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

合集下载

语文中国古代诗词及鉴赏要点

语文中国古代诗词及鉴赏要点

语文中国古代诗词及鉴赏要点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华文化瑰宝的精髓之一,它以其深邃的内涵、优美的表达方式和独特的审美价值,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赏析者。

要真正欣赏和理解古代诗词的魅力,需要对其进行专业的鉴赏。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鉴赏要点和相关的艺术修养。

一、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特点中国古代诗词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以简练、凝练、含蓄为特点。

与散文相比,诗词更加精炼,善于用有限的词汇表达丰富的意境和感情。

同时,古代诗词也注重音韵的运用,追求和谐的韵律美。

此外,中国古代诗词常常运用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以抒发内心情感或描绘自然景物。

二、中国古代诗词的鉴赏要点1. 理解古代诗词的时代背景:要在鉴赏诗词时,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是十分重要的。

古代诗人的创作受到社会、政治、文化等因素的影响,通过了解背景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赏析诗词的意境。

2. 理解古代诗词的字义和词语:古代诗词的字义和词语往往和现代有所不同,需要研究字义和词语的上下文含义。

通过了解古代汉字的多义性和古代用词的特点,可以更好地领会诗词的深层含义。

3. 理解古代诗词的修辞手法:古代诗词常常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意境,如比喻、夸张、对仗、象征等。

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些修辞手法的使用,可以更好地欣赏和感受诗词的美妙。

4. 感受古代诗词的意境:古代诗词以其独特的意境和情感打动人心。

在鉴赏诗词时,应该注重感受其中蕴含的意境,尝试将自己的想象力与诗人的意境相结合,全情投入其中,从而领悟诗词的美和哲理。

三、相关的艺术修养要更好地鉴赏和理解古代诗词,需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修养。

以下是几个可以培养艺术修养的途径:1. 阅读与学习:通过广泛的阅读古代诗词作品,了解不同的风格和流派,培养对古代诗词的感知力和理解力。

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的诗词鉴赏书籍,学习诗词的相关知识和技巧。

2. 修炼情感:情感是诗词表达的核心,要修养自己的情感世界,提高对诗词的情感共鸣。

可以通过欣赏音乐、观赏艺术作品等方式,培养和提高自己的情感表达能力。

运用文学理论知识鉴赏诗歌雨巷

运用文学理论知识鉴赏诗歌雨巷

运用文学理论知识鉴赏诗歌雨巷(一)雨巷的多重情绪内涵1、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一首好的抒情诗,应该是艺术美的结晶。

它会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唤起人们审美的感情。

戴望舒的雨巷就是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

然而多年来,雨巷和戴望舒的其他一些诗作,却被视为象征派和现代派的无病呻吟而排斥在文学史的视野之外;直到最近,人们才像观赏出土文物一样,把这些作品从遗忘的尘土中挖掘出来,又重新看到了它们身上具有的艺术光辉。

戴望舒在坎坷曲折的二十多年创作道路上,只给我们留下了九十多首抒情短诗,雨巷,就是他早期的一首成名作。

雨巷大约写于1927年夏天。

最初发表在1928年8月出版的《小说月报》第十九卷第八号上。

戴望舒的挚友杜衡在1933年写道:说起雨巷,我们很不容易把叶圣陶先生的奖掖忘记的。

雨巷写成后差不多有年,在圣陶先生代理编辑《小说月报》的时候,望舒才忽然想把它投寄出去。

圣陶先生一看到这首诗就有心来,称许他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圣陶先生的有力地推荐,使望舒得到了“雨巷”诗人的称号,一直到现在。

(《望舒草·序》)人们熟知的文学史上的这段佳话,反映了雨巷一诗在当时的价值和影响。

就抒情内容来看,雨巷的境界和格调都是不高的。

雨巷在低沉而优美的调子里,抒发了作者沉重的失望和彷徨的情绪。

打开诗篇,我们首先看到诗人给人们描绘了一幅梅雨季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

诗人自己就是在雨巷中彳亍彷徨的抒情主人公。

他很孤独,也很寂寞,在绵绵的细雨中,“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

在这样阴郁而孤寂的环境,他心里怀着一点朦胧而痛苦的希望:“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

这个姑娘被诗人赋予了美丽而又愁苦的色彩。

她虽然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但是也“丁香一样的忧愁”。

她的内心充满了“冷漠”,凄清和“惆怅”。

和诗人一样,在寂寥的雨巷中,“哀怨又彷徨”。

而且,她竟是默默无言,“像梦一般地”从自己身边飘过去了,走进了这寂寥的雨巷。

语文古代诗词的欣赏与评析

语文古代诗词的欣赏与评析

语文古代诗词的欣赏与评析古代诗词一直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文人的情感。

通过欣赏和评析古代诗词,我们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语文修养。

本文将以《诗经》、唐诗和宋词为例,探讨古代诗词的欣赏与评析。

一、《诗经》的欣赏与评析《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约有300多首古代诗歌。

这些古代诗歌多以婉约的语言表达人们的内心情感,其中有丰富的爱情、家国之情以及对自然的描写。

诗经中很多诗歌是用叙事的方式表达感受,读者可以通过分析诗歌的背景、写法和意境,深入理解其中的情感。

以《关雎》为例,这是一首表达相思之情的诗歌,通过对鸟儿的叫唤和对方的描述,表达了诗人之间的相思之情。

读者可以从诗歌中感受到诗人深情的思念和对爱情的渴望,同时也可以欣赏到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来表达情感的巧妙之处。

二、唐诗的欣赏与评析唐诗以其短小精悍、意境深远而闻名于世,被誉为古代诗词的巅峰之作。

唐代文化繁荣,诗人们涌现出诸多优秀的作品。

唐诗以抒发个人感受和社会现实为主题,形式多样,包括绝句、律诗等等,每一首诗都充满了韵味和深度。

以杜甫的《登高》为例,这是一首表达对逝去友人的悼念之作。

诗中以夜晚登高的情景为背景,通过对山水风景的描绘来表达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

读者在欣赏这首诗时,可以通过分析杜甫运用的修辞手法和对景物的描写,进一步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

三、宋词的欣赏与评析宋词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细腻婉约的文风,以及对爱情、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描写而著称。

宋词的特点是意境深远、抒情含蓄,每一首词都能令人陶醉其中。

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为例,这是一首抒发忧国忧民之情的词作。

苏轼以抒发对当时社会动荡的忧虑为主题,通过对江南美景的描绘和对身世的反思,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对个人命运的矛盾情感。

读者在品味这首词时,可以欣赏到苏轼对江南风景的细腻描绘,同时也可以感受到词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综上所述,通过欣赏和评析古代诗词,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进一步提升我们的语文修养。

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

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

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古诗词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精神财富。

本文将对古诗词的艺术鉴赏与评析进行探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的内涵和魅力。

一、古诗词的艺术风格古诗词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它以精炼的文字、意境深远的描写和丰富的修辞手法为特点。

古人通过对自然景色、人生百态和情感思考的抒发,以及对于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的反映,创造出了许多经典之作。

古诗词的艺术风格可以分为五言、七言、词等不同形式。

五言古诗以其节奏明快、抑扬顿挫、韵律和谐的特点,成为了古代诗词中最为常见、优美的一种形式。

七言古诗则以奔放豪放、遣词造句多变灵活为特色。

词则以抒发情感、描绘美景为主要内容,其曲调优美动听,更能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和突出诗情画意。

二、古诗词的艺术鉴赏古诗词的艺术鉴赏是欣赏古代文学的重要途径。

对于读者来说,了解古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鉴赏古诗词的内涵。

在鉴赏古诗词时,需要注重对作者的情感、意境和修辞手法的理解。

诗词中的字句往往蕴含着深刻的含义和丰富的意象,通过仔细品味和思考,可以更好地把握古诗词的艺术表达。

此外,鉴赏古诗词还需要注重对于音韵、押韵、格律等方面的理解。

不同形式的古诗词有着不同的韵律和格调,通过品味其中的音韵之美,可以更好地欣赏古诗词的艺术魅力。

三、古诗词的艺术评析古诗词的艺术评析是深入研究古诗词的一种方法,通过对古诗词的形式、意境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从而达到对作品品质的评价和判断。

在进行古诗词的艺术评析时,需要注重对于作者的创作意图和表达手法的解读。

通过分析作品中的字句、意象、修辞,我们可以读懂作者的思想和情感,进而评价作品的优劣。

在进行古诗词的艺术评析时,还要注意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来进行分析。

一首好的古诗词往往可以反映出时代的风貌和社会的变迁,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评价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完整word版)中国古代文学史题库(名词解释和诗歌鉴赏)

名词解释(4个)1.古文运动:唐贞元元和年间,在韩愈的倡导下及柳宗元的支持下,出现了影响广泛的古代散文文体,史称古文运动。

意在恢复先秦两汉以散文单句为特征的散文,推动散文的核心和发展,实质上是一次在文体,文风和文学语言诸方面都进行变革的散文革新运动.2. 唐传奇:唐代文言短篇小说的通称,因内容多传述奇闻异事,故称。

唐传奇艺术构思奇异新颖,寓于变化,叙述事件简洁明快,人物对话生动传神,词汇丰富,句式多变。

标志着我国文言小说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

3.变文:唐代兴起的一种说唱文学,内容原为佛经故事后范围扩大,包括历史故事,变文的“变”的变是变更了佛经的文本成为俗讲的意思,“文”的体制是散文和韵文相连接,代表作品有伍子胥的《伍子胥变文》。

4。

郊寒岛瘦:指中唐代著名诗人孟郊、贾岛。

二人都以苦吟诗著称,因其平生遭际大体相当,诗风相似,被后世并称为“郊寒岛瘦".郊、岛之诗风格清奇悲凄,幽峭枯寂,格局狭隘窄小,破碎迫促,且讲究苦吟推敲,锤字炼句,往往给人以寒瘦窘迫之感。

5.“沉郁顿挫":杜甫诗歌最具有特征性的艺术风格。

所谓“沉郁",主要指思想感情的博大深厚、深沉苍凉;所谓“顿挫”,主要指语言的刚健,遒劲,音调的铿锵有力,章法的曲折变幻等。

“沉郁顿挫”概括了杜诗在思想内容方面的深广和表达上的波澜起伏的特点。

6。

新乐府运动:指中唐时期,兴起的一场诗歌运动。

自命新题,抒写实事,以白居易和元稹为主要诗人,用乐府诗形式进行创作、都提倡以现实和事实题材入诗,主要运用写实、比兴和讽喻的手法,重视诗歌的社会地位,也重视表达和语言的浅显通俗,这一运动的最高要求是把艺术写实和政教公立结合在一起。

7.上官体:是唐代诗歌史上第一个以个人命名的诗歌风格称号。

指唐高宗龙朔年间以上官仪为代表的宫廷诗风.以绮错婉媚,讲究技巧、追求对仗工整,音韵协和,但音韵内容狭窄,他的诗被争相效仿,称上官体。

8.文章四友:武后时期的宫廷诗人李峤、杜审言、苏味道、崔融的并称。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鉴赏与欣赏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鉴赏与欣赏

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鉴赏与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具有丰富的意境和美感,还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艺术鉴赏与欣赏中国古代诗词,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并感受其中的情感与审美。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介绍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鉴赏与欣赏。

一、诗词的意境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在于其独特的意境。

诗人通过简洁凝练的语言表达出自然、人情、哲理等方面的情感。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描述了壮美的自然景色,让人感受到壮丽与雄伟;李白的《静夜思》则将寂静的夜晚与思念之情相融合,展现出婉约的情感。

通过欣赏诗词的意境,我们能够感受到诗人的深情、豪情和哲理思考,从而增添了我们欣赏诗词的乐趣。

二、诗词的音韵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不仅在于其意境,更在于其音韵。

中国古代诗词以平仄和押韵为主要构成要素,使得诗词具有独特的音乐美。

平仄指的是音节的轻重声,押韵指的是诗句末尾的韵脚相同。

例如,杜甫的《登高》中有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这里的“家”和“改”以及“回”和“衰”的韵脚相同,形成了和谐的押韵。

欣赏诗词的音韵之美,可以使我们陶醉其中,感受到音乐般的韵律。

三、诗词的修辞手法中国古代诗词的艺术还在于其丰富多样的修辞手法。

修辞手法可以增强诗词的艺术表现力,使诗词更具生动感和雄辩力。

例如,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运用了拟人、对比等手法,赋予了草原以人的情感和生机,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抒发。

欣赏诗词的修辞手法,可以让我们对诗词的艺术技巧有更深的理解,并加深对诗词的欣赏与鉴赏。

四、诗词的文化内涵中国古代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精髓,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通过欣赏诗词,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对自然、人情和哲理等方面的思考。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融入了中国古代壮丽自然的审美观念,而孟浩然的《春晓》则展示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春天的热爱。

通过欣赏诗词的文化内涵,我们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拓宽自己的思维视野。

文学之美古诗鉴赏与欣赏

文学之美古诗鉴赏与欣赏

文学之美古诗鉴赏与欣赏古代诗歌作为文学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古诗承载着民族的记忆和文化的智慧,以其独特的韵律和美丽的形象给人们带来了无尽的艺术享受。

本文将探讨古诗的鉴赏与欣赏,让我们一同走进文学的殿堂,领略文学之美。

一、古诗鉴赏古诗鉴赏是对于古代诗歌作品进行评价、理解和艺术欣赏的过程。

通过对古诗的鉴赏,我们能够深入了解诗人的思想情感,品味其独特的艺术表达。

首先,古诗的字句功力是鉴赏的重要方面。

古代诗人通常善于运用平仄、押韵等技巧来表达意境。

例如,《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就运用了平仄交替,使整首诗通顺流畅,律动动人。

通过鉴赏古诗中的字句运用,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才华和艺术的魅力。

其次,古诗的意境和意象也是鉴赏的重点。

古代诗人常常通过形象的描绘,以及意境的营造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一句表达了作者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对当下的思考。

我们通过鉴赏古诗的意境和意象,可以感受到诗歌中蕴含的深刻情感和思想。

最后,鉴赏古诗还需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古代诗歌是与时代相结合的产物,在诗中往往融入了当时社会政治、文化风貌等元素。

例如,《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一句暗示了唐代长安城内外的夜景和气候特点。

通过了解古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诗的价值和意义。

二、古诗欣赏古诗欣赏是通过心灵的触动和艺术的感悟来体验古诗的美丽与神韵。

通过欣赏古诗,我们可以在情感上得到滋养,提升自己的艺术修养。

首先,欣赏古诗需要用心聆听。

古诗常常以简洁、凝练的方式表达思想和情感,需要我们仔细品味每个字句的内涵。

例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通过简单的描述,描绘出壮美的自然景观,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思考。

我们需要用心聆听古诗所传递的情感和意境。

其次,欣赏古诗需要了解诗人的境界和情感。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_意境_境界_意象_辨析

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意境”、“境界”、“意象”辨析张燕玲(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100875)〔摘要〕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

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

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文章将对此做一探讨。

“境界”这一概念由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的使用、强调和《人间词话》的深刻影响,似乎有等同和替代意境的倾向,同时,诗歌的基本单位———“意象”概念也由于没有明确的界说,而常常与意境等同。

这三个概念都是中国美学的重要范畴,且相互之间很难清晰的切分,三者既有密切的联系,有重合,但三者的基本特征和使用范围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的。

〔关键词〕意境;境界;意象〔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2689(2006)01 0104 08 〔收稿日期〕2005 11 29〔作者简介〕张燕玲(1963—),女,山西太原人,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意境,是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十分重要的审美范畴,它象一根红线,贯穿于中国文学艺术,特别是诗画艺术和理论发展中。

但是关于意境的内涵、特点却始终莫衷一是,长期争论不休。

关于意境的称谓,常出现将意境、境界和意象混为一谈的现象。

这三个概念到底是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把它们等同吗?本文试对此做一些梳理及辨析。

一首先,已往在人们心目中,“境界”这一概念是王国维第一次提出来的,不少人把这一点作为王国维的一大贡献。

其实这是一个很大的误解。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开篇即曰:“词以境界为最上。

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并说“严沧浪《诗话》谓‘盛唐诸公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

故其妙处,透澈玲珑,不可凑泊,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影,镜中之象,言有余而意无穷。

’余谓北宋以前词亦复如是。

然沧浪所谓兴趣,阮亭所谓神韵,犹不过道其面目,不若鄙人拈出‘境界’二字为探其本也。

”作为美学范畴的“境界”,并不象王国维说的那样是由他首次“拈出”,单就清代来说,就已经有很多人使用过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与古诗词鉴赏徐松(江苏省无锡市北高级中学,江苏无锡214045)摘要:中国古诗词有其特有的审美观念及创作理论。

对中学生来说,懂得一些常见的古代文学理论,如“曲径通幽,妙在含蓄”“见微知著,以小见大”“简约为美,少中寓多”“以空为胜,唯实集虚”“冷中显寂,孤中有傲”等,有助于他们在鉴赏古诗词时理解其中难于言说的“妙处”。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古代文学理论;文学鉴赏编者按:诗歌被认为是“文学中的文学”,对其简约凝练的语言的解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

以下两篇文章,一篇从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出发探讨古诗词的鉴赏,一篇以现代图式理论中的阅读推论为据探讨古诗的个性化解读,组合在一起,相映成趣,以飨读者。

提高学生的古诗词鉴赏水平,一直是广大教师孜孜追求的。

笔者曾经读到一篇关于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的文章。

文章作者认为,在课堂上适当给学生补充一些“训诂学”知识,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中重要实词和虚词的意义及用法。

对于这种站在学科本原知识层面上进行教学的思维和做法,笔者是深以为然的。

其实,古诗词教学又何尝不可如此呢?如果让中学生学点“文论”,即懂得一些常见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知识,对他们在鉴赏古诗词时理解其中的难于言说的“妙处”,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一、曲径通幽,妙在含蓄曲胜于直,忍胜于躁,力从内在的冲荡来,胜过外在的强力,美从迷离中寻来,胜过通透的美感。

古诗词表现艺术世界宛如一条弯弯曲曲的小径,赏读者只有沿着这条小道悠然前行,才能在那深深的处所,发现一无上妙殿。

唐代诗人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诗说:“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一首禅味浓重的诗。

晨曦下的山林一片静寂,高高的林木笼罩着群山,沿着蜿蜒曲折的山中小径,慢慢拾步向前,山路盘旋,林木葱郁,晨露滴滴,翠禽声声,沐浴这一片晨光,悠然地前行,偶然见到那古寺隐映在花木之中。

此境界深而曲,它象征着茫茫尘世和理想中清净世界的判隔。

北宋欧阳修《蝶恋花》词道:“庭院深深深几许。

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

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题破山寺后禅院》一诗,诗人的心灵脉络是由外到内,往深山中寻觅;这首词则相反,它由内到外记载了一个被重重束缚的心灵突围的感受。

词以一个深锁闺中的女子春怨为题,但抒发的感情颇类似于欧阳修“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的诗意。

庭院深深,不知到底有多深?高大的杨柳就像堆起一团烟雾,高而阻挡住视线,再有无重数的帘幕,怨妇被深深地锁着,望君不能,苦不自禁。

他乘着华美的马车在歌楼妓馆前停驻,登上高楼也看不见他寻欢作乐的章台路。

在这雨横风狂的三月暮,闺门只能将黄昏的风雨隔开,却没有办法留春住。

“我”泪眼问花花不语,零乱的落花径自飞过秋千去。

这首词可说是宋词中的极品。

开始三句的潜台词是“望君”,但不着一字,而用三个“深”字,极言庭院之大,杨柳堆烟,高而阻挡视线,再有无重数的帘幕,怨妇被深深地锁着,望君不能,苦不自禁。

整篇都是妙笔,简直到了不能赞一词的地步。

上引两首诗词,一个是由外到内的“曲径通幽”,一个是由内到外的“庭院深深”。

曲即是深,深就是曲。

这曲而深的境界,在中国文学创作艺术中有很高的地位,它是我们这个重内蕴的东方民族的重要审美观念。

刘勰说:“深文隐蔚,余味曲包。

”文学作品关键要有味,要启迪人想象的空间。

苏轼《前赤壁赋》说:“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所谓绕梁三日,余音不绝,不在于这种乐曲给人强烈的震撼,而在于艺术在人们的心中引起悠长的回味。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我们似乎听到了音乐家柳永的绵长咏叹。

追求言外之味,象外之象,这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格:说话委婉,重视内蕴,强调含忍。

美在味外之味,美的体验应是一种悠长的回味,美的表现应该是一种表面上并不声张的创造。

二、见微知著,以小见大长江白沙无数,却可一尘观之,大海浩瀚万千,却可一沤见之,群山巍峨绵延,能以拳石约略知之;所谓一花一世界,一草一天国。

这是中国哲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是中国美学和艺术中的一个大问题,中国文化有见微知著的智慧,中国艺术有以小见大的特殊创作方式。

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首诗的表现手法就是以小见大。

诗人以“野草花”“夕阳”“堂前燕”等细小景物,反映出一个深刻的主旨:封建权贵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命运。

王湾的《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这首诗是诗人由楚入吴,在沿江东行途中泊舟于江苏镇江北固山下时所作。

当时正值冬尽春来,旭日初升,诗人面对江南景色,置身水路孤舟,感受时光流逝,油然而生别绪乡思。

但是,由于诗人情感内容完全融入特定时空的生动可感的自然景象之中,因而诗的情感基调不仅略无哀伤凄婉,反而表现出在昼夜转接、时序交替之际对独特的江南景致与蓬勃的自然生机的发现的喜悦,并且形成高朗壮阔的审美境界。

特别是“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一联,从江中一帆顺江而下可以想象到江流滔滔不尽的壮观,是典型的以小景见大境界。

杜甫的《绝句四首(其三)》:“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黄鹂、翠柳显出活泼的气氛,白鹭、青天给人以平静、安适的感觉,展示了春天的明媚景色,也传达出诗人欢快自在的心情。

特别是“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两句,“西岭”,即成都西南的岷山,其雪常年不化,故云“千秋雪”,一个“含”字,表明诗人是凭窗远眺,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东吴”,三国时孙权在今江苏南京定都建国,国号为吴,也称东吴。

这里借指长江下游的江南地区。

“千秋雪”言时间之久,“万里船”言空间之广。

诗人身在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何等开阔!这两句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境界开阔,情志高远,在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拓宽了广度,使得全诗的立意一下子卓尔不群,既有杜诗一贯的深沉厚重,又舒畅开阔,实为千古名句。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景传大景之情,以小物写大主题,以小情节写大内容,以有限空间写无限空间。

明代周履靖在《骚坛秘语》中说:“凡作绝句,如临窗观景,立处虽窄,眼界自宽。

题广者取远景,寸山尺水,愈觉其遥;取近景,一草一禽,皆有生意。

”三、简约为美,少中寓多中国艺术往往于简中求丰,以少寓多,在简淡中发现美意,在迷离中玩味清幽。

老子说“大道至简”,这是一个深刻的哲学道理。

中国艺术打上了这一理论的深深烙印。

同样,中国古典诗歌呈现出一种特有的外在特征,即文字上追求简淡,内容上追求丰沛,意境上追求杳远。

贺知章的《回乡偶书》:“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回到阔别多年的家乡,时已八十六岁,这时,距他少小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了。

四处漂泊,世事沧桑,心头涌起无限感慨。

昔年,少年离家;而今,年老返归,鬓毛稀衰。

此诗文字简短,前后两相对照,时空跨度极大,一生漂泊的悲凉、韶华不再的哀叹、世事无常的感慨、落叶归根的慰藉……丰富的、复杂的情感内容和深远意境,尽在这短短的四句言语之中,这便是该诗值得品味的重要艺术之处。

同样,元稹的《行宫》:“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

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这是一首抒发盛衰之感的诗,短小精悍的五绝具有深邃的意境,富有隽永的诗味,倾诉了宫女无穷的哀怨之情,寄托了诗人深沉的盛衰之感。

有人说,这寥寥二十字的五绝,甚至抵得上同样为元稹创作的反映唐朝自唐玄宗时期至唐宪宗时期兴衰历程的长篇叙事诗《连昌宫词》。

再有,送别诗为我国古代诗人常写的诗歌类别。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结尾“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这两句历来为人称颂。

诗人江边送别友人,目送客船扬帆远去,一直望到帆影模糊,消逝在碧空的尽头,目光从远眺凝眸中收拢回来,看到的是滚滚一江春水向东流去。

这浩荡东逝的江水与诗人那起伏跃动的心潮融合在一起。

透过简洁字面,继续开掘一步,我们就会领悟到:诗人不直言离思萦怀,但深长的别意却是悠然不尽的。

还有,温庭筠在他所做的《商山早行》中,亦有这样的描述:“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这两句诗内容十分丰富,囊括了六种主要的元素,尤其是囊括了声、色、画等,远、近等景色的描述也是历历在目。

诗以简约精练为贵,这是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也是人们根据诗歌鉴赏和审美体验所提出的要求。

钱钟书先生在《谈艺录》中说:“夫言情写景,贵有余不尽。

然所谓有余不尽,如万绿丛中之着点红,作者举一隅而读者以三隅反,见点红而知嫣红姹紫无限在。

”这段中肯的分析富有哲理。

中国文人的艺术创作追求简约之美,诗人往往舍弃铺陈直叙或直接抒情,而通过淡墨勾勒之笔和婉曲比兴之词,追求言外的意趣和题旨。

诗歌文字之外留有许多空白之处,犹如峰峦之间的壑谷,远望群山的游客往往是看不到的。

一个人要想实现对诗歌的深层次理解和玩味,就要将诗中的简洁的文字和其中丰富的感情有机融合,披文入情,含英咀华,反复吟味,用艺术再创造去填补空白,填平壑谷,真切而深刻地领略诗作的艺术之美。

四、以空为胜,唯实集虚三十根辐条汇于一毂,正因有空虚,才有车子的用处;揉陶土做器具,因中间空虚,才有器具的用处;开凿门窗建房屋,因有空虚之处,才有房屋的用处。

许多人将中国艺术呈现出来的奇妙世界看作“空山”。

中国艺术中的“虚”和“实”根本没有什么清晰的界限,甚至将“虚”当作“实”,将“实”当作“虚”。

所以,“空灵”“淡逸”就形成了中国艺术的特点。

王维的《山居秋暝》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他的《鹿柴》写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他的《鸟鸣涧》写道:“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些都在玩味空山的美。

皎然的《送维谅上人归洞庭》写道:“从来湖上胜人间,远爱浮云独自还。

孤月空天见心地,寥寥一水镜中山。

”中国艺术的“空山”,是一个空灵廓落的世界,间。

读者可以在其描述的诗句中感受栩栩如生的画面,一些具有特定含义的元素更是能够烘托出来。

我们能够感受其中所表现的真实情感态度,以及诗人想对读者表达的真实内容。

而诗中展现出来的“空灵”“虚无”“淡逸”等特点就是中国诗词歌赋中不能忽视的重要审美特征,也是值得我们玩味的重要原因。

空灵是中国艺术追求的崇高境界,也是中国艺术的重要范畴。

这是东方民族独特的美学思想,也是中华民族自身的性格属性。

正是这种性格造就了中国诗词歌赋的审美艺术特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