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情、韵、情韵范畴之梳理
中国古代诗论“韵”范畴研究的开题报告

中国古代诗论“韵”范畴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中国古代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珍贵遗产,其写作历史悠久,技艺精湛,成就卓著。
其中,韵律是古诗词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独具特色的表现形式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对于韵律的重视和研究也愈加深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诗论文化。
因此,对于中国古代诗论中“韵”范畴的研究十分重要。
二、研究意义1. 填补学术空白。
目前,对于中国古代诗学中的“韵”范畴的研究还相对较少,该领域仍有很多未知的领域需要深入研究。
本研究的开展可以填补这一领域的学术空白,为相关领域提供新思路和新视野。
2. 促进古代诗歌研究。
通过对于“韵”范畴的深入研究,可以使人们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古代诗歌的创作技巧和审美特点,为古代诗歌研究提供更广泛的视角。
3. 丰富文化底蕴。
中国古代诗歌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精髓之一,其中的“韵”范畴是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之一。
通过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丰富中华文明的内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1. 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中国古代诗论中的“韵”范畴为研究对象,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1)“韵”的定义和内涵:探讨古代诗人和文论家对于“韵”的定义和内涵的阐释,切实把握“韵”的概念和本质。
(2)“韵”的分类:对古代诗论中的“韵”进行细分类,尝试从不同角度挖掘“韵”的不同特点,探讨如何在实际创作中运用不同的“韵”。
(3)“韵”的作用:深入研究“韵”的作用,探讨“韵”对于古代诗歌的意义和影响,以及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演变。
2.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进行深入探讨。
其中,文献研究法将重点研究古代诗歌和文论作品中与“韵”相关的论述和范例,以寻找规律和启示;历史研究法则将重点关注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的“韵”范畴的演变及其特点,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韵”的特点和演变规律。
四、研究预期目标本研究的预期目标如下:(1)深入探讨中国古代诗论中的“韵”范畴,系统阐述“韵”的概念、分类及作用。
论古典文学语境中的“情~”范畴

Junlo hnq g U i rt o c nead Tcnl ySc lSi csE i n N .0 2 1 ora fC ogi n esy fSi c n eho g(oi e e di ) n v i e o ac n t o o2 0 1
论 对立 或相 近 。 皆可 组合 成新 的 范畴 , 映成趣 。“ 相 艺
术 最 本 质 、 内在 的 特征 就 是 情 感性 . 何 艺术 都 要 最 任
通 于人 之喜怒 哀 乐 嗜好情 欲 ” 《 小修 诗 》 , 且 , (叙 )并 他 们 在创 作 中充 却使 得作 品显得 轻浮 而 浅薄 。 体 而言 ,情 欲 ” 道 总 “ 与“ 德” 组合 而成 的修 辞 范畴 … 隋理 ” 倾 向于 “ ” 但 是 更 理 也有 人 对此 持不 同的见解 . 冯梦 龙 的“ 教 观 ” 出 如 情 提
谁 也 没 有失 去 谁 . 而 在 斗 争 中走 向和 谐 . 成 修辞 反 构 范畴 “ 理” 情 ( )情 理” 一 “ 范畴 的语 义
2情 感 与物理 修 辞范 畴 “ 理 ” . 情 的这类 语 义体 现
的是 “ 情 ” “ 人 与 物理 ” 的关 系 “ 物理 ” 客观 存在 的规 是 律 按 理 说 . 辞 范 畴 “ ” 修 情 的使 用 要 遵 从 客 观 规 律 “ ” 应说 “ 理 。 理情 ” 合适 . 典文 学作 品注重 抒情 。 更 古 却 往 往根 据修 辞 范畴 “ ” 情 的需 要来 描 写“ 理 ” 比如 : 物
修辞功 用。
关键词 : ; 情 范畴 ; 理 : 韵 情 情 中 图分 类 号 : 0 I 6 2 文 献 标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6 3 1 9 ( 0 1 2 — 0 0 0 17 — 9 9 2 1 )0 0 9— 2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作者:邵美玲来源:《文艺生活·下旬刊》2020年第06期摘要: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底蕴是人本精神,提倡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而情感是连接事物关系的主要桥梁,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的形成与流传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本文从古代哲学艺术、文论艺术、戏曲文学、社会文学、体验文学五个方面,阐述了“情”在我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关键词:情;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人文底蕴中图分类号:1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20)18-0022-01一、“情”是中国古代哲学艺术的源起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强调“天人合一,阴阳互荡”,而“情”在我国的阴阳之说中被定义为阴气,《说文》中提到:“情,人之阴气有欲者也”,将情提升到了生命本源的高度上米。
古代哲学家非常热衷于追求社会现象的本真,在追求本真的过程中将情感价值通过文字记录下来,记录时以艺术性创作为标准和出发点,从而逐渐形成中国古代文化构建的基础。
我国古代先哲孔子在推行其主张的立世之道时,也是以“情”为源,坚持从人的本心、本质出发,米限制人的欲望和行为。
《论语·宪问》中提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其中的“耻”指的是人在交往或行事中所产生的羞耻感,古人在这里将人的羞耻感作为人的本真表现,表达了对他人美好态度渴望的本真之欲,从而构建起了人们白省的社会意识形态。
由此可见古代哲学的兴起源于古人的情感思维,其作为思维的主体,向感性对象灌输着自己的意识形态,从而逐步构建起了古代哲学框架。
二、“情”是古代文论的中心思想文论是文学创作行为的理论形态,现代文论中受科学技术进步和文化思潮的开放,具有高度的自由主义精神,融合了古今中外的艺术文化。
而古代文论是在文化艺术兴起的初期形成的,古人没有史学家的言辞参考,也没有国家文化文明的积累,完全依照本心记载自己的言论,具有极高的原创价值,在古代文明不断发展进程中,情”逐渐成为了古代文论的中心思想。
论词学元范畴“情”

质 的 角 度 承 认 了 “ ” 重 要 性 , 为 诗 是 “ 动 于 中 ” 情 的 认 情 、
中国传统文艺理 论很 早就赋予 了 “ 情”以崇高的地
位 , 识 到 “ ” 于文 学 的重 要 作 用 。在先 秦典 籍 中 ,苟 认 情 之 《
“ 吟咏情 性 ” 的产物 。但 它又提 出了情必须 “ 乎礼义 ” 止 的 规定 , 自然萌动之情 感纳入儒家文艺理想 的规范 , 将 以抒 情 为主流 的《 经》 基本 被汉儒解 读为一 本 “ 书” 具 诗 就 谏 ,
类, 以制 六 志 。” 在 这 里 , 志 ” “ ” 于 近义 。孔 颖 “ 与 情 趋
其上 ”关乎美 刺 的教化功 能 。 、 诗的创作不是为 了抒 情 , 而 是为 了“ 诵其美 而讥其过 ” 。从 文艺理论上看 , ③ 汉人 尚未 有意识从诗学 范畴 的角度 区分 “ 、志 ” 畛域 . 遍认 情” “ 之 普
宏 大 的 社会 政 治 题 材 而 更 内敛 为细 腻 幽微 的 个体 心 灵 的情 感 体验 ; 情 ” “ ” 畴 的 融合 , “ 、意 范 既使 “ 爱 ” 情 的外 衣 下 紧裹 起 家
国王 政 之 “ 意” 以 比兴 寄 托 的创 作 手 法 和 鉴 赏 方 法 赋 予 “ 情 ” 深远 厚 重 的 社 会 意义 , 使 词 之 美 学风 格 坚 守 了低 徊 志 , 私 以 又 要 眇、 娈 绰 约 的 女性 化 意态 。从这 个 意义 而言 , 学 批 评 范 畴 从“ 情 ” 的 形 成 到 “ 意 ” 融 的过 程 实 际 上也 是 “ ” 婉 词 艳 观 情 交 情 之 本 体 不 断稳 定 、 伸 和 升 华 的 过程 , 时 也 折 射 出词 之 辨 体 与 尊体 的矛 盾 发 展 历 程 。 延 同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

古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总结古代文学承载了丰富的美学与审美知识,通过其优雅的表达与深刻的思考,展现了独特的审美价值。
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汲取许多关于美学与审美的知识点。
本文将从古代文学的写作风格、艺术手法、意境与情感等方面,总结古代文学中的美学与审美知识点。
一、古代文学的写作风格古代文学的写作风格多样,不同的时期和文体都有各自独特的表达方式。
这些写作风格反映了古代文学家对于美的独特理解和追求。
1. 辞章之美:古人注重辞章之美,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来丰富语言表达。
比如典型的有比喻、夸张、反问、排比等手法,这些手法使得古代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感。
2. 韵律之美:古代文学作品中注重韵律之美的运用。
通过节奏感强的诗歌与韵文结构,使作品更具有音乐性。
比如《诗经》中的“风”、“雅”、《红楼梦》中的对子、仄对等。
3. 慢节奏之美:古代文学作品往往追求慢节奏的叙述方式,注重环境描写、心理描写和情感描写。
这种慢节奏形式可以让读者更好地沉浸在作品的情景之中,进而产生更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二、古代文学的艺术手法古代文学作品中的艺术手法,为作品增添了独特的美感与审美价值。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艺术手法:1. 比喻与象征:古代文学作品中充满了大量的比喻与象征,通过隐喻的方式来抒发情感、揭示人物性格或描述景物,赋予作品更深刻的意义。
2. 对仗与对偶:古代文学作品中对仗与对偶的用法相当常见。
通过对称式的表达方式,陈述事实、揭示真理或描述景物,使作品更富韵律感和节奏感。
3. 反意与颠倒:古代文学作品常常运用反意与颠倒的手法,通过颠覆传统观念和语言表达方式,塑造出独特的艺术形象和思想内涵。
三、古代文学的意境与情感古代文学作品通过独特的意境与情感表达,触动人心,引发读者深深地思考与共鸣。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的意境与情感。
1. 清新恬淡的意境:古代文学中常常出现清新恬淡的意境,通过对自然风景的描绘、生活琐事的叙述,呈现出静谧、宁静的美感。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

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论“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的原创意义【内容提要】中国古代文化与文学艺术“天人合一”的哲学意识及形成这一意识的体验型思维,离不开“情”在其中的原创意义。
“情”不仅是中国古人对于世界、人生的体验,“情”更创构着中国古人体验的世界与人生。
本文把“情”提到创生中国古代艺术的母体地位加以评述,又举要论证了“情”对于中国古代文论的总领性。
【摘要题】古代文论研究【正文】“情”在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中具有原创意义,它既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本质规定,又是这本质规定的由来。
一、体验的世界与世界的本真中国古人的世界建立在情感体验的基础上,情感体验的世界是“天人合一”的世界。
中国古代艺术在这样的世界中形成与发展。
1.“情”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原创性从艺术文化学的角度说,文学艺术从属于文化并规定于文化,因此,阐释“情”的文化原创性,同时也就是在揭示“情”的文学艺术的原创意义。
原创的含义不仅在于本质规定,更在于本质生成。
把“情”提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原创位置,是指认中国古代文化的缘“情”而生与缘“情”而立。
缘“情”而生,是说中国古代文化是其先民及后来者情感生活的产物。
这涉及生存论及文化学的基本问题,即中国古人的生存就是情感体验的生存,中国古代文化也就是情感体验型文化。
把中国古代文化指认为以情感体验为特征的文化,这可以说是百多年来,中国古代文化学研究与生存论研究在不少学者中日渐取得共识的一个基本观点。
如中国现代较早的文化反思者之一梁漱溟,基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切体验,提出中国传统生活与传统文化的重心在于“家”,在于“家”所特有的情感关系,由“家”的情感关系扩延至社会,就形成了“中国社会生活中喜欢斟酌情理情面”的生存特性(注: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见金元浦、谭好哲、陆学明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43-148页。
)。
他这是在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情感的寻根,并把这根确定在“家”的血缘情感上。
浅谈古今诗词的情韵

浅谈古今诗词的情韵古诗词,积淀着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有着深刻的意蕴、丰富的情感。
在古诗词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感知诗词中形象、理解诗词的内容,感悟诗词的意蕴?笔者认为应该在“读”上下功夫。
然而目前的初中古诗词教学,教师往往过度重视背诵的准确性,诗词理解的时效性,课堂诵读不充分,教师一味地对古诗词文本深度解读,也使得学生失去了古诗词诵读的热情和投入,感受不到古诗词的魅力。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所包含的大量的意境优美、辞藻华贵的古诗文名篇,凝练的语言、丰富的想象、感人的艺术形象,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绝妙的画面。
因此,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领学生通过音读、意读和美读,在读中引起联想和想象,激发起共鸣,体味到其中深长的意蕴,逐步去理解诗词的丰富内涵,体会诗词传达的情感。
从而引领学生漫步于诗词之中,走进诗人的内心深处,去体会诗人的思绪和情感,让古诗词的诗情画意深入到学生的心灵。
一、诵读是感悟古诗词情韵的重要方式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
随着初中语文教材的不断更新,古诗词的比重也在逐渐增加,教材所选古诗词,大都情感真挚,想象丰富,音韵和谐,蕴藏着巨大的审美价值和文化价值,其音韵和谐、节奏鲜明、结构跳跃、感情凝练、意境深邃,读来琅琅上口,是最适于诵读的文体。
诵读这种鉴赏方式可以帮助读者把读与思结合起来,在审美中想象、联想,再把领悟到的意境之美用声音、情感传达出来,给予古诗词以新的生命。
而要做到真正明了、透彻地理解与感悟这种高度浓缩的语言,就需要反复地吟咏、诵读、美读以达到顿悟。
同时,又由于古诗词语言具有模糊性、多义性、隐蔽性,以及审美主体在解读中的差异性,这些决定了古诗词在教学中不宜作过多的精确分析,而采用诵读,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语气、读出感情,刺激和诱发读者丰富的审美联想和想象,就可达到感受形象、领会意境,把领悟到的意境之美用声音、情感传达出来,给予诗词新生命。
因此让学生通过诵读感悟古诗词作品中隽永的意境、深厚的蕴涵,探索诗词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学会了解人类丰富的社會生活和情感世界,是感悟古诗词情韵的重要方式。
第五讲古典诗词的审美情韵-资料

二、生命意识
沧浪亭:“清风明月本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
可惜只卖四万钱”; 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
谭嗣同《狱中题壁》:望门投趾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三、情在独善
——与志在兼济的忧患意识相伴相生的,永 远是情在独善的心理定势。
三、情在独善
曹雪芹借探春之口所吟咏:“瓶供篱栽日日忙,折来休认 镜中妆。长安公子因花癖,彭泽先生是酒狂。短鬓冷沾三 径露,葛巾香染九秋霜。高情不入时人眼,拍手凭他笑路 旁。”
一、中和之美
辛弃疾《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惜春长怕花开早,何 况落红无数。春且住,见说到,天涯芳草无归路。怨春不 语。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千金纵买相如赋, 脉脉此情谁诉?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闲愁 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一、忧患意识
司空曙《云阳馆与韩绅宿别》 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 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 孤灯寒照雨,湿竹暗浮烟。 更有明朝恨,离杯惜共传。
解说:梦境成为诗人宣泄此一困惑的最佳载体。
一、忧患意识
蒋捷《贺新郎》: 梦冷黄金屋。叹秦筝、斜鸿阵里,素弦尘扑。化作娇莺飞归去,犹认
纱窗旧绿。正过雨、荆桃如菽。此恨难平君知否?似琼台、涌起弹棋 局。消瘦影,嫌明烛。 鸳楼碎泻东西玉。问芳踪、何时再展,翠钗难卜。待把宫眉横云样, 描上生绡画幅。怕不是、新来妆束。彩扇红牙今都在,恨无人、解听 开元曲。空掩袖,倚寒竹。 解说:展示的是命运的无法把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超越 ,它远胜诗 言象之表 的美 ,含诗 的审美意境 的内涵 , 诗 的多种审美要 素如态 、情 、象 、境 、神、声律等都 融汇 体寓蕴 》则指 出: “ ‘ ’之 为 ‘ ’的层面上 ,明人 在 韵 声
揭 示 了 诗 之 声 ’ 具 有 独 立 于 ‘ ’之 传 达 的 自指 性 及 审 义
前 两种用法 中,韵字 尚未与具 体的音、声相 分离,并没有 程 之 中对 ‘ ’之 ‘ 工性 ’的超越 ,”… 声 人 从而 建构 了
韵 。”范文澜 《 心雕龙注 》说: “ 文 异音相 从谓之和 ,指 中 结合 魏 晋 时 期 风 、骨 等 相 关 范 畴 的 辨 析 以及 玄 学 等 历 史
人物 品评之韵 ,如 《 世说新语 ・言语》注 引 《 向秀别传 》
“ ”的 内涵 大致 归纳 为 :不俗 、潇 洒 、传 神 、简 而穷 韵
谓 向秀有 “ 拔俗之 韵 ”。 由此可知 ,韵最初 是一个音乐术 理 、有 余意 、 回味 无穷 、平 淡有 昧 、疏 淡有 味 、枯 淡而
语 ,意思是琴弦停 止拨动之后 的余音或遗音 ;然后 由音乐 有 味等 。 陈 良运将 “ ”定义 为 “和之 美 ” ,刘承 华认 韵 术 语转 为 文字 、声 律术 语 。六 朝 时期文 学 繁荣 , 出现 了 为 , 以 “ ”的线 性律 动 为基本 形 式所 呈现 的 “ ”、 韵 远 “ 笔 ”之分 ,认 为 “ 文 今之常 言,有文有笔 ,以为无韵者 “ ”、 “ ”和 “ 折 ”的特 点分别代表 了中国艺术 中 游 圆 转 笔也,有韵者文 也 ”。人们 已经意识到 了 “ ”必须具 备 生命 张力的 四种不 同形态 。这就 是说 ,他们 都在具体 时代 文 文 学之所 以为文 学的那种特质 ,而 “ ”就 是这种特质 的 的 “ ”论 中突破了仅以诗论释 “ 韵 韵 韵”的理论局限。 表现 之一 。从声律 论的发展来看 , “ ”在 一开始就不仅 韵 是一个语言 学和 诗学 的技术层 面的 问题 ,它追求和发展起 总 之 , “韵 ” 范 畴 的 审 美 基 质 在 于 其 “和 ” 、 “ ”、 “ ”的字源生成 。并且 ,从它本 身的审美 内涵 音 均 远 ”谓 其意境 。由于 “ ”范畴 具有 丰富 的包 孕性和强大 韵
也 。”董 仲舒 提 出 : “ 人欲 之 谓情 , ”[ 许慎 《 ] 说文 解 音乐为 “ 人心至愿 ,情欲之所 中”。[晋代诗人、美学家陆
以水波 之 喻阐 明了情 与性 的关系 : “ 之 与情 ,犹 波 之 性
唐代韩 愈指 出:
“ 日登 高,时有缘情之 作 。”杜 甫 《 九 偶题》诗 日: “ 缘
与 根 与水 。静时是水 ,动 时是波 ;静 时是性 ,动则 是情 。 ”[ 2 情 慰 漂 荡 ,抱疾 屡迁 移 。 ” 白居 易 《 元九 书 》有 “ j 眭也者 ,与生俱 生也 。情 也者 ,接 于物 情 ”论 ,钟 嵘 《 品序 》有 “ 诗 骋其情 ” 。独孤及 《 故左 唐
而 生 也 。 ”宋 代 程 颐 、程 颢 说 “ 然 平 静 如 镜 者 ,水 之 性 补 阙安定皇 甫公集序 》: “ 湛 至若丽 曲感 动,逸思奔发 ,则
国古代文学 对 “ ”给予 了高度的重视和 相 当高的地位 。 情 虽 然 古 人 对 情 的 地 位 和 重 要 性 有 着 高 度 的 肯 定 , 而
《 国语 ・ 语》 : “ 晋 身为情 ,成于 中,言 ,身之文 也 。”
《 乐记》 : 隋动于 中,故形 于声,声成 文,谓之音 。 ”
二、 “ ”范畴之审美历史发展 韵
出现 ,大约 是 汉 末 的事 。 ”f l 2
“ 据考 ,经籍无韵字 ,诸子亦无韵字。韵 ( 音员) 字 的 其 中,故 “ ”乃 为诗之生命 。 《 韵 明人论 “ 韵”的诗学本 东汉 文学家蔡 邕 《 琴赋》 “ 弦既抑 ,雅 韵乃扬 ”, 繁 音 乐描述和评论 ;二是文字声 韵之学 ;三是 人物品评 。在 “ 声言韵 ”。范温 说: “ 声言韵 ,自晋人 始。 ”实 际 舍 舍 上是就 韵 字 的第三 种用 法 即人 物 品评而 言 。刘 勰 《 文心 雕 龙 ・声 律 》篇云 : “ 异音 相 从谓 之和 ,同声 相应 谓之
必有其韵 ,韵苟不胜 ,亦亡其 美 。” “ 夫俗者恶之先 ,韵 大 大的提升 。 “ ”范畴生 成的 内在文化 基因为 :它存 在 韵
者 美 之 极 。 ”这 是 对 诗 美 的较 高 而 具 兼 容 性 的 要 求 。钱 钟 于 古代 乐 文 化 的 审 美 涵 盖 中 ,将 “中和 ” 作 为 基 本 的 思想
南子 》说: “ 、颂之 声, 皆发于 词,本于情 。 ”司马迁 道 。 ”因此 ,在对 情 的大 力 肯定 和提 倡之 下 ,必对 情会 兰 雅 蚕
有 所 限 制 , 有 所 持 剌 。 这 种 限 制 和 持 刺 主 要 表 现 为 “反 在其看 来 ,诗 “ 韵”之为 “ 韵” ,本质在 于对具体言 象的 情 ”、 “ 情 ”论 和 “ 善 情 恶 ”论 。 制 性
句 内双 声 叠 韵及平 仄之 和 调 ;同声 相应 谓 之韵 ,指 句末 文化 背景 ,通过对 “ ”与 “ ”的辨析 ,得出 了 “ 气 韵 韵”
所用 之韵。 ”可见 ,刘 勰论韵 ,是 从声律角度 出发的 ,韵 的特点 ,他 将 “ ”归为 了阳刚之 美 ,将 “ ”归为 了阴 气 韵 指旬 末押 韵 。然后 由文字、声律之 韵进入人物 品评,成 为 柔 之美 。 同时 期的 叶 朗在其 《 国美学 史大 纲 》 中 ,将 中
书先生深入研 究 了范温论 “ ”,界定 了神 韵 ( ) ( 韵 韵 偏 观 念, 以 “ 大象无 形 ”的准 则作 为其运思规 则,从而完成 重于韵 )的内涵 ,即 “ 画之写景物 ,不 尚工细 ,诗之道 情 了华夏美学最具有代表性 的范畴体系的营造 。 事,不贵详尽 , 皆许 留有余地 ,耐人玩 味。裨 由其所 写之 景物 而冥观未写之 景物 ,据其 所道之情事而 默识未道之情 三 、情范畴与韵范畴的审美对举
来 的音调和谐之 美直 接与人们文 学创作 中的内在 审美感受 来看 ,则有 “ 余意 ”言其 内蕴 , “ 生动 ”状其 姿态 , “ 清
相关 。
宋朝 范温 “ 论韵 ”在 文 学史 上 是非 常有 影 响 的。钱 的衍展 性特征 ,所 以从其审美属 性的方式界 定其 内涵为 : 钟 书先生所说 : “ 国首拈 ‘ 吾 韵’ 以通论书 画诗文者 ,北 作 为创 作论范畴 , “ ”是高洁超 远的主题 意绪借助于对 韵 宋范温其人 也。”范温在其 《 潜溪 诗言 ・论韵》中对韵 做 审 美客体之 “ ”的深入把握所 进行的深 委婉 曲的形象传 神 了详尽 的描述 “ 凡事既尽其美 ,必有其 韵”, “ 众善 皆备 达 。 在 文 艺 批 评 鉴 赏 论 范 畴 ,其 指 的 是 文 艺 作 品 中没 有 说 而露才见长 ,亦 不足 以为 韵, ”其言 : “ 事既尽其美 , 凡 出来 的东西 、暗示 的东西 ,有 了它 ,文章 的境 界就得到 了
一
、
“ 情”范畴之 审美历史发展
说: “ 缘人情而N# ,依人性而作仪。”[刘歆也说 : “ L 4 ] 诗
诗赋者 , 隋 ”的字 源 学意 义 。 《 文解 字 》 徐灏 笺注 概 括 以言情 。情者 ,性之 符也 。”东汉 王符也说 : “ 说 说: “ 发乎本 心谓之情 。 ” 《 南子 ・ 经训 》云 : “ 淮 本 天 所 以颂善丑之德 ,泄哀乐之情也 。”嘲蔡邕论书法,就主张
关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情、 韵、情韵范畴之梳理
。魏 红 霞
摘 要:情、韵、情韵 范畴的产生 、发展 和衍 变,在整个 中国古代 文学理论 史上,从 一个侧 面反 映 了中国古代文
学的本质特征 。从情到韵再到情韵 ,可以看 出中国古代 文学与哲学、伦理 学、音 乐学的 紧密关系。这种紧密关系
也 ;及 遇砂石 ,或地势不 平 ,便有湍 急 ;或风 行其上 ,便 天机独得 ,有非师资所 奖 。每舞雩 归 ,或金骨文会 , 曲
为波涛 汹涌 。”朱熹也有相 类似 的说法 ,认 为 “ ,譬 水 水 修契 ,南浦 跄别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声秀句 ,辄加 于常时~等 ,才 钟于 心
s 联句 诗序》 : “ 畅达情性 ,其有 也 。性 ,水之理 也。性所 以立乎水之 静 ,情所 以行乎水 之 情 故也 。”[再如 吕温 《 动 ,欲 则水之流 而至 于滥也 。” _刘勰 的 《 心雕龙 ・明 易于诗乎 ?乃因翰墨之余 ,琴酒之 暇,属物命篇 ,联 珠迭 3 ] 文 诗 》 日 : “ 禀 七 情 , 应 物 斯 感 ,感 物 吟 志 , 莫 非 自 人
必不免也。”
唱,审韵谐律,同声相应 ,研情比象 ,造境 皆会 。” 皮 日 使君 盛 山唱和集 序》 : “ 士君 子 以文会 友,缘情放言 ,言
文簸序》 : “ 文贵穷理,理贵原情 。” ] 权德舆 《 唐 然 。 ” 而 《 子 ・乐 论 》 也 说 : “ 者 ,乐 也 , 人 情 之 所 休 《 荀 乐 情最初 是哲学 、伦理学 中的范畴 ,后来才被 文学理 论 必类 而思无邪 。”[] 1这些 说法 ,都从不 同的角度说 明了情 吸收接纳 ,成为 了中国古代文 学理论 的一个重要 范畴 。中 与文学的关系,情对文学的重要性 。
爱 其情 ,地爱 其平 ,人 爱其 情 。 ”高诱 注 日 : “ ,性 情
字 》日: “ ,人之 阴气 ,有欲者 。 ” “ ,人之 阳气 , 情 性 性善者 也 。”南 北朝 时期梁代学者 贺场提 出 “ 清波说 ”,
“ 任情恣性 ,然后书之 ”。[嵇康也以情为乐之本性 ,指出 6 、 机在 《 赋》中说 : “ 自属文 ,尤见其情 。” “ 缘情 文 每 诗 而绮靡 ,赋体物而浏亮 。 ”陈代徐 陵 《 台新咏序 》云: 玉
印证 了中国人偏 于整体思维的特点 ,也再一次印证 了中国古代文史哲 不分 家的事 实。同时,通 过情 、韵 、情韵 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