文学批评的重要范本。

3. 融入文学与哲学思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不仅强调对文学作品内在的审美价值的探讨,还常常涉及到对哲学思辨的提出和讨论。

例如,明代文学批评家杨慎《诠评太白诗》中对杜甫、白居易等诗人的作品进行批评,既关注作品的艺术形式,也融入了儒家、道家等哲学观念的解读。

三、古代文学批评在文学理论与评论中的地位和作用1. 促进文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中国古代文学批评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评论和解读,提供了对于文学艺术的审美观点和理论方法,推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2. 维护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传承古代文学批评对于维护文学作品的价值和传承起着重要作用。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一)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一)

试论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一)今天仍然有许多学者认为西方文论是“先进”的、“科学”的,而中国古代文论则是“落后”的、“非科学”的,于是在建设中国当代文学理论新形态的过程中,热烈拥抱西方文论,尤其是当代西方文论,而对于中国古代文论则弃之如敝履,不屑一顾。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亲外而疏内的态度呢?我认为其重要原因就在于这些学者误以为西方文论的价值根据是“人”与“自然”的,考察的是规律,构成了真理;而中国古代文论的价值根据仅仅是政治“教化”,不考察规律,当然也就缺乏真理性可言。

问题真是这样的吗?一非官方的价值的胜利从“五四”以来,在反对和批判封建主义专制的思想束缚的境遇中,中国接受了现代的科学、民主的思想,这是必须肯定的。

但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不加分析地被看成为阻碍现代中国发展的绊脚石,就值得商榷。

中国古代的丰富的文学理论遭到冷落也不是正常的事情。

在那些追求西方时髦的人眼中,中国古代文论紧紧地与封建专制主义的政治“教化”理论密切相联。

这是有原因的,当然也不足为怪。

因为,汉代董仲舒“贬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已经作为官方的正统理论。

儒家的文学思想的确提倡政治“教化”。

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不断被宣传的《毛诗序》的观点。

《毛诗序》集中国政治“教化”论的大成。

“教化”一词就是从这里提出来的。

其中说:“风,讽也,教,化也。

风以动之,教以化之。

”对这句话,孔颖达的《毛诗正义》解释说:“《序》又解名‘教’为‘风’之意:‘风’训‘讽’,‘教’也;‘讽’谓微加晓告,‘教’谓殷勤悔示。

‘讽’之与‘教’,始末之异名也。

言王者施化,先依违讽喻以动之,民渐开悟,乃后明教命以化之。

风之所吹,无物不扇;化之所被,无往不,故取名焉。

”这个解释说明,“教化”者是“王者”,而被“教化”是“民”,“教化”的目的是“殷勤悔示”、“民渐开悟”特别是《毛诗序》对于诗歌的功能提出“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看法,更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毛诗序》提出的著名的“美刺”说,“美”就是对统治者歌功颂德,“刺”是对统治者的讽喻;但讽喻要“主文而谲谏”,不可剑拔弩张,不可出圈儿、越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 :宁稼雨 (1954一 ),辽宁大连人 ,文学博士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 究方 向 :中国古代 文学与文化 。
155
弘 淮端 嬗 2018.2
问题 ,而 文 学 价 值 观 念 则 侧 重 于认 知 对 象 ‘应 该 如 何 ’方 面的 问题 ,它们 的认 知对 象不 同。一般 文 学 观 念属 于 ‘事实 认 知 ’,而文 学 价 值 观念 属 于 ‘价值 认 知 ’。同时 ,一 般 文学 观 念 是一 种 以思 维 方式为核心 的社会意识形式 。本质上是阐释性 , 说 明性 的,其最高层次是科学 的,系统的文学知 识 体 系 ,而 文 学价 值 观念 则 是一 种 以基本 评 价 标 准为核心 的价值信念 。本质上是一种价值 尺度 , 其最高层次是 审美理想 ,即内在 的、稳定 的评价 模式。其次 .一般文学观念变革 的实质是思维方 式 、知 识 结 构 体 系 的更 新 ,而 文 学 价 值 观 念 变 革 的实质 则是 审美 理想 、基本 评 价标 准 的转换 ”。[ ]
映工作 的价值评价工作 。另一方面 。文学评论作
为社 会 科 学 的组 成部 分 ,以探 索追 求 真 理 为其 终
极鹄 的应 该是 理 中之义 。而任 何真 理又 自然 具有
价值 的属 性 。如果 说 社会 生活 本身 含有 事物 规律
的真 理 性 的话 ,那 么这些 真 理 性 的要 素 需要 由文
从 文学 创 作 、一般 文 学 批 评 和文 学 价 值评 论
三者关系看来 .文学创作是对社会生活本身价值
蕴含 的遴选 呈 现 ,而文 学评 论 则 值 遴 选 呈 现 工 作 的判 断 评 价 和 规 律 总
结 。从 这 个意 义 上看 ,文学 评 论是 一 项 对 价值 反
学 家 提 炼 之 后 才 能 使 其 真 理性 要 素 成 为 可 视 可
感 的物化 品,成为哲学学者所说 的“事实真理 ”…。
但这些文学作品所描绘呈现出来的 “事实真理 ”
还 需 要 文学 评 论 家进 一 步 的评 价梳 理 ,才 能上 升
到“价 值真 理 ”的层 面 。这种 哲 学角度 “事 实真 理 ”
和 “价 值 真 理 ”的 区分 在 文 学 评 论 领 域 的表 现 被
转 化 定 义 为 “事 实 认 知 ”和 “价 值 认 知 ”的并 峙 :


般文 学 观念 侧 重 于认 知 对象 ‘是 什 么 ’方 面 的
本刊网址 ·在线杂志 :www.jhit.net.en 基金项 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 论建设 与实践 研究 ”(15JZD039)
是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和古代文学批评 自身价值体系研究 的意义价值所在 ;从现实需求角度看 ,中国古代
文艺评论价值体 系研究有 助于近些年来若干悬而未决热点话题 的 良性 消解 或转移 ,也是解决 当下社会
古代文学作 品阅读价值标准混乱 。进行正确价值引导的需要 。
关键词 :中国古代 文艺评论 ;价值体系 ;研究价值
论 中国古 代文艺评 论价 值体 系之研究价值木
宁稼 雨
(南开大学文学院 ,天津 300071)
摘 要:中国古代文 艺评论价值体系研究 的价值评估需从学理思考和现实需求 两个 方面进行探索 。从
学理角度看 ,对古代 文学批 评进行这种分析性批评 和价 值性 批评 的分离状况及其原 因和规律 的分 析 ,即
一 、 深重 的学 理呼 唤
从 学 理层 面看 ,我 以为有 以下 几 点需 要 重 点 观 照 。
首 先 ,“文 艺 评 论 价 值 体 系 的理 论 建 设 与 实
践研 究 ”这一 总 课题 关 于文 学 评 论价 值 评 价在 理
论的逻辑起点上和以往相关学说 的变异何在?中
国古 代 文学价 值体 系研 究 如何去 体 现这些 变 异?
可见 ,既往学界从哲学价值论的“事实真理” 与 “价 值 真 理 ”区分 。到文 学 价值 论 “事 实 认 知 ”和 “价值 认 知 ”的 区分 .在 体 系上 是 吻合 一致 的 。按 此 逻辑 。把 既往 从 古 到今 以分析 见 长 的文 学 批 评 理 解 为 “事 实认 知 ”的“一般 文 学观 念 ”.把 近 年 发 轫启动 以评价见长的文学价值评价理解为“价值 认 知 ”的 “文学 价值 观念 ”似 乎是顺 理 成章 的 。
但 是 ,“文 艺 评 论 价 值 体 系 的理 论 建 设 与 实 践 研究 ”课 题 组在 此 问题上 却 给 出 了不 同 见解 。 首 席 专 家 刘 俐 俐 教 授 认 为 :“探 究 文 学 作 品艺 术 价 值 形 成 机 制 的批 评 理论 ,毕 竟 属 于分 析 性 理 论 ,分 析 性 理论 可 否 与评 价 性理 论 衔 接 ?如 果 可 以 ,那 么 ,分 析 性 批 评 就 可 以 自然 地 转 换 为 评 价 性批评 ,即可理解 为 .分析性理论 和评价性理论 具有 学 理 的 自洽和 兼容 性 。”[ ]从 黑格 尔 正反 合三 段 论 的角 度 看 .刘 教 授 的看 法应 该 是 把 之前 分 析 性 批 评 和 评 价 性 批 评 二 者 之 间 的 “反 题 ”关 系 认 识 上升 到 “合题 ”关 系认 识 了 。这 显 然是该 话 题学 理认识 的一个进步 .为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研究 的 启 动 寻 找 到 了一个 突破 口。但 是 ,问题 的关 键还 在 于 :“自洽 ”和 “兼 容 ”并 不等 于 替 代 。分 析性 理 论 和 评 价 性 理 论 之 问 “自洽 ”和 “兼 容 ”性 的 实 现 还 有待 于科 学 和学 理 的研究 和 证 明 。而 “文 艺评 论 价值 体 系 的理论 建 设 与 实践 研 究 ”课 题 的 工作 目的也 就 是 从 分 析性 批 评 的 理 论 当 中去 挖 掘 梳 理其评价性理论 的含量 ,使二者 的“自洽 ”和 “兼 容 ”变为现实 ,为 以后 的文学批评 提供价值 评价 的参 照 。所 以 ,在分 清 分 析性 批 评 和评 价 性 批 评 界 限的基础上 。找到并分析清楚二者之间“自洽 ” 和 “兼 容 ”性 条 件 和 可 能 何 在 ,应 该 就 是 “文 艺 评
中 图分 类 号 :106
文献 标 志 码 :A
文章 编号 :1001—862X(2018)02—0155—005
作 为 教 育 部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研 究 重 大 课 题 攻 关项 目“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的理论建设与实践研 究 ”的子课题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价值体 系研 究 ”既有 在 总课 题 规 划 下 的个 体 角 色 任 务 ,也 有 对 中 国古 代 文 学 批 评 这 一 原从 属 学 科 相 关 研 究 基 础 上 的继承 更新 任务 。这 些 工作 既涉 及很 多学 理问题 ,也有很多当下社会对于古代文学这一古 代 传统文化重要 组成部分的价值认定和接受定 位 的 现 实 引 导 需 求 。从 学术 研 究 的 宏 观 把 握 上 看 ,“中国古代文艺评论价值体系研究”本身就是 一 个 庞 大体 系 构成 。对这 个 庞 大 系统 构 成需 要 做 整 体 的把 握及 其 内在关 系学 理层 面上 的 梳理 。任 何 科 学 都具 有 理性 和现 实 的双 重 功 能 。所 以 ,中 国古 代 文 艺 评 论 价值 体 系研 究 应该 具 有 学 理 探 索 和 现实应 用 两个 方 面 的需 求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